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意,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一条强国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邓小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2010年是中国改革改革开放33周年。

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回顾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结33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决非偶然,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就以下两反方面对此做肤浅的论述。

一方面,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当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经济基础我们才能去搞上层建筑。

所以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

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

而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改革。

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实现由贫穷到富裕的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保障。

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改革开放的程度也要适合我国的国情。

在党的幼年时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左”倾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内的教条主义盛行,生搬硬套俄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不知道也不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

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后,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真正焕然一新,革命形势发展之快都出乎创立这一理论的本人的意外。

这表明,一旦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推进理论创新的空间就会无比广阔。

浅析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原因【最新】

浅析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原因【最新】

浅析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

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

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0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78年-2008年期间,我国GDP总体呈指数上升趋势。

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91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阶段、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在1978年~1991年期间,在体制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有所增长。

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1991年的21781.5亿元,GDP增长率为4.9%。

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为主、政府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阶段GDP快速增长,GDP增长率为3.4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从1978年到现在的2020年,中国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不断开放的时期。

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通过开展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与多个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政治封锁和自我封闭的状态,外贸规模非常小,几乎沦为世界市场的边缘,而在中国国内,计划经济强调全局管理,企业之间实行计划调拨,这导致了经济高度的内向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中国已成为在全球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主力军。

3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商业市场多层次、全方位和规模化的基础,这些成就取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1.对外出口、贸易改革开放之初,出口贸易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自由化政策的实施逐渐推动中国进入全球市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出口贸易依旧是中国外贸的主要来源。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2.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合作逐渐从亚洲向世界范围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增加,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有所增加。

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中国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管理。

3.直接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也在持续增加。

许多大型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跨国投资也在加速发展。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外部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展望在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一·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在‎是中国必然‎走的一条道‎路。

在当时国内‎经济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当时的政局‎很混乱,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并且‎处于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种种因素迫‎切要求我们‎经济发展这‎就出现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展‎开了。

我个人觉得‎和抗战时期‎的政策是一‎样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首先,改革是在农‎村进行,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其次,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新的‎道路;最后,在这些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深刻的形‎容的我们改‎革开放。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的,没有经验可‎以汲取,党在实践中‎进取,在挫折中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定和带领下‎,走了30年‎,去的了炫目‎的成就,这一点是令‎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惊叹‎的。

例如,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十‎大成就:(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列宁提出了 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对抗 消失了矛盾 还会存在的 观点。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 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认识到社会主义制 度下仍存在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三、中国模式的改革道路
1.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也叫休克疗法):通过迅速而猛烈 的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使整个计划经济体系在 瞬间崩溃,然后在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作用下,迅 速形成市场秩序。 ——渐进改革: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逐步利用市场经 济因素,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培育,在一个相当长 时间的过渡时期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 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 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 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 内地。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 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 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 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 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 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 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doc

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doc

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接受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也为这一伟大的实践提供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将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概括、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和逻辑起点,又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强大动力;同时,不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接受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检验,又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引着方向。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人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有机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意义和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也更加自觉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又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在地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强调理论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步伐,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全部历史,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至今已有160年。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又进一步积极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发中国国际地位关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自己的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各种国际场合展示中国形象,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的具体体现(一)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国内政治稳定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发展,有了足够的前提条件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

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了影响力。

中国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的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均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影响。

同时中国致力于对重大国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回答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加强了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对大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应具有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

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在增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这些都体现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改革】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改革】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关键字】改革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逐步和局部的制度调整,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过程中保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认识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以及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不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试、大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改正。

现在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过程的重要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尽管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浅析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浅析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浅析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改变我国命运的重要决策,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百度知道》)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选择的变化也是十分显著的。

总体上呈现出从封闭保守到进步开放,从匮乏单一到多元融合,从封建落后到时尚潮流的转变。

但同时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唯物质主义,自利主义等观念的滋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创新。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毒害,中国人民多持奴隶服从封闭守旧的态度。

十年文革浩劫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等在思想上指明了光明的道路,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开放了视野,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进步带动消费观念和财富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尤其因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等政治经济运动的破坏,严重滞缓了经济的合理发展。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较为贫困,解决温饱尚是问题,休闲服务消费近无。

农民生产受土地束缚,人们工资低,就业岗位少,人们明显感觉到:饥饿问题难解决,买东西难。

人们的消费观止步于勤俭节约,文革期间更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为荣,不敢致富,难以致富。

而改革开放后,多种生活生产方式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手段,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更为丰富多样,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也有了质的飞跃。

消费上,人们从温饱消费转变为更为多样的消费,娱乐休闲,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逐渐占据人们消费的更大比例,人们的消费趋向于多样化;财富观念上,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累积财富不再是致富之道,多元投资,聪明理财,理性消费拉动内需求富裕求发展才是时尚。

浅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的论文(2)

浅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的论文(2)

浅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的论文(2)改革开放的意义的论文篇三《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

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经济的迅速的崛起,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在外交方面,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作出显著贡献;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政府在世界各地都创办了孔子学院,全世界人们都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字: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影响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

确定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在马克思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党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

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強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要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增加改革的深度、坚持住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不进行符合社会发展实践的改革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发展,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反之,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哪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哪里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哪里就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稳定的成果。

从现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想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就必须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要以革命的方式,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用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得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在经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重要历史经验。

基于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然,我们在坚定不移的搞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地看到,要想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因为我们不单应将蛋糕做大,更应该将蛋糕分好,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也才能真正的解决好局部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而兼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使得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关切。

达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的必由之路

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把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同一战线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改革发展建设成就外交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下面是中国改革30年的征程。

1.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2.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奥运会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

三、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无一不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创新,无一不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动变化的实践是理论发生、发展,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长期曲折的艰辛探索,终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创立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崭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有理论根据、历史根据,又有现实根据,其现实根据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据,那么,这一理论根据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如果说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历史提供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那么,这一历史根据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

但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实践,要靠我们自己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国有企业改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泰安英雄山中学苏先青内容提要:从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社会建设诸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又要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坚持的改革开放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3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

人均GDP水平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

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原创]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原创]

00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00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00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001、社会主义改造00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00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00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

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2009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8周年。

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

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 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也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 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是很难避免。

从战前三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情况看, 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在量上有了提高, 但农业情况十分糟糕。

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断。

战后,前苏联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已经失去了这一前提及这一合理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 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 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失败。

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 一是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

作为与俄国一样, 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个全局性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农民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

要顺利地完成工业化,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解放思想、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强对外开放,中国打破了封闭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为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完善与进步。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促进了政府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加强了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为人民权益的保障和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让中国社会接触到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中国的文化创新和繁荣提供了机遇。

中国的文艺、电影、音乐、体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增强。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对外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然而,全球化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问题,需要中国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加强国内改革和对外合作,以应对全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动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历史性转变。

浅析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浅析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浅析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十八大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动承担大国国际责任,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在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国家间共同发展的开放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更为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浅析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在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中实现自身发展。

作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只有打造品牌和创新的新优势,才能摆脱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

1.“引进来”量质同升。

放眼全球,我国利用外资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进外资规模再创新高。

2015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4%。

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77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

2.“走出去”穩中有进。

海尔股份公司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大连万达集团3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流量世界第三、存量世界第八,我国对外投资在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互利共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成果。

“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

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0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