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ee1bb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6.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方面的不足,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这方面的技能。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组织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农业发展责任。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土壤等概念,但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地图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其地理思维。
1.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探讨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2aae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7.png)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掌握对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
1. 课件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分析和综合判断方法;
2. 实景教学法: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低产、歉收等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讲解(30分钟)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地和人口。
(1)水资源:通过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发展水稻、鱼塘
养殖等农业项目;
(2)气候环境: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种植冬季作物、夏季
作物等农作物;
(3)土地:通过对土壤酸碱度、肥力等进行分析,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种植苹果、
草莓等水果;
(4)人口:了解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发展粮食加工、畜
牧业等农业项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不同观察点,分析该地区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或发展什么
农业项目。
四、总结反馈(10分钟)
1. 通过学生表现和讨论,总结各小组分析的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经验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及评价方式
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田间地头;
2. 评价方式:小组讨论、学生表现、评价报告。
3.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d0d6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1.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让students能够主动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如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念,我们可以以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为例,讲解水源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为例,讲解气候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为例,讲解土壤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
4.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3.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能够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农业生产的分布和变化。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bef8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b.png)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掌握与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要素:地形地势、气候、水资源等。
2.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要素: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等。
3. 复习和巩固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并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与概念解释(10分钟)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并给出相关的定义和解释。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展示材料辅助讲解,使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有初步了解。
3. 学习讨论与案例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农业区位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4. 实地考察与学生报告(30分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选择一个实际的农业区位进行考察。
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并对所选农业区位进行评估和分析。
回到教室后,学生报告考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反思。
5. 总结与延伸(15分钟)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梳理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引导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延伸思考。
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练习,巩固和扩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有关自己所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研究报告,并结合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7b0f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3.png)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 掌握农业区位的重要性;3. 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课件或者黑板;2. 电脑,投影仪;3. 教学资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10分钟)1. 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什么农业区位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2. 引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话题,向学生展示一幅农业区位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他们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
第二步:分析因素 (15分钟)1. 介绍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土壤质量与肥力- 气候与降水- 地形与地势- 水资源与灌溉条件- 交通条件与市场需求2. 对每个因素进行详细解释,包括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和可能的农业区位。
第三步:分组讨论 (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影响因素。
2.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制作一个海报或展示,介绍该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每个小组分别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海报或展示,并与其他组的学生交流和讨论。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 (15分钟)1. 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海报或展示。
2. 教师带领全班总结讨论,梳理各个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强调农业区位的重要性和考虑这些因素的必要性,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步: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 (5分钟)1. 总结课堂重点内容,强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2. 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能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不同农业区位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巩固练习和评价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f116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7.png)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讲解农业区位因素,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二、教学目标1.熟悉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4.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思考为什么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比另一个地区发展要快。
2. 讲解环节(1)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农业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区位因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区位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条件、水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扶持等。
(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主要有以下分类:1.自然因素:气候、土地质量、水资源、生物环境等;2.人文因素:交通、市场需求、政策、技术水平等。
农业区位因素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地质量、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人文因素则影响着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
3. 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归纳环节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得到经验和启示,归纳总结出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五、教学评估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评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注意事项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课程安排合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3.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七、教学资源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441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e.png)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掌握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4.熟悉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5.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2.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
四、教学难点1.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2.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的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一)教学方法1.“导入-讲授-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2.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自己提出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
2.讲授(30分钟)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同时,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讨论(2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优劣影响。
4.提问(10分钟)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进行提问和回答。
5.归纳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区位优劣的评价方法。
六、教学评价方法1.问答评价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践评价法: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综合性评价;3.测试评价法:通过教学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2.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作业题目。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老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农业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农业区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8d2f4e5195f312b3069a504.png)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①了解农业生产概念、特点及常见分类;②理解区位的含义;③引导学生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方法、重迁移)学生学法:因果联系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城市,那么是谁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提问]①什么是农业?②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基本特征?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④世界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⑤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我们的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板书]: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授新课]:[展示幻灯片]: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业广义概念)。
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五类:种植业(狭义农业概念,俗称“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类)。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3bb3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d.png)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农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民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农业区位的探索欲望。
2.知识讲解与示例分析教师进行农业区位的概念讲解,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比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让学生就各个因素展开探究和讨论,并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将各小组的结论汇总展示。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由此引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农业区位因素的现实意义。
5.讨论与总结针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的重要性,并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六、课堂练习1.请学生针对某一农业区位因素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农业区位工作者,展现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七、课后作业1.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当前某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撰写一份分析报告。
2.观察周围农田的状况,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总结影响该地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是否掌握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农业区位的兴趣?教学实施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3.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2册
![3.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2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54df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4.png)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思考题,如“如何优化农业区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反思与评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发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分析一下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特点,并提出优化建议。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问题。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通过引入农民代表的实际经验分享和东北地区农业风光的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几个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例如:“请分析一下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区位因素”,“如何优化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区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1.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3.1.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a274f21f61fb7360a4c65b1.png)
3.1.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节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课时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1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2土壤肥沃程度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思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产生此现象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答案气候。
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需要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运输速度大为提高,运费大幅降低,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某些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直接靠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且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可以远离市场。
3政策是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5其他劳动力.地价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经常变化。
2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判断1.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这反映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市场需求。
探究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材料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的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因素。
自然条件的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
材料二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我们可以利用农业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1.指出影响以下农业现象的主导因素。
1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____________2海南省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2 中图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aad830ee2bd960590c67760.png)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原因:农业区位因素既是第二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原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知识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教学重点●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对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即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混合农业的耕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的特点观察、阅读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分布图、结构图,感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能力(地理技能的常规训练)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对前一节内容的支持)通过列表比较,提高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体会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人地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追求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探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探究本地农业地域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片和资料,学生经过思考,寻找答案在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c4b35a76e58fafab003ca.png)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案1作者:加入日期:06-08-07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深圳市梅林中学518027 徐韵薇一、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和人文素养: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二、教学分析: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三、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价;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a69d3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b.png)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区位的农业发展优势和劣势;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PPT课件,用于讲解;2)农业区位地图,用于示范;2.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教科书相关知识;2)准备纸笔,用于做笔记和解答问题;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问题,例如:“农业区位是指什么?有哪些分类?”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二:讲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讲解每个分类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地区,并引导学生记笔记。
步骤三:分组探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农业区位,分析和评价该区位的优势和劣势;2.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列举可能影响该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写在纸上;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步骤四:教师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2. 教师通过地图和实例,具体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和差异。
步骤五:小结和巩固(10分钟)1. 教师进行知识小结,回顾和概括农业区位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2. 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和巩固练习,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表现;2. 学生课堂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学生问题解答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1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69ca53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4.png)
【课题】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这些因素在区域内对人类农业活动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和主导因素。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已经涉及了关于农业的知识,介绍了农业的分类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这一节已经初步涉及到区位的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即建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为接下来学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分析人类其他活动的区位选择,如工业区位选择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关于农业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并能正确指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对天津蓟县西龙虎峪镇某村案例进行探究,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分析: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该知识。
选取案例进行情境式教学,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同时,能够达到上述要求。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详实的案例材料,以利于其开展探究活动,并应注意材料中地理图表的运用,以培养其挖掘材料中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的同时,教师应及时了解其进展动态,适时加以指导,在促使学生课堂探究顺利进行的同时,又使之更具有科学性。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5f5f42a45177232f60a2a5.png)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于都二中张莉萍《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选自中图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的第一个知识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适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和各省市高考卷中都有涉及,且比重还较大,占有重要地位。
而就整个必修二的内容来说,此知识点也是重点内容,是续前两章“人口”和“城市”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是人文地理中的重之重。
同时,学好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也将有利于后一节“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因而具有较强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介绍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民进行区位选择的影响,教材重在让学生人数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区位选择的作用,教学中强调运用实例进行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法进行。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积累,尤其是对于小县城的高中生来说,班里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地区,对农业活动已有比较多的认识,对农业生产也有比较好的了解,但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在的、系统的知识是很欠缺的,因此,在内容的教学上要尽可能的利用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施教之初,在于得法”,因而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可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实例分析中便于展示各种农业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2)采用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3)鉴于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趋于成熟,因而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最大经济效益;(3)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能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深圳市梅林中学徐韵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
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
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资料l:
水稻生长条件:喜温喜湿,生长在热量充足、雨量较多,田地平整排灌方便的区域。
小麦生长条件:温带性作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茶树生长条件:越冬不耐低温,生长在亚热带、热带,生长期内要求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云雾;宜于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不能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资料2:云南省花卉生产
国内首屈一指的云南省的花卉产业,是完全由市场经济孕育和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芬芳产业,如今它已香飘五洲。
上个世纪9 0年代初,昆明呈贡县斗南村农民在菜地中零星种植一些花卉,与蔬菜一起在农贸市场销售,没想到比种菜还赚钱。
搞农业要讲比较效益,种花每亩收入比种菜种粮高出四五倍,效益驱动,激发了他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斗南地处滇池东岸,这里雨量适宜,气候温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适宜花长草飞。
于是,许多农民都开始种植花卉,有的种三分、五分地,有的种几亩、十几亩,花卉畅销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斗南村成为中国最大的鲜花生产和交易中心,“斗南花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云南有光照优势,土壤气候优势,配套设施优势和劳动力等优势,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把花卉产业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重点产业,积极加以扶持,在政策和权限范围内,云南省对花卉生产企业减征、免征有关税费。
非国家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野生花卉,经人工驯化、培育形成的花卉产品,免收植物出口管理费。
花卉企业生产用水、用电,按照一般农用水、农用电标准收费。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花卉企业以“国务院特批减免”的征免方式进口优质花卉种苗、种球,确保了鲜切花稳产。
使“斗南花卉”成为“云南花卉”,在全省培育出一个新兴产业。
掘荷兰花卉协会统计,1995年全球人均花卉消费量最多的是瑞土,为106.5美元,德国、法国、英国已分别达48、32、29美元。
而我国人均消费额不足l美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己降低46%),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进人小康,消
费性支出越来越多。
城乡人民对花卉有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按人均年消费两支鲜切花预计,未来若干年后将形成20亿支鲜切花,100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由此可见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潜力之大。
云南省花卉80%以上的鲜切花销往国内7 0多个大中城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 0%以上,总产值达到29.4亿元;鲜切花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去年创汇1540万美元。
国内市场40%以上鲜花由航空运输,销往海外市场的鲜花全靠航空运输。
同样的百合花,由于运输价格不同,台湾出口到日本、加拿大每公斤价10元,而云南的价格高达30元。
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东说:昆明到日本只需3个多小时,荷兰到日本需要10小时,但昆明到日本每公斤花卉运价3美元,而荷兰只需要1.2美元左右。
建立高效快捷、运输成本较低的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云南花卉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花卉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对花卉市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花卉生产先进国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完成向花卉生产大国发展的进程证明,生产技术和设施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花卉企业主要追求的是当前经济效益,科研投入少,科研力量薄弱或基本上没有科研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科技、高质量、多品种的花卉产品将倍受青睐。
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花卉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花卉企业如不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就是国内市场份额也会丧失。
目前,云南生产的鲜花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产量连续lO年居全国第一位。
但是,花卉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很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最近,云南省政府决定,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走跨越式、外向型、专业化的路子,努力促进花卉产业全面“升级”,使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使云南花卉产业融入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