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
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学#¥科网
【试题分析】
1。
鲁山山行(梅尧臣)(2)
鲁山山行(梅尧臣)(2)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
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 ;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1。
古诗词鉴赏步步高答案——鲁山山行
古诗词鉴赏步步高答案——鲁山山行1.行
2.惬迷
3.(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2)迷的原因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
一个迷字,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4.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
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这一动中有静的写法,更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5.因为前六句已极力铺写了山中的空寂,连野兽也不惊,自己也深深陶醉在景色之中。
恰在此时,传来了一声鸡鸣,打破了山林的静谧,如同一石投进平滑如镜的水面,陡然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动与静的反差,听觉与视觉的交融,而诗却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或答: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禁生疑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时,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又令人遐想。
]。
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鲁山山行宋代: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B. 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
“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C. 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
“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
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E. 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15. 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6分)14.B(“高复低”写的是山峰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情形,也不能暗示鲁山之高。
)E(“云外一声鸡”写人家离山很远,间接表现山行环境远离尘嚣,十分幽静。
)(对一个得2分,全对得5分)15.A.全诗紧扣“行”字描写诗人漫游鲁山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山行的美好情趣,歌颂山河的秀美。
(总起表明观点,概括事、景、情的内容,必不可少。
2分)B.首句抒写了诗人山行的原因和感受:山中的景色契合自己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
(1分)C.二到六句由远及近描写山行所见,表现山峰形态的秀美,山中动物的自由自在。
(1分)D.“幽径独行迷”叙事点题,既表达了陶醉于山行所见景象的心情,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
(1分)E.尾联写山行时听到远处传来鸡鸣,间接表现山行环境的幽静。
(1分)。
鲁山山行(梅尧臣)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 ):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 ;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原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赏析】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梅尧臣《鲁山山行》翻译及赏析
梅尧臣《鲁山山行》翻译及赏析【原文】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是说一路上见群山忽高忽低,恰恰与我爱好旷野的情趣相合。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egra一ve;),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改,改变,变化。
幽径:小路。
迷:沉醉,迷恋。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一声鸡叫,暗示山里有人家。
【翻译】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一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的野趣,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陽升高了,霜雪融落了,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一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赏析】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
曾任主簿、县令等职,一生贫困不得志。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和晦涩两种不一良诗风,主张诗歌应“平淡”而有现实意义,在北宋诗坛影响较大。
他有不少反映人民贫困生活、揭露官吏残暴的作品。
一些写景抒情诗意境较清新。
欧陽修《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有这样一段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来评价这首诗写景的亲切生动。
梅尧臣有《宛陵先生集》传世。
本篇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作于康定元年(1040),即诗人任襄城县知县期间,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表现的是诗人喜欢游历山水的“野情”。
《鲁山山行》阅读附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附答案
(2016 临沂)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0 题(4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 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 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幺?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 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 分) 答: 参考答案 (1)春天;秋天。 (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 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 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 析(2 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参考答案: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 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 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 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 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 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2 分)
《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鲁山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及注释译文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
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
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
”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
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
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
“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鲁山山行诗词阅读答案与修辞手法透析
鲁山山行诗词阅读答案与修辞手法透析——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透析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最新-【鲁山山行原文】翻译-赏析【优秀8篇】
【鲁山山行原文】翻译|赏析【优秀8篇】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练习题打交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习题,使得我们得以有机会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认识概括化图式多样化的具体变式,从而使我们对原理和规律的认识更加的深入。
一份好的习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鲁山山行赏析1【原文】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是说一路上见群山忽高忽低,恰恰与我爱好旷野的情趣相合。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egra一ve;),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改,改变,变化。
幽径:小路。
迷:沉醉,迷恋。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一声鸡叫,暗示山里有人家。
【翻译】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一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的野趣,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陽升高了,霜雪融落了,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一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赏析】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
曾任主簿、县令等职,一生贫困不得志。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和晦涩两种不一良诗风,主张诗歌应“平淡”而有现实意义,在北宋诗坛影响较大。
他有不少反映人民贫困生活、揭露官吏残暴的作品。
一些写景抒情诗意境较清新。
欧陽修《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有这样一段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来评价这首诗写景的亲切生动。
《鲁山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诗中的“ ”字相呼应。
(2分)
15.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颈联两句是互文见义,描写了“山行”所见动景,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熊升树”、“鹿饮溪”并非亲眼所见。
C.从章法上看,颈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和“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充分的表现。
D.尾联和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不同。
杜诗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见,而梅诗中的“人家”则并非亲眼所见。
16.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3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14.(2分)改15.(3分)B 16.(3分)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
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或虚实结合的写法,意近即可)。
《鲁山山行》赏析
《鲁山山行》赏析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译文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③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⑦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一】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热爱大自然景色的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冰霜下落,熊爬上树;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之顶。
【译文二】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鉴赏】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山行》练习
《鲁山山行》课后练习1、本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惬”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2、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迷”妙在哪里?3、本诗颈联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境界?4、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态?5、尾联抒写了诗人行走山中的什么感觉?6、本诗以时空推移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山行”中所见所感?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答案:1、本诗首联描写了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俯仰生姿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人爱好大自然景色的生活情趣。
“惬”表现了作者非常喜爱,满足的心情。
2、“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3、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4、运用了设问手法,表达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5、诗人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6、⑴全诗的线索:山行(山中行走,所见所闻)⑵山行原因: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⑶山行情感:惬、野情(惬:心意满足。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⑷山行所见: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原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赏析】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二)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中“惬”意为;颔联中“迷”指。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本诗记叙的是作者在时节独行鲁山的一段经历。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陈述喜好,再以写景照应点题。
B.颈联对仗工整,多视角描写动态之景。
C.尾联问句传达焦急,声音则反衬寂静。
D.全诗语言既清新自然,又不失质朴美。
16.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颔联是如何表达作
者情感的。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4.(1分)(深秋,秋天)
15.(3分)(C)
16.(4分)先用“好”直抒胸臆,赞美山峰表达欣赏之情;再描写曲折高低幽深变化的山峰和小径,以及自己因入迷和独行而迷路的情况,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一、知人论世梅尧臣北宋诗人。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二、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三、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四、赏析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
“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
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B. 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
“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C. 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
“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
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