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伴我成长
-----观“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心得体会任教十多年,经历的研讨活动不少,可参加“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培训活动却是我的第一次——与国家级的名师零距离接触,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4月3日开始,我们一行14人在厦门东渡六中观摩了四位国家级的教育专家和一位石狮市中英文学校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可谓受益非浅!专家们的课堂让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他们的讲座深深启发着我。两天的学习,虽然每天都有六个小时的安排,可我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智慧,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今后的工作。
一、吴正宪教授让我领略了巧妙与博大
这次研讨会,吴正宪教授是第一位给我们演课的老师。她的课题是二年级的《搭配》,吴老师的课堂只利用投影仪、黑板及教具卡纸图片,并没用到公开课人人所追求的多媒体课件,她的课堂给我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实在!课伊始,吴老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做什么?自然而然引出衣服,紧接着吴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出卡纸图片:长衣、短衣、长裤、短裤、裙子,让学生想想并记录下来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在这个环节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衣服图片贴得很凌乱,“吴老师肯定有她自己的用意所在”,我想。后来在吴老师的课后反思中,我领悟了吴老师的用心与巧妙!教材上所呈现的情境图有很有条理的(上衣一行,下装一行),而吴老师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衣服就能呈现这个样子,才有意出现衣服图片的凌乱现象,制造“乱”是个“美丽的陷阱”,整堂课的教学,是一个从“乱”到“不乱”的过程。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方法、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下去,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学生表达中的“有序”“不多也不少”,在学生的纯语言中,《搭配》一课的精髓“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水到渠成。
吴老师在课后反思中针对现场老师的提问,还为我们支招。如问题------老师上课时预设要的资源,学生没有给出,啥办?吴老师支出3招:1、同学们,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呈现出)谁能读懂它们?2、同学们,这
是你们的想法,隔壁班的同学有另外一种想法,(呈现出)谁能读懂它们?3、就这些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吴老师一个上午的演课、反思、讲座,没有四溢激情,但她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徐长青老师让我品味了智慧与幽默
这两天听了五位专家的课,感受真是与众不同,印象最深的是天津徐长青老师的课,整个课堂就是在玩中学习,让复杂变得简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奇乐无穷。课堂中的孩子有困惑,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向老师挑战,真真正正的是学习的“人”——展现孩子们的活力。上完了课学生还意犹未尽,真是令所有的听课老师感慨——孩子们怎么那么想学习呀!课堂中的徐老师表情丰富,语言诙谐幽默,动作跳跃,有时甚至过于女性化、儿童化,但是这样不是令人反感而令人觉得他有一种吸引力,无穷的魅力。
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回想起来,充满了徐老师的无限智慧------每一个看似随意的环节,其实都是刻意的设计,真可谓是“随意中的刻意”!
“刻意一”:理发师的困惑!
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别有一番味道,他居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出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犹如一位经验老道的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争论中,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重复”,真是妙趣横生!
“刻意二”:抢椅子!
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真是“润物细无声”!
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没想到徐老师一下子就请上来4个学生。我想大概是为了烘托气氛吧?其实,徐老师又在这里刻意地埋下伏笔:在决定留下谁来玩抢椅子游戏的同时,又多玩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为后面深入学习“重复”做好了准备。整节课中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徐老师独到的教学设计。
“刻意三”:名字
徐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本以为是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原来写名字也是为后面教学: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好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刻意四”:呼啦圈
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我认为最“绝”的环节了。当学生们在全力解决怎么让那个学生能同时在两个圈中的时候,徐老师却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当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至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时就要学会“等待”。教师的离开,并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因为当教师揭示谜底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停止。当教师退出学生的视线之外,学生的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真是活灵活现!
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利用呼啦圈来讲重复的知识,我想这要算徐老师的专利了!
徐老师的这节课把预设与生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甚至让人无法断定它们的分界,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徐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停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教师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引领。如同在本节课中“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徐老师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时机来告诉孩子们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本节课中虽然不是必学的数学思想,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