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 咏物诗四首PPT课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人喜欢。《唐国史补》中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青年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韩愈的《葡萄》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葡萄》一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 希冀。面对迷茫前途,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诗人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 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当然,此诗 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赏牡丹》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 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要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和柳宗元交谊很 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 代表作《竹枝词》,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 学。有《刘梦得文集》。
高中语文粤教版(广东专用)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咏物诗四首

1、完成“巩固• 延伸”习题。 2、任选一意象 写一首咏物诗。
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 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对贪官污吏的嘲讽 以及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深切的不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 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 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 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地表现他的 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就产生了 咏物诗。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读《赏牡丹》,思考下列问题:
(1)《赏牡丹》中 直接描写牡丹特征 的词语是什么? 真国色
(2)“唯有牡丹真国色, 比喻 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 “唯” 写出牡丹在诸 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哪 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两个字最能体现出牡丹的 “国色”?为什么? “动” 写出了时人对 牡丹痴狂般的态度
芍药:艳丽、妩媚, 拟人 (2)“庭前芍药妖无格, 而格调不高; 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 荷花:洁净,而寡 情、孤芳自赏。 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写芍
药和芙蕖,这样写与主题 牡丹有何关联?表现牡丹 怎样的内在品格? 侧面烘托出
牡丹的高贵。
(4)诗人通过《赏牡 丹》表现了怎样的情 感?
表达了诗人对牡 丹的喜爱之情。
咏 物 诗 四 首
佳节高空美如画,众人昂首观奇葩。 情愿粉身升天去,换来喜庆乐万家。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 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 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 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11咏物诗四首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 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 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 “帝里无相识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 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 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返回
自主积累 一 作者视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子规》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
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唐代
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
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
隐居茅山。生性诙谐,诗名较著。
作品有《华阳集》。
《葡萄》 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 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 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答案
3.名句背诵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1)________________
莫辞添竹引龙须 。 (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________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3)________________
高架支离倒复扶 。 (4)新茎未遍半犹枯,________________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5)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优质课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课件(70张ppt)

其诗多为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解题】 题目中“子规”即杜鹃,也叫怨鸟,布谷、 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 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 蜀魂、蜀鹃等。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 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 杜宇虽然竭尽心力治水,但依然不能平息灾 难,因此忧心忡忡。后来,从下游的湖北地 区,来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他胸怀大志,胆 识过人,才略出众。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 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步骤: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 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更要命的是,太平日子没过多久,四 乡竟然传来了流言,说杜宇把君主之 位禅让给开明,是因为在开明率众治 水期间,杜宇同开明的妻子发生了私 通,所以才羞惭让位的。这似乎反映 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富含的八卦精 神?流言传来,望帝杜宇是又气又急。 想不到一番好意竟然落得这样的诬蔑。 杜宇原本就上了年纪,又在长期的为 政中殚精竭虑,损害了健康,受此打 击,很快一病不起,含恨逝去。
他的魂魄不忍离开蜀地人民,于是化身为鸟, 昼夜鸣叫,声音凄切。而川中人民,也没有 忘记他们的君主,把这种鸟叫做“杜鹃”, 以表达对望帝杜宇的怀念。后来人们就用 “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用“杜鹃啼 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且, 子规意象在古诗中常用为“凄凉、哀伤、哀 怨、思归、乡思”等意义。诗人以“子规” 为题,借子规化鸟悲啼,声明“若教恨魄皆 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意在指明世间冤 魂太多,表达对世道不公的不平之意。
【全版】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课件推荐PPT

21
主旨
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
人的浅陋目光。
②散比作喻 乾、坤拟万人里手春法。的运用。“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
25
作业
从意向、情感、手法三方 面赏析《葡萄》一诗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26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14
1、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池上芙蕖净少情。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 寓意深长。
11
3、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 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 暗示之意深刻。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回到客房,宋之问回味着刚作的这首诗,觉得自己
的两句实在平常得很,老和尚那两句才真叫妙不可
言。第二天一清早,宋之问兴冲冲地去拜访老和尚,
可是里里外外怎么也不见老和尚的影子。他怅然若 失,一个人在附近徘徊着。这时一个中年和尚从他 身旁走过,宋之问忙上前把昨晚的情景描述了一番, 那和尚道:“噢,你打听的老僧就是著名诗人骆宾
文学家 、_________ 哲学家 。字 韩愈(768—824),唐代__________ 退之 ________ 。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祖籍昌黎,世称
韩昌黎。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 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
道路。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 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⑤____________
(韩愈《调张籍》)
道是无晴却有晴 。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竹枝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便引诗情到碧霄 。 ⑧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莫道桑榆晚 ⑨________________ ,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吹尽狂沙始到金 。 ⑩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浪淘沙》)
宋之问反剪着双手,边走边吟,可下面的诗句一时 却接不上来。 不知不觉到了长廊尽头,他看见边上有一间敞着门 的僧房,微弱的烛光下,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宋 之问正待开口招呼,那老和尚忽然抬眼问道:“年 轻人,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苦吟不止?”宋之问照 实说来,老和尚道:“老衲倒有两句——”宋之问惊 喜地说:“请师傅见教。”老和尚缓缓地念了起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这两句 诗接得又自然又形象,忙连声称谢。老和尚微微一 笑,也不说什么。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含解析

◆11 咏物诗四首快乐的密码我住在姐家的时候,经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此中年男子,笑得让人感觉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
”他说。
我特别酣畅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
”但是我当时没有零钱。
“这样吧,你先拿去,我明天清晨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豪迈一笑:“没事没事,只需你记得,一礼拜也能够。
”于是我坦率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
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吗?”其实不提钱的事。
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一天的4元算在一同,给了他7元。
他仍旧笑了:“小姐好讲信誉啊!”我说:“是你先相信我的。
”相互道了声再会,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突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相信他人,也值得他人相信,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明道语录》赏读:诚(这个道德看法)是吻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看法)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赏读:办理事情的重点是:正直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说明此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绩。
做一个清廉、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存亡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集》赏读:若是有益于国家民族,应当不管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去,有祸却去闪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辞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一、作者视窗《子规》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暮年自号悲翁,唐朝诗人、画家、鉴赏家。
【精品】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2. 《葡萄》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 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 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3.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 的芍药等渐渐衰落。 《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 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5.庭前芍药妖无格 ... 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池上芙蕖净 少情 . . 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唯有牡丹真国色 .. 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今渐 觉出蓬蒿 . .. 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直待凌云始 道高 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 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 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 垫等。 5.思想感情:留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 忧民等。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 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 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韩愈(768—824 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 郡望昌黎,后人称为“韩昌黎”。幼孤,由兄嫂抚养。贞 元八年(792 年)登进士第。 贞元十二年受宣武节度使董晋、 武宁节度使张建封推荐,出任节度推官,贞元十八年授四 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 东)县令。元和元年(806 年)召为国子博士。后曾任都官员 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从裴度征讨 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疏影横
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
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
特点。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这一联特别出名,
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 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他是中唐“古文 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文章的内容,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要提倡古道,就一定 要提倡“古文”;对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他十分不满,认为作者的道 德修养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对于古文,他主张在继承前人的 基础上注重创新, “ 惟古于辞必己出 ” ;对于语言,他要求 “ 文从字 顺”、“惟陈言之务去”,文辞要清新流畅,质朴自然。他最重要的贡 献是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自己 真情实感的流露,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的创作也是如此,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 ( 今河南孟州 ) 人,后人称为 “ 韩昌黎 ” 。 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 (792) 登进士第。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 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 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曾任 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 (817) ,从裴度征淮西有功, 迁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 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 (824) 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 “ 文 ” ,人称 “ 韩吏部 ” 、 “ 韩文 公”。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
答案
颔联写梅影错落有致和梅香清幽四溢。以水映影,梅枝俊俏清丽;
以月衬香,梅花色香俱全。其中“横斜”、“浮动”两词,不仅把梅枝
由静态变为动态,还把梅香从无形化为有形。
答案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顾况 ( 约 727— 约 820) ,字逋翁,海盐 ( 今属浙江 ) 人。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 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 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 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 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 《公子行》。诗风平易流畅,擅画山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尊。 诗意解读 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
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
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
尽了。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内容索引
自主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
互动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
自主·预习区
诗海拾贝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
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
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
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
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 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史的变迁写出自己半世漂泊的感慨,格调深沉浑厚。此外,刘禹锡的诗 还具有深沉的哲理韵味,在他的诗中,通过生动的诗歌形象常能反映出 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以沉舟、病树喻过去,用比兴手 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揭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全诗 充满理趣。刘禹锡还运用民歌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民歌体诗,著名的有 《竹枝词》等。这些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胡震亨《唐音癸签》),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风雄浑深沉,言近旨远, 加之他创作数量极多,后世称之为“诗豪”。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送孟东野序》),这是对古代散文创作理论的 进步认识,使散文创作更具现实性和斗争性。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 《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 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 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 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 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 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 的政治思想与柳宗元是一致的,他的文学主张也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
“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
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
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
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以上三联,先
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因此写到诗要
运动”理论一致。他强调文学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文气的作用, 指出诗歌创作要掌握诗歌格调的变化,善于构思,运用语言,使用比兴 手法,从而完备诗歌创作方法。他的诗或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对现实 政治进行讽刺,笔锋犀利;或怀古伤今,表达感慨,沉郁苍凉;或借鉴 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生活及地方风物,清新活泼。他的政治讽刺诗立 意深刻,胡震亨曾说他的诗“以意为主”。他多运用比兴、象征、讽喻 的手法,借物咏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他的怀古伤今诗往往从平常 景物中引申开来,以小见大,托古喻今, “ 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施 补华《岘佣说诗》 )。名篇《乌衣巷》以野草、闲花、夕阳、恋旧的燕 子等种种意象写出了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在平淡的叙述中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