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61)“大语文教育”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将关涉到同行研究者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诸多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生活方式。
(谭南周、金志明、李伦娥、柯昌万:《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教育报》2001年4-7月;黄美蓉:《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调查》,《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2.关于阅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将文献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文献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视角之一,从而提升了“阅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
([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在我国,有研究者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
(王海芳、张铁道:《北京优秀中小学教师成长因素分析》);另有研究者将阅读提升为与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同等地位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认为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不读书就意味着“非职业状态”。
(张亮:《在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3.对组织化、专家干预条件下的教师学习机制的研究。
有研究者将国外的“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理论引入教师职后教育,探讨了组织学习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具有组织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专家引领的组织学习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doc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2.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研究拟完成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要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化。
3、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计划。
4.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和实践应用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限3000字以内)一直以来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不断的得到大量的研究,近二十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来指导改革教学成为一大趋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角度说明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所谓“情境”即是学习的综合环境;“协作”: 指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和知识观和以往的学习理论有了很大的变化,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多从学习的方法论和学习技术本身入手,考虑学生的具体群体的学习特点较少,不能很好的有的放矢,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影响因素时多直接用常规的数理统计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实际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因素是相当复杂与繁多的,而且学习因素之间W能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往往不知道,因素之间的影响到底多大,定量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可能有很多隐藏的因素在起作用,发现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与比重,以及它们的变化分布规律对我们找出主要因素从而正确指导教学以及设计调查问卷摸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的研究还比较少。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 国内外现状述评
教育科学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命题,而课题申报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现状入手,对其进行述评,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现状1.1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1)申报主体单一:目前,大多数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主体为高校或科研机构,而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等教育实践主体的申报比例较低,导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实际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2)重理论轻实践:国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更偏向于理论研究,对实践问题的关注不够,申报课题与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契合度较低。
3)课题重复率高:由于缺乏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导致在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出现大量的重复申报现象,资源浪费严重。
1.2 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
2)跨学科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教育科学研究也面临着更多的跨学科合作机会和信息共享评台。
3)需求多样化: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对申报课题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现状2.1 发达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特点:1)申报多元化:在发达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申报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教育部门、教育企业等多种类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题申报体系。
2)实践导向:与国内相比,发达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3)合作共赢: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发达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更加广泛和深入,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赢格局。
2.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资金投入有限:教育科学研究常常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导致在课题申报和研究实施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的主要内 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 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堂教 学中使用 的媒体 :课堂教学可使用哪些媒体,这些媒体可以引发什么形式的多模态交际现象,它们各 自在课堂话语中起什么作用,或者在什么情景中 或者环节上各个交际媒体各起什 么作用;第二,课 堂 教学中各 模态之间的关系 :它们如何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共同建构课堂话语的整体意义,包括它们 之间存在的前景化与背景化、补充与被补充、 重叠与冲突、累赘与冗余等关系 ;探讨课堂话语中各个 模态出现的必要性: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 选择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 些可以用来在课堂教学 中取得特殊效果;第三,多 模态话语分析 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初步建构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第四,多 模 态教学选择系统 :为教师进行多模态教学,包括 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的系统。 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功能观和系统观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对不 同模态的媒体在建构意义中的不同作用进行研 究,建构多模态选择系统,同时 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把话语与社会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研究不同 模态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形成 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实践――理论――实践”,即首先进行教学实践获得教学的实际案例,然后进行分 析,分离出所使用的不同媒体,以及这些媒体 所体现的不同模态,探讨各个模 态在什么情况下起什么 作用,各个模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互补、 补充、重叠、冗余、突出、前景 与背景、强化等,并勾 勒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最后把这个 理论框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探 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 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任务来对不同的模态进行 搭配,选择合适的模态,以取得 最优课堂效果,设计出 一个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组合的系统。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定点抽样的方式,从五个学校中各选择二名教师,共十名教 师,这十名教师的课型和专业都有区别,对每 个教师进行一课的课堂教学录像 ,然后对录像进行多模 态记录、分析、对比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初 步建构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 论模式,设计出根据课 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组合的系统。 重点难点 : 本课题的重点是发现课堂教学话语中不同模态以及体现它们的不同媒体之间的关系, 即它们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所表现的不同关系 ,建立起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 理论框架,然后应用本 研究框架,在研究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教学模态 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为外语教 学建立起一个多模态话 语教学选择系统。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观和功能观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发现教学中的基 本情景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 方法、教学内容等与教学模态, 包括实现教学模态的教 学媒体之间的系统关系,即它们之间的最佳组 合,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 的情景选择最佳模态和 媒体组合。本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需要从理 论上理请不同模态在意义构建中 的协同作用,从实践上 理请不同模态在不同教学情景中的作用和协同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较大突破。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 处:提出研究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话语交际过程中讲话者的整体意义是通过 多模态实现的,只研究语言本身所体现的意义 是不完整的,也是片面的,所以 需要对话语交际中的所 有模态都进行研究,并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为多模态话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多模态教学选择系统。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1)发现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之间在表达整体意义上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
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
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引言1.选题缘起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出:“.南)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1.2(--)1国外(化地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服务地标准、向家庭签发凭单、与另外一个政府单位签约,等等.与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相关地研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例如,美国地詹姆斯·鲍曼:《职业优势一公共服务中地技能三角》(2005)、戴伟·奥斯本地《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地五项战略》(2002)、简·莱恩地《新公共管理》(2004)、B.盖伊·彼德斯地《政府未来地治理模式》(2001)、麦克尔·巴泽雷地《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地新愿景》(2002);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地《新有效公共管理者》(2002)、马克·G·波波维奇地《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2002)和简·芳汀地《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2004).其他国家地学者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英国地Halmigan地《公共管理评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地案例》(1998)、Sprigings,N地《通过新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一个公共住房地案例》(2002)、Mark Considing地《治理与竞争: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作用》和①为例2④.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地研究中,我国学者做出了卓越地探索和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地研究成果.施雪华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民主制度框架内,把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体系核心和政府职能结构重心地一种政府模式或日政府形态.服务型政府地主要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理论、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服务型政府在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地治理模式.圆沈新艺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地一项重大工程.张立荣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地目标模式.他以系统权变组织理论地系统权变模型为研究框架,探索性地构建了由价值与职能标准、技术标准、结构标准、社会心理标准、管理标准5个一级标准指标、24个二级标准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标准指标构成地“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何水在《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地基本思路》一文中,提出了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地五项举措.(三)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本文对服务型政府地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地方法,并通过文献研究和观察研究方法对服务型政府地现状和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在此方法基础上,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服务型政府地内涵,详细归纳了服务型政府地公众参与、权.罗珊.服务型政府研究文献综述[J].魅力中鼠2008,12,P123..施雪华.‘‘服务型政府”地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辛l:会科学,2010,2,P3.国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地标准体系——甚于系统权变模型地理论与实。
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
·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价值1、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
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
”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
”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
“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
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
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现状述评跨入21世纪,随着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材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告捷利。
这即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咱们国家大体国策的原因之一。
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育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的重任。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或教育理念仍旧带有封建科举教育的印痕。
它不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地培育人材;不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不去发展学生的特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的任务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以考分这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估学校、评估学生、评估教师的方式盛行。
这便使得咱们的课堂形成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带有注入性、强制性、乃至惩罚性的教学手腕、方式,单调的课堂师生活动形式,封锁的教学环境,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个性的养成与创造空间的拓展。
由此看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表现创新性和实践较强性的课程,对于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安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咱们假想在全校范围内普遍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新时期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寻觅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渠道,培育创造型人材,争取在熟悉上取得必然的创新教育经验,找到必然的规律,总结出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途径,同时在实践上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选题意义、价值: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名称:《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活页4---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
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
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
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摘要: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2.国外研究现状三、研究内容及方法四、预期成果与价值正文: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题所选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既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这些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该课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各国研究者从自身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虽然国外研究在一些方面上与国内研究有所不同,但可以为我国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缺点,以期提出更为合理的研究框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深入剖析选题背景及原因,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总结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创新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4.结合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四、预期成果与价值本研究旨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预期成果包括:1.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2.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3.拓宽研究视野,为国内外同行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完整资料).doc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完整资料).doc此⽂档下载后即可编辑·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中国传统⽂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柱,传承传统⽂化是我们每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中华⼉⼥,要⽴⾜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的⼟壤,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牢固树⽴以德育⼈的标准,使中华⽂化在世界⽂化中站稳脚跟⼀枝独秀。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前进,勇往直前。
道德教育是传统⽂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的⾝⼼修养、个⼈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也很关⼼传统⽂化的发展,甚⾄在海外的炎黄⼦孙出于对祖先⽂化的情感,⼤⼒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
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吸收民族⽂化智慧。
”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强调了各个年段的⽬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
这相⽐以往的教学⼤纲有了很⼤提⾼。
同时,也体现了语⽂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理念。
3.中国传统⽂化博⼤精深。
让学⽣从⼩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化,有着诸多意义。
现在很多学⽣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化的影响和推动作⽤,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
加强对祖国下⼀代中华传统⽂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
特别是随着改⾰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国外的优秀⽂化和糟粕⽂化同时进⼊中国并对中国传统⽂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化理念的下⼀代的冲击。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本课题试图打破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现状状态,构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师范院校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教师。
“院校协作共同体”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以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团体,整合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为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面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项指标。
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06年开启认证考试,目前已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
然而《标准》忽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区别,对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缺乏统一规范,目前主要依靠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完成,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有从项目管理或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有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或根据QAIT模型,提出师范生培训体系;有强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性等。
这些研究基本以课程为单位,在远离中小学教育现场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加上缺乏统一标准、目标定位不明确、评价标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002年美国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将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
英国强调新教师应能自信地使用ICT于学科教学。
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提出国家标准。
可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制定各自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针对职前教师的特定项目研究,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利用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以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认识上: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无非就是使课堂更丰富更精彩一些,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对多媒体的运用是不是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考虑的少之又少。
东北师大钟绍春院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说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做了一个全新的阐释:《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通俗来说就是把信息技术悄然融合到语文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利用其网络资源,搜集并处理信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做到“有效”性,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
信息技术是与常规的教学手段等同性质的工具,当常规教学手段在解决某一学习任务存在困难、或效率不高时,信息技术的引入恰好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时,信息技术手段才有必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即便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也会为课堂教学缺乏色彩元素而发愁,勤奋的粉笔,精彩的讲解已不再能满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追求的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去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最终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的理想化的教学过程。
有效整合所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理想化与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的优势有下面几点:1、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学显示的多媒体化、生动新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语言的调节与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面交流。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能凸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文体,若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单单依靠学生的反复朗读,学生会觉得无趣,更会使得文章若鸡肋般无味。
如《陋室铭》一文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解,就在素材库中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小学: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低年级:低年级指一二年级。
一二年级是任何学科打下基础的阶段,音乐也不例外。
3.识谱就是学生看着陌生的曲谱能够演唱或者演奏出来。
4.识谱教学的实践研究:识谱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来的,把识谱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对于识谱的掌握在实践研究中就能获取动态的信息,从而便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识谱教学一直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义务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在国内外很多学者就识谱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甚至很多的音乐教师写了相关的课题,这让我们已经严重的意识到识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虽然近几年来,识谱教学在改革的进程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就识谱教学本身仍然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与偏差性:现状1:很多老师因为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小学1-2年级以感受体验为主的精神,就认为低年级课堂上不宜出现识谱教学的相关理论,因此就忽略对低年级进行识谱教学,认为他们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在传授识谱知识纯属是对牛弹琴,浪费时间。
现状2:低年级的学生对识谱的兴趣不浓厚,识谱能力较弱,据相关调查,造成此后果的是教师对识谱教学认识的偏差,教学手段呆板,单一。
现状3:识谱教学本身就很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可是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使得识谱教学成了一大难关。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而有经验的理论成果,为实践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价值: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中是为了提高音乐的素养及教学质量,为学生打开音乐的大门,能够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提高创新教育的意识,让孩子们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并对识谱教学有更细致、全面、系统、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究表明 , 目前 我 国 大 学 语 文 教 材 出 版 已 经 达 到 2 0 0 0 种 之 多 。 面 对 琳 琅 满 目的 大 学 语 文 教 材 , 不 少 教育 专家 和 从 事 大 学语 文 的教 师对 当前 高 校 大 学语 文 教 材 建 设 问 题 进 行 了积 极 思 考 和 研 究 。 刘 年 喜 在 《 大学
中图分类号 : H1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7 0 2 0 ( 2 0 1 4 ) 0 1 — 0 0 7 4 — 0 4
《 国家 十 一 五 时期 文 化 发 展规 划 纲 要 》 指 出: “ 高 等院校要创造条件 , 面 向全 体 大 学 生 开设 语 文 课 。 ” 2 0 0 8年 3月 , 教育 部 高教 司下 发 了《 关 于转 发 < 高 等 院 校 大学 语 文 教 学改 革 研 讨会 纪要 > 的 通 知 》, 要求“ 在 高等 教育 课 程体 系 中 , 大 学 语 文 应 当成 为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面 向全 体 学 生 开设 的公 共 必修 课 ” 。 当前 , 大学 语
关 系是 文化 不 断 地 建构 教 材 , 教 材 不 断 地 建 构 文化 , 教材 与 文化 呈整 合 方 向发展 , 当 代 大 学 语 文 教 材 的 定
的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中来 , 一 场轰 轰 烈烈 的大 学语 文课 程 教 学 改 革 运 动 已 经 在 全 国 各 高 校 中展 开 , 对 大学语 文
课 程 的学 理 研 究 也成 为 了 当前 学术 界 研 究 的 一个 热 点 问题 。梳 理 当前我 国大学语 文 教学 研 究 的现状 , 指
术 界对 我 国大 学语 文教 学 的研 究 主要 从 以下 三个 维 度展 开 的。
精品文档 (161)“大语文教育”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意义
“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8年多。
现在,“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新教学大纲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一些观点。
2.课本也发生了靠近"大语文教育"的变化。
3.考试的"指挥棒"也在向"大语文教育"转向。
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中第一点是总课题,二、三两点是分出的两个子课题。
一、怎样深化和发展已有18年历史的“大语文教育”实验。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是语文之源。
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
”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1、教育现状研究评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学习方式。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想学,我要学,我愿学"。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得多,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较低。
教师那种"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讲练教学,在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正是对这种"依赖式"教学的否定。
自主学习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在学习上自研自得。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范文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逐年重视。
无论是在教材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改革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国家引导的基础上。
对教材与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遵循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够保证新的教材与新的教育模式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同学获取有用和必须的知识的同时降低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将学习培养成为一种基本能力。
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
由于缺少必要的评估指标和专业的审核机构而导致了教学的科学书与艺术性很难得到保证和实现。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来初步解决这个问题,并对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对教学科学性的评价指标。
并且从不同指标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的科学性的保证与教学艺术性的表达。
从而希望能够形成一套能够在现实中得以实践与应用的模式。
研究意义则分为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在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方面具体表现为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对自身实际工作的总结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教学科学性与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性。
并且,认为将其进行分类,为今后讨论其特性和探讨应用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的研究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均有一定的`涉及。
在科学性研究方面主要以教材的科学性、教学配套体系的科学性、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为切入点。
主要的观点有(一)教材的科学性(二)教学配套体系的科学性(三)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四)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五)教材内容本身(六)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七)引入(八)课堂设计。
研究现状,写作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现状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而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手段,纵观我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总结了以下具有代表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发展状况:天津师范大学李芸的硕士论文曾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可行性,其中包括“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情育目标”,“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拥有强烈的情感个性”等,其在研究论文中指出诵读是把握学生情感的出发点,学生用心诵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过程。
还有就是创作情境,而教师创设情境进而让学生品味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有以下几种:引导学生想象,进入情境,体会作者情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扮演角色,融入情境,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等。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语文情感教育理论研究还有待不断充实和深化,笔者期待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之予以高度重视,共同探索和挖掘,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南开大学文学院杨岚教授则认为在应试教育发展的今天,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步入了应试教育的魔圈,从而影响到大学教育,并影响到社会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中国从古代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其目的性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培养一些忠顺臣民,之后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国民改造,建国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浪漫理想,到文化大革命—灵魂深处的革命,再到九十年代的德智体美,他认为中国情感校阅的发展并不明显,情感教育在中国强调的是内涵,而国外则偏重心里教育,如何搞好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首先是要知道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情感教育的发展和发育主要是在学习阶段完成,幼儿园的认知教育,小学阶段偏重亲情的认知自觉化,中学阶段对亲友的理性化,再到大学阶段个体情感的成熟,并处理个人事务,情感发育和知识学习同步的进程决定了学习成为人类社会化重要的途径,真正的深入研究情感教学,中国教育还应确实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是我校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空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作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张孝纯先生在世时,我们进行了十年的实验;张先生去世后,我们又坚持实验了8年多。
现在,“大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新教学大纲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一些观点。
2.课本也发生了靠近"大语文教育"的变化。
3.考试的"指挥棒"也在向"大语文教育"转向。
4.各种语文教学报刊、书籍中,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5.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
“大语文教育”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解决的是长期困绕我国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中第一点是总课题,二、三两点是分出的两个子课题。
一、怎样深化和发展已有18年历史的“大语文教育”实验。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是语文之源。
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
”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
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昧”。
可惜,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
解放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好。
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一节中说:
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但是,张孝纯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这个实验,就是要研究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方法和途径,把张孝纯先生开创的这一事业发扬光大。
具体包括以下子课题:
怎样拉近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怎样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怎样利用生活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怎样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
……这些都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一份贡献。
二、怎样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及成人的“终身语文学习”。
但过去的实验主要是在中学进行。
怎样在小学实施“大语文教育”?这又是这一轮实验的一个研究课题。
具体有以下两个子课题:
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进行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
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
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的主要课本是“三百千”,还有《急就篇》、《开蒙训要》等。
二是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分开进行,先求识,后求写。
三是写字训练与书法训练结合进行,而且有一套成功的训练方法。
以上做法,使我国传统教育的识字、写字教学效率比现在高得多,“三百千”读完,就可以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并懂得一些初步的知识和义理,于是就可以较早地阅读浅近读物和进入写作训练,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现在的作法与之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差距:①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要求做到“四会”,大大降低了识字效率。
②识字教学中,知识与思想的含量低。
现在的教材虽然有通俗易学的特点,但“人手口,马牛羊”绝对无法与“人之初,性本善”比较知识与思想的含量。
③书法训练不受重视,因此许多学生迹等涂鸦。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已经探索了下面一些作法:
1.自选、自编补充教材。
补充教材有下列几种:①新“三字经”。
②儿童喜闻乐见的古诗、儿歌、谜语、寓言故事等。
③常用独体字。
这种字是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能由一知十,应首先学好。
④分类常用字,如人身类,服饰类,食物类,树木类,花草类……也可以部首和读音分类。
补充教材的教学要求应与课本不同:课本要求"四会”,补充教材只求“一会"──会读。
否则,识字不可能快和多。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读物应是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
3.在生活中识字。
例如,看电视,电视的字幕;逛大街,街上的标语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
其他各科,亦可当做语文课堂。
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学生一年识字1500以上。
几种媒体曾对此作过报道。
但做法还不很成熟,需要继续探讨。
怎样在小学高年级大量阅读和大量积累。
在这方面,现代语文教学曾出现偏颇。
我国传统教育主张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
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
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
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和积累。
问题是,背什么?怎样背?被哪些古诗?背哪些古文?背哪些现代诗文?怎样检查落实?怎样应用于说写?怎样处理和现行教材及应试的关系?怎样防止出现“孔乙己”?……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无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的经验方面有所突破。
三、用电脑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近年来,我国社会争正以世界鲜见的速度信息化。
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包括撷息途径多源和信息量激增的冲击,信息载体的超文本性、超媒体性的冲击,信息形式的生动形象性的冲击,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存储的变化的冲击……在这些冲击面前,语文教学肯定必须做出反映和改革,肯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电脑辅助的方法,问题是,怎样辅助?近两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制作了不少语文课件,甚至还有几家出版社对这些课件感兴趣,但是,我们自知还是初级水平,还需要大大幅度提高。
这也是这一论的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能有所成就,则又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一份贡献。
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大语文教育”思想是张孝纯先生的首创,其中虽然有对我国传统教育经验的继承,也有对外国教育思想和新时期以来国内各种教改经验的吸收,但总体上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
它不仅突破了“狭的笼”,而且突破了并非“狭的笼”的第一课堂和课外活动想结合的模式,把语文教学引入了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
它对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已有相关成果和下一阶段规划的成果
经过18年的实验,张孝纯、张国生等三代人已经发表有关“大语文教育”的论文100多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其中有多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奖,今年还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教改实验评比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