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壶》的创作随想

合集下载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品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其中一种名为“五福寿桃壶”的紫砂壶,更是备受青睐,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在参观紫砂壶展览时,我对“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深深地打动了我。

“五福寿桃壶”是一种寓意吉庆和幸福的紫砂壶。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福”和寿桃,在创作中注入了吉祥和康乐的寓意。

通过对壶身、壶盖和壶嘴的巧妙设计,艺匠们将“五福寿桃壶”打造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壶身的设计展示了紫砂壶匠人的精湛工艺和艺术创造力。

壶身的造型和雕刻都力图体现出寿桃的形态和色彩。

壶身中央的圆润部分,似乎是一个个饱满的寿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而壶身上的各种纹饰,如悬垂的枝干和缠绕的藤蔓等,使整个壶身生动而有趣。

壶身上细腻的贝雕纹样,更为壶身增添了一份高雅和瑰丽。

通过对壶身的精心雕刻,艺匠们将寿桃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壶盖的设计从细节之处彰显出了艺匠们的匠心和创意。

整个壶盖呈圆形,寓意出“重重圆满”的富贵与完满。

壶盖上的雕花纹样,如开花的枝干和盛开的花朵等,充满着生命力和美好的寓意。

壶盖中间的握扣设计,使得打开和关闭壶盖更加方便快捷,表现出了壶盖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通过对壶盖的巧妙设计,艺匠们为“五福寿桃壶”增添了一份温情和灵动。

壶嘴的设计体现出艺匠们对细节的苛求和专注。

壶嘴的曲线设计流畅而抒情,使得水流顺畅而不漏。

壶嘴上的雕刻纹样,如缠绕的藤蔓和如意的符号等,增添了壶嘴的艺术性和雅致。

壶嘴的设计不仅注重了壶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艺匠们的匠心和审美主张。

创作“五福寿桃壶”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作这种紫砂壶不仅要有扎实的工艺技术,更需要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只有将设计与技艺相结合,才能打造出寓意吉庆和幸福的紫砂壶。

从“五福寿桃壶”的创作中,我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无论是在设计、制作还是品鉴过程中,都需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福禄双全,吉祥如意——浅谈紫砂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心得

福禄双全,吉祥如意——浅谈紫砂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心得

福禄双全,吉祥如意——浅谈紫砂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心得李学芬【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24()1【摘要】紫砂壶自宋朝起源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紫砂造型的变化和创造,紫砂壶最初只是一件茶具,经过历代紫砂艺人的发展和创新,才有了现如今的陶瓷艺术。

一件件精美实用的紫砂作品从众多陶艺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和艺术的代名词,宜兴紫砂壶在世界陶艺之林中独树一帜。

首先是其出众的造型特征,紫砂矿泥出众的可塑性,让紫砂作品的造型变得丰富多样,紫砂壶优质的使用特点让它不再是简单的茶具,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具,以及紫砂艺人的精心制作工艺,紫砂壶最终才得以成形,成为一件美观实用的紫砂作品。

其次是紫砂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紫砂艺术而言,其传播是因为其出众的文化内涵,因此作品的文化属性是紫砂壶能够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于爱壶之人而言,紫砂壶的造型特征和内在价值是决定一件紫砂壶优劣的标准所在,紫砂壶能够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紫砂壶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茶具,而是一种艺术形式,紫砂壶历史上有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创作,作品中的文化内容得到了大量的提升,紫砂壶的价值体现在与文化的包容,集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文化形式于其中,使得作品的造型更加古色古香,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紫砂壶从未停下过脚步,而是沿着文化发展的轨迹一直前进。

【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李学芬【作者单位】李学芬紫砂工作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相关文献】1.以德服人,福禄双全——浅谈紫砂“德禄壶”的寓意2.紫砂作品《渊源流长》壶的创作心得3.紫砂壶与中国传统福禄文化——论紫砂作品“福禄双全”的创作4.浅谈紫砂作品《天珠赐福壶》的创作心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味《吉祥如意壶》的文化传承与创作感悟

品味《吉祥如意壶》的文化传承与创作感悟

品味《吉祥如意壶》的文化传承与创作感悟
沈军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18(0)A02
【摘要】细观这把《吉祥如意壶》,壶身饱满,犹如一名廉洁的高士庄重典雅,坐拥在茶壶群中显得落落大方,稳重而古朴;壶身线条流畅,嘴、把、盖、钮的比例和谐统一,美观得体,壶腹部雕刻如意纹饰,生动而有意境。

壶盖与壶身紧密结合,使整把壶看起来特别匀称。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吉祥如意壶;文化;韵味
【作者】沈军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214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铅华落尽见真纯,回首安顺即如意——浅谈“吉祥如意壶”的传承与创新 [J], 邵莉
2.“悠悠情”壶的文化传承与创作感悟 [J], 范永叶(艳)
3.传承探索创新原创——创作“震天壶”的感悟 [J], 丁卫东
4.论"吉祥如意壶"创作中的吉祥美学 [J], 朱红林
5.浑然天成铸华章——论紫砂套壶"吉祥如意"的和谐设计和历史传承 [J], 史国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

谈紫砂“五福寿桃壶”的创作感悟紫砂陶艺作品栩栩如生,深得人心。

其中的“五福寿桃壶”系列作品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寿桃和五福,寓意着长寿和幸福。

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受五福寿桃壶所代表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我在创作“五福寿桃壶”时的感悟。

首先,紫砂陶艺能够传达出深深的文化内涵。

五福寿桃壶的形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美学的体现。

从寿桃的寓意,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文化讲究长寿、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传承优良的家庭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五福所代表的福寿、财神、禄位、好运和平安等寓意,与我们的人生追求密切相关。

通过“五福寿桃壶”作品的呈现,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创作“五福寿桃壶”需要有对陶艺的熟练掌握。

在进行陶艺创作时,需要具备扎实的技巧和对材料的认识。

紫砂陶艺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承载了一种技艺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挑选材料、制作过程和烧制工艺等方面,要求陶艺师们的手工技巧精湛。

在我创作的“五福寿桃壶”过程中,更注重对材料的认识和林林总总的陶艺技艺。

最后,创作“五福寿桃壶”需要有创意和灵感。

陶艺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形,还在于神。

作品要有一种特定的气质,这需要陶艺师ä在创作中摸索出一种自己的创作语言。

创作“五福寿桃壶”需要我们在形与神上不断追求升华。

素材上,可以加入并融入各种元素,如民俗符号、自然元素等,从而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总之,创作“五福寿桃壶”这样的紫陶作品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从传统文化、技术积累到创作灵感,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与总结。

紫砂陶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寓意着中华美学文化的精髓。

“五福寿桃壶”作品则构筑了陶艺作品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探索路线。

在今天,它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浅谈《梅开五福》的创作及艺术思考

浅谈《梅开五福》的创作及艺术思考
点点, 或吐蕊盛 放 , 或含苞 羞怯 , 雕琢 的惟 妙惟 肖, 壶 盖 面 林之 中 , 闻得那 暗香浮 动 , 清远逸 清 , 梅 花高 洁有姿 , 紫砂
亦 作如 此装饰 , 以雕 、 贴、 塑 的装 饰手 法对 梅花 、 梅枝 等进 内涵 深 远 , 以梅 人 壶 , 含蕴 生香 , 蕴 含 着 中华 民族 的 审 美
浅谈《 梅开五福》 的创作及艺术思考
徐 秀 华
( 宜兴 2 1 4 2 2 1 )
摘 要: 笔者创作 的《 梅开五福 》 俱 是两者 的巧妙 组合 ,
在光货的身上进行 贴花装饰 , 既 显 示 了 光 货 的简 约 美 ,
又 展 现 出 花货 的 灵性 美 。
关键词 : 紫砂 ; 造 型; 艺术 ; 吉 祥
疏落 、 苍 凉 之 美 表 现 出来 。
《 梅 开五 福 》 壶壶 身 由 圆身 的身 筒变 形 而成 , 肚 腹 凸
鼓. 肩 颈部位 内凹 , 形 成 葫芦 样形 状 , 凹凸有 致 的身 材 曲 线, 将 曲弧之美 融人进紫砂 的造型意 态之 中。整个器 身饱 满润 泽 , 壶底 为一捺 底 , 壶 口较大 , 大 圆盖板 压子 口, 子 母 线天 压地 , 气密性 良好 。壶嘴 、 壶把、 壶钮设计成 梅段 的样
行 雕琢 . 可谓巧工 、 巧形 , 极 尽塑造力 。
趋 向、 情 感脉络 和道德标 准 。梅 与紫砂 二者 融为一 体 , 方 得此 壶 , 更将 梅开 五福 的吉 祥 寓意 融入 壶身 , 内涵 深远 ,
惹 人喜 爱
3 总 结
纵 观 全 壶 .不 得 不 感 叹 此 壶 中 梅 的柔 和 与 梅 干 的 刚
1 前 言
文学 和传统艺术 上获得 的灵感 。 众所周 知梅花 历来 为文人 墨客所 欣赏 , 自古 以来 以

紫砂“五福临门组壶”的创意探究

紫砂“五福临门组壶”的创意探究

紫砂“五福临门组壶”的创意探究作者:李美玲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5期摘要紫砂壶的气韵并不只是靠花哨华丽的外表来装饰,而是应该注重体现紫砂壶所蕴含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表现在紫砂上,就是一种内在的美、自然流露的美,即为一种朴素的美。

而具有创意的紫砂壶更能令人耳目一新,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现以紫砂“五福临门组壶”为例,谈谈当代紫砂壶设计如何寻找灵感与创意。

关键词五福临门组壶;创意;紫砂在紫砂壶繁复多样的造型中,最能体现雅趣的当属紫砂花货,或捏塑出生动的自然造型、或雕饰出梅兰竹菊、或刻以铭文书法,大大丰富了紫砂的文化内涵,风雅情趣深深地融入其中。

以这款紫砂“五福临门组壶”为例(见图1),其造型以抽象来表现物象,从而传达出意态内涵,在紫砂园艺里独树一帜,颇具创意。

1 紫砂“五福临门组壶”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的蕴意紫砂“五福临门组壶”是根据几千年的文字变化设计而成的五款小壶和中间的大壶,首先从数量上看代表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圆。

“团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深意的词汇,比如中秋月之圆代表了团圆。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在《墨经》中给出世界上第一个“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圆”在中国人心里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积淀着许多人文意蕴。

在中国人的深层观念里,“圆”、“合”、“和”是内在相通相融的,属于同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

团圆是天伦之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安享天伦之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

“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命境界。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以来养成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心理是华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范畴,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

团圆也成了这种家国观念生成的心理元素,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的深层心理结构。

这种深层心理结构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结构形态,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依据,也是我们今天努力圆中国梦的一种精神资源。

概述紫砂“五福祝寿壶”中蕴含的寿文化

概述紫砂“五福祝寿壶”中蕴含的寿文化

CERAMICS SCIENCE & ART 143
本文介绍的紫砂作品《五福祝寿壶》就是以紫砂壶 朴实敦厚的壶身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引入壶中,来表达 美好的情感和心愿。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五福”指的
是福、禄、寿、喜、财,作者取“福”和“寿”为作品 的中心思想。这两个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精 神追求,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 和热爱。
蝙蝠中“蝠”字谐音同“福”,所以人们用蝙蝠来 表示福气、福禄等祥和文化。蝙蝠也就成为了具有特殊 文化寓意的吉祥图案。一只蝙蝠代表了“福从天降”, 五只蝙蝠寓意了“五福临门”,一群蝙蝠则表示福气满 满,延绵不绝。而且蝙蝠还可以和不同的吉祥图案结 合,形成不同的美好寓意。桃子因为它饱满的外形特征 和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也成为了吉祥图案。在长辈祝 寿时,小辈们都会送上桃子,又称“寿桃”,以此来祝 贺老人长寿,安康。《五福祝寿图》就是将象征着福和 寿的两种吉祥图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福寿双全”美 好寓意。
《五福祝寿壶》
概述紫砂“五福祝寿壶”
中蕴含的寿文化
王亚萍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摘 要】紫砂壶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成型工 艺和造型款式。现代手艺人在继承前辈的优良技艺和传统制 壶手艺时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使作品在沿袭 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更多的现代元素,以符合当代人 的审美情趣,所以在工艺品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一 种新风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碰撞出 激烈的火花,使得艺术的意境升华,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 作灵感。紫砂作品《五福祝寿壶》就是紫砂文化、孝文化和 寿文化相互融合交织所形成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向我们传递 了美好的情感和满满的正能量。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文化;寿文化;孝文化

勤耕获福福相传——“耕福壶”的造型与内涵的双重价值实现

勤耕获福福相传——“耕福壶”的造型与内涵的双重价值实现
壶身整体造型有经典壶型“乳鼎”的模样。圆圆的 壶身上窄下宽,稳定壶的重心。壶身的线条一挥而就, 自然勾勒出一个变化自然的圆形,圆润饱满的壶面与线 条完美配合,制造出姿态柔和的美感。紫砂壶的质感本 是比较坚硬的,此壶却有着明显的“柔态”,就需要手 工艺人对线条、壶面转折的把控,以展现圆器作品温柔
Hale Waihona Puke 敦厚,气韵流畅的美感效果。 壶底部镶嵌着三只三角形的壶脚,这一设计最早来
首先我们要对“耕福”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耕”指耕种、耕地,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福”来源于中国吉祥文化,这一主题意在强调付出才 能有回报。紫砂壶艺术工艺流程十分复杂,需要手工艺 人全身心投入,才能打造出形神兼备的作品,这种对于 中国艺术世界的贡献的确也可称得上是“耕福”了。
这件作品在泥料上就“不走寻常路”。紫砂壶以紫 红色外表居多,清丽淡雅的黄色系也十分受人喜爱,此 件作品呈明度较高的青灰色,这在紫砂壶作品之中是比 较独特的。偏黑色调的青灰色泥料十分细腻,其中夹杂 着些蓝光。泥料的质感十分细腻,能够看清楚泥料细致 紧密的纹理,保证了作品的古朴质感。这种色彩的泥料 使作品具有青铁的艺术效果,较一般泥料的光泽度更 好。独特的泥料展现了紫砂壶的精湛做工与泥料的丰富 性,同时也象征着人们耕种所用的各种铁器,是作品主 题内涵在泥料上的体现。
壶身一侧是环形的把手,造型端正富有传统韵味。 另一侧的壶嘴整体是昂扬向上的,在前端做出了一个小 小的转折,在壶嘴之中体现出线条的变化效果,就像是 牛灵活的尾巴,与牛盖能够结合起来赏析。在壶面上, 有对称的纹线装饰,强化了壶身造型的饱满效果,简单 的纹线装饰也与整件作品线面结构的清爽相适应,使作 品在艺术气韵上更加平稳。
勤耕获福福相传
——“耕福壶”的造型
与内涵的双重价值实现

“盛世吉祥套壶”创作体会

“盛世吉祥套壶”创作体会

“盛世吉祥套壶”创作体会在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将融入了吉祥纹饰的盛世元素作为我的基本出发点,在设计时候从“五福五代”,万象祥和的意境中爆发。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五福”:寿、禄、富、贵、康,我设计了五个以此为主题的壶盖,每一个壶盖的造型都是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在盛世元素的基础上,我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古典的山水画,以及传统的福字、蝴蝶、花卉等元素,将传统的手工艺术和现代的陶艺手法进行了融合,成功的创造了一件极富现代美感的瓷器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还运用了多种陶艺技巧,例如刻花、拉线、胎磨、省柿等,让整个作品具有了非常高的陶艺艺术价值。

这件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一件单纯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我相信,艺术需要传递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创作这件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在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

陶艺创作需要耐心细致地打磨每一个细节,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做出完美的作品。

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我更了解了自己对陶艺的热爱和追求,也更加感受到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思考和创造力。

创作这件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份心灵的表达,是我对于生命、世界以及人性的一种思考和体悟。

总之,在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我从中收获了很多。

我不仅仅是创办了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更摸索出了自己在陶艺创作上的一些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这件作品将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忘自己的梦想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浅谈“祝福壶”的创作感悟

浅谈“祝福壶”的创作感悟
有人 不 熟悉 的 , 他们 结 伴 而行 、 遥 天地 、 逍 四处 行 善 , 在 民 间赢得 了无数 人 的敬 仰 和 爱戴 。如今 我 们逢 年
( 接第 4 上 7页) 来, 有栩 栩 如生 之感 。作 品 隐喻 五福 捧 寿 , 向人 们 并
现个 性 。并 注重 实 用 。使 作 品 内涵 与外 延 能有 效 融
如果 说 宜兴 紫 砂是 中华艺 术 的瑰 宝 。那 么镶 金工 艺
便是 瑰 宝 中的奇 葩 。要做 好它 是一 件极 其不 易 的事 。
新, 就必 须 要 有 更 多 的人 参 与 进来 , 认 识 它 的 美 , 来
来 宣扬 它 的美 , 要 达到 这个 目的 , 砂艺 术 本 身就 而 紫 必 须放 低 身段 , 以其 亲切 的姿 态 去对 待 所 有人 。 而不
喻性 . 主题 反 映营 造一 定 的气氛 。 有很 多紫 砂 大师立 足本 土文 化 的基 石 , 中华 大 文化 看作 取 之 不尽 、 把 用
的 《 》 “ 日南风 来 , 乱庭 前竹 。萧然 风雪 意 , 竹 :今 吹 可
折不 可辱 。” 关 于 “ ” 中 国传 统装 饰 图案 。 以表 示祝 福 蝠 是 用
民族 的瑰宝 之一 , 名师 、 名艺 、 品层 出不穷 , 要 我 名 需 们 踏踏 实 实下苦 功 。 虚 心 向名 家学 习 。 力提 高 自 需 努
身文化素养 。 时时不忘学习深造 。 我们紫砂艺人需勤
于艺 术 实践 , 于 艺术 理论 。 邃 能从 中华 多元 文 化 中吸 取 更 多 的 养 分 , 而 融 会贯 通 。 于 作 品 中 , 道 是 从 形 有
大 精 深 , 着 多 元 文 化 风格 的特 征 , 茶 道 文 化 、 有 如 书 画文化 、 宗教 文化 、 铜 文化 、 石 文化 、 游 文化 以 青 金 旅

梅开五福——浅论紫砂作品“五福套组”的文化意境

梅开五福——浅论紫砂作品“五福套组”的文化意境

522021年02月第54卷第1期梅开五福浅论紫砂作品“五福套组”的文化意境季光敏(宜兴214221)摘要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紫砂壶艺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金石书画融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壶艺风格。

本文以紫砂“五福套组”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紫砂套组;梅花;文化意境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清,能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与其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密不可分。

紫砂壶艺作为_门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汲取了多种文化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并形成独特的紫砂文化,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中。

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其称赞宜兴紫砂壶是天下间最理想的茶具,给予了紫砂壶很高的评价。

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喜爱让紫砂壶与文化相融合,使其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生命美感。

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自然中的一花一木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因此,不同的紫砂作品也表现着不同的生命美感。

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其中紫砂花器作为最具自图1五福套组然特征的类型,以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为原型,以捏塑、贴花、彩绘等装饰技法来还原自然之景,表现自然意趣,生动逼真,巧夺天工而不失艺术品位。

紫砂作品“五福套组”(见图1)由一把主壶、一个壶承、一只公道杯和两只口杯组成,构思巧妙,茶具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保持了茶具创作所追求的一致性原则。

作品以梅花为创作题材,采用贴塑的花器装饰技法勾勒出梅花的形态,生动自然、别有风韵,将梅花的盛开之景定格,别致地呈现于作品上,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纵观此套组,主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自然,壶身稳定地立于平面,给人优雅清新、端庄大方之感,圆器营造出和谐圆融的意境,给人轻松愉悦之感;三弯流与圈把相辅相成,转折恰到好处,自然向上的弧度显出挺拔有力之感;壶盖为压盖,自然贴合壶身,严丝合缝,平盖与平底上下呼应,对称统一;壶钮立于壶盖中央,协调过渡。

谈谈我创作的“五福临门壶”

谈谈我创作的“五福临门壶”
维普资讯 7年 9 月

苏 陶 瓷
V 1 0C rm c A tC lmn o. .ea i r ou 4
S pe e,0 7 e tmb r 0 2
Ja g uCea c in s rmis
的市 场前 景 。
使其 形成 褐 白相 间类 似 木纹 纹 理状 图案 。 上釉 烧 再
成 , 呈 现 出 特殊 的、 自然 纹 理 美 感 的装 饰 艺 术 便 有
收稿 日期 : 0 7 0 — 1 2 0— 7 2
化 出颜 色对 比分 明 的装 饰 图案 。不 同 的泥料 色泽 、 不 同 的重量 百 分 比, 导致 最终 的纹 理 效果 也 就各 不
向上 的过渡 部分 又 做成 微微 弯 曲 的带 弧状 平 面 . 整 体 造 型 以方 型居 多 , 圆 结 合 , 中有 圆 , 中 寓 方 方 圆
感 , 壶 的肩部 与 壶 盖平 面 , 嘴 的 下 部 与壶 底 斜 在 及
紫砂 陶 的绞 胎工 艺 是现 代 紫砂 艺人 李 昌鸿 、 吕 尧 臣等大 师较早 试制 成功 的 。是 用紫 砂土 五色 泥的 原 矿泥 作彩 ,按艺 人 预先 构想 的 色彩 与 图案 效果 , 选 取 恰 当配 色 用 泥 , 匀 混 杂 参 差效 果 来 , 均 由此 幻
圈 1 五 福 临 门 壶
种“ ” 福 是至关 重要 的。
“ 五福 临 门壶 ” 作 技艺 精 湛 。 制 且具 有 丰富 的 文 陶 瓷 器 中 的绞 胎 工 艺 最 早 见 与 我 国 的唐 代 瓷 器 制作 工 艺 。在 唐 代 , 国的河 南 、 西 等 地 的窑 我 陕 工 , 先 将 白色 和 褐 色 两 种不 同颜 色 的瓷 土 。 分 首 先 别 制成 合 用 的 泥条 , 后 把 它们 混 在 一 起 , 分 捏 然 充 练 揉合 。 进行 拉 坯 或 雕 塑成 型 。 干 燥 的瓷 胎 上 或 在 化 内涵 。它 的一 问世 。 就受 到 了众 多壶 艺 爱好 者 与 收藏 者 的喜爱 。 当前 , 国政治 稳定 , 我 经济 繁荣 , 正

《五福壶》的创作随想

《五福壶》的创作随想
潮州 工夫茶 文化主 角 ! 手 拉 壶 从 制 壶 坯 料 、设 计 造 型 、 制 作 技 法 、 烧 制 技 术 都 极 为 复 杂 多 变 , 要 把 潮 州 手 拉 壶 的 宴
泽 、宽 广 大 度 象 征 大 地 。 壶 把 、壶 流 、壶 钮 创 意 设 计 成 各 自 ~ 棵 梅 花
不 贵 肥 ,贵 含 不 贵 开 。
自 我 的 意 识 都 融 进 作 品 里 。 使 之 能 够 淋 漓 尽 致 地
表 现 出 我 们 心 境 。 令 观 者 能 够 透 过 作 品 得 到 共 鸣。
梅 是 吉 祥 之 物 。 梅 具 四 德 :初 生 是 开 始 之 本
为 元 , 开 花 意 味 顺 利 通 达 为 亨 , 结 子 象 征 利 益 祥 和 为 利 ,成 熟 代 表 贞 祥 ,坚 宴 为 贞 。 这 就 是 梅 花
《 五福壶 》的创作随想
吴照荣
【 摘 要 】 《 五 福壶 》采用 潮州传 统手 拉成 型法手 拉坯
技法 拉制 。造 型取材 于梅花 ,外观 呈现 大地春 回 ,梅韵 典雅 。报 春报喜 ,扁 圆型 壶体 、光 莹润 泽、 宽广大 度象
征大地。
观 赏 价 值 和 实 用 性 上 能 够 紧 密 配 合 。 无 疑 。梅 花 精神是 最佳 选择 。 梅 香 茶 韵 , 是 历 代 文 人 墨 客 追 求 之 意 境 ,亦
树 。 繁 枝 茂 叶 , 伸 向 上 下 左 右 、 四 面 八 方 。梅 花
有 盛 开 的 、 有 含 苞 待 放 的 、 挺 拔 向 上 , 竞 相 怒
放 ,欣 欣 向 荣 。 整 个 壶 体 设 计 有 三 棵 梅 花 树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三 ” 代 表 无 限 多 。 壶 把 之 梅 树 象 征 深 山 峡 谷 向 上 生 长 梅 花 , 向 上 游 无 限 延 伸 。 壶 流 梅 树 有 如 高 山 仰 止 , 山 地 平 原 连 成 一 片 。 壶 钮 更 是 突

“国粹壶”创作有感

“国粹壶”创作有感

是 我 们 学 习 临 摹 用 之不 完 、 之 不 竭 的 艺 术 宝 库 。 为 一 名 书 取 作 画、 陶刻 艺 术 工 作 者 . 以一 个 朝 圣 者 的虔 诚 对 传 统 经 典 顶 礼 当
膜 拜 。 多 年 的 书 画 陶刻 艺 术 生 涯 中 . 知 紫砂 陶刻 艺 术 的博 在 深
现 了 中 国书 法 小 品 、 牍 之 韵 味 。 面 以 浩 瀚 芦 苇 中 隐见 一 独 册 画
大 精 深 , 是 集 诗 、 、 、 于 一 体 的 综 合 艺 术 , 要 “ 实 的 它 书 画 印 需 扎
书 画 功 底 、 博 的 文 化 涵 养 、 面 的 刀 法 技 艺 、 理 的 空 间 布 广 全 合 局 ” 由此 可 见 优 秀 的 陶刻 作 品 是 集 “ 、 、 、 ” 大 成 于 。 诗 书 画 印 之
赏 性 。 还 应 该 散 发 出 艺 术 的气 质 , 出 一 种 精 神 力 量 , 示 它 透 显 出强 烈 艺 术 感 染 力 。 这 种 艺术 感 染 力 正 如 一 代 宗 师 顾 景 舟 所
说 的好 壶 应 具 备 “ 、 、 ” 精 气 神 三个 方 面 。 清代 画 家 石 涛 语 :笔 “
第4 5卷 第 1 期
21 0 2年 2月




Vo .5 No 1 1 。 . 4
Ja gu C rmis in s ea c
F b u r,0 2 e ray2 1
5 3
‘ ‘ 壶 " 作 有 感 国粹 创
查 元 康
( 宜兴 2 4 2 ) 1 2 1
“ 国粹 ” 字 , 名 思 义 即“ 二 顾 国之 精 粹 ” 。其 中 “ 法 、 画 、 书 国 印 章 ” 是 中华 民族 具 有 鲜 明特 色 的 “ 便 国粹 ” 术 。 中华 50 0 艺 0

论传统文化创意的挖掘--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感悟

论传统文化创意的挖掘--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感悟

论传统文化创意的挖掘——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感悟王杨【摘要】紫砂壶艺不仅仅是外表的创作,更是注重体现紫砂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紫砂艺术的本质是在创造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超脱于形体的内在美,同时也是基于紫砂自身材质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朴素的美,更是一种创意的集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紫砂壶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就通过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来谈一谈对传统文化创意的发掘。

【关键词】紫砂文化:五福临门:创意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创意的发掘,自然要数紫砂花货。

紫砂花货的造型不拘一格是最能够体现文化创意的形式之一,在紫砂花货造型中可以有生动的自然形态、雕饰,以及相搭配的各种紫砂装饰技巧,同时这些不同的形态、装饰等等组合起来以后又会衍生出新的创意和文化元素,这样的创作涵盖了太多的可能,以眼前这件作品“H福临门壶”为例,其巧妙的造型组合辅以相应的铭文搭配,由外及内地传递出意识的内涵,在众多的紫砂壶艺创作中别出机抒,独树一帜,极具文化创意衍生出的丰富艺术美感。

一、作品“五福临门逯”的创作源头福”一词出自《尚书•洪范》,分别包含了“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是五种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幸福。

这本书本身的历史非常之悠久,推测成书年代为三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最早的名称被称为《书》,但由于其历史太过久远,在汉代时才被称作《尚书》,意为“上古之 书”,自汉以后儒门经历过古文今文之争后,此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后世我们常听到的“四书H经”其中的五经之一就是指的《尚书》。

作品“五福临门壶”是以“五福”作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那就必然要溯究其源头,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华的先民正处于文化幵创之基的时代,我们的袓先正在中原大地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将荒原幵垦为沃土,将山泽辟为良田,在猛兽环伺中保留文明的火种,在狂风暴雨中经受磨难,这时人们对于幸福的含义是朴素而直观的,在现代文明之光还没有点亮人类前进的道路时,中国人就已经懂得要知礼仪,要追求人生的幸福。

浅谈《鸿福壶》的创作

浅谈《鸿福壶》的创作

浅谈《鸿福壶》的创作任奖恩【摘要】用宜兴陶土制作的器皿造型很多,由于其可塑性强,细腻精致,干变万化,种类繁多,如花盆、水仙盆、人物、动物、树桩、根艺……【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2(046)012【总页数】1页(P80)【关键词】紫砂壶;陶刻;装饰【作者】任奖恩【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

它位于太湖之滨,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

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

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

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种类已是层出不穷。

产于宜兴本地的紫坭、绿坭、红坭三种是组成紫砂土原料,又称紫砂坭。

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坭”之称。

通过一系列工序可单独使用三种原料也可相互配比混合使用,从而产生更多紫砂坭色。

经不同湿度,气氛火焰烧成,色泽更为丰富,故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绿而不嫩等高稚色调。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胚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

现就《鸿福壶》谈一谈紫砂陶刻的装饰。

《鸿福壶》着重体现了紫砂壶古拙的特色,其外形充分吸收了光素器的素面素心特点,也最能体现紫砂之本质的简朴无华、肃静端庄、洁净深沉。

紫砂裸胎艺术美是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采用反映紫砂真实面貌的质朴材质,从简洁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与美感、表达作者的个性与情感,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该壶通体光洁,表里不饰,内外无釉,比例恰当,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

口盖紧密,通转无隙,捏钮能提起壶身整体,注茶无落帽之忧,壶把与壶身浑然一体,顺畅自然,充分利用了“刮、压、削、勒、推”等工艺技法,使该作品无一不严谨工整,古朴雅致,呈现紫砂壶的裸胎艺术美,壶钮小巧可爱,颇为点睛之妙,线条简洁有力,把玩在手显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福石瓢》壶的创作含义

《五福石瓢》壶的创作含义

《五福石瓢》壶的创作含义
王齐云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13(0)12
【摘要】笔者擅长制作石瓢,而石瓢的造型又是紫砂器造型之最,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之说,笔者创作石瓢多是在创新的角度去表现的,全手工创制的作品《五福石瓢》壶,正是一款含义颇深的石瓢壶式.
【总页数】1页(P76)
【作者】王齐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略论紫砂经典茗壶的传承与发展——“瓢韵壶”创作有感 [J], 朱志伟
2.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浅谈“石瓢提梁壶”的创作思路 [J], 王云云
3.智行方圆一瓢禅泉——浅谈“四方抽角石瓢壶”的创作 [J], 范亚萍
4.论筋纹器制作在传统壶形上的变化——浅述作品“筋囊石瓢”壶的创作 [J], 许建华
5.陶刻趣味探究——作品"子冶石瓢之美猴王壶"的创作感悟 [J], 庄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紫砂器“五福临门”的艺术随感和人文内涵

论紫砂器“五福临门”的艺术随感和人文内涵

论紫砂器“五福临门”的艺术随感和人文内涵
庄其芳
【期刊名称】《陶瓷》
【年(卷),期】2022()7
【摘要】当人们谈论到中国陶瓷艺术时,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那便是紫砂器。

瓷器固然是精美的,不过相比较于瓷器冷冰冰的质感,紫砂器因其原料取材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而使得紫砂器更具有自然、平和、温润的韵味。

同时无数紫砂手艺人们为紫砂器注入时间与心血所形成的当今紫砂器完善的体系,即器型形态的多变性、成形技巧的丰富性以及人文意蕴的哲学性,都推动了紫砂器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紫砂器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累积更是赋予了紫砂器“灵魂”。

今天笔者笔下的这把紫砂器“五福临门”便是这样的一把典型的紫砂器,在拥有精致美韵的外形下也浓缩了传统文化和人文内涵。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庄其芳
【作者单位】庄其芳紫砂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4
【相关文献】
1.文心搏砂器诗腹镌紫瓯——范建军紫砂艺术赏析
2.论紫砂器“盘龙鼎”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
3.栩栩如生,赏用皆可——浅谈紫砂器《瓜瓞绵绵》的造型设计与
人文内涵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论紫砂器“迎宾壶”的艺术美学与设计随感5.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论紫砂器“笑樱壶”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 报春 报喜是 吉祥之 兆 ,吉庆象征 。
梅 花 五 瓣 蕴 含 快 乐 、 幸 福 、 长 寿 、顺 利 、和 平 五 种意 义 。象 征 着梅 开 五福 。作 品选材 梅花 , 梅 花 精 神 是 劳 动 人 民 勤 劳 和 智 慧 的 化 身 。 是 生 活 美 和 理 想 美 的 结 合 。 也 表 达 了 我 们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不 贵 肥 ,贵 含 不 贵 开 。
自 我 的 意 识 都 融 进 作 品 里 。 使 之 能 够 淋 漓 尽 致 地
表 现 出 我 们 心 境 。 令 观 者 能 够 透 过 作 品 得 到 共 鸣。
梅 是 吉 祥 之 物 。 梅 具 四 德 :初 生 是 开 始 之 本
为 元 , 开 花 意 味 顺 利 通 达 为 亨 , 结 子 象 征 利 益 祥 和 为 利 ,成 熟 代 表 贞 祥 ,坚 宴 为 贞 。 这 就 是 梅 花
用性 、观赏 性 、时代 感提 高 新境 界 ,是一 项 永恒
的 课 题 。如 何 借 助 中 国 几 千 年 深 厚 传 统 文 化 底
蕴 ,提 升手 拉 壶高 端 品质 。这 是我 近 年来 不断 学 习 、探 索 的 一 项 艺 术 品 设 计 课 题 。
梅 花 是 中 国 十 大 名 花 之 首 ,与 兰 花 、 竹 子 、
坯 技 法 拉 制 。 造 型 取 材 于 梅 花 , 外 观 呈 现 大 地 春 同 , 梅 韵 典 雅 。 报 春 报 喜 ,扁 圆 型 壶 体 、光 莹 润
性 、鉴 赏 性 完 美 结 合 。 得 到 海 内外 人 士 的 青 睐 和 推 崇 。 借 助 潮 州 成 为 中 国 工 艺 美 术 之 都 契 机 , 工 夫 茶文 化 呈现 前 所未 有 之鼎 盛 之风 。手拉 壶 成为
文 化 内 涵 是 作 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灵 魂 , 手 拉 壶 艺 术 是 一 项
文 化 事 业 。 手 拉 壶 的 制 作 一 定 要 与 文 化 主 题 相 融 合 , 这 样 的 作 品 才 有 生 命 力 。 我 们 在 学 习前 人 的
之元 亨利贞 四德 。 怎 样 才 能 真 正 体 现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紫 砂 陶 手 拉 壶 。 什 么 样 的 造 型 才 能 使 紫 砂 陶 手 拉 壶 更 具 高 雅 气 质 和 浓 厚 传 统 文 化 。 从 而 使 紫 砂 陶 手 拉 壶 在
向 荣 。 由 于 梅 花 有 向上 韵 致 格 调 ,贵 在 横 斜 疏
祈 望 着 我 设 计 创 作 的 这 件 作 品 , 能 够 把 梅 花
气 质 、 精 神 以 及 梅 韵 茶 香 的 书 卷 气 、生 活 情 趣 和
瘦 ,老 枝 怪 石 , 贵 疏 不 贵 密 ,贵 老 不 贵 嫩 。贵 瘦
渴求!
梅 以 形 势 为 最 佳 。 形 态 有 俯 仰 、 侧 卧 、依 盼 等 , 姿 势 分 直 立 、 曲 屈 、横 斜 。枝 干 虬 曲 、 苍 劲 嶙 峋 ,风 韵 洒 落 。 枝 条 明 晰 、 清 癯 , 状 如 游 龙 披 靡 而 下 。 屈 曲 向 上 、 力 度 强 悍 ,韵 律 多 变 ,欣 欣
【 关键词 】五福壶 ;手 拉壶 :创作
是 中国 陶瓷 的 艺术 作 品高 品质 表 现形 式 。我 这次 创作 的 《 五 福 壶 》采 用 潮 州 传 统 手 拉 成 型 法 手 拉
湖 州 手 拉 壶 历 经 明 清 以 来 艺 人 不 断 探 索 。 形 成 独 特 风 格 。 呈 现 千 姿 百 态 , 异 彩 缤 纷 , 实 用
们 的 赞 誉 。 它 给 人 以 立 志 、奋 发 、激 励 。给 人 以
相 呼 应 ,充 分 诠 释 作 品 深 厚 文 化 内 涵 。
梅 树 枝 叶 茂 盛 , 梅 花 绽 放 。 盛 开 的 含 苞 待 放 花 朵布满 枝头 。
坚 贞 向 上 之 鼓 舞 。 梅 开 百 花 之 先 ,独 天 下 而 春 。
《 五福壶 》的创作随想
吴照荣
【 摘 要 】 《 五 福壶 》采用 潮州传 统手 拉成 型法手 拉坯
技法 拉制 。造 型取材 于梅花 ,外观 呈现 大地春 回 ,梅韵 典雅 。报 春报喜 ,扁 圆型 壶体 、光 莹润 泽、 宽广大 度象
征大地。
观 赏 价 值 和 实 用 性 上 能 够 紧 密 配 合 。 无 疑 。梅 花 精神是 最佳 选择 。 梅 香 茶 韵 , 是 历 代 文 人 墨 客 追 求 之 意 境 ,亦
出 ,主 干 拙 壮 ,老 千 新 枝 。 茂 盛 繁 衍 一 派 生 机 。
春 满 大 地 ,给 人 以 蓬 勃 向 上 观 感 。 各 部 份 形 象 互
菊 花 称 为 四 君 子 , 松 、 竹 、梅 是 岁 寒 三 友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梅 花 以 高 洁 、 坚 强 、 谦 恭 品 格 得 到 人
树 。 繁 枝 茂 叶 , 伸 向 上 下 左 右 、 四 面 八 方 。梅 花
有 盛 开 的 、 有 含 苞 待 放 的 、 挺 拔 向 上 , 竞 相 怒
放 ,欣 欣 向 荣 。 整 个 壶 体 设 计 有 三 棵 梅 花 树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三 ” 代 表 无 限 多 。 壶 把 之 梅 树 象 征 深 山 峡 谷 向 上 生 长 梅 花 , 向 上 游 无 限 延 伸 。 壶 流 梅 树 有 如 高 山 仰 止 , 山 地 平 原 连 成 一 片 。 壶 钮 更 是 突
潮州 工夫茶 文化主 角 ! 手 拉 壶 从 制 壶 坯 料 、设 计 造 型 、 制 作 技 法 、 烧 制 技 术 都 极 为 复 杂 多 变 , 要 把 潮 州 手 拉 壶 的 宴
泽 、宽 广 大 度 象 征 大 地 。 壶 把 、壶 流 、壶 钮 创 意 设 计 成 各 自 ~ 棵 梅 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