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招生和分配制度才可能改革) 权力分配功能Baidu Nhomakorabea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
权利与职责、权限与利益的关系——制定操作规则。) 分工协作的功能(各主体力量在系统内发挥作用,同时,
也是彼此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主体权力行使、职责的 履行、义务承担、利益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作) 提高效益的功能(效益原则是平衡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 离开效益原则,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毫无意义)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52—1957)。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
程(草案)》,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公办和私立小学都 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 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其设立、变更、停办要报大行 政区文教部备案,并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查。 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规定,中学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大学里面,大学新生的招收 和分配、大学教员的任免、教育经费的筹措等全部由中央统一管 理。
责划分等。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 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具有一
致性,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地方参与管理的 体制。) 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教育会发展,教育管 理体制也会发生变化。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分 为三级、国家、地方、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博弈) 教育与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美国早期移民,交通不 方便,形成多元化,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有著名校长 与教育家;)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 (1962一文革前)。
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各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地方盲目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
195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44万人,到1959年增加到81万人; 1957年高等院校有229所,1960年猛增到1289所。这种高速发展脱 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状况。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文革”期间)。 由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有的国家制度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教育也不能幸免。这一时期教育管理体 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管理基本上无章可循。 教育管理体制恢复时期(1976文革结束一198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 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 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 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 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 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 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同意对高等院校实行统一领导,归 口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基本的恢复,相当于“文革”前的状 态。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随之在全
国范围内开始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在教育方 面,主要是解决中央向地方放权的问题。 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 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大学、 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中央教育部或 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其它高等学校和中等技 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 同年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 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指出“小学、普通中 学、职业中学、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级业余学校的 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由地方自行决定。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 含义 功能 制约因素 理论——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关系;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实践——明晰体制改革思路、工作目标和制定可行方案。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从属制到独主制(从属制(完整制)——从属于政府行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理念、经验互为借鉴;借鉴中有成功与失败)
管理主体的影响(管理受客观制约,但主体根据自 己会选择,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 形态)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领导和指挥功能(一发而动全局,强调地方参与、学校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 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指出对教育 事业问题的处理中各地方、各业务部门都必须贯彻实施中央统一 规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必须实行中央制定的全国统一的重要规 定和教育计划;同时,对教育部、中央各业务部门与各省、市、 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行政权限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这个决定表明, 中央再一次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我 们可以把它视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改革。
政——有利政府统一协调,增强权威性;不足:周期长, 见效慢。独主制(分离制)——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 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领导,如美国地方学区——避免 同级政府干扰;影响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专家统治制与非专家统治制(有教育经历者:专注于教 育内部关系,而忽视教育与其它社会方面的联系。非者: 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足可能不顾教育的特点瞎指 挥)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全国) 微机教育管理体制(学校)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1、含义 体制——生命器官的配置。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的组织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即国家对学校
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主要内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互相关系和权
权利与职责、权限与利益的关系——制定操作规则。) 分工协作的功能(各主体力量在系统内发挥作用,同时,
也是彼此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主体权力行使、职责的 履行、义务承担、利益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作) 提高效益的功能(效益原则是平衡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 离开效益原则,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毫无意义)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52—1957)。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
程(草案)》,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公办和私立小学都 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 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其设立、变更、停办要报大行 政区文教部备案,并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查。 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规定,中学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大学里面,大学新生的招收 和分配、大学教员的任免、教育经费的筹措等全部由中央统一管 理。
责划分等。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 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具有一
致性,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地方参与管理的 体制。) 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教育会发展,教育管 理体制也会发生变化。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分 为三级、国家、地方、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博弈) 教育与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美国早期移民,交通不 方便,形成多元化,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有著名校长 与教育家;)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 (1962一文革前)。
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各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地方盲目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
195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44万人,到1959年增加到81万人; 1957年高等院校有229所,1960年猛增到1289所。这种高速发展脱 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状况。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文革”期间)。 由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有的国家制度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教育也不能幸免。这一时期教育管理体 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管理基本上无章可循。 教育管理体制恢复时期(1976文革结束一198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 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 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 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 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 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 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同意对高等院校实行统一领导,归 口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基本的恢复,相当于“文革”前的状 态。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随之在全
国范围内开始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在教育方 面,主要是解决中央向地方放权的问题。 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 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大学、 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中央教育部或 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其它高等学校和中等技 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 同年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 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指出“小学、普通中 学、职业中学、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级业余学校的 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由地方自行决定。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 含义 功能 制约因素 理论——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关系;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实践——明晰体制改革思路、工作目标和制定可行方案。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
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从属制到独主制(从属制(完整制)——从属于政府行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理念、经验互为借鉴;借鉴中有成功与失败)
管理主体的影响(管理受客观制约,但主体根据自 己会选择,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 形态)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领导和指挥功能(一发而动全局,强调地方参与、学校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 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指出对教育 事业问题的处理中各地方、各业务部门都必须贯彻实施中央统一 规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必须实行中央制定的全国统一的重要规 定和教育计划;同时,对教育部、中央各业务部门与各省、市、 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行政权限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这个决定表明, 中央再一次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我 们可以把它视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改革。
政——有利政府统一协调,增强权威性;不足:周期长, 见效慢。独主制(分离制)——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 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领导,如美国地方学区——避免 同级政府干扰;影响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专家统治制与非专家统治制(有教育经历者:专注于教 育内部关系,而忽视教育与其它社会方面的联系。非者: 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足可能不顾教育的特点瞎指 挥)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全国) 微机教育管理体制(学校)
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1、含义 体制——生命器官的配置。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的组织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即国家对学校
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主要内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互相关系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