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集器两原则概述

合集下载

成本收集器和重复制造

成本收集器和重复制造

成本收集器和重复制造一、引言在制造业中,成本收集器和重复制造是两个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的概念。

成本收集器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重复制造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同一种产品,以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本文将分别介绍成本收集器和重复制造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成本收集器2.1 概念成本收集器是指用于收集和记录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种成本信息的工具或系统。

它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而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分析。

2.2 原理成本收集器的原理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通常涉及以下步骤:1.数据采集:成本收集器需要收集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相关数据,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

2.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通常需要进行分类、汇总和计算。

3.成本分配:成本收集器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分配方法将成本分配给各个成本对象,例如产品、订单或客户。

4.成本计算: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2.3 应用成本收集器主要应用于成本管理和决策分析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企业实时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通过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识别成本的差异和变动趋势,从而进行成本控制。

此外,成本收集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例如确定产品价格、制定营销策略和评估产品利润等。

三、重复制造3.1 概念重复制造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同一种产品。

它的目的是通过批量生产来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3.2 原理重复制造的原理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来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它通常涉及以下方面:1.标准化设计:重复制造侧重于产品的标准化设计,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更加规范和高效。

2.流程优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时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3.自动化技术:重复制造借助自动化技术,例如机器人和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细化管理:重复制造对生产过程进行细化管理,例如制定标准作业流程(SOP)、实施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等。

SAP最详细的内部订单讲解

SAP最详细的内部订单讲解

第五章内部订单ERP中内部订单用来规集费用,费用控制,成本分析等,其主要功能包括:(1).预算功能:可使用ERP的内部订单(或PS项目模块)监控企业包括支出预算结算等投资活动,预算功能也常用于粗略地控制部门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户可以方便地增加减少预算额度, 如果采用跨年度预算,系统可以方便地将当年预算余额结转到下年(预算结转-)Tcode:KOCO,承诺结转->Tcode:KOCF)。

(2).计划功能:内部订单的费用成本计划功能可和MM模块和生产能力计划集成,用于监视实际成本并和实际成本对比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

(3).分析功能: 可以随时分析内部订单的计划/实际发生额对比,各不同期间的实际/实际对比,按月/季指标分析,分析内部订单发生的行项目,对订单的未清项等进行分析。

( 4 ). 期末处理:可将日常内部订单规集的成本费用在期末进行重分配(Tcode:KSW1/KSW5)或结算(Tcode:KO88)到目标成本对象,这些成本对象包括订单/项目/成本中心/网络/资产/Co-PA的获利段/费用科目等。

内部订单应用非常简单,下面先谈谈订单主数据的建立。

第一节订单主数据内部订单主数据配置如图1。

图1-[1]:激活订单管理(Tcode:OKKP)想使用内部订单功能,需要在OKKP在控制范围内将内部订单模块激活。

图1-[2]:定义订单类型(Tcode: KOT2|KOT2-OPA|KOT2_FUNCAREA)在此定义所需要的订单类型。

图2-[1]:系统提供的订单种类(Order Category)包括内部订单,CO成本订单,成本收集器,质量订单,PP生产工单,流程订单,PM维护订单等,订单种类由系统预选设定,订单种类用来组织订单的业务功能,在下面会详细分析。

图2-[2]: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订单类型(Order Type)视企业实际需求而定,图2-2设置了资产/在建工程的投资订单类型,一般费用统计订单,可结算的实际费用订单和专门的维修费用统计订单。

SAP项目用户操作手册-CO月结

SAP项目用户操作手册-CO月结

SAP用户操作手册-CO月结作者:日期:版本: 10教程目录SAP用户操作手册-CO月结 (1)1.概述 (3)2费用报销 (3)3非出产性成本中心费用结转 (4)4关闭当月报工期间 OKP1 (4)5出产性成本中心费用分割 KSS2 (5)6出产性成本中心实际作业价格计算 KSII (8)7出产订单作业价格重估 CON2 (11)8出产性成本中心尾差处置 (18)9翻开在成品期间 KKA0 (20)10计算在成品 KKAO (22)11计算差别 KKS1 (25)12出产订单结算 CO88 (30)13出产订单结算成果审核及尾差调整 F-02 (41)14关闭出产订单 COHV (43)15差别阐发 (46)16关闭CO期间 OKP1 (46)17将期间费用结转入损益类科目 F-02 (47)1. 概述CO模块月结是CO模块重点工作之一,主要目的是将当月产物出产成本全部转入出产订单,进而确定当月在成品和出产差别,同时对差别进行阐发处置。

主要工作步调包罗:●关闭当月报工期间●出产性成本中心费用分割●出产性成本中心实际作业价格计算●出产订单作业价格重估●出产性成本中心尾差处置●翻开在成品期间●计算在成品●计算出产订单差别●出产订单结算●出产订单结算成果审核及尾差调整●出产订单关闭●差别阐发●关闭CO期间●将期间费用结转入损益科目CO月结前提在进行CO月结前,必需确定以下几项内容:➢所有的费用报销业务已经完成账务处置➢费用分摊分配操作已经完成,辅助出产成本中心余额为0➢当月所有出产性成本中心的出产报工已经完成➢当月的所有收发料业务处置完毕➢库存盘点业务处置完成〔原文: CO-080 CO月结流程〕2 费用报销费用报销系日常工作,必需在CO或FI月结前完成,详细操作步调请拜见SAP工程用户操作手册- FI-020会计凭证办理3 非出产性成本中心费用结转这一步旨在将非出产性成本中心〔这里仅指辅助性出产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到出产性成本中心,亦即非出产性成本中心费用的分摊分配,详细操作步调请拜见SAP工程用户操作手册- CO 成本费用分摊分配4 关闭当月报工期间 OKP1每月第一天上午8点,财政成本会计关闭上月系统报工期间。

FICO面试问题及答案

FICO面试问题及答案

1、AM固定资产部分:固定资产中如何实现平行记账的?这个是财务和资产账之间的平行,还有子公司与集团是间的还包括折旧范围固定资产和内部订单如何结合,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控制?资产建立-内部订单建立-采购申请(采购申请中输入内部订单号和资产号)有收入的资产报废和无收入资产报废对应的科目是什么?资产报废损失科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资产销售收入的结算科目,资产出售的收益,资产出售的损失2、GL部分新总账都有哪些功能?a.Coding Blockb.凭证分割c.FI和CO实时统御凭证分割的功能是什么?a.夸部门的费用分摊b.实现在分割维度上的借贷平衡(典型的分割维度是利润中心)外币评估的基本流程?1,先做后台配置(包括定义汇率之间的转换标准,定义转换的比例,定义汇率,设置评估生产凭证需要的损益科目)然后进行前台操作(包括做外币业务,到期,录入期末汇率,执行外币评估,查看评估产生的凭证外币评估中的OPEN ITEM的作用?外币评估的未清项是对外币业务的供应商未付出应付账款、客户未收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未达帐项进行处理结账的流程是什么?不同的会计期间如何实现?如一个是1-12月份,一个是4-3月份。

通过会计年度变式3、AR部分如果免费赠与客户货物却要体现销项税,如何处理?可作为区间费用,还有计入材料成本,通过配置或条件类型进行处理4、AP部分运费如何处理?关税如何处理?运费在OBYC中的事务是什么?UPF5、CO-IO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如何配置,需要几步?1.OKOB维护预算参数文件。

2.维护预算容差组。

3.OK14设置预算经理。

4.K022设定预算总值跟当年度值。

5.K023 显示预算订单,K024增加,K025显示,KO26减少,K027显示,K030激活预算订单,KO32取消激活内部订单和PS的区别?内部订单的INVESMENT如何使用?内部订单的类型?统计型跟实际性6、CO-PC按工单核算和重复制造在差异上处理有什么区别?重复制造使用成本收集器进行成本收集,月结时不会产生出现WIP价值,差异全部都过账到产品成本差异按工单核算如果没有技术完成,差异要按照WIP计算Cost Sheet功能如何实现?通过基值,间接费用率,贷方这三个来实现的7、CO-PA获利分析常用的几张表是什么?获利分析的派生原则是什么?从已知的特征值字段推出未知的特征值字段。

current collector的解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urrent collector的解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urrent collector的解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电池或超级电容器系统中,电流的收集和传输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为了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储存,需要使用一种称为"current collector"(电流集电体)的关键元件。

当前收集器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电流从电极收集并传输到外部电路中。

因此,当前收集器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收集器的设计和性能对于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其结构和组成部分必须具备一定的导电性、导流能力和耐久性。

同时,当前收集器的形状和布局也需要适应所应用的电极材料和设备尺寸。

本文将对当前收集器的解构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定义、作用、结构和组成部分等方面。

通过对当前收集器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关键元件,从而推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技术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述,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将首先进行概述,对当前收集器这个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引发读者的兴趣。

接着,给出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本文的组织方式。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将详细介绍当前收集器的定义、作用、结构和组成部分。

其中,2.1小节会对当前收集器的定义和作用进行阐述,解释为什么当前收集器很重要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2小节将更加详细地解构当前收集器的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一部分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实例来阐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结论部分将对当前收集器的优势和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并探讨当前收集器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3.1小节将强调当前收集器的优势,并展望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或行业,并说明当前收集器对其的价值和重要性。

SAP 成本对象

SAP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层次结构 )用于收集不能直接归集到产品(产品成本收集器)的费用,类似于间接费用,期末可以将收集的成本分配到已分配给这个成本对象的产品(产品成本收集器),也可以通过结算将其结算到成本中心、成本对象等接收对象中。

分配。

分配是使用所分配的产品成本收集器中发生的目标成本为权数将成本分配出去。

1.定义成本对象。

KKPH -
成本对象层次的快速输入
将产品(实际上是产品成本收集器)分配给成本对象。

KKPHIE -
编辑成本对象层次 。

在更改状态选中成本对象,点分配按键。

分配完后的样子
对使用产品成本收集器的生产订单(物料100-100)收货,让产品成本收集器产生目标成本,然后使用KKPX -
单个处理 分配即可,完成后的效果
关注点:1.收货期间与分配期间是否一致。

2.目标成本版本中定义的目标成本估算是否有值。

3.在
成本对象
2010年7月21日
16:53
关注点:1.收货期间与分配期间是否一致。

2.目标成本版本中定义的目标成本估算是否有值。

3.在CK13N中检查收货物料的标准估算是否全为绿灯。

4.KKPHIE中的工厂、物料与成本对象的分配是否正确。

OKZ2中的配置:。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一、成本核算方法:标准成本法在标准成本成本核算方法下,首先对每一产品制订标准成本,在制定时,无论哪个成本项目,都先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标准成本,平时物料的转移都是按照标准价格,产品成本明细账都是按标准成本来登记的,月末通过差异的分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高低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标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所以其成本差异可以归结为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与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两类,这样可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进行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同时,整个加工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机插、手插、整机装配环节,中间环节的产出作为自制半成品,自制半成品包含费用,以“物料消耗-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中,属于逐步综合结转的分步法。

二、成本核算原则1、成本项目:物料消耗-原材料物料消耗-半成品物料消耗-定额外消耗直接人工折旧工资及福利费燃料及动力其他制造费用专用费用2、平时物料的移动都是按照标准价格计价,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标准成本计价(包含费用),由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及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3、差异的处理:差异总额=材料量差+材料价差+费用量差+费用价差①材料成本中由于定额外消耗材料产生的量差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中;②材料成本中存在的消耗材料的价差不再在完工产品与在制品之间分配,也不在生产成本中反映而是直接计入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这种做法是将量差与价差明确划分;③制造费用中的价差及量差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并与完工产品一起计入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中;4、启用物料分类帐分别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按金额在消耗量与库存量之间进行差异的分配。

三、成本核算基本步骤:大致分为标准成本的制定、实际成本的计算、物料分类帐三步。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1、作业类型的确定HX01 直接人工HX02 折旧HX03 工资及福利费HX04 燃料及动力HX05 其他制造费用HX06 标准台数2、生产性成本中心计划:包括作业量计划和费用计划A、作业类型的作业量:按成本中心例如:整机装配环节B、费用计划:按成本中心及作业类型例如:整机装配环节整机厂直接人工计划作业价格=(750000+100000+150000)/10000=100元/小时4、维护BOM例如:TC2100的BOM由3个物料构成:显像管:1个500元(实际价502元)手插板:1块250元(实际价251元)扬声器:1个50元(实际价51元)5、维护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制定对于成本核算方面起到三个作用:5.1费用的计算:是指在每个工序定义人工工时定额及机器工时定额;5.2组件的分配:将BOM中的物料分配到相应的工序中;5.3在制品的计算;例如:上述BOM中的物料分别分配到以下工序中组件分配:显像管手插板扬声器工序:10工序20工序30工序工时:0.5小时0.2小时0.3小时报告点: 1 2 3整个整机装配环节有3个报告点,最后一个报告点为完工确认点,该报告点确认后将进行自动收货,并产生财务凭证。

ERP内部订单

ERP内部订单

第五章内部订单ERP中内部订单用来规集费用,费用控制,成本分析等,其主要功能包括:(1).预算功能:可使用ERP的内部订单(或PS项目模块)监控企业包括支出预算结算等投资活动,预算功能也常用于粗略地控制部门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户可以方便地增加减少预算额度, 如果采用跨年度预算,系统可以方便地将当年预算余额结转到下年(预算结转-)Tcode:KOCO,承诺结转->Tcode:KOCF)。

(2).计划功能:内部订单的费用成本计划功能可和MM模块和生产能力计划集成,用于监视实际成本并和实际成本对比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

(3).分析功能: 可以随时分析内部订单的计划/实际发生额对比,各不同期间的实际/实际对比,按月/季指标分析,分析内部订单发生的行项目,对订单的未清项等进行分析。

( 4 ). 期末处理:可将日常内部订单规集的成本费用在期末进行重分配(Tcode:KSW1/KSW5)或结算(Tcode:KO88)到目标成本对象,这些成本对象包括订单/项目/成本中心/网络/资产/Co-PA的获利段/费用科目等。

内部订单应用非常简单,下面先谈谈订单主数据的建立。

第一节订单主数据内部订单主数据配置如图1。

图1-[1]:激活订单管理(Tcode:OKKP)想使用内部订单功能,需要在OKKP在控制范围内将内部订单模块激活。

图1-[2]:定义订单类型(Tcode: KOT2|KOT2-OPA|KOT2_FUNCAREA)在此定义所需要的订单类型。

图2-[1]:系统提供的订单种类(Order Category)包括内部订单,CO成本订单,成本收集器,质量订单,PP生产工单,流程订单,PM维护订单等,订单种类由系统预选设定,订单种类用来组织订单的业务功能,在下面会详细分析。

图2-[2]: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订单类型(Order Type)视企业实际需求而定,图2-2设置了资产/在建工程的投资订单类型,一般费用统计订单,可结算的实际费用订单和专门的维修费用统计订单。

成本收集器案例教程

成本收集器案例教程

目录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案例组织结构案例产品BOM结构案例物料编码案例定额工艺路线案例采购信息记录前台操作标准成本估算标记和释放产品标准成本(单个产品)创建产品成本收集器显示直接生产成本中心报表计提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中心差异计算成本中心的分割实际作业价格计算工单实际作业成本重估显示成本收集器成本维护在制品结算期间在制品计算差异计算成本收集器结算显示成本收集器成本物料价格分析物料分类账结账相关操作允许物料价格确定允许结帐输入成本核算运行物料价格分析后台配置标准成本估算相关配置定义成本核算类型定义估价变式定义日期控制定义数量结构控制定义传输控制定义成本核算变式检查产品成本收集器的成本核算变式检查产品成本收集器的评估变式检查定单类型定义定单类型和工厂的相关成本会计核算缺省值成本收集器在产品和结算相关配置定义利润分析码定义结果分析版本定义评估方法 (目标成本)定义分配定义更新定义结算在产品的记帐规则定义目标成本版本创建分配结构定义结算参数文件定义重复制造参数文件案例介绍案例背景重复制造(Repetitive Manufacturing)又叫大批量生产,与连续生产有很多相同之处,区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可分离。

重复制造的产品通常可一个个分开,它是由离散制造的高度标准化后,为批量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方式。

典型重复制造的行业主要有:电子装配、家电产品、各种电器等,常常表现为流水线的方式。

SAP系统中重复制造是PP一个子模块,重复制造方式一般采用产品成本收集器作为成本对象核算成本,按期间结算成本。

SAP系统中重复制造特点是,物料标主数据标记重复制,工作中心类型是生产线,采用生产版本,生产过程只有计划订单没有生产订单。

SAP系统中重复制造物料使用产品成本收集器作为成本对象,成本收集器按期间进行核算,实际成本的收集和差异的结算按照成本收集器进行收集和结算,成本分析也按成本收集器进行。

本教程重复制造主要配置包括,重复生产参数文件选择有作业的最终反冲,不启用产能计划,成本收集器以生产版本创建,启用物料分类账计算实际成本。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

SAP系统成本核算流程一、成本核算方法:标准成本法在标准成本成本核算方法下,首先对每一产品制订标准成本,在制定时,无论哪个成本项目,都先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标准成本,平时物料的转移都是按照标准价格,产品成本明细账都是按标准成本来登记的,月末通过差异的分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高低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标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所以其成本差异可以归结为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与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两类,这样可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进行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同时,整个加工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机插、手插、整机装配环节,中间环节的产出作为自制半成品,自制半成品包含费用,以“物料消耗-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中,属于逐步综合结转的分步法。

二、成本核算原则1、成本项目:物料消耗-原材料物料消耗-半成品物料消耗-定额外消耗直接人工折旧工资及福利费燃料及动力其他制造费用专用费用2、平时物料的移动都是按照标准价格计价,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标准成本计价(包含费用),由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及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3、差异的处理:差异总额=材料量差+材料价差+费用量差+费用价差①材料成本中由于定额外消耗材料产生的量差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中;②材料成本中存在的消耗材料的价差不再在完工产品与在制品之间分配,也不在生产成本中反映而是直接计入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这种做法是将量差与价差明确划分;③制造费用中的价差及量差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并与完工产品一起计入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成本中;4、启用物料分类帐分别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按金额在消耗量与库存量之间进行差异的分配。

三、成本核算基本步骤:大致分为标准成本的制定、实际成本的计算、物料分类帐三步。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1、作业类型的确定HX01 直接人工HX02 折旧HX03 工资及福利费HX04 燃料及动力HX05 其他制造费用HX06 标准台数2、生产性成本中心计划:包括作业量计划和费用计划A、作业类型的作业量:按成本中心例如:整机装配环节B、费用计划:按成本中心及作业类型例如:整机装配环节整机厂直接人工计划作业价格=(750000+100000+150000)/10000=100元/小时4、维护BOM例如:TC2100的BOM由3个物料构成:显像管:1个500元(实际价502元)手插板:1块250元(实际价251元)扬声器:1个50元(实际价51元)5、维护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制定对于成本核算方面起到三个作用:5.1费用的计算:是指在每个工序定义人工工时定额及机器工时定额;5.2组件的分配:将BOM中的物料分配到相应的工序中;5.3在制品的计算;例如:上述BOM中的物料分别分配到以下工序中组件分配:显像管手插板扬声器工序:10工序20工序30工序工时:0.5小时0.2小时0.3小时报告点: 1 2 3整个整机装配环节有3个报告点,最后一个报告点为完工确认点,该报告点确认后将进行自动收货,并产生财务凭证。

KUM-CO-017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操作手册V1.1

KUM-CO-017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操作手册V1.1

Hercules Tianpu Chemicals SAP 用户操作手册
名称: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操作手册
文档号:KUM-CO-017
定稿日期:2008-11-17
版本号:V1.1
1. 目的:
介绍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的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
天普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

3. 相关流程:
4. 内容概述:
产品成本收集器维护。

5. 操作步骤:
5.1 编辑生产成本归集器
双击进入以下界面:
输入物料代码和工厂代码。

点击,出现以下界面:
输入订单类型,选择物料的控制级别,输入计划工厂代码和生产版本编号。

点击,系统提示:
点击,系统提示:
点击,系统提示。

点击物料号前面的,可查看生产成本收集器的详细信息:。

成本收集器与订单对比

成本收集器与订单对比

成本收集器作为成本对象,主要应用于按期间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把产品创建为成本收集器,实际成本的收集和差异的结算全部按照成本收集器进行处理,财务的成本分析也针对成本收集器进行。

成本收集器是按期间核算,生产订单可以按期间也可以完全结算,也就是per和full。

一.在创建生产成本收集器之前,为什么要先创建标准成本估算?cost collector是用于Repetitive Manufacturing的,平时生产不开production order,等产成品出来才使用MFBF倒冲原材料.Cost collector会收集target cost和actual cost并且比较两者差异,所谓的target cost 就是标准成本, 产成品的标准成本包括料(从Production version带出,一般对应到一个BOM,其实就是当你使用CK11N估算时那时所有原料的单价和数量之和, 如果物料主数据或BOM有scrap,这个也会算上, 如果BOM component 有group,会根据一定的百分比算出),工(activity type的作业价格,一般对应到生产人员工资), 费(一般指各种制造费用),那时的三者之和就作为当期计划成本(目标成本) . 通常会使用CK24 update到产成品主数据,就是标准成本二.在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再进行倒冲,但是作业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

如果我将原来的标准评估删除后,对原来已经倒冲的凭证进行reverse的话,则会提示“没有可以用的工序”。

标准成本评估与时间有关系吗?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 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Why?首先你使用Ck84_99看下,CK11N后会记录当时所有原料的价格,MAF 和LAB价格(从routing的工作中心带出).从SAP底层分析下结果.使用CK11N后,首先产生一7开头的内部订单,SE16在ONR00 table中可找到OR0000007XXXXX,所有的内部订单都在此,.然后CKIS会记录下料工费在你估算时的价格和数量(Ck84_99). KKF6N看到的total tgt就是抓这儿的数据,我们知道KKF6N产生的差异不过是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然后CK11N和KKF6N还会在KEKO表中记下两比记录.通常从routing里得到的LAB 和MAF是内部自动产生的, 价格记录在表COSS中, 查看时在内部订单前一定要加前缀OR0000007XXXXX, 原料实际消耗在MSEG(物料凭证表中),也可看COSP(CO凭证表它们是一致的).KEKO和AUFK是通过prod. process number关联, CKIS和KEKO是通过cost estimate no关联的.生产总差异=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和实际价格所以你在更改工作中心后,只要CKIS的数据没变当然还抓原来的,你必须使用CK11N重新计算,而且这动作不是随便做的,一般在月结后下月开始在估算,否则当月差异………….,还有通常你在当月使用CK11N会提示物料主数据已经有td cost , 你必须删除它, 这时才会生效如果将原来的标准评估删除后,CKIS和KEKO的那边当期的cost variant是标准成本变式的东东没了(cost collector是PREM),当然MFBF或Reverse会不成功(MFBF时要求一定要有标准成本).三.另外如果SAP这样设置都按照标准成本评估的工艺路线和BOM来下线倒冲,而不是按照新的已经更改过的routing和BOM来倒冲的话,这样的逻辑应该怎样解释?你更改过routing或者BOM后,除非:1,你C223另做生产版本再为它create a cost collector. 2 .CKR1原来的std cost就是update CKIS 和KEKO 记录,再CK11N否则当然永远是抓原来的数据上面的逻辑我想应该很清楚了, 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报表,从数据库这层研究过cost collector的流程,还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使用KKBC_PKO, KKBC_ORD(对cost collecot, 实际上和KKF6N) ,就是如果cost collector一年都在使用,但是每月都在变动产成品的std cost, 看报表出现比如11.1号如10月没结算target cost在11.1号那时出现不了,结算后才OK , 后来找到了notes 540376打了补丁OK . 问题在于,如果我看整年的cumulated total tgt cost, 到底是使用当月的target cost* total qty , 还是每月的target cost * monthly total qty 再累加.。

BOM基础知识-生产篇

BOM基础知识-生产篇
注:产品结构的严格划分非常重要,若一个 企业的产品结构(零件归属)不明确,很容 易造成BOM混乱。(此功能类似于地址)
开源 节流 流程
一、BOM知识----产品结构(续)
冲压BOM
效率
培训
一、问题: 请问一下,怎么样才能获取钢板材料相关简码 信息?
回答:参见《钢材类编号原则091212》
开源 节流 流程
详细组成.一般用户都用此方法查询. 事务代码(Code) CS12
开源 节流
二、SAP应用----BOM查询(续)
流程 效率 培训
逐层展开
BOM逐层展开: 其主要用于展示产品的装配顺序,从而
体现BOM层次与装配关系的一致性.一般有 层次比较多的BOM清单使用,例如 焊装白 车身 工艺员就可以用逐层展开的方法,验 证产品结构清单的层次是否与装配顺序一 致. 事务代码(Code) CS11
三、MES应用----MES发展趋势
流程
效率
培训
根据前期的竞争对手调研,公司的MES系统将从集成化、现场执行管理 、现场模拟等方向发展。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汽车公司的MES系统。
开源 节流 流程 效率 培训
开源 节流
一、BOM知识----成本核算(应用)
流程 效率 培训
说明:财务成本核算主要基于BOM清单 来核算单车成本,从而给销售定价以参考。 BOM不准确会带给企业重大损失,故BOM 的准确是企业的”生命线“说法并不过分。
Eg:A13车型”第三阶段燃油限制值”项目在SAP 系统是怎么样配后台配置的? 回答: 见以下表格
事务代码(Code)
KKF6N
注意事项: 1、每个自制半成品和成品都要有成本收集器
的,否则无法生产。 2、修改老的成本收集器需要注意增加各自利

汽车行业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论文-会计论文

汽车行业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论文-会计论文

汽车行业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论文-会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当前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都在快速地发展和进步,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机遇。

我们国家汽车销售数量的显著增长,证实了汽车行业的兴起和繁荣。

而最近几年,汽车行业成为了我们非常关注的特点,汽车的相关企业怎么能够在市场当中科学、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了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汽车行业当中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价值。

成本的大小和汽车行业竞争能力的强弱成正比,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决定了企业利润的高低,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他企业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中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核算流程;控制一、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汽车行业的成本核算就是说包括汽车的产出、制造以及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进行的管理活动,以实现汽车行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成本核算,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处理功能,建立成本核算数据库,真实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为公司制定目标成本以及产品定价提供依据,以满足经营管理与决策工作的需要。

成本管理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很重要的工作,成本管理工作包括提前预测、策略决策、设计和规划、管控和预算、分析和考核等科学性的管理方法,这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状况,挖掘成本控制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应坚持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成本管理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成本管理要以实际的成本计算为原则,企业在开展产品成本最终计算时,因为核算具体过程的要求,使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进行合算的,必须在成本的计算时期内转变为实际成本。

成本应该使用信息化的优化策略,科学利用SAP系统等前沿技术IT手段进行工作的分析和处理,数据统计和成本账务处理,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优化成本管理流程和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中心和内部定单

成本中心和内部定单

成本中心和内部定单成本中心和内部定单是ERP中管理间接费用的两个常用和主要的工具.间接费用Overhead 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认定的方法归集到生产或销售的费用.因此间接费用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和成本对象相关的概念而较少是成本要素的概念.这和我们通常的理解多少有些出入.譬如销售费用是财务会计中三大期间费用间接费用之一,但是如果某笔销售费用比如交际应酬费可以直接认定到销售定单或市场细分,那它在ERP管理会计中就不再是间接费用了.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类似于企业内部“部门”的概念,但在管理会计中它主要用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将公司按照成本中心分割,可以实现对于责任区域的成本计划,认定,控制和分摊.和其他成本对象相比,成本中心具有比较稳定,变化较少的特点.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将所有成本中心按树状层次有序地组织起来,构成了成本中心组织结构.两种成本结转方法的比较成本中心看似简单,但是要在现实企业中真正实现通过成本中心控制成本流明确责任是复杂和困难得多的.因此在ERP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工具.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围绕成本中心成本的结转的.在开始罗列这些工具之前,我们想通过比较两种成本结转方法来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的比较承接上一章ABC船运公司的案例.如图一,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如何将集装箱轮的费用合理地结转到航次上”这个问题的.1.按统计指标分摊成本统计指标被用于刻画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某些特性,例如各成本中心的职员人数,办公室面积,船舶的吨位或箱位,航次的航程天数和箱天数等等.统计指标主要应用于: 1.作为成本内部分摊的标准.2.计算企业各责任中心的关键考核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统计指标的值可以在ERP系统中手工输入和批输入,也可以从ERP物流信息系统LIS中通过集成取得.图一中航次0011E/0012W航程天数17天,航次0013E/0014W航程天数12天.长江轮成本中心汇集了各种费用之后,系统在月末将所有费用按17:12的比例自动分摊到了这两个航次上.分摊成本的方法是一种较为习惯的做法,它的优点在于直观和简单,而且分摊的结果也较客观.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实际成本被简单地分摊下去,我们因此缺乏效率,价格和责任的成本分析.举个例子来说,上例中如果长江轮本月只执行了一个航次0011E/0012W 17天,那么所有的长江轮费用都被分摊到了该航次上,实际上本月该航次过高的费用和航次的经营情况是无关的,长江轮运力使用不足所造成的损失被完全转嫁到了航次以及随后的托运单中去了.所以成本分摊方法的问题是分析能力的不足.2.作业认定和差异分析方法作业描述了一个成本中心对于其他成本中心或内部定单提供的工作和服务,这种工作和服务是该成本中心的产出,在耗用了企业的各项资源后,成本中心通过提供作业实现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将价值转移到了企业价值链的下一环.比如图一中长江轮给各个航次提供的航程运载就是长江轮成本中心提供的作业,这项作业的计量单位是“天”.我们在系统中为该作业计算了一个作业价格,该价格一般是系统根据成本中心在通常的产能利用率下和在通常的费用支出计划下计算出来的.根据这个作业价格和实际作业量,成本被分别结转到了航次中.对于长江轮成本中心,企业既有投入也有产出,两者是不平衡的,系统自动将这之间的差异分离成各种差异类别,不同的差异类别的产生是有不同的原因的,我们因此可以追查成本偏离目标的责任.比如费用投入的价格差异是由采购价格波动造成的,费用投入的数量差异是由可变成本的使用效率变化造成的,产能差异运力差异是由产能使用不足造成的.量化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成本控制的风向标.作业认定和差异分析方法的缺点在于该方法的理论和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必须先做成本中心和作业的计划,否则差异是无从谈起的.从上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ERP系统提供了众多结转成本的工具,企业实际选用哪几种将视乎成本流的实际情况和管理层的目标而定.成本中心业务1.重过帐Reposting重过帐主要的作用是更正原先错误的或者简化的成本流.比如财务会计在做费用凭证时输错了成本中心,而成本中心不是财务会计凭证的关键字段,所以可以由成本中心会计在成本中心模块中做重过帐,而不去影响财务凭证.另外象电话费这样的费用,财务会计记帐时可能习惯输成一行,成本中心是一个公共成本中心,这样成本中心会计需要根据清单,将费用从该公共成本中心重过帐到各相关成本中心.技术上这种类型的重过帐有两种:一种是参照某张财务会计凭证行项目的重过帐,另一种是不带参照的重过帐.两种方式的成本流都是初级成本要素的形式.此外,对于直接作业分配,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重过帐用于更正错误.2.直接作业分配Direct Activity Allocation即上文“作业认定和差异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本中心对其他成本对象提供的作业是可以明确计量的情况下的成本分配.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流是次级成本要素的形式.直接作业分配既可以是在成本中心会计中输入,也可以是在工票确认参见产品成本章节或工时单Time sheet过帐时自动产生.3.非直接作业分配Indirect Activity Allocation在某些情况下,成本中心提供了多少作业是可以明确计量的,但是具体这些作业是为哪些成本对象服务的是无法计量的,或者即使可以计量但是太花时间以至于成本太高.比如我们可以记录下质检员检查测试存货所花的小时数,但是如果要记录这些时间具体是花在检测哪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上却太费事费力了.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非直接作业分配.非直接作业分配是记录下该成本中心提供的作业量,在期末根据某种标准比如统计指标将作业分配到各种接收服务的成本对象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连成本中心提供了多少作业也不可以明确计量.这时候可以定义成本流接收方的统计指标和作业之间的换算权重来间接计算作业量. 以计算出来的作业量来分配发送方成本中心的成本.4.不分配作业过帐Posting Non-Allocatable Activities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成本中心的费用完全不依赖作业分配到其它成本对象上去.但是该成本中心的费用和绩效却和某作业相关,这时需要记录这种作业量,以利于通过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以及差异分析来控制该成本中心的费用.这时可以用不分配作业的形式,只记录下作业量而不使用作业来分配成本.比如某培训登记中心的费用和绩效和接听电话数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费用却不需要通过电话数量进行结转,所以可以采用不分配作业的方式记录下电话数量,只作为培训登记中心差异分析和绩效考核使用.5.实际=目标作业分配Target = Actual Activity Allocation实际=目标作业分配是一种特殊的非直接作业分配.实际作业量是根据计算接收成本流的成本中心的目标作业量消耗获得的.目标作业量消耗是根据作业量或经营率调整后的计划作业量消耗.举例来说,某成本中心B计划100个小时的作业B1,按此计划对成本中心A的作业A1的固定消耗是500个小时,可变消耗是500个小时.如果B实际的B1作业量是90个小时,即90%的经营率,对于A1的目标作业量消耗就是:500 + 50090% = 950 小时.这950个小时的作业A1就作为实际作业,将成本从A结转到B.业务2,3,4,5都使用了作业的概念,都需要做成本中心和作业的计划以及计划作业价格的计算.它们也都提供象上文所讲的差异分析工具来分析和控制成本中心的间接费用.6.分摊Assessment.即上文成本结转方法比较中的成本分摊方法.成本分摊的规则可以有很多,比如根据统计指标,根据百分比,根据权重,根据固定金额等等.我们在系统中将分摊规则定义在一个重要的参数:分摊循环中.分摊循环是多行的.每一行中都定义了分摊成本流的发送方,接受方,分摊规则等内容.在月末我们指定需要执行的循环,系统自动完成分摊的全过程.分摊使用的是次级成本要素.7.分配Distribution.分配和分摊极为类似.分配的不同是它只处理初级成本要素,而且分配后的成本流仍然保持原成本要素.因此分配被经常用于类似水电费,房租等特定成本要素的分配过程.而分摊往往是将某个服务性成本中心的所有费用都以新的形式次级成本要素分配出去.8.预提费用-百分比法Accrued Costs:Percentage Method有些费用出现在某个会计期间,但是它们覆盖了若干个会计期间比如整个会计年度.比如年底的双薪或奖金.在管理会计里为了防止费用不恰当的波动,可以使用预提费用的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百分比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预提费用方法:预提费用如预提双薪或奖金以某个实际费用如月薪为基准,按一定的百分比比如%计算金额.该成本流从一个特殊的预提费用成本对象如某个特定的成本中心或内部定单流入各实际承担费用的成本中心如各部门.当预提的费用实际发生时如年底发双薪或奖金时,成本流从财务会计直接流入该特殊的预提费用成本对象,该成本对象的差异将用于分析.9.预提费用-目标成本法Accrued Costs:Target = Actual Method另一种预提费用方法称为目标成本法.如果某些需要预提的费用和作业量相关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目标成本是根据作业量调整后的计划成本.举例来说,某成本中心计划100个小时的作业,固定费用500元,可变费用500元,如果实际作业量是90个小时,即90%的经营率,目标成本就是:500 + 50090% = 950 元.使用目标成本法预提费用时本月就预提950元该费用.成本流的走向和百分比法是一样的.上文我们介绍了9种成本中心业务,实际上还有一些业务,限于篇幅不再介绍.而计划和实际作业价格的计算以及差异分析会在产品成本章节中做详细介绍.总之成本中心会计既不是想当然中的容易也不是上文中乍一看那么复杂.它是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它体现了ERP的一个目标:As simple as possible, as complex as needed内部定单和成本中心类似,内部定单也是一种成本对象,我们可以对内部定单进行成本的计划,认定,控制和分摊.和成本中心不同的是内部定单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它不是一种组织机构,而是一个个小的项目Project.一次市场促销活动,一次公司聚餐或者一次内部培训都可以是一个内部定单.在系统中什么时候使用内部定单,又在什么时候使用项目,对于这个问题除了考虑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外还需要考虑管理层对于它们的管理要求.毕竟管理也存在成本效益原则.状态管理一个内部定单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从你创建它开始到你关闭它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事件会发生在这个内部定单上.比如,成本将被计划,过帐和结算.状态管理是通知我们在这个内部定单的生命周期里目前已经到达了哪个特定的阶段,同时它还控制了在某个特定阶段哪些业务是可以执行的.在标准系统中设置了四种系统状态:创建,释放,技术性完成和关闭.每个系统状态只允许某些特定的业务,比如你不能够在定单创建阶段对它进行实际成本过帐.改变一个内部定单状态本身也是一种业务.它是在定单的主记录维护里实现的.如果标准系统状态还不够细致,我们可以创建自定义状态来对状态做进一步细分.系统状态和自定义状态共同决定那些业务是可以被执行的.一个状态可以:允许某种业务,带警告允许某种业务或者禁止某种业务.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对较高成本的内部定单在释放前走一个计划审批流程.标准系统状态“创建”是允许“释放定单”这个业务的.为了限制标准的系统状态,你可以创建一个“未批准”的自定义状态作为初始状态来禁止释放该类定单.只有当“系统状态/自定义状态”的组合是“创建/批准”时定单才能够被释放从而可以发生费用.你还可以对自定义状态定义状态相关的主数据字段选择和权限.前者允许你在定单的生命周期里控制不同阶段的主数据字段状态.比如某些字段在定单释放以后就不能被更改.后者允许你定义在定单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哪些用户被允许对它做哪些业务.内部定单业务1.重过帐内部定单的重过帐和成本中心重过帐类似.2.直接作业分配内部定单只能作为直接作业分配的成本接收方,或者说成本流入方.上文中大多数成本中心业务,内部定单都可以作为成本接收方,本文不再赘述.3.间接费用法Overhead Costing间接费用法是指通过基于百分比或基于数量的间接费用率将间接费用附加到适当的成本对象上.计算的基数通常是那些能直接认定到定单上的初级成本要素.在制造业,基数往往是人工和材料成本.间接费用法的计算规则和成本流规则都维护在一个重要参数里:成本核算单Costing Sheet.通过间接费用法间接费用从发生这些费用的成本中心或内部定单结转到了适当的成本对象上如内部定单.上文中预提费用的百分比法是一种特殊的间接费用法.4.结算Settlement内部定单通常被用来作为成本的临时收集器和计划,控制和报告流程的支持工具.当内部定单所代表的任务完成后,成本将被结转入它们的目的地成本中心,WBS要素,市场细分,等等.这个过程被称为结算.图2即描述了以定单为中心的成本流以及结算的意义.在结算时,一个定单累计的部分或全部成本被结转到一个或几个接收成本对象上.我们可以处理单个定单的结算,也可以集中处理一组定单.结算接收方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如图二所示,结算到固定资产和总帐科目是外部结算,因为财务会计因此将被更新.这是由内至外过帐的一种形式.而结算到图中其他对象则是管理会计的内部结算.我们可以不改变成本要素来进行结算,也就是说原来流入内部定单的是什么成本要素,现在结算出去也用什么成本要素.这使得我们可以追踪成本流详细的原始形态.或者,我们可以使用结算成本要素来结转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在很容易地知道哪些成本是通过内部定单结算结转到接收方的.无论采取上述哪种结算方法,结算完成后,定单发生过的成本仍然是可见的.这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分析和报告内部定单的成本信息.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于不同的成本要素组定义不同的结算规则.这使得我们可以选择将内部定单累计的有些成本资本化,而另一些成本费用化.。

SAP刀客FICO系列教程之成本中心会计

SAP刀客FICO系列教程之成本中心会计

14.5 成本中心结算之一欢迎进入SAP 刀客的FICO 原创教程系列之成本中心会计,本系统源于作者对SAP Press 相关书籍的理解之上,自行截图、码字而成,如有任何纰漏或疑义请随时联系作者。

概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部门相互支持,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比如企业的人事,财务部门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公司的直接生产部门,最终转化成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等。

成本费用发生时往往记账到发生部门,但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其他部门服务的,即引起该成本费用的成本中心并不是发生的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结算指将成本从发生地成本中心(以下称为“发送方”)结转到目的地成本中心(以下称为“接收方”)的过程,例如将生产管理部门的成本按照一定规则结转到直接生产部门,最终体现到产成品成本中。

在SAP 中,成本中心的成本结转分为“推”和“拉”两种方式,如图 14-73所示。

图 14-73成本结转”推”、”拉”示意图两种方式的异同点:1. 不论哪种方式,成本的流转方向不变,即都是将成本从发送方结转到接收方。

2. 成本结转的驱动方不同,“推”方式中的驱动方是发送方,“拉”方式中的驱动方是接收方,即由接收方的需求决定了吸收多少成本。

“拉”方式更加符合现实中成本的流动,引发成本的一方决定了成本的消耗量。

3. “推”方式常用于成本中心间的成本分配,“拉”方式常用于成本中心与生产订单、成本收集器、流程订单等之间的成本分配。

4. “推”方式通过分配和分摊实现,“拉”方式通过作业类型的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实现。

本节主要介绍分摊分配、间接作业分配和定期重过账,直接作业分配请参考“14.4.3CO 内部的成本中心过账”章节。

分配(Distribution )分配用于将发送方的初级成本要素结转到接收方,成本要素保持不变,即在接收方仍能区分接收成本的成本要素构成和金额,如图 14-74所示。

“推”的方式“拉”的方式发送方成本中心接收方成本中心发送方成本中心接收方成本中心接收方成本中心接收方成本中心定义循环成本中心分配规则在分配循环中定义,循环包含了执行分配的所有参数,例如发送方和接收方、分配成本要素和追踪因素等。

SAP成本收集器

SAP成本收集器

今天在群里有网友询问成本收集器的问题,平时给实战班同学上课,很少在群里聊天,今天正好趁上课空闲时间给网友回答了一下,为了让我们赛跑学员也能全面的了解成本收集器,于是我决定来写个贴子(我们周末班讲解的是按生产订单核算,全日制班是生产订单和销售订单核算,成本收集器一直没有讲解)。

我还是在2012年时做过几成本收集器的项目,近两年一直没有接触,最近牛哥吵着要深入学习COPC和物料分类帐,于是我决定整一整,把SAP里CO这边几个成本对象都给大家普及一下。

下面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成本收集器的概念。

我们在生产模式中,大范围分为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模式的特点:首先离散制造具有如下特点A:生产计划1,影响计划的因素很多,生产计划的制订非常复杂2,能力需求是根据每个产品混合建立,并且很难B:生产过程控制1,生产任务多,生产过程控制非常困难2,生产数据多,且数据的收集,维护和检索工作量大3,工作流程根据特定产品的不同的加工车间,因每个生产任务对同一车间的能力的需求不同,因此工作流经常出现不平衡4,因产品的种类变化较多,非标准产品多,设备和工人必须有足够的适应能力5,通常情况下,一个产品的加工周期较长,每项工作在工作中心前排队的时间就很长,可能引起加工时间的延迟和在制品库存的增加C:成本管理1,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废品频繁出入库,成本计算复杂,需要针对成本对象并随着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2,使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3,流利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和不同角度的成本分析D:适用领域在我国,离散型制造企业主要分布的行业较广,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电子器件制造,汽车,服装,家具,五金,医疗设备,玩具生产等其次流程制造包括重复生产(Repetitive Manufacturing)和连续生产(Continuous Manufacturing)两种类型。

重复生产又叫大批量生产,与连续生产有很多相同点,区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可分离,重复生产的产品通常可一个个分开,它是由离菜制造高度标准化后,为批量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方式,连续生产的产品是连续不断地经过加工设备,一批产品通常不可分开。

按期间或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

按期间或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

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或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用途可在产品级别管理作业成本。

可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对于具有较高设计稳定性,并且是在较长的时间期间内制造的产品,建议使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方法。

如果在重复制造环境中制造产品,则始终使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

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还适用于订单相关生产或流程制造环境。

成功使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您关注于在较长的时间期间内制造产品。

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中,通常在产品成本收集器内收集成本。

如果无法(或不想)将成本分配到特定产品成本收集器,则可使用成本对象层次结构。

然后,可在高于产品的级别(如产品组或责任范围)收集成本。

在基于批量的生产环境中,建议使用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

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的典型应用是在订单相关生产或基于批次的流程制造中。

生产流程基于制造订单,制造订单中对生产和成本分析的关注焦点是具体数量(生产批量大小)。

前提除设置其他参数外,您还在结算规则中选择了方法(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或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

●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中,结算规则中必须指定结算类型PER(定期)。

为此,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定制中的定义每一订单类型的缺省值下输入以下内容:�C对于产品成本收集器,输入缺省规则STR(采用跟踪因素确定策略)。

�C对于制造订单,输入缺省规则PP2(生产物料定期结算)。

在创建订单时,系统将根据这些缺省规则生成结算类型为PER(定期)的结算规则。

●在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中,结算规则中必须指定结算类型FUL(完全结算)。

为此,需转到按订单计算的产品成本定制中的定义每一订单类型的缺省值下,并输入缺省规则PP1(生产物料完全结算)。

当为具有缺省规则PP1的订单类型创建订单时,系统会生成结算类型为FUL(完全结算)的结算规则。

特征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在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中,始终按期间管理成本对象的成本。

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中的步骤顺序*通过过账分配到产品成本收集器的实际成本向产品成本收集器进行借记。

成本收集器-重复制造

成本收集器-重复制造

成本收集器两原则成本收集器作为成本对象,主要应用于按期间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把产品创建为成本收集器,实际成本的收集和差异的结算全部按照成本收集器进行处理,财务的成本分析也针对成本收集器进行。

成本收集器是按期间核算,生产订单可以按期间也可以完全结算,也就是per和full。

一.在创建生产成本收集器之前,为什么要先创建标准成本估算?cost collector是用于Repetitive Manufacturin(重复制造)的,平时生产不开production order,等产成品出来才使用MFBF倒冲原材料。

Cost collector会收集target cost和actual cost并且比较两者差异,所谓的target cost 就是标准成本,产成品的标准成本包括料(从Production version带出,一般对应到一个BOM,其实就是当你使用CK11N估算时那时所有原料的单价和数量之和,如果物料主数据或BOM有scrap,这个也会算上, 如果BOM component有group,会根据一定的百分比算出),工(activity type的作业价格,一般对应到生产人员工资), 费(一般指各种制造费用),那时的三者之和就作为当期计划成本(目标成本) 。

通常会使用CK24 update到产成品主数据,就是标准成本二。

在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再进行倒冲,但是作业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如果我将原来的标准评估删除后,对原来已经倒冲的凭证进行reverse的话,则会提示“没有可以用的工序”.标准成本评估与时间有关系吗?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Why?首先你使用Ck84_99看下,CK11N后会记录当时所有原料的价格,MAF 和LAB价格(从routing的工作中心带出)。

从SAP底层分析下结果。

使用CK11N后,首先产生一7开头的内部订单,SE16在ONR00 table中可找到OR0000007XXXXX,所有的内部订单都在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收集器两原则概述成本收集器两原则成本收集器作为成本对象,主要应用于按期间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把产品创建为成本收集器,实际成本的收集和差异的结算全部按照成本收集器进行处理,财务的成本分析也针对成本收集器进行。

成本收集器是按期间核算,生产订单可以按期间也可以完全结算,也就是per和full。

一.在创建生产成本收集器之前,为什么要先创建标准成本估算?cost colle cto r是用于Repetitive Manufacturin(重复制造)的,平时生产不开production order,等产成品出来才使用MFBF倒冲原材料.Cost collector会收集target cost和actual cost并且比较两者差异,所谓的target cost 就是标准成本, 产成品的标准成本包括料(从Production version带出,一般对应到一个BOM,其实就是当你使用CK11N估算时那时所有原料的单价和数量之和, 如果物料主数据或BOM有scrap,这个也会算上, 如果BOM component有group,会根据一定的百分比算出),工(activity type的作业价格,一般对应到生产人员工资), 费(一般指各种制造费用),那时的三者之和就作为当期计划成本(目标成本) .通常会使用CK24 update到产成品主数据,就是标准成本二.在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再进行倒冲,但是作业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

如果我将原来的标准评估删除后,对原来已经倒冲的凭证进行reverse的话,则会提示“没有可以用的工序”。

标准成本评估与时间有关系吗?更改工艺路线的工作中心后, 类型所带的成本还是会到原来的工作中心带的成本中心去,Why? 首先你使用Ck84_99看下,CK11N后会记录当时所有原料的价格,MAF 和LAB价格(从routing的工作中心带出).从SAP底层分析下结果.使用CK11N后,首先产生一7开头的内部订单,SE16在ONR00 table中可找到OR0000007XXXXX,所有的内部订单都在此,.然后CKIS会记录下料工费在你估算时的价格和数量(Ck84_99). KKF6N看到的total tgt就是抓这儿的数据,我们知道KKF6N产生的差异不过是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然后CK11N和KKF6N还会在KEKO表中记下两比记录.通常从routing里得到的LAB 和MAF是内部自动产生的, 价格记录在表 COSS中, 查看时在内部订单前一定要加前缀 OR0000007XXXXX, 原料实际消耗在MSEG(物料凭证表中),也可看COSP(CO凭证表它们是一致的).KEKO和AUFK是通过prod. process number关联, CKIS和KEKO是通过cost estimate no关联的.生产总差异=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和实际价格所以你在更改工作中心后,只要CKIS的数据没变当然还抓原来的,你必须使用CK11N重新计算,而且这动作不是随便做的,一般在月结后下月开始在估算,否则当月差异………….,还有通常你在当月使用CK11N会提示物料主数据已经有td cost , 你必须删除它, 这时才会生效如果将原来的标准评估删除后,CKIS和KEKO的那边当期的cost variant是标准成本变式的东东没了(cost collector 是PREM),当然MFBF或Reverse会不成功(MFBF时要求一定要有标准成本).三.如果SAP这样设置都按照标准成本评估的工艺路线和BOM来下线倒冲,而不是按照新的已经更改过的routing 和BOM来倒冲的话,这样的逻辑应该怎样解释?你更改过routing或者BOM后,除非:1,你C223另做生产版本再为它create a cost collector. 2 .CKR1原来的std cost就是update CKIS 和KEKO 记录,再CK11N否则当然永远是抓原来的数据上面的逻辑我想应该很清楚了, 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报表,从数据库这层研究过cost collector的流程, 还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使用KKBC_PKO,KKBC_ORD(对cost collecot, 实际上和KKF6N) ,就是如果cost collector一年都在使用,但是每月都在变动产成品的std cost, 看报表出现比如11.1号如10月没结算target cost在11.1号那时出现不了,结算后才OK , 后来找到了notes 540376打了补丁OK . 问题在于,如果我看整年的cumulated total tgt cost, 到底是使用当月的target cost* total qty , 还是每月的target cost * monthly total qty 再累加.产品成本收集器的后台及创建产品成本收集器本质上就是一个内部订单后台:事务代码:OKZ3前台:C223创建生产版本production version,它代表采用了什么样的BOM和什么样的Routing。

KKF6N新建产品成本收集器MFBF报工中的报告点控制报告点的作用:收货 & 消耗物料MFBF-->CA03-->后台:另:离散制造和重复制造我们在生产模式中,大范围分为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模式的特点:首先离散制造具有如下特点A:生产计划1,影响计划的因素很多,生产计划的制订非常复杂2,能力需求是根据每个产品混合建立,并且很难B:生产过程控制1,生产任务多,生产过程控制非常困难2,生产数据多,且数据的收集,维护和检索工作量大3,工作流程根据特定产品的不同的加工车间,因每个生产任务对同一车间的能力的需求不同,因此工作流经常出现不平衡4,因产品的种类变化较多,非标准产品多,设备和工人必须有足够的适应能力5,通常情况下,一个产品的加工周期较长,每项工作在工作中心前排队的时间就很长,可能引起加工时间的延迟和在制品库存的增加C:成本管理1,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废品频繁出入库,成本计算复杂,需要针对成本对象并随着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2,使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3,流利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和不同角度的成本分析D:适用领域在我国,离散型制造企业主要分布的行业较广,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电子器件制造,汽车,服装,家具,五金,医疗设备,玩具生产等其次流程制造包括重复生产(Repetitive Manufacturing)和连续生产(Continuous Manufacturing)两种类型。

重复生产又叫大批量生产,与连续生产有很多相同点,区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可分离,重复生产的产品通常可一个个分开,它是由离散制造高度标准化后,为批量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方式,连续生产的产品是连续不断地经过加工设备,一批产品通常不可分开。

A:生产计划1,计划制定简单,常以日产量的方式下达计划,计划也相对稳定2,生产设备的能力固定B:重复制造的生产过程控制1,工艺固定,工作中心的安排符合工艺。

通过各个工作中心的时间接近相同2,工作中心是专门生产有限的相似的产品,工具和设备为专门的产品而设计3,物料从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点使用机器传动,有一些在制品库存4,生产过程主要专注于物料的数量,质量和工艺参数的控制5,因为工作流程是自动的,实施和控制相对简单6,生产领料常以倒冲的方式进行,连续生产企业的特有特征C:流程制造的生产过程控制1,配方的管理要求很高,如配方的安全性,保密性2,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往往需要从产成品到半成品,供应商等进行跟踪,因此对批次管理要求较高3,某些产品常常有保质期4,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联产品,副产品,等级品D:适用领域重复生产的行业主要有:电子装配,家电产品,各种电器等,常常表现为流水线的方式。

连续生产的行业主要有:化工,食品,饮料,制约,烟草等,常常通过管道进行各工序之间的传递问:离散制造可以使用成本收集器吗答:成本收集器是一个开口订单,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订单,如果企业管理很粗犷,成本核算无需核算到每张独立的订单上,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核算到每张独立的订单上,可以使用成本收集器,只做期间的成本核算,不过这样用的企业极少极少,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离散制造使用生产订单核算,重复制造使用成本核算单核算问:如何核定一个企业属于何种制造模式。

答:可以对照上面的各制造模式特点,一般离散制造会有多个工作中心,每个工作中心工艺往往不一样,离散制造高度标准化后,为批量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方式,各个工作中心间工作无间断,可以认为是重复制造,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重复制造的一些前台操作:1, 创建物料主数据(MM01)2,创建BOM(CS01)3,创建工作中心(CR01)4,创建工艺路线(CA21)5,创建生产版本(C223)6,做成本估算(CK11N)7,价格发布(CK24)8,建立生产成本收集器(KKF6N)9,建立独立需求(MD61),这是创建我们生产的需求10,运行MRP(MD02),产生生产需求11,库存需求订单(MD04)12,修改计划/排产(MF50)13,拉料(MF60),这一步是指从仓库里拉到线边仓。

14,发料、报工、收货、报废、冲销(MFBF)15,查看产生的会计凭证和CO凭证上面的FI凭证,可以看出,投料和收货一起做掉了,CO凭证可以看出,把报工也一起做了,从作业报到成本收集器上成本收集器费用的结转1、月末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实际库存调整次月初,生产部门负责反冲操作的人员核对SAP系统中的在产品、半成品及产成品库存数量与计划企管部门统计报表数据是否一致;对二者不一致的差量通过SAP系统的“重复制造时的反冲-零件反冲”或“重复制造时的反冲-装配反冲”(MFBF)进行调整,以实际盘点库存数量为准编制库存调整表,将调整凭证号记录在表中,由生产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

2 、成本中心作业分割(系统自动计算)次月初,经过授权的财务部成本核算员在确认分摊循环全部执行完毕后,在“成本中心报表”(S_ALR_87013611)中查看分厂辅助部门及机关科室的成本中心费用是否结平,确认无误后进行“成本中心作业分割”(KSS2)的测试运行,测试无误后开始正式运行,实现各成本中心费用与成本收集器中的各种作业类型一一对应。

3、成本中心价格计算(系统自动计算)次月初,经过授权的财务部成本核算员在执行完“成本中心作业分割”(KSS2)操作后,进行“成本中心价格计算”(KSII)的测试运行,测试无误后开始正式运行,实现对各成本中心实际作业费率的自动计算,成本中心实际的作业费率=实际的作业成本/实际作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