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声分析(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和声研究
一、有共同的和声理论根基,但发展的方向不同。(中国民族和外国民族的区别):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和声民族化探索;2、“西方近现代和声”: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和声理论体系。
二、中国当代的多声音乐发展于本世纪初,以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基本原则: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和声方法。创新方向即在这一基本原则上作出延展或突破。
三、时期:1、“五四”以来的创作实践(开始探索,不仅体现在创作方面,还体现在理论研究工作和专业作曲教学之中)。(革命的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思想传统)。2、对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主要集中于解放后这一时期的音乐事业中(系统、全面)。3、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成熟于改革开放之后。
四、传统功能和声方法的延展和突破:1、传统功能和声体系。基本点:和弦采用三度叠置的形式;依音的相互关系,将和弦划分为“主—稳定”功能和“从属—不稳定”功能,前者对后者起支配作用,构成了和声序进的原则。2、延展与突破:①三度叠置和弦的连续平行进行,较多的保留了功能和声的结构形式,突破强调声部独立性的和声连接原则,近似于西方近代作曲技法中的“加厚的旋律层”的写法。(对功能有所突破)。②对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建立在三度叠置形式的和弦之上)改造:三度结构的“高置”和弦(七、九、十一和弦);同音级的变化音与本位音同时存在于同一和弦中,多是由于强调声部进行的倾向性而使用的。(半音倾向)→(声部)一般放在外声部;在传统和弦中自由地加入“外音”,引起和弦结构及音响的复杂化。(非三度)③有别于传统和声的方式来表达调式中心与调的关系:在为五声音调配置和声时,调式中心常伴随音调的变化而转移。(即和声色彩化、风格化);在复杂的多声组合中,将调式的中心音作为和弦根音或其他被强调的音,以保持结构的统一。基音:确保在多声作品中的统一;将同音上方的大小三度结合在同一和弦内,调式色彩趋于“中性化”,但这是一种局部性的和声方法。(二度的色彩有“嬉戏”的效果)。例一:在姚恒璐的《嬉戏》中低音声部的二度处理,使音响效果诙谐幽默。
例二:《涛声》汪立三:
基音统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