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发展进程
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发展历程揭示
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发展历程揭示大陆漂移理论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它揭示了大陆及板块的构造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逐渐推测出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并对板块构造的演化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陆漂移理论的基础是约翰·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韦格纳认为,地球的陆地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像“浮冰”一样漂移。
他通过观察地球上各大陆的形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形状非常相似,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配对的山脉和岩石构造。
这些证据使他推测,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形成现在的形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在地下运动,并且彼此之间发生碰撞和分离。
板块之间的运动是由地壳下面的软流圈(asthenosphere)中的对流运动所驱动的。
板块构造又被分为三种类型:边界性质,分裂类型和汇聚类型。
边界性质类型又分为三种:边缘型(厄尔尼诺-台风带那样向海洋板块撞击),穿刺(形成地震的子板块),推挤型(相互推挤津巴布韦运动引发的山脉)。
板块分裂类型通常发生在海洋,它们的构造特征是:地壳分裂、沿着分裂木瓜移动、地震;海洋底部形成新的岩石;和罗素.海道(如:东非裂谷区)是最具标志性的例子之一。
夏威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汇聚型火山群岛。
科学家认为,夏威夷的火山活动是由太平洋板块在地球的地幔中发生的的地幔柱引起的。
板块构造的发展历程和大陆漂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科学家们发现,板块构造的演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演化过程。
通过大量的地质记录和科学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演化的模式和规律。
首先,大陆漂移是板块构造的结果。
根据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大陆漂移是由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所引起的。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的三部曲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 说”,被当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所否定;
1961年和1962年,恰恰是美国的地球物理学 家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复兴了 大陆漂移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 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 地球科学新理论。
14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 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 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 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 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 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 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 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23
24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 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 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 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2、3亿 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 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 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 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 曲,到今天为止,它们仍然还是假说。
28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假说—对世界地图的观察 求证—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证据 新的假说或理论—海底构造说 验证—板块构造说
29
8
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 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 发现了舌羊齿化石,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 大,不能随风飘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 可能漂洋过海。魏格纳由此推断,这些大陆在 当时曾是一个整体。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自然辩证法发展的五个时间阶段
自然辩证法发展的五个时间阶段一、古希腊哲学时期在古希腊哲学时期,自然辩证法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试图从哲学角度解释自然现象。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万物皆有本原”和柏拉图的“理念论”。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自然辩证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科学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辩证法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们开始从实证角度研究自然界,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等。
这些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后来的自然辩证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工业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同时也开始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辩证唯物主义开始兴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个思想为后来的自然辩证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辩证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自然,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自然辩证法开始关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自然环境。
例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兴起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当代科技与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自然辩证法开始关注科技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绿色科技、低碳经济等也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背景 §9.1.2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9.1.3 大陆漂移说衰落和复活
早在1620年,英国大司法官、 著名的 哲学家F. Bacon (1561-1626)最早注意到 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但在当时未对 这种现象作任何解释。
1858年,法国地理学 家A. P. Snider 根据大西洋 两侧大陆石炭系煤层中植物 化石的相似性,首次编制了 世界第一张大西洋拼合图。
In 1858, geographer Antonio Snider-Pellegrini made his version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African continents may once have fit together.
●冈瓦纳古陆的发现
Eduard Suess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German),Das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说衰而复兴,然 而致命的大陆漂移机制问题仍然悬 而未决……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 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 洋称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地壳表层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类似于冰山一样漂 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发生漂移。 3、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 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 A. L. Wegener (魏格纳), 1880 生于柏林,柏林大学 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发表《海陆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提出大 陆漂移说 。
三大板块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的提出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的证据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自然辩证法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变化。
它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行探究。
一、古代辩证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是古代自然辩证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万物流变,相互对立中存在着统一”的观点,主张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相互对立的力量作用。
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柏拉图则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限的混沌与有限的秩序,辩证地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矛盾与变化。
二、哲学思想的辩证转折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19世纪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相对静止与长久不变的自然观,而黑格尔则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然界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辩证法是自然的核心”这一观点,使自然辩证法重新成为哲学研究的关注点。
三、辩证法的科学化发展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辩证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更加深化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因果关系思维,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四、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不仅注重理论的探索,还注重实践的应用。
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界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这正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与途径。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辩证法、哲学思想的辩证转折、辩证法的科学化发展以及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四个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不断发展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人们认识自然界、改善人类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注:以上为回答文章,请将正文复制并发送给我。
4第一篇 自然观 第四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一).ppt.Convertor
第一篇自然观第四章(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现代自然观之科学基础本章主要内容一、现代科学革命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一、现代科学革命20世纪的科学革命首先发生于物理学。
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继建立。
40年代建立“老三论”,50年代建立分子生物学。
70年代后出现自组织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
19世纪末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迈克耳逊-莫雷实验,黑体辐射实验。
(一)现代物理学革命1、两朵乌云——物理学危机的前兆两朵乌云指以太问题和黑体辐射问题。
历史背景: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宏伟壮观!第一朵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太漂移”的“零结果”牛顿的难题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么介质传播呢?19世纪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把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说成是一种没有重量,可以绝对渗透的“以太”。
“以太”是光、电、磁的共同载体的概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形成了一门“以太学”。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光波为什么能在真空中传播?它的传播介质是什么?物理学家给光找了个传播介质―“以太”,肯定了“以太”的存在,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
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
为了观测“以太风”是否存在,迈克耳逊与莫雷合作,在克利夫兰进行了一个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和却以太漂移说相矛盾。
使科学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他们或者须放弃曾经说明电磁及光的许多现象的以太理论。
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所谓“黑体”是指能够全部吸收外来的辐射而毫无任何反射和透射,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体。
黑体辐射实验19世纪末,卢梅尔等人的著名实验―黑体辐射实验,发现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它按波长的分布仅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
【世界地理9】之运动地理第2篇:地壳运动三大理论
【世界地理9】之运动地理第2篇:地壳运动三大理论这是世界地理第9篇,运动地理第2篇。
地壳运动理论二十世纪之前,地质学是建立在陆地固定不动的基础上的,通过对地质和化石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地壳运动的理论,大概分为三个阶段,这里介绍前两个阶段: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1.大陆漂移大陆漂移1912年,德国天文学和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主要根据南美洲巴西处凸起和非洲几内亚湾吻合,两边大陆化石的亲缘性和岩石成分的相似性等现象,提出整个地球的大陆以前是一个整体,但是在天体吸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裂开了,相互横向运动,并且向着赤道方向聚集。
理论是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的,但是由于魏格拉本身不是地质学家,观念又是革命性的,基本推翻了几十年建立的地质学,所以一经提出就遭受大量反对。
尤其是魏格拉提出的大陆漂移是地壳中的密度较小的硅铝层在密度较大的硅镁层之上移动,而移动的动力主要是地球自转离心力,经过计算,离心力太小,不足以让大陆漂移,而且这个理论也解释不了山脉产生等现象,遭到几十年的雪藏。
但是由于这个理论的确解释了一些地质现象,而且具有革命性,有人将它比做哥白尼日心说,所以受到很多地质学家的关注。
也就是说,大陆漂移的学说打破了地壳固定的传统学说,解释了一些地理现象,但是没能提出合理的飘移动力来源。
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巴西东部和几内亚湾很契合,而且两地的生物化石也有一定亲缘性。
2.提出:大陆本来是一块,后来飘开了。
3.对象:陆地。
4.动力:地转偏向力和万有引力。
5.界面:大陆在岩石层漂移(硅铝层在硅镁层上移动)。
6.优点:打破了大陆固定不动的传统观点。
7.缺点:陆地漂移界面太粗糙,阻力过大,地转偏向力和天体间万有引力不足以推动大陆分离和移动。
2.海底扩张五十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大西洋海底地壳的年龄,发现都不超过2亿年,而且越是靠近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年龄越青,越远越老,而且在中脊地壳年龄两边呈现对称分布,大西洋两边的美洲和非洲距离大洋中脊也差不多远。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020年4月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关键词:演进,漂移,学说,起源,大陆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简介: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起源;支持证据;发展;思考自从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被提出后,便在欧美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由于人们对地球外层构造特征的认识程度有限,之前的地质构造发展成果难以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深海测深技术的发展,才为大陆漂移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演化成为如今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第一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人称为魏格纳猜想,从此由一张世界地图引发猜想在欧美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但魏格纳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古生物、地质等学科知识,并先后两次去格陵兰岛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格陵兰岛以每年lm的速度在缓慢漂移。
三年后,魏格纳整理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该书中指出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级澳大利亚在遥远的古代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板块,后来在离心力和潮汐作用下,大约2亿年前,这个完整的板块出现了分离。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试图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贡献。
1. 古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在古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古希腊时期。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物质的本质以及变化的规律。
在这一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切都在变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观点,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2. 中世纪和启蒙时代的发展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启蒙时代,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科学的发展也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的契机。
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变化,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将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矛盾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认识和改变这些矛盾,人类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现代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自然辩证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学研究着眼于自然界中微观、宏观以及复杂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更多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
自然辩证法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希腊到现代科学,每个时期都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哲学思想的进步,也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也将会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哎呀,今天我们来聊聊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想想吧,辩证法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让人精神焕发。
先说说,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单来说,就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古人就有这种意识,像老子、庄子那样的人,他们都觉得万物都有它的道理,变化无常。
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琐事,今天开心,明天愁,瞬息万变啊。
后来,到了18世纪,恩格斯这位大佬开始认真琢磨自然辩证法。
他觉得光是看表面可不行,要深入本质。
这就像我们玩拼图,不拼到最后一块,根本不知道全貌。
恩格斯可不是随便说说,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家伙。
他用辩证法来分析自然现象,特别是生物和地质的变化,像个科学侦探,找出隐藏在表面下的真相。
再往后,马克思也入场了。
说到马克思,大家一定会想起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但他其实也对自然辩证法很感兴趣。
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密不可分。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反过来,自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要是你问他,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他一定会告诉你,关注变化、矛盾和发展,才是关键。
就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总有摩擦和矛盾,但这些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进入20世纪,事情变得更热闹了。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像坐上了火箭,飞速前进。
人们开始用辩证法来分析科学现象,像爱因斯坦、海森堡这些科学巨头,他们也不甘落后,纷纷把辩证思维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量子力学、相对论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听起来复杂,其实也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就像玩数独,表面上看似简单,但要找到合适的数字组合,真是让人费脑筋。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然辩证法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
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像养花种草,得学会观察花儿的变化,才能让它们茁壮成长。
生活中的小矛盾也是一样,夫妻吵架、朋友争执,别光盯着对方的缺点,试着理解一下彼此的立场,问题就好解决了。
再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演变。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林琨智;韩丽珠【摘要】主要阐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日本、中国传播、研究、学习的情况,从而揭示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日本广泛传播与应用,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并进入高等教育课堂,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本科生的选修课。
由此看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
%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situation of spreading,researching and study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Soviet Union,Japan and China,and it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Soviet Union;the widely spread and application in Japan and its emergence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science in China,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as well a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s,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wide spread and profound impact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around the world.【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1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作者】林琨智;韩丽珠【作者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吉林吉林13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著最早的版本1925年在前苏联出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以德文和俄译文同时问世。
第一篇第二章 大陆漂移
魏格纳(Wegener,Alfred Lotha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 日生于柏林,终身献身于科学事业,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不幸遇难。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根据有:
1.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
2.地质依据:
大西洋两岸陆块古山 系的相关性: 有一条非常重大的古 山系,被称为加里东山脉。 如今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 看到的是山系的西段,这 条山系通过爱尔兰以后似 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可是 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则有一 个古山系仿佛从大西洋里 爬上来,它和欧洲的加里 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个在北美出现的山系被 称之为老阿巴拉契亚山脉。 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 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 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 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 一条连续的山系。
E.Bullard计算机拼接图
4.前寒武纪岩石区的拼接
拼接上岩石同位素年龄和锡矿带的分布
5.联合古陆及其裂解
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 • 北面: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洲(阿拉伯半岛和 印度不在其内) • 南面:南半球诸大陆(南美、非洲、印度、阿拉伯半岛、 南极洲)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第四纪
3.古生物学依据:
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 动物中龙(Mesosaurus):
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 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
水龙兽
犬颔兽
迷齿两栖类
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 蕨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大陆
不同大陆生物相似性的解释
古地磁迁移
南美与非洲拼合起来后,两极的极移曲线彼此重合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第四章-大陆漂移学说
3、大陆漂移力的问题
大陆是漂浮着的,是什么样的力推动了大 陆漂移?
魏格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思路是:从运 动的主导方向,寻找大陆漂移驱动力。
3.1 离极力
根据对过去大陆位置的复原,2亿多年前南半球诸 大陆聚在南极附近(并分布着广泛的冰川),以 后逐渐四散,向北漂移。这是一种自极地向赤道 漂移的趋势。
根据记录到的各种不 同波的到达时刻,可以 计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 地震波速度。
纵波的传播速度一般是横波的1.7倍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地核
硅铝层
硅镁层
1.2 重力和地壳均衡
一个物体不仅受到地心的引力,也受到四 面八方的其他物体,如天花板、墙壁等对它 的吸引。但这些东西的质量与庞大的地球质 量(5.98 x 10 27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至20年代初 期才在世界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对传统的海陆固定论所把持的地学 界来说,无异在一潭死水中投下了一 块巨石。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引起了轰 动。
在学术会议上,在杂志刊物中,到处都 在议论大陆漂移。许多人在初读魏格纳 这部名著时,无不流露出震惊、激动, 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 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会像船一样漂 浮活动,这实在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 “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
5、古冰川证据
瑞士动物学家 阿加西斯
(L.Agussiz) 发现冰川移动
冰 碛 岩
石炭纪-二叠纪
6、大陆漂移 学说的诞生
第二节、大陆漂移学的衰败
一、大陆漂移说的消沉 《海陆的起源》在1915年初版;德文 1920年出了第二版;德文 1922年的第三版;德文原著也陆续被译成英、法、
西班牙、日、俄等国文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过 该书的中译本。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的中译本 《海陆的起源》(李旭旦译),1977年重印发行。
大陆漂移理论的历史和研究进展
大陆漂移理论的历史和研究进展大陆漂移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揭示了地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
自20世纪初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大陆漂移理论在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不断扩展和更新中。
本文将从历史和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大陆漂移理论的发展。
一、历史1.1 提出与初步发展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于1912年提出。
威格纳在其著作《大陆运动的起源和分化》中,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地壳是在地球表面移动的。
他通过对大陆形状拟合、化石分布、岩石对比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发现,各大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推测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
1.2 反对与重新认识威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在提出初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反对。
当时的地质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无法发生漂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证据逐渐支持了威格纳的观点,比如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了岩石中的磁性记录,显示地壳曾发生过旋转和偏移。
这些新的发现引发了对大陆漂移理论的重新认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接受这一理论。
1.3 科技进展与证据确立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大陆漂移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1950年代以后,地质学家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底地形和地壳剖面的调查,发现地球上存在着大洋脊、板块边界等重要的构造特征。
这些发现共同构成了板块构造理论,并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了板块运动的地震活动和热流现象,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动力学机制。
二、研究进展2.1 构造运动机制的认识对于大陆漂移的运动机制,科学家们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地球物理学家假设板块构造是由地壳和上部上地幔一起漂移而形成的,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拖曳层和球囊模型。
然而,这一模型无法解释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来地球物理学家发现地球内部还存在着具有流体性质的下地幔,提出了大陆动力学模型,解释了构造运动的更深层次的机制。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
不同地区的地层结构相似,表明它们曾经是相连的 不同地区的地磁异常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曾经移动过 大陆边缘的吻合性,可以证明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大陆漂移可以解释一些地质现象,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升降
证据来源:古生 物化石记录区古生物种类的分 布和演化历史
俯冲带:板块向 下俯冲形成的地 带,是板块消亡 和物质循环的重 要区域
转换带:板块相 互碰撞或错开形 成的地带,是板 块运动的重要机 制之一
板块运动:俯冲 带和转换带共同 作用,推动板块 运动和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由于 地球自转和地幔 流动等作用,大 陆板块发生漂移, 形成不同的地质 构造和地貌特征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 据
汇报人:XX
目录
大陆漂移理论的 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的机制
大陆漂移的意义
大陆漂移的未来 研究展望
大陆漂移理论的发 展历程
魏格纳观察到大西洋两岸的 轮廓线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理论
魏格纳认为大陆是漂浮在软 流层上的
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导致大 陆漂移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理论
地壳运动:大陆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证明地球在不断漂移 地磁异常:不同地区的地磁异常现象,与大陆漂移理论相符 地质构造: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显示了大陆漂移的痕迹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在不同大陆上的分布,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
大陆漂移的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地 球表面由多个板块 组成,板块之间相 互运动
研究意义: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 灾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生命财 产安全
研究方向:探讨大 陆板块运动对气候 变化的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分析不 同板块运动模式下 的气候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利用数 值模拟、数据分析 和实地观测等多种 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发展进程在准备此文之前,“自然辩证法”这个名词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虽然上着XX老师的课,但在课堂上我基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或者说,他事实上什么也没讲,我自然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接下来的写作。
稍微百度了一下,我知道“自然辩证法”这个高大上名词另一个名字叫“科学技术哲学”。
他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观——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我自己是从事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故而我选择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地学非常重要的假说——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与千千万万林林总总的假说一样,大陆漂移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非常相似的大陆轮廓、地层分布和化石证据,开始了大陆漂移说的雏形。
而后的古冰川证据、蒸发岩等古气候标志,也证明了大陆的确有过飘移。
在大量证据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魏格纳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由于该假说有可能撼动地球科学的理论基石,未能得到充分的检验;再者魏格纳在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的观点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存疑;另外,魏格纳在大陆飘移的动力学机制方面,未能说服广大的地质学家,种种原因,该假说最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处的地幔对流使老的洋壳不断向外推移造成海底扩张,以及后来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是由一系列板块边界所围成的构造单元拼接而成,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对地学的研究形成长足而深远的影响。
而到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的那一天,魏格纳已去世38年。
从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简史来看,我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理论的提出,要不断地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深化对某一现象的认识,科学理论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从运动观和时空观的角度来说,沧海桑田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目前也正发生的事,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运动是绝对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也会带动理论的发展。
从规律观的角度来说,规律是客观的,也是相对的。
只有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标新立异的人,才可能在
科学理论上得到突破和发展。
此刻是真理,十年二十年以后,就不见得是了。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不断探索的心,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努力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这样我们的研究生生涯也算没白白浪费。
当然过程是艰苦而又漫长的。
有人说,科学亦是一种宗教。
谁说不是呢?人活一世,总有相信的不相信的,有相信这的有相信那的。
如果说相信便是宗教,那天底下的宗教可谓数不胜数。
我无意和“宗教”这种名词打架,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总有值得相信的东西,这样东西值得我去一直地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