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合集下载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太极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本集内容由汪永泉弟子魏树人、齐一整理,感恩他们两位老师辛苦。

集中劲和分散劲太极拳的揉手功夫主要体现在两种劲的应用,即集中劲和分散劲。

这两种劲纯粹是内气的应用,这是区别于外家拳的基本特点。

其要领是刚柔相济,外柔内刚。

按照太极拳的传统比喻,当对方被发出时,恰如“钱投鼓”、“球碰壁”。

“钱投鼓”原意是指以立着的硬币投在有弹性的鼓面上被反弹回来,“球碰壁”原意是指有弹性的球碰在坚硬的墙壁上而被弹撞回来。

这些是对硬力被内气发出时情形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善于运用阴柔阳刚矛盾统一的规律,才形成了揉手中以柔克刚、棉里藏针的独特手法。

集中劲以自身为主攻击对方,使对方被发弹跳而出。

弹簧力即是集中劲的一种,体现在一开一合之间。

合要合到自身,将对方的来力引进,然后使之落空。

开要开到对方身上,使神、意、气集中于对方身上,使之不但不能摆脱,而且其主动之力不由自主地变成被动之力(即我所借之力),只有这样在先合后开中使内气鼓荡,才能把对方弹发出去。

应当注意弹不是推,对方的感觉应当像碰上弹簧被反弹出去一样。

分散劲主要表现在沾、连、粘、随和内劲松沉上。

要掌握对方的动向,首先要影响对方中心,诱使其发出“正劲”。

“正劲”就是对方中心受到影响时反应出来的劲。

要掌握对方中心就要使自己的松散劲渗入对方中心,然后再吸引或发放对方。

吸引力是松散劲法中的一种。

吸引要用各种方法,将对方之来力顺肘向身外化解,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失去重心,即引进落空。

吸引力的发挥要善于变换手法。

用吸引力变换手法时,腕部不能下勾或上翻,应自然伸直和鼓起。

通过手将对方来力顺送到肘,再由肘引向身外,不要引到自己的身上。

同时还必须准确地掌握吸引的时机,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变换,才能使对方来不及变和陷于被动。

太极拳功夫是在长期的盘架子过程中练就的,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在揉手方面求得发展。

无论是盘架子还是揉手,都必须注意以内功的练习和应用为主,即以神、意、气的练习和应用为主。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1. 引言太极内功是一种古老的修炼方法,意味着休息和活力的平衡。

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提高内在的能量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太极内功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常见的修炼方法。

2. 太极内功的基本概念太极内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炼方法,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它基于阴阳哲学和自然观念,追求身心的统一和内在能量的提升。

太极内功修炼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来调整能量的流动,以提高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3. 太极内功的修炼方法3.1 太极拳太极拳是太极内功的重要修炼方式之一。

它结合了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深呼吸和内观,以调整体内能量的流动。

太极拳强调舒展肌肉、放松身体和提高体内能量的流动。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3.2 太极气功太极气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另一种方式。

它包括一系列的呼吸练习和能量调整方法。

太极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专注力,以提高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能量。

这些练习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改善内脏功能。

3.3 内观修炼内观修炼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观察内在感受、情绪和思维,以提高自我意识和心灵的平静。

通过内观修炼,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能量和情绪。

4. 太极内功修炼的益处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包括:•改善身体健康: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增强肌肉、提高灵活性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提高内在能量:太极内功修炼可以调整能量的流动,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和平衡。

•改善心理健康: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

•增强免疫力: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

•增进内在平静:太极内功修炼可以提高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意识,帮助人们保持平衡和安定。

5. 结论太极内功修炼是一种强调身心平衡和提高内在能量的修炼方法。

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气功和内观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第一章杨式太极拳的要领第一节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杨式太极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弓}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

练拳时,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

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自己不失重心,而且不易被人牵动。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无论是练拳和揉手都不能紧张和用力。

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式太极内功包括内劲、内⽓与内功。

1、内劲“内劲”: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

是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法锻炼取得的。

须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的肌⾁,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所谓实中有虚)。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中说“极柔软,⽅能极坚刚。

”锻炼内劲要由松⼊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使之能达到快慢随⼼所欲。

⽇久天长,全⾝轻灵、柔和、圆活,体内和⼿臂有⼀股深厚沉重的⼒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地转换和集中到某⼀点。

“这种⼒量似柔⾮软、似刚⾮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2、内⽓内⽓”:太极拳的“内⽓”也叫“中⽓”。

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了⼀定程度,便会在体内产⽣“内⽓潜转”或“中⽓贯⾜”的体内感觉。

⾸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久就消失。

“⽓沉丹⽥”腹中充实圆满,还会出现⼿指头⿇、胀、针刺的感觉,⼿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于“⽓遍全⾝”的感觉。

练习时⾸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流,就能内外合⼀,⼀动内外俱动。

⼀定要做到⾝正体松⼼精意专,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

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

⽓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功夫会加深⼀层。

⽓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髓管内。

,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敛⼊脊⾻”的内⽓感觉。

3、内功“内功”:太极拳的“内功”⼀是指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即所谓⾥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我按摩、挤压和转动,从⽽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流动性当太极拳练到⼀定程度的时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天的某⼀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各中传声,故名谷神),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奈何世人追逐染习七情六欲,业累牵缠,皆落后天之相,对先天之妙有一无所知。

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

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就是说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

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足见,此人身主宰的灵动敏慧,是习拳者克服行拳走架动作滞涩之根本。

人们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运动形式变化,用后天思维辑录变成了有为的模式运动。

多人只是去追求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从而,落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与中国传统内修功夫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虚静之道。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内外兼修、融阴阳为一体。

欲求太极内功,必须先掌握符合太极拳原理的练习方法。

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

二者绝然不叮分割。

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因循:种不正确的习拳方式,即先学套路,待套路熟练之后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复习练毫无理法的空拳架过程中,身形手势已经认同了僵滞有力的错误运动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时,这种含有僵滞之劲的运动方式已然积习成弊,铸成了很难排除的障碍,以至于日后虽长期盘拳,内劲却总也不能运化,更无祛企及豁然贯通的境界。

先师传留下来的正确教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

拳架之理法对各个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遵照先辈传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循序而进,才能尽快地步人正轨以求深造。

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通出。

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

不可以先练招后学术,亦不可先学术而后练招。

初学时外形招式通过模仿会先掌握,而内功理法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不易得其要领。

因为在初学阶段神意气不听人的意识调遣,招与术的融通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学者首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十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始至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

绝无片刻只在走“空架子”。

譬如当“起势”尚未抬手之际,而由静极而生动的起势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当拳架练习进入中级阶段后,理法颇为繁多,每种招式都有一种固定的理法,此式与彼式间的理法又能相互变换和衍生。

当进人较高层次后,理法的互蕴互变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大脑思考。

先师曾讲,在演练拳架时,招与术相互配合到能随心所欲时,会自然演变出现- -种奥妙。

全体透空、无我无为之境界是从培养手与腕的柔软开始的,举一动要完全依赖拳架理法的引导,而后方能逐步进入松散通空的阶段。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特别注意内功训练的。

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

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依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惜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语而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亦称之为内丹功。

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

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

道有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

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为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清修派。

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人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

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

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

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

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人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

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

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丹功,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

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

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像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

拳不仅要站着练,更要动着练。

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像,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

太极拳内功心法古武秘籍功夫

太极拳内功心法古武秘籍功夫

太极拳内功心法古武秘籍功夫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领)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用力则气血不能流通,不仅指项部,全身皆不能用力)。

须有虚灵(此处为领更加恰当,领是动词,盖杨师祖所言为领,而陈误作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注:虚领顶劲是为了提起精神,放在十要首位,可见“精神”的重要性,练拳时精神要提得起。

2、含胸拔背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说的是胸,其实是从反面强调气沉丹田的重要性)。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拔背说的是与气沉丹田所不同的另一回事)。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呼才能吸),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注:含胸和气沉丹田指的是呼,拔背指的是吸,不可能既含胸,又拔背,而是要在呼时含胸和气沉丹田,吸时拔背。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须要先松才转得,不松如何转),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注:松需要用意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端起就是用力了),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能松肩自能坠肘,其实也是不用力)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太极论云。

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魏树人传授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魏树人传授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魏树人传授第一章太极功法说明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先师讲,师爷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编的蒲团上练静功以养神意气.还曾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要注重内气的培养,内气不足则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也达不到气势之“圆”,气势不圆满,精神就提不起来。

初时我们不解其意,动作气势散漫,因而老师经常批评我等内里没有东西。

1984年春,我们师兄弟邀请老师游香山公园,那天,老师特别高兴,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

我想给想给老师拍几幅拳照,就请老师做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老师故意不抬胳膊,笑着让我拍无身形的白鹤亮翅,我说,这只能拍出精神气势,看不出招式来。

老师一拍掌说:“这就对了,抬胳膊的是白鹤亮翅,这不抬胳膊内里练的也是白鹤亮翅呀!”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极内功的神气意原本是不拘于形式的。

由此我对太极功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知疲倦的进行太极内功的探索和修炼。

不要认为太极功法是盘拳以前进行的桩功练习法,那种一练拳必须先站桩的刻板做法与融会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

为了不出偏差,学者应依书中提示的顺序学练。

首先,明白并掌握了内功理法之后再盘拳,就不会索然无味的练空架子。

经过一个时期的盘拳,能分清什么是招式,什么是内功以后,才能有的放矢的体现内功理法。

待内功理法运用娴熟,用时便能自然出现时才是修炼太极功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太极功法的修炼,滋养神意气,使之渐趋充足,进而求达阴阳自然平衡,圆融无碍的妙境。

总之,太极功法要在招熟,懂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练。

太极功法由练神,练气,连意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练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练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练意的程序。

功法随分三部,但彼此之间却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习太极功法日久后,能自发地体现和掌握行功时机,并从中领略奥妙的存在与其出现时所显现的灵通变化。

第二章太极功歌诀与修炼法第一节练神功法术的内涵是神意气,就全面调动和发挥人体所蕴涵的功能而言,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着周身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现象,其运动方式隐显交替,变化万端.其作用于形却不显露于迹象,运用于势而不拘泥与成规,灵动活泼,优游往来.正合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比喻。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第一篇: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

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

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

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

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

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

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详解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详解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详解太极内功秘籍主旨导言中国太极内功源远流长,历千劫而不古,凝聚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智慧。

中国太极内功修持理论博大精深,它包含了儒、道、医、武太极、民间等流派,奇姿异彩。

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丰富典籍与特殊功法而独立存在。

其中太极内功可谓为灿烂、丰硕的一支,内容丰富,无所不含,其理论功决文献浩瀚繁多,深蕴着队生命真谛的认识,可称中国太极内功武用养生文化之一绝。

太极内功学说及其炼养体系是在古代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积极武勇养生的实践的交互作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它承宗古代易经原理、医学、道家学说、释迦禅论等。

研究和开拓、创新,武用养生、无形无象。

有别于体育太极的神息应用太极内功学说体系。

《太极内功秘籍主旨》深入挖掘了古人秘而不宣的玄奥关要修细方法,谨供太极内功修持者参考。

当前中国太极内功正处于遗失和传承的历史时期,面对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炎黄子孙有责任努力继承、有所发扬光大,使古的太极内功在现代科学时代再度崛起,然发现的生命力,造福全人类,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现代文明进步。

愿此本小册能对振兴中国文化、弘扬中国太极内功起到积极作用。

一、归本含一归本含一是持练太极内功的正确的身体站立姿势的基本要求,是从自然态进入太极态的最基础身形姿势,这个姿势除一般太极常式外、有其特殊的要求。

此即“开关展窍”这是太极内功基础功法的精微、“归本含一”要求把握秘窍开启运转功夫。

1、取一般常式宋静站立。

即两脚平行同肩宽,膝自然微屈、松胯身直头正,虚领顶颈,虚腋沉肩,垂肘松腕等。

齿轻叩,舌抵上颚。

2、“开关展窍”开启行功死秘窍:a、阴桥库:位置在阴部上三指处,与前、后阴正如等边三角形的顶角。

“归本含一”时,膝向外转二分,骨盆后倾二分。

则能将胯部充分打开。

(开阳关)、将阴桥库展开。

b、开命门展下丹田窍,其动作为:即将腰脊后凸。

命门打开,下丹田由骨盘的转动坦展于腹腔。

c、开玄肩窍,窍对窍,舌抵上颚,自然开启了玄肩窍,然后在常态下,其窍口与十二重楼上沿并未对直,所以须将下颚内致,使两窍口对准,d、展慧中凝祖窍,坦展眉心后,两眼内视集中祖窍。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

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魏树人老师秘传神意气杨式太极拳37式练功秘诀

魏树人老师秘传神意气杨式太极拳37式练功秘诀
魏树人老师秘传神意气杨式太极拳37式练功秘诀 Βιβλιοθήκη 杨式太极拳37式练功秘诀
起势:1、身立如古松,心中坦然,一片寂静进入无为无我之化境。2、意想,头顶上空有云层放电,刹那间一条意识线由头顶进入身中,在浑然不觉中呈现出开胸、张肘、塞腰、鼓腕之内气运行的变化,内气弥散,周身之美感妙不可言。3、意识线直入地下,地气升腾由右腿外侧沿逆时针轨迹,经右胯弧形旋至腰中间,旋即又沿顺时针轨迹旋向左肩,随着意气上行引领左脚於不经意中提起,向左迈出半步。4、内气由胯圈中心集发而出,以意囊括内气沿逆时针轨迹旋转成球,经腰圈中心向上升腾,以意气之球粘引双手徐徐从两胯旁升起,意气之球将双手粘引至胸前。5、胸部一吞纳,意气之球沿逆时针轨迹旋进胸部,透於背后,双手被粘引成手心向内,感觉两手虚无缥缈。6、刹那间意气之球,由背部沿顺时针轨迹旋转喷吐而出,粘引着双手旋转而成两手手心向下,意气之球粘引双手旋於胸部前方。7、意气之球受肩圈辖束被弹回,沿逆时针轨迹粘带双手折返,两手成手心向内旋回胸前。8、三关竖起,胸前十字垂直,将逆旋的意气之球粘吸十字上,双手手心向下旋粘球顶之上。9、胸前十字一松垂,意气之球沉向胯圈,当意气之球脱离十字下端呈相斥时,双手被十字弹回腰圈,意气之球斥入地面。
二、单鞭:1、意气松散回落腹前,粘带双手外翻,两手心向上收於腰两旁,重心移至左足内踝四点处,左足尖内扣,以左旋肘之意,带腰圈身形微左转。2、重心移於右足内踝四点处,左足跟内旋,意气由腹前升腾,粘带双手内翻,两手心向下,注视身前意气成球,以左旋肘之意,带腰圈身形继续左转,面向东南。3、身前意气沿顺时针轨迹旋转弥散成立气圈,粘带双手上旋,右手旋於右肩上方,左手旋於左胸前方,双手心向外。4、立气圈粘带双手继续沿顺时针轨迹旋转,粘带右手旋於腰右后方,手心向下;左手旋於头部右侧,手心向外。5、立气圈沿顺时针轨迹旋转,粘带双手由右后经下旋向身前左方,同时催促左足右足相继向前移半步,重心在左足内踝二点处,以肘带腰微左转,左手心向外,右手心向下。6、内气由胸中生发,集束向前催促右手,以手掌向立圈十字中心催发,以立圈十字之竖催促十字之横,身形微左转,平、立圈中的内气使身形双手融为一个整体,面向东南。7、瞬间意气受球端十字辖束,而分散折返促使身形后移至右足内踝四点处,同时粘引双手外翻,两手手心向上,左手心贴向右手背。8、意气集回十字中心,以肘带腰身形微右转,二目注视右肩前上方。意气粘引两手向内翻转,同时右手握拢五指成钩,左手贴附在右手腕内侧三分之一处。9、滚搓。10、错内劲。11、后折。12、前折。13、磨内劲向心力。14、磨的离心力。15、以肘带腰微左转,左足尖外撇,右足根外旋,左手似抚摸弓背之弧向左採挒,重心移至左足内踝二点处。16、左手沿逆时针轨迹旋转,手心向上。17、重心后移至右腿内踝四点处,意气顺身中垂直线沉入地下,瞬间意气从左足前升腾而集束成球,沿逆时针轨迹弧形旋向胸前,三关竖起,粘引左膝不经意自然提起。18、意气之球弥散,左膝随意气散开自然下落。19、左足沉稳落地,刹间新的意气又从左足前升腾而起,粘带左手上提。意气之球旋转经胸前旋向右前臂,意气融于两臂。20、上肢两梢节一空,左手内翻,手心向下,使意气回储於两肱,钟锤自然垂落两腿间,使下肢两梢节一空。由于空四梢,全身犹如备五弓向四周圆散。

正宗·太极内功(全)

正宗·太极内功(全)

正宗·太极内功(全)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太极内功为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李经梧所创,是太极拳木达到高深阶段的一种锻炼方法。

它不夂可以提高拳术的鼓荡气和技击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如对高血玉、种经衰弱、溃疡病、阻痿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内功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等运气方法,练功强身保健,具有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特点。

此功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虚弱人,既可用于病患者,也有益于健康人,且都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一、姿式太极内功可分为静式、动练式和活练式三类,毎一类又有不同的姿势,可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目的,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

(一)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形式,适于治疗疾病,它可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姿势进行锻练。

1.仰卧式釆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部端正,枕头略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8~6厘米,以舒适为直。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或自然伸直,足头分开,成倒八字形。

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平贴于床上。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

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图1)。

2.靠式分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①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约35~45厘米),背下垫起,成坡形。

谈太极——魏树人

谈太极——魏树人

谈太极——魏树人谈太极——魏树人神、意、气杨家传下来的方法就是神、意、气的集中和分散。

神、意、气无形无相,属阴,此为太极拳所说的内功心法;而形体动作属阳,这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这在太极拳中被称为拳架子。

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可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意是人的念头的走向及变化,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也就是“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其位置在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气是为人提供能量的一种物质,此气来自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元气,太极拳老六路练的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在身,就会外邪不侵,生命力旺盛。

体现在养生方面,就会自然而然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效应。

太极拳永远是“意在先”。

形体动作之前,意念先动;意念出去了之后,手只是来描绘意念的。

意念之后,形体是用来催发内气的。

催,无形中就证明它是由神意做动力、做统帅的。

内气催不同于现在所谓的吸为合、呼为开,那是用呼吸之气把对方发出去的。

不是这个。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呼不吸,不呼不吸就与呼吸无关,不是一呼一开把对方“啪”的一下子发出去,而是在揉手的时候(不称推手称揉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相互用拙力顶牛),神、意、气一集中或一分散,人就被发出去了——形体办不到的姿势,意要办到。

就是神一动,意就随;意一动,气就随;气一动,形就随——意形成什么,气就催动形体形成什么——不能让形体侵占意、越过意。

永远是意领气,气催形。

开合相寓要明了。

太极拳论上虽然提到了开合相寓,但谁又能做到开合相寓呢?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开合是怎么一回事。

总认为手出为开,手收为合。

然而,手出为开是形体,手收为合还是形体,不过是一个开出去一个合回来,这个还不是太极里的奥妙。

有人就说,我一个拳出去,一个拳回来,这也不对。

太极拳所说的开合相寓,就是拳没动外面的东西就合回来,然后拳才出去。

汪老师讲这拳要打出去,要先用意念打到一个盆当中,这水溅到自己身上,同时也溅到对方身上——手没出去,外边的“水”就合进来了;然后这手才动,才去打意念想象的“水盆”。

杨氏太极拳述真。魏树人。

杨氏太极拳述真。魏树人。

杨氏太极拳述真。

魏树人。

若以古钟比喻人体,钟口即是三道气圈中之胯气圈,钟蒂为肩气圈,中间为腰气圈。

把古钟的垂直线均分成四段,即形成五个点。

《一》: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乃点穴之门,故又称为绝命点。

因为它不易动转,是权衡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此处受
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三》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是人身旋转最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

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四》下死点:受钟锤垂坠的影响而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五〉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

此点在人的2胯之中,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平均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都有连带关系。

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2点都含有一半的灵活性,一旦被击,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

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时,其顶点就必然僵滞,此时须向其顶点击之。

由于各点均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其上下2个点。

如击上死点时,对方会在顶点至灵活点一段形成弧线,其上死点必然移向弧线的最弯处。

此时要用弹簧劲引直弧线,在照其顶点击之。

若遇到对方的垂直线变成弧线形成并呈松软状时,不可轻易击死点。

应先击其垂直线的任何一处,使对方的神,意,气集中于被击处,其弯曲的垂直线自然变垂直,这时,立即朝死点击之。

下接〈第2节〉六段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太极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

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

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

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

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三、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

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

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

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

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

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

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

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

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

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

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四、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之点。

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消失。

鹄星有两种用法: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五、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

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

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

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六、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

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

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七、十字心中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沿两臂轮廓运行。

八、立体十字的矢状轴: 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

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九、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

十、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劲”。

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十一、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

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十二、心神一定: 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

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十三、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意才开始新的运动。

例如:做白鹤亮翅时,双手向鹄星平挤后,心中一“静”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十四、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

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吞意纳”,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十五、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

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

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大枪中。

十六、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

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

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

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

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

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

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

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

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

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

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

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 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

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

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

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 静”,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

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 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

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80度半圆形圆转流行。

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

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十七、掌中小气球释义: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垅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

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

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

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

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

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小气球。

当手心朝上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 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

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

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

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

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