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论民事撤诉制度

论民事撤诉制度作者:李慧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1期【摘要】撤诉是指原告主动收回起诉请求,或者由于原告的某种原因,法院按撤诉处理其起诉的诉讼行为。
撤诉制度是每个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必设的制度之一,它不但是当事人处置自身诉讼权利的有效实现方式,也是法院结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民事撤诉制度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根据条文的分析仍然有很多的缺陷,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一些建议,为以后立法的完善做准备。
【关键词】撤诉;处分权;合意权;证据一、民事撤诉制度的概述撤诉在民事诉讼中,又叫诉之撤回,严格来说,应仅指原告撤回起诉,但稍宽泛的讲,它不仅是当事人撤回诉之请求,还有不再要求法院审理此案件的含义在内。
撤诉是一个程序事项,具有微观而综合的特征,它可以发生在起诉受理后至判决确定前的任何阶段,造成该诉讼程序终结。
从本质上说,它与实体权利并无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又与处分实体权利的很多诉讼活动诸如诉讼请求的放弃与承认、法院调解、诉讼和解等有着万千关联。
在民事诉讼中,它是以一种类似于纯技术性操作手段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司法运作和制度设置时,把程序正义理念纳入其中,便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立法对撤诉的态度与撤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而且也直接关涉到对撤诉这一概念的界定。
根据现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当事人撤诉时拥有否决权,撤诉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学界对撤诉的性质也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学者将撤诉看作是“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后宣判以前,要求撤回自己的诉讼请求的行为”;其他一些人则认为撤诉是“一种放弃或丧失诉讼请求的权利”,而诉讼请求则被认为是原告一方在程序上对被告一方提出的实体权利方面的请求;也有人认为撤诉是诉讼当事人出于停止审判的目的向人民法院表示撤回诉讼,结束诉讼程序的诉讼行为,会产生诉讼终结的效果,其本身并没有对实体权利进行处分的意思。
我认为撤诉是当事人的一种诉讼权利,基于当事人的处分原则,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处分,撤诉就是他们在行使处分权对自己的诉讼权利进行处分的表现。
民事撤诉制度探究

多的法 律案 件 的矛 盾. 更 是 因为诉 讼 的经 济效 率 与 司法公
正 之 间存 在着 不可 分 割 的联 系 。司 法 的公 正性 要 求诉 讼 活 动尽 可 能地 缩短 诉讼 周期 、 简化 诉讼 程 序 、 降 低 诉讼 费 用。 以较 高 的效 率实 现 司法公 正 。 因此 。 民事 撤诉 制度 一 般 对 撤 回起 诉 的时 间进 行 规定 .当事 人必 须 在 法定 的 时点 之 前行 使 撤诉 权 。在 理 应选 择 撤诉 而起 诉 方 怠于 行使 撤
一
8 一
江 西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第 1 期
( 一) 我 国民事撤 诉 制度 的现 状 我 国 民事 撤诉 制 度 主要 体 现 在 2 0 1 2年 《 民事 诉 讼
等 的 对抗 在 撤诉 制 度 中 主要 表现 为 当事 人 双方 作 为 民 事 诉讼 主体 。 法 律 规定 起诉 方 享有 撤 回起 诉 权 的 同时 . 还
应 当赋予 应诉 方 相对 应 的 防御 手段 . , 以 防起诉 方 任 意 或
是 恶 意撤 回起 诉 . 损 害 应诉 方 的合 法 权益 . 造成 对 民事诉 讼的“ 等腰 三 角形 ” 结 构 的破 坏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报
2 0 1 3年 第 1 期
民 事
撤
诉
制
度
探 究
雷 蕾
( 中 国政 法 大学 民商 经 济 法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8 )
摘 要 : 撤 诉 作 为 民 事 诉讼 中一 项 重 要 的诉 讼 制 度 , 不仅 是 人 民 法 院 结 案 的 一 种 方式 , 也 是 当 事人 程 序 主 体 地
民诉法撤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诉讼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撤诉是当事人为了达成和解、放弃诉讼权利等原因而主动向法院提出的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撤诉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种特殊程序。
本文将探讨民诉法撤诉的法律后果,包括撤诉的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影响,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承担。
二、撤诉的法律效力1. 撤诉的效力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当事人自愿;(二)不影响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撤诉一旦被法院裁定准许,即具有以下法律效力:(1)终止诉讼程序:撤诉裁定生效后,诉讼程序终止,法院不再对案件进行审理。
(2)消除法律关系:撤诉裁定生效后,原诉讼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即行消除。
(3)解除保全措施:撤诉裁定生效后,法院对案件所采取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
2. 撤诉的不可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准许的,应当制作裁定书。
裁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不得再行起诉。
这说明撤诉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裁定准许,当事人不能再行起诉。
三、撤诉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影响1. 对当事人的影响(1)经济利益:撤诉后,当事人可能会失去获得胜诉判决所应得的财产权益。
(2)时间成本:撤诉意味着当事人需要重新开始诉讼程序,从而增加了诉讼时间成本。
(3)心理压力:撤诉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当撤诉与当事人意愿不符时。
2. 对法院的影响(1)司法资源浪费:撤诉可能导致法院的司法资源浪费,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2)司法公信力下降:频繁的撤诉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
(3)案件审理效率降低:撤诉可能导致案件审理效率降低,影响法院的工作秩序。
四、撤诉的法律责任1. 当事人责任(1)故意虚假撤诉:当事人故意虚假撤诉,企图规避法律,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作者:黄德春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民事撤诉是各国民事诉讼立法中体现当事人处分权原则的一项诉讼制度,其制度安排体现了司法公正与效率、当事人诉权保护与程序公正等一系列价值的冲突和平衡。
由于理论支持不充分,法律规定不完善,造成我国现行的民事撤诉制度设计中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还存在着诸多疏漏。
文章从撤诉制度的概念、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构想。
[关键词]民事诉讼;撤诉;诉讼权利平等;国家干预一、我国现行撤诉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一)限制性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所谓处分,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由当事人自己自由支配。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一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一方面原告在宣判前可以申请撤诉,赋予了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当事人给予程序关怀,集中体现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但是当事人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实质上是对当事人处分权进行限制,所以我国民事撤诉制度是限制性处分原则的典型体现。
在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撤诉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其实质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国家干预。
我国撤诉制度对当事人处分权进行抽象肯定的同时,又要求当事人的处分行为接受法院的职权干预。
从性质上来说,撤诉权是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不具有实体性,所以在撤诉制度中应当坚持当事人主义,在国家干预和处分原则的关系上,应当将国家干预作为处分原则的例外和补充,而不能将权力置于优于权利的地位,否则撤诉制度中的当事人处分原则就会变得空洞。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民事诉讼权利的准则。
这一原则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作为民事诉讼的一个环节,撤诉中自然也要体现该原则的精神。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这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审判权本位主义色彩,与私法领域的民事诉讼中强化当事人主义,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原则有明显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违反了民事诉讼中法官的中立性原则;笔者认为,原告不到庭完全可以视为是一种放弃起诉权和胜诉权的行为,因此,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裁定驳回起诉,而无需按撤诉处理,以避免条文的隐性矛盾。
四、应完善对当事人撤诉权的保障由于目前法律未对撤诉程序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撤诉权在实际行使过程中遇到障碍,即存在强迫或变相强迫原告撤诉的现象,也存在符合撤诉条件的而未被许可现象,这即不符合当事人自治原则,也违背公正司法的原则。
比如:为了追求案件的审结率,动员当事人撤回审限即将届满的案件或疑难复杂案件;为了增加诉讼费用的收入,或是为了提高案件的调解率,不准许当事人撤诉,或对双方已自行和解的案件要求以调解方式结案而不准许撤诉。
没有救济的权利就等于没有权利,法律在赋予当事人撤诉权的同时应保障当事人的撤诉权。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来看,当事人不能就法院不准撤诉的裁定提出上诉。
也就是说,如果法院不准撤诉,当事人也就无法撤诉,如果原告非想撤诉,只好如前问所述不到庭或中途退庭。
我国民诉法赋予了当事人撤诉权,但却没有明确该权利的救济途径,从而造成了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定只能服从。
笔者认为,诉讼法应明确规定:法官不得以任何理由动员当事人申请撤诉;对于符合撤诉条件的,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应予准许;当事人对法院不准许其撤诉的裁定有权提起上诉,即赋予当事人程序上的救济权。
五、撤诉行为对诉讼时效影响(即撤诉效果的溯及力问题)的规定应予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将提起诉讼列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之一,那么,原告撤诉后又再行起诉的,是否可以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是重新计算还是不重新计算?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为肯定说,认为权利人起诉即表明已积极行使权利,不是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撤销起诉,行使权利的事实不因撤诉而改变,故撤诉前的起诉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二为否定说,认为撤诉是撤回起诉,亦即权利人对先前起诉行为的否认,此属怠于行使权利,表明其不再请求司法机关裁判并强制义务人履行,故撤诉前的起诉,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2024年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当事人未来能够获得有利的判决结果,防止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而造成损失或影响判决的执行,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保全措施。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和实际运作。
二、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定义和内涵民事诉讼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法院为防止因对方当事人行为或其他原因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影响未来判决的执行,而对有关财产或行为采取的临时性保全措施。
其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三、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必要性行为保全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法律保障,它的存在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防止当事人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行为保全,可以在对方当事人在进行侵害行为前进行阻止,防止因侵害行为而导致的损失。
2. 保障判决的执行:通过行为保全,可以确保在判决生效后,能够顺利执行判决结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维护社会公正:行为保全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运作机制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当事人申请: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行为保全的申请,说明申请的理由和依据。
2. 法院审查: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包括审查申请的理由、依据以及是否符合保全的条件等。
3. 作出决定:法院在审查后,将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同意采取行为保全措施的决定。
4. 执行措施:如果法院同意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将由执行法官负责执行。
五、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建议虽然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立法: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为保全的条件、程序和执行措施等,为行为保全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试析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与完善

3试析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与完善尹维柏(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23)摘 要:本文从当事人的涵义出发,首先阐述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意义,进而从完善诉讼权利体系、提高诉讼权利规范的完整性、清晰性、更新审判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与完善的途径,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途径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1-0034-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尹维柏(65),男,广西全州人,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方向的研究。
一、对当事人涵义的界定关于当事人,我国传统当事人诉讼理论和现行民事诉讼立法采取的是“实体当事人”,即利害关系当事人或者权利保护当事人的概念和标准,认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是以自己名义要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人或相对方。
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随着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分离,民事诉讼当事人也从实体当事人概念的桎梏下解脱出来,作为一个纯粹诉讼法上的概念,即形式上的民事诉讼当事人。
形式上的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仅凭起诉状上列明的原告和被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体当事人是把当事人当作正当当事人或当事人适格来定义的。
而形式上的当事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门槛,但它不一定是正当当事人,他可能会因诉讼的深入调查而被认定为不适格,进而被更换。
由于本文旨在对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程序救济机制进行研究,而当事人适格是民事诉讼权利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
因此,本文所指的当事人仅为实体当事人或正当当事人。
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意义“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任务的第一句话,并且是试行民事诉讼法中所没有的。
但是,且不说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还很不充分,就是现有的这些权利在司法实践中也表现得十分虚弱,时常受到侵害。
司法实践表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害的危险主要来自于享有审判权的法院。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摘要:撤诉,是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项诉讼活动,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体现。
在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中,各个国家的民事撤诉制度都对当事人平等、自由处分、主体地位等诉讼理念作出了规定。
而在我国,由于立法基础薄弱,法律规范不够细致,导致民事撤诉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种种弊端。
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撤诉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弊端,与两大法系国家的现行撤诉制度进行比较,浅谈我国撤诉制度的现状和撤诉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撤诉,撤诉制度,比较,弊端,完善一、前言作为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诉讼活动,撤诉,在民事诉讼中也称为诉之撤回,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至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或由于当事人的某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对其起诉按撤诉处理的诉讼行为。
撤诉制度是当事人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重要方式,撤诉制度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在我国,撤诉分为广义上的撤诉与狭义上的撤诉,广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撤回对被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撤回被告对原告的反诉,第三方当事人撤回与案件有关的诉讼请求,而根据诉讼请求的内容,撤诉分为部分撤诉和全部撤诉;根据诉讼程序,撤诉分为起诉后撤诉和上诉后撤诉。
狭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或上诉人申请撤回对被告或被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终结诉讼活动的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由该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撤诉制度在立法上体现出来的是法院的职权主义,呈现出法官控制诉讼进程、当事人地位客体化的职权主义民事诉讼结构的特征,不符合尊重当事人人格的要求,这和现代民法领域的当事人主义是完全相违背的的。
民事撤诉制度研究

民事撤诉制度研究摘要:民事撤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是当事人处分权原则和程序性主体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前民事诉讼法即将全面修改,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撤诉制度也应该作出一定的修改。
本文以撤诉制度的法理基础为切入口,探讨了我国撤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撤诉制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事撤诉;处分权;程序主体一、民事撤诉制度的法理基础(一)处分权原则在私法领域,意思自治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原则之一,体现在民事诉讼方面,自然就表现为处分权原则。
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而且,当事人在选择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时,也有权决定程序的开始、终结,而不受他人的干涉。
当事人这种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而享有的处分权,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始终。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处分权的的实施是通过处分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来体现出来的,往往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会交织在一起。
撤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处分权的一个典型表现。
它是原告选择终结程序的一种方式,是对自己诉讼权利的主动处分,属于当事人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范畴,尽管原告撤诉不一定处分了自己的实体权利。
作为充分体现民事诉讼特质--处分权原则--撤诉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程序主体性原则民事诉讼从本质上是当事人利用”公法”保护”私法”的活动,只有当事人选择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民事纠纷,法院才得以介入当事人的私权纠纷。
由此,当事人是诉讼程序的发动者,是诉讼程序进行的主要推动者,也是诉讼结果的承担者。
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正是”指当事人在国家创设的并由审判权运作的纠纷解决的法的空间内所具有的能够受到尊重,并享有权利保障其自我决定的自由的原则。
”[1]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纠纷解决方式及在诉讼过程中选择有关程序或程序有关事项的权利。
当事人对于程序的启动、推进、终了都具有主导作用,应使当事人能够充分有效地参与到裁判制作过程中来。
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撤诉或撤回起诉

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撤诉或撤回起诉在民事诉讼的进程中,当事人撤诉或撤回起诉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这一行为不仅关乎当事人自身的权利行使,也对诉讼程序的推进和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撤诉和撤回起诉的概念。
撤诉,通常指的是原告在案件受理后、宣判前,主动向法院申请撤回其起诉的行为。
而撤回起诉,在一些特定的程序中,比如再审程序,也可能出现。
那么,当事人为什么会选择撤诉或撤回起诉呢?原因多种多样。
有时,当事人可能在起诉后通过协商等方式与对方达成了和解,从而觉得没有继续诉讼的必要。
或者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证据不够充分,胜诉的可能性较小,为避免败诉的风险而选择撤诉。
此外,也可能是因为诉讼成本过高、时间过长等因素,使得当事人重新权衡利弊后决定撤诉。
当当事人决定撤诉或撤回起诉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一般来说,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交书面的撤诉申请或者撤回起诉申请。
在申请中,应当表明撤诉或撤回起诉的意愿,并说明理由。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
法院审查的重点通常包括撤诉或撤回起诉是否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是否存在恶意撤诉以规避法律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以及案件的审理进程等。
如果法院经审查认为撤诉或撤回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通常会裁定准许撤诉或撤回起诉。
然而,如果撤诉或撤回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则可能不予准许。
比如,在公益诉讼中,原告的撤诉需要经过法院的审查同意,不能随意撤诉。
又如,在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中,法院也会谨慎审查撤诉申请。
撤诉或撤回起诉对于诉讼程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旦撤诉或撤回起诉得到准许,诉讼程序就会终止。
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如证据交换、庭审等,都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撤诉或撤回起诉后,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以再次起诉。
不过,再次起诉也并非毫无限制。
例如,对于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
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撤诉是指在民事审判程序中,当事人依法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裁定撤销已经受理的民事案件的行为。
撤诉是民事审判程序中的一种法定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案件撤诉的条件1. 撤诉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民事案件撤诉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同时,法律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人等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也可以行使撤诉权利。
2. 撤诉时间民事案件撤诉的时间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可以申请撤诉;(2)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依职权裁定撤销案件;(3)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当经法院审查同意。
3. 撤诉原因民事案件撤诉的原因包括:(1)当事人自愿撤诉;(2)原告、被告、第三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3)原告、被告、第三人之间的争议已经解决;(4)当事人申请撤诉符合法律规定。
三、民事案件撤诉的程序1. 当事人申请撤诉当事人申请撤诉,应当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据材料。
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审查,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准许撤诉。
2. 法院审查法院审查当事人撤诉申请时,应当审查以下内容:(1)撤诉主体资格;(2)撤诉时间;(3)撤诉原因;(4)撤诉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 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准许撤诉;认为不符合撤诉条件的,应当裁定不准许撤诉。
四、民事案件撤诉的法律后果1. 撤诉后,原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消灭。
2. 撤诉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原状。
3. 撤诉后,当事人不得再就同一事实提起诉讼。
4. 撤诉后,当事人已经支付的诉讼费用,法院应当退还。
五、民事案件撤诉的特殊规定1. 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当经法院审查同意。
裁定自动撤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自动撤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裁定自动撤诉的法律后果,分析其对当事人权益保护、司法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自动撤诉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因当事人申请或其他法定原因,裁定案件自动撤诉的一种司法制度。
近年来,我国法律对自动撤诉的规定日益完善,旨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效率。
然而,自动撤诉在司法实践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其法律后果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裁定自动撤诉的法律后果1. 对当事人权益保护的影响(1)对原告的影响裁定自动撤诉对原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丧失诉讼权利:原告在撤诉后,如无特殊情况,将丧失对该案件的诉讼权利,不能再就同一争议提起诉讼。
②可能面临败诉风险:原告在撤诉后,如被告在短时间内提起反诉,原告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
②损害原告利益:在部分案件中,原告因对案件事实或证据掌握不足,导致败诉。
裁定自动撤诉可能导致原告利益受损。
(2)对被告的影响裁定自动撤诉对被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被告权益得到保障:裁定自动撤诉有助于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原告滥用诉权而遭受不必要的诉讼负担。
②减少诉讼成本:被告在裁定自动撤诉后,可以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2. 对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1)提高司法效率裁定自动撤诉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减轻法院工作量,使司法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减少司法成本自动撤诉制度可以降低司法成本,避免因案件审理而消耗大量司法资源。
3. 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1)维护社会秩序裁定自动撤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因案件审理而引发社会矛盾。
(2)促进社会和谐自动撤诉制度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相关建议1. 完善自动撤诉制度(1)明确撤诉条件:对于何种情况下可以自动撤诉,应明确规定,避免滥用诉权。
(2)明确撤诉程序:简化撤诉程序,提高撤诉效率。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纠纷而涉及到民事诉讼。
了解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促使诉讼程序更加公正、高效地进行。
一、当事人的权利(一)起诉权这是当事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权利。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保护。
(二)委托代理权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近亲属或者其他公民作为代理人,代表自己参加诉讼活动。
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三)申请回避权如果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
(四)收集、提供证据权当事人有权收集、提供能够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
同时,对于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还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五)进行辩论权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六)申请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权在特定情况下,当事人为了防止对方当事人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判决难以执行,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对于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当事人还可以申请先予执行。
(七)申请再审权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有错误,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八)申请强制执行权如果对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当事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当事人的义务(一)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当事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得滥用权利,干扰诉讼秩序。
(二)遵守诉讼秩序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庭纪律,按时出庭应诉,尊重审判人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三)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当事人有义务向法庭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不得作虚假陈述,否则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一旦判决、裁定生效,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其中确定的义务,如支付款项、交付物品等。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分析

参加诉讼 , 随着原告的撤诉 而退 出 讼。我国的立法使得被 诉 告积极获得利 己判决的努力随时可能 随原告 的撤诉 化为 泡 影。因此 , 在一方当事人 申请撤 回起诉 的时候 , 对方当事人必 须有平等且能够相互制约的权利 。被告参与诉讼时是被动 的, 但被告在被动涉诉后 , 即享有参与诉讼 和追求胜诉 的权 利, 同时亦应享有抗辩原告不合理诉讼行为的权利。“ 因为被 告也是认真对待诉讼 , 只允许原告单方 面撤诉后溜走是不公 平的”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 中对被告权利应给予保护。 , @ 223 公正与效率失衡 , .. 不利于程 序安定与诉讼效率 我 国民事诉讼 法 中没 有限 制 当事 人撤诉 的条件 和次 数, 在司法实践 中, 原告 可以利用撤诉 制度 , 自己胜诉 创 为 造条件 。当原告一方证据不足或 已经超过了举证时限 , 即将
取消法院对于撤诉行为 的实质审查权 ,仅赋予其形 式 审查 权 ,即法 院对撤诉 的审查 只审查 撤诉 申请本身是否符 合法律所确定 的效力要件 ,只要 原告 的撤诉 申请符合效力 要件 , 法院就应 当准许其撤诉 。撤诉程序 中法官实质审查权 与诉讼公正的这一价值理念 明显相悖 。在 民事诉讼进行 中,
的程序主体地位 。但在我 国的民事撤诉制度中被告却被排 除在程序之外 ,就其原 因就在 于没有 贯彻 当事人权 利平等 的原则 , 忽略当事人主体地 位 , 漠视被告 的诉讼权 利。在 一
定程度上造成被告 的诉权依 附于原告 ,随着原告 的提起 而
原告撤 回起诉在法律效果 上视 为未起诉 , 保障原告 从
撤诉 而言 , 立法就不能忽略被告 的意思及其诉讼利益。基 于 民事诉讼撤诉制度改革 的考量 ,并参 考世界 民事诉讼撤诉
制度 的立法规定 , 我国应赋予被告对于撤诉的同意权 , 将被 告之 同意作为原告撤诉 的实质要 件。如原告提出撤诉 , 是须 经被告 同意的 , 被告 同意撤诉 , 则原告撤诉生效 , 诉讼终止 , 否则 , 原告 撤诉 无效 , 讼继续进行 , 诉 以切实保护被告 的合 法利益。任何无 限制 的权利都会导致权利的滥用 , 被告 的同 意权亦是 如此 , 为防止被告滥 用同意权 , 怠于行使 同意权 ,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行使与保护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行使与保护民事诉讼是一种法律程序,用于解决民事纠纷。
在这个过程中,诉权行使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诉权的行使和保护,并提供相关案例以说明。
一、诉权行使的途径诉权是指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在民事诉讼中,诉权的行使有以下几个途径:1.申请立案:当事人在诉讼时,需要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立案受理。
这是最基本的诉权行使途径。
2.举证: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举证是诉权行使的重要环节,当事人应当积极收集和准备相关证据,并在庭审中进行有效的举证。
3.请求保全措施: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如果他们认为可能丧失实现自己权益的可能性,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以保护其诉权。
比如,申请冻结被告的财产或者扣押证据等。
4.提起上诉: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满意,他们可以提起上诉,要求高一级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
这也是诉权行使的一种表现。
案例:小明与小红发生交通事故,小明认为是小红的过错导致事故发生。
小明依法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并搜集了交通监控录像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法院受理了小明的起诉,并采纳了他的证据,裁定小红承担事故责任。
小红不服判决结果,提起了上诉。
二、诉权的保护在民事诉讼中,保护诉权是确保当事人能够有效行使诉权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诉权保护措施:1.禁止滥用诉权:当事人在诉讼中,有权利提起诉讼,但也不能滥用这一权利。
法院在处理案件时,有权拒绝滥用诉权的当事人的起诉请求。
2.请求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公正地审理案件,保护其诉权不受侵害。
法院应当独立、公正地审理案件,并尽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防止拖延战术:在民事诉讼中,有些当事人可能采取拖延战术,以延误案件进程,影响对方的诉权行使。
法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拖延战术的运用,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4.救济措施:当诉权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救济措施。
比如,申请撤销违法裁定、追究侵权责任等。
从民事诉讼角度论我国人权保障制度

并可 以经过 特别授 第二 次世 界大战 结束 以来 , 人权 问题 就逐渐 成为 国际社会 普 在 符合法 定条件 时委托 代理人 代为进 行诉讼 , 遍关 注 的焦点 问题 。 “ 促 进对于 全体 人类 之人 权及 基本 自由之 尊 权 行 使特 别 的权 利 。 正如 西谚所 说 : “ 正义 不但 要伸 张 , 而 且必 须 ” 可见 , 司法 的民主性 和 正当性 是成 一定 比例 的 , 重” 是联合 国的基本 宗 旨之一 。 以宪法 形式保 护人 权是 现代 民主 眼见着 被伸 张 。 和 法 治的一 个重 要标 志 ,因而 各 国宪法 一般 都有 人权 保障 的 内 而且 呈现 向正能量 发展 的趋 势 。 即司法 越公 正 , 民主化 程度 就越
容 。我 国宪法 第二 章 中规定 了公 民的基 本权 利 , 又于 2 0 0 4年在 高 。 当事 人双 方 的 民事 诉讼权 利 , 具有 很高 的诉讼 价值 , 是 自由、 宪法修 正案 中增加 了“ 国家尊 重和保 障人 权” 的条 款 , 这 充分显 示 平 等 、 正义等 价值 的 同等 化 。 法律 对诉 讼权 利 的保护 直接 体现 了
即基于 自己主张的 权利 的辩 论权 , 反驳对方 换言 之 , 人 பைடு நூலகம்就 是指在 一 定的社 会历 史条 件下 , 每 个人 按 照其本 事人 的实 体请 求权 , 质 和尊 严所 享有 或应 当享有 的基 本权 利 。人 权 的本质 要 求是 自 当事 人 的权 利 , 从 有利于 自己的民事诉讼 权利 的角度 收集调 取证
的 目的是 人的生 存和 发展 , 使 人摆 脱一 切剥 削和 歧视 , 获 得有 尊 更有效 的保 障 当事人 的权利 。而证 据 , 作为 客观实 在 , 是 一切纠
论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完善

诉讼后是否撤回,仅取决于原告 自己的意愿 ,人民 法院对撤诉 申请有审查批准权 ,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被告却 “ 没有任何发言权” ,容易形成被告被原告 “ 牵着鼻子走”的情形。被告多次参加诉讼不但耗 费财力 、物 力 ,更耗 费 大量 的精力 、时间 ,造成 被
分决 定 ,除 有非法 目的包含 在 内 以及 非 自愿 的撤诉 外 ,法 院均应 当准许 当事人 的撤 诉请 求 。 “ 自始 即未 起诉 ”意 味着 原 告撤 回程 序上 的诉
讼请求 只导致本案诉讼程序 的终结 ,并不影 响其 实体权利的行使 。依据 《 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民事诉 讼 法 > 若 干 问题 的 意见 》第 ■ 1 4 4 条 的规定 ,当事人 撤 诉 或人 民法 院按 撤 诉处 理
怨 。在这 种情 况下 ,如果 同一个 纠纷 原告 又多 次起 诉 、撤诉 ,法 院对 同一个案 件 多次受 理 、审理 ,更 加 浪费 司法 资源 。 诉 讼 程 序 的 进 行 应 当兼 顾 公 正 与 效 率 两 个 价 值 ,程序 流 畅进行 结束 并查 明案 件事 实 、作 出正确 关心判 决结 果 ,法 院能否 支持 自己的诉 讼请 求 不是
后 ,当事人 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 的 ,人 民法
院应予 受理 。 即当事 人可 以随 时再 次 向法 院提起诉 讼 、主 张权 利 ,不受 前次撤 诉 的影 响 。 2 0 1 2 年 新 的 民事 诉 讼 法第 1 2 3 条规定 : “ 人 民
人申请撤诉的效果相同,可以终结本次诉讼程序 ,
施 ,并可以最终由法院缺席判决而承担责任。 这种 处理 结果 的差 异实 质 是双 方地 位不 平 等 的
检察机关撤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检察机关撤诉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决定不再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起诉的行为。
检察机关撤诉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程序,其法律后果对当事人的权益、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检察机关撤诉的法律后果。
二、检察机关撤诉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不起诉人,并告知其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需要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应当退回公安机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但依法应当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单处罚金的,可以提出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单处罚金的建议。
”三、检察机关撤诉的法律后果1. 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机关撤诉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受刑事追究,其人身自由和名誉权得到保障。
但撤诉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得到宽恕,当事人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被害人:检察机关撤诉可能导致被害人权益受损。
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赔偿损失。
检察机关撤诉后,被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对司法公正的影响(1)维护司法公正:检察机关撤诉是依法进行的,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撤诉可以避免因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等原因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2)提高诉讼效率:检察机关撤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撤诉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撤诉,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在判决、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撤回诉讼请求的行为。
在我国,撤诉是一种重要的诉讼行为,它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经济的实现。
本文将围绕撤诉的法律规定,从撤诉的概念、适用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撤诉的概念撤诉,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在判决、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撤回诉讼请求的行为。
撤诉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一种方式,也是诉讼程序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三、撤诉的适用条件1. 撤诉的申请主体必须是当事人。
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等。
2. 撤诉的申请时间必须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前。
一旦判决、裁定生效,当事人不能再申请撤诉。
3. 撤诉的申请应当符合法定形式。
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撤诉申请,并说明撤诉理由。
4. 撤诉的申请不违反法律规定。
当事人撤诉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等。
5. 撤诉的申请不违背诉讼基本原则。
当事人撤诉不能违背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等。
四、撤诉的程序1.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撤诉申请。
申请中应当载明撤诉理由、撤诉范围等事项。
2. 人民法院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撤诉申请进行审查,包括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申请时间、申请形式、申请内容等。
3. 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准许撤诉的决定。
人民法院根据审查情况,可以准许撤诉,也可以不准许撤诉。
4. 当事人收到人民法院的准许撤诉或者不准许撤诉的决定后,应当遵守决定。
准许撤诉的,当事人应当自动撤回诉讼;不准许撤诉的,当事人应当继续参加诉讼。
五、撤诉的法律后果1. 撤诉的,诉讼程序终止。
人民法院不再对案件进行审理,当事人不能再对同一诉讼请求提起诉讼。
2. 撤诉的,诉讼费用按照规定退还。
当事人已经缴纳的诉讼费用,除依法不予退还的部分外,应当退还。
论民事诉讼中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经济与法论民事诉讼中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刘卓然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法治体系日趋完善,法律意识和人权观念得到深入发展与强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为保障落实该原则的实施,故而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并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法律规定。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一直是民事诉讼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实际上,该原则在保障人权、有效维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存在大量冲突,难以完全适应法律实践的需要,亟待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进一步完善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使其展现现代法治应有之意。
关键词:民事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缺陷修正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357-02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概述(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定义民事诉讼中所谓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依法为当事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保障和便利其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该原则是宪法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涵。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涵1.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平等,并非二者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义务,而是指原告与被告进行攻防手段以及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公平、对等的,都可以提出诉讼请求和主张事实理由,并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实质表现为当事人双方拥有同等或对等的诉讼权利,例如,原告有起诉权,而被告有反诉权;原告有权变更诉讼请求、放弃诉讼请求,而被告有权反驳诉讼请求、承认诉讼请求。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原则在我们生活中的深刻体现。
总之,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核心内涵。
2.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诉讼地位平等取决于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的立法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摘要]民事撤诉是各国民事诉讼立法中体现当事人处分权原则的一项诉讼
制度,其制度安排体现了司法公正与效率、当事人诉权保护与程序公正等一系列价值的冲突和平衡。
由于理论支持不充分,法律规定不完善,造成我国现行的民事撤诉制度设计中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还存在着诸多疏漏。
文章从撤诉制度的概念、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构想。
[关键词]民事诉讼;撤诉;诉讼权利平等;国家干预
一、我国现行撤诉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限制性处分原则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所谓处分,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由当事人自己自由支配。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一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一方面原告在宣判前可以申请撤诉,赋予了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当事人给予程序关怀,集中体现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但是当事人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实质上是对当事人处分权进行限制,所以我国民事撤诉制度是限制性处分原则的典型体现。
在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撤诉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其实质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国家干预。
我国撤诉制度对当事人处分权进行抽象肯定的同时,又要求当事人的处分行为接受法院的职权干预。
从性质上来说,撤诉权是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不具有实体性,所以在撤诉制度中应当坚持当事人主义,在国家干预和处分原则的关系上,应当将国家干预作为处分原则的例外和补充,而不能将权力置于优于权利的地位,否则撤诉制度中的当事人处分原则就会变得空洞。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民事诉讼权利的准则。
这一原则贯穿民事诉讼的始终,作为民事诉讼的一个环节,撤诉中自然也要体现该原则的精神。
原告享有起诉权,被告则享有反诉权,原告享有撤回起诉的权利,那么被告也就有撤回反诉的权利。
原告撤回起诉,并不影响反诉的进行,本诉和反诉并行不悖,各自的撤回与否并不相互牵连。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69条第1款规定:“原告只能在被告未就本案开始言词辩论前,可以不经被告同意撤回起诉。
”[1]目前学界对被告应诉答辩是权利还是义务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原告的撤诉权和被告的撤诉同意权是互相掣肘,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对应性配置。
(三)程序安定原则
民事诉讼是解决当事人之间民商事纠纷的一种程序,这个程序的运作应当具有安定性。
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最终做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
”[2]程序安定是法律基本价值的体现,秩序是法律追求的价值之一,要实现秩序,必须要求法律秩序保持安定,民事诉讼中的撤诉自然也不例外。
而撤诉就是将程序回到开始的状态,这是违背程序安定原则的。
但是民事诉讼又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保护原告的诉权,允许其对程序进行与否进行选择,所以在撤诉制度中必须要实现诉权保护和程序安定的整合,一方面要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同时对撤诉后再次起诉进行限制,可以促使原告行使权利时经过慎重考虑,实现在保证程序安定的基础上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
二、我国现行撤诉制度对当事人权利保护的疏漏
(一)不准撤诉制度有违处分权原则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以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撤诉可能损害国家、集体、社会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为由限制当事人的撤诉权,这一方面违背了处分权原则,造成了对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损害,同时在法理上也毫无道理。
法院以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需要处理或者损害国家、集体、社会或他人的合法利益等情形为依据,断然否决当事人的撤诉权,显然混淆了审判权和行政权的界限,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应该是中立、消极和被动的。
在违法行为的受害者或者控告者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要求司法途径解决前,法院不能过于主动干涉当事人的撤诉权,否则法院的审判权将取代积极的行政权和检察权。
(二)非自愿撤诉有违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真实原则
撤诉权是当事人诉权的一种,当事人撤诉是处分自己程序权利的行为,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
然而司法实践中,有些法官为了使得案件尽快结案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强行动员原告撤诉,附条件动员原告撤诉,或者采取欺骗、强迫的方法迫使当事人撤诉,这些做法是对当事人撤诉权的任意践踏,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真实原则。
它不仅损害诉讼程序的实践功能,更为严重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社会成员通过诉讼途径寻求公正的信心,造成司法机构受信任度下降,导致诉讼的低社会收益。
(三)无撤诉异议制度有违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我国民诉法将诉讼权利平等定义为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整个民事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精神。
而在撤诉制度中,当事人双方的权利有失平等。
主要体现在被告对原告撤诉没有防御进攻手段,没有建立撤诉异议制度。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撤诉只需经过法院审查批准即可,被告只能消极地接受撤诉带来的一切后果。
从原告撤诉受法院制约的角度看,我国民事撤诉制度是典型的原告和法院之间的“单边游戏”,因为现行的撤诉制度没有考虑被告的程序利益,对于被告程序利益而言没有丝毫程序保障。
[3]从当事人诉讼权
利平等的角度出发,被告一旦花费资源进行应诉,无视他已经付出的成本而允许原告在可能重新起诉的前提下自由撤诉有悖于公正。
如果原告的撤诉过于自由,没有对立方制约,被告的程序利益极有可能受到原告任意行为的侵害。
三、撤诉制度中对当事人权利保护的改革构想
(一)保障当事人的撤诉权,取消法院对撤诉行使的实质否决权
在法的社会本位要求下,法院基于国家干预的原则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
但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自由处分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这种处分既包括在实体权利上的处分,也体现在程序权利的处分上。
撤诉仅仅是程序性问题,为了充分保证当事人在诉讼的自由意志,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就应当取消法院对等当事人撤诉的实质否决权。
《民诉法若干意见》第161条和第190条明确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时,如果法院认为当事人的申请有违反法律的行为或者可能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时,法院就应当不准予当事人撤回起诉。
而判断是否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或者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完全属于实质性审查的内容,而且法官还要依据自己的知识和自由裁量权进行判断,这完全属于实质性的审查权。
法律的这种制度设计,不但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而且导致对当事人撤诉权的旁置,说通俗点这是费力不讨好的规定。
笔者认为,法院对撤诉的实质性审查,容易剥夺当事人的撤诉权,也容易导致个别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因此要充分保证当事人的撤诉权,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立法制度,将法院实质审查权改为形式审查权。
(二)充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意思自治,确保原告撤诉意思表示真实
撤诉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撤诉必须由当事人所为,二是撤诉必须出于当事人的自愿。
撤诉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诉讼行为,当然必须是他们的自愿,这一点本来是不言而喻的。
但由于撤诉权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撤诉生效将导致诉讼终结,对于已宣告的判决或上诉撤诉后,可能出现不能重新起诉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实践中也常出现迫于被告或他人的压力而非自愿撤诉的情况,有违当事人意思自治和自愿原则。
因此,在一方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时,法院应当告知其撤诉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并且不能以职权干预当事人的撤诉行为。
笔者认为,民诉法应当对受强制或压迫而为的撤诉的效力做出规定。
(三)明确撤诉的法律后果
撤诉后,诉讼消灭,原告仍享有实体权利,对此并不分歧,问题的关键是撤诉后再次起诉的问题。
撤诉后原告仍然享有实体权利,因此,只要在诉讼时效内,原告可以再次提起诉讼。
但是为了避免原告滥用撤诉权,督促其谨慎行使权利,减少对被告的侵扰,有必要对撤诉后再次起诉进行一定的限制。
在被告对案件未进行答辩前撤诉的,允许原告就同一诉讼标的,提起同样的诉讼请求,但应以一次为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的,允许原告再次起诉,也不为过分。
对于被告对案件进行了实质性的准备,进行了答辩,以及二审中撤诉的,禁止原告基于同样的诉讼标的提起相同的诉讼请求。
但是原告基于同样的
诉讼标的,提起不同的诉讼请求,笔者认为法院应当受理。
现行民诉法对于当事人撤诉后再次起诉的时间和次数没有限制,应加以限制,首先对于撤诉后再起诉的时间进行限制,从法律理念上说,撤诉是当事人的权利,法院不应过多干预,“比较各国的法律,美国允许撤诉后再起诉,但从次数上加以限制,若原告对同一案件再起诉后又自愿撤销的,就不能再次起诉,英国则要求当事人在撤诉时做出以后不再起诉的允诺,对撤诉后再起诉采取以当事人同意为依据的限制。
”[4]可借鉴美国的立法经验,即原告撤诉后,并不影响再次起诉,如果原告此后又提起同样的诉讼,且有一次行使了撤诉的权利并得以同意,那么法院应做出不得再次起诉的登记,以阻止原告对同一诉讼第三次提起。
[参考文献]
[1]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7):64.
[2]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2.
[3]王福华.民事诉讼专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277.
[4]杨莹.撤诉后的在反思一种新的路径(法律教育网),网址:/news,200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