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新闻采访提问
正面激问:激将法式的提问,提出较为尖 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促使对方的 心态改变。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 谈、地位高不屑谈。 故意错问: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 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从而了解真实材料 。采访对象不合作,无可奉告时。 及时插问:谈话过程中,及时抓住对方话 语中的某个疑问进一步提问。
直接提问
直接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最多的提问方 式。如果记者与采访对象比较熟悉,或者虽然 不熟悉,但经过采访前的预热,两个有一定阅 历的人彼此已经了解,记者提问就可以采用最 省时、最简单的直接提问方式。 直接提问,简单且明确。记者采用直接提问的 问题通常是采访前已经准备好的问题。准备好 的问题目的性比较强,也比较不会多做修饰, 对方也容易理解。
提问技巧
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 量的优劣。故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 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技巧的优劣,体现了记者采访水平的 高下。 提问技巧的提高,需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 中不断积累,用心体会,反复实践。
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 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适用对象
案例:1969年法拉奇对卡扎非的经典采访
背景: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非一 手操纵的“革命”,其实质是一次政变。法拉 奇在对卡扎非的采访中就采用了一连串直逼要 害、一针见血的提问。 法拉奇: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 如果是革命,怎样理解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 你禁止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 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
提问类型
封闭式提问 1、《中国青年报》记者:张部长,有人说劳动和 社会保障是城市的就业部,你怎么看? 张左:这种称谓是不对的,事实也不是如此。 2、1998年《焦点访谈》做过《“形式”逼人》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
”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
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
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
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
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
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
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
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
220百家论坛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张丽天津滨海广播电视台摘要:记者的提问艺术是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新闻采访工作开始之前,新闻记者需要对相关的准备工作进行完善。
本文主要从记者提问艺术与技巧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入手,对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所应用的提问艺术与技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闻记者;电视新闻采访;提问艺术与技巧前言:电视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权威性是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
电视新闻的权威性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借助深度、灵活的采访方式获取一些真实、全面的信息。
因而记者的新闻采访工作可以被人们看作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要素。
一、记者提问艺术与技巧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电视新闻采访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采访工作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所应用的提问技巧和谈话艺术可以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提供一定的帮助。
新闻记者只有具有良好的谈话艺术,才能让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得到强化[1]。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计划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和倾听性原则是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记者只有在与被采访者之间实现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让采访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更为规范。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好倾听者的工作,可以让被采访者的倾诉欲望得到有效激发。
(一)对采访的目的和主题进行明确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关注事件产生原因的特点。
因而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对对采访的目的和主题进行明确,进而围绕主题进行采访。
在访问过程中,记者也要对事件原因进行适度提问,宁要在对新闻受众的关注喜好进行充分考虑。
例如体操运动员李宁在退役以后成为了国家知名的实业家,很多人对李宁退役以后创办实业的行为感觉不可思议,对此一些新闻记者围绕这一问题采访了李宁本人,进而借助新闻人物专访满足了新闻受众的关注需求。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地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地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地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地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地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地采访效果.根据新闻实践地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地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地,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地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地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地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地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地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注意情感地铺垫正面提问地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地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地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地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地感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地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地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地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地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地又是一般性地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地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地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地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地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地采访提纲是否妥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迂回法——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地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地限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地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地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侧面提问地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地、感兴趣地,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地,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地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应当明确地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地.因此,聊天地内容应当是有目地,有选择地,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有地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地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地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地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地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地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地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地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地“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地思路,引起对方地联想.由于这种提问地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者在采访前地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地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地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地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地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地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地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地,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地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地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地材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地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地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地道理地.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地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地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地真实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追踪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地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地提问.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地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地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地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地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地有价值地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地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地,并有一些行之有效地做法值得借鉴.五、设问法——即指记者通过假设地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地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地提问方法.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地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地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地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地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地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地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地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地应变能力.采用“如果”、“假如”一类地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地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地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地框框去谈.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地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地问题.六、激将法——一种激发式地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地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地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地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地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地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地富民政策富起来地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地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地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地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地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地政策,更不知道你地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地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地身份是否得当,刺激地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地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记者大都热中于采用激发式地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地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地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地刁钻刻薄地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地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地问题而著名地.我们可以从他们地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地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地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地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需要注意地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地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地某个疑问提问.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地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地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地材料抓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地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地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地话;纠正对方地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地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地内容;尚未听清、听懂地话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地问题.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地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地客观性,增强提问地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地态度或提供相关地事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地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地重视和对问题地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地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一、质问法——即指记者对持有敌意或持对立观点地以及固守错误地采访对象提出质问地方法.这种提问,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也不管对方怎么回答,甚至对方拒绝回答均能构成新闻材料.当然,记者在质问时,即使问题提得尖锐,态度仍然要冷静,要出言严谨无懈可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二、绝问法——即指记者从气势上和问题地强度上将采访对象置于绝境,迫使对方别无选择,只能如实地对所提地问题做出回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提问地方法丰富多样,记者都可以根据采访中地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既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地.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可以交替或交叉使用.记者掌握了每种方法地要领,就可以在访问地过程中运用自如,获取最佳采访效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和记者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良好的采访技巧能够帮助记者深入了解与报道对象,获取准确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而在采访中,提问技巧的运用十分关键。
本文将就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展开探讨。
首先,一个有深度的提问需要充分了解采访对象。
在进行采访前,记者应该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引导采访对象的回答,还能够提供给读者更加具有价值和可信度的信息。
比如,当采访一位企业家时,记者可以提前调查了解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市场竞争状况等情况,然后针对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期获取更多的见解和观点。
其次,在提问中运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可以更好地获得采访对象的详细回答。
开放性问题是指具有开放性的、需求采访对象详细回答的问题,通常使用开放性问题可以促使采访对象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比如,你可以问:“您是如何理解企业的创新发展?”封闭性问题是指需要对或错回答的问题,通常使用封闭性问题可以用来确认事实或征求采访对象的态度。
比如,你可以问:“您认为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吗?”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类型的问题,记者能够在采访中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第三,善用追问可以进一步挖掘采访对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在采访中,有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是模糊的或不够详尽的,这时候记者可以通过追问来要求对方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解释,以期获得更清楚的了解。
比如,当采访一位科学家关于某一项技术的发展时,如果他的回答过于抽象或不够具体,记者可以追问:“您能详细解释一下技术的工作原理吗?”通过追问,记者可以更加全面地报道一些复杂的议题。
最后,采访中的提问要遵循逻辑顺序。
提问的顺序应该有条理,从整体到细节,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采访对象回答。
比如,在采访中,可以先提问关于某一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然后再逐步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具体细节。
这种逻辑的顺序能够帮助记者准确掌握事实,同时也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电视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电视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作者:王巧丽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11期摘要:新闻采访工作是电视台记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相关工作者需要借助新闻采访工作获取各种新闻素材,而电视记者本身所掌握的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则是决定新闻素材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具备同等水平新闻采访素养的电视记者,掌握更多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的那一方将具备更多的新闻资源。
所以,为提升电视新闻记者自身的采访能力,电视记者需要基于实际工作的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采访方法与技巧,为提升自身的优势打下基础。
关键词:提问原则;采访方法;提问技巧采访前规划原则针对不同的事件,不同方向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同样面对不同的新闻焦点人物,电视记者采访时采访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进行新闻信息的有效挖掘就是电视记者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而采访前对采访的方向、内容等进行准备可以帮助电视记者提升采访的质量,实现新闻信息的挖掘。
所以,在电视记者进行采访时,需要遵守采访前规划的原则,尽可能完善整个采访的过程,科学、合理设置采访的问题,获取更加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准备研究原则盲目地进行采访不仅会让被采访者陷入尴尬的地步,也会影响大众对电视记者以及相关电视节目的评价。
所以对于电视记者而言,仅对采访的过程进行规划是不足的,电视记者还需要针对被采访者进行一定的调查,包括采访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被采访者的背景资料,在采访前,电视记者就是要基于这些基本的资料进行采访问题的设置。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电视记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拉近与采访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可以帮助采访者提升整个采访的资料质量。
尊重倾听原则尊重被采访者是要求新闻记者明确采访的主体,对于电视采访而言,新闻记者所承担的责任是问题的提出者,不是采访的焦点,记者需要明确的是要尽量创造让被采访者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而这就要求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自己放在倾听者的位置,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然后再进行提问,从而实现采访实效的提升。
采访中的问题提问与回答技巧
采访中的问题提问与回答技巧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各行各业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新闻采访、面试采访还是专访,都需要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在采访过程中,提问和回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也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
首先,对于采访中的提问,需要做到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
开放式问题通常以“什么”、“为什么”、“如何”等方式提问,可以引导受访者展开思考和表达观点,使采访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而封闭式问题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或者选择题,可以用来确认事实和加深理解。
其次,提问还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在采访中,需要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情况和主题的深度逐步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
问题之间要保持逻辑性,确保问题的衔接和连贯性,避免突兀和不连贯的情况发生。
再次,对于提问者而言,需要做到客观中立和尊重受访者。
在提问过程中,避免过多的主观评价和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言论,以免影响受访者的回答和采访的真实性。
同时,要尊重受访者的隐私和权益,在问题设置和引导回答上要避免涉及过于私人化和敏感性的内容。
另外,对于受访者而言,对于提问要做到委婉回答、诚实回答和避免答非所问。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可能是这样”、“也许会有这种情况”等方式进行回答,保留一定的余地和推测性。
同时,要尽量做到真实回答,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回答,以保证采访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避免答非所问,即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在范围内的内容,要做到有条理和具体性。
总之,采访中的问题提问和回答技巧至关重要,需要提问者和受访者都做到技巧娴熟和方法得当。
通过恰当的提问和回答,可以使采访更加顺利和有效,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希望在未来的采访中,大家都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做出更加精彩和有意义的交流。
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技巧
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技巧简析《今传媒》杂志供稿作者:翟国瑞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记者采访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事实并开掘新闻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程度。
而与一般性的采访提问相比,新闻发布会具有时间短、机会有限和现场提问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记者个人而言,精彩的提问是对其思想与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检验;对于记者背后的媒体而言,高质量的提问能清晰地表达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并为媒体获取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公信力。
因此,笔者现就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提问技巧的问题作一简析。
一、突出重点,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对记者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特殊场合。
在这种特殊场合记者就不应该再提出一些有资料可寻的问题,翻阅资料是他们的“课下作业”,不应该再拿到这里让发言人解答。
在这次“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有点欠妥。
如2009年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妇女英文月刊记者“请问赵主任,这次2235名委员中,女委员的数量有多少?她们现在所提的提案数量有多少?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在他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提案的数量”以及“主要集中的领域”可能是记者无法确切知道的,但“女委员的数量”是肯定有资料可查的,记者在这里竟然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没有为这次新闻发布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难免会换来赵启正如此的回答“我事先用了一点功,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个比例,但我知道,本届比上届妇女委员比例高……”无独有偶,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的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关于中央政府对于国内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政策,为什么政府去年没有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目标?具体问题是在哪些方面?到2009年,有预期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如果政府认为环境保护政策目标还有用的话,中国将来会不会愿意接受国际社会共同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而温总理的回答是“关于我们去年没有完成环保的目标,我在人代会上已经作了充分说明。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问题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依赖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官方发布的信息、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相关人士的见解。
这些信息并不总是准确和真实的。
有时候官方发布的信息可能存在隐瞒或歪曲的情况,专家学者的观点可能受到特定利益的影响,相关人士可能会对事实进行篡改。
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对信息来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核实。
对策一:多方核实信息来源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方核实信息来源。
不要只听取单一的观点,而是要了解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便全面客观地反映所采访事件的真实情况。
我们也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尽量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问题二:受到采访对象的限制和干扰有些采访对象可能会设定各种限制,比如不接受某些提问,不愿意透露某些信息,或者只接受某种方式的采访等等。
有些甚至可能会采取干扰措施,比如打断采访、限制拍摄角度、干扰采访进程等。
这就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策二:灵活应对在面对采访对象的限制和干扰时,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对。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进行采访,比如改变提问的方式,寻找其他信息来源,或者采取其他途径来获取信息。
我们也可以尝试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加强沟通和协商,争取更多的采访空间和权利。
问题三:遭遇安全风险在一些特殊的采访场合,我们可能会遭遇一些安全风险,比如突发的意外事件、采访对象的威胁、或者采访环境的不安全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防范。
对策三:提前做好准备在进行采访前,我们要提前了解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比如选择安全的采访场所,与采访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备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等等。
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遇到危险情况时要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问题四:处理采访录音、拍摄等技术问题在现代化的采访工作中,技术设备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录音设备故障、拍摄角度不佳、拍摄环境不理想等等。
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知识文库 第7期8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董鸿梅摘要:采访是记者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经常进行采访工作的记者,长期奋战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最前线,担负着对重大事件的采访责任,更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采访技巧。
一线的重大新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这就对一线记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新闻记者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抓住细节的闪光处,从而提前发现重大新闻,这样也能够极大的提升事件的新闻价值。
同时,掌握丰富的采访技巧,善于随机应变,能够实现和采访对象的顺畅交流,从而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提升采访工作完成的质量。
关键词:采访;提问;技能;技巧;研究;前言:俗话说的好,一篇好的新闻三分靠写、七分靠采访,而采访工作的开始,是以提问形式开始的,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新闻工作。
我们知道,新闻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记者通过提问,才能有效的挖掘出事情的真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记者采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新时代发展下,新闻记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如何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成为现阶段新闻媒体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对记者财务工作中的有效提问技巧、技能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多年的采访经验提出了几种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技巧及在新时代发展下记者应该掌握了几种提问技能。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 新闻采访提问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记者在采访中,自己多么能说不重要,关键的是要让采访对象做出能够体现采访意图的精彩性回答。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记者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提问。
采访提问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是很微妙的,也是很困难的。
提问的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活动的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采访意图的实现与否。
一个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新闻采访更加有效果,更加有深度、更加有价值。
2.新闻采访中提问的若干技巧2.1. 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新闻报道中的新闻采访问题提问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新闻采访问题提问技巧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事件真相和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而新闻采访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合理的问题提问技巧在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闻报道中的新闻采访问题提问技巧,帮助记者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一、了解背景信息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记者应该深入了解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信息。
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才能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
例如,某地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记者在采访消防队员时,应先了解火灾的起因、消防队员的行动等,才能提出具体而有深度的问题,使采访更具价值。
二、准备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简单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可以激发受访者思考并提供更多信息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从受访者那里获取详细和有价值的回答。
例如,当采访一位政治人物时,可以问:“您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受访者开展自由的表达,帮助渗透到他们真正的想法。
三、提问方式要直截了当新闻采访是需要快速而准确获取信息的过程,所以问题的提问方式应直截了当。
避免使用过多修饰词或长篇大论,让受访者容易理解问题的要点。
例如,采访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时,可以问:“您对今天比赛的表现满意吗?”而不是:“您觉得今天的比赛在技术方面有哪些亮点?”四、避免主观判断的问题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坚守中立的原则,不应通过问题表达自己的主观判断。
应该避免使用带有个人观点的问题,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
例如,采访一位政治候选人时,不宜问:“您认为您能成功当选吗?”而应该问:“您对竞选活动的策略和计划有信心吗?”这样更能保持采访的客观性。
五、注意敏感问题的处理在新闻采访中,有时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职业隐私、家庭问题等。
记者在询问这些问题时,需要更加谨慎和尊重。
首先,要确保问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提出无关的私人问题。
其次,要给予受访者足够的空间,尊重其隐私权。
最后,如果受访者拒绝回答敏感问题,应尊重其选择,不要追问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的十二种提问方法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的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的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根据新闻实践的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的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
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
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
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
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
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
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
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
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
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摘要:报社新闻素材一般来说都是记者通过采访的方式获得,既有突发事件的临时采访,也有提前预约的专题采访。
记者如何处理各类突发性、常见的问题,把新闻事件更真实、更有深度、更及时、更全面地呈现在在受众面前,这对于记者的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对日报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在采访时可行性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启迪。
关键词:报社;新闻采访;藏剑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18811近年来,各类新闻事件数不胜数,这预示着我国新闻队伍日益强大的同时,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类新闻事件的发生,记者都会第一个到达现场进行采访,每一位记者都希望采访过程无障碍,快速获取想要的新闻素材。
但在实践采访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和情况,这就需要记者要拥有语言的艺术、卓越的智慧和灵活思维,才能迅速做出反应,找出适宜的对策,把问题完美解决,让采访过程顺利完成。
一、报社记者自身因素引起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一)记者自身引起的常见问题报社记者采访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新闻参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都会遇到者几类常见的问题。
第一,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些记者心存侥幸心理,全指望临场发挥,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没有详尽的准备资料、细致的采访提纲和一些要在采访中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在采访过程中,问题不明确或过于杂糅烂俗,出现让被采访者尴尬冷场的现象,以至于采访的新闻内容过于表面,让报社的新闻报道出现内容不深或片面报道的情况。
第二,突发事件现场的掌控能力不足。
突发事件,是记者采访的重要内容,事件现场不仅有很多记者考虑不到的事情发生,采访活动也很容易受到干扰和阻挠。
如,在室外对紧急事件进行采访时,因为事件发生后,看“热闹” 的围观群众增多,他们对新闻记者的态度不尽相同,不妨会出现一些恶意捣乱、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一些记者现场的掌控力不足,就会导致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情感容易受到周围群众舆论的影响,甚至自身的安全都很难保证。
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引言1.1 概述电视台记者采访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采访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揭示事件的真相,传递消息给观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回答模糊不清、情绪失控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采访效果,甚至导致报道失真。
解决这些常见问题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建立信任关系、提问清晰明了、控制情绪、坚定态度追问重要问题、沟通协调保证采访顺利进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记者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获得真实可靠的报道素材。
在未来的采访工作中,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同时也要注重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提升采访效果,为观众呈现更加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
提高采访效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闻发展的需求,赢得观众的信赖和支持。
1.2 意义电视台记者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的采访能够获取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回答模糊不清、激动或情绪失控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采访效果,也会给记者带来困扰。
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让采访对象更愿意回答问题,提问清晰明了可以避免模糊不清的回答,控制情绪可以保持采访的专业性,坚定态度、追问重要问题可以避免采访对象避开重要问题,沟通协调可以确保采访顺利进行。
通过解决这些常见问题,能够提高采访效果,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关于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提升采访质量,增加观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
【意义】2. 正文2.1 常见问题一: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采访过程中,常见问题之一是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采访对象不愿透露相关信息,或者担心回答会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
新闻记者采访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新闻记者采访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新闻作为目前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形式,是帮助人们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不过新闻要想发挥其舆论和引导作用,首要工作就是采访和编辑内容的准确性、代表性、感染性,这样才能引导人们深思,找出问题关键,深化民众思维意识。
不过在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事件播报存在延时性、偏差性,难以有效发挥新闻作用,严重时还会引发不良社会现象。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对新闻记者采访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提升新闻价值。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新闻价值;解决措施;1新闻采访重要性1.1挖掘新闻价值,保证其及时性新闻具有纪实性、针对性、及时性等特征,可直接反映时下发生的各类事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将身边事及时播报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周边生活,从中得出不同的感悟,丰富自身情感,拓展眼界思维。
不过在新闻采访中,有时会因为采访方式的不正确,使得事件的真实情况无法表述出来,这就很容易引起民众的疑惑和猜忌,从而导致事件向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1.2凸显新闻真实性新闻记者作为新闻采访的引导者,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态度,给民众亲切之感,这样才能从民众中获取更多信息资料,了解整个事件过程,明确群众看法。
另一方面也需做好敏锐察觉及随机应变,因为一些事件的发生具有敏感性,很多民众并不愿提起或参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根据当时情况,预测一些民众的反应,在采访中以温和的言语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一些偏激的民众,需要分析问题的尖锐性,尽量争取被采访者的配合,丰富采访内容,增加新闻角度。
此外,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要从当事人、事件接收人两个角度展开问题分析,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不同事件,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发挥新闻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前期准备不充分新闻采访是采访记者与民众或企业间的互动,不是依靠新闻记者单方面就能完成的。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
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
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
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
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
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
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
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5、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
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的提问技巧对于采访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提问技巧既体现了记者的聪明才智,又能够引出被采访者的深入回答,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提问技巧的指导原则,帮助记者更加有效地进行新闻采访。
1.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指能够引导被采访者自由发表观点和经验的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以“如何、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等方式开头。
开放式问题不仅能够激发被采访者的思考,还能够引出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
例:-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对这个事件有什么评价?2.闭合式问题:闭合式问题是指可以用“是/否”或明确答案回答的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以“你是不是……”、“你有没有……”等形式开头。
闭合式问题能够帮助记者收集简单明确的信息,尤其适用于确认一些事实、数据的真实性。
例:-你是否参加过这次会议?-你是否同意此项政策?3.追问技巧:追问是指在被采访者回答问题后,通过细致的追问帮助其深入回应、解释或阐述观点。
追问能够促使被采访者进一步思考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在追问时要敏锐捕捉到被采访者回答中的关键点,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例:-你认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哪些具体的看法?4.概念澄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概念、术语或观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向读者传达这些信息,记者需要及时澄清这些概念。
对于理解不清的概念,记者可以请教被采访者,让其更加具体地解释或简要介绍。
例:-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XX?-可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概念的背景?5.敏感问题处理:有些问题可能涉及敏感内容,让被采访者难以回答或产生负面情绪。
在处理敏感问题时,记者需要以尊重和谨慎的态度提问,并考虑到被采访者的感受。
可以通过缓和语气、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在采访前事先与被采访者沟通,取得对敏感问题的理解和认可。
例:-关于这个事件,您可以分享一些您的经验吗?-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影响吗?除了以上提问技巧,记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前准备:在进行采访前,记者需要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准备。
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
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在记者职业中,采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有效的采访能够帮助记者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然而,要进行一次成功的采访并不容易,需要记者具备一些关键的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帮助记者提升自己的采访能力。
1. 提前准备在进行采访之前,记者应该充分准备。
首先,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调研,了解其背景、经历和观点。
这样可以帮助记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被采访对象更好地回答。
其次,记者应该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够理解和分析被采访对象的话语和观点。
最后,记者还应该准备好采访所需的工具,如录音设备、笔记本和相机等,以确保能够准确记录采访内容。
2. 建立信任关系在采访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应该尽可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
要建立信任关系,记者需要展示出专业和诚信的态度。
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意见和观点,不做过多的干预和评价。
同时,记者还应该保护被采访对象的隐私,确保其在采访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3. 提问技巧在进行采访时,记者的提问技巧非常重要。
合理的问题可以引导被采访对象更好地回答,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记者应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避免使用封闭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被采访对象的思考和表达。
其次,记者应该注意问题的顺序和逻辑,将问题组织成一个清晰的结构。
另外,记者还应该学会倾听,不要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话语,以免影响其表达。
4. 注意观察和记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观察和记录。
观察可以帮助记者获取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记者应该观察被采访对象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意思和情感。
同时,记者还应该记录采访内容,可以使用录音设备、摄像机或者笔记本等工具。
记录的内容应该准确、详细,以便后期整理和编辑。
5. 尊重和保护被采访对象最后,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始终尊重和保护被采访对象。
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不以任何方式侵犯被采访对象的权益和隐私。
语言(正面提问,负面设问,侧面提问,预设前提,闭合提问,矛盾提问,激将式提问,假设提问,错问,追问)
正面提问法正面提问:向采访对象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正面提问法开诚布公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约瑟夫-普利策发现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是正常中的反常,是舆论的热点,人们的看点,所以当记者带着问题和质疑出现时,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
记者采访目的就是采取信息,通过正面提问所问的内容,大多都是公众应知而未知的基本事实信息和政府所持有的态度。
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就是发言;要充分利用记者发布会和记者采访等各种渠道,给记者喂料,把该发布的信息发出去,把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回应好,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
负面设问法负面设问:记者带着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故意使用一些贬义的词汇,从负面角度来提出问题的方法。
怎么回应负面设问?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当你只强调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一面往往就会被忽略了,面对负面设问一定要正面作答,如何正面作答?分为2步,不说否定词,把否定词换成正面表述,不说否定式,把否定式换成正面语句。
例如问题是,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要否定不成功的观点,正确的回答是,我不认为这次事故处置是不成功的,然后把话题切入到对事件的具体处置中做正面表述,把回答的重点放在展示政府的行动力上,阐释政府具体做了什么重要的工作,采取了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在这次事故处置中,是不是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这是个否定式,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事物的另一面,通过表达正在进行,想法设法,千方百计等态度,展示负责任的形象。
侧面提问法侧面提问:就是从侧面入手,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的方法;侧面提问使用的场合:1.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从一般性话题聊开,如采访对象的工作,兴趣,生活等情况,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
2.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被采访或者不愿意说出事件真相时,记者的正面提问不能奏效时,记者常常会采取从侧面入手,通过测问的方法。
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羽焕新云浮市云安区融媒体中心摘要: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对新闻采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记者的提问方法与技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作为唯一与受访者直接沟通接触的人员,需要熟练地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质量。
为此,本文通过对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借此能够对新闻采访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提问方法;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对被采访人进行详细的观察,从而对其进行询问、倾听以及记录来获取新闻信息的活动。
根据我国新闻采访的形式来看,新闻采访与实地调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但从其本质来看,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开始,也是记者挖掘新闻价值的有效渠道,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受访者进行交流。
因此,对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加以灵活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闻采访提问方式分类由于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是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独特的脾气个性,有人善于表达,有人个性十足,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回避问题。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要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以求达到被采访者与记者“对脾气、想说话”的理想效果。
(一)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没有统一的固定答案,一般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记者临场反应来组织语言得到受访者的答案。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让记者获得更加完整全面的新闻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采访方式最常见的问句就是“您对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您有什么好意见或建议?”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开放式提问。
(二)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封闭式提问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提问或者在题目中有预设答案,这种封闭式提问所提出的问题经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的语句,而回答也只能回答“是”、“否”,“有”、“没有”等答案。
例如“你读了多少年硕士研究生?”“你每月偿还银行的住房贷款是多少?”答案只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新闻学姓名:考籍号:指导教师:尹题目: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通讯地址:邮编:410100 电话:二O一一年四月目录1.引言 (2)2.正文 (2)2.1采访前的准备 (2)2.2提问技巧的选择方式以及意义作用 (3)2.3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2.3.1.提问的局势观察 (3)2.3.2.记者提问前的注意事项 (4)2.4提问技巧的运用策略 (4)2.4.1.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策略 (4)2.5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不同采访技巧 (5)3.结语 (6)4.参考文献 (7)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谢浩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
本文通过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的论述,指出提问是采访的关键:,巧妙运用提问技巧也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提问方式引言新闻传播事业在当今时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新闻采访学所在的“应用新闻学”已经成为与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相并列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
新闻采访学是在20世纪随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成熟,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记者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职业之后逐步形成的。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闻采访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框架,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科学。
它是以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新闻采访活动的经验教训和新闻采访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指导新闻工作者采访实践活动的学科。
正文提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更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
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
”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都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之中。
记者的提问就是语言的“开掘机”,是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
2.1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
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
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
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
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
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
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
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2.2提问技巧的方式选择以及意义作用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
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能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
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式的。
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
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
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
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
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明确,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
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
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
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
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
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2.3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2.3.1 提问前的局势观察记者在新闻采访前如何对采访局势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选取恰当的提问技巧呢?首先就是要对局势进行观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观察采访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
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
对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
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征点,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范围就更广阔了,诸如花草树木、建筑设施、生活什物以及临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等无奇不有。
但观察的方法和重点一般不外以下三种:一是观察形态。
无论是天然的风景,还是人工的静物都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大小、一定的气势,这些都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观察重点。
二是观察自然环境中静物的质。
这里包括静物的质地和质感。
质地是指静物的结构性质,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桌是木质结构等等。
再就是要注意观察静物质感,比如铁是凉的,棉花是软的,石头是硬的等等。
只有全面观察并掌握了静物的质地和质感,描摹出来的静物,才会逼真,犹如伸手可触到实物一般。
这样的作品会更形象、更生动,甚至赋静物以感情,让静物现出精、气、神,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效。
2.3.2 记者提问前的注意事项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
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
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
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
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
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其次要巧用启发。
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
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
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要和蔼求教。
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
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
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四要积极引导。
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要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对方才会把内容和盘托出。
五要形式灵活。
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
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六要语气平和。
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
同样的问题,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
为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记者在提问时注重语气的平和,首先与对方造就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回答干脆,畅所欲言。
七要验证求实。
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
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
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
这就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盲目、急躁,死板生硬。
八要态度热情。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要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气氛。
这样才会及时切入正题,采访到较多的新闻素材。
2.4提问技巧的运用策略2.4.1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策略1、示范:记者将对于对象的态度、行为要求,用自身的态度、行为表现出来,以影响对方作出同样的反应。
诚恳、适度地自我表露,是访问中最有利访问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示范行为,是控制对方行为的一种最自然、最有力的手段。
它不但创造了一种友好信任的气氛,导致对方作对等的自我表露,而且有时比言辞说服更有力地解除对方的疑虑与顾虑2、强化:即记者借助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来增强或者抑制、消除访问对象某种行为倾向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
分语言符号强化和非语言符号强化。
在访问中,对访问对象而言,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主要就是来自记者的、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一般说来,正反馈产生正强化,负反馈产生负强化,,其间要注意,强化刺激的效果不但取决于刺激量,而且还取决于强化者本身的力量和被强化者的感觉理解。
正反馈可以是褒奖赞美的言辞,友好的微笑,或者认真倾听的姿势,温和关注的目光的等等。
负反馈可以是惩罚、批评的言语,厌恶的表情,冷漠的目光,或者心不在焉的样子等等。
3、说服:记者用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评议文字改变对象的态度,从而改变其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