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王昌龄《琴》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琴》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琴》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琴》原文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王昌龄《琴》翻译
待更新
王昌龄《琴》赏析
《琴》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
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
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
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任务限时集训古代诗歌鉴赏
任务限时集训(五)古代诗歌鉴赏(限时70分钟)导读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题组一] 咏史怀古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青溪口送人归岳州刘长卿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注]。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
后人追念其兴越之,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茂盛的荻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尾联末句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C [C项,“在江边找到钓矶”赏析不正确,诗人是随着白鸟的飞行不经意间看到钓矶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答案]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
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与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2)题。
(9分)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19-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五年高考北京卷2019—2023真题一、(2023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案答案解析暂缺。
二、(2021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之“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先总写荷花“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悲哀。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D.“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节奏轻快,一气呵成。
故选D。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月三首(其一)杜甫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因为雨停,故而银河呈现出与往日不同的情态,并引出颔联中“月”,与标题相呼应。
B.本诗围绕“月”展开描写,营造出凄清寂寞、哀婉伤感的氛围,意蕴绵长,感人至深。
C.颈联“移”“动”二字,形象传神,将雨后的环境写得富有动感,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与杜甫沉郁顿挫的传统风格有所不同。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错误。
诗歌首联“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描写的是雨后夜晚银河呈现出的新景象;颔联“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抒发的是假若今晚没有这青嶂与月,作者将会被孤独寂寞之愁所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原卷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复杂情感分析-》(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复杂情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意蕴【鉴赏指导】一、鉴赏知识归类1.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归类【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的别称。
轼时知。
③唐代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揆,公是否?”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揆非常相似。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感情》PPT课件
▪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江苏卷) ▪ 4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
差异。 (湖南卷)
▪ 5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福建卷 ▪ 6、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赏析 ▪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四川) ▪ 8、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0、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
▪ 一花一世界 ▪ 一叶一菩提 ▪ 一景一思绪 ▪ 一句一心语 ▪ 一诗一情结
①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 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 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 爱情诗,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 意区别。
②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 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 同道合。
▪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 趣相同之感。
(五)看末句(尾联)
末句(尾联) 往往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
(一)看标题 (二)看作者 (三)看序、注 (四)找情感词 (五)看末句
(一)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 感。 《春夜喜雨》 ▪ ——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枫桥夜泊》 ▪ ——表达羁旅愁思。 《除夜宿石头驿》《人日思归》《客意》 《落日怅望》 ▪ ——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
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设身进入
这一情景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练习
通过联想或想象,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这两句诗句的画面,品味其意境。
诗
歌
鉴
赏 01
2024高考专题复习
❀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一)了解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七言 古体诗
唐诗(近体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剧本)
清(集大成)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从军行 杨炯
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6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感【命题趋势】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王昌龄》
[答案整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 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 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 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思维流程】
步骤
阐释
明技巧 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部分则 是“染”的内容。
诗歌的首联,先“点”出“送君多暮情”,即伤别之情,为全诗奠定
释运用 了感情基调;结尾再点明“叹息此离别”,深化这种情感。
中间十句,层层铺写“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诗歌鉴赏《送王昌龄》
高考语文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王昌龄《琴》赏析
琴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马老师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所咏之物为古琴。
首联上句“孤桐秘虚鸣”,是说制作这张古琴所用的材料是“孤桐”。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对古琴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其中说到伏羲氏选用凤凰栖息过的梧桐作为制作古琴的材料: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
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
这张用独自生长的梧桐木制作的古琴发出空虚的嗡鸣声,像在宣讲着秘密一般。
下句“朴素传幽真”紧承上句“秘”字。
古琴朴素的形制和质地,却传达着幽深的真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对制作古琴依据的原理和暗含的深意也有进一步说明:
“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
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
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
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
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
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
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
可见在一张朴素的古琴上,融汇着阴阳五行的理念,寄托着古人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思想,其用意极其深刻高远。
诗人用“幽真”二字凝练地概括了古人赋予古琴的精深内涵。
颔联“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弦指外”指的是古琴演奏的音乐,诗人听了之后,仿佛见到了最初的古人。
意思是古琴曲同时也寄托着古人的思想,反应着古人的精神。
通过古琴曲,诗人把握到了制琴人和作曲人的人格境界,仿佛看到了古人一样。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
孔子反复练习品味一首古琴曲,并最终通过曲子领会到作曲人文王的人格境界和形貌外观,正是王昌龄“遂见初古人”的实例。
颈联“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用视觉、触觉写听觉,表现琴曲的意境带给诗人的联想和想象。
琴曲时而让诗人感到“清远苦寒”,像置身冬天,经过了一阵风雪;时而让诗人感到暖意融融,像大好河山迎来了春天。
将冷暖两种音乐给人的感受,通过视觉和触觉描绘出来,想象丰富,联想大胆,极富创意。
尾联“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高宴”是盛大的宴会之意。
“经纶”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这一联写出了听琴的场景,是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
宴会上听到的这曲琴曲没有终了,谁能分辨出琴曲中的深意和曲作者的抱负和境界呢?
综合全诗,这首诗应是王昌龄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一曲古琴曲有感而发所做。
诗中暗含诗人对古琴深邃的精神内涵的认知和赞叹,同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古琴曲带给诗人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