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和亲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巩固统治:(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7.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1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初一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附答案)

初一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附答案)

1.在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知识点二民族交往与交融3.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4.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知识点三开放的社会风气5.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知识点四多彩的文学艺术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唐朝书法名家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

8.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9.李白、杜甫在诗坛上享有怎样的赞誉?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随堂巩固案1.(2016•绵阳市)如图,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适用于(A )A.农业 B.工业C.商业 D.交通2.唐朝手工业发达。

下面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B.造船、矿冶颇具规模C.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D.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3.(2010年咸宁市)吐蕃人是我国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B )A.维吾尔族 B.藏族C.哈萨克族 D.白族4.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A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A.吐蕃 B.回纥C.南诏 D.突厥5.(扬州市趺中考)“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耗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的是(B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C.李清照 D.金城公主6.为唐朝社会注入了生机勃发活力的因素不包括(D )A.国运昌盛,政局安定 B.科举选官等制度创新C.博大开放,汇纳百川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襄阳市中考)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B)A.汉朝时期 B.唐朝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8.(2016年齐齐哈尔)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誉为“诗仙”的是(A )A.李白 B.白居易C.杜甫 D.苏东坡9.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本文探索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远嫁尺带丹珠两次和亲的历史意义:和亲,作为一项民族怀柔政策,对唐与吐蕃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军事上,求得了边境一定的和平时期,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第二,在政治上,调整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唐王朝、吐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

标签:唐蕃和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意义贞观八年(625)年始,吐蕃提出与唐和亲。

起初唐朝不允,吐蕃出兵威胁,但在与唐朝的作战中铩羽而归,而后更坚定地向唐求婚。

唐太宗也认识到吐蕃实力强大,认为有必要以和亲来安抚吐蕃,以求得边境的和平,始开唐与吐蕃和亲的先河。

唐与吐蕃分别于641年和710年进行了两次和亲,拉近了唐与吐蕃的关系,两位公主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奉献结成了血浓于水的汉藏两族友谊桥梁,为唐、吐蕃的边境安宁、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丰碑。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一、军事方面的影响和亲可以消除双方的对立状态,使边境安宁。

正如《旧唐书》中所载“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数十年间,一方清净。

”“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

遂割深慈……”[1]但是,和亲的效果也许并不完美。

从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的十年间,吐蕃与唐没有发生冲突,虽然这与和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唐国力蒸蒸日上,而吐蕃正处于发展阶段,实力不足与唐朝相抗衡。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由大相禄东赞摄政,向吐谷浑扩张,并在大非川大败唐军,此时,文成公主仍然在世。

到了金城公主入藏(710)时,唐朝刚刚经历武则天临朝,政局不稳,周边的契丹、突厥、奚等皆起兵反唐,吐蕃实力强盛。

在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连年犯边,在“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闉达焉、乞力徐等率众十余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渭等州,掠监牧羊马而去”“吐蕃既自恃兵强,每通表疏,求敌国之礼,言词悖慢”[2]、开元四年(716)吐蕃围攻松州、开元十五年(727)吐蕃攻入大斗谷随后移攻甘州,期间大小战争不断,直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会盟,战争才暂时停止。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作者:王锦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6期摘要:唐代和亲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所罕见的,和亲政策是唐王朝的对外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维持了中原王朝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唐王朝的对外和亲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更加完善,维护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稳定形势。

关键词:丝绸之路;和亲;影响和亲亦称“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和亲作为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国家和民族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历史上曾被广泛使用,从西汉到清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史书对于和亲的记载多有出现,但最盛莫过于汉、唐两代,汉代是和亲的开端,而唐代是和亲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大一统和强盛无不与其统治者所使用的政策有关,和亲便是其一系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后称回鹘)、南诏等 8个族(国)推行了和亲政策。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唐王朝与突厥的和亲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突厥位于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隋时分为东西二部。

唐初东突厥强大,颉利可汗几乎年年入侵唐土,唐“边州略无宁岁”。

唐与西突厥的和亲,就是为了对付东突厥这一强敌,唐初的和亲政策,都是围绕如何消灭东突厥这一战略目标而制订的,因此,唐采取笼络西突厥,以打击东突厥。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西突厥统领叶护可汗遣使,向唐求主婚,唐以“权许其婚,以威此狄”为目的,“高祖遂许之婚”,后因东突厥从中作梗,和亲未成。

贞观二年(628 年),唐为离间东突厥,册封附属于东突厥的薛延陀酋长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嫁新兴公主到薛延陀”后未成婚。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

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摘要:在唐与吐蕃交往的过程中,有战有和,当然和平相处是两国关系的主题,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到吐蕃,历史上关于这两次和亲行为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认为她们都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也加速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但是我认为这两次和亲的区别还是很大,特别是在影响方面,以下将详细说明关键词:唐朝吐蕃和亲区别历史上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研究都比较多,也对这次和亲行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唐朝初年的时候,中原政权日益强大,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而西南地区正处于发展期的吐蕃,此刻迫切需要来自唐朝的技术和文化,因此吐蕃人一边向唐朝展示武力,一边向唐朝要求和亲。

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对此断然拒绝,松赞干布并不放弃,他一边在大唐周边攻城掠地,一边继续向唐朝求亲。

并且在公元639年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妃,将强大的泥婆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唐太宗此时为了准备征伐高昌,也不得不与吐蕃妥协,在公元640年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当然唐太宗也可能是出于限制吐蕃的目的,他没有把自己女儿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是把任城王李道宗的一个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1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她带去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品,特别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她带去了农书、佛经、历法等等典籍,还有很多的乐师、技师和文士,之后她又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中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到吐蕃,这些科技和文化大大的提升了吐蕃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得普通吐蕃人对唐朝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

吐蕃从文成公主的和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唐朝反而是对吐蕃放松了警惕,而吐蕃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则连年掠夺唐朝边境地区,使唐朝损失惨重,因此唐朝这次和亲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只是直接的创造了一个威胁自身一百多年的对手。

当然文成公主本人在吐蕃享有很高的声誉,松赞干布对她也很尊敬,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多年,她死后,吐蕃给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表现了吐蕃人民对她的喜爱。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

列举唐蕃和亲史实唐代和蕃史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蕃和亲则是唐代和藏族的历史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唐蕃和亲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唐蕃和亲的历史背景唐蕃和亲是指唐代与吐蕃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朝(618年至907年)期间,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而在蕃族地区,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为了稳定和加强两地区的关系,唐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与吐蕃部落加强联系。

二、唐蕃和亲的方式唐蕃和亲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公主被送到西藏,和藏族的君主结婚,以此来加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唐蕃和亲共有十次。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盘盘公主、文成公主和宽政公主。

盘盘公主嫁给了洛阳王,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松赞干布,宽政公主则嫁给了吐蕃的长颂贵族。

除了通过婚姻加强唐蕃关系外,唐朝还采取了印度佛教的手段,通过传授佛法和建造寺庙,加强影响力。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得到加深和延长,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定。

在经济方面,唐蕃和亲的方式增加了唐朝与吐蕃贸易往来的机会,也使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蕃和亲政策使唐朝的文化和佛教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总之,唐蕃和亲是唐代对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交往形式之一。

唐蕃和亲不仅加深了唐朝和藏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和西藏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

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和亲和她对西藏的影响公元7世纪,唐王朝意识到与西域地区的吐蕃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为了维持和平与稳定,唐朝派遣了一位王族公主作为和亲使者,她便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的婚姻事宜成为唐朝与吐蕃王朝间长期合作的标志,同时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和亲的背景与意义1. 唐朝与吐蕃王朝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王朝的关系复杂而纷繁。

吐蕃是当时西藏地区的主要政权,其疆域广阔,实力强大。

为了避免边界冲突和争端,唐朝选择与吐蕃王朝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以确保西域地区的稳定。

2. 和亲的意义和亲是指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来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在唐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和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公主的嫁娶,双方能够建立亲戚关系,增加政治和经济交流,促进贸易与文化的发展。

二、文成公主的和亲之旅1. 出嫁吐蕃文成公主,唐中宗与武则天所生的亲生女儿,容貌美丽智慧过人。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成为第一位被选为和亲使者的公主,并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

2. 与吐蕃王朝的交流文成公主由唐朝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吐蕃。

在和亲之旅中,由于文成公主的聪明才智和外交手腕,她在吐蕃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崇敬。

她不仅将唐朝文化引入吐蕃,还推动了吐蕃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文成公主对西藏的影响1. 文化传播文成公主的到来为西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传播。

她带去了唐朝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为西藏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成公主使得西藏地区的宗教繁荣起来,佛教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2. 社会发展文成公主的嫁入对吐蕃政权和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传授给吐蕃人民许多先进的种植和农业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提高了社会经济水平。

她在吐蕃地区修筑了许多灌溉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水源供应与灌溉系统。

3. 西藏政治的改革和统一文成公主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地区的政治格局。

她的丈夫松赞干布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而文成公主的出嫁使得唐朝对吐蕃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3课盛唐气象

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3课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学习目标】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识记曲辕犁、蜀锦、唐三彩等标志性成就。

2.了解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识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两个历史人物。

3.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朝诗歌和书画领域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1.农业(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工具。

(2)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________是典型代表。

(2)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越窑________、邢窑白瓷和________最为有名。

(3)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都城_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合作探究】唐朝诗人杜甫有首名诗《忆昔》,其中有这么几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哪方面的成就?其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上图中工具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教材知识,简要概括该工具的优点。

除该工具外,唐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其名称是什么?(3)唐朝时,假如你要到长安买一些瓷器和陶器,一般到城里什么地方去买?能买到哪些种类的陶瓷器?(4)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外交官,请你为来中国的外国使团介绍一下唐都长安。

(5)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这主要得益于谁的贡献?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探究归纳】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繁荣局面。

在这一【基础梳理】1.唐蕃友好交往——文成公主入藏(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实施改革。

以唐蕃联姻为例,探析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影响

以唐蕃联姻为例,探析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影响

以唐蕃联姻为例,探析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影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情。

对于现代来说,由于科技发达,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文化交流不是难事。

但是对于条件落后的古代来说,他们若想要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来往,就需要费一些心思了。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与其他国家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达到友好往来的方式,往往不是人们认为的通商,而是联姻。

就拿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达到了巅峰状态的唐朝来说,在这个朝代,诞生了一位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和亲公主——文成公主。

正是因为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才让两族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极大的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过程文化的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并不是在文成公主和亲之后才开始的。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文成公主和亲对大唐和吐蕃意义重大,其带去的很多物品以及工艺都对吐蕃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既然和亲之事如此重要,其是如何发生的呢?这还要从贞观八年说起。

在贞观八年的时候,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出使了大唐,大唐为了表示友好,也同样派人出使了吐蕃。

两国之间本来可以因此建立较为友好的关系,可是让大唐没想到的是,松赞干布竟然派人告诉唐太宗,自己想要娶一位大唐公主回去,唐太宗拒绝了这个请求。

松赞干布得知结果之后十分生气,叫来使臣细细询问了一番情况,使臣告诉他,大唐之所以不同意,很有可能是因为吐谷浑王在从中捣乱。

当时吐谷浑王正好也在大唐,松赞干布相信了这一说法,于是过了几年之后,松赞干布就找了个借口出兵吐谷浑,并且一路打到了唐朝松州的边缘。

他甚至将军队驻扎在这里,给大唐放话称若是不和亲的话,自己便要率领军队踏进大唐的领土。

大唐当然不会畏惧他,更不会“惯着”他,于是大唐军队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先锋部队一鼓作气将吐蕃打得溃不成军,松赞干布没想到自己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在大唐主力军到来之前就忍不住投降了,并且迅速推出了吐谷浑,将地方归还给了大唐。

浅论唐蕃和亲之金城公主入藏意义

浅论唐蕃和亲之金城公主入藏意义

浅论唐蕃和亲之金城公主入藏意义作者:张登举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06期“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对立政权间或者同一种族的两个对立政权间停止战争,抛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交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政权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关系。

金城公主下嫁到吐蕃。

以她的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换来了中华的和平稳定,换来了文明对吐蕃边方的滋润。

在她入藏后的30年间,蕃使来唐不下27次,唐使入藏有15次。

她在维系唐蕃关系,推动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上的业绩,是有很多表现的。

首先,调节纷争,稳定唐蕃间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入藏的30年间(710—740年),唐蕃关系有战有和,但几乎每次的调停都是由金城公主出面或假以她的名义进行。

景云元年(710年),滇北酋长引来吐蕃军攻杀唐朝摄监察御史李知古,这完全是由于李知古的错误所为所致。

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吐蕃将领坌达率领十万大兵前来攻打临洮;十月,又侵入渭源,就在同月,唐玄宗派左骁卫郎将尉迟环出使吐蕃,“宣思于金城公主”,实际上就是为了表示停战和好。

但由于礼节上的不相退让,战争时断时续。

开元四年,吐蕃前来围攻松洲,八月请和,唐表示同意,并给金城公主一些锦帛等物品。

而吐蕃酋长为此奉表谢恩,任假以金城公主之名。

虽然金城公主竭力维持着唐蕃的和平,但有时唐蕃军队还是刀枪相向,金城公主感到力不从心,便曾产生过归唐的念头。

史载金城公主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因为无力调停持续了两年的唐蕃战争,便派了两个汉人到北距勃律500里的箇失密,想假道箇失密回到唐朝,箇失密王派使者向谢王请援,谢王派人到唐朝面取主张,但不知何因,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开元十五年(727年),唐凉州都督王君贪功邀战,挑起唐蕃战争,此后不断的战争使吐蕃受到很大损失。

于是吐蕃“频遣使请和”,当玄宗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时,赞普和金城公主马上派使者随至长安上一表,以舅甥相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同步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盛唐气象》同步训练(含答案)一、选择题:1.唐朝时,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是()A. 曲辕犁B. 翻车C. 筒车D. 耧车2.唐朝时期的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可以通行,共饮谈笑唱和,这表明唐朝()A. 社会经济发达B. 诗歌处于黄金时代C. 宗教政治开明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3.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原因是()A. 唐太宗积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B. 唐太宗重视官吏的整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用少数民族官吏C.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D. 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鼓励农耕,减轻人民赋税,开发边疆地区4.下列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B.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C.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D. 改变了吐蕃的民族习俗5.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少数民族实行和亲。

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 契丹C. 吐蕃D. 女真6.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力求用传统的力量弘扬文化自信,以诗词的名义践行青春誓言。

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7.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潮。

如果出题: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他”是()A. 杜甫B. 杜牧C. 白居易D. 李白8.如图是唐三彩乐俑,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

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

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A. 艺术的繁荣状况B. 农业的发展状况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 开放的社会局面9.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其中享有“诗圣”之誉的著名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自居易D. 苏轼10.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涌现出了不同特色的文学体裁,下列佳句最能体现唐代文学特色的是()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人胸怀间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材料解析题:1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公 主出 嫁 , 君 王按 例要 赏赐 大 量财 宝 作 为嫁 妆 。 “ … …诸种 府 库 财帛藏 , 众 多宝 藏虽 难舍 , 仍 以赏赐 我娇女 。告 身文书 金 玉制 , 经 史典 籍 三百 六 , 还 有种种 金 玉 饰 , 以此 赏赐 我 娇女 。诸 种 食 物 烹调 法, 与及 饮料 配制 方 , 玉 片鞍 翼黄 金鞍 , 以此 赏赐 我娇女 …工 巧技 艺 制造 术 , 高超 能令人 称羡 , 如 此工 艺六 十法 , 以此 赏赐 我娇女 。 四百 又四 医药 方 … …一 世 温 暖锦 绫 罗 … … 从 上述 文 字 记 载 中 可 以 看 出文成 公 主的嫁 妆中 除了 金 银珠 宝 , 还 包 括 了经 史 典籍 、 食物 配 方、 手工艺 者 、 医药处 方 、 种 子等 , 这 在 很大 程 度 上 满足 了 吐蕃 对 于 唐王 朝物 质上 的向 往 。此外 , 文 成公 主带 来 的技师还 为 藏民 安置 水 磨, 教会藏 族妇 女纺 织 、 刺绣 , 并 教 授 百姓 汉族 先进 的 耕作 方 法 , 使 吐蕃 的家庭 手 工业 、 农业 得以快 速发 展 。吐蕃参 照她 所 带来 的天 文 历法 书籍 , 修 改藏历 , 使 其更 适合农 业生 产 。及至金 城公 主入 藏 时 , 带去 了 “ 锦 缯别 数万 , 杂伎 诸工 悉从 , 进 一步 丰 富 了吐蕃 的经 济 文化 生活 。除 了嫁妆 外 , 和亲对 于唐 蓄双 方经 济交流 的 另一 个重 要 作用 就是 推动 官方 的 “ 通贡” 以 及民 间的 “ 互市” 。 “ 通贡 ” 是指 民族 间 官 方的 经 济 贸 易 。双 方 通过 这 种 贡 赐 贸 易” 互 通有 无 。“ 通贡 对于 少 数 民 族 政权 来 说 既 可 以获 得 经 济 利 益, 又可 以通过 纳贡 臣服 获得 政 治 庇护 ; 对 于 中 原 王朝 来说 往 往 是 以政 治利 益为 主 的 , 中原 王朝 通过 赏赐少 数 民族政 权 丰厚的 财物 来 安抚 边疆 、 结好 各政 权 , 使“ 八方 来贺 。 互市 ” 是 民族间 经济贸 易 的主 要形 式 , 既 可是 官 方 的 , 也可 是 民间 的。“ 开 元二十 一年 正月 。命 工部 尚书李 善 。持 节 于吐 蕃 … … 树碑 于赤 岭。 定 蕃 汉 界 ……两 国 和 好 。无 相 侵 掠。 汉 使 告 亦 如 之。 赤 岭互 市的合 法化 , 是 汉藏经 济交 流史 上可 圈可点 的 一笔 。 由于 “ 通贡 ” 难以满足民众的物质需要 , 于 是 产 生 了 绢 马 贸 易” 与“ 茶 马贸 易 ” 。在吐 蕃兼 并了 吐谷 浑 后 , 唐 王朝 与吐 蕃 的绢 马 贸易 渐渐 增多 。吐蔷 通过 卖 出唐 朝 需 要 的马 匹来 换 取 自身 奇 缺 的 丝绢 制品 , 即“ 绢 马贸 易 ” 。唐朝 饮茶 之 风 盛行 , 逐 渐 传 入吐 蕃 。茶 叶可 以解 油腻 , 对于 以肉 食 、 奶 制品 为主 的吐蕃 人 民采说 很有 用 处 。 此外 , 通过 民 间 “ 互市 ” 交流 , 汉 民族从 吐 蕃 那里 学 到 了毛 皮 制作 和 畜牧的方法, 吐蕃也向汉人学习农业 、 冶炼业。 在唐蕃的经 济交往 中, 汉藏两 个民族 优势互补 , 共 同进 步 。 “ 通贡 ” 与“ 互市” 是 建立 在 民 族 关 系融 洽 和谐 、 边 境 安 宁 的基 础 上 的, 而 和 亲无疑 为汉 藏 民族间 的经 济文化 交流 提供 了 良好的外 在 环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

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

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

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

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

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摘要: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藏族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系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所共知。

但自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来,肆意侵略中国,有意歪曲事实,制造谬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我国西藏。

澄清西藏的历史,弄清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对拥护国家民族政策、贯彻国家边疆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有重大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试图探讨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在当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朝;吐蕃;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一、唐王朝民族政策特点与唐蕃关系之基础“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之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的,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与唐王朝便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

联盟是为了加强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表现。

等到安史之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

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

此外,唐朝统治者的血统特点和唐人的开放包容胸怀对唐朝民族政策、唐蕃关系影响深远。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文明大国。

在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这片土地上自始就存在着习性各异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不同民族的人由于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便逐渐趋于统一。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

在中国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

中国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由于是基于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因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于秦汉时期有一定差别。

李唐这一族虽自称是陇西望族,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

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

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

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唐朝时期之所以对吐蕃执行“和亲”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和发展,以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并且和各民族政权之间保持良好而又稳定的外交关系。

这对大唐盛世的开展和延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者关系的突出特点从唐朝与吐蕃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了三条原则,即核心利益至上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政治优先原则。

这三条原则并不是地位均等的原则,核心利益至上原则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刚性原则,不容动摇。

利益最大化、政治优先原则是柔性原则,可以因时因事制宜,变通执行。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如何?唐朝与各民族的和亲“政策”,其实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政治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所衍生出来的“和亲”政策,已经完全脱离了“和亲”的表面意义。

而唐朝的“和亲”政策真正意义就在于,在保障国家利益、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和亲”的方式各民族之间加强联系,并进行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交流。

通过这个政策唐朝和其他民族政权可以形成名义上的“舅甥关系”以及所谓的“军事同盟”。

从历史角度来看唐朝的“和亲”政策,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唐朝时的“和亲”更像是对周边友好国家的赐婚,而不是像汉朝初年时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而通过“和亲”来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虽然唐朝的“和亲”政策也包含这一层意思,但深挖其根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形式的“和亲”政策,其实是唐朝在自身实力强大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统治政策。

毕竟通过“和亲”政策,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舅甥关系”。

拓展阅读唐朝和吐蕃和亲一、目的上,政治色彩浓厚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结为所谓的“舅甥之国”,唐朝的天子被称为皇帝舅舅,而吐蕃赞普(在吐蕃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则自称为外甥,李唐王朝为女方,吐蕃则为男方,唐朝和吐蕃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异性婚姻关系”。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吐蕃于公元7~9世纪时建于中国青藏⾼原的古代藏族政权名。

吐蕃⼀词,始见于唐代汉⽂史籍。

蕃,藏语作 “bod”,为古代藏族⾃称。

接下来让⼩编给⼤家讲⼀讲唐蕃和亲的故事吧。

唐藩和亲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活在青藏⾼原,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从事农耕,⼿⼯业有⼀定的发展,以纺织和冶铸业⽔平较⾼。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领松赞⼲布统⼀各部,建⽴了强⼤的奴⾪制政权,都城在逻些。

公元634年,吐蕃王朝已经是中国西部的⼀个统⼀⽽强⼤的王朝,这时中国中⼼部位的汉族王朝是强盛的唐朝,唐朝当时是世界上经济和⽂化最发达的国家之⼀。

同⼀时代的两位天才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布和唐太宗李世民,都适时地掌握了客观需要,以蕃唐通婚的形式,建⽴了友好和平关系。

松赞⼲布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物。

他是吐蕃第32代赞普,统⼀了西藏各部并使吐蕃发展到极盛。

松赞⼲布还建成了圣城拉萨,并迁都于此。

在此之前,吐蕃的根基地是在距泽当30公⾥处的琼结,吐蕃诸部在此驻留达800余年。

传说第⼀任聂⾚赞普是在公元前237年的某天从天⽽降的,落脚的地⽅恰好就是雅砻河⾕源处的雅拉⾹波神⼭。

俊美伟岸并且聪慧不凡的聂⾚赞普在被雅砻地⽅的⼈问及从何⽽来时,以⼿指天作答,遂被当地⼈认为是天神之⼦,从⽽拥⽴他为王。

藏语中"聂"意为脖⼦,"⾚"意为宝座,因发现他的⼈是以脖⼦为座迎他⽽归,故得名。

⽂成公主⼊藏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宗)、李世民(唐太宗)⽗⼦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唐帝国,国势⾮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明的中⼼,对周边民族部落产⽣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在这个时候,⼀代英主松赞⼲布也已称雄雪域⾼原,完成了对⼀些⼩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治区拉萨),建⽴了统⼀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密切关系。

唐蕃和亲的影响

唐蕃和亲的影响

半亩历史第2期 版面设计/徐曼历史学堂唐蕃和亲的影响山东 张文英张老师:暑假期间,我观看了20集电视剧《文成公主》,把我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走进充满神奇与诱惑的吐蕃社会,和文成公主一起经历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她的美丽,她的学识,她的胸怀,她的追求,她的胆略,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联系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觉得文成公主入藏不愧为“和亲”的典范。

老师能否就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再具体谈一谈?您的学生:齐小薇 齐小薇同学: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朝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给蕃邦国王,以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自愿,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所使用,而唐朝的汉藏和同为一家,就是古代“和亲”的典范之一。

唐蕃和亲,对于唐朝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唐太宗曾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通过和亲,达到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

唐蕃和亲,给了双方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机会。

随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下令臣民拜汉族的文士为师,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农技,种植谷物,学习演奏乐器,还派了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

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推行改革,吐蕃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整整30年间,边疆无事,汉藏和睦相处。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至今藏族人仍把她视为神。

这些祠庙和坟墓,成了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唐蕃和亲,对吐蕃的风俗习惯影响巨大。

如吐蕃人原是“毡帐而居”,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改变生活习惯,改穿汉装,效仿唐朝建筑风格,派遣酋豪子弟入国子监学习诗书等。

直到现在,西藏还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唐代诗人陈陶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汉藏融合之深由此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历史
第2期 版面设计/徐曼历史学堂
唐蕃和亲的影响
山东 张文英
张老师: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20集电视剧《文成公主》,把我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走进充满神奇与诱惑的吐蕃社会,和文成公主一起经历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她的美丽,她的学识,她的胸怀,她的追求,她的胆略,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联系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觉得文成公主入藏不愧为“和亲”的典范。

老师能否就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再具体谈一谈?
您的学生:齐小薇 齐小薇同学: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朝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给蕃邦国王,以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自愿,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所使用,而唐朝的汉藏和同为一家,就是古代“和亲”的典范之一。

唐蕃和亲,对于唐朝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唐太宗曾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

”通过和亲,达到稳定边防的政治目的。

唐蕃和亲,给了双方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机会。

随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下令臣民拜汉族的文士为师,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农技,种植谷物,学习演奏乐器,还派了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

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推行改革,吐蕃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整整30年间,边疆无事,汉藏和睦相处。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至今藏族人仍把她视为神。

这些祠庙和坟墓,成了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唐蕃和亲,对吐蕃的风俗习惯影响巨大。

如吐蕃人原是“毡帐而居”,在文成公主
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改变生活习惯,改穿汉装,效仿唐朝建筑风格,派遣酋豪子弟入国子监学习诗书等。

直到现在,西藏还保持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唐代诗人陈陶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汉藏融合之深由此可见。

总之,唐蕃和亲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和亲有利于经济的交流,文化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

今虽不搞“和亲”,但“和为贵”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作者简介:张文英,山东桓台县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主持编写过《新教材详解》、《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诱思探究》、《中华学王》等多种教学资料,在《山东教育导报》、《中学政史地》、《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过市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振兴淄博劳动奖章、市师德标兵等多项荣
1
·人教网·半亩历史版权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