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合集下载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学实际越来越呈现出能力的非凡作用。

所以,能力确定着新课改实施的成败。

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表达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那么,在生物新课改实施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能力的教学,并能有效地增添能力、提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和培育(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能力,首先应表达自己专业学问水平的高低。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均需教师关怀解决。

再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有针对性的实施指导和教学,那么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高不同的能力水平,这均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学问与能力的转换。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将教师的学问水平有效地转嫁给学生,使学生很快地实现能力的直接对接,是教师课堂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只是“指挥官〞,让学生不断地觉察问题,把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到另一个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实际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能力不行忽视。

二、根据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更科学的新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放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可以尝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开放课堂,并将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们的学习空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学生们的聪慧才智发挥出来,并不断的鼓舞他们。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换一本教科书,或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多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向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理念的及时更新。

教师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点处理好以下转变:首先,要及时完成由“人类灵魂工程师〞到学生的“精神指引者〞的转变。

传统理念中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新课改提倡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和净化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自我选择。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鼓励者〞、“精神的指引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其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专家到学友的理念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的益友。

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当“裁判〞,在剧烈的争论中做“主持人〞。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主宰的天地,去“主导〞学生,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

再次是教师要及时完成由“园丁〞到“人生的引路人〞的转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开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人生开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某种固定模式限制学生的开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在德育的一部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什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什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什么新的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实行改进、扩展、提升,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但现在对学生所实行的考核仍是以考试的方式实行,这样就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教师的思想观点,二是教师的操作技术。

一.教师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首先突出在教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上。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没有转变,仍停留在以前的理解上,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理解(一)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以往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是教授,学生是听众。

教师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就是听讲、记忆、做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过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共同学习、探讨、交流、合作的新型关系。

(二)新的教材观以往人们总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既是教材的全部,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应该理解到教材即包括教授材料也包括学习材料,即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又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有形读物,还包括师生的经验。

教科书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评和意义构建,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三)新的学生观以往人们总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管老师讲什么,学生只有听的份。

而现在的学生往往有独特的见解,与教师所讲不同,有时还会形成反对意见。

所以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主要是他们仍按照传统的观点要求学生,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学生。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很可爱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好的、坏的、调皮的、活泼的、耍赖的等等,都是学生智慧和水平的反映,都有其发扬光大的价值。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

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

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

新课程提倡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一)、学识上要有高度1. 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

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 是相关知识要广博。

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

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 是理论功底要扎实。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

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1. 是教学能力要实。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屮,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屮体现。

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 是表达能力要强。

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 是教育机制要活。

4. 是要把握教育分寸。

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1. 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

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Z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一是须博学多才。

以前语文老师教过一轮教材之后,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现在选修教材很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之后,仅熟悉教材对语文老师来说远远不够应对目前教学的需要,老师应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把握语文教材。

二是须独立思考。

选修课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能一味依赖教学参考书,而应不断更新观念,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会培养出更多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是须拓展补充。

我们语文老师应勤于动手,围绕所开选修课程搜集资料,及时补充各种信息,通过扩展老师的视野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让我们成长,反思让我们进步。

在远程研修学习的过程中,每天按时观摩学习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解读。

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老师们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认真按时完成了作业。

积极参与交流,尽可能多的阅读老师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

认真阅读了班级简报和课程简报,对每一点感悟都作了认真的记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2023年,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也日益重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全面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和支持的双重作用都非常明显。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1. 教师需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更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需加强自身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式。

2. 教师需深度参与学科课程的改革和制定。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更加融合现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和参与课程制定工作,规范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3. 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还必须关注当下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并且,教师还需要适应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支持1. 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进行优化和提升。

这包括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增加教师的薪酬和奖励,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等。

2.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这包括为教师提供实用性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机会和资源,建立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组织交流和合作取经的机会。

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之间要有更紧密的合作和互动,在课堂、网络和社区等各个领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行为。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新课改,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

可以说,教师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

而教师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寻找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途径,才能真正为新课改添砖加瓦,献上绵薄之力。

一、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程的一大目标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如果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仍然固步自封,那是肯定无法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的,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

自我发展意识是促使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二、树立合作意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新课程改革面临新的理念、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能力等,这些新的问题依靠一个教师不能够也不可能解决,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集体备课成为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集合众智,无往不利”。

集体备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艺术等,从中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学进度、考试试题等,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一课的基本知识、重点与难点等等。

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宽松,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有利于探讨各项工作。

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三、好学不倦,提高知识更新能力。

“一本备课本用十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于教师,获取信息的技能成为了一项基本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第一篇: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

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

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

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强调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

教育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三、推崇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推崇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即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教育者应该关注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五、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强调教育的国际化,即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国际化。

教育者应该关注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爱岗敬业: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
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
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在德育的一部分。

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

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

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

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

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

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

爱要有度。

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

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

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

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1、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2、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里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开发学生的潜能”。

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是指“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因此,它不仅是指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课标、课本),还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研究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

(三)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吉林省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
数学组:李春花
【摘要】新课改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种大力提倡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的形势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数学。

所以要在课堂上学好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才是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而听课是学习中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广度与深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形成优良的思维素质的关键。

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实施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方法要以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问题驱动”的作用,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重视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主动地发现问题、数学地提出问题并深究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现在教科应该是以新技术为主辅助教师的教,以科学计算器并结合图表辅助学生的学。

对于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现在是以计算机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以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尽可能平衡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尝试超脱技术的绊。

我们可以用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观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现代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二.“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利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平。

特别地,在教科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尽最大可能展示常用的逻辑思考方法,以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研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辩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件、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四.“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
展应用意识。

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活动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五.“联系性”:以有层次和完整的结构。

提供多种选择。

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重点、难点的建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能力培养,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对例题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说明;对“观察”“思考”“探究”中的内容以及边空中的问题,给出解释或解答。

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坚持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所以只要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你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七.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总结是为了让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从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使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而不应急于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完每一章节,要及时把各个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串”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八.从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灵活性、广泛性、互动性等优势特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情境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其数学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库,使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面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信息资源库”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建立的,储存了本学科的大量可用于教学的资料的数据库。

由于现在已有的多媒体超文本编辑功能、光盘存储技术、大容量高性能服务器以及因特网应用的发展,建设和应用这样的”资源库”并不困难。

这样的系统让教师备课中可能占有海量的教学信息,也能向学生提供自主、互助和探索性学习的支持环境,是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效软件系统。

教师个人也可能在自用的微机系统上建立小型的”资源库”,从学校的服务器上分享资源、从因特网下载资料、积累本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把信息技术和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因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备课,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更多提问,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数学,使一般大众都懂得数学,能够欣赏数学,并觉得数学可亲。

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要为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都能获得一些成就感。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实现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的目的,需要教师正确面对个体差异,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愉悦状态,就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的目的。

另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这样都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最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良性循环状态。

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对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作用的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愉悦,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称赞与批评应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我们即能真诚地说出“精彩极了”,也能大胆的说“回答糟透了”。

不管是称赞或是批评,爱都能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爱心加称赞会给学生以信心、力量;爱心加批评会给学生以反思、鞭策。

新的教育理念只是“战略”的指导,最后必须“战术”上精湛,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

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自我完善,积累、总结实践经验,促进新课程改革更加深入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蔡曰芳《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艺术》武清教育
李长吉《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