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审美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纪录片《精灵之舞》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欧阳青拍摄的纪录片,于2010年上映。
影片通过走访中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展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精灵之舞》通过其纯真和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以及他们舞蹈中的动作、服饰和表情等元素。
这些元素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观众可以感受到各个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这种真实和纯真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代入少数民族的世界观,加深了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精灵之舞》的摄影和剪辑手法也为影片增添了审美价值。
欧阳青运用了多种摄影手法来表现舞蹈的美感,如运动镜头、近距离镜头和舞台灯光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使观众更清晰地看到舞蹈的细节和美感,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剪辑手法的运用也为影片的节奏和结构增添了艺术感。
通过将不同地区的舞蹈片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欧阳青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个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精灵之舞》还探讨了舞蹈艺术与身份认同、社会变迁等社会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影片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意义。
在影片中,少数民族舞蹈被视为少数民族的文化象征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正逐渐消失。
这种对比与冲突使得观众更深刻地思考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影片也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传承文化和传递情感。
这种对舞蹈艺术的思考使得影片的审美意义更加深远。
《精灵之舞》以其真实、纯真和多样性的展示方式,以及优秀的摄影和剪辑手法,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和文化传统。
影片还通过探讨舞蹈艺术与社会议题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意义。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能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舞蹈艺术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可以说《精灵之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形式,它以真实事件为主题,以记录和表述的形式对这些事件进行表达和呈现。
在以往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由编剧、导演、演员等人经过反复设置、演绎的电影故事;而在纪录片中,导演通常更多地扮演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用相机记录和展示真实世界的画面和声音。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真实性和亲近感,也在于它的纪实美学。
纪实美学,是指纪录片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是在纪录片中通过语言、视觉、声音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展示主题等目的。
它所包括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还原真实的视觉风格。
纪录片的影像记录常常使用风格各异的镜头技法,如手持镜头、定位特写、长镜头等,用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独特的视觉风格。
捕捉真实的视觉美感是纪录片的特有美学。
第二,借助音效强化真实感。
纪录片经常使用真实场景的声音,诸如现场音效和说话声音,而不是背景音乐。
同时,特定的音效也会被运用在纪录片中,以加强对某些情感和场景的表达。
第三,挖掘被隐藏的主题。
纪录片的拍摄有时候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它们可以从头条新闻、日常空气中被忽略的亚文化,到社会历史遗留的事件和现实问题等广泛的领域挖掘出独特的主题。
第四,支持事实的真实性。
纪录片通过多种角度来展示纪录片主题的事实面,强调真实性。
例如,它可以使用现实场景、采访实录、新闻存档、文件记录等证据展示事实。
第五,独特的创意表达。
尽管纪录片主题通常都是真实的事件或人物,但纪录片也会引入一些导演的思想或者独特的视觉特效等元素,以表达导演自己的特殊情感和主题。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更深入地理解。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讲述了中国现代音乐巨匠胡思得的一生。
电影美妙诠释了胡思得的音乐成就,与胡思得音乐的射程,情感的数值都能相匹配。
这部电影以其抽象的艺术及表现电影中的听觉美妙影响着观众。
镜头慢慢追随着音符的翻涌、和谐的和弦,仿佛一股感性的奇妙潮流滚至观众内心深处,使人们不禁陶醉于华丽的音乐之中。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精灵之舞》是一部以舞蹈为主题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华彩少年民族舞蹈团的展示和访谈,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和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
首先,本片在拍摄手法上,采用了精心的摄影技术和画面剪辑,将舞蹈团员们的舞姿和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舞蹈表演的镜头上,其拍摄手法精湛,摄影机跟随着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将舞蹈表演的美感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在视觉上享受到美的享受。
其次,在美学寓意方面,本片通过对中国民族舞蹈发展历程的描摹,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和深刻内涵。
同时,本片将华彩少年民族舞蹈团呈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高超表演能力解读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之处。
最后,在故事叙述上,通过对团员的访谈,展现了华彩少年民族舞蹈团成员们热爱生活和舞蹈,并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舞蹈艺术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舞者们不断探索和挑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的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同时也在磨练心性、锤炼意志,促进了身心健康和个人修养提高。
同时,舞者们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文化使者,为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是十分高的。
它以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美、中国民族舞蹈团队员们的拼搏和追求,以及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扬和弘扬。
论述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走向
纪录片创作的审美趋向
1.平民化
随着纪录片被更多的受众喜欢和接受,其选题内容也愈来愈接近平民的生活。
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化观照的内容仍然存在,但不再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生活中有趣的凡人小事,普通的百姓生活,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走进了纪录片的视野。
没有过多猎奇的目光,而是平实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细微的变化。
真正实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人带来一种平实、亲切、自然的审美享受。
2.视觉化
电视纪录片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审美取向近年来也有所改变,在表现手法越来越灵活多样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好看,追求画面的美感与视觉冲击,增加观看的兴奋点,刺激受众的好奇心理,满足受众的期待愿望。
同时用镜头营造一种悬疑、刺激的收视氛围,给人带来休闲、放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3.个性化
纪录片是以“个体”的视角“感受”生活和世界,“个体”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存在。
所以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方式,都尽量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
这是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价值所在。
纪录片的叙事与审美
——《新丝绸之路》
一、叙事策略
纪录片记述的是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现 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 纪录片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 并对发生的人、事、物做真实描述,因 而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本质。 真实性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环境
需指明的是,尽管纪实手法营造了一种 真实的情境和氛围,但纪实不能等同于 真实。 “纪实不是真实,纪实首先是一种美学 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 纪录片所追求的不是真实本身而是一种 真实的境界,对真实的追求也并不意味 着:再现真实就是纪录片的最大价值。
分析
纪录片同样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它的分 析也离不开对镜头语言的分析和声音语 言的分析。 相较与一般的影片,它更多的是对于纪 实与真实的把握。
形式的多元化 用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过去一味地对 社会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通过 人的活动来见证重要事件,而且在题材 选择和表现内容上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 度挖掘。
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 创造纪实境界:摆拍、补拍、扮演(追 求神似)、三维动画 情景再现与三维动画,丰富来画面的视 觉元素,使叙事有张有弛,富于节奏变 化,具主 题首先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 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 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 和世界的思维。
二、审美价值:从单一化到多 元化
主题、内容的多元化 早期的纪录片多局限于政治宣传和民族精 神宣扬 20C90年代的纪录片又转而关注平民百姓、 弱势群体、边缘化人物 当今的电视纪录片在经历过栏目化、频道 化的洗礼后将自己定位成一种普通的电视节目 形态,成为满足电视观众多元化审美情趣的一 种表达方式。
纪录片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研究
纪录片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研究纪录片艺术是一种承载着现实主义思想的艺术形式,它注重记录真实的人、事、物,并将这些记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观众在观看时既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类生存现实中的痛苦、喜悦、挣扎和向上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视觉和审美的空间里,生命和真实得以表达,而人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也因此被传承下来。
纪录片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研究不仅仅是对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探究,更是对人类思想、心灵、价值的深刻审视。
纪录片艺术创作的审美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真实与艺术性的平衡、剪辑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和陌生与熟悉感的结合。
首先,纪录片艺术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平衡是最关键的特点之一。
纪录片艺术的创作源于现实世界,它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和再现生命真实,而这种真实是观众们可以认同和体会的。
在纪录片艺术创作中,摄影、音乐、剪辑等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一种艺术形式,更将真实变得丰满、动态,甚至是与生命相等的。
真实与艺术性的平衡不仅需要对生命的真实予以尊重,更需要将真实与艺术结合起来,使生命更加立体、丰满、有机。
其次,剪辑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是纪录片艺术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手法利用排列、组合、混剪、速度等手段对素材进行处理,从而使观众得以看到不同层面的真实。
剪辑可以是时间的跳跃,可以是空间的扩展,可以是观察角度的转变,还可以是不同素材间的对比。
这些非线性、多角度的剪辑操作,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和思考,也是纪录片艺术创作的一大独特之处。
最后,对于观众来说,陌生的人、事物和环境总会是一次有趣的探索之旅。
在纪录片艺术创作中,观众需要感受到的是熟悉和陌生感的共存。
熟悉感让观众容易接受生命的真实,而陌生感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一方面,纪录片艺术创作者通过拍摄陌生的人、事物或环境去探究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时也会对陌生的事物和环境产生兴趣,并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背后的真相。
这种探究,不仅是对现实的思考和认知,更是拓展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纪实的手法展示真实事物的影视作品。
它以真实、客观的表现方式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向观众传递信息并引发思考。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即是指通过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传达观众的情感和观点,使观众对真实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一,真实性。
纪录片的首要特征是真实性。
观众看纪录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真实,希望看到真实世界的片段。
纪录片的制作标准要求拍摄时的客观性,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事物的本来面目。
拍摄中不应夹带个人感情和观点,不得以虚构的手法来处理事实,不能夸大、歪曲真相。
观众通过恰当的镜头拍摄和真实的叙述,获得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文关怀。
纪录片在传达真实信息的也能呈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纪录片的纪实美学表达,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纪录片可以聚焦于贫困地区、社会问题或个体经历,通过真实且深入的叙述和描绘,传递给观众让人思考和关注的信息,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爱和思考。
第四,批判精神。
纪录片不仅仅是展示现实,还可以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纪录片可以拍摄和揭示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通过观察和讲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反思,并在批判与思考中促使社会进步。
纪录片的批判精神在于触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维,唤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通过真实、艺术性、关怀和批判等方面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世界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表达方式,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通过镜头的呈现展现出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像艺术形式。
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记录生活为功能,旨在记录和展现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人类命运等等各种主题的影像艺术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手段,使得观众在镜头的呈现下,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动的现实感、强烈的情感和深深的思考。
纪录片的美学风格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表现和呈现方式。
它会使观众感觉到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度,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纪录片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将针对纪实美学进行分析,并从不同层面分析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首先,纪录片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传达纪实性的东西。
例如,画面上的镜头切换、音乐衬托、字幕的呈现、摄影技巧的使用等等。
这些手法有时候是为了随时引导观众的情感波动,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与感受电影主题和内容。
这种艺术化的创作手法一方面表现了主创人员的艺术水平和视觉体验,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较好的传达,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地理解和认识主题内容。
其次,纪录片文本的勾画也应该在纪实美学分析中作出重要的分析。
文本的勾画应该是与电影主题及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要与纪录片整体风格保持和谐。
但是,在实际制作中,如何把握好文本的分寸和强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如果文本力度过强,可能会减少电影的纪实性,在整体上失去真实的呈现,使观众产生不适和排斥。
另一方面,如果文本过于淡化,也可能会使纪录片无法有效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让观众难以理解主题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在这种场景下,纪录片制作人员需要在纪实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
综上所述,纪实美学是一种新颖的纪录片分析方式,它强调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同时也考虑了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生活真实性。
纪实美学的理论在纪录片整体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纪录片的制作更具备艺术性和思辨性,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提高观众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质。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审美追求
! Q:
Sci nce e end Techn og I novaton ol y n i H e al r d
学 术 论 坛
浅 谈 电视 纪 媒 大学南 广学院 广播 电视 系 江苏南 京 2 1 2 1 7 ) 1 摘 要: 纪录 片非虚 构的底 线早 巳成 为一 种共识 , 但是从 多年 的创作 历程 来看 , 电视 纪录 片要 想赢得观 众 , 强调真实性是 远远不 够的 仅 作 为一种 影视 艺术样 式 ,电视 纪录 片同样 不能忽 视追 求艺术 之美 的真谛 。如何 使 其从 画 面.细 节、意境 等各 方 面来 看都 能够更接 近 艺术品 , 在写 实的力量支撑 下发 出特 有的 光芒 , 就是 本篇文 章将要粗 浅讨论 的话题 。 关键词 : 审美 画 面 细 节 意 境 中图分类号 : 5 J 2 9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4 9 x 2 0 )0 a 一 2 O 0 1 7 —0 8 ( 0 9 l () 0 5 - 2 6
一
1纪录片创作的画面之美
纪 录 片 发 源 之 初 , 首 先 是 视 觉 的 艺 即 术 , 是 由它 的技 术构 成 决 定 的 。 这 在默 片 时 代, 画面 就 是 人 们 接收 信 息 的 唯 一 途 径 , 纪 录片为人们带 来的美感是始 于画面的 。 因 此 , 录 片 的 创 作 最 基 本 的 元 素 就 是 影 像 纪 的 画 面 。 过 了 晃 晃 悠 悠 的跟 拍 的 纪 录 误 经 区, 我们 恍 然 发 现 , 录 片 的 影 像 也 可 以 如 纪 此 细 致 完 美 , 种 完 美 可 以 从构 图 , 接 和 这 剪 视 点 三 方 面来 解构 。 1 1摄 影构 图的审美 . 构 图是 形 式 美 的体 现 , 是 视 觉 艺 术 也 语 言 的 组 织 方 式 , 符 合 人 的 审 美意 识 , 要 让 人 产 生 审 美 快 感 。 使 得 内 容 的 内 部 结 构 它 得 到 恰 当的 表 现 , 有 内 部 结 构 和 外 部 结 只 构和 谐 统 一 , 能 产 生 完 美 的构 图 。 图是 才 构 摄影 的基 础 , 摄影 是 纪 录 片 创 作 的 基 础 , 因 此构图和创作的关系非常密切 。 Ⅸ 北人家》 摄 影上就 比较考究 , 藏 在 单 从 画面 就 能 给 人 以 美 的 视 觉 享 受 。 中 大 片 量运 用了对称构 图, 羊走过 时在溪水 中 如 的 倒 影 在 画 面 中 形 成 了对 称 分 布 。 下 来 接 的画 面 , 通过 色调 的 变 化 显 出 了 层次 , 阳 被 光 照 亮 的 部 分 是 暖 色 调 的 , 有 照 到 的 部 没 分是 冷色调使整部片子现得和谐统一 。 此 外 , 同 的 构 图 方 式 和 色 调 影 调 塑 不 造 出 来 的 艺 术 形 象 也 会 截 然 不 同 。 样 是 同 关 于 西 藏 的 两 部 经 典 纪 录 片 ,藏 北 人 家 》 《 是 以 和 谐 的 造 型 为 主 , 出 自然 性 , 《 突 而 西 藏 的诱 惑 》 强 调 意境 的营 造 , 重主 观 情 则 侧 感的抒发 , 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 给 1 2 画面剪接 的 审美 . 普 多 夫 金 在 l 2 年 作 过 这 样 一 番 论 8 9 述 : 我 重 复 一 遍 , 辑 工 作 是 电 影 本 体 的 “ 剪 创造 力, 自然 只 不 过 提 供 了 它 用 以 进 行 工 代 的 意 义 。
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审美分析
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审美分析摘要:纪录片以世间万物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是真与美相结合的影视艺术形式,以真实打动人心,以深度征服观众。
它的美学价值在发展中日益彰显并获得提升,它的美学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对于纪录片的纪实性进行审美分析,有利于纪录片美学体系的完善,在当前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审美分析纪录片以世界万物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具有无可比拟的的真实感和思想厚度,成为最具贵族气质的影视类型。
纪录片是一种真与美相结合的影视艺术,它的美学价值在逐步的发展中日益彰显并获得提升,它的美学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哲学家的观照以真为对象,艺术家的观照以美为对象。
不过这也是粗略的区分。
观照到了极境,真也就是美,美也就是真。
” 1真与美的结合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维度,我国的纪录片正在突破陈旧创作模式,以独具美学品质的影像语言,真实记录变革中的社会生活形态,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斑斓的影像中国。
当然,对审美风格的分析,能使纪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进一步美化生活。
正如席勒所说,“我们必须把在审美心境中归还给人的能力看做一切馈赠中的最高礼物,即人性的馈赠。
” 2综合纪录片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纪录片中美的存在和显现形式是多样的。
本文仅就自然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来做分析。
一、自然美的展现自然美,即现实生活中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美,就自然类和风光类纪录片创作者而言,面对这些特殊的拍摄对象与恶劣的创作环境,存在诸多不可控的因素。
又该如何表现自然美呢?这类片子注重纪实手法和写意风格的运用,擅长以精美的画面、独特的拍摄角度及精良的声音效果,来展示大自然的奇观和生命奇迹。
使观众仅凭视听感官就能直接观赏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在直接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就能达到悦耳悦目的审美层次。
《迁徙的鸟》是雅克·贝汉的自然史诗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影片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带给观者全新的审美体验,生动的展示了鸟类最真实和自然的生活场面。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精灵之舞》是一部由唐丹导演,于2011年上映的纪录片。
影片以揭示中国传统歌舞艺术珍贵价值为主题,通过展现舞蹈的演变过程、背后的努力和创作理念,呈现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本文将从影片的审美价值角度进行浅析。
影片《精灵之舞》以歌舞艺术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通过对舞蹈形式、舞者姿态、服装音乐等多个方面的细致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影片中的舞蹈场景布置、灯光烘托和摄影技巧等也大大提升了影片的美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舞台上,与舞者们一同感受舞蹈的力量和美感。
影片通过对舞者日常排练和创作心路的展示,传达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理念。
舞者们通过长期的苦练和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完成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他们的坚持和毅力不仅是铸就了出色的舞蹈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和弘扬。
通过观看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对一个人的磨砺和洗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精灵之舞》通过对中国各地舞种和舞蹈学院的介绍,展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影片将观众带入了舞蹈学院的课堂和彩排现场,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不同舞种的独特之处,并且通过不同地域的舞者的表演,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观众对中国舞蹈及其背后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影片还以音乐和声音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配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加之场景音效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也能够感受到音频方面的美感。
声音的运用不仅让观众陶醉也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节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审美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纪实美”而成为电视屏幕的新热点。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精神和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的结果。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与此同时真实的反映时代的特点。
对于纪录片来说,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是首要的,而“真实”则包括着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的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
首先,创作者的真诚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
他们的真诚是开启观众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纪录片中是唯一能够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
虽说创作者有主观的思想,但却是来自客观现实的存在。
《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就是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取得其高度信任,以便拍摄时,他们在镜头前能自然流露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迁徙的鸟》的创作者为了让鸟类与拍摄人员相处和谐,自然,真实些,他们便让鸟类整天跟自己呆在一起。
此外,还聘请了多名世界鸟类专家和两个科考队来协助拍摄。
这样才让世界的观众鸟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实现了一次奢侈的视听盛宴。
其次,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即纪录片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
生活真实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
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纪录生活,贴近生活。
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
《梯田边的孩子》的创作者为了强调生活的气息和在现场的感觉,于是采用了“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虽然他们或多或少都染上了大山外的“付小费”的习气,但正因为这样让我们看到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
《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并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
这段画面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编导没有进行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因而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戏剧性情节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第五章纪录片审美特性
第一节 审美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审美特征
3.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强调尊重客观现实与重视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审美 的基本规律和纪录片艺术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表现为视听形象纪实美。它的教育和认识作用 乃至娱乐和舆论作用,在审美中融为一体。 纪录片既有教育作用,也不排斥娱乐作用,是严肃的娱乐:向人 们提供高尚情趣和美感的娱乐。 教育和娱乐统一于审美。
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 传统文明的逆反思潮,是一种积极的时尚和进步现象。
1.平实感 平实感来自于选材和纪录两方面,都显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取材于凡人小事。《伴儿》、《老头》、《沙与海》《英与白》 平民视角观察生活和天下大事。《船工》、《四姐》、《远在北 京的家》、《毛毛告状》、《毕业生》 重大题材从侧面细微入手,表现给为深入、生动。 《北京记忆》整合30年年轮中的公共记忆和各阶层人士的亲历往事, 描述和纪念这一段历史,表现改革开放30周年之宏大历史背景的同 时,更应注重讲述北京人特有的记忆,在往事回溯中北京独具的城 市气质和变革历史。显现本片的资源优势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
2.怯矫饰 直接电影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反矫饰,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实自然 效果,缩小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幼儿园》 矫饰突出地表现为主观感情和艺术技巧的滥用,违背主客观统一 的原则。摆拍和导拍的行为 3.艺术真实和艺术真理 纪录片的艺术真实就是追求“自然、真实”的客观纪录。 纪录片的艺术真理既是现实的本质,又是生活的理想,人道主义 精神和社会进步趋势是其基本点。 伊文思的《激流之歌》,既是客观纪实,又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大多数国家,纪录片创作是媒体行为,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以拿奖为目的的“放手纪录”是不可取的。
第5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40页]
三、残缺美营造和谐美
• 解说词、访谈、音乐、音响等诸声音,是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 成部分。每一部分不仅允许相对 “残缺”,而且应自觉以其各自的 “残缺”营造整体的完美。
一、纪录片的美学功能
(一)记录片是否有审美功能的不同认识
• 有人反对讨论纪录片的美学问题,理由有二:
• 纪录片不是一个独立艺术门类,谈美学会把纪录片视为艺术,而导 致创作中的 “失实因素”;
• 美是生活,纪录片和新闻一样真实地反映生活,只具有 “社会美” 和 “新闻美”,不应“受艺术美学的诱惑”。
• 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 见。” “境一而触景之人心不一。 “
三、纪录片的审美特性
•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表现于它的纪实本体性——视听形象纪实美。
• 作为审美对象整体,它的教育和认识作用乃至娱乐和舆论作用在审 美中融为一体。缺乏审美价值的作品必然是拙劣的、速朽的,其认 识、教育和舆论的作用也必然是微弱的、 无力的。
• 纪录片审美活动的使命和各种艺术一致,即充分利用人类一切认识 成果,在发挥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上有益社会。
二、祛矫饰
• 平实感来自选材和记录方法两方面,都显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 凡人小事入画卷,乃是当今纪录片主体和受众共同认可的平实
感。 • 平实感绝非只盯住凡人小事。
二、祛矫饰
• 《幼儿园》 的总体风貌是消化 地吸收 “直接电影”某些技巧 和策略 (同时又扬弃某些不科 学的理论、手法)的成功例子, 是大有意义的借鉴。
第四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12页]
一、平实感
平实感来自选材和纪录方法两方面, 都显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二、怯矫饰
题材和创作角度是一回事,纪录方法 和策略是另一回事。就平实感而言,方法 起主要作用。平实感是一种写实效果,有 其独特的营造方法和策略,这就是视听形 象纪实的诸多策略和方法。
三、艺术真实与艺术真理
自然美是一种美学效果,它既是艺术 真实,又直逼艺术真理。纪录片自然美常 与客观、真实等范畴关联,却不完全等于 客观和真实。
思考与练习题
1、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有哪几点? 2、如何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 3、纪录片对丑内容应如何处理?
第四节 意境美——揭示技巧
影视纪实艺术并不排斥造型,并在述 事、造型基础上寄情、寓意、寓理。广义 而言,没有不讲究摄影造型的纪录片,没 有不含情感的纪录片,也没有不寓道理的 纪录片。一部优秀之作总是以情为血肉, 为色彩。在这一点上,它完全符合普遍的 艺术审美规律。
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对立统一的世界本是阴阳合成。丑是 一种客观存在,广义而言,丑是生活、事 物多面性的一个侧面。作为反映生活的艺 术,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恶丑。
四、大巧若拙与大雅若俗
既要自然效果,又要摒弃浮浅纪实, 这就是纪录片自然美的特殊性。纪录片自 然美是发挥纪实特性妙用的艺术技巧和艺 术策略的结合,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
第三节 和谐美——艺术同化
一、艺术手段的综合性
纪录片是综合性影视纪实艺术,是多 种艺术手段的综合的产物。简单者表现为 无声片与广播的结合,稍复杂的便是与文 学、音乐和美术综合等。大部分作品中这 些艺术手段往往缺一不可。
二、多种艺术元素的非独立性
这种互相包容、互为元素的现象并非 纪录片所独有。著名美学理论家苏珊·朗格 把这种现象名之为艺术“互换”、“交 叉”、“吞并”,也叫“同化原则”。
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3.纪录片既有教育作用,也不排斥娱乐功 能,它是严肃的娱乐,向观众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娱乐。(精英文化)
4.教育与娱乐统一于审美,寓教于乐。
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当今的强劲潮流,艺术审美也不 例外,这是对“现代文明病”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 传统文明的逆向思潮。
3.审美无定势与负效果 (1)接受美学的特点是审美无定势,一千个读者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 (2)纪录片存在反意解读,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
观因素 (3)传播不当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冲
击和感情濡染作用,以致广大善良群体产生不 良影响、悲剧结果。
是被动接受投影的镜子,艺术创作主 体的能动性在于发现美、纪录美、创 造美 3.艺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人 的主观作用,面对同一客观景物不同 主体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反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艺术美是灵魂与自然 一致所产生的结果——培根
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1.尊重客观现实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是艺术审美的的基本规律与纪录片的现 实意义。
官和心灵的阴暗面,业界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3)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关系,对丑的处理方法相似
2.揭丑为扬美
(1)影视是双刃剑,打击敌人服务人民,也 容易伤者自己。案例:P86
(2)作为传播媒介,纪录片被视为与一切丑 恶现象做斗争的重要利器,记录自然灾害、 讨伐战争罪行,揭露腐败、丑闻,显示着纪 录片的品格。
纪录片有没有审美?
讨论: 1.纪录片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谈审美
会导致创作中的“失实因素”。 2.纪录片反映生活,纪录片只具有“社会美”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精灵之舞》是一部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主题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神秘、多彩的
舞蹈文化传承,展现了少数民族舞蹈的风采和魅力。
该纪录片审美价值具有如下几个方
面:
一、舞蹈表演的优美
《精灵之舞》展示了少数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舞蹈形式包括了壮族的锦鸡舞、瑶族的迎神舞、藏族的格萨尔王舞等。
这些舞蹈在音乐、动作、形态、服饰等方面具有独
特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陶醉。
二、精美的画面与摄影技术
《精灵之舞》的画面非常精美,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摄影技术上,该片采用了高清摄像机等现代技术,使画面更加鲜明清晰,能够让观众在
欣赏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视觉享受。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精灵之舞》通过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记录和展现,传承了这些文化的价值。
少数民族
舞蹈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舞蹈的传承,
能够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人类文化多样
性。
四、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
《精灵之舞》所展现的少数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
的愉悦和启示。
少数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观赏舞蹈,不仅能够品
味美感,更能够感悟文化丰富性和文化差异性的重要性。
总之,《精灵之舞》是一部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纪录片,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通
过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更能够感受人类文
化的多彩和多样性,在视觉、精神层面能够得到很好的愉悦和启示。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
浅析纪录片《精灵之舞》的审美价值《精灵之舞》是一部艺术纪录片,由土耳其导演法蒂赞·阿金执导,于2012年上映。
本片通过儿童歌舞比赛的方式,展现了土耳其东南部地区库尔德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传统艺术形式。
在审美上,本片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本片在视觉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观感吸引力。
在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上,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和运动摄影手法,并且在几个场景中也用了极特殊的拍摄角度,刻画人物形象时也更加注重细节之处,以便于更好地表达所想要的情感。
同时,本片选取的景色也很美,让观众感觉到场景层次分明,色彩鲜艳,话语与影像相互呼应,看似简单单纯实则富有意蕴。
其次,本片在音乐音效的选择上非常的到位。
虽然本片的音乐几乎是土耳其或库尔德传统音乐,但音乐均是富有节奏和旋律的,而且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音乐,能够很好的与片中的情感和场景相匹配,同时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更加沉浸在电影中。
再次,本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让观众不仅能够了解到土耳其东南部地区库尔德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传统艺术形式,还能够感受到纯真与善良等感性方面,从而引起观众的共情。
在叙事节奏的处理上,导演巧妙地利用了竞技比赛的方式,将场面氛围完美的调动到了高潮,同时镜头也随之升腾,涌现出更加令人震撼的画面。
最后,本片也在人物刻画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审美价值。
影片从小孩子到长辈的角色塑造上每个角色都各具特色,让人们从人物身上看到了本土文化的内在特质,同时展示了库尔德人民的独特性格和魅力。
总体来说,《精灵之舞》是一部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都极具魅力的艺术纪录片。
它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音乐、细腻的叙事、人物刻画展现了土耳其东南部地区-kuliaer的文化生活和传统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示库尔德人民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有很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土耳其东南部地区库尔德人民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审美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纪实美”而成为电视屏幕的新热点。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精神和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的结果。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与此同时真实的反映时代的特点。
对于纪录片来说,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是首要的,而“真实”则包括着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的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
首先,创作者的真诚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
他们的真诚是开启观众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纪录片中是唯一能够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
虽说创作者有主观的思想,但却是来自客观现实的存在。
《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就是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取得其高度信任,以便拍摄时,他们在镜头前能自然流露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迁徙的鸟》的创作者为了让鸟类与拍摄人员相处和谐,自然,真实些,他们便让鸟类整天跟自己呆在一起。
此外,还聘请了多名世界鸟类专家和两个科考队来协助拍摄。
这样才让世界的观众鸟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实现了一次奢侈的视听盛宴。
其次,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即纪录片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
生活真实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
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纪录生活,贴近生活。
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
《梯田边的孩子》的创作者为了强调生活的气息和在现场的感觉,于是采用了“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虽然他们或多或少都染上了大山外的“付小费”的习气,但正因为这样让我们看到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
《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并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
这段画面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编导没有进行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因而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戏剧性情节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北方纳努克》运用大量的长镜头,真实地纪录了纳努克一家聚居地的生活场景。
他们猎取海豹、一家人在水边下筏上岸等场景的长镜头,都是长镜头理论运用的最早范例。
再次,选择性真实就是创作者从生活事件中对素材的选择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他们对记录内容进行了不断的甄别和筛选,从而呈现出真实的一面。
从题材内容看,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真实人物,真实时空,真实事件进行了宏观把握与选择,他们选择摄取的镜头画面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
编导在《梯田边的孩子》中,选择用偷拍的创作手段对故事主人公进行了跟踪拍摄,偷偷给他别上麦克风,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乡亲关于租牛的对话,与伙伴之间关于“多吃点”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从生活事件的原生态到摄像机、编辑机的处理,也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表现。
根据对影视专业要求的理解和价值观判断,创作者对纪录片作品的成形要素也进行专业层次上的选择。
最后,艺术真实是是创作者建立在选择性真实基础之上的,是对选择性真实的一种超越。
创作者在具备真实生活事件内容的选择性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的创造,对原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整合,从中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来。
在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下,必要的对纪录作品进行故事化的叙述能够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使真实的生活更加生动、典型,从而产生较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艺术真实是纪录片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从人的痛苦,幸福以及人性善恶中,给人以人生感悟,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
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便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
他让纳努克用已经死了的海豹进行重演,甚至让他们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模仿起床,造成了故事事件过程的戏剧和悬念,具有故事性,这样也就能够带给观众以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纪录片不能用故事片的戏剧性和荒诞性来塑造纪录片的血肉,但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能够产生于创作者对生活真实事件的故事化叙述和营造。
《俺爹俺娘》通过摄影家焦波20多年拍摄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照片的故事,反映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农民勤劳、平凡的一生,表达了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年迈父母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该片以独到的艺术感觉、精湛的电视语言、细腻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讲述和表达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厚重的情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纪录片的主题审美人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题材的人文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中创作者追求以本来的面目来表现人。
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等等。
在此将纪录片的主题美可分为崇高美、和谐美和悲剧美三大类。
观众从具有不同美感的纪录片中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培育自己美好的生命启示、生命导向,将使自己的人生通过奋斗,走向更加圆满的明天。
1纪录片主题的崇高美所谓崇高美是纪录人在某一特定环境、特定生存状态下,生命力冲破巨大阻力,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美好业绩过程的纪录片具有的一种美;纪录片的崇高美具有激扬、振奋人的精神向上的力量,使人景仰,崇尚伟大、崇高。
纪录片所具有的崇高美通常从以下两种生活的纪录中表现出来:一是生命战胜巨大的“恶”自然力的崇高,如《地球村民———远山正瑛》纪录日本治沙专家远山正瑛自愿到中国,费时六年,征服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内蒙古库尔其沙漠,终于完成雄伟计划的第一步。
战胜“恶”的内自然力的,例如《薛范的歌》,纪录一岁多就因小儿麻痹症双腿致残的薛范,几十年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苦难,完成大学中文课程并学会四种外语和外国音乐课程,毕业后从事译配外国歌曲和电影插曲工作,在这一领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
二是生命战胜巨大的“恶”社会力的崇高。
例如《王振举———一个共产党员的纪实》,纪录宁夏固原地区税务干部王振举,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恶”社会风气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坚持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感天动地。
例如《嫁给中国》,纪录上世纪30 年代奥地利姑娘嫁到中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论中国战乱、动荡、贫穷以及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带给她多少苦难,都不能动摇他们的爱情。
2纪录片主题的和谐美和谐美是指纪录人的生命经历与社会、与自然的剧烈磨合,最终能与历史的、自然的必然要求保持和谐一致的纪录片所呈现的美。
这其中的和谐,通常是是指纪录的对象是由过程的不和谐最终到达结果的和谐,并通过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纪录中表现出来的,其中以纪录人与自然和谐最引人注目。
例如《藏北人家》,纪录藏北牧民在西藏高原巨大的、压倒一切的自然力面前,他们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家庭与宗教、审美与娱乐活动。
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片执着地追寻着人类“生命的本质意义”、藏北牧区“文明的实质”等等这样一些形而上的、永恒的、亘古难解的理性命题,并从中获得了更加充分、更加直率的答案。
这种活生生的、从和谐的天人关系中体悟出来的关于“生命本质”、“文明实质”的答案,对于处在自然中仿佛已变得“微不足道”却又疲惫不堪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3纪录片主题的悲剧美悲剧美指纪录了人的美好生命衰微、消亡、毁灭或美好的事业遭受扼杀过程的纪录片所呈现的美。
悲剧美具有警示人生、坚毅精神的力量,使人在感受悲悯的同时领悟透彻。
目前可见到的部分纪录片的悲剧美通常从以下几种生活的纪录中表现出来。
一、疾病对美好的摧残。
例如《呼唤》,纪录上海癌症俱乐部一群癌症患者最后的生命拼搏。
片子纪录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苦难人群的最后拼搏过程,这是一种生命到达临界点的残忍、惨烈的现实。
在这里,一方面,生命的悲壮苍凉显现得那样惊心动魄;另一方面,生命的美丽动人也显现得那样鲜明炫目,虽必死而犹争,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悲剧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创造美、保护美。
但是对于个体生命来说,美是不可能常在的,生命是不可能常在的,丑和死亡是难以抗拒的。
这又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灵魂的悲剧美,每个生命应当抓紧每一点时间去创造和珍惜。
二、战争对美好的摧残。
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一批以二战为背景的纪录片如《最后的证言者》、《人、鬼、人》宁台)等。
在一场血腥的战争到来之后,无数美好的生命被推入苦难、死亡的深渊。
罪恶毁灭了无数生命,人世间一切被罪恶涉及到的东西包括罪恶本身也玉石俱焚。
正是在被毁灭过程中顽强地、石破天惊般显露出来的人类心灵深处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温馨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显现得更深沉、更刻骨铭心,片子的悲剧美也显现得更浓烈。
《人、鬼、人》展现的是土屋芳雄当年屠杀中国军民的惨状,被害者中幸存者的血泪回忆,84 岁的土屋芳雄的谢罪自述,以及幸存者面对恢复了人性的仇人逐渐稀释了仇恨等。
这部纪录片从人性角度表现战争带来的悲剧是深刻的。
战争迫使土屋芳雄人性中的邪恶面无限膨胀,最终变成了兽性,充满悲剧色彩;而人性的归复,由鬼变人也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土屋芳雄认识到,战争中日军扭曲的人性与个人高涨的私欲分不开,军国主义的行动和个人责任分不开。
这是从历史与人性结合角度的沉痛反思!三纪录片的声音审美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
对配音者的要求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字正腔圆,而要通过解说再现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
1产生具象的交流美根据有无交流对象的存在,可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即无对象交流和对象交流,而纪录片解说明显属于无对象交流。
从专业角度上来说,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无对象交流”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即对交流对象的感知要具象,不仅要想到通常所说的交流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还要能想象到听众的眼神、动作、服饰以及听到语言信息后的反馈,真正做到通过眼神交流达到心灵的共鸣。
纪录片对解说者的要求亦是如此,对交流对象的想象越具象,听众的感知就越鲜活、越真实,通过想象与联想同观众交流,接受反馈,便于准确地把握解说词的基调、节奏、风格等,同时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解说状态。
如《北京记忆》是从对北京大杂院、饮食、娱乐、交通等点滴生活的感受中反映北京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配音者所想象的对象可以是亲人、邻居、同学、朋友,就像拉家常、聊见闻、谈感悟,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信任感、美感。
老人又回到了以前的旧居,她曾在这间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结婚生子,夫妻相濡以沫,拉扯四个子女长大成人。
点滴往事一如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场景,伴随着记忆正在渐渐远去。
在这段配音中郭炜语气亲切自然,时而平和、时而低沉,让听众感到很强的交流感,此刻配音者用自己声音推开了历史的闸门,让听众在时空的隧道中触摸到那段远去的历史。
交流对象质与量的具象化产生的真实美,让配音者找到了活跃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向观众传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