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整版
![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d53767376baf1ffc4fad7c.png)
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总则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城市用地分类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2.2.4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8ef2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b.png)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江苏省盐城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也不断加强和完善。
根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的修订版,盐城市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首先,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盐城市要求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长远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
通过开展专业研究、调查与勘测,全面了解盐城市的城市功能布局、人口与经济发展态势等基础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评审过程中,盐城市要求强调参与性、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通过召开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和开展社会评估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增强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并使城市规划更加符合市民需求。
第三,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中,盐城市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用地原则,选择适当的土地供应模式,确保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强土地利用监测和评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第四,在建筑物的规划和管理中,盐城市要求注重建筑物的功能性、节能性和环保性。
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积极打造低碳、环保的城市生活环境。
第五,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盐城市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注重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并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效益。
总之,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的修订版,旨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公众参与、合理用地和节能环保等措施的实施,盐城市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2020年(城市规划)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2020年(城市规划)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5aa384e6a26925c52cc5bfb2.png)
(城市规划)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1、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含城南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行政范围。
主城区旧区是指黄海路、串场河、小洋河围合的范围,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不计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建设用地的兼容原则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用地兼容要求应当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3ee817bcf84b9d529ea7a23.png)
1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c94f52c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b.png)
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精品⽂档.第⼀章总则1.1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城市规划管理须执⾏本规定。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
1.3 南通市区⾏政区内⼯业与民⽤建筑⼯程、市政基础设施⼯程、道路桥梁⼯程、综合防灾⼯程、园林绿化⼯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程、室外⼴告发布等各项建设⼯程,须执⾏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于本规定。
第⼆章城市⼟地使⽤管理2.1 城市⽤地分类2.1.1 城市⽤地,根据其使⽤的主要性质进⾏分类,按照《城市⽤地分类与规划建设⽤地标准》执⾏。
2.1.2 与城市⽤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定游憩设施的⽤地,包括⽤地范围内的⽔域,计⼊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地。
2.2 建设⽤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地的划分和使⽤性质应遵循⼟地使⽤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地,应由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地的适建规定见表⼆-1。
精品⽂档. 2.2.4 表⼆-1中未列⼊的建设项⽬,由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a06d62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c.png)
1 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
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
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
1 城市用地分类2.1。
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2。
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
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
2。
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
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
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
3.2.2.4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
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
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5a9143d428ea81c758f57812.png)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城市用地分类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9638b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3.png)
1总则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 90 执行.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4 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筑基地控制指标、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的规定.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2.3.2.1 邻接土地己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4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2.3.5 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筑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l、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录A之A.0.1的规定,江苏省位于Ⅱ类气侯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Ⅲ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宿迁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筑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人建筑总面积.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四.2.3.7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2.3.7.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2.3.7.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3 建筑管理建筑间距3.1.1 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3.1.2 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 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3.1.3 各市、县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执行.3.1.3.1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 = L1 士 L2L = 建筑间距Ll= 日照间距L2= 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3.1.3.2 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l= i · HL1= 日照间距i = 日照间距系数H = 建筑的计算高度3.1.3.3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可按表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建筑.3.1.4 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3.1.5 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5.1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3.1.3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和附录一第3条计算确定.3.1.5.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3.1.3标准乘以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社区、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闻距.3.1.6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L3.1.6.1 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3.1.6.2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条计算确定.3.1.6.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3.1.7 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8 的规定.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3.1.9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3.1.9.1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3.1.9.2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9.2规定.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9.3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 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3.1.10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3.1.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的规定.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11 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制.3.1.12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 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 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计算.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计算;中小城市按表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计算.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建筑物退让3.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统一规划,分期分片实施的,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3.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3.2.2.1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2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3 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8 、表或表3.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4 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 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 3.2.2.5 条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离界距离控制.3.2.2.6 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3.2.2.7 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2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3.2.2.8 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要求、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3.2.2.9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米.3.2.3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3.2.3.1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按表3.2.3.1控制.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表3.2.3.1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2、特大城市可参照本表制定规定.3.2.3.2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地面层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 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通过能力.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和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人城市道路红线.3.2.3.3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3.2.3.4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不应小于8米.3.2.3.5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3.2.3.1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并应同时满足交又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3.2.3.6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执行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3.2.3.7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条确定.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3.2.4规定的距离控制.离不得小于8米;驳岸延后实施的,后退规划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 在设防洪堤河道两侧,建筑物后退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 城市规划确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退距离可适当调整,通过编制该河段的详细规划,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文物保护、建筑间距、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3.3.2 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要求制定规定.建筑基地的绿地3.4.1 各类新建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3.4.1.1 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3.4.1.2 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 20%.对环境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0%.3.4.1.3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3.4.1.4 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3.4.2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3.4.2.1 组团不小于 O.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0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3.4.2.2 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建筑基地出入口3.5.1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 ,3.5.2 各类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8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3.5.3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3 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表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3.6.4 各类停车位面积应根据具体停车方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3.6.5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车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3.6.1、表的规定.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给水4.1.1 城市给水应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工业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非居民生活用水尽量不采用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分质供水.4.1.2 城市配水管网应逐步形成环状,城郊的村镇应纳入城网统一供水.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构筑物应选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清洁河段.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限,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中图示.4.1.4 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l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上游1OO0米、下游200米、陆域200米、一级保护区以外的范围,流速平缓,有倒流、潮汐或河流断面狭窄、河道两端建闸的河流,其下游水域可相应扩大到l000米,有关地区还应考虑潮水顶托或上下游水流方向互换等惰况. 准保护区范围以污染源不影响流域水质、保证取水口水质的要求划定.各级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按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执行.4.1.5 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深井周围30米范围内岩溶水及易受污染的深井可相应扩大,严禁设置厕所、污水坑、粪坑、渗水坑及垃圾堆等污染源,已建的必须拆除.4.1.6 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必要时应结合长远发展预留用地. 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水厂厂区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地带.4.1.7 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2、地表水水厂建设用地指标适用常规处理工艺,厂内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污泥处理设施时,可相应增加用地.3、地下水水厂建设用地指标适用消毒工艺,厂内设置特殊水质处理工艺时,可相应调整用地指标.4、加压泵站设有大容量的调节水池时,可相应增加用地.排水4.2.1 新建城镇和城市新建区应采用分流制;旧城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实现分流制.4.2.2 污水处理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位置和污水收集范围,按远期规模确定用地面积.污水处理厂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 厂址宜选在无洪涝威胁,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便于排放尾水和消纳污泥,兼顾农田灌溉的城市下游地区.排水口设置应不影响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在取水口下游不少于1000米.厂区尽量设在城市生活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根据规模大小,应与居住区或公共建筑保持不少于l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4.2.2采用.4.2.3 排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宜设置宽度不小于l0米的绿化带.表4.2.2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m2·d / m3注:合流泵站可参考雨水泵站指标.城市燃气4.3.1 城市燃气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三类.应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燃气资源条件与燃气的技术特性,结合城市燃气工程现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近远期发展燃气气源种类.4.3.2 城市燃气气源厂门站应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并留出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地带,具有适宜的地形、工程地质等条件;与周围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防火的有关规定.4.3.3 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下穿越,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穿越;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4.3.4 燃气储配站应远离居民稠密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物资仓库以及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靠近城市道路,宜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好,地面高出防洪标高.4.3.5 燃气调压站的设置:一般采用区域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站服务半径50O ~1000米. 应设在用气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尽量避开闹市区.调压站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表4.3.5规定.注:1、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 燃气设计压力表压分级Mpa:高压A<P≤;高压B<P≤;次高压A<P≤;次高压B< P≤;中压A< P≤;中压B≤P≤.2、当达不到上表净距要求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适当缩小净距.3、括号中数据为调压柜与其他建构筑物水平净距.4.3.6 居住小区内宜采用楼幢调压,调压箱柜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4.3.7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贮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表的规定.注:1、防火间距按本表总容积和单罐容积较大者确定.2、地下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50%.3、设有防液堤的全冷冻式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执行.4、与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执行.4.3.8 液化石油供应站应选在供应区域的中心附近,靠近道路,供应半径1000米,供应范围5000~10000户. 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表4.3.8的规定.2、瓶库与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执行.公共交通4.4.1 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公交行驶道路、站场设置提供优先条件4.4.2 公交首末站4.4.2.1 首末站的位置应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同侧.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4.4.2.2 首末站的用地: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平方米计算回车道、候车廊另行计算.若营运车辆少于l0辆,或者用地不够方正、地形高低不平等利用率不高时,用地宜乘的系数.4.4.3 城市公共电、汽车中途站4.4.3.1 平均站距宜在500~800米,市中心区宜用下限值,城市边缘区宜用上限值,郊区站距根据具体情况确定.4.4.3.2 在路段上设置停靠站时,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应在道路平面错开,错开距离为车辆前进方向迎面30米. 在路段上,应尽量减少同向换乘距离,且不应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应采用港湾式中途站,其他道路的路旁绿带较宽地段宜用港湾式中途站.4.4.3.3 在交叉口附近设中途站,应距交叉口边线50米以外.4.4.4 出租汽车营业站设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O00米,规划用地宜按150~300平方米控制.4.4.5 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4.4.5.1 按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停车场用地,均匀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城市主要交通枢纽附近,新建居住区或卫星城,应预留包括停车在内的公交用地.4.4.5.2 停车场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在用地特别紧张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的用地可按每辆标准车用地不小于200平方米综合计算.4.4.6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养场、修理厂:4.4.6.1 车辆保养场布局应使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并与公交停车场相结合. 车辆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宜按表采用.表4.4.6.1 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盐政规发[2011]2号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盐政规发[2011]2号](https://img.taocdn.com/s3/m/0b9b825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3.png)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盐政规发〔2011〕2号)盐都区、亭湖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盐城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盐城市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区范围内的民房建设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市区是指盐都区、亭湖区的全部行政管辖区域;市区高速公路围合圈是指盐锡、盐徐、沈海三条高速公路围合的市区部分;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远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第三条盐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市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本办法中所称民房是指市区居民在其宅基地建设的房屋,不包括房改房、单位集资房和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等。
民房建设分为新建、改建、复建、维修。
(一)新建:指在新宅基或原有宅基空地上新建设房屋。
(二)改建:指在现有宅基地范围,拆除现状建筑,变更原建筑四址重新建设房屋或在原建筑基础上加层、加高。
(三)复建:指原有建筑拆除后,按原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在原建筑四址上建设房屋。
盐城市实施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57b2cd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9.png)
盐城市实施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市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的发展,盐城市实施了江苏省颁布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盐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盐城市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
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盐城市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定建设用地范围,并加强对建设用地的质量和效益的监管。
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盐城市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空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盐城市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盐城市还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盐城市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最后,盐城市还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过程的监督和评估。
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盐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总之,盐城市实施江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旨在推动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通过不断改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盐城市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
盐城实施江苏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实施
![盐城实施江苏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52a2775065ce0508773213c7.png)
盐城实施江苏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实施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1、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含城南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行政范围。
主城区旧区是指黄海路、串场河、小洋河围合的范围,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不计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建设用地的兼容原则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用地兼容要求应当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035cfb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b.png)
1 【1】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5b9ac1f8767f5acfa0c7cd46.png)
ι总贝y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城市用地分类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1的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68de56c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8.png)
1 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都市规划编制和都市规划实行管理,提高都市规划管理旳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如下简称《都市规划法》),《江苏省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措施》(如下简称《省实行措施》),以及与都市规划有关旳法规、原则、规范,结合全省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都市规划法》和《省实行措施》相配套旳规范性文献,其合用范围同《省实行措施》。
1.3 都市总体规划确定旳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旳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合用本规定。
1.4 编制都市规划,进行都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都市土地使用管理2.1 都市用地分类2.1.1 都市用地,根据其使用旳重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原则》(GBJ137 - 90 )执行。
2.1.2 与都市用地相连旳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旳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旳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他概不作为都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旳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旳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照土地使用相容性旳原则,符合经同意旳详细规划旳规定。
2.2.2 尚无经同意旳详细规划旳建设用地,应由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都市)旳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都市建设用地旳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 中未列入旳建设项目,由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旳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变化经同意旳规划用地性质或超过表2.2.3规定旳适建范围旳,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同意后方可实行。
2.2.6 都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小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旳公共活动空间。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deff4520b1c59eef8c7b4f6.png)
1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修订版)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7de12eb52acfc789ebc9ec.png)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1、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盐城市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各县(市、大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1.3旧区范围与停车限制供应区①范围一致,新区是指中心城区内除旧区以外的范围。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不计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建设用地的兼容原则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用地兼容要求应当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2.2.3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国家和省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应开敞式布局。
2.2.3.1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宜独立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附近。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470a7b3102de2bd960588a0.png)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作者:————————————————————————————————日期:1 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47eace9926fff705cd170a15.png)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
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1、建筑面积计算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
2、建筑基地面积计算建筑基地面积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计算,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蓝线内的面积不计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
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以方便居民生活,并与一期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2.2.6.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的规定。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但建设单位必须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纳相应的费用。
2.2.6.3居住用地中必须布置不少于三个用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
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4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8平方米小区核算。
2.2.6.4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规模不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
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商业用房,按规范配套的商业用房宜内置独立布局。
距各级商业中心较远的小区,不宜小于总建筑面积的3%。
2.2.6.5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配套用房按《盐城市市区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配套用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2.3.1新出让居住小区建筑基地面积不宜小于50000平方米。
城市旧区范围内建筑基地面积6500平方米以下的用地不宜单独出让,应安排公共绿地或者配套公共设施用地。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2.3.2.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3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3.2.4未纳入近期改造范围,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进行翻建的项目。
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2.3.4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2.3.4的规定。
表2.3.4 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2.3.4.1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严格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如有变动,应先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规定程序批准后方可变动。
2.3.4.2严格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的规划管理,土地一经出让,无特殊原因不得擅自更改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2.3.4.3土地出让后,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的容积率需要调整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城市总体(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但各地块应满足各自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3.2.2.7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
(2)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
3.2.2.8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的,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河道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退让绿地绿线、退让河道蓝线的要求及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
3.2.2.9新建建筑的地下室,后退城市公共绿地的距离不宜小于1m;与现状建筑的外墙距离不宜小于10m,与住宅的山墙距离不宜小于6m;后退城市道路、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宜少于地下室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的0.7倍,且不少于5m。
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除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外,需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论证后,可适当缩小后退距离。
界外建(构)筑物、地下工程有特殊要求的,应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及场地地质情况,加大新建地下室后退地界的距离。
3.2.3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3.2.3.1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为:建筑物退让40米(含40米)以上道路为15米,退让30-40米(含30米)道路为10米;退让30米以下道路为8米;高层建筑主朝向沿城市主干道布置时,应加大退让尺度,应不小于规划建筑物高度的0.5倍。
其中50米以上高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尺度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设计要点中规定,但不少于25米。
3.2.3.2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
3.2.3.3 规划建筑物后退世纪大道、西环路、南环路、北环路、东环路、迎宾大道道路红线不少于32米,临路30米作为绿带,其中世纪大道小马沟以西段后退不少于50米作为绿带。
后退范公路、开放大道(新洋港以北至宁靖盐高速公路段)道路红线不少于20米。
后退新都路、开创路、南纬路、东进路、盐渎路、解放南路(青年路以南)、人民南路(青年路以南)道路红线不少于25米,后退青年路、希望大道道路红线不少于30米。
3.2.3.4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突出点(含挑檐、雨蓬、台阶、平台等)边线计算。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等不允许突入城市道路红线。
3.2.3.5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
3.2.3.6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临主要道路设置主出入口的不应小于20米。
3.2.3.7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2.3.1条规定数值。
两条30米以上城市道路交叉口原则上应设置广场,建筑物后退道路视距三角形红线不少于建筑退让两条道路红线尺度的最小值。
3.2.3.7.1临路建设围墙的应采用镂空式,围墙后退40米及以上城市道路红线不少于2 m,其中城市新区不少于4米(退西环路不小于15米)。
并在围墙外侧设置不小于2米宽的绿化防、卫生等要求。
3.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文物保护、建筑间距、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
3.3.2 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要求制定规定。
3.3.3城市空间应有连续性、功能性、秩序性、流动性、意义性和节奏性,形成良好的城市高度空间序列。
3.3.4应编制城市建筑物高度控制规划,通过城市历史风貌、视廊、天际线、高层建筑布点、市政交通压力等分析,划分鼓励建设高层区、多层小高层区、高层控制区、高层严格控制区。
3.3.4.1高速圈范围内住宅建筑高层布点按以下要求进行控制:西南片区、通榆河东片区的普通商品房高层比例按总建筑面积不少于70%,政策性保障住房不少于50%;蟒蛇河及新洋港以北普通商品房高层比例按总建筑面积不少于50%(其中新洋港沿线地块必须全部安排高层建筑);政策性保障住房不少于30%;城中片区、城南片区、城西片区全部安排高层建筑。
3.3.5机场空域、电台、气象台、无线电微波通道及其他有净空限制地区内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还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3.3.6 沿城市主干道的建筑物高度,应符合城市防灾专项规划的有关建筑控高要求。
3.3.7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面,坡屋面的排水坡度不得大于1:2.5。
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面空间不得开设窗洞、门洞、上人孔,其檐口高度不得高于0.6米。
设计利用的坡屋面空间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并计算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率。
因建筑造型设计不利用的闷层等建筑空间高度不得大于2.5米。
3.4 建筑基地的绿地3.4.1 各类新建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3.4.1.1 居住区绿地率,新区新建小区不小于40%;旧区新建小区不小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