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看杜郎口教学视频的感悟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是文章构成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是对文章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因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去探究,去发现。
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的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这时学生就会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重构出作品形象的意义。
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杜郎口的阅读教学成功之处,首先就是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理解,品味和建构,于是才有了课堂上大胆地说,大胆地写,大胆地演,大胆地……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地达到“听说读写”的统一。
学生在这样情境中相互发现,相互鼓励,释放了内心的对文本的感悟,又与同学、老师交流了自己的感悟,学生调出了自己积极的因素,从而寻找到愉悦的心境……这样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
瞧,眼动、嘴动、手动、脑动、情动……这才是真正解放了学生,这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曲激扬的歌。
再次,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无偏差,于是教师要适时点拨,而不是古板的说教,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去探讨,去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并得到展现。
于是有了学生的唱歌、仿曲、演说、表演……这才是学生的真正的阅读实践,真正的感悟和思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猜测、模仿和抄袭,谈何发展和创新。
杜郎口的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心动,让学生行动。
因为这里的课堂是和谐的。
学生是自由的,学生是轻松的。
杜郎口教学实践,让我们真正感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学生的课堂学生精彩的教学观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
阅读教学的几点意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真、善、美。
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应从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两方面入手。
一、课内教学阅读指导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学前读。
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
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
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二)、学中读。
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
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
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毫无疑问,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
《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
也就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综合能力。
首先,我们应了解这四项能力的要求和目的。
阅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什么?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感受文体特点和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如诗歌的韵律,小说的“三要素”,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如鲁迅先生作品的犀利严谨,冰心作品的婉约柔美等;感受文本的情感,如感受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真情,小说《最后一课》的悲愤等。
理解文本是阅读文本的基础和前提。
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文中人、事、景、物描写介绍的用意,文中语句的含义,人物行为的原因,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
欣赏和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图画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
在欣赏的同时,更能准确地进行评价,评价作者独特的构思,评价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巧妙的写作技法等等。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四项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阅读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摘要: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考阅读中更侧重的是阅读能力的测试,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和答题技巧,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正文: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考阅读中更侧重的是阅读能力的测试,而解答现代文阅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心中的一个困惑,一个说不准的问题,也是多数语文老师深感头痛、一言难尽的教学问题。
统计考试得分情况,每次都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最低,一般都在50%左右。
其实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时最长,约三分之二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付出和收获严重失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第一,从知识结构上讲,不能主动地进行系统知识的的建构。
即使小学教师讲答题技巧,他们的阅读常常还是被动的,往往受情绪左右,很少进行方法的探究。
没掌握答题技巧,屡次失败造成自信心不足,最终厌恶语文学科。
改卷中我发现有的孩子锁定的关键词还是比较准确的,却不知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要通过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体现的。
第二许多学生在没有深入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的情况下,就草率地动笔答题,结果是囫囵吞枣,想当然跟着感觉走,从而影响了答题的质量。
从客观上讲,小学阅读的文章相对短一些,内容浅,需要解答的题量也少,而面对初中语文试卷的量和题型的确不太适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思考着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我见
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我见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多年,个人的理解是,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领略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之美之魅;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知识性与思想性共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施大语文教育,把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联系起来,语文、地情联系起来,让学生享受到活色生香、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提出和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静态局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教学框架。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和研究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向学生明确表达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业,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创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语文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发现创造,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二.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导语: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欢迎借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个流程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读通读顺,整体感知.一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②读顺句子.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一步应从学生课前预习开始.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课前读课文一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二是把握课文的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中高年级学生可运用查工具书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此外,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课文有关资料.上课伊始,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读全文,在预习基础上进一步读准、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读懂的问题.例如,教学《养花》这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课文: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养花?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第二步——精读品读,理解感悟.这个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语段带着关键问题进行深读.具体地讲,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精细阅读,这属于理解、感悟性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在“理解”和“感悟”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这一教学步骤中要注意三个要点.第一是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重点句段蕴含深刻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引导学生按照“段——句——字词”的顺序理解和体会.第二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首先,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深读课文,要学会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抓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深度同课文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提出“精读课文”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是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其一,要留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读为基础,离开读或者读书时间少、次数少,学生都是很难真切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其二,读的方式要多样.可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多种读书方式,必要时可穿插教师的讲解和范读.要特别重视默读的作用.默读是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如果只读不思,就同“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没有多大区别.其三,读要有层次.“多读”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而应当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效果.其四,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重点词句旁写上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即教学生作批注.第三步——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语文基本能力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感情朗读又是一种读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再创造,是读者表达个性化阅读感受,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务必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的手段,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指导感情朗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相对正确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二、感情朗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师不应牵得过多,统得太死.三、感情朗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不必传授过多的朗读技巧,应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反复体验.四、感情朗读应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主要依靠教师范读、语言的渲染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五、感情朗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活动评价中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第四步——诵读积累,迁移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语言最主要的途径是背诵.读得“滚瓜烂熟”,文章的语言就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博闻强记,熟读背诵.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学生多背一些文章.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的语段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记诵者,学习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定的基础.教材选编的课文往往文质优美,尤其是精读课文,几乎每一篇都有值得熟读成诵的语段.教师要引导在品读、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的精彩、重点语段(有的甚至是全文),直至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说写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做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的迁移与运用的训练.迁移运用语言的训练形式多样,不同的课文也有不同的训练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写结合的运用性训练呢?我认为要抓好两大方面.一、生字新词的迁移运用1、生字课文的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会用就是要求理解字义,能够组词、能够迁移运用.因此课文要求学会的生字要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加强组词的训练.2、新词新词中有些词在全文中举足轻重.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对词语的理解,还应该注意加强词语的迁移运用.用词造句就是词语运用较好的方式.二、仿写训练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教材中常作为仿写的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如《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就是很好的句式仿写例子.段落仿写主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迷人的张家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比较适合段落的仿写.还有些课文的段落结构很特别,值得模仿.如《再见了,亲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它们的构段形式为“祈使句开头——中间回忆往事——结尾反问”.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教材中的课文在篇章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第二类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如《三峡之秋》等.第三类是按地点或空间转换顺序的课文,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三味书屋》等.第四类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鲸》等.还有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如《飞夺泸定桥》《开国大典》等.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悟出写作方法,进而安排学生进行迁移性的仿写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定能得到提高.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四个步骤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把阅读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庐山区赛阳中学胡子晏提要: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提出应重新认识文本,把原生态的文本还给学生;应重视阅读过程,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阅读过程,把阅读过程还给学生;承认学生阅读的多元性,理解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兴趣还给学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对文本动手术,从主题、立意、内容,形式等各各方面入手。
详细分析,深入讲解,最后把语修逻文一并解决,认为不这样教师就是失职。
生怕遗漏了重要的内容没讲,考试学生不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这是多么可悲呀!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犹如一朵漂亮的花,但经教师讲述之后,花瓣是花瓣,花蕊是花蕊,枝叶是枝叶,焚琴煮鹤,何来美感受?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一切为考试服务,机械分析教材,一切以教参为准。
其结果是教师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参不仅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权力,甚至取代了教师对文本的阅读。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主动性,再加上无言的文本,试问这样的教学怎能取得成功?笔者认为应该还阅读教学本来面目,把文本还给学生;把阅读过程还给学生;把阅读兴趣还给学生。
只有做到这三个意义上的归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第一部分把文本还给学生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称为作品,但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文本和作品却是不能画等号的。
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
它的存在本身不会产生独立的意义,假如作家写出来的文本藏之秘室不示于人,那么它里面的文字不见得比辞典里面的这些印刷符号更有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 阅读目标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关于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 7 — 9 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学生需求首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
“ 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 (拿破仑)文学作品富含所有语文知识。
学习文学作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文学作品教学的本真意图就是从形象到精神的关照,从精神到人生的体察,从人生到自我的回归。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了解历史文化。
再就是提升阅读能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在这里,我认为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阅读鉴赏是一个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阅读鉴赏的主体。
二是学生必须激活原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和文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感受。
三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鉴赏的策略并且具有适应阅读鉴赏条件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
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
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
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
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
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摘要】“互动教学”提倡在阅读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中的各种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探究能力、交往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自信心等,促使其个性全面发展。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的设想,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一、《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一个共有的凭借即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改革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
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激励、交流和表现。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一方面,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有所确立,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手段等也有所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课堂上,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交流合作的学习。
(一)“教师中心论”的影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美语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及思考
中美语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及思考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
从课程目标、师生角色、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中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比较,希望能为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思考空间与启示。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比较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培养。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也能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而我国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老师给予的正确答案,无暇顾及学生的独立思考,过多地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对该学科的“人文性”的关注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杨振宁教授曾根据中西文化传统不同,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他认为:美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是一种“体会式”教学;而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其优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质疑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比中美两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同,了解国外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而改善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中美语文阅读课程目标比较施良方教授认为“课程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是教学的方向目标;课程目标是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对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风向标”。
因此,对比中美两国语文阅读课程目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两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同。
1.美国语文阅读课程目标解读美国的语文学科一般分为“语言”和“阅读”两门课程,而相应的语文教材则分为“英语”和“文学”两种。
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IRA)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NCTE)携手出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注》。
这份被公认为“官方意见”的课标,像一份提纲,共有12项内容要求,与语文阅读课程目标有关的内容有3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大量印刷和非印刷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理解,对美国文化和对世界的理解;获取信息,回应社会和工作的需求;实现自我。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篇)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
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
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
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
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
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
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
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
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
(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
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
(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
(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
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阅读必须以识字为基础,反过来,阅读促进了识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过的字反复再现,就能得到巩固,防止“回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篇1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与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
理解力是通过学生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准。
传统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是割裂开的两大板块,两个板块的效率极其低下。
阅读课中只有机械的字、词、句、段、层次的分析,真正用于阅读理解的时间无法保障。
试想阅读中没有理解,没有思考,学生能掌握多少内容呢?(二)阅读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及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讨论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见解。
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表达能力着重表现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1.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阅读。
口语训练对阅读训练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说词造句等更多的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问答,课文复述,读的感想、体会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不可能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加强口语训练能促使学生有效阅读,调动他们向书本寻求说话材料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意地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是很有效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一、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及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
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
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
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
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
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
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
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因而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阅读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和反思。
一、阅读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具体来讲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是已经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就行了。
阅读也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老师的教学活动。
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
教师在日常教学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学习兴趣。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教学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教学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阅读教学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可见,激活学生亲身体验,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链接通道。
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呢?一、在朗读中让学生体验。
以“读”为本,强调了学习文本是不断“读”的过程。
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读”呢?一要注意整体地读,初步感知。
通过整体地读,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并初步让1/ 4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等;二要细细地读,品味语言。
抓重点句段,读人物语言、品精彩句段,让学生经过细细地读,细细地推敲,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三要整体地读,升华情感。
课文学完后,要让学生再整体地读读文本,揣摩文章巧妙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精巧的写作方法,以及蕴含于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得以升华。
二、在想象中让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读”中,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体验训练中,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譬如,在教学《虎门销烟》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抓住这一句:“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激发学生的想像,想想当时林则徐下达了什么命令?说了什么话?教师一发问,定会激起学生想像的千层浪。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一、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和强的课程。
将读贯穿与教学始终。
留给时空---变换形式—强化引导(感知性读、理解性读、情感性读)---思维训练---读讲结合二、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珍视”---“独特”内涵为什么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是读者的阅读赋予的阅读是多元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阅读的多元性。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性的阅读。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多元阅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本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
加强朗读和诵读。
强化语言训练。
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一、阅读教学目标(一)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审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义务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核心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二)阶段性目标(10个方面)1、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学会默读、养成习惯、有速度;诵读---体验、领悟和积累。
2、精读---阅读与理解(感受、分析、理解、评价—体验性、过程性;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共同讨论--指向性)略读---“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浏览---“查找、收集信息”;3、词语教学---积累与理解(1—6年级);4、文学作品的阅读—用情感和心灵感受、欣赏、评价作品5、科技作品阅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6、说明文、议论文文体阅读—从文体特点、概括、分析、判断、、等方面提出要求;7、文言诗问的阅读—诵读和积累;8、积累与课外阅读—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语段优秀诗文(240篇、段)9、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教学中;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等提出要求;10、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适当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
同时,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而是在语文阅读的实践中积累感悟的。
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就是强调抓住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是以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含英咀华,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
我们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从课文的题目着手:让同学们猜一猜,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课文可能写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从学生的学习中,逐步知道,这“飞夺”突出了红军的急速、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积累,达到良好的语感状态。
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个方面的榜样。
从学生的每一句话中,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语感积累的过程。
于永正老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
”在一篇文章中蕴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读者怎样把作者的观点变成影响学生的、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呢?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叶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情,要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
但这个“悟”,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
这正是新语文观的要求。
《学会生存》中说:“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教学适应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
”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在这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语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深思《语文课标》的内容,联系实际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可以这样说: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
这美好的记忆从哪些地方来呢?应该从大量的美文中来。
在阅读大量文章的过程中实现语感的积累,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
关于大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小学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达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达100万字。
六年中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达到400万字。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这就是学习所达到的灵性。
朗读中,还要求背诵规定的篇目的诗文。
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
在读中,要细系品味。
叶老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
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这样的阅读过程,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人生态度,又岂止是学习语言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