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选择题A. 烛之武深夜出使B. 晋文公围郑C. 郑伯肉袒牵羊D. 秦穆公撤兵2.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哪个国家的人?A. 齐国B. 晋国C. 郑国D. 秦国A.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B. 郑国曾对秦国有所帮助C. 郑国实力强大D. 秦晋两国关系不和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2. 烛之武在______(地点)成功说服了秦穆公,使其撤兵。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他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品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

2. 请分析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3. 请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翻译题“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五、阅读理解题1. 烛之武为什么要深夜出使秦国?2. 秦穆公在烛之武的说辞中,看到了哪些利益?3.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六、作文题请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判断题1.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一开始就愿意出使秦国。

()2. 烛之武在说服秦穆公时,主要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没有提及郑国的好处。

()3. 烛之武退秦师后,晋国和郑国立即签订了和平协议。

()八、连线题1. 烛之武 ________ 使秦穆公退兵2. 郑伯 ________ 围郑3. 晋文公 ________ 拜烛之武为师4. 秦穆公 ________ 接受烛之武的建议九、成语解释题1. 请解释成语“退避三舍”在文中的含义。

2. 请解释成语“因人之力而敝之”在文中的含义。

十、文学常识题1. 《烛之武退秦师》所在的《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2.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十一、文本分析题1.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氾南:氾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有答案)《逐之武退秦师》作业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学生卷.docx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学生卷.docx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一、文学常识:1、《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吋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6、关于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女口《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木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言基础积累(一)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纟追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① 辞th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④ 归去来兮辞过①是寡人之过也②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范增说项羽马也②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以乱易整,不武(四)一词多义1、实词: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微闻有鼠作作索③辞不赴命③秦伯说 知①君知其难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①公从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及答案

周末测试一、选择1.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A.细腻(nì)硝(xiāo)烟凫(niǎo)水B.撅(juē)着嘴打点(diǎn)脱缰(jiāng)C.菱(líng)角虾篓(lǒu)苇(wéi)眉D.吮(sǔn)指头嘱(zhǔ)咐白洋淀(di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A.缠绞虾篓打点气喘吁吁B.惦记瞄把晌午藉断丝连C.震荡泅水撅嘴欢天喜地D.麦垛穿梭凫水铜墙铁壁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印度政府拟增拨1 000亿粮食补贴引发争议,媒体批其“杯水车薪....”。

B.任何改革都难以单兵突进,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和其他领域存在藕.断丝连...的联系,都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制度支撑和协同配合。

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D.大伙一阵夸奖,竟把他这个老实人弄得惊慌失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称“离百姓很近”,囊括了大气污染、户籍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

C.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备感欣慰。

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烛之武退秦师》限时训练(共三份打包) (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限时训练(共三份打包) (含答案)

•限时训练01一、挖空训练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句式:)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河曲智叟亡以应D.失其所与,不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题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东周列国志(节选)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

”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

”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

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

”烛武乃受爵而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安能犯颜进说B.①行李之往来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C.①敢以烦执事②欲烦子说退秦师D.①共其乏困②寡人将与子共国4.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夫晋,何厌之有?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3.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偏远B.晋军函陵:军队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何厌之有:厌恶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二、名篇名句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商朝C. 春秋时期D. 汉朝2. 烛之武是以下哪个国家的使者?A. 秦国B. 齐国C. 楚国D. 晋国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撤退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贿赂C. 通过智慧和言辞D. 通过求情4.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秦军撤退后,晋国的军队采取了什么行动?A. 追击秦军B. 继续进攻C. 撤退D. 保持原地不动5. 以下哪项不是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A. 烛之武B. 晋文公C. 秦穆公D. 孔子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______年,当时晋国与秦国发生了冲突。

7. 烛之武是晋国的使者,他通过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秦军撤退。

8. 秦军撤退后,晋国的军队选择了______,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的重要性,即通过智慧和言辞解决问题。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通过智慧和言辞说服秦军撤退的。

四、论述题1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分析。

五、阅读理解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烛之武,晋国之使者也。

晋国与秦国交战,晋国处于劣势。

烛之武奉命前往秦营,以言辞说服秦军撤退。

烛之武对秦军将领说:“晋国与秦国,本是兄弟之邦,今因误会而交战,实为不智。

若秦军撤退,晋国愿与秦国重修旧好。

”秦军将领听后,觉得烛之武之言有理,遂下令撤军。

12. 根据段落内容,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将领的?13. 烛之武提到了“兄弟之邦”,这在文中有何含义?14. 秦军将领为何会接受烛之武的建议?六、案例分析题15.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将领,你将如何运用智慧和言辞来达成和平的目的?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出你的策略。

七、写作题16. 以“智慧与和平”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的智慧如何促进了和平的实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请 根据下面一段话,概括出其他三个阶段。 飞船调整飞行姿态,点燃发动机制动,完成离 轨操作任务,进入返回轨道,保持无动力的飞行 状态,返回舱和推进舱成功分离,第二次进入大 气层,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10公里时,回收着 陆系统开始工作,实现软着陆。 ①制动飞行阶段;②________阶段; ③________阶段;④________阶段。 [答案] ②自由滑行(无动力飞行) ③再入 大气层 ④着陆(软着陆)(每点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 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唐玄宗之所以凸显于岁月的浮雕之外,成为一 处孤绝的风景,还在于他不仅带来了大繁荣,而且 带来了大混乱;不仅经历了大失败,而且经历了大 成功;他的生命里人生的至喜与至悲均在浓缩,世 间的荣耀与耻辱都聚焦在他的岁月里,伟大与渺小 交融,显赫与悲凉同在,这样一个李隆基,难道还 不能吸引我们好奇的目光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 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 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 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 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答案: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 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 生存环境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使用词类活用的词. 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含义其古意。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

范宣子亲数诸朝。

曰:“来,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赋《青蝇》【注】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节选自《左传·驹支不屈于晋》)材料二: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注】《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___(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烛之武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指出要害,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存郑才能给秦国以实惠。

C.晋侯为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反而西封阙了秦。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跟秦国一样有四周扩张的野心。

4.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二、古代诗歌阅读5.(语言建构与运用)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附答案)《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附答案)一. 基础知识: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 许之(答应)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4.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1)若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③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2)说①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③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3)辞①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② 停数日,辞去(告别)③ 不辞劳苦(推托)(4)鄙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②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5)微①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②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6)之① 辍耕之垄上(到,往) ② 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③ 是寡人之过也(的) 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 亦去之7. 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 )(1)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A. 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 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①③b. ②④c. 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11.文学常识填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及答案1.字音字形、文化常识、成语(4分):夜缒.(zhuì)而出f.á《左传》(作者)左丘明(作品原名)《春秋左传》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实词虚词(8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唯.君图之(希望)犹.不如人(尚且)朝济.而夕.设版..(渡河)(在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利.晋用亡.郑以陪.邻?((增加)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远地)3.翻译(8分):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与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

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答案1.字音字形、文化常识(4分):养生丧数.(cù)罟.ì.(彘) 孟子:字子舆《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实词虚词(8分):请.以战喻斯.天下之民至数.罟(细密)(渔网)(深的池塘)树.之王无罪.岁(以...为罪,归罪)而.不知发.(通“途”,道路)(通“殍”,饿死的人)(却)(开仓赈济)3.翻译(8分):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译文:黄河以北遇到饥荒,我便使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同时使黄河以东的粮食迁移到黄河以北。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项,“知”通“智”;B项,“说”通“悦”;D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焉..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项,古今同义,不好。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 C 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

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请点击下载完整版: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 (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请点击下载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doc 高中频道高中资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烛之武退秦师》测试题
一、掌握重点字词句
1以其无礼于晋(翻译)()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6、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7、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8、夜缒而出。

()
9、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敢以烦执事。

()
12、越国以鄙远()
13、焉用亡郑以陪邻()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
1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6、行李之往来()
17、共()其()乏困()
18、君亦无所害()
1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0、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1、君之所知()也。

22、夫晋,何厌之有()
23、既()东()封()郑
24、又欲肆()其西封(),
25、若不阙()秦
26、将焉()取之
27、阙()秦以利()晋,
28、唯()君图()之。


29、秦伯说()
30、与郑人盟()
3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2、子犯请()击之。

33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35、失其所与( ),不知( );
36、以( )乱易( )整,不武( )。

37、吾其( )还( )也。

38、亦去( )之。

二、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三、课内练习
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