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九课《对外开放》,是人教版部编历史教材。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外开放的推进。

课程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的成果。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深远意义,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掌握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进程、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成果。

2.难点: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材料一: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三分钱,……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五十年代。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材料二: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仅是644元。

据威海统计局记录,威海职工工资:1949年是40元,1978年仅是702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材料三:1978年,我国企业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材料四: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

”教师导入:同学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吗?贫困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企业,封闭的中国社会决定了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课堂。

◆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的建立史料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9课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等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章节,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的意义。

2.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总结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改革开放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和成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9课 对外开放--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 对外开放--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部分内容呈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效的递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随后,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

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方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图片、课件、视频等。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B.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板书设计]第9课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就。

3.能够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内容1.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和时间背景。

2.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3.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4.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2.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难点1.对外开放的反思与应对策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1.讲述法2.图片解说法手段1.PPT课件2.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放映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猜主题,并介绍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提出问题(10分钟)1.“中国对外开放”是什么?2.“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3. 介绍背景(10分钟)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时间背景,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4. 介绍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30分钟)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并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加深记忆。

5. 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作用(30分钟)探究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科技引进和固化市场等。

6. 总结与课堂作业(10分钟)在本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作文,并提出展开思考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2.参考学生在问题解答环节中的表现;3.参考学生在认识分析环节中对于分析反应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以“对外开放”为核心议题,通过主题讲授、图表解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概念、措施和成就,并探究了对外开放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变化,达到了对于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旨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

一、概念与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开放。

对外开放使各国从中受益,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

首先,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后,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

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持续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不变,始终将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

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积极主动的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开放,还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合作的领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再次,开放与改革相结合。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使中国得以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和制度,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不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引入一、导入新课方案一下列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来一探究竟。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方案二新华社北京2019年4月1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师:播放图片,解说有关历史,创设情境。

生:欣赏图片,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师点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是正确的。

”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尝试,而经济特区的成功,证明这一尝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的对外开放事业要不要继续进行下去?要不要扩大对外开放?二、对外开放的扩大【问题1】结合教材第4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和教材第44页第一个自然段,简述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致经过。

【问题2】现如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问题3】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过渡】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光有请进来是不够的,还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对外开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展示一些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外开放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对外开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对外开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 运用对外开放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我国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如,我国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与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了互利共赢。再如,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在未来应该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国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我国应该加强对外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对外开放意识和素质。
(4)如何使学生准确把握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和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对比、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和内涵,以便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运用。
(5)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分析史料、总结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9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9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提到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什么意思?真的有“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闭关锁国的做法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落后;国内建设缺乏资金、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资金和技术;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讲述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经济建设问题,提出在广东、福建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

提问: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哪几个经济特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为何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回答: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有初步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进行系统讲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4.影像资料法:教师播放相关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PPT课件。

4.影像资料:相关纪录片等影像资料。

5.史料:用于论证和说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和过程的史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近现代史实,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史料,展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外开放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感悟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增强学生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2.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改革开放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成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呈现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部编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对外开放”,教材通过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外开放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政策、事件、成果等多方面内容,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亲身感受,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献身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氛围。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分析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和成果。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历史背景、重要举措、成果等方面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图文资料、视频等。

3.课堂活动准备: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如农村贫困、城市设施落后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我国需要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如国际环境、国内形势等。

通过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目标。

3.操练(10分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

以案例形式呈现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效,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讲述了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事业的正确选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改革开放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3.史料: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史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史实我国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2、难点: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1·出示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探究原因:闭关锁国2·出示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引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3·要怎样对外开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出示歌词(歌词中“一个圈让一座有一座的高楼大厦崛起。

”这个圈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外开放上坐的一个尝试。

在几个地方建立起一块特殊的区域——经济特区)B.讲授新课:一、尝试——经济特区1、时间:1980年2、名称:深圳、厦门、汕头、珠海(谐音:“生下三头猪”,以便学生记忆)3、“特”?(出示材料:邓小平谈话“…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尝试成功与否?出示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现状图,感受大城市繁华景象具体说明深圳变化:小渔村图&深圳现状图+56.5万人的逃港事件“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深圳速度)4、作用出示材料:“特区是个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的史实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地图的能力,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因素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开放的意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和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实行的两大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重点介绍了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材上一节课介绍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基本情况与成果。

而本节课介绍的对外开放的过程与影响,他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举措。

可以这么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也无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因此本节课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部分内容呈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效的递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理解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的政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认识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难点: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氛围。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对外开放的政策内涵。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如深圳的变迁、高铁的发展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历史意义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知识。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改革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相关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2.教学素材: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3.板书设计:提前准备好本课的重点内容,以便课堂上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需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素材,呈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加入世界贸易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本课的内容,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变化。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开放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与对外开放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查阅与对外开放相关的资料,做好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过程和成果,让学生对对外开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对外开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图片展示: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教师讲述: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和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图片展示:
6.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图片展示:
中国代表签署加入WTO议定书
2.教师讲述:加入WTO的基本情况。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呢?在本课的教学中,突出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值得嘉奖。

但要深入地理解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方面还存在简单的记忆背诵问题,需要在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部分内容上下一番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