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
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
符, 只要具体分析该派作家便可明了。
一
、
姚 鼐 唐 宋 兼 容 的诗 歌 特 色
矣。“ 峰( ”海 刘大 槐 ) 出而 大振 , 惜抱 起 而 继 之 , 后 然
诗 道 大 昌 , 汉 、 、 朝 三 唐 、 宋 以及 元 、 盖 魏 六 两 明诸 大 家之美 无不 一 备矣 。海 内 诸 贤谓 古 文 之 道 在 桐城 , 岂知 诗亦有 然哉 。 C(1 旧 序 ”t ̄ 集 ’当代学者 钱 钟 书对 2 此 持赞 成 态 度 , 看 法 略 有 不 同 , 指 出 : 桐 城 亦 但 他 “ 有诗 派 , 端 自姚 南 菁 筢 发 之 。 ¨( ’ 钟 书 所 说 其 ”2 咖 钱 J
鼐古文 创作跟 随刘 大槐 , 也是 受 了姚箍 的启 发 。 原 姚筢 论诗 的观点 多收 在 《 鹑 堂 笔记 》 , 本 援 里 基 看 法是 : 肯定 本朝 王 士 稹 , 中评 价 明七 子 , 推 宋 折 甚 代 黄庭 坚①。姚笺 曾称 : 涪翁 以惊 创 为奇 , 神 兀 “ 其
作 学宋 的证 据 。这个 情况 是有 原 因的 。姚 鼐 五言古
集》 《 、援鹑堂笔记》 。据陈康祺《 郎潜纪闻二笔》 卷 四记 载 :惜 抱 之 世 父 姜 坞 编 修 筑 , 闻强 识 , 法 “ 博 诵
先儒 , 与海 峰友 善 。诸 子 中尤爱 惜 抱 , 每谈 文必令 侍 侧 。 这 种说 法在 多 部 清人 笔 记 里 均有 。可 见 , ” 姚
[] 1 丹纳 . 术 哲学 : 4编 [ . 京 : 民文 学 出版 社 , 艺 第 M] 北 人
1 981 .
[] 6 钱谦益. 朝 诗 集 小 传 [ . 海 : 海 古 籍 出 版社 , 列 M] 上 上
论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歌的总体创作取向
68温世亮:论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歌的H论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歌的总体创作取向温世亮(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桐城麻,姚氏是明清时34有典型8义的文学;家,诗歌是?家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创作取向而M,NOP弟的主题表达、雅正清醇的艺术风貌,以及摹拟兼CR师法fg,则成为姚氏诗歌的重要特k,显示出薪火相传的家族面貌$这些特kR形成,与家族传统、地域文化以及时代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论述家族文学总体创作取K方面,姚氏家族及其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清代桐城麻,姚氏;家族传承;诗歌创作;创作取K;诗学8义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3章编号:1008-7354(2019)02-0068-10陈诗在《静照轩笔记》中指出:“桐城姚氏文学一派,皆松岩(姚士基)先生后人,仲子诸生孔—生姜坞生、处士淑,生,姜坞生太学,斟元生春树、士骥,骥生石,姜坞、、石生,文学世。
”①桐麻溪姚氏家族文学发展,陈诗,上上展的必要,溪姚氏家族文学后性$明清文学世家,诗歌仓〔溪姚氏家族文学要,家族、文,一些共同的特点,从而显示其薪火相家族面貌$那么,以诗古文家学桐城溪姚氏,际是否保持着家族基因的一贯性,或者说连续性呢?此,我们拟从主题达、风格特征、师法趣方面,一探究竟,并以此就正于方家$一、忠敬孝弟的主题表达萧穆在其《桐城白苓涧姚氏八修宗谱序》中说:“今余莅桐城将近两年,凡世家大族计较短长以讼事涉公庭者颇不乏人,而两姚氏之族独否,岂神圣之裔特异于常人乎?抑世遗泽入人之深,子孙类能逊让为怀,各知自爱,笃守孝弟力之科$”②文“两姚氏”,是“麻溪姚氏”和“白苓涧姚氏”。
此可见,敬孝弟乎们溪姚氏世代相$上,这一们诗,品评姚氏诗爱“孝”二字衡之$例如,华孙序姚士蠶《南归草》即谓:“今《》,本乎性,原乎孝,华,金:,深之之,世之者能涉其藩篱,$”③怀序姚孔锌《南孩集》也说:“今读集中家庭诸诗,至性温如,不啻探诸人人,生之遗。
画笔工妙 雅致温和——清代桐城八大画家之姚元之
经 典2.清 姚元之 设色花卉四条屏之寿似金石133cm×31cm桐城博物馆藏3.清 姚元之 设色花卉四条屏之天中丽景133cm×31cm桐城博物馆藏4.清 姚元之 设色花卉四条屏之南斋清供133cm×31cm桐城博物馆藏5.清 姚元之 设色花卉四条屏之半榻茶烟133cm×31cm桐城博物馆藏又讲到临摹赵孟花卉可与恽寿平、华喦争胜。
中国绘画在宋代达到全局式的高峰,后等人的笔墨改造,强化了笔墨趣味,更加提倡以诗书画印各种综合修养为能的文人画。
同时,折枝花卉成为花鸟画的主要表趣成为士人画家的至高追求。
赵孟的精神思想也影响到了明清士大夫文人画家,即在写意画领域引领出一种典雅、柔和气格,笔墨精工的风貌,也就是后人总结为小写意的一种形式。
这种小写意画风由明代吴门诸家周之冕、孙隆等,到清初恽寿平、华喦等不,擅长白描。
“宋画第一人”桐城李公麟创白描画法,是否姚元之由赵孟坚、赵孟而上追乡先贤,似不排除。
传后眉批道:“先生写生脱尽窠臼,以意为之,无不入妙,其天分胜也。
”生,说明姚元之不是仅仅把绘画作为打发时光的娱乐,他在此技上是有所追求的,是一位不断探索绘画技法的践行者。
这是一般大崇尚之源,大约是以宋元为宗旨,由赵孟而吴门,其勾花点叶追恽寿平、华喦面貌,走的是一条轻松的小写意之路。
尽管姚元之也会汲取白阳、青藤大写意的有益养分,但终究少有夸张奔放的笔墨。
又因家庭儒家文化濡染,久为京官所见宋元粉本多之故,其6.清 姚元之 苏长公像图轴92.5cm×37cm桐城博物馆藏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
姚孔鋠的“小安乐窝诗”及其诗学意义
姚孔的“小安乐窝诗”及其诗学意义∗温世亮摘㊀要:出身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姚孔,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㊂他的诗名,虽然不显于当时,但其诗既重个体情感的发挥,又不失来自社会的忧患意识;既有清新简淡的面目,又不失豪迈雄健的气概;既有以文为诗及学问化的特点,又不失清真雅正的风神㊂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其诗不仅显示出个性色彩,而且承启了姚氏家族诗学的风脉,同样融含着时代的基因,所承载的诗学意义显在㊂关键词:姚孔㊀忧乐情怀㊀以文为诗㊀学问化㊀诗学意义姚孔(1700 1780)①,字范治,号三崧,又号 镕斋主人 ②,安徽桐城人㊂姚孔成长于江南名望麻溪姚氏家族,为乾嘉时期著名文士姚范之从叔,姚鼐之从祖㊂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旋选庶吉士,授编修,兼充国史馆纂修官,乾隆三年(1738)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①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清诗发展嬗变研究 (17BZW117)的阶段性成果㊂柯愈春‘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㊁李灵年等‘清人别集总目“及纪宝成主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均作生卒年不详㊂据‘桐城麻溪姚氏宗谱“,姚孔生于康熙庚辰(1700),卒于乾隆庚子(1780),今从之㊂(清)沈筠仪:‘桐城姚太史三崧先生诗集叙“,‘小安乐窝诗钞“卷首,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09㊀五年(1740)告养归里①㊂姚孔的前半生,栖身于举业官场,为盛世王朝扬榷风雅;后半生则遍历于吴越㊁江淮㊁皖中之名山水,与袁枚㊁卢见曾㊁方贞观㊁彭启丰㊁刘大櫆㊁钱陈群㊁汪由敦㊁曹学诗等著名文士,均有交接往来②㊂今存‘小安乐窝诗钞“15卷,收录古今体诗共1552首,其中古体诗322首,今体诗1230首㊂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这些作品大多为姚孔辞官告归之后所作,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见突出,对于麻溪姚氏家族㊁桐城派,乃至于康雍乾嘉时期的诗歌研究而言,应该说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不过,大概是过早归隐林下的原因,姚孔琴棋诗画兼擅,其人虽为鄂尔泰的‘词林典故“所推介,诗亦被‘桐旧集“‘皖雅初集“等地域诗歌总集中所收录,友人沈筠仪‘桐城姚太史三崧先生诗集叙“甚至还予以 骚坛宗匠哉,艺苑全人也 ③的美誉㊂不过,姚孔的诗名并不显于当时,目前亦尚未见学者就其人其诗进行专门讨论㊂有鉴于此,笔者拟关联特定的时代背景,就其诗歌之思想内容㊁艺术特点及诗歌影响等给予初步的讨论㊂一 “忧中寻乐”:“小安乐窝诗”的思想内涵在‘重游千尺雪喜晤愚石上人感赋“中,姚孔视 勿以百年身,空抱千岁忧 ④为人生信条;在‘登太白楼“中,则发出了 千古江山①②③④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五‘江行连日遇顺风用东坡腊月孤山访僧韵赋七言长句“有 故人赠我长江图 句,自注云: 庚申岁,告养归里,同年董编修孚存画‘长江万里图“相赠㊂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五‘过袁子才别业“㊁卷九‘方南堂索湖颖以一床赠之并赋小诗“㊁卷十‘呈彭芝亭前辈“㊁卷十一‘怀卢刺史雅雨塞外“;刘大櫆‘刘大櫆集“卷十四‘送姚范治归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488页;钱陈群‘香树斋诗文㊃诗集“卷十‘晴岚学士示姚三崧编修奉太夫人移居诗次韵“,清乾隆刻本;汪由敦‘松泉集㊃诗集“卷十‘题春帆归省图送姚三崧编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曹学诗‘香雪文钞“卷三‘姚三崧太史弹琴图序“,清乾隆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首,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110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千古月,一人襟抱一人辞 ①的呼吁㊂那么,从容与自得是否又成为 小安乐窝诗 的主要思想倾向呢?姚孔居朝为官不足十年,辞官后能置身于功名之外,自此而后便怡情于诗酒风流,徜徉于山水田园,寄心于香林白社,时时处处享受着他的快意人生,不再出仕为官㊂其‘小安乐窝诗钞“卷十‘自笑叠前韵“七律一首,可以说最为贴切又至为传神地刻画出了他那闲适飘逸㊁自得其乐的形象:自笑童心秃发翁,偶渔侪牧更称农㊂不胜杯杓偏躭酒,惯陟岩峦岂藉笻㊂烟水放怀神自远,功名染指味嫌浓㊂近来更结沙门侣,时过招提听打钟㊂姚孔一生所跨越的康熙㊁雍正㊁乾隆三朝,也正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最为繁荣强大的时期㊂与其飘逸自在的形象相对应,姚孔似乎也更愿意以乐天知命的心态对待人生之得失,而盛世王朝背景感应下的喜乐心曲的书写,确又成为‘小安乐窝诗钞“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㊂卷二‘分菊“是一首古体诗:看花宜晴,种花不嫌雨,插槿编篱手自补㊂预想秋风篱艳多,不惜春深勤治圃㊂护新枝,培宿土,方畦挂画连三五㊂小池新凿一泓碧,抱瓮虽劳无所苦㊂不求异种炫奇状,绕砌繁英足媚妩㊂岂无奇花珍木等平泉,居人不归花无主㊂渊明千古解事人,醉折黄花谢簪组㊂我亦十载挂朝衣,归来三径荒荆楚㊂手自芟除兼种莳,篱下居然菊花薮㊂今年应胜去年黄,春雨滋培根得所㊂此诗书写辞官后山居莳花养草的情景㊂将陶渊明当作自己顶礼膜拜的范①(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㊀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11式,诗中所着意表现的,乃诗人摆脱仕宦羁绊后在恬适幽静的田园生活中参与劳作㊁自力更生的乐趣㊂又如卷十一‘幽居八咏“,书写山居八事,仅从它的小标题 焚香鼓琴 把酒读书 分餐豢鹤 坐石投纶 招客联吟 乘舟泛月 度岭寻僧 清斋礼佛 便可以清晰地体会到那种浓郁的闲情逸致㊂实际上,诗人也正是紧紧围绕着 幽 闲两字构思布局,而琴者㊁读者㊁豢者㊁渔者㊁歌者㊁游者㊁隐者㊁佛者等,恰恰又是诗人所努力构想㊁创设和塑造的形象,从这些形象身上所透析出来的文化气息,往往又能予人一种异乎寻常的轻松㊁闲适和快慰㊂此外,‘小安乐窝诗钞“卷十五著录有‘舟行和范石湖 田园杂兴⓪“六十首组诗㊂诗前则有这样一段小序:匆促登舟,少赍书帙,惟携戴巨川庶子手书范石湖‘ 田园杂兴⓪诗册“一部,自谓行笥二妙,随游目所及,依韵和之㊂或雨滴篷窗,或日烘山麓,或停桡野步,或借宿渔庄,或瞻圣化,或纪朋谈,或逢方外之交,或邂桑苎之叟,即景成章,随题觅句,兴偶遇其适然,语不嫌其凑泊,携归龙眠山下,歌向田夫野老,并为解释,如武陵人谈桃源佳处也㊂与序言比勘对读会发现,诗作确实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㊁所闻㊁所历的凝聚组合㊂如果说‘幽居八咏“的形象还只是诗人意愿中的发明创造,那么,这一系列组诗所描画的人和事,则完全属于诗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㊂诗中既有优美谐和的山水景致,如 柳岸遥岑相映青,声声谷鸟催春耕 ;又有播耕田头的繁忙景象,如 春衣晓出觉增凉,乍看田翁布早秧 ;同样不乏园林寺庙里的静谧氛围,如 诗僧十载梦魂中,何处能寻云水踪 ;甚至有觥筹交错的诗酒风流,如 雨滴篷窗絮客怀,离骚一卷佐深杯 ㊂如此种种的人事交杂,兴味盎然,内容不能不说复杂㊁充实而丰富;但是,每一首诗中所蕴含着的那种适然开怀 如此江山如此乐,莫教空负锦囊回 的情愫,却又是完全一致的㊂112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不过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安乐毕竟只是 小安乐窝 中的一个方面㊂在卷七‘漫兴十章和元诗人龟巢集中韵“的题前小序中,姚孔有 诗酒自娱,忧中寻乐 之谓,而其二一首则有 窝名小安乐,聊取静中便 之句㊂这样的表达看似随意,但我以为诗人正是在借此向人们宣示: 忧患 亦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㊂大体而言,姚孔之忧,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㊂一是来自于个体生命的忧虑㊂据陈诗‘静照轩笔记“载:明代桐城世家曰方㊁姚㊁马㊁左㊂国朝桐城世家则张㊁姚居首㊂迄乾隆时,张文和当国时,有 张㊁姚二姓,几占半部缙绅录 之谣,惧令宗族㊁姻亲掇科第者,皆归田毋求进,范治编修荷主,春遂乞养归,以此也㊂①姚孔辞官前,恰逢左都御史山东人刘统勋奏疏张廷玉 晩节当慎 张㊁姚二姓,占却半部搢绅 稍抑其迁除之路 ②㊂姚孔乃张廷玉女婿,陈诗将其辞官之由归于此,显然是合乎历史实际的㊂姚孔出身于仕宦之家,对功名的向往之心定当不浅,而告归又非其本意㊂唯其如此,对官场不测的遭遇,自有其深衷可言,为此而产生的无奈㊁迷惘以及壮志难酬之类的情愫,也便时时从他的诗句中得以彰显㊂譬如,卷九‘归雁四首和伯徽韵“‘和何约梅 冬日述怀⓪韵六章“‘空山失路,野人询所主之家,并忘其字,戏作一章“以及卷十‘移居四章“等一系列作品,正是其辞官归家前后所作,但又非陶渊明诗的 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①②陈诗:‘皖雅初集“卷四,上海美艺图书公司,民国18年(1929)铅印本㊂‘清史稿“卷三 二 列传 八十九:刘统勋疏言: 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晩节当慎,责备恒多㊂窃闻舆论,动云 张㊁姚二姓占半部搢绅 ,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姚孔等十人㊂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荐举,或起袭荫议叙,日增月益㊂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㊂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外,概停升迁㊂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35册,中华书局,1977,第10463 10464㊂㊀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13也 ①;相反,由 归雁 冬日述怀 空山失路 移居 等语汇,恰恰勾连组合成诗人由官而隐的人生图幅,这也当是诗人下意识的组合,或感慨失官后的志意难酬,或寄兴空山独居的孤独,或喟叹移居所致的无所作为㊂要言之,交织其中的忧虑感伤的气息则尤见浓烈, 三径 之乐实非其所愿㊂谨录几首如下,以为佐证:几逾峻岭几澄波,回首菰芦唤奈何㊂心与江南烟水狎,影穿辽海瘴云过㊂有生大抵常怀土,应候宁辞更渡河㊂送别殷勤谁最甚,傍身千里柳花多㊂(‘归雁四首“其一)一生怀抱为人愁,温饱从来耻自谋㊂学佛近知三可断,结庐新署四宜休㊂旷怀未敢希嵇阮,经义常思质薛仇㊂曾向嫏嬛窥四部,腹笥欲贮志难酬㊂(‘和何约梅 冬日述怀⓪韵六章“其三)空山失路杳难前,倚树闲看物外天㊂小妇提筐收菜把,丁男敲火烧缁田㊂骑牛牧过风吹笠,剐药僧归云满肩㊂几次失途凭老马,峰回径转亦茫然㊂(‘空山失路,野人询所主之家,并忘其字,戏作一章“)移居忍恸拜灵帷,宁禁千行泪暗挥㊂巢就一枝难返哺,草荣三径莫酬晖㊂庭阶庖偪关慈虑,杯桊琴书续旧徽㊂最是入门凄绝甚,板舆两度过前扉㊂(‘移居四章“其一)而随着年齿的增长和友朋的相继凋零,诗人的孤寂忧愁,也渐次增多㊁增重㊂卷十五所录‘乔寓葵向堂,间为郊外之游,同调乏人,殊嗟岑寂,即目偶成绝句十四首“,便是诗人此种心曲或者说此种情态作用下的产物,而题中 岑寂 一词则成为最为贴切的概括㊂试读其中第十一首:终岁闭门闲却扫,底事江干逐三老㊂眼前驹隙太匆匆,身外生涯①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华书局,2010,第12页㊂114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殊草草㊂足不出户,岁月如梭,一无所成,老景颓唐,一切都显得那样的伤感又无可奈何,诗人的心结可见一斑㊂二则是缘于对社会现实的忧患㊂姚孔生长于儒学气息甚为浓厚的文化家族, 程朱 学说则是其家学渊绪,因此,在他的身上难免要留下相应的思想印痕㊂实际上,诸如 阃奥窥濂洛,情思希孔周 (‘春初杂吟时读韦左司诗集和其韵五章“)①㊁ 横经牖下仰儒风,窥管曾瞻泰岱东㊂学海乘槎游闽洛,道峰无级诣崆峒 (‘归田后近状“)②一类的思想表白,在姚孔的‘小安乐窝诗钞“中确又不为少见㊂实际上,这样的表达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或者说家国情怀㊂而 俗学不自愧恶劣,反以柔媚恣排讥 (‘题董文敏 书苏长公诗后⓪“)③的主张,恰是其学术思想在诗学上的反映㊂这又在某种意义上注定了诗人会用心去关注世间的人情冷暖和民生疾苦㊂例如,卷一‘卖薪翁行“一首,乃叙说 买薪翁 的苦寒生活:樵翁家住青山址,卖薪得钱供食指㊂自入新年十日雪,茅檐压断支难起㊂宿鸟无声人迹绝,男呻女吟盎无米㊂腰镰踏东屡颠仆,斫就束薪血凝趾㊂曳柴正欲过前冈,于菟惊醒阴崖里㊂风摇林木天为昏,白兽潜踪尽披靡,爪牙争舞视眈眈㊂樵翁自觉无生理,匍伏甘心馋口吞㊂屏营大类肉登几,虎威转息摇尾过,舍之不食发狂喜㊂幸全腰腹保馀生,担向朱门天暮矣㊂厨娘怪问来何迟,蹇词咋舌道所以㊂我闻顿觉心为酸,民生之艰乃如此㊂直将性命博豆区,不然沟壑先填委㊂作歌偏欲告豪门,勿较锱铢怜野鄙㊂①②③(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一,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㊀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15樵翁为生存而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为豪门权贵服务,可悲的是却得不到朱门贵人应有的理解㊁包涵和宽容,其针砭现实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说是白居易‘卖炭翁“的翻版㊂卷二‘春初杂吟时读韦左司诗集和其韵五章“其五一首,同样是浸渍了诗人那份民胞物与情怀的篇幅㊂面对农人艰辛的劳作,他高吟:春及事东作,农人趋田中㊂悯兹客岁俭,使我心忡忡㊂田祖逐旱魃,勾芒除蠹虫㊂稚麦蔽新陇,柔桑发故丛㊂所期仓庾溢,勿悲杼轴空㊂卜鸡瞻蒲杏,有喜占获同㊂大造本至仁,不使民更穷㊂卷二‘春蚕辞“则对蚕农㊁织工劳而无获㊁为他人作嫁衣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而结末所云 织来岂敢自裁衣,先与官家作贡赋㊂未必馀丝能易布,朱门锦绣贱如泥,巧样新裁作舞衣㊂可怜寒女机头上,不忍轻抛一寸丝 ,用对比的手法表露悲悯情,最见警策㊂又如卷一‘遣猫诗“,则是一首带有寓言性质的古体诗,以慵猫比拟庸吏,对那些专注于个人私利㊁得过且过而不尽心尽职的官吏 见鼠返逡巡,酣睡任跳梁㊂有爪未曾伸,日窃缶中食 予以严厉的贬斥,它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同样突出㊂再如卷四‘捡书偶得“一首,则以历史事实为诗料㊂诗前有小引,大略叙述了明末纲常纽解,朝政趋于颓废,而群臣唯阉党魏忠贤马首是瞻的历史现场,诗人的针砭时弊之意已清晰可辨:书肆见魏忠贤钞录残帙,乃纪明阉魏忠贤生辰,群奸谀词贿物,官职姓名一一可记,大约系崇祯钦定逆案中谳词供状也㊂惜其不全,作古风一首㊂诗亦如小引,通过对明阉党领袖魏忠贤的批判,展示为天下忧而忧 挥锄去恶草,嘉卉乃繁殖㊂譬如求民病,首先除奸慝 (‘雨后圃中锄草116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有作“)① 的崇高心结,当然,诗人的实际意图乃指向当时朝廷中的污秽之迹象㊂而卷十‘鲁连台“一首,则是通过对鲁仲连的礼赞来宣扬 登山有志惟宗鲁,蹈海何心肯帝秦 的忠孝精神,虽说难免带有固守纲常伦理的保守性,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切中考据兴起后庸俗不关义理风化的学术弊端,亦为借古讽今,未尝不属于为天下忧的范畴㊂总的看来,相对于‘小安乐窝诗钞“的诗歌数量而言,以诗歌来行批判㊁揭露之功的实例算不上太多,倒是安乐之歌咏一如其题名,表现得更为普遍㊂这样的表现,大体也符合儒家委婉致讽 谲谏 的诗学旨归㊂然而,对于一个处于康乾盛世但文网繁密的境况下的文士而言,敢于揭露社会世间的不平,敢于为百姓鸣不平,已是难能可贵㊂何况诗集中还有像‘山行书所见“ 欲知四海宁,先观穷山隅 ②这样富有洞察力的呼吁,用一种客观㊁冷静㊁全面而又近乎犀利挑剔的态度来审视世间的冷暖㊁贫富与是非,对当时那些只看表面而不求实际的形式主义者而言,无疑具有深刻的嘲讽意义,这样的呼吁,即便拿到现在的社会来讲,仍不失警示价值㊂二 “耽吟不必求诗派”:“小安乐窝诗”的艺术特点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忧乐相间,或者说 忧中寻乐 乃 小安乐窝诗 留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㊂那么,其艺术特点又会是如何呢?对此,我们可以从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㊂(一) 清韵 与 豪吟 相间关于‘小安乐窝诗钞“的艺术风格,清人沈筠仪‘桐城姚太史三崧先生诗集叙“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芳草轮蹄,玉节遄①②(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一,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17㊀征,名山禁袖㊂欲穷远目,则云海荡其心胸;偶触幽思,则月露滋其毫素㊂清韵戛柯亭之竹,邃谷风生;豪吟振石鼓之桐,长空鹤唳㊂ ①沈氏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姚孔之诗予以评价㊂对于内容的蠡测,将 小安乐窝 视作 鸣国家之盛 的典型,自有其合理处;毕竟,姚孔尝有过黼黻廊庙的馆阁经历,亦曾作为顺天乡试同考官铨选人才,他有鼓吹升平的诗性表达的意愿与实践,都属自然,而雅正之形容亦是其创作的重要表现(这在后文将稍作讨论)㊂当然,沈氏之论也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如 天下之忧 便是 小安乐窝诗 中的应有之义,如果单纯地将之视为盛世元音自不妥当,这由前文的分析足以见出,在此不赘述㊂那么,姚孔之诗艺呈现是否一如沈氏所谓,既有 清韵 的特质,又不失 豪吟 之风神呢?先来看其 清 ㊂卷二‘子夜四时歌“四首,写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而不着色相,清新如话,能于简淡的笔墨中表露其时光不再㊁孤单寂寞之类的幽情单绪,实为乐府之遗响㊂如其一云:乍见桃霞丽,俄惊柳絮飘㊂挽春已无计,郎复乘远轺㊂愿为双朱轮,随车历迢遥㊂又如同卷题名为‘圃菊旧多异种分畦莳之欣然有作“的五言古诗,书写田园乐事,如其结末所云 漉酒效陶巾,邀宾出清酎㊂一月看不厌,群卉逊其寿㊂功深报必丰,此理信不谬 ,读来淡远轻松,却是语含机锋,不无陶诗 质而实腴 的境界㊂又如卷七‘西湖十景“诗,摹写杭州西湖或朝或暮,或昼或夜,或晴或雨时变幻无常的景象,则宛如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写意画,素淡清秀㊂明白这些,也就能理解沈筠仪对其为何要以 在昔龙眠居士,画中有诗;今此镕斋主人,诗中有画 ②相称①②(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首,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首,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118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许了㊂至于那些写景抒情的以 清 见胜的小诗一类,选材每见于细碎,用语则极为简练,取境亦偏重清寂一脉㊂例如,卷十二‘夜坐“‘种花“‘鼓琴“‘秋日“‘偶作“‘赠西山老僧“‘西山杂咏“等几十首五言绝句,大抵如此㊂姚孔‘舟行喜霁呈方庶常“中有 愧我无才追大历 ①之云,这当然有自谦的成分在,但是同样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诗的特点㊂而透过这些五言小诗,亦足以见出清幽冷寂的 大历 风神㊂如其‘和陆鲁望郊居诗“,不以富贵功名为望,却歆慕于闲适的乡居生活,相较 三不朽 的儒家情怀,这样的格局当然有消极狭隘之嫌,整体的艺术表现则趋于清雅㊂与此相适应,结尾的表达即使已颇见飘洒的风致,但终究还是无法遮蔽诗人那个幽僻凄冷的心灵世界:结屋依南郭,投簪赋索居㊂地偏宜种竹,室小仅容书㊂心迹驰衔马,生涯纵壑鱼㊂何须羡三望,缓步久胜车㊂再来说 豪 ㊂姚孔‘平山堂诗属和因成二章“(其二)有云: 香艳品应齐屈宋,沉雄气欲压刘曹㊂ ②其实,这也是他的诗学旨趣之所在,而他本身亦擅赋沉雄刚健之词㊂在这一点上,他的登临之作则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具典型㊂例如,卷七‘登望海楼“㊁卷九‘赋得山雨欲来风满楼“‘登华山莲花峰“‘登太白楼“,及卷十一‘登版子矶“等,无不是以气势力量见胜的篇什㊂兹以卷十一‘登金山“为例:浮玉峰前一放舟,荡胸决眦满云烟㊂海波欲撼三千界,水味尝争第一泉㊂滕子破潮真作达,坡公留带未忘筌㊂振衣长啸惊栖鹄,月照浮图影正圆㊂①②(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清)姚孔:‘小安乐窝诗钞“卷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㊂㊀姚孔的 小安乐窝诗 及其诗学意义119首联化用杜甫‘望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之句,明显予人一种雄浑之感;颈联㊁颔联由现实的感慨走向历史的怀想,滕子京的旷达大度,东坡的自恃孤傲,一一再现;尾联则回到当时圆月孤悬㊁鸿鹄高飞的景观描绘,呈现受现实和历史感染的个体情态㊂就这样,诗人游走腾挪于千年时空之间,大气磅礴,气势非凡,其超脱飘逸的形象,亦在想落天外的笔墨中隐然显现,读来难免会产生情韵饱满㊁声势盎然的盛唐之思㊂当然,孔诗的雄健之气也,从题画㊁感怀㊁赠答一类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例如,卷五‘题长江万里图“㊁卷六‘舟行和东坡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韵“及卷九‘己未元日“‘赠葆真观道士“,等等,即是㊂而其中‘赠葆真观道士“一首,则又最具代表性㊂诗中 导客同观灵洞景,一声铁笛引山君 云云,虽为题赠之作,关涉释老,但已不再局限于清寂色调的调配,内中显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那种雄健淋漓的气概㊂综上而言,对前文所引沈筠仪之评论,显然是应给予肯定的㊂ 清韵 与 豪吟 ,一清一豪,结合诗人的 心胸 和 幽思 发论,他的评说较为准确地归纳了姚诗艺术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㊂(二)以文为诗与学问化兼具值得注意的是,与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创作一样,姚孔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以文为诗㊁学问化的倾向㊂ 以文为诗 ,若就形式而言,就是将散文的字法㊁句法以及章法入诗;从表现的手法来看,则有以议论入诗的特点①㊂姚孔善赋长篇,四韵㊁八句以上的古体作品在‘小安乐窝诗钞“中不少于两百首,而其诗 以文为诗 的艺术特点,主要也是从这一体裁表现出来㊂一是在字法上,姚孔喜用虚字㊂诸如 既 或 而 亦 不 俄 之类的虚词,每每见于篇什㊂譬如,卷二‘重游浮山歌“,①有关 以文为诗 的论述,参考程千帆‘韩愈以文为诗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93 215页㊂。
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
●桐城派研究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汪孔丰(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要:姚鼐不仅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
他身边,聚集着一群从其问学的家族成员。
弟子依据辈行可分为四类:一是他的族叔,如姚兴泶、姚建等;二是他的族内兄弟,如姚羲轮、姚、姚斟元等;三是他的子、侄,如姚景衡、姚宪、姚原绂、姚通意等;四是他的孙子、侄孙及从侄孙,如姚莹、姚柬之、姚元之等。
尤以后面两类人居多。
姚氏一门群从的风雅景观,是桐城派演进史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关键词:麻溪姚氏;姚鼐;桐城派;弟子群中图分类号:K820.9收稿日期:2016-12-27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家族视域下的桐城派研究”(13CZW051);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2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2017M612048)。
作者简介:汪孔丰,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文献标识码:ADOI:10.13757/34-1329/c.2017.02.007文章编号:1003-4730(2017)02-0030-05姚鼐(1732-1815)不仅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
他的身边聚集着一群服膺其法的门徒,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对此有专门记载。
尤为显眼的是,姚莹、姚宪、姚景衡、姚濬昌、姚柬之、姚元之、姚兴泶、姚通意等八位姚姓作家名列其中,而他们竟然都是出自麻溪姚氏家族。
实际上,除姚莹之子姚濬昌外,其他七人都曾师事姚鼐,得其指教。
这表明姚鼐在家族内部声望甚高,影响甚广,吸引了姚家的一些成员相从问学。
由于刘声木所记较为简略,对这些姚家子弟诸多信息语焉不详或避而未谈,故我们了解这些姚氏子弟时不免会有一些疑惑:如姚鼐在家族中和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辈分关系?姚鼐在学术、辞章等方面对这些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除了这七人外,姚氏家族还有没有其他成员师从过姚鼐?这些问题倘能得到解决,将会更加有助于我们深刻体认姚氏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以及桐城派传衍的家族性特征等问题。
从尊宋到崇汉——论姚鼐建立桐城派时清廷学术宗尚的潜移
从尊宋到崇汉——论姚鼐建立桐城派时清廷学术宗尚的潜移王达敏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2002()19
【摘要】清代中葉,漢宋之爭是學壇一樁要案。
宋學以程朱理學為核心,漢學以訓詁考據、回歸儒家原典為特色。
宋學的重要代表姚鼐與戴震等漢學家在學術思想上產生嚴重分歧。
這場論爭以姚鼐退出帝都學界、南還故里暫告終歇。
後來,姚鼐栖息東南四十年,發憤建樹桐城派。
而最高統治者的學術宗街由尊宋到崇漢的潜移,是導致此一結局的關鍵因由。
【总页数】15页(P279-293)
【关键词】姚鼐;桐城派;宋学;汉学;乾隆;程朱理学
【作者】王达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论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 [J], 王兵
2.从汉宋兼采思想兴起看清代学术的现代转向--以翁方纲、章学诚、许宗彦三家学说为考察中心 [J], 孙运君
3.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
[J], 张成权
4.简析《孟子字义疏证》中“善”的建立——兼论《疏证》是否有“黜宋崇汉”的立场 [J], 赵正泰;
5.简析《孟子字义疏证》中"善"的建立——兼论《疏证》是否有"黜宋崇汉"的立场[J], 赵正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姚鼐简介
姚鼐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姚鼐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姚鼐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生平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姚孔[钅闰]“华林庄诗”刍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8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82020姚孔IT华林庄诗”刍议温世亮(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姚孔铜是康乾时期的布衣诗人,出生于桐城麻溪姚氏,因英年早逝及一生未仕的原因,其诗名并不显于当时。
不过,姚孔锢以诗书写怀抱,“嗟哉志空抱”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此相应,凄怨低沉亦成其诗歌艺术表现之一端,个性较为鲜明。
不仅如此,姚孔锢之诗与诗坛风会每见契合,表现为受时代风潮影响而运行的创作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康乾诗坛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康乾诗坛;姚孔铜;诗心;艺术表现;诗史意义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5(2020)08-0005-06姚孔铜(1694-1738N,字梁贡,号于巢,室名“华林庄”,康熙年间诸生,安徽桐城人。
姚孔鋼出生于闻名遐迩的文化望族——桐城麻溪姚氏,礼部侍郎张廷璐乃其外舅,而若论辈分,姚范为其从侄,姚鼐则是其从孙。
梁贡生性孝友,以养亲事母为己任,一生未曾入仕途,姚孔鋪《三弟梁贡行实》称其“半生之功名事业,视若浮云,一意侍太恭人”畔,以布衣终穷。
梁贡少秉聪颖,弱冠时即补博士弟子,诗古文书画均擅其长。
大概是因一生未曾入仕和英年早逝的缘故,梁贡诗名并不显于当时。
但《皇朝通志》著录其诗,四库馆臣对其诗给予评价,而且有“工于写景”如做之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亦收录其《华林庄诗集》四卷(存诗共423首)予以推广。
通读“华林庄诗”,持平而论,其自有特点,对当时诗坛风会之转移甚至不乏观照意义。
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梁贡之诗还没有进入学者视阈。
有鉴于此,笔者拟关联梁贡之生平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就其诗歌之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以及诗歌价值等予以初步的讨论。
一、“嗟哉志空抱”:诗心之主调对于梁贡之诗,其同乡诗人方扶南序《华林庄诗钞》曾作如是评:“其取材,经疏、史传、说部、诗话,莫不网择而弋,取其变化。
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读后
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读后赵永刚【摘要】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教授新著<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当下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择取郑燮、赵翼、姚鼐、陈寅恪等十一位名人家谱,从中旁收广采珍贵的文献资料,使得名人的身影在家谱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文献烛照之下更为清晰全面.且所取名人在相关领域均有极高之造诣,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中对于家谱中母教传统的发掘与阐释,为家谱研究增添了浓厚而温馨的亲情兴味.外篇针对家谱中冒认祖宗、篡改文献等家谱撰写恶习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1【总页数】4页(P61-63,97)【关键词】卞孝萱;家谱;考辨【作者】赵永刚【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家谱是以谱表形式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的资料集成,又名族谱或宗谱。
家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包罗宏富的家谱文献对于文学史、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梁启超曾将家谱研究推尊为“不朽之盛业”。
他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它途可以得到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1]。
顾颉刚则将家谱誉为未曾开发之金矿,他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2]。
尽管家谱具有如此重要之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比较厚实新警的研究之作尚不多见。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希见,也从侧面昭示着家谱利用与研究的难度。
这种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家谱文献的收集与选取方面,家谱文献分散而庞杂,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家谱尚有四万多种,分散全国各地,有些家谱藏于私人之手,利用查阅,多有不便。
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编辑刊刻及其文化价值
记》 。再 刊 具 体缘 由 ,姚 莹在 《 重刻( 笔记 ) 后 跋》 中交代 甚详 : “ 先 曾祖 《 笔 记》 ,初刻 于 闽
中。惟 时案牍 纷纭 ,地 方多 事 ,不 能 审校 ,讹
姚 莹是姚氏家族 的 十八世 祖 。他 刊刻 先祖
的著述 主要是 以其 曾祖姚 范 和从 祖姚 鼐 的作 品 为 主 。姚 范 ( 1 7 0 2—1 7 7 1 ) ,初 名 兴 涑 ,字 已
谬颇 多。常思 重为 整理 ,而人事 乖适 ,奔走 宦
铜 ,又字南菁 ,号姜 坞 ,晚号几 蘧 老人 。乾 隆 辙 ,未 暇也 。兹来 江 南 ,与友 人方 植之 言 。植 七年 ( 1 7 4 2 ) 进 士 ,选 庶 吉士 ,授 编修 。未 几告 之博学 多闻 ,贯穴精通 ,力任其事 ,遂以属 之 ;
归 ,往来 天津 、扬州 之 间 ,主讲 书 院。姚 范藏
并搜葺 十余 年所续 得者 若 干条 ,以类 附入 ,撮
其精要 ,重编 为五 十卷。道光 十五年 重刻 于淮 南 监 掣 官 署 。 阅 五 月 刻 竣 ,爱 记 其 始 末 如 右。 ” 】 l 姚 莹 来 江 南 的 时 间 是 在 道 光 十 二 年
光绪十三年1887冬姚溶昌再至安福闲暇之余予以编辑整理姚永楷姚永朴姚永概三子校之旧本无卷今分初仕至郑州时诗为一卷南安时诗为一卷云南时诗为一卷姚永概菊潭集跋p1共计三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底付梓刊刻
第2 9卷第 1 期( 2 0 1 3 )
河西学院学报
V o 1 . 2 9 N o . 1 ( 2 0 1 3 )
清代桐城 麻溪 姚 氏家族 的编辑刊刻 及其 文化 价值
人文桐城|百年正宗姚鼐
人文桐城|百年正宗姚鼐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致吴敏树书》中,曾这样评价姚鼐的文章:“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固当为百年正宗”。
作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二十一世纪的我辈仍与当年曾公有着共识。
官宦之家从容进退姚鼐(1732-1815),安姬传,号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他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书香人家,也是一个官宦世家。
幼承家教,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士,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kui (木魁)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kui(从木魁)学文。
其祖父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但他那从小即矢志“仰承先祖之盛德”的志向,激励着他要为光耀门庭而奋斗。
刘大(kui从木魁)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他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走的是科举进仕的道路。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终于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散馆改任兵部主事,旋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
次年夏秋间即辞职,其根本原因。
是由于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他说:“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他的这种人生志向,显然跟他“仰承先祖之盛德”血脉相连。
姚鼐嘉庆二十年(1815)85岁逝世,但他却在44岁正值壮年春风得意时,毅然辞官,且婉拒当御史之职。
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记桐城东郊,牛眠山下,有小宅曰姚园。
余客居十五载,数度造访,每于花间坐卧,神游其中,不知年岁,恍若旧时。
然因公事远游,行迹无常,未尝重返,且早别人世,终非真实之经历,只有零星记忆而已。
今逢重阳佳节,余思往事悠然,乃作此文,以记之。
上元之日,夜饮秋稼翁,老槐花新醅初熟,酒力适胜。
灯火渐稀,有蟋蟀轻吟。
酒至半酣,华灯照耀,堂前画柱忽现金龙彩凤,一声声遥相应和。
“子云(乃姚鼐字也),你看这条龙”, [gPARAGRAPH3]问,答“好。
子云,你看它的头在什么地方?”晏(晏:上海话的译音,相当于“傻子”)抬起头来,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金龙又隐没到画柱里去了。
我们继续饮酒,完全陶醉于美景之中,大家在酒香灯光中喝得如醉如痴,也不觉到了二更时分,醉意醺然,便相约于次日再会。
次日晨醒,微觉疲惫,遂邀伴至石泉寺。
恰逢一年一度祭祖的时节,且春雨绵绵,沾衣欲湿。
寺庙中出门便是一片青翠的竹林,雨中尤显碧绿。
石壁上嵌有明代吴玉所题书“凤凰台”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挺拔,峭拔奇秀。
拾级而上,尽头是一座小院,四周种植青松翠竹,故名“君子亭”。
亭内一泓清水,旁有古石上架横梁,相传为唐人曹霸书《兰亭序》之所。
亭旁一棵巨树,枝叶繁茂,浓荫蔽日。
晏子风趣地说,这树大概是从他的南京的家里移过来的吧!谁能想到,五百年前,唐朝书法家颜真卿还曾在此挥毫泼墨。
李白、刘禹锡等也都在此留下足迹。
“白石磷磷,翠竹猗猗。
林下列坐,疏烟袅袅。
”读罢古诗,大家忍不住笑起来。
“哈哈,这首诗里,怎么没有‘万竿如舞’呀?”晏子将面前的酒倒入水中,顿时激起一串串涟漪。
“晏子智多”,大家赞叹道。
席散回家,略作整理,打算离开。
出门后发现鞋底粘有几根枯黄的草梗,心里颇觉可惜。
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香醇厚与否,全凭意念支配。
我说酒是难得的,应当善加珍惜。
古人云: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酒,三杯便会要人命。
由此观之,品酒者一旦贪杯,则贻害无穷。
至少饮酒的快乐,只能通过细细品味而获得。
赓和《感怀》:明清麻溪姚氏家风的一个面相考察
( 安 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安徽 安庆 2 4 6 0 1 1 ; 安徽大学 文学 院 , 安徽 合 ̄ 2 3 0 6 0 1 )
【 摘要】 桐城麻溪姚 氏是 明清时期享有 盛名 的文化家族。姚 家的八世祖姚希廉 尝作《 感 怀诗》 , 以示后世 子孙要厚恤 宗人 。其后子孙在 科第成功时相继步韵追和 , 由此形成独特 的家风传统。此项步韵和诗传统 到十 六世姚 鼐时才有所 中断, 到十九世姚溶 昌时又有所恢 复。但
[ 中图分类号] D 6 4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一l 1 O 2 ( 2 O 1 7) O 4 — 0 0 0 9 — 0 6
中国古代 的文化家族往往都有其重要 的精神 象征物或崇拜物 , 比如王氏的三槐 、 窦家的五桂等 , 他们 的后人往往通过对这些象征物的反复言说和
作者简 介: 汪孔丰( 1 9 8 O 一) , 男, 安徽安庆人 , 安庆师 范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安 徽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 主要研究桐城
派与明清文学。
1 0
池 州 学 院 学 报
第3 1 卷
文艺修养应该较深 。他 能创作 出脍 炙人 口的《 感
能, 诗 高 华雄 爽 , 豪宕不羁 , 为文坛“ 后五子” 之一 ; “ 陈大 士 ” , 不 详 。姚 希 廉 与 张 、 陈二 人 “ 乍 合 欢 如
邻人詈辱之 。婢归 , 以病死 。其父号泣 , 欲讼邻人 旧 , 高谈洽远情 ” , “ 唱酬方竞 日, 早 已识平生” [ 3 1 卷 五 。 罪 而要 其赀 以求 公 。公 曰 : ‘ 婢 实 病死 , 而故 陷人 以 他 们 之 间 交游 的契 合 表 明 : 姚 希廉 并 非 泛 泛 之 辈 ,
姚含章及《含章阁偶然草》考论
析,并比照他人作品,可以得知,诗集最早作于康 熙二十五年(1686 年),她辞母北上随夫入京之时 (《丙寅北上忆老母》),停笔于卒年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病愈闻恩上日召廷玉入值南书房》)。 诗集可以与张英及诸子著作相佐证,互为补充。
2017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含章阁偶然草》 列入《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并刊行问世,以供更 多读者阅读。
- 106 -
理论建设·2018 年第 4 期
久历宦海后得以完名全节,还留下了礼让三尺的佳 话。其诸子相继考中进士并入朝为官:长子张廷瓒 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二子张廷 玉与张英并称“父子宰相”,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 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三子张廷璐为康熙五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 眼),人称“三朝旧臣,后进楷模”。三女张令仪为清 代著名闺阁作家,著有《蠹窗诗稿》等作品。
二、《含章阁偶然草》考论
(一)版本简论 姚含章“生平不轻作诗 ,偶一为之 ,不复留 稿”,所以存诗不多。乾隆三年,张廷玉、张廷璐及 张若震将其留存诗文予以点校,集结成册,名曰 《含章阁偶然草》。集中存诗六十三首,未分卷,以 七言古诗及七律、七绝为主。现存版本为清咸丰 元年(1851 年)活字刊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诗 集扉页印有《含章阁诗集》字样,版心处印有“含章 阁诗钞”字样。诗集前附有张英为其所作悼文《行 实》(《笃素堂文集》题为《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 行实》);诗集后附有张廷玉所作的两篇跋文《恭跋 先太夫人含章阁偶然草后》、《恭跋先太夫人诗卷 后》。详尽追忆了其母教子之功,并简要介绍了诗 文的主要内容,现将前者摘录如下: 先 太 夫 人 则 经 理 家 政 ,摒 挡 虀 盐 ,犹 日 稽 课 程。训诲言切,以佐先公之不暇。及通籍后,更谆 谆以忠尽勤慎上报。 先太夫人读书深识大义,淹贯《毛诗》、《通鑒》, 旁及医卜百家之书。最爱白香山诗,往往成诵。生 平不轻作诗,偶一为之,不复留稿。其存者仅百余 首,题曰《含章阁偶然草》。大约皆与先公倡酬之 作,及怀念先伯兄扈从北征,奉使行役,并所以勉朂 廷玉及训诫诸子女者。意义严正,辞气温厚,不为 闺阁纤丽之言。藏之笥篋者三十年矣。今夏同六 弟廷瑑谨加校订,寄三弟廷璐,敬登梨枣,以垂示子 孙,且以廷玉兄弟今日之同被三朝恩厚、叨荣忝禄, 皆赖先太夫人囊昔恩勤劳勩,提命面训。迪之慈教 殷惓形诸篇什。俨音容之如在,感风木之徒悲。此 更廷玉等捧卷涕零,而不能自已者也。——乾隆三 年岁次戊午仲秋月二男廷玉敬跋。 按《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澄怀园主 人自订年谱》、《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等现存资料分
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
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
汪孔丰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2
【摘要】姚鼐不仅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他身边,
聚集着一群从其问学的家族成员.弟子依据辈行可分为四类:一是他的族叔,如姚兴泶、姚建等;二是他的族内兄弟,如姚羲轮、姚、姚斟元等;三是他的子、侄,如姚景衡、
姚宪、姚原绂、姚通意等;四是他的孙子、侄孙及从侄孙,如姚莹、姚柬之、姚元之等.尤以后面两类人居多.姚氏一门群从的风雅景观,是桐城派演进史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汪孔丰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胡安国两弟考述
2.南宋乾道二年温州水灾考述——兼与吴松弟先生商榷
3.王罕
杀戮诸弟事件考述4.姚鼐家族弟子群考述5.庄述祖与家族人物学术交游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桐城麻溪姚氏】城中宅第
【桐城麻溪姚氏】城中宅第【说明】作者原文题为《桐城麻溪姚氏源流考识》,经作者授权,由“六尺巷文化”公众号分期发表。
前期已发表《先世源头考辨》《从麻埠河到县城》,本文为第三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01竹叶亭姚之骐孙姚文燮《天外谈初集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石子,字天外,皖之太湖人。
……游于吾乡,有左子伯绳者,极称赏之,偕以访予。
予邀于竹叶亭中,杯酒共叙。
”(《石庞文集》)该文作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说明此时其家亦在城中,斋号“竹叶亭”。
到嘉庆、道光时,旧宅传至文燮七世孙姚元之,元之即号“竹叶亭生”。
故居位于西城内,西抵城墙,北界操江巷,东近南后街(今名西后街),南临杨子巷。
高门大宅,庭院幽深,占地广阔,体量宏大。
宅内旧有假山园林,清溪曲廊,桐溪塥水穿园而过。
故宅原貌今已大多无存,现有主体建筑四合院一区,古藤一本,广玉兰两株。
姚元之故居今在北街小学校园内,2012 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姚元之旧馆(原姚文燮竹叶亭故居)02天尺楼姚之兰,字汝芳,谱称副使芳麓公。
自虞子,希廉孙。
年十七为邑诸生,明万历戊子举人,辛丑进士。
初仕福建海澄令,驱珰平赋,利惠苍生。
“大计举徇良第一。
丁父忧归,老幼焚香泣而送之者数千人。
群商走境外馈金,卻之。
群商固请,取一缣而行,曰:‘此亦一钱之意也’。
”(《麻溪姚氏先德传》)为官清廉多类此。
历仕杭州、汀州知府,所至有政声,休致时皇上褒曰:“无有如汀州守之急公爱民者,加按察司副使,以荣其归。
”退休还里中,住县城,天启四年(1624)卒,年六十三。
祀邑中乡贤祠,海澄、汀州、杭州名宦祠。
姚之兰一支居县城,七世孙姚鼐《先宅记》有明确记载:“十世芳麓公,居城中天尺楼宅。
”时间大约也在之骐一支进城的前后时期。
“至职方公(姚孙棐)令八房分居,是宅以遗幼子,故至今为第八房竹塢公后人居之。
”姚之兰支下共五房,旧宅一传第四房姚孙棐,再传姚孙棐第八子姚文炱。
姚文炱谱称竹塢公,至姚鼐作《先宅记》时,其宅又下传四五世矣。
姚姓资料收获与感悟
姚姓资料收获与感悟姚姓溯源:上古八大姓之一,始祖为舜帝2005年,“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在湖南零陵召开,据会上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70个之多,如陈、王、胡、田等,流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
人类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它们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
“姚”姓始祖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舜帝姓姚,因其两只眼都是双瞳仁而得名“重华”。
姚重华呢,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孝心与仁德了。
他亲生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盲人父亲“瞽叟”续弦娶了后妻,还带来一个儿子“象”。
不料这女人心肠狠毒,伙同着瞽叟和象一起,设计各种陷阱,明里暗里地想害死舜。
舜虽然屡次都命大逃脱了,但整日提心吊胆。
尽管如此,他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此外,舜对他人也总是以礼相待,所到之处都受到民众的拥护。
舜替尧守丧三年后,六十一岁才正式登帝位,他即位后立刻进行改革,把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建成了初具国家性质的雏形。
姚姓是如何衍生出诸多姓氏来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古水名)而得妫姓。
时间发展至武王灭商后,其把大女儿嫁给了帝舜的三十四世后裔妫满,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这就是陈姓和胡姓的由来。
后来妫满传十世至公子完公时,国中起了内讧,完公为避祸跑到了齐国,把姓改为田,成为田氏始祖。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把姚姓改为田姓的部分人中,后来又出现了改为王姓的现象,所以后世的一部分王姓也是由姚姓分流出去的。
陈国第一任君主妫满比如西汉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及她的侄儿王莽,就是这批姚姓改为田姓再改为王姓的后代。
史料上记载,王莽这一族是齐王田建的儿子升和桓的后人,他们的后人都改姓为王。
《汉书·王莽传》有记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过:“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姚姓,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姚、妫、陈、胡、田、王等姓,都是舜帝嫡裔,后再经数千年的繁衍流变,舜帝的后代总共繁衍出70多个姓氏,其中陈姓最多,约占一半。
姚佐唐烈士史料的发现与考证
2022.3姚佐唐,1928年10月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著名工人领袖,江苏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
由于他牺牲年代较早,史料缺失严重,给后人留下诸多谜团。
如,他究竟是哪年出生,有无在“上海扶轮中学”学习,有无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他在北伐战争中是腿部受伤,还是“失去一条腿”,又是如何从事地下斗争的,等等。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走访,笔者取得重大发现,厘清了许多过去不被重视或没有发现的史料。
特撰此文,缅怀姚佐唐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一、姚佐唐的年龄及身世在中共党史上,多数学者关于姚的身世和年龄均认为:“姚佐唐,1898年生于安徽桐城。
中共早期党员,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革命烈士。
姚佐唐出身工人家庭,自幼跟随在江南造船厂工作的父亲生活在上海。
”(1)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现展陈:“姚佐唐(1898—1928),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
”《南京英烈·姚佐唐》云:姚佐唐1898年生,“在上海扶轮中学毕业后,为了维持家中艰窘的生计,来到陇海铁路徐州站(铜山站)大厂当学徒工”。
(2)诸多人物辞典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但是,近年来通过与麻溪姚氏联谊会姚大彬、姚中祥等多位知情人座谈,并查阅《桐城续修县志》《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等资料,了解的情况,与前述截然不同。
姚佐唐父亲姚永沂,字仲和,号少初,散文大家姚鼐的四世孙,道光丙午年五月五日(1846年5月29日)生,卒于光绪癸巳二月十二日(1893年3月29日);母亲姚张氏,监生张连陞的千金,咸丰癸丑年九月二日(1853年10月2日)生,卒不详。
(3)《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姚氏先祖自浙江余姚迁居县城,称“麻溪姚家”,传至姚鼐这一代时,已在县城定居300余年。
明代,姚家人文蔚起,成为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第16世公姚鼐是为家族中声名显赫的代表人物。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地书院,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1 第 31卷 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表 1 姚鼐直系亲属中女性入《宗谱 ·先德传 ·贞节 》者表
世 次
人 物
事 迹
表 彰
11世 ·姚孙
12世 ·姚文然
13世 ·姚士基 14世 ·姚孔锳 15世 ·姚 淑 16世 ·姚 鼐 17世 ·姚 雉 18世 ·姚 声
据表 1,自麻溪姚氏十一世至姚鼐孙辈 ,姚 鼐的直系亲属中因节孝而载入《宗谱 》的就有 12 人 。其中 9人受到旌表 , 11人加载《县志 》。按 , 据《宗谱 》姚文然卒于康熙戊午年 ( 1678) ,姚鼐 生于雍正辛亥年 (1731) 。则姚鼐出生时 ,姚文然 的侧室 ,即姚鼐的高祖母 ,已经守志五十余年的 张氏还在世 。姚鼐的祖母任氏 ,乃是大理寺少卿 怀宁任奕瓕女 ,姚鼐祖父姚孔锳早卒 ,任氏守志 苦节 37年 。又据《桐城耆旧传 》卷十《姚惜抱先 生传弟百一 》,姚鼐“母陈氏 ,雍正初进士 、临海 令讳 鉴女 ,旌节孝 ”。先人死守贞节 ,对姚鼐一
在清朝汉学 、宋学对立中 ,姚鼐坚持宋学 。 我们不仅要关注姚鼐与戴震在学术思想上的分 歧 ,还要注意到姚鼐对于宋学的坚持 ,有其深刻 的乡里 、家族背景。据《续修桐城县志 》之《学校 志 (附风俗 ) 》,桐城“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 ”。可 见 ,安徽桐城有宋学传承的传统 ,而作为桐城世 家的姚氏尤以宋学传家。
桐城县在理学的笼罩下 ,《县志 》大力表彰 妇女守节 ,而姚氏一族尤为突出 ,从清朝顺治至 道光 ,姚氏妇女入《县志 ·节孝 》者 153 人 ,《贞 女 》者 2人 ,《烈妇 》者 2人 ,为“失节事大 ”树立 了样板 。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 ·宋学 》又 云 :“(宋学 )提倡死守贞节 。”所谓“饿死事小 、失 节事大 ”。姚氏在宋学家风的传承下 ,寡居女性 多立志守节 ,至死不渝 。据《宗谱 》,早在明代 , 六世姚楫“有女适方宿 ,夫死苦节 、家贫室浅 ,至 老邻有不见其容者 ”。可见姚氏女性自律之严。 今据《宗谱 ·先德传 ·贞节 》,将姚鼐直系亲属 中入《传 》者 ,制表如表 1。
的复杂因素。
注 释 :
① 见 [清 ]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 》卷三《欧阳生文集 序 》。
② 见 [清 ]姚鼐《惜抱轩文集 》卷七 。 ③ 见 [清 ]姚鼐《惜抱轩诗集 》卷二 。 ④ 见 [清 ]姚莹《东溟文集 》卷二 。 ⑤ 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 》卷九 。 ⑥ 见 [清 ]姚鼐《惜抱轩全集 》卷六《复蒋松如书 》。 ⑦ 见《桐城麻溪姚氏宗谱 》第十六册《先德传卷二 ·仕绩
利用《宗谱 》探讨姚鼐与宋学的关系 ,以求对这 个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一 、理学家风
姚鼐尊崇宋学 、弃绝汉学之言论甚多 ,略举 数例 :在《赠孔 约假归序 》中他说 :“言忠信 、行 笃敬 ,本也 。博闻明辨 ,末也 。”②斥汉学为“末 ”。 在诗《述怀二首 》中云 :“世有宋大儒 ,江海容百 川 。道学一旦废 ,乾坤其毁焉 。寄语幼诵子 ,伪 论乌足传 ?”③斥汉学为“伪论 ”。姚莹《从祖惜抱 先生行状 》也说 :“先生以为 ……先儒洛闽以来 义理之学 ,尤为维持世道人心之大 ,不可诬也 。”
姚鼐高祖父姚文然由明入清 ,累官至左都御 史 、刑部尚书 ,卒谥端恪 ,《清史稿 》有传 ,这是麻 溪姚氏最为显赫的人物 。叙述姚鼐家世者 ,都要 说他是姚文然的玄孙 ,《清史稿 ·姚文然传 》云 : “晚益深研性命之学 。”又 ,姚文然除治《春秋 》学 外 ,还著有《读四书 》、《读易 》笔记 ,收入《姚端恪 公外集 》。姚文然对于姚氏家族的影响无疑是 巨大的。
二 、崇尚力行
宋学的另一特征是提倡“反躬自省 ”,不尚 空言而专主力行 。姚鼐对于宋儒的崇拜 ,其重要 原因就是对宋儒修德力行精神的向慕 。他说 : “逮宋程朱出 ,实于古人精深之旨 ,所得为多 ,而 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 ,亦更为曲当 ……而其生平 修己立德 ,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 ,而为后世之所 向慕 。”⑥这也与姚氏家族的一贯信仰有关 。
从学术上来看 ,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 》 三《宋学 》云 :“宋代最重视的三部经书《春秋 》、 《周易 》、《礼记 》。”[1 ]据《宗谱 》,仅在姚自虞 、姚 承虞两系家族成员中 ,十世姚之兰 、十一世姚孙 、十二世姚文然等 3人治《春秋 》;九世姚自虞 、 十世姚之骐、十一世姚孙森、十二世姚文燮 、十三 世姚士基 、十四世姚孔锳 、十五世姚范等 7人治
66
“生平为学 ,考证与义理兼进 ,博极群书 ……而践 履醇粹 ,一以程朱为宗 ,律己甚严 ,虽盛暑室中 , 未尝一日不冠带 ”。
又据《桐城耆旧传 》,姚文然“尝宴居 ,诸子 侍食 ,或掷箸微有声 ……公曰 : ……小失不箴 ,终 取大戾 ,今于长者侧忽肆如此 ,忘恭甚矣 ,过以习 增 ,骄由渐致 ,小子戒之 ”⑧。 可见 ,姚氏家族中崇 尚力行 ,是一脉相承的传统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起来的姚鼐 ,看到家庭中的楷模 ,自然心生敬佩 , 进而内化为信仰 。
姚孙 元配倪氏 姚文然元配夏氏 姚文然侧室张氏 姚孙 女适吴兆武 姚孙 女适方于宣 姚文然女适马方思 姚文然女适张廷玉 姚孔锳元配任氏 姚士基女适陈祖证
姚鼐女适张元辑 姚鼐女适张通理 姚雉女适张大经
年 22守志 ,苦节 62年 年 25守志 ,苦节 48年 守志抚孤苦节 年 25守志 ,苦节
年 26守志 ,苦节 37年 年 26守志 ,苦节廿余年
姚范是姚鼐的世父 、恩师 ,姚范对于汉学 、宋 学之争的态度 ,也值得注意 。据姚莹《援鹑堂集 后叙 》云 :“(姚范 )生平论学 ,大抵旨以骏博为门 户 ,以沈潜为堂奥 ……病近代诸公咸竞谈考据以 攻诋宋儒为能也 ,谓此人心之敝 ,充其说将使天 下不复知有身心伦记之事 ……故说经虽不专主 宋儒 ,尚平心以折中其义 。”④又 ,马其昶《姚编 修 、叶庶子传弟九十六 》云 :“编修精博 ,庶子颛 笃 ,两人交相厚 ,顾所学异趣 。当时望溪先生号 专经 ,其治经多取心裁 ,不甚资左证 ,庶子守师说 不移 ,编修龂龂 ,时见驳正 ,亦由汉宋之分途也 。 要之敦行 、立节 ,则三先生固有其大同者 ,后之学 者可观其通焉 。”⑤姚范的治学兴趣广泛 ,号称 “精博 ”,著有《援鹑堂笔记 》五十卷 ,他的治学路 径虽接近汉学 ,但对于攻诋宋儒 ,姚范是反对的 。 马其昶特别强调姚范和方苞、叶酉都“敦行立 节 ”,一由于桐城的宋学传承氛围 ,二则是姚氏的 宋学家风使之然。
收稿日期 : 2008210216 作者简介 :卞孝萱 (19242) ,男 ,江苏扬州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
65
Journa l of Hua iy 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 31 1, 2009
《周易 》。暂且不论他们治经的造诣如何 ,麻溪 姚氏世代的宋学传承 ,是其特色 。
2009. 1 第 31卷 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孝萱 , 武黎嵩
(南京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本文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 》中发掘出未曾被利用过的第一手资料 ,从桐城姚氏的 理学家风、崇尚力行、表彰节孝等方面考察姚鼐与宋学的关系。由此可知 ,姚鼐尊崇宋学思想的 形成与执着 ,应追根溯源于其家风。姚鼐反汉学 、崇宋学思想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 。 关键词 :桐城 ;姚鼐 ;宗谱 ;宋学 中图分类号 : K82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8444 (2009) 0120065203
据《宗谱 ·先德传 》,姚氏的第八世姚希颜 “治经 精 研 , 传 注 多 所 发 明 ”,“著 有《四 书 醒 义 》”,“寡言笑 ,终日不见喜怒 ,所学以躬行自得 为主 ”。第九世姚自虞“以孝弟百行之原 ,服膺 践实 ,扩而充之 ……”第十二世姚文然“乞病数 年 ,每日记所言行得失 ,以自考验 ,于一念之微不 自宽假 ”⑦。第十三世姚士基 (姚鼐的曾祖父 )为 官“力行实政 ”。第十五世姚范 (姚鼐的伯父 )
数据来源 :《桐城麻溪姚氏宗谱 》。
定起了重要 的 影 响 。姚 鼐 热 心 撰 述《钟 孝 女 传 》、《记江宁李氏五节妇事 》、《张贞女传 》等文 章 ,对于节孝进行表彰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 ,姚鼐 不仅表彰节孝 ,同时也教育后人身体力行 ,他的 一个女儿被旌表节烈 ,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女被旌 表节孝。
姚鼐在《复姚木春书 》中说 :“足下乃以宋元 以来学问文章之统相属 。”瑏瑣 借他人之口表达自 己接续文统的希望 ,而其接续文统的理论依据则 是植根于宋学 ,他说 :“夫道有是非 ,而技有美恶 。 诗文皆技也 ,技之精者必近道 ,故诗文美者命意 必善 。”瑏瑤
通过以上论述 ,可以知道 ,姚鼐尊崇宋学思 想的形成与执着 ,应追根溯源于其家风 。所以在 认知姚鼐反汉学 、崇宋学的时候 ,应当看到背后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历时最久、成员最多 、 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文派 。方苞、刘大 、姚鼐 并称三祖 ,桐城派的建立 ,实是姚鼐之功 ①。三 人之中 ,姚鼐在文学上影响最为深远 。姚鼐号召 “义理 、考证 、文章殆缺一不可 ”。所谓“义理 ”实 际上专指宋学 。其《复汪孟慈书 》中云 :“今世天 下相率为汉学者 ,搜求琐屑 ,征引猥杂 ,无研寻义 理之味 ,多矜高自满之气 。”在清朝汉学 、宋学对 立中 ,姚鼐坚持宋学 ,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也有其 乡里 、家族的背景。本文利用《桐城麻溪姚氏宗 谱 》中尚未被发掘利用过的重要资料 ,探讨姚鼐 与宋学的关系 。
贤孝 ,载《县志 》 贤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贤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年 25守志 ,苦节 34年 夫殁服金 ,逾年卒 苦节
旌表节孝 ,载《县志 》 旌表节烈 ,补载《县志 》 旌表节孝
清代理学家对于宋儒学说少有发明 ,只提倡 躬行实践而已 。姚鼐也是如此。他曾经对弟子 陈用光说 :“鼐所愧者 ,功不沉密 ,不能专治一 经 。”⑨姚莹则直截了当地说 :“先从祖姬传先生 , 晚年深根于宋儒之书 ,少所发明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