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分数:______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系别:国贸系班级:国本五学号: **********姓名:**指导老师:岁磊【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
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具体数据如下:图1数据收集注: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图 2 Y与X1图 3 Y与X2图 4 Y与X3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案例: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模型

2001年人均居民消费的预测区间 人均GDP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 E(GDPP)=1823.5 Var(GDPP)=982.042=964410.4 在95%的置信度下,E(CONSP2001)的预 测区间为:
1758 .7 2.306 23240 .71 1 ( 4033 .1 1823 .5) 2 ( ) 23 2 23 ( 23 1) 964410 .4
2、模型检验
R界值: t0.05/2(21)=2.08 斜率项:0<0.3862<1,符合绝对收入假说
3、预测
2001年:GDPP=4033.1(元)(90年不变价) 点估计: CONSP2001=201.107+0.38624033.1 = 1758.7(元) 2001年实测的CONSP(1990年价):1782.2 元, 相对误差: -1.32%。
=1758.786.57 或 (1672.1, 1845.3)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模型
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GDP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不变价) CONSP:人均居民消费(以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1990=100)缩减)。
表 2.5.1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 GDP(元 /人)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人均居民消费 CONSP 395.8 437.0 464.1 501.9 533.5 572.8 635.6 716.0 746.5 788.3 836.4 779.7 人均 GDP GDPP 675.1 716.9 763.7 792.4 851.1 931.4 1059.2 1185.2 1269.6 1393.6 1527.0 1565.9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人均居民消费 CONSP 797.1 861.4 966.6 1048.6 1108.7 1213.1 1322.8 1380.9 1460.6 1564.4 1690.8 人均 GDP GDPP 1602.3 1727.2 1949.8 2187.9 2436.1 2663.7 2889.1 3111.9 3323.1 3529.3 3789.7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长顺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8期【摘要】消费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本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分析,选取1985~20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人均纯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得出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性影响都非常突出。
最后就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计量经济模一、引言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左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点。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7.73亿,占总人口的56%,农村居民的消费在国民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其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现状分析(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上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1988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相对缓慢,从1985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349元增长至385.6元,之后出现回落,1989、1990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低于1985年的状态,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为1991~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呈逐步增长的态势。
2009年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了1032.3元。
(二)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分析虽然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自身水平来看,从1985~2014年大体上一直都在上涨,可实际增长速度缓慢。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差距在1985~2013年期间,经历了一个先逐步扩大,接着大概保持平稳,最后再缩小的过程。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之比由1985年的2.19:1扩大到1995年的3.76:1,1996~2004年城乡消费支出的比值在3.40到3.77之间波动,2004年达到最大比值3.77。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档

从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差距看中国发展不均衡我国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摘自:《商业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但相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则要小得多。
表1列出了2005年我国37个大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加上温州、苏州)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直观反映了这种现象。
从表1(略)可以看出,37个大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人均82390元,最低的是西宁,9906元,前者是后者的8.3倍。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仍然是深圳:21494元,最低的是哈尔滨:8273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
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序和人均GDP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
从收入角度看,GDP代表着生产者当期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转化为各经济单位的收入。
整个社会的生产者包括了居民、企业、政府,那么,人均GDP是GDP转移到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的人均水平。
人均GDP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但并不是GDP提高多少,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同样也提高多少,这要看居民、企业、政府三者分配比例的多少。
表1的数据表明:人均GDP越高的城市,总体上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越低。
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在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项的今天,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年37个大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对实际情况进行论证。
大城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聚类分析是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亲疏关系)。
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具有相似程度的样品(或指标)分别聚为一类,为便于笔者系统地分析问题。
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指标分析经济

我爱秋天的落叶作文我爱秋天的落叶作文(精选3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爱秋天的落叶作文(精选3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爱秋天的落叶作文1有人喜欢秋天的硕果累累,有人喜欢秋天傲霜斗寒的菊花,而我更喜欢秋天的落叶。
前几天去了植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地的落叶。
有些落叶是手掌形的,有些是鸡蛋形的,有些叶边有锯齿的,千奇百怪。
一阵秋风吹过,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唱一首伤心的歌。
落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也是会伤心的吧。
落叶越积越多,就成了一条黄地毯,如果天气晴朗,躺在上面,说不定也能做个美梦呢。
我捡起其中的一片枫叶,仔细观察。
它的形状像我的手掌一样,每一个“手指”上都有叶脉,直直的,就像我们手上的纹路一样。
枫叶有着均匀的火红色,一般的画家还画不出来呢,这样看来,秋天还真是一个大画家哦。
看着这片枫叶,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那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气越凉,枫叶越鲜艳。
我不由自主地把它带回了家,夹在书里,变成了枫叶书签,让它天天陪伴着我。
我爱丰收的秋天,更爱秋天的落叶。
我爱秋天的落叶作文2炎热的夏季过去了,秋妈妈正忙着为树木披上金灿灿的秋装。
秋天的树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为大自然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看,枫叶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是那么耀眼夺目。
那红彤彤的叶片,形状犹如一只张开的手,显得十分可爱;每当微风拂过,那片片树叶仿佛是少女的手拿着红色的扇子翩翩起舞。
那细长且弯曲的叶脉,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有红艳艳的枫叶外,还有金灿灿的爬山虎叶呢!远处看,那爬山虎的叶子层层叠叠,金黄金黄的,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抖动的金色帷幕。
走进一看,一片片手心大小的叶片,还泛出清淡的光彩,真是奇妙。
秋风中,爬山虎的树叶一片片地飘落下来,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黄地毯。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论文 影响我国人均GDP的变量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人均GDP的变量因素分析摘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文章从从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四个方面作为出发点,通过往年的数据发展来观察它们对于人均GDP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笔者认为,在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以及政府支出的基础上,更要调节好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均GDP;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府支出引言一国的经济乃立国之本,而经济发展是以GDP增长为前提的。
影响人均GDP 的因素看似众多,究竟哪些因素对人均GDP的增长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呢?由此引出了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对我国人均GDP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随着2009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无疑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
然而,在如此大的总量之下,中国的人均GDP却一直在世界100名左右徘徊。
“国服民穷”的现状一直是我们的问题。
经我们数据搜寻,在人均GDP的增长过程中,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政府支出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都有了显著的上升。
同时,我们知道GDP的构成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因此,我们把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政府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这四个指标作为反映了人均GDP的自变量,认为这四个变量是影响人均GDP的关键性因素。
本实验主要选取1979—2009年的统计数据。
一、人均GDP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人均GDP的基本概念和经济意义(1)人均GDP的基本概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解析解读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解析解读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解析:解读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而如何评估和衡量经济发展的情况就需要依靠一系列的经济指标。
本文将解析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以及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经济发展。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核心指标。
GDP 的含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如美元或人民币。
GDP指标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经济增长速度。
通过分析和比较GDP,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趋势。
二、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GDP总值除以总人口得出的每个人平均拥有的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较高的人均收入意味着居民平均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人均收入与GDP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比较人均收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和财富分配情况。
三、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机会。
较高的就业率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实现就业,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和监测,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形势,及时发现就业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
以上所述的GDP、人均收入和就业率等指标在评估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解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1 相关关系内涵1.1 相关关系的概念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经济领域,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依存关系,当我们用变量来反映这些现象的特征时,便表现为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如某种商品的销售额(y )与销售量(x )之间的关系、商品销售额(y )与广告费支出(x )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亩产量(y )与施肥量(1x )、降雨量(2x ) 、温度(3x )之间的关系等。
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随机变量,在多个变量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变量是随机变量,因此我们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是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或随机变量与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函数关系,指变量之间保持的严格的依存关系。
其主要特征是它的确定性,即对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具有惟一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
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常可以用函数式确切地表示出来。
如圆的面积(S)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 = 2R ,当圆的半径R 的值取定后,其圆的面积也随之确定。
二是相关关系,如果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即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能一一确定,但按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我们把变量之间的这种不稳定、不精确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例如人的身高与体重这两个变量,一般而言是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并不表现为确定的函数的关系。
因为制约这两个变量的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和运动水平等,以至于同一身高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体重,同一体重的人又表现出不同身高。
变量间的这种不严格的依存关系就构成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对象。
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大多体现为相关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影响一个变量的因素很多,而其中一些因素还没有被人们所完全认识和掌握,或是处于已经认识但对其产生的影响还不能完全控制和测量。
另外,有些因素尽管可以控制和测量,但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误差,所有这些偶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变量之间的不确定性。
一元线性规划

试题题库选择题:1. 下面是产品的单位成本与产量的散点图,由此可以得出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A. 正线性相关关系B. 负线性相关关系C. 非线性关系D. 函数关系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12. 相面是对四组样本数据计算的相关系数,你认为哪一个是错误的()A. -0.86B. 1C. 0D. 1.25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13. 如果变量x与y之间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对两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回归系数的取值()A. 等于0B. 大于0C. 小于0D. 小于1知识点: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难易度:24. 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A. 相关程度很低B.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C. 不存在任何关系D. 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15. 设产品产量与产品单位成本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A. 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B. 较强的非线性相关关系C. 较弱的线性相关关系D. 较弱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26. 出租汽车的行驶里程(单位:公里)与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单位:元)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设收入为因变量,行驶里程为自变量,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系数,其含义是()A. 行驶里程每增加1公里,总收入就增加1.5元B. 行驶里程每增加1公里,收入平均增加1.5元C. 行驶里程每增加1.5公里,收入平均增加1元D. 要增加1元的收入,需要行驶1.5公里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27. 在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时,假定()A. 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B. 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变量C. 一个变量是随机的,一个变量是非随机的D. 自变量是随机的,因变量是非随机的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18. 在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假定()A. 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B. 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变量C. 一个变量是随机的,一个变量是非随机的D. 自变量是事先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知识点:一元线性回归难易度:19.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对有三个基本假定,即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性。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计量模型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分析小组成员:马晨竞40921075刘捷豪40921076黄政卿40921077林伟兴40921078一、研究背景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看,消费都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
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相对于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这几年,居民消费的热情一直不高,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的银行存款依然逐年攀升,居民储蓄热情不减,消费持续低迷。
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必须找出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 才能对症下药。
本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消费需求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即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核心作用。
该函数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纯理论的探讨、统计计量验证,又包括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产生的具有良好预测功能的经济计量模型。
消费函数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1949年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费里德曼1957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1954年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
之后利兰德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霍尔1978年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产生了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消费函数。
80年代初期,戴维森等人1981年提出了误差修正机制,为消费函数注入了新的“血液”。
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主要将视野集中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上,如Deaton1991年和Carroll于l992年提出的“缓冲库存模型”。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本文采用2004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tata软件,分析研究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城镇人口数的增加会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的减少。
文章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标签:居民消费;人均收入;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从宏观角度或微观角度来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居民的消费处于怎样的水平,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宏观经济具有怎样的影响,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对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已经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做了充分的研究。
现在国外学术界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他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即居民现期可支配收入。
随着居民现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
凯恩斯的这种消费理论主要是用收入来解释消费。
他假设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储蓄和消费,并且消费会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
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进一步提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另一种是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消费函数,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
这一理论强调消费要受制于个人或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GDP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分析

GDP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GDP与人均收入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概念。
但是,对于这两个指标,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一、GDP和人均收入的定义及差异GDP,全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而人均收入,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除以总人口数得到的平均收入。
二、GDP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一般来说,GDP与人均收入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GDP虽然很高,但可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并不高;反之,一个国家的GDP 虽然不高,但由于人口稀少,人均收入较高。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人均GDP来考察给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 GDP / 人口数。
从这个指标上来看,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了。
三、GDP与人均收入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GDP与人均收入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GDP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相应领域的发展,推动企业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支持人均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消费,驱动经济的增长,增加投资,推动GDP的增长。
因此,GDP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高低”关系,其内在联系也是相辅相成的。
四、GDP与人均收入的应用GDP和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除此之外,这两个参数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
例如,在教育领域,人均GDP可以用来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程度;在医疗领域,可以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水平等。
总之,GDP和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经济指标,其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指标,通过重视和提高GDP 和人均收入,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及行为的变化关系统计

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及行为的变化关系统计1、汽车按照一般市场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800—3000美元时,汽车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人均汽车拥有量也大幅度提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
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将出现爆发性增长。
目前,我国已整体迈入汽车进入家庭的门槛,而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则基本达到爆发性增长阶段。
2、旅游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
国外资料显示,当人均GDP 超过8300元时,家庭购买汽车的消费将进入发展阶段。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圆后,平均每个家庭可以外出度假一次,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圆时,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可以外出度假两次。
当人均GDP到达6000美金以上,这个国家就将进入休闲时代。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都经过这个过程。
3、经济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也有观点认为,人均GDP2000美元是一道槛,当人均GDP迈入2000~10000美元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则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变动较快的阶段,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加速发展,而居民消费类型则将发生大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4、文物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8000美元时:历史文化遗产最易遭破坏。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1月28日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上指出,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8000美元时,历史文化遗产最容易遭受到破坏。
浅析GDP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论文浅析----GDP与消费支出的关系系别:贸易经济系班级:2011营升本二班组长:李佼洁 20113907209*****20113907223杜晓宇20113907212杨静20113907221目录一、引言 (2)二、选题背景 (2)三、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2)四、数据及来源 (3)五、模型及处理 (3)(一)建立回归模型 (3)(二)模型检验 (4)(1)经济意义检验 (4)(2)统计检验 (4)(3)计量经济学检验 (4)六、结论 (6)七、总结及建议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顺利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保八”的目标,而且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政府实际消费支出也出现增长的趋势。
消费的需求效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
为了说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本文将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为基础建模分析1978年-2001年中国实际GDP与实际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经济增长二、选题背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消费支出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首先,消费在保证和实现财政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整体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运行的良莠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消费的需求效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
其次,消费具有独特的检测机制和反馈功能,它度量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又引导经济运行不断改善。
消费显示和检验着经济运行的总效果,引导着下一循环的投资方向、发展结构和规模,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传达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调整和改善运行功效为下一次运行的优化提供依据。
再次,消费也决定着财政金融政策的实践效果和转移支付的实现力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通过财政金融手段缩小地区发展上的差距和贫富收入上的差距,借助税收和信贷强化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大这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收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的政策效应,实现经济运行高速、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

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阶段,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要求的现在,我组本着经济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的分析,对我国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作出粗浅的考查,再联系现实情况,引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绿色GDP。
关键词:GDP,名义GDP,实际GDP,绿色GDP,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经济福利,就业人数,就业规模,投入,产出,资源,经济发展模式一、引言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既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一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①,其效应是多方面的,GDP的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得水平改善和丰富,就业情况的发展,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及政治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认为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
然而GDP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必然原因,有偶然原因,有可持续性增长,有破坏性增长。
对资源破坏性开发,对劳动力破坏性使用,都可能使GDP快速增长。
GDP 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这个结果只有定量意义,没有定性意义,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
经济要以人为本,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关口,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的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模型的建立与修正本文采用了1978-2002年的我国国内GDP、就业和平均工资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如下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就业总人数职工平均工资 1978 3624.1 40152 615 1979 4038.2 41024 6681980 4517.8 42361 762 1981 4862.4 43725 772 1982 5294.7 45295 7981983 5934.5 46436 826 1984 7171 48197 974 1985 8964.4 49873 11481986 10202.2 51282 1329 1987 11962.5 52783 1459 1988 14928.3 54334 17471989 16909.2 55329 1935 1990 18547.9 64749 2140 1991 21617.8 65491 23401992 26638.1 66152 2711 1993 34634.4 66808 3371 1994 46759.4 67455 45381995 58478.1 68065 5500 1996 67884.6 68950 6210 1997 74462.6 69820 64701998 78345.2 70637 7479 1999 82067.5 71394 8346 2000 89468.1 72085 93712001 97314.8 73025 10870 2002 104790.6 73740 12422 变量设定:Y:GDP值 :全国就业总人数 :全国的职工平均工资 1模型的设定 (1)初始模型:最小二乘回归:(2)变换模型为对数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回归:lnY=-11.76329+1.338849ln+0.899991ln+ Se: (2.386913) (0.253883) (0.053772)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0.654905 可以看出:对数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具体分析对数模型拟合结果:和都很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

⼀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第⼆章⼀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中国居民⼈均消费模型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与消费⽀出的关系。
表2.1给出了1990年不变价格测算的中国⼈均国内⽣产总值(GDPP)与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为100)所见的⼈均居民消费⽀出(CONSP)两组数据。
1) 建⽴模型,并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为:对应的模型表达式为:201.1070.3862CONSP GDPP =+(13.51) (53.47) 20.9927,2859.23,0.55R F DW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度较好,截距项和斜率项系数均通过了t 检验。
中国⼈均消费增加10000元,GDP 增加3862元。
⼆、线性回归模型估计表2.2给出⿊龙江省伊春林区1999年16个林业局的年⽊材采伐量和相应伐⽊剩余物数据。
利⽤该数据(1)画散点图;(2)进⾏OLS 回归;(3)预测。
表2.2 年剩余物y 和年⽊材采伐量x 数据(1)画散点图先输⼊横轴变量名,再输⼊纵轴变量名得散点图(2)OLS估计弹出⽅程设定对话框得到输出结果如图: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对应的回归表达式为:0.76290.4043t t yx =-+ (-0.625) (12.11)20.9129,146.7166, 1.48R F DW === (3)x=20条件下模型的样本外预测⽅法⾸先修改⼯作⽂件范围将⼯作⽂件范围从1—16改为1—17确定后将⼯作⽂件的范围改为包括17个观测值,然后修改样本范围将样本范围从1—16改为1—17打开x的数据⽂件,利⽤Edit+/-给x的第17个观测值赋值为20将Forecast sample选择区把预测范围从1—17改为17—17,即只预测x=20时的y的值。
由上图可以知道,当x=20时,y的预测值是7.32,yf的分布标准差是2.145。
三、表2.3列出了中国1978—2000年的参政收⼊Y和国内⽣产总值GDP的统计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对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的情况。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总人口后所得到的平均值。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财富水平。
通过对人均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的总支出。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支出在不同领域或行业的分配情况。
通过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置或增加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投资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就业与失业率就业是指就业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劳动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就业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对就业与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六、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交流时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报告课程宏观经济分析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1月10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关系简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从而以提高国民经济为出发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国外进口需求的恢复不尽如人意,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以往靠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探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 、人均消费、实证分析、协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978年的141.7倍。
国民收入也大约增长了141倍。
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增大大约1.8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
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2、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工业加速增长,工业总收入大大增加;居民消费增势相对平稳,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多;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对外贸易发展一枝独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外资流入速度加快;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企业经济效益由降转升;市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
3、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伴随的经济发展问题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问题越来越明显。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指导思想,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居民消费1、定义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
即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1)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2)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4)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2、消费水平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费是经济与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到市场的供给、人口的收入与消费欲望、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消费呈现水平提高、结构改善和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长期趋势。
但是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大环境下农村消费水平增长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
这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过低。
由于农民收入严重过低的制约,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过高、升级较慢。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成为了消费水平提高后显现出来的最明显的问题,这要求我国加大经济力量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水平关系分析1、数据选取为了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本文主要选用了我国人均GDP (以下用gdp表示)、人均消费(y)为分析变量,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
其中,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
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异常项对平稳性的影响,文中的变量均取对数形式。
2、根据相关数据,应用Eviews6.0软件得到1978--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如下所示:由图可知,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GDP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变动方向较一致,20世纪80年代增长缓慢,90年代后增长加快。
两变量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可能为非平稳序列。
做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的关系图和散点图如下:由图可知,我国人均gdp和人均消费呈线性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
建立函数关系如下:lny =β0+β1 lngdp + u t3、实证分析(1)、数据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变量检验形式(c,t,p) ADF检验值ADF临界值检验结果1% 5% 10%Lny (c, t ,p) -1.33 -3.67 -2.96 -2.62 非平稳△lny (c, t ,p) -3.11 -3.67 -2.96 -2.62 平稳lngdp (c, t ,p) -0.77 -3.67 -2.96 -2.62 非平稳△lngdp (c, t ,p) -4.03 -3.67 -2.96 -2.62 平稳(c , t , p)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模型中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对我国人均gdp和人均消费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上表。
结果显示,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序列的ADF值的绝对值大于在5%的置信水平下得到的临界值,故拒绝原假设,认为一阶差分后序列为平稳序列。
而且都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满足协整检验。
建立VAR模型输出结果如下得到模型为:Lny = 0.15 + 0.18 lny(-1) + 0.61 lny(-2) + 1.37 lngdp(-1) – 1.2lny(-2)R2 =0.999 F=9235.38VAR模型检验AR的根的表如下:由图可知,所有AR根的模的倒数均小于1,因而建立的V AR模型是平稳的。
AR根图如下:从图可看出,所有单位根均落于单位圆内,故VAR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
(2)、协整检验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进行刚回归分析如下:由图可知,回归方程的截距项的P值大于10%,截距项不显著,故可将其去掉,重新拟合一个无截距项的回归方程lny =β1 lngdp + u t输出结果为:方程拟合为:lny = 0.904638 lngdpR2=0.998 DW=0.17得出时间序列lny和ln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上诉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Vt = lny – 0.904638 * lngdp输出结果如下:由图可知,ADF值小于其5%显著水平下定的临界值,因此课=可认为残差Vt 为平稳序列,所以序列lny 和lngdp 存在(1,1)阶协整。
(3)、误差修正模型上述协整分析给出了lny 与 lngdp 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
因此,任何一组相互协整的时间序列变量都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反映短期调节行为,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由之前检验已知,lny 和lngdp 存在(1,1)阶协整,故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lny t = a0 +a1 △lngdp + a3 ecm t-1 + u t其中ecm t-1 = lny t-1– 0.904638 lngdp t-1先建立滞后期为2的模型,输出结果如下:的系数之外,其余变量的系数都很不显著,因此建由表可看出除了△lnyt立滞后期为1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最终模型为:△lny t = 0.034 +0.86 △lngdp + 0.26 ecm t-1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GDP的长期均衡关系为:lny = 0.904638 lngdp (1)短期波动关系为:△lny t = 0.034 +0.86 △lngdp + 0.26 ecm t-1(2)模型解释由方程(1)知,长久来看,我国年人均消费水平增长是年人均GDP增长的0.904638倍,这是长期的比例关系,即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消费增长0.904638%。
短期来看,我国人均消费不只受收入水平(人均GDP)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去年消费和去年人均GDP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棘轮效应”,同时还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从方程(2)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26的力度正向调整,将非平稳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显然,不确定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大,影响人们做出消费决策的主要还是当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长期来看,即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消费就平均增长0.904638%;赌气来看,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当年收入水平、去年收入、去年消费水平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人们消费决策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当年收入水平。
2、建议从乘数效应的角度来看,对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支出将促进经济生产成倍扩张增加GDP,反过来GDP增加了,居民收入也会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提高。
在这种机制下,参照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制定刺激居民消费的消费政策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可以更快的增加GDP,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需的拉动作用,改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