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黄帝陵祭祖祭文精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黄帝陵祭祖祭文精粹
杜甫月夜祭黄陵
读过杜甫“月夜”这首诗的人,或许记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为避安史之乱,在流亡途中,把家安置在州三川驿(后又迁到羌村),自己只身北上,想去灵武投奔新登基的唐肃宗,却在路上被叛军掳入长安。

杜甫月下怀念妻子儿女,写了上面的诗。

次年四月的一天,杜甫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峙的前沿,奔向凤翔。

在那里唐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官职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言。

杜甫忠于职守,为官不到一个月,为营救一位受冤的大臣,便激怒了唐肃宗,借故让他回家探望妻子,有意把他遣开。

杜甫因此又重回三川驿。

公元758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晨,杜甫只身踏上了归途。

一路所见,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伤兵的痛苦呻吟和难民的苦难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路经玉华宫到翟道城(今黄陵),沿路了解民情,体察民间疾苦,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加深了他的爱国忧民思想。

从此,结束了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政治生活。

一天,杜甫徒步来到翟道城桥山脚下,打问去三川驿的路程,才知道从这里到三川驿还有一天的路途。

而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只好打消继续赶路的念头,他只身坐在桥山脚下的沮水河畔休息。

劳累了一天的杜甫,饱经了沿路的惨痛,面对山川河流,诗兴勃发,即时作了一首“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戌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还家尚黑头。

杜甫口里吟诗,身体不由自主地慢慢倒在路旁草丛中睡着了。

这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一位祭陵老人(古代祭黄陵没有固定的时间),挎着竹篮,往桥山上走去。

杜甫的身子睡在草丛里,两只脚却露在路上,把祭陵老人绊倒了。

这时,杜甫也被惊醒,连忙坐起,向老人再三道歉。

祭陵老人一看是个过路人,也没发火,随声问道:“请问客官,为何露宿郊野?”杜甫当时未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回三川驿看望家眷,因路径不熟,来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好暂且露宿休息。

杜甫说着,两眼一直瞅着老人的竹篮子。

老人马上意会到这位过路客人的心思。

随即说道:“客官是否还未曾用饭?”
杜甫由于饥饿,就如实说道:“不瞒老者,昨天从同官(今铜川)起身,只吃过一顿饭。

动乱年间,沿途未敢......。

”杜甫说到这里,觉得有些失言,再未敢往下说,只是叹息了一声。

祭陵老人见杜甫言谈举止不同一般,就慷慨地将竹篮里的馍馍拿出两个,双手递给杜甫说:“客官,不要推辞,吃吧。

”。

杜甫二话没说,狼吞虎咽吃了一个馍。

突然问老者:“敢问老者,天色已晚,你提竹篮上山干什么?”老者说:“唐军和叛军打仗,百姓不得安宁,一直没工夫上山祭奠先祖。

听说唐军收复洛阳,百姓欢天喜地,盼望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所以今日特意上山祭奠黄帝。

”杜甫听罢,方知此地乃黄帝之陵。

祭陵老人一再邀请杜甫随他回家过夜,杜甫因心情不快,执意不肯,一再推辞说,得连夜赶回三川。

祭陵老人只得给杜甫指点了路线,并留下食品,自己回家去了。

老人走后,杜甫独自一人站在月光下,面向桥山黄帝陵进行叩拜礼。

据后人传说,杜甫还写有“少陵月夜祭黄陵,双手空空无祭品”的诗句,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原诗。

也可能是后人的杜撰。

范仲淹三次祭黄陵
北宋名臣范仲淹,又名范希文,祖上是陕西彬县人,后迁居南方,定居苏州吴县。

他从小丧父,生活很清贫。

在贫困中,他刻苦学习。

终于考中了进士,后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能文能武,本领高强,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他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范仲淹曾就职陕西,兼治延州(今延安)。

当时,西夏常从西北侵扰中原,宋王朝内很少有人敢去抵挡。

公元1040年10月,宋王派范仲淹会同韩琦出任陕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行动。

范仲淹到陕不久,就前往延州。

沿途观察了陕北高原的地形。

有一天,范仲淹来到坊州中部(今黄陵),突然勒马停止前进,决定上桥山致祭黄帝陵。

身边的谋士问他:“范公,听人说,你过去读书时连皇帝也不去见,今天怎么要专程祭奠黄帝陵?”范仲淹笑了笑说:“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还年幼,在应天府睢阳读书。

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那里,同窗们一听皇帝来了,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我当时正在作文章,害怕打断思路,就没有去看皇帝。

后来同窗都埋怨我失掉一次好机会。

我当时心想,眼下只有专心读书,将来为国效命,见皇帝的机会是有的。


范仲淹边走边说,不觉来到桥山山巅,抬头看见“古轩辕黄帝桥陵”碑亭,立即勒住马缰,翻身下马,徒步走向黄帝陵前,打躬致祭。

在下山的路上,范仲淹告诉身边的谋士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元祖。

当今皇帝是我们的君王,他们也是黄帝的子孙后代。

一个人不论官位高低,万不可忘记祖先的功德。

”据说,范仲淹到延州后,写了五首祭黄陵的五言律待,可惜,现在只流传下来两首:
红日竿头进,
青云足下藏。

轩辕龙驭古,
百代景象裳。

高徒桥山上,
关河万里长。

沮流声潺潺,
柏干色苍苍。

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被调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

临行前,路过坊州,再次祭奠了黄帝陵。

宋仁宗降旨黄陵栽柏树
满山翠柏望桥陵,
上有仙台垒九层。

夜夜唯留明月照,
年年只见白云兴。

.......
古柏参天黄帝陵,
苍烟缭绕晓风轻。

龙盘万代开王会,
凤历千秋肇大清。

这是明清两代一些墨人骚客对桥山黄帝陵的一些景色描写。

桥山是埋葬中华民族始祖的圣地。

你若从西安乘坐“黄陵二日游”班车,或者乘火车,四个半小时就到达黄陵。

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五千八百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

人们不禁要问:
沿途林木很少,但见黄土陡崖峭壁,沟壑纵横,为什么桥山古柏却是一片翠绿,根深叶茂?有人说,桥山是一块宝地,风水好,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才把坟墓选择在这里;还有人说,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功大无边,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给桥山撒了一把柏树籽,从此桥山就长出郁郁葱葱
的柏树。

这当然都是神话传说。

黄陵桥山古柏确是后人所植。

据现存碑记证实,早在汉唐时期,官府就指令黎民百姓在桥山上种植松柏。

当时由于管理不善,年年种植,年年不见树林。

为了确保桥山松柏栽种成功,北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仁宗皇帝赵祯,听祭扫黄帝陵回到京城的大臣汇报说,桥山栽植柏树很多,而成活甚少,损失太大。

于是仁宗皇帝命令身边大臣拟旨,指令坊州(今黄陵)县衙,委派专人看护巡守。

坊州中书刘午坤接到了圣旨,即发动黎民百姓,整旧栽新。

当年在桥山种植柏树一千四百一十五株。

又从乡间抽调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人家,免除其一切差役,专在桥山上日夜巡守看护松柏林。

为了防他们玩忽职守,还把这三户户主的名字刻在一座碑上,可算真正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

这大概是九百年前中华民族最早的第一批护林员。

从此,桥山古柏得到历朝历代重视。

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官府派人对桥山古柏作过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可惜普查的资料已全部丢失。

到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延安专署专员余正东,黄陵县县长卢仁山,拨国币三千元,调动一个民团,将桥山古柏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令士兵每人按树贴号。

历时十九天的普查,结果得出黄陵桥山共有古柏六万一千一百八十六株。

此数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轩辕黄帝陵庙的管理,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专职管护人员进行了统一编制;在桥山之巅修筑了了望哨所,日夜有专人轮流巡山看护。

现在满山翠柏,棵棵根深叶茂,苍翠挺拔。

已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手植柏”,更是高大雄伟,七人合抱不住,国外游客称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