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
钱塘江临江古海塘维修养护技术探讨
钱塘江临江古海塘维修养护技术探讨发布时间:2021-08-12T16:45:16.59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0期作者:郑黎光[导读] 钱塘江潮涌是世界闻名的壮丽景观,钱塘江海塘更是有“海上长郑黎光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钱塘江潮涌是世界闻名的壮丽景观,钱塘江海塘更是有“海上长城”的美誉,而钱塘江临江古海塘作为抵御强潮的第一防线,由于长期受洪潮冲击、砌体材料老化,部分结构破坏严重,有部分古海塘塘段有所损坏,无法继续承担抗御洪潮重任而退居二线,现存一线的有40余公里临江古海塘。
为保留历史遗迹以及保证现有抗洪塘段御洪能力,本文将就海塘日常维护方面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供从事相关管理和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钱塘江、临江古海塘、维修养护从唐宋至清末,钱塘江河口两岸近千万亩肥沃的平原,一直是国家聚收财赋的重地。
钱塘江海塘安全对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来受到各代朝政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其进行整修、加固,并不断总结、改进海塘修筑技术,形成了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的钱塘江古海塘,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筑塘技术从最初的土塘、柴塘到石塘都是历代筑塘人员提炼总结的产物,由于当时技术理论和原材料匮乏等因素影响,导致海塘屡建屡毁。
直至明代黄光升提出“五纵五横鱼鳞式”石塘技术筑成鱼鳞式,标志着钱塘江古海塘筑塘的成功。
随着运行年代的久远,特别是近代人类活动的频繁,江道水文、地形条件的变化,现临江古海塘局部出现了塘身沉降、外倾、塘石断裂、塘内土体流失,条石脱落等安全性问题。
伴随海塘工程的技术发展历程,河口两岸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遗产,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其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需要提炼、传承和发展。
因此,基于历史价值与防洪御潮价值考虑,应对古海塘进行维修养护,从而保证一线海塘的基本功能。
一、钱塘江临江古海塘日常检查检查古海塘各结构安全与否是对海塘进行维修养护的基础,通过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古海塘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与此同时对检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掌握古海塘运行动态以及故障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古海塘进行安全鉴定并制定维修养护计划。
等待“被发现”的钱塘江古海塘之美
等待“被发现”的钱塘江古海塘之美作者:龚真真来源:《杭州(上半月)》 2014年第13期文龚真真一百年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到杭州,被他所见到的钱塘江海塘所吸引,并在《中国的觉醒》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杭州城:整个城市居高临下地雄踞和俯视着一条大江广阔的入海口岸边的海堤,赋予这个城市一种高贵庄严的魅力。
钱塘江古海塘,不仅护卫了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使得这一片沮洳之地脱离洪、潮之患,人民安居乐业,其建筑本身,也缔造了河口地区一种独特的景观。
千百年来,它在史书中、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踩着脚下日益踏实的土地,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曾经坚固伟岸的钱塘江古海塘,渐隐渐退。
不用心辨析,似乎都找不到它的踪迹了。
谁能想到今日楼宇鳞次栉比的秋涛路一带,就曾是钱塘江古海塘所在呢?在临近柳浪闻莺公园的杭州碑林,有一块硕大的石碑——浙江江海塘全图碑,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浙江巡抚杨昌浚饬塘工总局测绘钱塘江和杭州湾两岸海塘,刻石成碑,嵌于盐官海神庙大殿西壁。
该图北岸西起钱塘狮子口,东迄平湖、金山两县交界处,南岸西起萧山临浦,东至余姚、慈溪两县交界。
这是钱塘江最早的实测海塘全图。
和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钱塘江古海塘一样,因为岁月的侵蚀,这块碑石上所刻画的塘线已经难以清楚辨认。
今日杭城,大隐隐于市的钱塘江古海塘还好吗?1978年初,在杭州市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桥施工现场,五代吴越钱氏捍海塘遗迹重见天日。
遗迹看上去只是一堆不起眼的泥石朽木,但对杭州城的意义却是巨大的。
《资治通鉴》评钱鏐筑捍海塘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吴越王鏐筑捍海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
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钱氏海塘的修筑,为杭州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遗址考古发掘后很快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路转定山绕,塘连范浦横”,一句唐诗道出了转塘地名的内涵。
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现仍断续分布着明、清以来修建的老海塘约3公里多。
狮子口村一段孤立残存的塘身顶上有一尊石狮子,近旁是刻有“于斯万年,砥柱回澜”字样的石柱、一株苍老而犹有新枝的古樟树。
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
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郭巍;侯晓蕾【摘要】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8(025)012【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景观;海塘;圩田;杭州湾【作者】郭巍;侯晓蕾【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期以来饱受潮灾困扰。
伴随着圩田的开垦,长三角地区从唐末开始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作为圩区生产生活保证的海塘,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各个朝代均十分重视海塘建设。
包括杭州湾海塘在内的江浙海塘某种程度上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同属于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
直到现代,传统海塘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相较于后两者,同样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质的江浙海塘却长期被学界所忽视。
目前海塘研究也多以历史学或地理学为主,主要通过海塘建设探讨与之联系的社会组织和运行方式[1-2]。
笔者研究范围为修筑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钱塘江北岸杭州——海宁——海盐——平湖段与南岸萧山——绍兴——慈溪——镇海段传统海塘,包括主塘和各线备塘,长约1 000km。
这一区段是江浙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笔者通过大量史料、舆图和历史影像的收集、甄别和分析,结合近3年对钱塘江传统海塘的全线考察,试图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杭州湾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总结其主要类型和海塘体系,着重分析其与聚落和圩田关系。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的屏障。
两大平原历来是国家粮食、赋税收入的主要地区,现在仍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文化重心所在,历代当政者都十分重视这一地区海塘的安危。
清高宗弘历六巡浙土,四莅海宁,专程察看海塘,躬亲擘划修筑;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亦亲临海宁,视察海塘。
可见历代对钱塘江海塘的重视,非同一般。
两岸海塘所承受的动力,除山洪、海潮、风浪之外,更有破坏力极大的涌潮。
河口江潮的大溜,南北摆移不定,岸滩时坍时淤。
历史上不断在两岸筑塘,屡筑屡毁,从而探索改进塘型结构,修建各类护塘建筑物。
建国后,采取多项措施,加固原有海塘,兴建保滩促淤工程,提高其防御洪、潮的能力。
随后又开展治江围涂工程,稳定河势,并在明清以来修筑的大部分主塘和支堤之外,新建围堤2~4道,形成了新的防线。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按所处地域位置和历史习惯,分为钱塘江海塘、江南海塘和浙东海塘3部分。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钱塘江海塘形势图(清同治十三年测绘)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塘线总长317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280千米。
北岸海塘古有捍海塘、海晏塘、太平塘、障海塘等称谓。
清代,以仁和县乌龙庙为界,其西称江塘,其东称海塘。
近代,曾统称浙西海塘,西起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狮子口,经余杭、海宁、海盐县(市)境,东至平湖县金丝娘桥与江南海塘相接,塘线全长160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37千米。
其中,杭州、海宁段海塘(以下简称杭海段),塘线长92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82千米,侧重于防御山洪、涌潮;海盐、平湖段海塘(以下简称盐平段),塘线长68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55千米,以抗御海潮、风浪为主。
南岸以曹娥江口为界,曹娥江左岸为萧绍海塘,唐代曾称为防海塘。
明、清时期根据所处位置,又以西兴、瓜沥、宋家溇为界,自西而东分称西江塘、北海塘、后海塘、东江塘。
萧绍海塘起自萧山市临浦麻溪山,穿越绍兴县境,止于上虞县蒿坝口头山,塘线全长117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03千米。
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中的景观文化建设规划研究
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中的景观文化建设规划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7T08:57:47.831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月1期作者:郑志法[导读] 钱塘江河口位置的海盐县县城,是全国范围内距离海岸最近的县城,与海塘的距离不超过半里,郑志法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摘要:钱塘江河口位置的海盐县县城,是全国范围内距离海岸最近的县城,与海塘的距离不超过半里,外海面位置无阻挡、屏障,在宽阔的视角下,海塘受到了水浪的直接冲击。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钱塘江古海塘的加固工程建设中,水利工作者们对于景观文化建设关注度逐渐提高,加大了实践探索的力度,并致力于实现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中景观文化的合理规划、合理建设目标。
文章对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实施中景观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实施中的景观文化建设规划。
关键词:钱塘江古海塘;加固工程;景观文化建设The research of The Qiantang River landscape culture in the ancient seawall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lanning researchZheng Zhifa(Zhejiang Qiantang River Basin Center,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Qiantang River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310020)Abstract: Haiyan County, located at the mouth of Qiantang River, is the nearest county to the coast in China. It is no more than half a mile away from the seawall. There is no barrier and barrier on the outer sea surface.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the seawall has been directly impacted by water waves.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the reinforcem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seawall of Qiantang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workers have graduall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strengthene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committed to realizing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landscape culture in the reinforcement project of the ancient seawall of Qiantang Ri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iantang River ancient seawall reinforcement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ultur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iantang River ancient seawall reinforcement project.前言:钱塘江古海塘是一道安全屏障,对于杭嘉湖平原起着直接的保护作用,在北岸海塘中,海塘北岸险段标准塘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面临着高水位、洪潮和台风所带来的冲击,开始实施加固工程,提高钱塘江古海塘稳定性、安全性,结合景观文化的建设和合理规划,提高海岸线景观的质量和审美效果。
深入推进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利用
EXPLORATION探索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许多埋于地下的海塘遗址被陆续挖掘出来,并得到有效保护,但局部未探明段仍存在受损风险。
大部分海塘遗址因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等原因,已不再发挥防洪御潮功能,只有南岸的西江塘还在延续一线防洪功能,目前可直接展示的古海塘段仅占总长度的15.38%。
面对不容乐观的遗址现存情况,杭州需要深入推进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利用。
杭州古海塘保护利用的难点和问题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十分重视古海塘保护。
2017年,南北岸古海塘均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同年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做好明清古海塘等历史遗存修缮与保护,更好延续历史文脉;2019年,杭州市园文局完成古海塘保护利用规划编制;2020年,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开馆,有力地推动了古海塘科普宣传工作。
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强调,有序推进钱塘江古海塘等保护和申遗工作。
但相比西湖、运河、良渚等遗产,杭州对古海塘文化价值认识程度还不够,加上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古海塘保护利用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难”“两不够”。
发掘难。
与同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相比,一方面,钱塘江古海塘具有时间空间跨度大、遗产构成复杂等特征,由于六成以上埋于地下不可见,考古发掘与探测工作难度大。
另一方面,鉴于古海塘线性遗产的多点分布特点,其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工程科技和历史文化等内涵提炼挖掘较为艰难。
保护难。
除了西江塘4.5公里,其余海塘均已“退居二线”,不再发挥防洪功能。
当城市建设项目推进中遇到海塘遗址时,势必存在遗址保护与项目建设之间的矛盾,损毁现象时有发生,如北干段和九堡段分别有500米、200米已被损毁。
系统性不够。
保护机制上,目前古海塘保护主要由属地负责,市级层面尚未形成统筹,而各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不均衡,总体呈现“局部有保护、整体无保护”现象。
整体规划上,《杭州钱塘江海塘保护与利用规划》已完成编制,但尚未落地。
保障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上,浙江省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一线海塘的管理维护,但杭州市没有用于常态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项资金。
钱塘地区:建在沼泽上的天堂
钱塘地区:建在沼泽上的天堂林炳尧;徐有成;龚真真【摘要】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Qiantang region is a history of struggle for the people who lived along the Qiantang River, and it provides us a lot of useful experience. This area is a estuarine alluvial plain which used to be low - wet and saline-alkali land. After the 4th Century,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because of the turmoil in the northern area. Depending o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they built the polder, seawall, and river channels, and changed the swamp into the fertile plain. And they also changed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planting mulberry and flax supported by the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The handicrafts, commerce, transportation industries were all well developed. The foreign trades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angzhou became "the grandest and most magnificent city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Howe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isolated itself from other eountries and adopted the policy of stressing fanning and suppressing commence, losing the chance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The farming economy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 which lasted 100 years.%钱塘地区的发展史是两岸人民的奋斗史,这历史提供很多有益的经验。
海宁文化
关于海宁文化的调查报告海宁的潮文化海宁是观钱江潮之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
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往西至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至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被苏东坡誉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发展至今在海宁已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
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时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以享受一下听潮之美妙。
世界一绝的钱江潮,是大自然的恩赐。
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
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观后贸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曾四次到盐官观潮,赋诗10余首。
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下了诗文。
浩瀚的钱江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给临江而居的海宁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大量有关潮的学术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是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1]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
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文献表明始于南宋,清朝末期最为盛行海宁皮影。
钱塘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钱塘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钱塘江,起源于浙江省始建县境内,流经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舟山市等地,最后以一股巨流汇入东海。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钱塘江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区域地带。
在早期历史中,钱塘江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的水门,连接着中华大地和海洋天地。
历史上,钱塘江流域是一个军事要塞,一直是历代的战略要地。
业内专家表示,钱塘江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都非常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景观。
一、历史文化钱塘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域,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春秋时期开始,钱塘江流域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使得钱塘江流域逐渐成为了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家、文化先贤的视野所在。
钱塘江流域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迹众多,例如杭州西湖、宁波天一阁、舟山普陀山等等。
尤其是杭州,作为钱塘江流域的核心城市,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家园,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钱塘江流域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早在东周年间,钱塘江流域已经成为物流的重要通道,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点。
此外,各种传统文化遗产如扇子、绸缎、剪刻、书法、绘画等在钱塘江地区的发展得也非常昌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部分。
二、自然景观在自然景观方面,钱塘江绝对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地方。
在钱塘江流域内,不仅有美丽的湖泊、秀丽的山脉,更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其中,西湖就是钱塘江流域自然景观的一大代表,被誉为“天下名湖”,其自然景观更是别具一格。
除了西湖,钱塘江流域内的三峡、千岛湖、嵊州山都是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尤其以三峡而言,其风景之美已经成为了钱塘江流域最精彩的地方。
总的来说,钱塘江在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方面都具备了相当高的价值。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钱塘江流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主要的历史和文化著作都有盛行于此的影响。
而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钱塘江更是旅游胜地,可以说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钱塘江文化价值传播之思考
27现意义的接受、使用和沟通,如钱王、《富春山居图》等,而这些元素形态往往与其他文化要素重新组合,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象得以再生产。
钱塘江文化元素的价值、事物与符号的三重维度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概念。
处于最表层的事物及其符号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处于最深层的价值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
钱塘江文化元素变迁一般也是沿着一个由表及里的顺序逐步展开,并在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交往与融合中不断产生新的元素。
以正在全球征集的“弄潮儿”形象为例,“弄潮儿”代表的是走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钱塘江流域人民,意指一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
它源于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诸多故事素材,在提炼其精神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物化和具象这一精神符号,赋予其生命力和号召力,并不断丰富其时代精神与内涵,以各种符号和事物形态得以传播和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弄吸收了大量本土的区域元素、民族元素、宗教元素等营养,它们是钱塘江文化元素得以形成的土壤。
另一方面,钱塘江文化元素也是跨区域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本土与外来的各种文化形式在独立发展、彼此交流的同时,也通过自发的融合,而不是取代和征服,形成了超越各自具体文化差异的文化价值观念,既包容在他们所处的特定文化系统之内的,也对自己文化系统有一种独立性和超越性,在扬弃中包容、吸收、消化异质文化因素。
钱塘江文化元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浙江自身的悠久历史、丰富地理及多元民族等特点,一方面可以为钱塘江文化元素带来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钱塘江文化元素在理解和认知上的困难。
钱塘江文化元素往往诞生于民间,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会被有选择性的吸纳为官方和精英层面的独有元素,脱离了其应该有的时代和社会语境,钱塘江文化元素也会失去其当初的价它内心永恒的人性需求。
钱塘江文化元素的价值思考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资产。
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应该被视作同样重要的生产性因素。
钱塘江文化价值传播之思考
厄 索变迁 收 也足沿 着 一 个 山表
及 的 顺序 逐 步展 开, 并存 j
他 们 所处 的特 定 化 系统之 内 的, 埘 自 己文化 系统 仃 -, p q , 独
足对 其 甜 I 介f f I { 的
他 义化 元素 的交
, : , I : - ; 7 7 - 7 的元 豢。
它 内心 永恒 的人性需求 。
《 富春山居图》等 ,而这些元素形 元素、宗教元素等 营养 ,它们是钱 态往往与其他文化要素重新组合,
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象得以再生产。 塘江文化元素得 以形成的土壤 。 另 一 方 面 , 钱 塘 江 文 化 元 钱塘 江文 化元素 的价值 思考
第三层而:符号维度。钱塘 1 : 文化元素 艺术加工和 r 1 常牛活应
畴 边 界却依 然卡 焚 糊, 不 同谮 境 浙 江 人对 生产 的约 定 ,更能 解读
中 的钱 塘 } l 文 化一 匕 的 意 义指 m 出浙 l : 人对 未来 的想 象和 期许 。
有} 火 的 偏 差 。 我 f 『 J 应 该 从 令 球 例{ n I ,r 』 j 史上流 传 F 来 的汀 潮 文
容 变动 的 ÷ I _ _ I 』 分 。钱塘 江 史化 化 筹 的 文 化价值 观念 ,既包 窬
我f i ’ J
身 处于 消 社 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 费 已 成 J 现 代 文 化 的, 活 模 式 ,消 - l q义足刈 商 1 1 I l f j 勺 使 川价
值 的购 ,
南 文化 的兆 性 。
思 考》 谈到 ,文化 门觉 是一 个
迷/ 摄)
艰 巨 的过 , 首先 婴认识 自己的 故 而 ,钱 塘汀 文化 内涵的 思 芍应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问题研究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问题研究2011-08-01 14:00:36——兼论十八世纪清朝政府职能的全面加强和卫国[英文标题]The Funding of the Qiantang River Seawall Project in the Qianlong Reig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Eighteenth Century[中文摘要]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不仅实现了“民修”到“官修”的转型,而且为了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清朝政府不惜帑金,大规模修筑鱼鳞大石塘,至乾隆末年海塘工程体系终于建立起来。
中国历史上,治水历来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工程经费投入往往体现出政府执行相关职能的强弱和积极性的高低。
以经费问题为引,以国家的视角考察钱塘江海塘工程,并结合相关研究,将会展示出十八世纪政府职能全面加强的历史图景。
[关键词]乾隆朝/钱塘江海塘/经费/政府职能经济史研究[作者简介]和卫国(1975-),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0乾隆朝是我国古代钱塘江海塘修筑的巅峰时期。
经过多年努力,以鱼鳞石塘为主体的海塘工程体系终于巍巍屹立于钱塘江两岸。
①其间,清朝政府调整政策,动用国家力量,投入巨额经费,形成了政府总揽海塘工程修筑的格局,其治水职能大大强化,乾隆朝因此成为海塘修筑史上的转折点。
而这种现象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并非一种孤立的个案。
十八世纪是一个政府职能全面加强的时期,钱塘江海塘工程则是政府强力伸手的领域之一。
本文拟以海塘经费问题研究为基础,以国家的视角考察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并结合相关研究,进而对十八世纪清朝政府职能全面加强现象作出初步总结和评价。
一、“民修”到“官修”的转型明代以来,钱塘江北岸海塘修筑活动日渐加多,然而直至清代雍正朝之前,海塘工程经费筹集基本以派征、捐纳方式为主。
雍正初年,动用正项钱粮之举逐步增多。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讲解学习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既是物质的棗一块块整齐的条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钱塘江北岸,默默无言地经受着千千万万次江潮的冲击,又是精神的棗海塘身上的斑斑伤痕,记载着钱塘江北岸(海宁)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着海宁人民与潮患奋斗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
因此,钱塘江北岸的海塘极富文化价值。
一、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
历史是连续的,是不容割裂的,而历史每每包容着时代精神。
海塘作为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它包容着海宁各个时代的人们与江潮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
海塘是有形的,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而海宁人民与江潮的精神是无形的,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体会。
正是这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融合,才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
因此,今天我们赞美海塘,不仅仅是因为它雄伟壮观,坚固不摧,它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杭嘉湖平原几千万亩良田和数百万劳动人民的甜蜜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在钱塘江北岸60公里海塘的分分寸寸中都凝结渗透着海宁人民的心血汗水和奋斗精神。
“唐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
“宋宣和四年,海溢。
十一月,降铁符十道以镇之。
”“嘉定十二年,盐官海决。
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之策。
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于盐官县治南北各筑士塘捍咸潮。
“元泰定四年,兴修盐官州咸塘。
四月,命都水少监张仲仁治海,下石囤本柜。
”“明洪武十四年六月,筑浙西海塘成。
”“永乐九年,发军民修筑海塘。
”“清康熙三年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夜,海啸冲溃海塘二千三百八余尺。
总督赵延臣,巡按朱昌祚疏清发帑修筑。
委兵巡道熊光裕督修,至次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十余丈。
”“乾隆元年八月,石塘等工告竣。
计仁宁两邑治塘土墩共长一万三千九百九丈,修坦水共长八千四百九丈八尺,择修砌石塘共长一千十二丈三尺五寸…“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老盐仓旧有柴塘四千二百余丈全部添建石塘告竣,其砌筑坚整。
钱塘江古海塘文化与展示价值初探
钱塘江古海塘文化与展示价值初探作者:徐苏焱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古名之江、折江、浙江。
在钱塘江下游沿岸地区,有众多史前文化遗迹,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如熠熠明珠,在文明史上闪烁。
考古发掘表明,要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钱塘江流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钱塘江与黄河、长江具有不相上下的地位。
钱塘江全长约688千米(据《钱塘江志》),由杭州湾入东海。
由于钱塘江的平面喇叭形河口以及纵向河床沙坎地貌,使得这里的潮汐现象天下独特,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
千百年来,为抗拒强潮冲刷堤防,入侵我们的家园,浙江先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雄伟壮阔的钱塘江古海塘。
因此,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两大遗产。
钱塘江古海塘是我国重要水利工程建筑遗产。
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沿江滨海、绵亘480多千米,其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复杂,与长城、古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科技和文化遗产之一。
1 古海塘建设历史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至明清两代更是踵事增华。
但回顾历史,唐朝以前的海塘历史记载甚少,它的规格更少见于记述。
因此,唐朝以前的海塘,只能视为肇始阶段,五代以后的海塘才有系统的历史。
(1)早期的土海塘建设。
海塘修建始于何时,没有明确史料,汉魏只有传说,两晋有类似海塘的建筑,南北朝才于个别地区有信史记载。
海塘修筑的最早史料,是汉朝末年灵隐山下的“钱塘”的记载:《水经注》钱唐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
旬日以来,来者云集。
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据学者研究,海塘之起始,须有两个条件:一为人类有了筑土遏水的经验,另为滨海地带农业已有一定有发展,有筑塘防水之需求。
结合钱塘江沿岸的客观实际,学者们倾向认为,类似海塘的用于保障河口海岸地带的工程,在东汉时可能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记载而已。
中华水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中华水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
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条件单纯,有的虽自然条件具备但历史较短,有的历史虽长但记载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论,整个欧美加起来才可与中国相比拟。
而中国的水文明史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理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一流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它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的顶点,可自流引水灌田上千万亩,兼有供水、航运之利。
创始于秦昭王末年(约前255~前251年),李冰主持兴建。
都江堰是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水工建筑群,它包括鱼嘴(分岷江为内、外二江)、飞沙堰(分洪减沙,水大时可自溃)、宝瓶口(现宽20米、高40米,横剖面形状肚大口小)以及百丈堤、人字堤、金刚堤等,一般可以保证水小时够用,水大时灌区不致成灾。
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举世罕见,中外水利专家无不赞叹其精妙奇绝。
它能历千古而不废,与它的简便合理有关,也与它拥有一整套科学管理措施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历朝历代都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河大堤修建黄河堤防可追溯到史前的共工与鲧。
战国时期,沿河各诸侯国纷纷在各自境内修建堤防,奠定了系统堤防的基础。
东汉王景治河后,新堤防形成系统,直至海口,长千余里。
黄河夺淮时期,黄河下游形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堤防系统,其中有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子堤、戗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地图上依然可见的‚明清黄河故道‛。
现在的黄河大堤与明清故道类似,它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逐渐形成的。
从郑州桃花峪至山东利津河口,河长767公里,两岸大堤及其他有关堤防总长1583公里,一般顶宽9~12米,高10~14米,底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人们形象地称它是‚水上长城‛。
海盐塘工号子的文化基因解码
海盐塘工号子的文化基因解码作者:浦云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3期【摘要】海盐县位于杭州湾北岸,沿途有50多千米海岸线。
筑塘工人在长期筑堤抗潮防洪劳动中产生了反映当地民俗风格、语言特色所特有的劳动者集体创做出来的具有旋律多变、风格粗犷、气势壮阔的劳动者之歌——塘工号子。
本文主要分析塘工号子的艺术特征,解析塘工号子的文化基因,旨在推动今后更好的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文化瑰宝。
【关键词】塘工号子;特征;文化基因【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16-03【本文著录格式】浦云峰.海盐塘工号子的文化基因解码[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16-118.在千百年的海塘加固维修过程中,成千上万的筑塘民工与海水拼博,捍卫自己家园,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了反映筑塘工人齐心协力修筑海塘,反映当地民俗风格、语言特色所特有劳动者集体创做出来的具有旋律多变,风格粗犷,气势壮阔的劳动者号子——塘工号子。
作为劳动者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海盐塘工号子,除了粗犷、豪放,节奏明快,随意性强等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蕴含着塘工号子极高的艺术品味和淳郁的江南朴实民风,2008年5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塘工号子是海盐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一、海盐塘工号子的基本内容海盐塘工号子历史悠久,承载着海盐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信息,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等特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象征着海盐百姓吃苦耐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塘工号子起源于修筑海塘的劳动实践中,海盐地处钱塘江口北岸,钱塘江口的海塘在秦汉时已出现,在《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海盐塘工号子劳作的场景。
塘工号子集中体现了海盐人民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多采用方言口语演唱,号词即兴编唱,唱和呼应,旋律多变,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种类。
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遗产价值分析及申遗建议
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遗产价值分析及申遗建议
李云鹏;扎西端智;陈方舟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6
【摘要】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属性并存,是相互依存、协同演变、构成多样、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特征鲜明、价值突出,建议共同申报世界自然
与文化遗产;分析认为钱塘江涌潮和古海塘满足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Ⅲ)、(Ⅳ)、(Ⅴ)、(Ⅵ)、(Ⅶ)标准,能够基本符合真实性、完整性的核心条件,编制保护规划、申
遗文本等时应审慎、专业地处理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技术要求;建议从遗产定位、组织工作和前期基础工作等宏观层面开展钱塘江涌潮和古海塘申遗工作.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李云鹏;扎西端智;陈方舟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青海省玉树州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00;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4
【相关文献】
1.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J], 李海静;王淼
2.钱塘江海塘织物模袋混凝土护坦涌潮压力测试与分析 [J], 陈希海;庄娟芳
3.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遗产价值分析及申遗建议 [J], 李云鹏;扎西端智;陈方舟;;;;
4.钱塘江涌潮区海塘防潮,除险加固技术 [J], 陈光裕;朱一帆
5.“钱塘江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既是物质的棗一块块整齐的条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钱塘江北岸,默默无言地经受着千千万万次江潮的冲击,又是精神的棗海塘身上的斑斑伤痕,记载着钱塘江北岸(海宁)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着海宁人民与潮患奋斗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
因此,钱塘江北岸的海塘极富文化价值。
一、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
历史是连续的,是不容割裂的,而历史每每包容着时代精神。
海塘作为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它包容着海宁各个时代的人们与江潮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
海塘是有形的,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而海宁人民与江潮的精神是无形的,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体会。
正是这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融合,才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
因此,今天我们赞美海塘,不仅仅是因为它雄伟壮观,坚固不摧,它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杭嘉湖平原几千万亩良田和数百万劳动人民的甜蜜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在钱塘江北岸60公里海塘的分分寸寸中都凝结渗透着海宁人民的心血汗水和奋斗精神。
“唐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
“宋宣和四年,海溢。
十一月,降铁符十道以镇之。
”“嘉定十二年,盐官海决。
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之策。
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于盐官县治南北各筑士塘捍咸潮。
“元泰定四年,兴修盐官州咸塘。
四月,命都水少监张仲仁治海,下石囤本柜。
”“明洪武十四年六月,筑浙西海塘成。
”“永乐九年,发军民修筑海塘。
”“清康熙三年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夜,海啸冲溃海塘二千三百八余尺。
总督赵延臣,巡按朱昌祚疏清发帑修筑。
委兵巡道熊光裕督修,至次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十余丈。
”“乾隆元年八月,石塘等工告竣。
计仁宁两邑治塘土墩共长一万三千九百九丈,修坦水共长八千四百九丈八尺,择修砌石塘共长一千十二丈三尺五寸…“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老盐仓旧有柴塘四千二百余丈全部添建石塘告竣,其砌筑坚整。
钱塘江海塘漫谈
钱塘江海塘漫谈【特别策划】别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工地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该古建筑由大条石横竖交错垒叠而成。
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后,认定这是一段明清时期的古海塘。
那么,明清时期的古海塘为什么会深藏在闹市中呢?让我们回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这一年,秦国在杭州地域设置了钱唐县。
这也是杭州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杭州市区和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吴山和宝石山位于海湾两边。
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曾途经钱唐,他乘坐的船就停泊在宝石山下。
时至今日,宝石山上还留有“秦始皇缆船石”。
文/那 颜特策划东汉初年,一个叫华信的人来到了会稽郡做父母官。
当时的钱唐县就归会稽郡管辖。
钱塘江江口一带时常出现潮灾。
华信目睹了海潮淹没陆地的情景后,决定在钱唐县东面修筑一道海塘,以此阻挡潮水倒灌。
修筑海塘是大型工程,华信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金。
于是他派手下到处去宣扬,只要挑一石土到海边,就给一千钱。
一千钱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
起初,只有少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土挑到了海边。
华信让他们把土倒在海边,然后当场给了每人一千钱。
一传十、十传百,挑土到海边的人越来越多,倒在海边的土也逐渐堆积起来。
又过了十来天,华信忽然表示不需要土了。
土又沉又不值钱,那些把土挑到海边的人,自然不会傻得把土再挑回去。
他们把土就地一倒,就空着担子回去了。
古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即使华信不再出钱收购土了,仍有大批人挑土前来,空担而返。
就这样,倒在海边的土越积越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堤坝。
这道用土堆筑起的防海大塘不仅阻挡了海潮倒灌,还让西湖成为与海隔绝的内湖。
华信筑塘的故事被南朝钱唐县令刘道真记录在《钱唐记》中。
该记录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引用,写进《水经注》中。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海塘。
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 海塘钱塘江入海口是一个狭长的“喇叭口”。
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大诗人苏轼曾写诗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事实上,汹涌的钱塘潮天天都有,对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
钱塘江北岸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对于
人类社会来说,它既是物质的棗一块块整齐的条石,手挽着手,
肩并着肩,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钱塘江北岸,默默无言地经受着千
千万万次江潮的冲击,又是精神的棗海塘身上的斑斑伤痕,记载
着钱塘江北岸(海宁)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
着海宁人民与潮患奋斗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
文化遗产。
因此,钱塘江北岸的海塘极富文化价值。
一、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
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
历史是连续的,是不容割裂的,而历史每每包容着时代精神。
海塘作为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它包容着海宁各个时代的人们与江潮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
海塘是有形的,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而海宁人民与江潮的精神是无形的,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体会。
正是这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融合,才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
因此,今天我们赞美海塘,不仅仅是因为它雄伟壮观,坚固不摧,它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杭嘉湖平原几千万亩良田和数百万劳动人民的甜蜜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在钱塘江北岸60公里海塘的分分寸寸中都凝结渗透着海宁人民的心血汗水和奋斗精神。
“唐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
“宋宣和四年,海溢。
十一月,降铁符十道以镇之。
”
“嘉定十二年,盐官海决。
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之策。
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于盐官县治南北各筑士塘捍咸潮。
“元泰定四年,兴修盐官州咸塘。
四月,命都水少监张仲仁治海,下石囤本柜。
”
“明洪武十四年六月,筑浙西海塘成。
”
“永乐九年,发军民修筑海塘。
”
“清康熙三年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夜,海啸冲溃海塘二千三百八余尺。
总督赵延臣,巡按朱昌祚疏清发帑修筑。
委兵巡道熊光裕督修,至次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十余丈。
”
“乾隆元年八月,石塘等工告竣。
计仁宁两邑治塘土墩共长一万三千九百九丈,修坦水共长八千四百九丈八尺,择修砌石塘共长一千十二丈三尺五寸…“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老盐仓旧有柴塘四千二百余丈全部添建石塘告竣,其砌筑坚整。
”
乾隆年间,海宁石塘的联贯工程已告完成。
1953年春,翁家埠至老盐仓海塘险象环生,其中遐还字号石塘坍毁60米,海宁民众立即进行抢修加固,第二年制止了险情。
1956年8月,受强台风影响,钱塘江大潮冲坍九里桥一带石塘5处,长数十米,石塘头石塘被巨浪掀失条石三四层,长约800米,经人民群众奋力抢修,于次年修得。
二、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智慧结晶
钱塘江海塘之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智慧结晶。
所谓智慧,乃人们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慧固然不属精神范畴,但它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事情往往会这样:大凡人们在用智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海塘是我们的先辈留给世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
与江潮的斗志则是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两笔财富之间的桥梁就是智慧。
不难设想,我们的前辈如果只有抗御潮患的奋斗精神,而没有智慧,那么建筑海塘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海塘是海宁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种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文化的沉淀。
正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之花,才结出了“海塘”这丰硕之果。
1.从土堤到石囤木柜塘。
金元以前,盐官的海塘只是土堤。
由于土塘的牢固度不够,经受不住日复一日江潮的冲击,屡作屡坍,邑城几有不存之势。
我们聪明的先辈就在元时创筑石囤木柜塘,它以栅作络实以砖瓦石填塞沟港以防涌入,如是沙涨塘身渐固。
这种石囤木柜塘较土堤牢固度增强了不少。
2.变石囤木柜塘为鱼鳞石塘。
石囤木柜塘由于互相不牵制,经受江潮冲击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还是时常要被潮水冲坍。
于是,人们就想到了修筑石塘。
康熙年间,以块石垒叠的五十丈尖山石塘乃是海宁石塘之始。
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钱塘江风潮大作,海宁境内的土塘柴塘石囤木柜塘尽决,唯尖山大石塘巍然独存。
依照此法,乾隆二年初七日开始修筑鱼鳞石塘。
乾降四十八年,老盐仓一带塘堤坍塌,添建鱼鳞石塘。
开工后,由于这一带沙性活,难以钉桩,仿有已钉复起之患。
这时,有一老兵建议用木竹探试,俟扦定沙窝再下桩,梅花桩要五大攒作一处同时齐下,方能坚实不致使已钉的桩复起。
如其法试之,果然有成效。
3.抛作丁字坝。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塘基过高。
以翁家埠至老盐仓一带海塘为例,塘脚普通刷深,塘基一般在吴淞零点3.5米左右,塘外又无护坦,因此全长9
公里的海塘内均出现险情。
解放后,群策群力,人民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全线抛石36.2万立方米,砼0.9万立方米,以护塘脚,同时修筑19条护塘丁字坝,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举一反三,其它地段的海塘一并仿效之,有力的保证了钱塘江北岸海塘的完好无损,制止了江潮淫威,对保障海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
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
钱塘江北岸海塘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它与长城齐名,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建筑之一。
它留给世人的乃是极为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1.鱼鳞石塘。
鱼鳞石塘在我国、乃至世界海塘建筑史是一种世无前例的创造。
鱼鳞石塘的建筑十分精巧,塘基用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排桩”、“马牙桩”、“梅花桩”等不同类型的桩。
塘底宽4米,顶宽1.4米,垒石18层至23层不等,均用上千斤重条石丁层上迭。
其时因为还没有发明水泥,因此每块条石之间,用糯米浆拌石灰砌连,再用铁锔扣榫。
钱江大潮的能量惊人,但在鱼鳞石塘面前不得不低头服输。
巍峨的鱼鳞石塘蜿延伸展,宛如一道江滨长城,它虽无言,却铭刻着历代劳动人民为之付出的代价。
2.海塘志书。
海塘志书,是钱塘江海塘的历史的记录。
笔者所见,有《两浙海塘通志》和《新塘志》两种。
两书凡海塘记载详实,内容丰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新海塘志》为例,凡清朝修筑海塘都有详细的记录。
更有价值的是,此书对鱼鳞石塘不仅载有修筑之工艺:“鱼鳞大石塘顶宽四尺五寸,一层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七尺。
用丁顶间砌,参差不缝,底外口钉马牙柱二路,中心又钉排桩一路,及后一路四路用桩,共八十根,又间钉梅花桩七十根二,共钉桩二百五十根。
砌高十七层,内除去底面共二层,不留收分,外自第二层直至十六层每层外留收分各四寸,内留各一寸。
自十层及十二层十四层十六层上扣砌生铁锭二个,熟铁锔二个,又盖面一层,前后砌生铁锭二个共十六个”,而且还有21幅图案附以说明,如“右一层底宽一丈二尺用丁石十一丈砌于底桩之上”。
3.诗词碑文。
一部海塘史,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向江潮作斗争的历史。
钱塘江海塘历经沧桑,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吟唱歌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清代诗人查慎行《海塘叹》诗云:“沙崩岸塌风驾潮,潮头势与城争高,愚公移山或可障,精卫填石诚徒劳。
”面对江潮,查慎行感叹万分:只有持续不断地修筑海塘,才能抗御潮患,少量补修则无济于事。
任凭钱江潮“马驱怒挟雷雨遒”,清诗人应时良是一腔豪修,岂能砥柱镇中流。
浪随鲸背高低落,工集鱼鳞上下同。
”近代训诂学家朱起凤对于鱼鳞石塘的丰功伟绩更是赞叹不已。
清代女词人蒋英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描绘了石塘捍海的清新太平世界:“蜃气浮空,霓光映彩,石塘捍海迢遥。
”
说及海塘的诗词碑文,不能不提及清高宗乾隆。
史载乾隆六次南巡,四幸海宁,都以钱塘江海塘的塘务有关。
在海宁,乾隆撰写了《阅海塘记》、《尖山观音庙碑文》、《尖山坝工告竣碑文》、《视塔山志事碑文》、《南巡记》等碑文。
作为一代君王,乾隆对于修筑石塘之事十分重视,他曾圣谕:“浙江建筑石塘,所保卫民生,关系甚重。
”四幸海宁,乾隆写下了数十首有关海塘的诗,如“西塘尚有沙涂护,既至东塘沙总无,石不能为柴欲朽,防秋要计可徐图。
”(《塘上四道》)“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
”(《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四道》)“鱼鳞诚赖此重堤,堤里人家屋脊齐。
”(《塘上三道》)“依旧潮头逼近塘,贴谋昔日计深良”(《阅海塘再叠旧韵》)。
且不管这些诗的成就如何,作为清高宗皇帝,乾隆能这样巡视乡间,关心民生,躬身笔耕,写作了这么多海塘诗,实乃难能可贵。
就是舍其帝王身份,这些诗文对于后人,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钱塘江北岸海塘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价值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说它具有历史价,因为它记载着劳动人民的历史足迹和奋斗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说它具有现实价值,因为了解欣赏它,大大有利于人们知识的增长和文化的修养,大大有利于人们爱乡土,爱祖国情操的提高。
这种文化价值无疑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