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

合集下载

链接课外 联结精彩

链接课外 联结精彩

链接课外联结精彩作者:尚征凤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4年第14期[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链接”板块是对课文的有效补充,是助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教材的内涵,为课文教学助力。

教学中,教师应该恰逢时宜地引入,不拘一格地运用不同形式,使“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有效联结,打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教学策略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便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这一板块。

该板块是助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对课文进行了有效补充,又丰富了统编版教科书的内涵。

运用好这些“阅读链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聚焦现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阅读链接”的重要作用,把它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补充材料,使得“阅读链接”板块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

具体而言,一方面,“阅读链接”往往编排在课文后面,课堂上有的教师直到快要下课,才将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蜻蜓点水式地读一读,便草草了事。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这部分的教学,但是对“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挖掘相对不够,没有找到它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学中“阅读链接”出现的时机不够恰当,使得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明确价值:链接课外,包罗万象其一,开阔阅读视野。

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是将主题和要素进行双线结合。

学生如果只是读好教材中的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链接”板块通过链接课外,丰富了教材内容,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二,体现语文要素。

“阅读链接”是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手段。

比如,五年级下册《军神》的“阅读链接”《丰碑》,该文章记叙了一位军需处长感人的故事,文中有多处关于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应本单元“关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单元要素。

学生可以运用学习课文时所获得的方法来尝试自主学习《丰碑》,从而有效地达成单元目标,并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贝壳

贝壳

贝壳
作者:席慕蓉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8年第12期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选自《幻思——台湾席慕蓉散文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89年版)
课内链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灯泡亮起来
你见过最美的贝壳是怎样的?
牵手阅读
大石头很坚硬,用尽全力砸,都砸不破;小草很柔弱,轻轻一拔,就断了。

可是呀,就是这小小的弱弱的草,却能破开大石,生根发芽,茁壮生长。

生命无论多渺小,都是漫长岁月的优胜者。

怀一颗简单的心,执着地去做一件事,再弱小、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奇迹,绽放光彩。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王家庄子刘杰第五组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天地。

《触摸春天》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着缤纷美丽的世界。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了盲童安静丰富的、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也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童女孩感人形象。

"阅读链接"择取了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段内心独白。

这段文字主要讲海伦·凯勒是怎样的用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细微变化,从而在内心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可爱。

《永生的眼睛》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

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爸的言行感动教育'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美好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的美好,还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地思考,表达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获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细致描写了"阳光下藏在花丛里的花"和"凉风细雨中一下子全冒出来的花"的变化过程,感悟到:"花朵也有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勇气",借此表了自己对生命的意味的理解:"勇气"。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及应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及应用

相较于以往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统编教材在编排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其中的变化之一。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教材都编排了不同数量、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阅读链接”,它们的价值在于助力课文学习、加强单元整合和拓展阅读边界。

[1]接触新教材不久的一线教师,常常会忽视“阅读链接”的作用,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阅读链接”视为“课外阅读”,大大削弱了它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小学中年段语文教材为例,分析“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探索如何用好这一助学系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阅读链接”的内容分析据统计,小学语文中年段教材中共编排16篇“阅读链接”,其中三年级5篇、四年级11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

它们都出现在部分课文课后习题的最后,有的与课后习题一同出现,且编者向读者提出阅读思考的相关问题,有的则没有任何阅读提示,只呈现阅读内容。

有的阅读内容是一个片段,如四年级下册《猫》的后面编排了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的《猫》的片段,有的是完整的文章,如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面冯骥才的《挑山工》。

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阅读链接”选入的语段大多与单元教学或课文内容相关联。

用好“阅读链接”内容,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呈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1.紧扣教材。

“阅读链接”拓展的文章和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息息相关,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后面的《迁徙的季节》,都是围绕“秋天”的主题展开,教师教学时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字表达中感受秋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使用“阅读链接”时教师还应关注单元学习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将《迁徙的季节》一文作为课堂的迁移和运用。

有的“阅读链接”是对单元主题或语文要素的补充,如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后面编排了比安基的《森林报·夏》,这种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连续细致的观察是本单元课文没有的,而这种形式恰恰是学生最喜欢尝试的,作为单元课文的补充,它能够激发学生观察记录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汇总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汇总

17《触摸春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教学主题:热爱生命课时: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2.教材分析《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本组课文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识“畅、磕”等7个生字。

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拢住触摸春天缤纷世界放飞17《触摸春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光明的心曲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

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

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他们像什么,像什么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到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上飞舞。

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yi)----啊,竟是一个盲姑娘!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歌声依然在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

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在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的地方。

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地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

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足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浅谈统编教材课后“阅读链接”的运用策略

浅谈统编教材课后“阅读链接”的运用策略

[摘要]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练习之后设置“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对前面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补充、诠释、融合的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情感体验、体会表达方法、拓展阅读视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功用。

[关键词]阅读链接;统编教材;运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22-0015-02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练习之后设置“阅读链接”。

在教学时,有的教师仅仅将其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看,这是对“阅读链接”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误读。

虽然“阅读链接”只是出现在部分课文中,但对前面课文的阅读来说,它具有提示、引导、延伸、拓展等多种功效,能起到补充、诠释、融合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处理“阅读链接”时,不可将它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课时就关注它的内容与编者提出的使用要求,从中找到它与课文的链接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机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多种有效的链接功用。

一、借助“阅读链接”体验情感在语文教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进入中高年级才开始提出的要求。

教材以语文要素的方式进行具体安排。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单元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四单元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根据这些单元的目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体会文章的感情毫无疑问是重点目标。

小学生的情感虽然很丰富,但是具有感性的特点,缺乏深刻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课题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课型群文阅读设计人指导教师审批人学习内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向生命致敬》第一、三章学习目标1.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走进文本,感知故事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拓展“热爱生命”的主题。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2.感受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辩、感悟、语言表达及感情朗读的能力。

3.在感知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学习重点感受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辩、感悟、语言表达及感情朗读的能力。

学习难点感受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辩、感悟、语言表达及感情朗读的能力。

导学方法朗读感悟情境体验讨论交流导学准备班班通资源、导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1、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口说出它是哪篇文章的?——你发现他们都是写的是什么啊?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书本,一起来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对生命的热爱。

2、这是一棵知识树,一棵“生命之树”,相信通过孩子们的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二、主题回顾:孩子们,从第五单元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触摸春天》:热爱《永生的眼睛》:延续《生命生命》:珍惜《花的勇气》:勇气三、阅读概览1、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多篇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4篇。

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自个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表》。

现在请各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也可以再讨论。

2、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或者感受?(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让学生感受中心)(结合学生的汇报补充知识树)(在交流当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老师并板书:“真实”“不同的视角”“真情”)《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珍视《我看见了大海》:自立《爱的声音》:爱心《永不道别》:乐观3、孩子们读书真认真,交流也很热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读备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读备课

“精讲博读”课堂改革备课用纸——单元分析()年级执笔人:年月日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触摸春天》《生命生命》;两篇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园地。

本组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

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学情分析: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或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学习作者运用精彩、含义深刻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为习作做铺垫。

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25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结合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4.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运用精彩、深刻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

单元学习准备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单元导读第二课时《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第三课时《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第四五六课时《语文园地五》复习“精讲博读”课堂改革备课用纸——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生命是可贵的,也是美好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正因为她热爱生活,即使她失去了色彩,形状,她依然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因为她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2、小结。
三、总结升华
1、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教师随机旁白: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如: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
① 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吗?为什么?
②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③ 仅仅是花香的引领,她就能拢住蝴蝶吗?再看看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是啊,这奇迹就源自她对春天的热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她对春天的那份爱吧。
④ 此刻,你就是那只在安静手指间扑腾的蝴蝶,你想对安静说什么?(你那么热爱生活,让你感受一下灵动的春天吧)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
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
1、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已经来到了。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记得这句话是哪篇课文吗?
⑥ 指导朗读。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
抓住蝴蝶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是盲童,是个正常的孩子。对呀,正常的人能享受到的灵动的春天,安静也一样能享受到。那是因为她有一颗爱心,对植物的爱,对春天的爱,对生命的爱。
2、抄写生字新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电子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电子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电子版16 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黑暗里醒来的疲惫的爸爸

黑暗里醒来的疲惫的爸爸

黑暗里醒来的疲惫的爸爸作者:[美国]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 2018年第3期“你爷爷去世了。

”有天清晨很早的时候,爸爸到我房里来说。

“他不在了。

”说完,他好像自己也才听到这个消息似的,人像件外套一样皱缩起来,哭了。

我勇敢的爸爸哭了。

我从来没看过爸爸哭,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知道他要走了,他会坐飞机去墨西哥,所有的叔叔婶婶都会去那里。

他们会在墓地前拍一张黑白照片,白色花瓶里的长矛状花束摆在墓地边,在那个国家里,人们就那样送别死者。

因为我是最大的孩子,爸爸最先和我说起,现在轮到我来告诉别的人。

我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玩耍。

我会告诉他们今天要安静。

我的爸爸,厚厚的手掌,沉沉的鞋底,黑暗里疲惫地起身,蘸水梳头,喝掉咖啡,平日在我们醒来之前就走了的爸爸,今天正坐在我的床边。

我想要是我自己的爸爸去世了我会做什么。

于是我把爸爸抱在怀里,我要抱呀抱呀抱住他。

(选自《谁也不许偷走太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课内链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灯泡亮起来为什么“我”把爸爸抱在怀里,抱呀抱呀舍不得松手?牵手阅读爸爸的爸爸去世了,爸爸多伤心啊,他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哭的,这一次却哭得很伤心。

这篇短文,让我们尝到了亲人离去的苦涩,也告诉我们,正因为人世间有生死离别,有各种不可测的因素,所以我们更加要好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你看,作者多懂事,她意识到自己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在悲伤的时刻,应该让弟弟妹妹保持安静,一想到将来有一天爸爸也要离开,她不禁抱紧了爸爸,抱呀抱呀,舍不得松手,这就是爱啊。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一声虫鸣,那就是乡村的眼睛李丹崖草里的虫子一开腔,春天就走向深处了。

乡村里,除了人语,最喧嚣的就是虫鸣。

人语人人懂,虫鸣却未必任何人都能了悟。

更多的时候,它以歌唱的形式被我们发现。

乡村里,雄鸡一唱天下白,人们开始劳作;虫子一唱,村庄里万籁俱寂,人们已经入睡,犬也不吠了,唯有虫子跳上草尖,在开演唱会。

有人说,月亮是乡村的眼睛,这似乎显得有些呆板了。

没有律动感不说,若是遇到阴雨天,整个乡村都该闭眼了吗?我认为虫鸣才是乡村的眼睛。

不止是萤火虫,还有那些不会发光的虫子,叫声就是它们的光芒。

乡村的夜晚,是虫子们布置起来的音乐场,是虫子唱起的赞美诗。

一只蛐蛐是独唱,两个黄鹂是二重奏,一坑蛤蟆是合唱。

乡下人把鸟与青蛙也称为“虫子”,可见他们是爱这些小精灵的。

到了夏天,草木繁盛,虫子们的演唱会就更加多样了,蚂蚱在青藤上擦响自己背上的“两把刷子”,入我床下的蟋蟀发出金属质感的鸣唱,躲在树上的蝉一声高过一声……我曾无数次在故乡的田园里打量过这些虫子。

它们生活在最隐秘的角落,唱的却是最阳光的歌谣,抒发的也是乡村里最为原始的心事。

它们是乡村的唱诗班,也是乡村的宣传员。

想起《诗经》里的那些虫子:“喓喓①草虫,趯趯②阜螽③;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草里的蝈蝈和蚱蜢只是蹦跶它们的,人却因为思念远方的故人,心如万千只小虫在跳着。

那个在远方的他(她),是否会在此刻也想起故乡的虫唱呢?这些裹挟在虫鸣里的故事,虫子不说,恐怕也没人能说得清。

(选文有删改)【注释】①喓(yāo)喓:虫鸣声。

②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

③阜(fù)螽(zhōnɡ):即蚱蜢,一种蝗虫。

1.【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完成练习。

(1)万籁俱寂:。

(2)文中画线的诗句出自《诗经·国风·召南》第三篇《草虫》,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们讲述的是蝈蝈和蚱蜢等生活在草里的虫子跳跃、鸣叫的画面。

语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语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共四篇课文, 包含了两篇精读课文《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 和两篇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这 四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情景图画,帮助同学们理解, 给人一种对生命美好的向往,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 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阅读链接”;“口语交际” 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生命的话题展开交 流、以写出自己的感悟为内容进行习作练习。通过 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 动中,尽可能多地了对生命的认识,激发对生命的 热爱,从对生命的感悟中,树立珍惜生命、善待生 命的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触摸春天》教学课例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教学准备: 4.课时划分:
(二)说本册教学目标:使用本册教科书,
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逐步达到如下要求
• 会认200个字,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 楷字。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 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讨论的习惯。听人 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 留心周围事物,勤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 •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 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建议
• 学习本组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增 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 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 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 阅读积累和旅游的经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 学的全过程。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 围绕“热爱生命”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以生命 的可贵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具体的实例为参考 为内容的习作。成语故事衔接得当。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力提升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力提升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力提升练习卷(此单元学习力提升练习与本人所编单元知识点同步)哈喽,孩子们好!美好的一天开始啦!提高学习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学习力分为三个阶段,从知识层面的接受,到技能层面的模仿,再到知识层面的内化。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能力基础,才能高效学习。

让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学习力为帆,以内驱力为桨,展开新的征程。

提升学习力,我能行!人文主题: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习力基础一、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1.荷.(héhè)花池旁边站了几个荷.(héhè)枪实弹的卫兵。

2.在这危急的刹.(shà chà)那间,司机稳稳地把车刹.(shāchà)住了,车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3.风车转.(zhuǎn zhuàn)得很快,转.(zhuǎn zhuàn)眼间就提了很多水上来。

二、用“√”选择正确读音。

刹那(chàshā) 刹车(chàshā) 荷花(héhè)重荷(héhè ) 不仅(jǐn jìng)努力(nǔ nuǒ)系(jì xì)绳子稍(shāo sāo)微蜿(wān wǎn)蜒漆(qī xī)黑上源(yuán yán)盘曲(qū qǔ)而上浙江(zhè zè )仿佛(fú fó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一簇(cù zú)臀部(túndiàn)狭窄(zǎi zhǎi )三、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jìng qiǎn lán kuòdàfàn wéi nǔlìchànàduómùfēn biàn càn làn zǐsèbùjǐn dài tìxiāng biān guāng cǎi duómùdù juān qì shì jù jí yōng jǐ xīn qíngtún bù jiǎo gēn yí dòng hūn àn jǐ yāé jiǎo dēng lù kuān guǎng shí shǔn shí zhōng rǔguān shǎng yōu yùé jiǎo biàn huà duō duānyídòng zhǎi xiǎo j iān bèi四、在语境中看拼音写词语。

山茶花

山茶花

山茶花
作者:郭沫若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7年第05期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

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浮动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选自《郭沫若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版)
课内链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灯泡亮起来
作者从山上采回来几种植物?
牵手阅读
这是一篇像诗一样美的散文。

小小的山茶花虽然被采摘下来,成了插花,但它们仍然在盛放,散发出香气,让人身处室内也能感受到美好的秋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光明的心曲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

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

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他们像什么,像什么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到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上飞舞。

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yi)----啊,竟是一个盲姑娘!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歌声依然在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

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在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的地方。

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地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

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足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说文题“光明的心曲”的含义。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眼睛”还是“歌声”?为什么?3.在作者的笔下,盲姑娘的形象美在哪里?4.文中写母亲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试举例说明.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在法国南部有个叫安纳西的小城,城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雕像。

他是一个叫约翰尼的士兵。

二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战斗到只剩下他一人,他却没有退走。

他精准的枪法,使上百名德军把命丢在这里。

最后,在敌人的围攻下他壮烈牺牲。

战争胜利后,小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广场上竖起了这尊雕像。

可就在这一年,约翰尼的雕像却时常发生怪事。

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雕像的左眼被人用泥封住了,清洁工把泥弄掉后,第二天,依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为此,人们自发地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

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那天上午,帕克老人来到雕像对面的那片平民区。

最后,他站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举手敲门。

良久,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探出头来问:“你找谁?”老人说:“我路过这里,可以进去坐一会儿吗?”小孩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门打开了。

在院子里坐下后,老人缓缓地问:“小提米拉,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孩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懂!”老人笑了,说:“小提米拉,我知道是你干的,虽然我不能亲眼看见。

不过你别害怕,我是不会说出去的!”小提米拉盯着帕克老人看了好一会儿,才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又怎么知道是我干的?”老人说:“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你,一场意外使你的左眼失明,从此你就面对许多人的嘲笑。

你的事这一带有谁不知道呢?”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提米拉抬起头,右眼中放出仇恨的光来,恨恨地说:“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他们叫我独眼鬼!还有不少小孩向我扔石头,跟在我后面辱骂我。

我要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弄成独眼鬼。

”帕克老人听后,说:“孩子,我来找你,并不是要责备你,我只是感到好奇,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泥弄到雕像的左眼上去的?”小提米拉有些得意地说:“我自制了一把枪,把泥巴团成丸装进去,然后爬上房顶,就射在雕像的左眼上了!”老人哈哈大笑,一边鼓掌一边说:“真是聪明,枪法也准,这么远的距离,那么暗的路灯,你居然能瞄得那么准!”小提米拉垂下头来,说:“我瞄得准,是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老人站起来,用手抚了抚小提米拉的头,说:“孩子,这个雕像,也就是士兵约翰尼,在战争的日子里,他用一只眼睛的时候也是最多的。

他要在城里狙击敌人,要闭上左眼瞄准,他枪法那么好,就是因为只用一只右眼。

而你打得这么准,也是只用一只眼睛的缘故。

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你不公平,也不要痛恨那些嘲笑你的人。

命运夺去了你的一只眼睛,是让你把目标看得更清楚、更准确!”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淌出泪水来。

帕克老人转身向门口走去,出门前撞到了墙上,他回头笑着说:“忘了告诉你,小提米拉,我的双目许多年前就失明了,你这个院子我不熟悉,才会撞到墙!”从此,雕像的左眼上再也没有泥出现,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

几年之后,在全法的射击大赛中,一个独眼的人却一举夺魁,而且打出了历届冠军中唯一的满环。

站在领奖台上,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放出热切而坚定的光,再无怨恨你与愤怒。

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上帝给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礼物,有的人天生美丽健康,聪明富有,有的人却终生疾病相伴,肢体残疾。

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健康还是残疾,只要你有一颗明净的心,一双发现人生美丽的眼睛,你的心灵之路就会充满阳光。

西方的谚语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

即使只有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天堂。

帕克老人即使双眼失明仍然满心阳光。

1.小说中的帕克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2.面对帕克老人的到来, 小提米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犹豫--- ---- ----得意---3.帕克老人明明是特意去找小提米拉的,可为什么还说是“路过这里”?试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4.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的理解。

请把小蚂蚁放回泥土里在英国的一所小学里,我看见过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绿色的操场上,给孩子们上“生命教育”课。

老师指着一群正在搬家的小蚂蚁说:“蚂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一亿多年前就存在了,并且它们总是成群活动,十分注重团队协作,上万只小蚂蚁,也能够亲如一家。

因此,我们不能随意残害它们……”“可是,如果它损害家中的物品,该怎么办呢?”一个孩子提出了他的疑问。

另一个孩子马上回答说:“请把小蚂蚁放回泥土里。

”老师说:“好极了!只要把一两只小蚂蚁放回花园、草地上,它就会迅速通知同伴,哪里会有危险,其他蚂蚁很快就会从家中撤离了……”在英国人眼中,尊重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我观察到,英国人对于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中,教导孩子敬重生命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朋友和自身,更多的还包括对小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敬重与爱护。

甚至在英国的幼儿园里,你也能听见老师在给小孩子们提一些“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问题。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

因此,以爱护和尊重小动物的生命为切入口,引导孩子去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是英国幼儿园和小学里普遍采取的方式。

此外,英国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或救护中心,也经常跟中小学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他们收容和救治的受伤的、遭到遗弃的小动物。

因为这样的教育,家长也会有意配合学校,教导孩子去认识、理解生命的高贵价值和意义。

许多人都还记得,四川省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曾有一头被困在废墟之中的猪,竟然依靠木炭和雨水,坚强地熬过了36天,直到被人发现才获救。

这头猪在极端恶劣的生存困境里,创造了大地震中的一个生命的奇迹,它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猪坚强”。

生命是美丽和宝贵的。

敬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延续的前提,也是当下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今许多国家都在中小学开设了“敬重生命”的教育课。

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对生命的爱护、理解和尊重,就从身边的小动物做起,从把小蚂蚁放回泥土里开始。

读完了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最后一片绿叶在一个医院的病房里,孤单地躺着一个姑娘。

她没有亲戚朋友,从来没人来探望她,而她的病情也是每况愈下。

每天能做的,就是无聊地躺在病床上,看着房间小窗户外的一点点天地。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她的心情越来越低落。

每天仅有的一点慰藉,就是窗子外面的一棵树。

那种树是很常见的,不过那些绿色的叶子却能给她日渐干涸的心灵带来一点点生命的暖意。

秋天到了,秋风起了,那棵每天都陪伴着她的树,在秋风中任凭一片片叶子掉落下来。

她的病情并没有好转,一天不如一天,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她的心情更糟了,心想:“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要死了。

”她等着最后一片叶子的凋落。

渐渐地,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少,但不知怎么的,还有一片叶子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枝头。

她心想,叶子啊叶子,你虽然顽强,可是又怎么能抵挡得了无情的秋风呢?不管你怎么坚持,到最后,你也是和同伴一样的下场啊!这么想着,病人的心情越发消沉起来,她觉得一切的抗争都没有意义。

奇怪的是,所有的叶子都掉光的时候,那片叶子却还是挂在枝头,绿油油的。

她勉强支撑着,从床上坐起来,想用手去触碰那片叶子。

当然,她没有碰到。

但她的心却开始变得暖洋洋的。

一天晚上,狂风大作。

她想,不知道那片叶子还能坚持过今天晚上吗?如果它能坚持到明天早上,那我也能坚持自己的生命;如果连它也抵抗不住凋零了,那我也该……..第二天一早,她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没想到,那片叶子居然还在!依然焕发着绿色的光芒!其实,那最后一片绿叶是一位老画家画的。

老画家得知了她的情况后,为了鼓舞她,用彩笔画了一片叶子挂在树枝上。

就是这一片并没有存在过的树叶,拯救了一个姑娘鲜活的生命。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慰藉.②干涸.③凋.落④拯.救(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每况愈下:②迫不及待:2.“其实,那最后一片绿叶是一位老画家画的。

老画家得知了她的情况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子挂在树枝上。

”如果你就是那位画树叶的老画家,你当时会怎样想?3.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关键是如何面对。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哪些启发?请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