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声分析(总结)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例分析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例分析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例分析技巧摘要:本文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为背景,探讨实例分析技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音乐实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选取实例、分析技巧、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实例分析;教学设计;音乐鉴赏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例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本文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依据,探讨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实例分析技巧。
二、实例分析技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1.选取合适的实例在音乐教学中,选取合适的实例是关键。
实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实例:(1)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一定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2)流行音乐:选取当今流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时代感。
(3)跨界音乐:选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多样性。
2.分析技巧在分析实例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旋律分析:分析旋律的线条、节奏、音程等特点,让学生感受旋律的美感。
(2)和声分析:分析作品的和声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和声的变化和运用。
(3)节奏分析:分析作品的节奏型、节拍、速度等特点,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表现力。
(4)曲式分析: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设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实例分析融入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导入:通过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欣赏:播放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感。
(3)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实例进行分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作者:庞圣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3期摘 ; 要: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贺绿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结合贺绿汀的相关音乐作品,对其中的和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作品;和声特征中图分类号:J60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98-01贺绿汀是我国近代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担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以及华北文工团团长等。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以及大量的音乐作品,代表作包括《牧童短笛》、《摇篮曲》、《游击队歌》等。
这些作品以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而且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和声的相关概念和声是一个乐理名词,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生并产生横向声部运动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具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同时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以及终止乐曲的作用。
从十七世纪起,随着主调音乐的发展,和声的作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声部的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共同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2.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和声详解
1、中国民族音乐体系中没有等同与西方的和声体系,就是说中国音乐作品中就没有和声的因素,传统中国作曲家就没有和声性思维,笔者认识一些民乐作曲家和戏曲作曲家它们都缺乏和声思维。
如果站在中国音乐的立场上说就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和声思维。
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和声性因素。
所以所谓中国民族和声的问题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但现在由于西方音乐体系在国内的普及,我们的音乐思维也开始西方化了,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民族的和声问题,五十年代有一批音乐家在这个领域内做了不少研究,如樊祖荫、张肖虎、刘烈武等等都有著作来讲述这个问题,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在许多中国音乐作品当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
所以我也将我的思考在这里与大家探讨!2、先从和声的源头上说起:和声是从复调中发展而来的,而复调则是多声部思维的结果。
在多声部思维这个层面上中外共同存在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多声部音乐由来已久了,但中国的多声部并没有继续发展,而是停留在了横向的旋律的多样性上,所谓的多声部也只是支声性的变奏而已,其旋律主干只有一个,这样的多声部其实就是变奏的齐奏而已,所以在中国音乐的传统里,复调思维还略略的早于和声思维。
3、由于中国五声性音乐,所以在纵向上根本无法在每个音级上形成三度叠置的和弦,仅仅能在宫音上形成135及羽音上形成613这两个三度和弦,因此整个以三度叠置和声体系就无法产生。
但由于支声复调手法的普遍使用,再加上以四五度为音程为主的旋律发展方式,所以,以四五度为音程基础的和弦顺理成章了,先是五度排列152、263、(37#4)、(415)、526、(637)、再看四度排列(14b7)、251、362、(4 b 7 b 3)、(514)、625、(736)这两个排列的和弦中不包括偏音的四度和弦完全重复了,共六个Ⅰ5152①、Ⅱ5263、Ⅱ4251②、Ⅲ4362、Ⅴ5526、Ⅵ4625、,其他和弦都出现了一个或两个偏音,因此这三个四度和弦就成了中国音乐体系中最常见的和声音响,算是中国特色和弦,剩下的包括偏音的四、五度和弦(37#4)、(415)、(637)、(14b7)、(4 b 7 b 3)、(514)、(736)有两个也重复了,这几个都是只有一个偏音,在剩下的都是包括两个偏音的四五和弦了。
和声分析课件ppt
民族歌曲分析
通过对民族歌曲进行分析,了解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和声手法和技巧,如特殊的调式运用、 丰富的节奏变化等。
民族音乐和声风格特点
民族音乐中的和声风格特点包括独特的音阶体系、丰富的调式转换、强调节奏的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作民族音乐作品。
和声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和声分析的目的是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揭示其内在结构和意义,为创作和演绎提供指导。
详细描述
通过对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和声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和构建音乐结 构。和声分析有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为音乐创作、演绎和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通过运用不同的和声进行、和弦转换等手法,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氛围和效果。同时,和声还可 以通过其张力、色彩等变化,使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丰富。
和声在音乐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情感表现力,也在于其与其他音乐元素的配合与协调。 只有当和声与旋律、节奏等元素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情感表达效果。
利用音乐软件对音乐作品进行采样、分析和可视化,进 而对和声进行分析的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音乐软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 音乐软件进行和声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 精确的采样和量化分析,同时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呈 现和声的结构和变化。
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总结词
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实例进行分析,来理解和声在 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02
和声的运用可以突出音乐的个性特点,使其更加鲜明、独特。通过运用特殊的 和声效果、转调等手法,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和声分析
和声语汇有三种:
(1)I—V、V—I 正格进行 (2)I—IV、IV—I 变格进行 (3)I—IV—V—I 复式正格进行(完全进行)
和声终止式:
一、完全终止: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及复式终止 (一)完满终止:符合三个条件 1、结束的两个和弦一定用原位(V——I、IV——I) 2、I级处于强拍上 3、根音旋律位置 (二)不完满终止:以上如有一条件不符合便是不完满终止 二、不完全终止: (一)半终止:正格半终止和变格半终止。 (二)阻碍终止(中断终止):用不稳定功能代替稳定功能,如 V——vi 另外还有补充终止。
下属功能:
副下属——ii、IV、vi/x 重下属 IV/IV 重属变(增六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N6)——降II级一转位 降III级、降VI级、降VII级 另外还有小属、小下属大小调交替和弦 整个传统和声里无非是自然和弦、离调和 弦和变和弦的运用,而传统和声里所有和弦 的音响无非是大、小、增、减三和弦、大小、 大、小、减半减七和弦及大小九和弦的性质。 (当然有的作品也有特殊音响)
和声分析
正三和弦:I 、IV 、 V 副三和弦:ii 、iii、 vi 、vii
主功能: T —— I (7) 、iii(7)、 vi(7) 属功能: D —— V (7) 、iii(7)、 vii(7) 下属功能:S —— IV (7)、 ii(7)、 vi(7)
属功能:
属七:V7 副属(V(7)/X):V(7)/ii 、V (7)/iii、V(7)/IV、V(7)/vi 小调 有七级副属 重属:V(7)/V 属九:V9 导七:vii7 副导: vii(7)/ii、vii(7)/iii、vii(7)/IV、 vii(7)/vi 小调有七级副导 重属导:Vii (7)/V 属变和弦
和声知识
第二章 三和弦
1. 三和弦的类别与构成
按照一定规律纵向结合起来的音群,称为和弦。
在大小调和声中,和弦是按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
三个音按三度关系叠置,即构成三和弦。这是大小调和声中最常见的和弦形式。
构成和弦的每一个音,都有相应的名称。
因低音与上方两音分别构成四度和六度音程,得名四六和弦,以数字“”标记。
由于等音关系,增三和弦的原位和转位,
与在同一低音上构建的其他位置的增三和弦并无音响上的差别。
所以,增三和弦的不同低音位置,一般需要依靠记谱或音乐的调性感觉来加以区分。
和弦的转位一般不会使和弦的性质发生改变。
三和弦的三种低音位置,会对和声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稳定和弦,原位最稳定,
一般允许在同度和十二度的范围内活动,最大距离不应超过十五度。
上方三个声部相邻者之间的音程超过八度,或低音与次中音声部间的音程超过十五度,
叫做超开放排列。这样的写法会影响和声的凝聚力,应当避免。
四、和声分析
和声学习中的写作训练必须与分析结合进行。
四声部写作中所沿用的那些技术“规范”,
大三度上面重叠一个小三度,叫做大三和弦。
小三度上面重叠一个大三度,叫做小三和弦。
两个大三度相叠,根音与五音相距增五度,叫做增三和弦。
两个小三度相叠,根音与五音相距减五度,叫做减三和弦。
实际上,每个三和弦都包含有三个音程。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所含的音程都是协和的,属于协和和弦。
增三和弦与减三和弦各含有一个不协和的音程,属于不协和和弦。
日志
乐理知识--传统和声
热度 11已有 1609 次阅读2011-11-20 12:43
和声期末总结
和声期末总结2019年是我大学四年中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和声专业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年。
回顾这一年,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收获。
在这篇期末总结中,我将回顾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自身的成长以及未来的规划。
首先,我要说一说这一年的学习内容。
在这一年中,我学习了音乐合唱、声乐、指挥等课程,并参与了多次合唱演出。
这些课程的学习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声乐课程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嗓音特点,通过不断练习和技巧的学习,我在唱歌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指挥课程教会了我如何带领合唱团队,协调各个声部的演唱,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还学习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这些课程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我想谈谈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不仅在音乐方面有所提升,还在团队合作、领导能力以及表演技巧方面有了突破。
合唱演出是我在这一年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但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与合唱团队一起奋斗。
这些经验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此外,我还参加了许多音乐比赛和演出,这给我提供了锻炼表演技巧的机会,让我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后,我要谈一谈对未来的规划。
作为一名音乐人,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演唱家和指挥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继续加强自己的音乐理论和声乐技巧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各种演出和比赛,锻炼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
除此之外,我还计划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我一定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总的来说,这一年的和声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我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水平,通过合唱演出和比赛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一年的学习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启发了我对音乐的深入研究。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嘉陵江上》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是以嘉陵江为题材的一首民族合唱作品,其和声部分的设计和表现极具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嘉陵江上》的和声进行分析,探索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结构。
这首歌曲采用了传统的四声部合唱形式,包括高音、次高音、次低音和低音。
每个声部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层次。
高音和次高音部分承担了旋律主题的表达,而低音和次低音部分则负责增强和声的厚度和稳定性。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特色。
这首歌曲的和声设计非常注重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充分展现了嘉陵江畔的宏伟景色和浓厚的民俗风情。
在和声构思上,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的纯和弦,通过对主调和属调的运用,使得整个乐曲更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歌曲中还充分运用了模仿、反复和对位等手法,使得和声更加生动鲜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表现方式。
在这首歌曲中,和声部分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既有齐唱,又有分唱,既有对位,又有和声。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使得歌曲更具变化,更有层次感。
而且,歌曲中的和声部分还充分融合了音乐与诗歌的特点,使得整体表现更加生动鲜活。
通过对旋律和和声的巧妙搭配,歌曲成功地展现了嘉陵江畔的美丽风光和浓厚的地方文化。
我们来总结一下《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这首歌曲以嘉陵江为题材,采用了传统的四声部合唱形式,并充分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和声特色。
通过对主调和属调的运用,以及模仿、反复和对位等手法的运用,歌曲成功地展现了嘉陵江畔的风景和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嘉陵江上》是一首极具特色的艺术歌曲,其和声部分的设计和表现都极具精彩之处。
通过对其和声的分析,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歌曲,还能更好地欣赏和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厚艺术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的独特魅力,将其美妙的和声展现给观众。
传统芦笙与笙之和声比较
据 民 间 传 说 ,十 七 管 十 四 簧 莖 都 需 要 在 第 1、16、 1 7 三管上不装音簧,第 1 9 、16、17四管上不装音簧。此 外 ,管簧位也都是相同的十七。在唐代时十七簧笙与 十四簧笙、十七管十三簧的芦笙乐器音域差不多均是 1 3 度左右,这种乐器可以根据需求设定多种不同的音 调 ,但绝大多数还是半音,整体性的七声音阶结构相 对 较 少 ,正是如此使得和声诞生出现了条件,这也是芦 笙 5 8 旋律性和声的重要部分。比如说十七簧笙,就有 着完整性的七声音阶,在近两个八度的音域中分别设 置 ,随着“旋律性和声”的成功运用和转调性能的提高, 它开始成为其传统笙五八度和声运用的独特风格[M]。 以唐代笙和 近 代 笙 为 例 ,其 音 列 :
关键词:传统 芦 笪 笙 之 和 声 旋 律 性 和 声 功 能 性 和 声 比 较 分 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17-03
在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他们主要的演奏乐器 就是传统的芦笙,以及众多汉族地区民族钟爱的吹管 乐器— 笙 ,比较常见的就是葫芦莖、瓢笙等古代笙 系 乐 器 ,这类乐器的组成、发声原理以及演奏用法等 都非常相似。除此之外,音乐形态、音乐体裁以及调试 与旋律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单纯说芦笙与笙的和 声 来 说 ,很多学者都认为,我国民间传统的芦笙和声, 装饰性和声主要是提升部分旋律音量以及装饰旋律 色 彩 ,我 国 自 古 传 承 的 民 族 传 统 莖 ,都 是 极 具 和 声 旋 律 性 质 的 旋 律 性 和 声 。这 两 种 类 型 的 和 声 ,相较于西 洋传统和声来说,现代常用的改良版芦笙所使用的功 能 性 和 声 ,并 不 具 有 太 强 的 和 声 功 能 性 质 。芦笙较多 注重装饰 性 和 声 ,玺相对注重旋律性和声,两者都属 于 协 和 的 五 八 度 、四 八 度 和 五 度 、四 度 和 音 。虽说如 此 ,但 两 者 在 音 乐 旋 律 的 使 用 模 式 中 并 不 相 同 ,两者 最大的不同就是装饰性和声以旋律装饰为目标,旋律 和声则是倾向于旋律作用,本文是对相关学者的观点 进行比较和记录。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鉴赏
殷秀梅:《我爱你,中国》
总结词
殷秀梅的《我爱你,中国》是一首充满爱国 之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和自豪。
详细描述
《我爱你,中国》是一首以流行音乐为风格 的创作歌曲,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 殷秀梅用她那宽广、深情的嗓音,唱出了这 首歌曲所蕴含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让人们 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敬仰。
社会文化
民族声乐作品也常常反映出特定的社 会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 念、历史事件等。了解作品的社会文 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例如,《歌唱祖 国》是一首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昂 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歌曲,其激昂奋 进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充分展现了新 中国的辉煌成就。
05
中国民族声乐名家名作
王昆:《东方红》
总结词
王昆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东方红》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赞歌,表达了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敬爱和赞美。
详细描述
《东方红》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歌词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动听。王昆用她那高亢激 昂、婉转抒情的嗓音,唱出了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情感表达
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还擅长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在欣赏歌词时,要注意 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以及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情感渲染作用。
音乐结构分析
曲式分析
节奏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的曲式往往比较自 由,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 分析曲式时,要注意其结构特点、 发展逻辑和层次感,以及其在作 品中所起到的结构支撑作用。
音色变化
音色丰富
民族声乐作品常常需要展 现多样的音色,以适应不 同情感和表现的需要。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1. 引言1.1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嘉陵江上》是一首融合了民族元素的艺术歌曲,其和声表现了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情感。
在这首歌曲中,和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整首曲子增添了层次感和情绪色彩。
首先在和声概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嘉陵江上》采用了富有西南风情的和声进行编配,融入了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整首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
而在和声类型方面,这首歌曲主要运用了和声音阶的叠加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和声结构。
在和声特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嘉陵江上》的和声充满了变化和对位的处理,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动感和层次感。
而在和声运用方面,歌曲中采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对位处理,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对《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歌曲在和声方面的创作和运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为整首曲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2. 正文2.1 和声概述和声概述是对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弦或和声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和总结。
在艺术歌曲《嘉陵江上》中,和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和声概述可以从和声的构成、和声的功能、和声的演奏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和声的构成是指由不同音符构成的和弦在音乐中的排列和组合。
在《嘉陵江上》这首艺术歌曲中,和声的构成可能包括主和弦、副和弦、过渡和弦等。
这些和弦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整首歌曲的和声体系。
和声在音乐中的功能是指和声如何与旋律、节奏等其他要素相互配合,共同塑造音乐的整体效果。
在《嘉陵江上》中,和声可能通过与旋律的对位、与节奏的变化等手法,为歌曲增添情感层次和音乐张力。
和声的演奏方式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嘉陵江上》中,和声可能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或声音特点来实现对和声的表现和处理,以达到音乐的整体和声效果。
2.2 和声类型和声类型是指在音乐中所运用的和声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音程构成和声的方式进行分类。
在艺术歌曲《嘉陵江上》中,和声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和声的根音类型:在《嘉陵江上》中,和声的根音类型主要以小三度和大六度为主。
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
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作者:赵宋光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赵宋光[1]一、问题的提法讲到和声的民族特点,这里所说的“民族”,指的是那些在民间音乐中大量运用五声音阶调式的民族。
这样的民间旋律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旋律所用的音可能突破五声而用了六声、七声、八声、九声,但它的旋法和旋律表情方式仍是建立在五声性音调基础上的。
这样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由于纯四、五度协和关系开展得比较远,他们的风格色彩和表情素质不同于大小调,因此在运用和声手段来配置旋律时也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这民族特点可以扼要地归结为对四个音的功能的理解和处理。
这四个音是:主音上的小三、大三、大六、小七度音。
还有一些民族的一部分民间旋律用这样一类调式:调式的音阶虽然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而不是五声性的,但是在旋律音调中,纯四五度协和关系开展得比在大小调里远些,或者开展的方向跟在大小调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和声也有不同于大小调的要求。
这种特殊要求往往表现在对主音上小三、小七度音的功能的理解和处理。
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音的功能所作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处理,也关系到这些民族旋律的和声配置中的民族特点问题。
这是在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旋律配置和声时有必要注意探讨的问题。
对于四个音的功能,首先有一个“理解”的问题。
就是,按这些音在旋律里本来的旋法和表情性格,应该怎样来理解它们的功能。
在理解基础上,就有一个“处理”问题,就是,为了保持它们原有的性格,和声上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功能。
本文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围绕这样四句话:( 1 )主音上的大六度音,在自然大调里是下属功能的,我们要也能把它处理成属功能。
( 2 )主音上的小七度音,在自然小调里是属功能的,我们要也能把它处理成下属功能。
( 3 )主音上的小三度音,在自然小调里是主功能的,我们要也能把它处理成下属功能。
( 4 )主音上的大三度音,在自然大调里是主功能的,我们要也能把它处理成属功能。
民族声乐期末总结
民族声乐期末总结首先,我了解到了民族声乐的特点。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声乐形式,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民族声乐中,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歌者需要通过声音和演唱技巧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民族声乐中的音乐语言也非常丰富多样,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技巧和音乐元素,比如滑音、颤音、装饰音等,使得声乐更加具有表现力和魅力。
其次,我学习了民族声乐的基本技巧。
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首先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正确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正确的呼吸,才能使声音更加饱满和稳定。
其次是发声技巧,不同的民族声乐曲目需要采用不同的发声技巧,比如腔调、音色、共鸣等。
还有喉部和发声器官的保护和练习,保持良好的唱姿等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有机会参与了一些民族声乐的演出和排练。
通过实践活动,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声乐的魅力和韵味。
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了民族声乐的内涵和情感。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民族声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族声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神。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民族声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发展了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表现能力。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声乐的魅力和情感表达的力量。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不断探索和发展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演,传递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民族声乐。
总之,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民族声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发展了自己的声乐技巧和表现能力。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传递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
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离调性和弦(2013-01-17 16:36:59)转载▼分类:语言乐理研究标签:杂谈之前说和声法则的运用主要是多练习,但是光是练习只是解决如何说话的问题。
如果要说一段精彩的话,那就要多多学习和分析下优秀作品了。
下面讲的和声分析比较散,比散文还散,呵呵!1、离调性和弦的出现,主要是和声作品多使用了变化音。
比如C大调的II和弦是D-F-A ,但如果改成D-#F-A,那这种叫什么和弦呢?不能说#F是和弦外音吧,少了三音那就不是三和弦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名称,叫离调性和弦。
这里说的离调,就是该和弦的主调不属于本调(这里即是C大调),为了和本调区分,就称该和弦的主调为副调,那样该变化音和弦就被叫做副调和弦了。
2、这样又有问题,就是怎样标记这种副调和弦了,这里可以标记为V/V,什么意思呢?下面的V表示该副调和主调的关系,即该副调的主音是主调的V级音,这里就是G大调了。
上面的V表示该和弦是副调的几级和弦,这里就是V级和弦,即C大调的V/V和弦标记就是表示G大调的V级和弦,这和D-#F-A是吻合的。
3、离调性和弦一般用在高潮部分或收尾部分的前面,用来增加流动性和起伏性。
注:这里讲的变化音是相对调式来说的,例如#F对于G调来说就不是变化音,主要看有否使用变音记号。
和声分析-和声织体(2013-01-18 10:34:40)和声织体是指各个声部的运动线条的总体,包括横向和纵向。
和声主要有两种基本织体:1、柱式和弦和弦音同时出现,即是几个手指一齐按下去那种和弦。
这种和弦听起来比较厚实有力,但是比较呆板,不够灵动。
注:这种和弦对使用和声法则的要求相对严谨。
2、分解式和弦和弦音不是同时而是横向连续出现。
这种和弦看起来像复调,听起来声部线条清晰,变化更丰富。
流行乐曲基本使用这种和弦。
和声分析-终止四六和弦(K46)(2013-01-21 10:25:09)终止四六和弦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它一般处于强拍,重复低音(即五音),并且多用于和V级和弦连接的形式参与半终止或终止,所以称为终止四六和弦,标记为K46。
和声教程期末总结
和声教程期末总结在本学期的声乐教学中,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对声音的产生、发声技巧以及唱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我希望通过这篇总结,将我在本学期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我在声乐教学中学到了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发声技巧。
在学习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声音是通过气流通过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在发声技巧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运用腹式呼吸来使声音更加稳定和持久。
通过反复的训练,我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唱歌中去。
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正确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咬字的方式,以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表达力。
这些发声技巧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更多呼吸和发声的方法,让我的声音在演唱时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其次,我在本学期学到了唱歌技巧。
在音准方面,我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如何正确地唱准音高。
我养成了反复比较的习惯,通过不断调整和修正来使自己的唱准更加准确。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排练和演唱一首歌曲,包括如何处理高低音区的转换、如何运用音域和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通过多次的排练和演唱,我提高了自己在舞台上的自信和表现力,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将情感表达出来,与观众取得更好的互动和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对我的发声和演唱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在调节音域的过程中,老师教导我如何正确划分歌曲的音域,避免在高音区用力过大而导致音准偏差或失音,也告诉我如何在低音过渡到高音时保持音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在歌曲的表演中,老师教导我如何根据歌曲的表达需要来调整音色和演唱方式,以使整个演唱更加真实和自然。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提醒我注意唱歌姿势的调整和咬字的准确性,以保证唱功的完美呈现。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声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我了解到声乐并不仅仅是唱歌,还包含了对声音产生和发声技巧的掌握,以及对唱歌技巧和表演的实践和应用。
声乐教学让我更加注重声音自身的品质和表达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巧和修养。
民族和声分析(总结)
民族和声研究一、有共同的和声理论根基,但发展的方向不同。
(中国民族和外国民族的区别):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和声民族化探索;2、“西方近现代和声”: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和声理论体系。
二、中国当代的多声音乐发展于本世纪初,以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
基本原则: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和声方法。
创新方向即在这一基本原则上作出延展或突破。
三、时期:1、“五四”以来的创作实践(开始探索,不仅体现在创作方面,还体现在理论研究工作和专业作曲教学之中)。
(革命的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的思想传统)。
2、对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主要集中于解放后这一时期的音乐事业中(系统、全面)。
3、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成熟于改革开放之后。
四、传统功能和声方法的延展和突破:1、传统功能和声体系。
基本点:和弦采用三度叠置的形式;依音的相互关系,将和弦划分为“主—稳定”功能和“从属—不稳定”功能,前者对后者起支配作用,构成了和声序进的原则。
2、延展与突破:①三度叠置和弦的连续平行进行,较多的保留了功能和声的结构形式,突破强调声部独立性的和声连接原则,近似于西方近代作曲技法中的“加厚的旋律层”的写法。
(对功能有所突破)。
②对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建立在三度叠置形式的和弦之上)改造:三度结构的“高置”和弦(七、九、十一和弦);同音级的变化音与本位音同时存在于同一和弦中,多是由于强调声部进行的倾向性而使用的。
(半音倾向)→(声部)一般放在外声部;在传统和弦中自由地加入“外音”,引起和弦结构及音响的复杂化。
(非三度)③有别于传统和声的方式来表达调式中心与调的关系:在为五声音调配置和声时,调式中心常伴随音调的变化而转移。
民族风格与功能和声的巧妙结合——桑桐《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之六《哀思》和声分析
作者: 周国强[1] 朱志华[2]
作者机构: [1]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 [2]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100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77-17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民族风格 功能和声 三度叠置 偏音
摘要: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理论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歌曲、钢琴曲、大提琴曲等。
本文通过对桑桐《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之六《哀思》的和声分析,来观察我国作曲家在实践民族风格与欧洲传统和声相结合之路上的探索。
由此得出的结论希望有助于传统和声的教学以及有助于我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民族合唱创作研究报告
民族合唱创作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合唱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中发扬光大。
民族合唱作品通过独特的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和研究关注于民族合唱。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族合唱创作的研究,探讨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挖掘民族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为民族合唱创作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启示。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民族合唱创作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收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合唱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以及对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探讨。
4. 研究结果与讨论4.1 民族合唱作品的文化内涵民族合唱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民族合唱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韵律特点以及歌词所表达的诗意和哲理。
这些元素与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等紧密相连,使得民族合唱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4.2 民族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民族合唱作品通过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丰富性为民族合唱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民族合唱作品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4.3 民族合唱创作的启示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合唱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民族合唱创作的启示。
首先,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其次,要注重声部编配和和声技巧的运用,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最后,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5. 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对民族合唱创作的研究,揭示了民族合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提供了一些对民族合唱创作的指导和启示。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和声研究
一、有共同的和声理论根基,但发展的方向不同。
(中国民族和外国民族的区别):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和声民族化探索;2、“西方近现代和声”: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和声理论体系。
二、中国当代的多声音乐发展于本世纪初,以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
基本原则: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和声方法。
创新方向即在这一基本原则上作出延展或突破。
三、时期:1、“五四”以来的创作实践(开始探索,不仅体现在创作方面,还体现在理论研究工作和专业作曲教学之中)。
(革命的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的思想传统)。
2、对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主要集中于解放后这一时期的音乐事业中(系统、全面)。
3、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成熟于改革开放之后。
四、传统功能和声方法的延展和突破:1、传统功能和声体系。
基本点:和弦采用三度叠置的形式;依音的相互关系,将和弦划分为“主—稳定”功能和“从属—不稳定”功能,前者对后者起支配作用,构成了和声序进的原则。
2、延展与突破:①三度叠置和弦的连续平行进行,较多的保留了功能和声的结构形式,突破强调声部独立性的和声连接原则,近似于西方近代作曲技法中的“加厚的旋律层”的写法。
(对功能有所突破)。
②对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建立在三度叠置形式的和弦之上)改造:三度结构的“高置”和弦(七、九、十一和弦);同音级的变化音与本位音同时存在于同一和弦中,多是由于强调声部进行的倾向性而使用的。
(半音倾向)→(声部)一般放在外声部;在传统和弦中自由地加入“外音”,引起和弦结构及音响的复杂化。
(非三度)③有别于传统和声的方式来表达调式中心与调的关系:在为五声音调配置和声时,调式中心常伴随音调的变化而转移。
(即和声色彩化、风格化);在复杂的多声组合中,将调式的中心音作为和弦根音或其他被强调的音,以保持结构的统一。
基音:确保在多声作品中的统一;将同音上方的大小三度结合在同一和弦内,调式色彩趋于“中性化”,但这是一种局部性的和声方法。
(二度的色彩有“嬉戏”的效果)。
例一:在姚恒璐的《嬉戏》中低音声部的二度处理,使音响效果诙谐幽默。
例二:《涛声》汪立三:
基音统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