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几万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

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大概是受岁月侵浊的缘故吧,一口气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没有被文中的灰调子太多的感染,也没有因主人公的际遇而过多的愤概,却对《麦》的作者遁世的一生产生莫大兴趣。

一如《麦》主人公霍尔顿——因厌倦“臭屎”般的试卷而失学,为远离周遭犀利的冷嘲而流浪,试着以吸烟、酗酒、搞女人、色情来填充心灵的孤独而颓废自己,眷念弟弟拳碎车窗,关爱妹妹深夜话别,向修女捐钱后悔太少,同情孩子愿“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仿佛看到作者是以主人公霍尔顿名字来描述自己。

《麦》的作者塞林格是个纯朴、美好、善良、有灵性的“孩子”,却对虚伪的现实社会、压抑人性的教育体制充满反叛。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于是塑造霍尔顿这样的人物来释放自己孤独的灵魂。霍尔顿满口的污言秽语只不过是作者用怪异的笔风对现实不满的另类呐喊。

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话塞林格,其实作者心中萌动着一种理想的教育思想。他用主人公霍尔顿“五门功课只有一门合格”“4次被学校开除”,暗喻自己“军事学校毕业是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也能报

效社会,也能在社会争一席位。表现了作者对唯考是图、千人一面的教育制度的深恶痛绝,对不能容纳差异孩子而悲愤。但性情孤僻的他却没有道出李白般的豪言壮语。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就是塞林格写《麦》的灵魂之处,是来自塞林格理想的教育模式的一种独白,但他偏把自己对教育渴望、心中理想收藏在通篇的“混帐”、“他妈的”废话当中。他对现实的教育体制充满排斥,却无力反抗;有着反叛的性格,却缺乏斗争精神。他虽有满腹才华,却没能像鲁迅般的呐喊,只是孤独地隐居在山庐之中,继续他自慰般的写作。(鲁迅想发表作品但众多出版社不敢出版,而塞林格自一九五一年出版《麦》后,从未放弃写作,据说完成的作品数量也很可观,很多出版社想方设法寻求发表他的作品,只是他从不肯拿出来。)他的理想不被人世所认同,他的胡话却成世人疯追热捧,怎不令孤独的塞林格更为郁闷。

塞林格的厌世、叛逆、善良和无助感,造就了他的孤独。又因《麦》的出世和不为世人的透解,加极了他的孤僻而隐居遁世。他孤独地守望了59年(1951-2010),也幻想了59年,续写了《麦》主人公变得又聋又哑的59年,却不能捉住一个“往悬崖边奔来”的孩子,最

后在抑郁孤独中默默地走了,给世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

读完了《麦》,不禁为塞林格一生叹惜——闪光的人生在孤独中颓废,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没能破解塞林格的魔咒,请别“穿越麦田”。在塞林格离开人间一年多的今天,愿他孤独的灵魂得到安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