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辩证法看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结合中国国情很明显,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北京邮电大学形势与政策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北京邮电大学形势与政策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结合中国国情很明显,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作者:张玉理张世嵩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和攻坚期。

如何在步子要大的要求下,步子更稳地推进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的阻力和压力,深化改革也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情况,这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武器,也在不断发展中给出新的方法。

从思想辩证法的角度试图给改革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272-03当前,如何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关键点,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审议和说明中指出,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坚持的思想道路、改革中的阻力和改革的总目标。

深刻阐述出了改革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改革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其核心本质是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重要部分唯物辩证法用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十分必要,它贯穿于整个深化改革体系之中,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全面地推进深化改革[1]。

一、谋划全局,运用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繁荣昌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对待,要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复杂性,从整体出发,从大局着眼,坚持以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实践活动。

第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矛盾的存在。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整体改革观念,以全局的观点分析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改革实践中,要注重考虑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推动和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领域方面全面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整体功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培养学生坚定支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 改革开放的意义。

3. 如何在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支持态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支持态度。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坚持改革开放》相关章节。

2. 课件:包含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3. 案例材料:选取几个典型改革开放成果的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几个典型改革开放成果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支持态度。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

3.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支持态度。

八、课后作业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了解家人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变化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变化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改革开放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多样性。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们思想活动的这些变化既是一种正常现象,历史进步,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思想在进步的同时也必然掺杂、裹挟着一些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因素。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观点来看待国人的这种思想变化呢?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观念在各个方面的进步(1)政治领域1.从迷信个人到追求真理。

通过思想解放,人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从盲从走向理性,树立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念。

2.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民主政治建设,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独立地思考、判断和决策,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3、从人治到法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人们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社会的风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自觉行为。

(2)经济领域1、从封闭到开放。

改革开放的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开放意识日益增强。

2、从计划到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它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竞争。

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政策环境竞争、再到如今就业的竞争、岗位的竞争,可以说,竞争的观念如影随形。

3、从低效到高效。

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要获利就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劳动时间。

同样,个人要增加收入,也须珍惜时间,在既定的时间内,创造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

大学思政改革开放教案

大学思政改革开放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和深远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改革开放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了解和看法。

二、讲授新课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面临严重经济困境和国际压力的背景下提出的。

- 改革开放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2.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城市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

3. 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深远影响- 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改革开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改革开放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体会和认识。

二、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

经过了大跃进的错误和文革的十年内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

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后来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

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社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的问题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过去人们为了尽快富起来,牺牲了环境,还有一方面就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单位GDP消耗了过多的资源。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看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看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用唯物辩证观念看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历经30年,随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推进。

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

正是运用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党找到了革命道路,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伟大实践。

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在我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看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一、全面的看待问题是改革开放正确的基础唯物辩证法强调全面看问题,不能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全面把握构成事物以及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防止和避免片面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研究和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建设,就要看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

全面看待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

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显著成绩,又要看到曾经遇到的挫折和仍然存在的不足;既要认真总结成功的宝贵经验,又要切实汲取失败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刻总结世界上各类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

《坚持改革开放》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改革开放的定义、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3. 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重要作用。

4. 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和新任务。

5. 青少年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如何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定义、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取得的成就。

2.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和新任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变化。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介绍改革开放的定义、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取得的成就。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和新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检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定义、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取得的成就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3.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包括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改革开放》教案范文

《改革开放》教案范文

《改革开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3)学会分析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参观等途径,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原因(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2)国际环境的变革;(3)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 改革开放的过程(1)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2)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3)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1)经济增长和总量跃升;(2)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3)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4. 改革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改革开放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2)改革开放的原因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和实施;(2)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成就、原因和意义;2. 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事例,阐述其意义;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感受发展变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3.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和原因的掌握;4. 参观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改革开放实地考察的感悟和体会。

用辩证法来看改革开放

用辩证法来看改革开放

用辩证法来看改革开放摘要: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新面貌,从此我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上升。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说过,那么究竟我们从改革开放可以看出怎样的辩证法以及改革开放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一分为二主要矛盾性质发展一.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改革开放,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又要看到所面临的挑战。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普遍规律的科学简明的表述。

改革开放带来的有利也有弊,既面临机遇也存在着挑战,这需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

改革开放使中国以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沉睡的狮子觉醒了毅然屹立与世界之林,让任何国家都不敢忽视。

改革开放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21世纪我们必须清醒而充分的看待,我国的改革开和现代化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

从国际上看,一是我们面对着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世纪,也是世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中曾经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空前的劫难和惨痛的教训。

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的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再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平已经成为强大的历史潮流。

曾经的帝国主义遭到彻底的瓦解,被压迫民族纷纷获得解放和独立。

世界格局也朝向多极化,国际形势总体也是从紧张走向缓和,世界要和平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

在这种世界潮流下,我国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聚精会神的进行改革和建设是完全可能。

二是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稳步增长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国的周边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为我国扩大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引进先进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大学生讲思政课改革开放变化教案

大学生讲思政课改革开放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学生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化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主体部分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变化1.1 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3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的变化2.1 介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2.2 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

2.3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的变化3.1 介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3.2 分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

3.3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4.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4.1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规划。

4.2 分组讨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4.3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 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设计6: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6: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内容分析1.本课地位:本节课内容是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第一框题。

教材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第二课开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本课承接前一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继而讲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后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自然过渡作用。

因此,本课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框题“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学习,引领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上要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历史进程以及重大意义等知识点,情感上要坚定认同改革开放这一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落实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行动上要自觉践行、主动参与。

2.本课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意义以及坚持改革开放,下设两目:第一目“改革开放的进程”,教材以时间为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在“相关链接”部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中心议题,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的情感价值分析,简要表述了改革开放对我国面貌的重大改变、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以及坚持改革开放,从理论理解上升到意识形态上的认同。

二、学情分析1.认识层面:新高考,新教材,新学生。

高一学生对于家乡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此刻需要学习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认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从家乡变化入手,树立制度自信。

2.情感层面:高一学生目前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感知到党、政府发挥的作用,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的成就,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深化对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的认识。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大学改革开放教案

大学改革开放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进程和意义。

2. 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 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2. 分析改革开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了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包括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重要事件等。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如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改革开放对国家有哪些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对个人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深圳、浦东等,分析改革开放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2. 学生分析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改革开放的感悟。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如:a. 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

b. 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好转、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等。

c. 个人: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改革开放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20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挫折,但纵观其发展的全部历程,我们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导方面,是它已经创造的非凡业绩和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保卫了世界和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整个阵线,使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结束。

社会主义苏联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下,对战胜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全人类免遭法西斯“千年帝国”的奴役。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支持下,亚、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土崩瓦解。

苏联人民享有的文化教育、物质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作出让步,并逐步完善其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方面的成就,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斗争,从而使资本主义各国妇女的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战前的成功实践,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后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转向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提供了主要参照。

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就没有被迫“调整”或“改良”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就是巨大而丰厚的。

这表现在:社会主义从欧美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换,重新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再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所有这些都是21世纪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借鉴,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问题,以下八方面特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吸取:一是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必须辩证地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三是必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四是必须解决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跨世纪的课题;五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六是必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七是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八是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等。

大学生讲思政课改革开放教案

大学生讲思政课改革开放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3. 提高学生的历史观、辩证法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是什么吗?请谈谈你们对改革开放的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一招。

二、讲授新课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如文化大革命、经济困境等。

- 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如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需求等。

2. 改革开放的成就-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成就,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

- 结合具体案例,展示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三、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请谈谈你们的收获。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讲授新课1. 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介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

- 分析这些理论成果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2. 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 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为例,展示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

- 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下)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下)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

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伟大的改革开放(下)教学设计【课题】伟大的改革开放(下)【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第一框,承接“中国站起来”,开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使“中国富起来”。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前进中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知识有一定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史料详实,生动感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先锋的英雄事迹,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感悟改革开放的意义,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展示成果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做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四个自信”。

科学精神: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改革开放。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课前准备】改革开放的史实资料;教学PPT;等【教学过程设计】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用辩证法看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结构的第一个层次,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建国初期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邓小平指出:“我们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
等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同时我们保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浮球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邓小
平文选》第三卷)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一切复杂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要大胆引进与稳步,从而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
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事物是普遍发展的,进入新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改革与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发展形势,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就要求我们不断生化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区9月29日正式挂牌。

根据官方的总体方案,在这个占地约28.78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内,将进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尝试。

唯物辩证法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这样的新事物一经出现,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成长壮大。

有分析认为,前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已不足以继续支撑当前经济、贸易增长的需求。

新一轮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贸易模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李健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是重要的顶层设计,实际上也为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即为新一轮贸易模式和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

例如,如何借助在国内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继续拓展中国
在制造业方面的国际优势。

这也使上海自贸区拥有不逊于前三次扩大开放的意义。

然而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但这并不是说,新事物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因此有人认为上海自贸区仅有28平方公里的面积或将难以支撑服务贸易开放的需要。

此外,还担忧,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仍遵循原有货物贸易的思路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服务贸易开放、发展的特点,这将限制该自贸区在服务贸易开放中所发挥的先导性作用。

尽管如此,只要是新事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失败,都是暂时的,最终必定犷胜利。

事物发展的道路虽然笼曲折的,但发展的总趋势则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是一切新李物发展的途径。

上海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由政府公布准入行业范围,从而减少行政审批,是“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理念的先行先试,也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便利,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体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有强大的生
命力。

中国商务部专家李健11日在北京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重要的顶层设计,其意义堪比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放沿海、90年代邓小平南巡、2001年加入WTO的前三次扩大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