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精髓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道家哲学家,其思想精深而独特,涵盖了众多的主题和概念。
其中,他的自由思想尤为引人注目。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和哲学论述,深入探讨了自由的本质、意义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以庄子的原文为基础,对其自由思想进行解析。
庄子曾言:“鱼出游于河,水为鱼而存;鸟飞于天,空气为鸟而存。
”这句话可以说是庄子自由思想的精髓所在。
他通过描绘鱼在水中游动和鸟在空中飞翔的场景,意味着自然界中的自由存在。
自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辅相成的。
就如同鱼需要水和鸟需要空气一样,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舞台和空间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庄子进一步解释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的更深刻理解。
他认为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容,能够左右万物。
这种自由并不是被外界强加的,而是本人自身所拥有的。
大道是自然的本源,所有的万物都依赖于它来生长与繁衍。
只有放下私欲,追求无为的状态,才能归于大道,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蝴蝶和梦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自由的价值与境界。
庄子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以他永恒的智慧和独到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人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自由的实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琐事和困扰所束缚,而庄子告诉我们应该像蝴蝶一样,拥有自己自由翱翔的空间。
庄子的自由思想也体现在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中。
他曾写道:“逍遥游,尽情享受自然。
庄子认为,在逍遥游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超脱社会的束缚和压力,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还谈到“齐物论”,提出“齐物与我无物”、“无物不尚贤”的思想。
他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体的,人应该摒弃功利心和物质欲望,达到与大道相通的境界。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独特流派。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追求自由、无欲、无为的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当个体追求自由无为的状态之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2、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不要过多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庄子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人们应当直接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真实的事物,不要被形式上的字面意义所迷惑。
由此,他强调“自然”与“本性”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应当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身本性。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拥有多个核心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如下:1、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归于一体,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整体。
天地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处,不仅在于万物存在,更在于万物之间存在无限的联系。
由此,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个体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个体过度干预外部世界运行的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状态,它会破坏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混乱。
因此,他强调个体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让自然界自行调节,达到外部世界的平衡统一。
3、自由无为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自由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因此,个体应该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约束,以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庄子哲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庄子哲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句话你读懂了吗?小播读书///04/15 2021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书相伴美好触手可及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著名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智慧。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知道某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咋一看,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
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的意思是,从事内心修养的人,不受哀乐情绪波动的影响,知道有些事无可奈何,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是最高的德性。
前面我们分享《道德经》的时候,就分享过,道家思想的德和儒家思想的“德”是完全不一样,道家思想的德是一种按照“道”的方式行事就是德,也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是一种德,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道德”的德。
而这里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或者是“自然规律”。
所以这里庄子讲的安之若命,其实是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的意思,所以,庄子说,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办到的,知道我们的能力边界,顺势而为是一种最高的德性,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前面我们讲“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这里也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我们是无法改变和掌控的,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明白人类的局限性,才能走得更远。
阿里巴巴马云说: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赢得未来。
不过最近马老师好像没有践行自己的理念。
小米雷军说:成大事者不靠聪明,也不靠勤奋,只是顺势而为。
这是一种智慧。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致力于“认识你自己”,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能坦然接受自我,是一种智慧,庄子称之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矣”。
庄子在“人间世”这一篇内容中讲了好几个故事来阐述这种人生智慧。
其中有一个最为著名,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螳臂当车”。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螳螂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看到马车过来了,还奋力举起手臂来抵挡车轮,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扩展资料
庄子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原标题:《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你听过几句?庄子道家学说集大成者,其学说与孔孟之道并驾齐驱组成中华民族古典精华思想的代表。
庄子留下无数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深深体味,今天就让胡老师总结十句最具代表性的供大家品读。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庄子的洒脱率性原理有哪些
庄子的洒脱率性原理有哪些庄子的洒脱率性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逍遥游”和“自由自在”。
以下将详细解释这些原理。
一、“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天与人的关系。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本,在天地之间没有界限,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宇宙的统一和平衡。
庄子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通。
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人可以达到超越个体局限的境地,与天地合一,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洒脱。
庄子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超脱性,呼吁人们追求真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二、“无为而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原则,指的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庄子认为人为的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引发混乱和不安。
相反,如果能够顺应自然的趋势,任其发展,事物就会运行得更加顺畅。
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由“道”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如果违背自然的原则去主观干预,只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所以庄子主张不要过于固执和强求,要随顺事物的发展,以达到真正的治理。
三、“逍遥游”是庄子洒脱率性思想的体现,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庄子认为人们的痛苦和困扰来源于追求功名利禄,被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束缚,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他提倡人们要摆脱种种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宽广。
庄子说:“逍遥游,在水之湄。
跃淖泥者,不惧于死;入幽昧者,不惧于罪。
”他鼓励人们要追求心智的解放,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制约,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四、“自由自在”是庄子洒脱率性思想的精髓,强调人的内心自由与自主性。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和自在,不受外界的限制和操控。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奴役和压迫,主张追求个体的完美和自由。
庄子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只有自由才能推动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现实中的规范和价值体系是人为创造的,与个体的本真自由相悖。
庄子主张人们要割裂种种的邦约和约束,追求个体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洒脱率性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逍遥游”和“自由自在”。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物质追求,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去寻求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无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无为。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自然趋于一致,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放弃追求外在物质,心灵才能得到自由的解放。
人应该放下自我,跟随自然的道,活得轻松自在。
二、心静自然庄子主张,心灵应该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的心灵需要沉淀下来,才能够窥探到自然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必须具备静、深的内在,才能够体悟到自然的真实和谐。
三、悟空悟无庄子认为最高境界是“悟空悟无”。
悟空,就是对无限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看透。
悟无,是对万物的了解,洞悉人生境况,产生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悟空悟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真谛。
四、天人合一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应该与自然达成和谐,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法则中。
获得一种自然的境界,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成和谐的整体。
五、得道无患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自我,获得真正的道。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寻求真相,才能够得道无患,纵享自在而不受生命的纷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阔,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之一,鼓励人们要尝试透彻理解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主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提醒人们应该追求性命自在,回归到内心的静谧领域,以此实现自我和谐。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在逐渐统一六国,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不仅促使了各种学派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学派。
儒家思想尊崇礼仪,讲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注重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讲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最有深意的10句精髓
庄子最有深意的10句精髓一、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意志极度消沉。
指人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丧失意志。
二、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出自战国时代的《庄子·渔父》。
大意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
三、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害人。
两句以“害人的人必定会遭人所害”,告诫人们不可有害人之心。
四、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
两句的大意是: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良习气养成后难以改悔。
五、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选自《庄子·徐无鬼》。
【译文】狗不因为善于叫唤就认为它是好狗,人也不能因为他会说漂亮话就认为他是贤人。
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出自战国时代的《庄子•知北游》。
白驹:阳光,隙(xì):隙。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宇宙天地之中生存,好像阳光掠过缝隙那样一瞬间罢了。
形容时光飞快流逝,使人痛感美好时光实在短促。
七、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出自战国时代的《庄子•刻意》。
廉:正直、方正。
精:纯粹之极,此指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小人看重利益,廉洁正直的人看重名声,贤达的人崇尚志向,圣人推崇精神。
八、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井里的青蛙不可能和它们谈论大海的事,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和它们谈论冰冻的事,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
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此句出自《庄子·渔夫》。
大意是说: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十、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选自《庄子·山木》。
【译文】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思想精髓至今仍能为人们所传颂和借鉴。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需要从庄子的思想本源、主要论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深入了解。
一、庄子的思想本源庄子的思想本源,源自于道家的理论基础。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万物之根,是宇宙本原的存在,庄子认为只有“道”才是万物本质的真正表现,是为了追求“道”而要去掉我们的身体和物质条件。
因此,庄子的思想与道家思想秉承了相同的起源。
二、庄子的主要论点庄子的主要论点包括了“自由心态”、“放松心态”、和“无欲”的思想,这些论点体现了庄子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对于追求真理和追求人生意义的主张和对于无欲的崇高诉求。
1.自由心态庄子主张个体应该具有自由心态,即“真正自由”。
这种真正自由并不是指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而是指摆脱人为规则和道德束缚,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2.放松心态庄子认为放松是重要的,放松自己可以帮助人们回归到自然本源,这种放松应当是心境和身体的放松。
3.无欲庄子主张消弭人们的欲望和物质依赖,认为追求“无欲”才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一致。
三、庄子的影响庄子的思想为后人所赞叹,影响极其深远。
庄子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哲学界的影响庄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影响巨大,不少哲学家借鉴了庄子的思想来创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唯心主义的王充、唯物主义的李荀、以及唐代的宗派学家和宋代的味觉学家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
2.文学艺术界的影响庄子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和艺术领域。
古代文学家马致远就曾是庄子的忠实追随者,其文学作品歌颂了庄子对于人性自由和个性化追求的主张。
在艺术领域,很多文学、绘画、戏曲作品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总之,庄子思想体系的典型表现了中国哲学在自由、放松和无欲等方面的基本主张,其影响也不仅限于这些方面。
我们可以培养自由,放松和无欲的态度,增强个性化的追求,不断探索和研究庄子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庄子·养生主》)——开心欢迎朋友的到来;
2、“人是非我而立,不私我而亲。
”(《庄子·养生主》)——以善待他人为准则;
3、“大道如青天,渺小如蚁。
”(《庄子·养生主》)——大道之行容易而渺小之物难以掌握;
4、“认识者智,不认识者愚。
”(《庄子·外物》)——认识者明智,而不认识者愚钝;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庄子·养生主》)——君子勤奋学习,并定期反省自己;
6、“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庄子·四书》)——智者思索,仁者不忧虑,勇者不畏惧;
7、“大丈夫处世,宽厚以待人。
”(《庄子·外物》)——大丈夫在处理事务中要宽厚待人;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庄子·四书》)——智者不犯糊涂,仁者不忧虑,勇者不害怕;
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庄子·外物》)——时日常更,积极进步;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庄子·外物》)——以正义治理国家,以奇妙手段使用军事。
庄子 33篇精髓
庄子33篇精髓逍遥游第一要旨:本篇庄子三度描写大鹏寓言,意在肯定: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
由此上承老子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若成其大,则有望成为至人、神人、圣人,抵达无待之境而自在逍遥,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无用之争。
齐物论第二要旨: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使人执著于自我。
“形如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由此摆脱相对的知见与价值,回归“道通为一”的整体。
此时的体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而可以领悟至高智慧:未始有物。
在道之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养生主第三要旨: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无损伤。
因此,培养自己具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就可以安其天年。
人间世第四要旨:人间多患难,而化解之道在于改变国君的心态。
如何改变呢?任何方法都有所不足,唯有靠学习者修养自己,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
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但结果却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德充符第五要旨:学习道家的关键,在于明辨“道”与“德”。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
人若保持本性与禀赋,就不会在意身体方面的缺陷(如老、残、弱)与世俗方面的不足(如贫、贱、无用)。
能够顺其自然而保持和谐,即是“德充”,而其“符”,则是验证,可由本篇观之。
大宗师第六要旨:大宗师就是“道”。
悟道者为真人,真人的表现无异于神人与至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
本篇对“道”的描述,得自老子真传,尤其“自本自根”一词可谓画龙点睛。
中间论及悟道七关,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值得省思。
悟道者相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白话文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白话文庄子,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是他的思想中最重要、最有启发性的部分,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句话,并解释其深意。
1. 自由无边自由无边,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它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自由,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做到心灵自由、身体自由、思想自由。
2. 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包含了整个宇宙万物。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相互交融,在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3. 忘我无为忘我无为是庄子对待事物态度的精髓所在。
忘我即放下个人欲望和私利心态,在面对事物时不执着、不强求,顺其自然。
无为即不人为地去追求、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4. 虚静无为虚静无为是庄子对待内心的态度。
虚即心灵空灵、超脱尘世;静即内心平和、宁静无忧。
庄子主张通过虚静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使人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真正的自我。
5. 悟彼知己悟彼知己是庄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悟彼即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善于沟通和理解;知己即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庄子认为,只有真正懂得彼此,并能够理解自己,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庄子对人性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真实和纯粹,摒弃功利和私欲。
只有在没有欲望束缚时,人才能够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则,做到刚正不阿。
7. 无求则得无求则得是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精髓所在。
庄子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反而会失去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只有放下追求和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8. 入世与出世入世与出世是庄子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入世即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工作,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出世即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入世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并在适当时候追求出世。
9. 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庄子对哲学思想的总结。
庄子思想精髓
庄子思想精髓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火。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有关于庄子的哲学,大家多少都有涉猎,他的核心是“庄学”思想,他提出要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层面超越出来,以达到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遥。
一、庄子生活的道隐时代庄子虽然是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与当时儒、墨两家等主流学派格格不入。
其他家学派主张入世治国,然而道家学说却主张出世修身,庄子本人更是其志不在治国这一方面,而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求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庄子出生在平民阶层,也因此战国乱世平民的不幸他都遭遇过,平民的痛苦他也感受过,平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情况他也目睹过,于是他的作品是站在平民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话题。
他目睹了平民阶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周围世界的一种无助与无奈,因而悟出了世事无常,人在自然中是何等的渺小与脆弱,人本身的遭遇有时是上天冥冥中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是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无力与孤独。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和政治抱负竞相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为诸侯富国强兵而出谋划策。
甚至在诸子学说中也没有所谓的是与非之别,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诸子百家都是攻击其他学说主张来证明自己学说主张的正确性。
特别是儒墨之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各家学说互相诋毁,甚至出现了重大的理论矛盾。
生活这样一个大道消隐、正义无存的世界环境当中,诸子百家争相为自己诸侯君王提供统治服务,甚至不惜依靠压迫平民来获取诸侯君主的信任与支持。
人身自由间接地被诸侯君主所掌控和摆布,失去了相对的人身自由,逐渐变得身不由己而言不由衷。
这是庄子等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所不堪入眼的,因此他选择了消极避世,注重自己内心,顺从自然的生存法则,进而寻求自由洒脱、无所羁绊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从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去阐述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道”是庄子哲学思的精髓和思想核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的起源来自于“道”。
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一)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二)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三)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庄子精髓语录及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精髓语录及解释1.庄子精髓语录及解释2.1. 知足常乐:对于庄子来说,知足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和快乐的状态。
3.2. 自得其乐:庄子认为人应该能够自己获得快乐,而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和他人的评价。
4.3. 随遇而安:庄子强调顺应自然的力量,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5.4. 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勉强做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6.5. 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认为道是无法言传和理解的,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7.6. 万物皆妄:庄子指出人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都是片面和有限的,应该摒弃妄念。
8.7. 一分为二: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9.8. 虚无缥缈:庄子强调世界的虚幻和多变,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10.9. 见似不见:庄子认为人的眼睛能够欺骗人,真正的观察需要通过内心的洞察力来实现。
11.10. 反其道而行:庄子主张逆反常规,寻找到更加自由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12.11. 真我与伪我:庄子认为人的真实自我是超越身体和社会角色的存在,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
13.12. 忘我境界: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自我,融入到大道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14.13. 独行道:庄子强调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重要性,不应盲从他人和社会的期待。
15.14. 知行合一:庄子主张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
16.15. 忍辱负重:庄子强调忍耐和宽容的重要性,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平静。
17.16. 养生之道:庄子提倡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长寿。
18.17. 天道无亲:庄子认为天地的道是没有偏爱和偏见的,一切生灵平等。
19.18. 和而不同:庄子提倡和谐共处,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
20.19. 无欲则刚:庄子认为无欲则刚,人需要追求内在的道德和品质。
21.寡欲者大心也,多欲者亡心也。
2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23.宁静致远。
庄子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庄子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生平庄子的生平事迹和确切的出生地点都无法考证。
传说他是楚国人,生活在战国时期。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庄子的名字叫庄周,字子岛,楚国农家出身。
他可能从事过官府工作,但对具体的官职和政绩并无详细记载。
传说他和老子一样也曾游历四方,寻求各种哲学思想的启发。
二、思想核心1. 道的理念: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不可名状的。
他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应道,摒弃一切规范和权威的束缚,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
通过修炼内在的品质和情感,达到自我解脱。
2. 自由的理念:庄子提出“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个体应该遵循本性,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认为所有规范和条条框框都是虚假的,只有远离这些束缚,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并且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身心的完善。
他提出了“大悟之谓与,大变之谓通,大通之谓开”等观点,强调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自己,通达大道。
4. 真实与虚幻:庄子主张虚性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皆为虚幻,没有绝对的真实存在。
他用“蝴蝶梦”、“逍遥游”的故事来说明现实与虚幻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往往只是一种局限的观念,只有超脱现实,超脱物质世界的束缚,才能感受到更为真实的境界。
三、代表作品1. 庄子全书:由庄子本人创作的代表作品,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其中,内篇强调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外篇则更加注重辩证法和社会思辨,杂篇则是庄子其他杂文随笔的集合。
2. 庄子飞来峰:这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庄子与他的弟子莊義一起游览飞来峰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的追求,以及他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另一部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庄子与他的友人庄子逍遥游的对话。
在对话中,庄子讲述了自己对逍遥自在、无为而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
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
《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
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
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
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
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
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
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
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
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
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3、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
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
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
《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
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
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
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
《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
《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
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
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
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
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
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
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
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
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4、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
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
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
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
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
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
《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
一是唯物主义的。
一是唯心主义的。
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
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
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
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
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
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