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一、引言在中国,应试教育一直被诟病,但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需要不断地应付高难度的考试,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普及,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为了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深刻分析应试教育的现状和原因,探寻改革的方向。

二、应试教育现状1.高考狂热在中国,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代表,被认为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

单就高考这个话题来说,家长们可以准备近20年,将自己的所有焦虑围绕在孩子的高考上,然后等待这个结果的宣判。

2.传统教学单一在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单一的,大力的强调听、记、背。

接受教育的学生们需要很快地吸收知识点,并保证他们能熟记于心。

3.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中,获取高分的学生往往是因为他们具备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强,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却不一定有那么深入。

因此,很多学生虽然高分,但实际能力却不够强。

4.应试教育成本高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们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业学习,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应试培训和各种课外补习。

5.心理压力过大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们大多数时候因为过多的学业和课外兴趣培养,以及父母期望过高等因素而遭遇心理压力过大,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损害。

6.教育资源不公平在应试教育中,对于教育资源的优先配置和社会阶层进行了很大的切割,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倾向于富有家庭的学生,使得这个趋势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剧。

三、应试教育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考试分数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导致了人们的普遍心态认为只要拥有高分,就一定是好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应试教育。

2.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利性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通过努力获得高分才能得到人生成功。

这种思想影响了今天的教育,并成为应试教育的根源。

3.政策和制度导向在中国教育制度中,教育的改革建立在政策上。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导言: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人才、实现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出现了明显的应试化倾向,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也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观察和批判的方式,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应试化倾向的观察1.1 过度依赖考试评价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各类考试测试存在广泛而严格的应试训练和应试技巧培训,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主要面对着不同形式的考试,学校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师生水平。

1.2 教育内容偏重应试技巧为了涉及到的课程教学任务和应试要求,学校通常会将学生培养应试技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知识背诵、考点分析、模拟考试、刷题等方式成为了常态,导致学生学习无法真正掌握课程知识和理解学科内涵。

1.3 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由于过于注重考试,学生的进一步教育权益和全面发展有可能会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增加了学生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焦虑、消极和对学习的兴趣减退。

二、应试化倾向的批判2.1 姑息纵容的心态学校和家长在追求好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同时,纵容庸俗的应试教育,过多地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2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普遍成功,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潜能和兴趣方面有所不同,单一标准的应试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2.3 影响教育质量应试化教育导致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大大减弱,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4 破坏学生学习兴趣持续的应试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将学生培养成应试机器,忽视其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兴趣培养,会让学生从原本对学习的兴趣逐渐产生反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浅谈我国的应试教育

浅谈我国的应试教育

浅谈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学与新闻学院09新闻2班常蓉2009370527一、应试教育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一)应试教育现象。

谈及我国的教育,我们很难不提到考试,如我们这一代追着80后尾巴跑的人,大多从六岁多上学,到如今也已到弱冠之龄,十几年的求学路是离不开那一路大大小小的考试的,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升学考,一直到高考,原以为高考是此生考试的终点,没想到进了大学后,考试还是生活的中心,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走出校园之后我们还是摆脱不了各种各样的考试。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二)应试教育产生和得以延续的原因1.科举制度是我国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完备于唐朝,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但是延续了1300年的人才选拔制度所遗留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并没有随着科举的废除而彻底根除。

甚至可以说,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科举制度的延续,古人依靠科举一举成名,今天的我们依然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高考的分数上。

科举是皇帝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考试,虽与今天考试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但它们却有着及其相似的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浅论中国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论中国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论中国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作者:王晨筱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7期摘要:应试教育是长久以来制约中国教育水平提升的一大障碍。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指出了对应试教育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然后剖析了应试教育改革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师资力量逐步扩大,教育理念持续更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但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瓶颈。

中国已经迈入“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教育模式也必须加快转型。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改革进程缓慢,素质教育在实施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从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出制约教育水平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并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中国应试教育效应的辩证分析1.应试教育的正面效应分析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

(1)确保了选拔的相对公平。

应试教育对于考试者的门槛很低,不考虑考试者的出身、性别、富裕程度、民族等因素,以考试分数为选拔人才的根本,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一方面为底层人们改变出身和改善生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有助于阶层之间的流动,维护了社会公平,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另一方面对人们形成了一种稳定、权威、持续的激励,使其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们的教育意识与热情。

在目前尚未找出更好的评价标准之前,应试教育尤其是考试制度仍是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

(2)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优良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面对大量的考生资源必须有一套公平、合理的选拔方式,应试教育是当前最有效的方式。

中学应试教育盛行原因探析

中学应试教育盛行原因探析

中学应试教育盛行原因探析[摘要]应试教育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中学应试教育盛行不仅有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统一高考体制不科学、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方法不合理等直接原因,更有人才评价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合理以及落后、狭隘的成才观念等深层次原因。

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推行的社会大环境比中学教育内部的改革更重要、更有效。

[关键词]应试教育原因高考改革当前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它给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而且影响了他们个性、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强盛发展也深受其害。

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中学应试教育盛行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原因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个论断也适合于分析应试教育形成的原因。

目前我国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由于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显得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大约在6%左右,即100人中只有6人有机会接受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传统的文化的现实的影响,中国人有一种强烈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处境、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他们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或家人尽可能地接受高等教育。

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对孩子最高学历的期望,其中初中毕业仅为0.9%,高中毕业为6.2%,大学毕业为53.9%,硕士为10.3%,博士或博士后为19.3%。

[1]由此看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为体现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各种高级中学都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形式来择优录取新生。

为在考试中获胜,为提高升学率,学校、老师、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力合作,一切向考试看齐,应试教育便不受个人意志左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应试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间产生了很多不同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有效的,使人们变得更有竞争力,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极易让人流于应试的泥淖中,难以指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精神。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受众需求压力应试教育的爆发是与社会发展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的,当中国迈向“改革开放”并进行市场经济转型时,教育中的知识与技能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贡献越来越大。

然而,尽管像大学入学考试这样的标准化考试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教育资源短缺以及社会化的高等教育暂不足以容纳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的“门口”,因此理所当然的,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对成功和安全问题感到担心。

这种压力是一个很深的诱因,因为这座高山压得人心慌意乱,让很多人失去了自信,无法用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去自我评价,而只能想着应试,尽管很多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天赋并不一定适合这种应试情景。

教育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教育制度本身的构建问题。

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一个规章制度,很多地方仍然离不开“应试”与“升学”等概念,这种“应试之争”在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并不容易扭转。

许多校外机构和社会组织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由的知识系统,但是他们不是学校,可能无法直接影响教学大纲,这使得他们的努力在人成长过程中是局限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教育方式和教材需要基于教育目标、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要素可能常常被忽略。

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教育制度的建构,从形式上改变应试教育,易于学生理解,理解教育的本质,从而探索出真正适合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的教育方式。

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教育资源的分布是不均的,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给应试教育打下了一个不好的基础。

许多孩子父母在学习资源不丰富的地方长大,其人生轨迹几乎都与应试教育息息相关。

2024年应试教育的形成探究论文

2024年应试教育的形成探究论文

2024年应试教育的形成探究论文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形成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考试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文化背景下,考试被视为评价个人能力、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和家长都高度重视考试成绩,形成了应试教育的土壤。

二、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推动教育政策与制度在应试教育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素质,我国采取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将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重点学校和学科中。

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倾向。

此外,高考作为选拔高等教育人才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被过分强调,使得学校和学生都将高考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应试教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只能依靠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应对高考等考试。

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升学机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应试训练中。

四、家庭期望与社会压力家庭期望和社会压力对于应试教育的形成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过高,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情况。

这种期望和压力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应试训练,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同时,社会对于高学历、名校背景的过度崇拜和追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挑战面对应试教育的种种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必要之选。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水平,为多样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创造条件。

从社 会学角度探讨应试教育的弊端

从社 会学角度探讨应试教育的弊端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应试教育的弊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应试教育的问题,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试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

学校和家长往往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视为衡量其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被迫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题海战术中,机械地记忆知识点,以应对频繁的考试。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却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他们在应试教育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在考试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

这种不公平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和考试压力,使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许多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极端的行为。

此外,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充足的休息时间,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普遍下降。

这种身心不健康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在社会交往方面,应试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们为了应对考试,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

这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而在现代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面临人际交往障碍,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4、扼杀创新精神: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 思考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弊端。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 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该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 力和素质。例如,可以增加面试、作品集、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估方式,以更好地 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素 质和专业水平。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 教育理念。
3、高效率:应试教育注重知识 的传授和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快 速掌握基础知识。
1、忽视个性发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容易忽视学生的 个性和兴趣爱好。
2、压力过大: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3、缺乏实践应用:应试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 的培养。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感到困惑。
第一部分: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 原因
1、考试制度
中国的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考一直是中国学生追求 的重要目标,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职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在高考 中取得好成绩,应试教育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
2、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也是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 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进入好的大学,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 下基础。这种期望使得许多学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 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差距。为了追 求好的教育资源,许多学生和家长只能通过应试教育来获得更好的机会。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应试教育是指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高分、高考名校,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由于其普遍存在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应试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展开讨论。

首先,应试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两个方面。

教学内容普遍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教育资源倾注在对考试科目的强化训练上,这导致了课程的单一化和教学的机械化。

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应试教育的出现有多个原因。

首先,社会对分数的看重程度较高。

在我国高考制度下,分数是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将考试成绩视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导致了应试教育的追求。

其次,学校和教师因为教学压力和学校排名的要求,往往不得不将课程重点放在应试内容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

此外,教育体制缓慢和指标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是应试教育滋生的原因之一再次,应试教育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

由于应试导向,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和应付考试,而对于课程和知识的内涵理解不足,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发展。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中小学及其家长都倾向于将教育资源投入到应试补习上,而忽视了其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再者,应试教育还引发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过于焦虑和压力导致学生精神紧张,甚至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最后,应对应试教育,需要综合各方努力。

政府应推进教育体制,减少应试考试的比重,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和教师应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不仅仅关注分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给学生减负喊了那么多年,实际效果如何呢?这,不用你多宣传,多评论,只要到中小学学校中去看看,就能一清二楚,只要你还不是睁眼瞎,还有一点良心,还有一点点的实事求是精神,那么,你就会不无痛心地发现:应试教育还是那个应试教育,学生的负担还是学生的负担!不信?那请你看看2003年2月24日《浙江日报》上的“一位逃学学生的自白”《我想哭,我害怕》吧:“看看手表又到了下午5点40分了,从早上不到7点出的家门,到现在已是10个多小时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将它吐出,我闭上双眼。

哎,又要面对我亲爱的父母,已经第三天了,想到这里,我顿时感到很无助,我想哭,我担心,我害怕,我……实际上我已经是连续3天没去上学了……平日里,父母对我抱有殷切的希望,希望我早日成材,嘴边时常挂着:别像我们一样失业下岗,找工作都找不到,即使找到还要看人家脸色,你和别人不一样,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但是事违人愿,我偏不爱读书,常常逃学,又不想让父母知道,害得他们以为我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好,其实我早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并不指望在读书方面有出息……”对此,编辑马瑛瑛在《让我们一起来面对》的评论中说:“一名学生,不上学不回家,在外面游荡了3天,父母的焦急、痛心可想而知,一个家庭的安宁、幸福就这样被打破了。

这样的家庭就此一家吗?远远不是。

是谁把这位同学逼到这一步?又是谁打破了这些家庭原本应该平静、美好的生活?是他的父母?是学校?是,有都不全是。

说来说去,是许多人心中至今还没有改变的那种教育观念,在害人。

‘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把分数考上去是唯一的出路’这种观念沉沉地压在每一个学生心上,压在父母们的心上,压在老师们的心上,以至于让有些学生无法承受,最后只能选择逃避甚至走向极端。

”是啊,每一位大人——特别是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问一问:是谁逼着我们的孩子拼命考高分?是谁把我们的孩子逼进这样的死胡同?答案是明显的,不是一个人二个人的事,而是我们的整个畸形的教育——应试教育——的错!是应试教育,打破了“这些家庭原本应该平静、美好的生活”!既然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被我们批判,我们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却为何“素质教育”素质不起来呢?我们的“素质教育”为何仍是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的教育呢?应试教育为何会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呢?换句话说:应试教育何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呢?我说:这是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决定的。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贾锦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

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

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

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一)考试本身的原因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

“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

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

”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

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

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

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

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

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

当代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教育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之一,就是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注重考试分数而非学习过程,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成绩,但是却给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许多问题。

1. 应试教育的历史背景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时间。

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读书人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传统上,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取得进入官场的资格。

这种文化和制度的延续,导致了中国教育中应试教育的风格。

2. 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面临压力大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考试分数,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能否进入理想高中、大学及重要职位的关键。

这种压力下,许多学生感到紧张、焦虑,其中一部分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2)学生没有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很长时间内与考试结果高度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完全指引学生应如何应对考试。

由于考试几乎是生命的全部,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

(3)学生缺乏创造力由于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常无法应用他们的知识,不能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填鸭式”教育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自主探究。

(4)教师缺乏自由应试教育向教师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仅考虑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这个模式鼓励教师强化教学的方法,忽视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些实际上没有那么重要的题目以便于学生考试,教师通常不能很好地应对学生的需要。

3. 应试教育的解决方案(1)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改革迫切需要实施。

这种改革的目标应是在尊重学生及其创造力、自主意识的同时,增加重要知识的学习量,以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改变应试教育,同时也能够提高中国教育的整体素质。

大学应试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消解策略

大学应试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消解策略
围以通过 考试 。 2 . 重压 下的 英语 四 、 六级考 试

大 学应 试教 育 众生 相
“ 素质 ” 不 仅 仅 指 人 与 生俱 来 的禀 赋 , 它还 包 括 人通 过 后 天培 养 和学 习 而获 得 的生 理 上和 心理 上 的 特质 特点 。大 学 阶段本 应 是强 化 素质 教 育 的
( 总第 2 9 1 期)
教嗜探素
EDUCAT1 0N EXPL 0RAT1 0N
No . 9, 2 01 5
S e r i a l No . 2 91
大学应试马 好 。 李晓波
( 江苏大学 教 师教育学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究。
苦读, 夜 以继 日地备战考研 , 摒弃了许多与考研无
・ --— —
9 4 ・ - - — —
关 的活动和课程 , 忽视 了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 提高 。 .
4 . 多样 化 的 出国留 学考试
本 知识 的灌输 式 学 习 , 关 注应 试技 能 的掌 握 , 而忽 视 了学 生 个 人 兴趣 的发 展 、 道德 素质 的提 高 和综
发 展 科 学 技 术 文化 ,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 ” 。 这 要求 大 学通 过 各 种教 育模 式 实 现 以培养 自主学
文凭而战” 是许多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 。个别 学生天真地认为 , 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 了获取文 凭 。于是 , 他们想尽一切 “ 可行” 的办法来实现这 目的 , 导致 舞弊现象在 高校考试 中时有 发生 。 此外 , “ 6 0 分万岁 , 少一 分 有 罪 , 多 一 分有 愧 ” 的 心
关键词 : 大学; 应试教 育; 大学生; 素质教 育 中图分 类 号 : G6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 0 8 4 5 ( 2 0 1 5) 0 9 — 0 0 9 4 — 0 4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

摘要中国教育体制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变成为当务之急。

而在此体制中,应试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环节,了解分析应试教育机制便越发变得重要。

本文就针对应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做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几乎所有经历过应试教育洗礼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厉害”。

中国教育畸形发展揪其核心亦可归功于应试教育。

如今应试教育会臭名昭著,呈现出一种万人唾骂的现状。

改革之声渐起,素质教育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又如何?依旧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核心应试教育越发牢固。

改革之不起色,可知对应试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一套全面彻底的理解,因而分析研究应试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必能为改革的举措带来更有效合理的方案和思路,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乃至中国的教育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成因目录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 (3)1.1、市场巨大——普遍性 (3)1.2、时间长——漫长性 (3)1.3、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深受其害——毒害性 (4)1.4、全社会都被考试所迷惑——全民性 (4)第二章应试教育的成因 (6)2.1浅层原因: (6)2.1.1、一考定终身——高考 (6)2.1.2、学校里评价标准的歪曲 (6)2.1.3、教育经费投入过少 (7)2.2深层原因: (8)2.2.1、教育的本意不明确 (8)2.2.2、社会用人机制的不理智 (8)2.2.3、教育体制模式不符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它是以考试为手段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升学,因而它又是以升学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却不是关心的重点,片面的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创造、个性、能力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故而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引言:应试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一种主导性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它以考试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对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制度层面对我国应试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第一部分:应试教育制度的由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明代科举制度的建立。

从古代科举制度到现代的高考制度,考试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作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机制,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才的选拔公正性和透明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应试教育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第二部分:现行应试教育制度的问题1.过度侧重记忆和应试技巧现行应试教育制度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学生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考点和应试技巧,这使得他们缺乏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也逐渐消退。

2.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个性特点。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心。

同时,优秀的学生可能只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完善现行的教师培训体系注重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系统培训。

这导致许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教学,更加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现象。

第三部分:引发问题的原因1.政绩观念的过分强调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被作为政府层面评价各级学校和师生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这种政绩观念使得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高考成绩摆在首位,放弃其他教育目标,导致了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

2.大班额问题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学校班额过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无法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为了应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只能以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实施个别化教学方法,影响了应试教育现象的形成。

论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发展走向

论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发展走向

论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中小学在校人数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大大增加。

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不仅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在看到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认识到教育发展中由此产生的诸多弊端。

其中最为人们所指责的莫过于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了。

确实,应试教育是一种压抑青少年个性、遏制青少年潜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

针对这个弊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明确而响亮地提出,要用素质教育取代目前广为人们所诟病的应试教育。

无疑,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它也与发达国家的健全的教育方式相适应,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是这样一种人人都说好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近几年来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呢?环顾中国中小学界大行其道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号上,即便是少数在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进展的中小学,充其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附属物,只占次要的地位,离登堂入室取应试教育而代之的理想相差很远。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难道中国的中小学永远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点缀吗?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深刻的历史渊源,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

因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探索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答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地推行素质教育,最终取应试教育而代之,从而完成教育方式的变革,跟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式潮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出高素质的、既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独到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虽然说文革之前应试教育在中小学中已有所表现,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远未形成气候。

究其原因,制约因素很多,除了政治方面对知识的轻视外,经济因素也是广大学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严重的应试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学业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学生严重缺乏生活体验,同时,束缚了学生思维,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局限了学生的视野,降低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发现应试倾向的影子。

如何认识基础教育应试倾向,找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寻求扭转应试倾向的途径和措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所谓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是指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于强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都过于强调学生书面考试分数的倾向。

这直接导致了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以牺牲学生实践、兴趣、全面发展的需求等来达到重点提高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现象。

考试是一种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有效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工具,但在应试倾向的教育中,教育沦落为考试的工具,而考试成了教育的目的,这是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和教育现象。

“长期以来,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更高一级的学府输送学生,而考上大学则是最后也同时是最为期待的目标。

在流水线似的学校教育机制上,教师按照要求把学生填饱以后,学生就会升入更高级别的学校。

”应试倾向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思想、体育、实践动手能力等的发展,威胁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悖,是基础教育中的顽疾。

二、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表现 1 学生评价唯分数主义应试倾向的首要表现是在基础教育中学生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人格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不纳入核心考核范围或者在考核中流于形式。

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通过提高考试成绩,也即形成了考核学生的唯分数主义。

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为学生的分数,而不问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

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

第23卷 第2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Ξ——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张宝昆【内容提要】 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

代表国家意志的全国统一施考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对考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多个社会群体形成控制,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多种社会原因造成的。

认识大规模教育考试对人的递阶式控制关系,对于改革教育考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教育考试 控制功能 应试教育 理论分析 代表国家意志的大规模的教育考试一旦形成有权威的考试控制主体、严格的考试控制尺度、明确的考试控制目标、有效的考试控制手段、相应的考试控制对象,就会出现考试控制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反过来督导教师、学生,教师督导学生,家长督导子女,形成一张无形的、但却是威力巨大的考试控制大网。

研究大规模教育考试与中国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学校何以那么重视追求升学率?中国学校教育何以应试教育色彩浓烈?中国学校教育及上述社会成员何以会受到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有效指挥?研究这一问题是我们认识大规模教育考试社会功能的一把钥匙,也是进一步改革我国教育考试的依据。

一、大规模教育考试对考生群体的控制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是实行大规模教育考试种类较多、参考人数较多的国家,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中国目前实行的多种大规模教育考试主要有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高中会考、研究生考试,这些考试对各类考生的控制是深刻的、广泛的和强烈的,而且控制波及范围已影响到其他在校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行为。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研究生考试)实行时间较长,其余三种大规模考试是80年代以后新开办的。

从高中会考看,现在全国有高中13875所,在校学生769.25万人,会考科目9门,考查科目5门,按每科学习结束后分省组织考试,是国家承认的高中文化考试,它“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全国现每年有普通高中学生3200万人次参加各学科的会考”。

考试危机:知识应试教育泛滥之下

考试危机:知识应试教育泛滥之下

知识应试教育的泛滥确实给考试带来了一些危机。

知识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过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几个危机:
1. 缺乏创新能力:知识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和固定思维模式,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们只会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回答问题,而无法面对真实的问题做出灵活的应对。

2. 学习压力过大:知识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为了应付考试,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死记硬背。

长时间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

3. 知识面狭窄:知识应试教育注重特定的知识点和考点,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能在某些学科取得好成绩,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缺乏了解,导致知识面狭窄。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
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3. 多元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应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

4. 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更多选择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要解决知识应试教育泛滥所带来的危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教育理念和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使教育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2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教育考试社会学研究Ξ——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的原因分析张宝昆【内容提要】 中国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

代表国家意志的全国统一施考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对考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多个社会群体形成控制,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多种社会原因造成的。

认识大规模教育考试对人的递阶式控制关系,对于改革教育考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教育考试 控制功能 应试教育 理论分析 代表国家意志的大规模的教育考试一旦形成有权威的考试控制主体、严格的考试控制尺度、明确的考试控制目标、有效的考试控制手段、相应的考试控制对象,就会出现考试控制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反过来督导教师、学生,教师督导学生,家长督导子女,形成一张无形的、但却是威力巨大的考试控制大网。

研究大规模教育考试与中国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学校何以那么重视追求升学率?中国学校教育何以应试教育色彩浓烈?中国学校教育及上述社会成员何以会受到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有效指挥?研究这一问题是我们认识大规模教育考试社会功能的一把钥匙,也是进一步改革我国教育考试的依据。

一、大规模教育考试对考生群体的控制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是实行大规模教育考试种类较多、参考人数较多的国家,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中国目前实行的多种大规模教育考试主要有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高中会考、研究生考试,这些考试对各类考生的控制是深刻的、广泛的和强烈的,而且控制波及范围已影响到其他在校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行为。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研究生考试)实行时间较长,其余三种大规模考试是80年代以后新开办的。

从高中会考看,现在全国有高中13875所,在校学生769.25万人,会考科目9门,考查科目5门,按每科学习结束后分省组织考试,是国家承认的高中文化考试,它“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全国现每年有普通高中学生3200万人次参加各学科的会考”。

①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看(简称自考),每年实施2次。

1996年2次参考人数已达900多万人次,在籍考生500多万,已有120多万人获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这是我国发展最快、对社会各界自学者吸引力最强、影响面最大的一个新型考试种类。

从各类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看(简称成人高考),现在每Ξ收稿日期:1998年11月6日年有250多万人参加这一考试,对全国各行各业在职人员的考生群体的吸引力很强,影响也很大。

1997年研究生考试,创记录地达到报考人数24万人,录取5.94万人。

如不算高中毕业会考人数,仅以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总人数(含研究生考试)看,最保守地估计,每年大体有1000万以上的人报考。

这么庞大的考生群体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仅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以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说明它对考生群体及在校学生产生的控制功能。

1977 -1979年,我国三届高中毕业生是1995.06万人,最重要的一个数字是文化大革命废止高考11年(1966-1976年),积压了3000多万享有参加高考资格的考生,恢复高考后的头三年是这一考试制度遇到的一个非常时期。

文化大革命前17年,考试竞争最激烈的1962年约4个考生录取1个,目前的高考约每3人取1个,然而,这3年的平均录取率只有5.8%左右。

这种相当特殊的报考与录取比率,一方面说明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但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是,这一考试制度吸引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调动了有资格报考的5000万人(3000多万各类青年人,1628万高中毕业生),指挥了在校学习的上亿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和中国的教育方向。

它向社会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教育将与教育考试再度结合,中国社会将以考试作为筛选原则,社会也将奉行能力本位主义,实行择优选拔、择优录用人才的社会分层机制。

通过这种教育考试决定谁有资格进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决定青年一代以何种资格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教育考试将成为全体青少年的必经之路。

钟岩在他的新著《中国新三级学人》一书中以大量实证性材料描述了这一考试制度恢复前后对考生、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强烈震动。

该书作者以当年参加考试的考生、招办人员、大学校长的具体谈话和感受,以肯定的态度在序言中写道:“选拔了几十万,却调动了几千万,调整了一个国家的方向,实现了一种客观规律的意志,意义在于这是一根历史的指挥棒,这对其余同龄人都是一种指挥……”②田子镒等人在新著《高考优思录》一书中,以考生、在校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的具体访谈,以否定的态度在书中写道:“高考,千家万户关注的问题,高考,决定子女命运的问题,高考,牵动四面八方的敏感问题……”③作者的观点是要废除高考,理由是它影响学校教育并出现了扭曲人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负面影响相当深刻、广泛。

钟岩是站在当年高考胜利者的乐观立场看问题,而田子镒等人是站在旁观者的悲观立场看问题。

他们都以正反两方面的实证材料和不同观点支持了本研究的重要命题——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人,从而产生了社会控制功能。

其次,从考生学习行为上看,上面两位作者在他们的书中也有大量实证性描述。

清华大学77级学生钱大同和一些考生回忆说:“我能30岁重返考场并考入清华,只是拼命学习,……那时我的孩子刚满月,工作任务又重,为了不失去这个机会,白天工作,晚上看孩子,八九点钟后再复习功课,常是夜三点以后睡觉。

”④这些人的回顾可以说是当年考上大学的人努力学习的一个缩影,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竞争的人都是倾其全力,调动最大的生命能量,忍受精神上、体力上的巨大压力,自觉投入准备考试的学习和复习;几乎每一个参加高考的人都有一番经历艰苦努力、呕心沥血的切身感受,尤其对当时荒废学业多年、已近而立之年的老三届考生更是如此。

那么,对于通过正规学习途径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努力学习程度又如何呢?他们仍然是拼命地学习,加班加点地学习,其努力程度和学习强度同样是惊人的。

当笔者为完成本研究任务深入到云南省3个地州、12个县市实地调查时,看到的场景、听到的情况都是:整个高三年级学生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延长,放学回家稍作休息后还加班加点,告别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减少睡眠,拼命投入高考的最后冲刺”。

⑤中央教科所潘仲茗等人经过全面调查后也指出:“由于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学生超负荷学习的情况很普遍,表现为课时增多,课外活动、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睡眠时间5-7小时,近视率呈上升趋势。

”⑥对此问题,还有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文章,无论从学习负担或学生投入学习的精力和努力程度看,他们都可以算作是中国当前学得很苦、很累也很投入的一个群体。

由此,也说明高考对高三年级学生,对整个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有相当深刻的影响,这是高考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控制的最好证据。

二、大规模教育考试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校管理者群体的控制(一)考试对考生父母的控制现代大规模教育考试对中国家庭的影响是相当强烈的。

以高考为例,1951年-1966年的15年中,高校共录取了200.95万人; 1971-1976年的推荐上大学,无须考试进入大学录取了89.89万人。

这两段期间何人能上大学多由国家安排,所谓的政治条件压抑了许多的家庭希望子女上大学的愿望,考试对中国家庭影响不明显。

但是,1977恢复高考以后,不合理的政治条件的限制放宽,以教育考试分数录取学生,能力本位的考试法则开始发挥作用,录取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近20年来,共录取了1153.1万人,考试对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

现在每年参加我国各类大规模教育考试的人有几千万(高考260万、成人高考250多万、研究生考试24万、自学考试900多万人次、托福考试6万左右、高中会考3200万人次)。

在这么庞大的考生群体背后,还联结着一个更庞大的家庭成员群体,如父母、妻子、丈夫及有血缘关系或社会关系较密切的家庭成员。

我们随便深入任何地区的任何家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考生参加考试的前后,甚至在他们刚刚跨入校门开始,上述社会群体的人员就在为他们的学习、为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学校选择、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奔忙,操心劳神。

甘愿吃尽千辛万苦,力争让子女、让丈夫或妻子、亲戚多点时间学习,进好的学校,找好的老师,尽可能多地买有利于考试成功的学习资料、书刊。

一个家庭从子女入校门到参加高考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财力是一个难以估算的天文数字,现仅以较易计算的一个县的城镇、农村,父母为子女教育的财力支出为例来说明。

云南省师宗县城镇、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民币(元)类别收费项目(年)城 镇农 村高 中初 中小 学高 中初 中小 学学费30×2=6030×2=60杂费35×2=7026×2=5220×2=4035×2=7022×2=4416×2=32水电费6×2=1212×2=246×2=1212×2=246×2=123×2=6书籍资料费25025050×2=10025023045×2=90保险体检费151510151010生活费160×10=1600160×10=1600100×10=1000120×10=120090×10=900其它费(元)20015030×2=6010010020×2=40车旅费(元)100合计(元)2207×3=66212091×3=62731222×6=73321819×3=54571596×3=47881078×6=6468 从上表面可以看出,每个家庭为子女从小学到高三毕业要支出2万元左右(该县生活水平介于贫困县和富裕县水准之间)。

发达地区家庭支出约在4至5万元,贫困县也在6千至1万元左右。

另外,有些城市家庭为使子女进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及其重点班级……所付出的费用则更高,突破10万元。

更有甚者,有些先富起来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每年不惜花费数十万元送子女进“贵族学校”。

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国家庭父母希望子女将来高考榜上有名的心态多么强烈。

父母为子女的教育财力付出,对于中国95%的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另外,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家长也是这种教育考试的狂热的追求者。

刘海峰教授针对这种情况曾指出:“看看我们周围的家长是怎么牵挂子女学习考试成绩,如何为子女进入重点学校奔走努力,如何放下一切事务到校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即使移居欧美国家的华人,在鼓励子女学习方面,也明显比西方更热切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