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合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保持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盘-髁复合体)紧贴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同时,下颌从该位置可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

此时下颌的位置称~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休息位/息止颌位: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称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所处的位置称~4.铰链运动:开口约为18~25mm时,髁突的单纯转动。

(髁突运动:转动/铰链运动,滑动运动)5.铰链位: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始终处于关节窝的生理最后位,RCP又称为(髁突的)铰链位6.铰链开口度:下颌髁突从闭口位开始作单纯转动运动,在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可有18~25mm距离,该距离称~7.正中关系(CR):髁突做铰链运动时,可使切牙处降颌约25mm,此运动范围内(铰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

(RCP是CR的最上位,具唯一性)8.铰链运动与铰链位: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在铰链运动的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又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hinge position),在该铰链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开口范围,称为铰链开口度,其在上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可达18~25mm9.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用鼻下点到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表示。

牙合学——精选推荐

牙合学——精选推荐

⽛合学1.⽛合学:是关于咬合⽣理病理特性的科学,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咬合的⽣理病理特征及其与相关组织结构(例如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合:是指上、下颌⽛列间的接触关系。

咬合:是指上下颌⽛列之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3.⽛尖交错⽛合(ICO):上、下颌⽛达到其最⼴泛、最紧密接触时的⽛合关系,包括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

(⽛尖交错⽛合可称为静态咬合。

动态咬合,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之间的接触关系。

)4.上颌后⽛⾆尖和下颌后⽛颊尖对于咬合⾼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持尖。

上颌后⽛颊尖和下颌后⽛⾆尖的主要作⽤,⼀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5.前⽌接触:上后⽛⽛尖的远中斜⾯和下后⽛⽛尖的近中斜⾯。

后⽌接触:上后⽛⽛尖的近中斜⾯和下后⽛⽛尖的远中斜⾯。

(前⽌接触和后⽌接触构成⽛尖交错位稳定的前后向接触关系)6.⽛合⼲扰:咬合⾼点阻碍或⼲扰了下颌在保持⽛接触情况下所进⾏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迫使下颌发⽣偏斜运动或⾮功能接触。

7.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发⽣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甚⾄个别⽛接触,⽽不是⽛尖交错⼴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甚⾄个别⽛接触,称为早接触。

8.(后退接触位(RCP):正常情况下RCP是⼀个张⼒性边缘位置,位于ICP的后下⽅,⽔平向距离约为0.5-1.5mm,垂直向约为1-1.5mm,距离的⼤⼩和⽅向与后⽛的⽛尖⾼度有关。

)9.铰链运动: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

范围为18-25mm(上、下颌切⽛的切缘之间)10.⽛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为同⼀个位置,这种现象称为⼀位,将具有⽛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两个明显不同位置的现象,称为⼆位。

11.长正中:将CRP-CO的这种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

(CRP,正中关系位。

(即RCP)CO,正中⽛合位(即ICP))正中⾃由域: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称为正中⾃由域。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牙合)的生长发育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咀嚼压力周围肌肉压力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建(牙合)6个月乳牙(牙合)2.5岁~6岁替牙(牙合)6岁~12岁恒牙(牙合)12岁以后乳牙(牙合)特点乳牙早期乳牙晚期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早期恒牙(牙合)特征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牙合学

牙合学

牙合学课件1合学occlusion殷新民绪论一、合学的定义合学是一门以咬合为研究中心的口颌系统生理学和病理学,是一门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基础学科。

合学与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临床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口腔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合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将之作为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二、合学研究的内容合与颌位颞下颌关节与下颌运动下颌静止及运动中咀嚼肌的活动特点颅颌系统的神经支配及调控机制咬合病的病因及治疗TMD的病因及治疗磨牙症的病因及治疗口腔临床学科中的合学问题三、合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的关系合学的诞生始于临床医学的需要,合学中纯基础的研究意义不大,其研究目的多是为临床服务的。

合学与修复合学与正畸、正颌外科合学与牙体修复合学与牙周合的基本理论一、定义:合(occlusion):上下颌牙静止的咬合接触关系。

咬合(articulation):下颌运动中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

二、口颌系统stomatognathic system口颌系统是包括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结构如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神经的总称,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功能整体。

在中枢神经系统统一指挥下,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各司其责,共同完成复杂的功能运动。

口颌系统担负着发音、讲话、表情、咀嚼、吞咽等各种重要功能。

三、合的解剖生理牙列:上、下颌牙在牙槽骨内排列成的整体形态,称为牙列或牙弓(tooth arrangement or dental arch)。

1、牙列外形:呈抛物线形分三种形态:椭圆型,方圆型,尖圆型。

正常牙列:要求比较规则、整齐、无间隙、不拥挤,牙量与骨量相协调,每个牙都在合适的位置,无弓外牙,无异常倾斜的牙。

正常牙列的生理意义:牙列与衬托面部丰满度有关牙列为弓形,与舌、唇、颊的运动相协调,对保证咀嚼、发音、讲话及吞咽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作用利于咀嚼,各牙齿互相邻接、互相支持,利于分散合力防止食物嵌塞2、牙的倾斜近远中向的倾斜上颌 123倾斜度:2 > 3 > 1下颌123倾斜度:3 > 2 > 1倾斜度:较直上颌78倾斜度:微向远中下颌78倾斜度:仍向近中唇舌向及颊舌向倾斜唇倾约600唇倾约650较直456 较直颊倾舌倾牙齿倾斜的生理意义衬托面部丰满度便于舌的运动构成纵合、横合曲线,为咀嚼运动所必须3、合平面和合曲线合平面(occlusal plane):为一假想平面,实际上是曲面,该平面通过下中切牙近中切角与双侧第二磨牙远中颊尖顶这三个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牙合)的生长发育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咀嚼压力周围肌肉压力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建(牙合)6个月乳牙(牙合)2.5岁~6岁替牙(牙合)6岁~12岁恒牙(牙合)12岁以后乳牙(牙合)特点乳牙早期乳牙晚期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早期恒牙(牙合)特征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咀嚼系统—牙合(口腔解剖生理学)

咀嚼系统—牙合(口腔解剖生理学)

超牙合 (覆盖 )
ICO 时上颌牙盖在下颌牙的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超牙合:ICO 时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的水平距离 正常为4mm。
后牙超牙合:ICO 时上后牙颊尖盖过下后牙颊尖颊 侧,两颊尖顶间的水平距离。(半个牙 尖宽度)。
覆牙合
ICO时, 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通常指前牙 的覆牙合。
─ occlusal key(牙合 关键) 5>牙列整齐完整 6>超覆牙合 正常,均为2~4mm
正 常 牙合
关于 牙合 关键
①6萌出最早,作为建牙合 基础; ②6牙根粗壮,分叉大,固位好,牙合 关系
稳定; ③6位于颧根部,牙槽骨结实,变化(牙位)
小; ④6位于肌力之中心点上,牙合 力较大,
担负主要咀嚼功能。
骨 进一步发育完全,这些现象可以改善。
七、乳牙期牙合 特征
1.建牙合 时间2.5岁左右。 2.灵长类间隙及其他间隙
灵长类间隙: Ⅲ远中和Ⅲ近中பைடு நூலகம்间隙。 其他间隙: 切牙区、尖牙区较多。 意义: 为较大的恒牙萌出提供空间 。 原因: 颌骨发育所致。 3.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垂直,无明显倾斜,无牙合 曲线, 因而覆牙合 较深、超牙合 较小;随年龄的增加, 牙槽骨 长高长大,超覆牙合 关系可改善。 4.ICO特征: 1>除I 和V 外均为一牙对二牙; 2>齐平末端: 末端对正, 后期V 可移至V 的近中或远中。
三、后牙牙尖
后牙的一部分牙尖与对颌牙的窝、沟的接触, 这些牙尖叫支持尖,有些则无接触,称作引 导尖。
支持尖
上后牙舌尖和下后牙颊尖
特点:形态圆钝, 占牙合 面宽2/3






牙合学重点总结

牙合学重点总结

咀嚼系统:又叫口颌系统,是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咀嚼肌、TMJ、颌骨、牙、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它们是由中枢神经控制的一个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体。

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与对颌中央窝接触,有支持颌间距离的作用,通常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上颌后牙颊尖与下颌后牙舌尖有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P位的作用,同时具有切割食物的作用,故称为引导尖,又名剪割尖。

功能性的外斜面:支持尖外斜面在尖窝交错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约1mm 不与对颌接触,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个部分称为FOA。

下切牙与上切牙舌面前伸时的接触部分称FOA。

有保护颊舌软组织作用,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引导斜面:上颌切牙和尖牙舌面是下颌运动的主要引导部分,称为引导斜面。

长正中:CRP-CO的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

正中止:无论在支持尖还是引导尖上,那些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为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

肌接触位: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将随升颌肌群作用方向而向前上运动,下颌在升颌肌群收缩作用下的闭口运动轨迹称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即肌收缩引导下闭口至咬合刚一接触时的颌位。

生理he:舒适、健康,口颌系统有效行使功能没有病理症状的he型。

尖牙保护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上下后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相互保护he:牙尖交错位时,后牙有接触前牙应轻接触或不接触,被描述为相互不保护he,即接触的后牙保护了未接触的前牙。

正中关系: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he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称为he干扰。

牙合 学复习

牙合  学复习

牙合学复习1、牙合学研究的内容:基础研究:牙合与颌位;咀嚼肌;颞下颌关节;临床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磨牙症;牙合学与其他口腔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2、牙合:也称咬合,是指上、下颌牙列间的接触关系。

3、咬合:作为动词,是指上下颌牙列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4、静态咬合:由于牙尖交错牙合是个体内最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

5、动态咬合:是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牙列之间的接触关系。

6、咬合具有的特点:1>个体差异较大2>构成咬合的牙表面,是人体最硬的组织——牙釉质,其代谢率很低,自身修复能力很有限3>咬合终身不断发生变化,如,牙齿萌出,磨耗等增龄性变化,病损、脱落等病理性变化,修复、治疗等矫治性变化。

7、牙、颞下颌关节,颌肌关节三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协调的功能活动。

9、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通常称为支持尖。

10、引导尖:上颌后牙颊尖与下颌后牙舌尖的主要作用,一般是认为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

12、前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

13、后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

14、正中止接触无论在支持尖上,还是在引导尖上,对于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

15、后牙冠面abc 三点式接触:其中a 点为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后牙颊尖舌斜面的接触区,b 点为下后牙颊尖舌斜面与上后牙舌尖颊斜面的接触区,c 点为下后牙舌尖颊斜面与上后牙舌尖颊斜面的接触区,abc 三点的意义所在不同,其中 b 点的接触尤其重要,当ab 点接触,c 点无接触,或bc 点接触,a 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使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咬合关系比较稳定,而当ac 点接触,b 点无接触时,则接触区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趋于相同,咬合关系不稳定,下牙可产生沿咬合力作用方向移动的趋势。

因此b 点的接触十分重要。

牙合学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牙合学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 下颌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 定义:下颌不偏左,不偏右, 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最后位,向上有牙的接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
下颌后退接触位
又称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
2)韧带位 此位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所限制, 是下颌的后退边缘位,又叫韧带位。
RCP可重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
3)下颌后退边缘位 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所限制
有不适感 下颌不能再向后运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髁状突位于RUM位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
最后位 Rear most 最上位 Upper most 最中位 Mid most(不偏左,不偏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通过牙的接触, 由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等本体感觉, 逐渐形成个体特定的下颌运动型(开闭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牙尖交错位ICP
下颌的开闭口型,为神经肌肉所记忆,也叫记忆型, 由于反复重复而加强,成为特定的下颌开闭口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的位置? 在正中?

牙合学终极

牙合学终极

1.牙弓:牙按照一定的顺序、位置和方向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2.牙合平面:是指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3.解剖学牙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

4.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5.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6.牙合关键其原因主要有:①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面形态复杂,尖窝多,因而在上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达到接触以后,易于保持稳定。

②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长大。

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弓根的颧牙槽嵴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可成为引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导因素。

③第一磨牙位丁牙列的前后方向的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丽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接近,使该牙承受的力最大。

而且由丁该牙的形态特征(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的最重要的牙。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第一磨牙的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的最重要的标志。

7.覆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8.覆盖: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颌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水平距离。

9.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标志:(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2)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侧)楔状隙。

牙合学(2)

牙合学(2)

牙合学(2)《牙合学》第一章一、何谓支持尖与引导尖及其解剖特点是什么?支持尖:下后牙颊尖和上颌后牙舌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而下后牙舌尖和上后牙颊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1、从牙冠的颊舌向测量,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55%--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二、为什么说尖---窝三点接触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1、颊舌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A 、B、C接触点):从冠状面观察,牙尖交错位时,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A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B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命名为C点。

当A、B点接触C点无接触,或B、C点接触A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使得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咬合关系比较稳定,而当A、C接触B点无接触时,咬合关系不稳定。

因此B 点的接触十分重要。

ABC接触点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2、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终止点和平衡点):近远中向牙合接触的稳定点又称为闭合的终止点和平衡点。

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闭合终止点;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平衡点。

如果在闭合时,平衡点与闭合终止点同时接触,则闭合的力相等而方向相反,达到稳定;若平衡点先于终止点接触,平衡点则成为闭合的偏移点。

三、试述下颌运动中咬合的接触特点?咀嚼运动咬合期的牙合接触是以ICP为中心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接触时间很短每天上下牙平均接触时间仅为17分钟左右。

咬合动态接触的主要特征是有咬合面的引导作用,除尖牙保护牙合者的引导作用外。

其他多个牙的引导,通常在建牙合初期,机体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性磨耗,来建立这种一致的咬合引导模式。

牙合学复习提纲

牙合学复习提纲

功能性外斜面(functional outer aspect,FOA)支持尖外斜面在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有约1mm范围,在下颌侧方运动或咀嚼运动时才与相对应的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一部分称之,有保护颊舌软组织的作用。

支持尖(功能尖,捣碎尖)为下颌后牙颊尖,上颌后牙舌尖。

支持颌间距离,捣碎食物。

引导尖(非功能尖,剪割尖)为下颌后牙舌尖,上颌后牙颊尖。

下颌侧向运动或咀嚼运动时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O,并有剪割食物的作用。

前止接触(anterostopper,AS)或闭合终止点(closure stopper)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后止接触(posterostopper,PS)或平衡点(equalize)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颌位下颌骨对上颌骨乃至颅部的位置关系,决定牙合的接触状态。

牙尖交错位ICP(牙位、最大牙间交错位、正中牙合位)上下颌牙齿处于尖窝交错接触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牙位(tooth position)/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tion,MI)牙尖交错位可随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又称之牙位。

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al position,COP)因多数人ICP位于正中,ICP又称正中牙合位。

肌接触位(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MCP)/肌位(muscular position, MP)下颌从开口至闭口过程中,下颌随升颌肌群作用的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被称为肌力闭合道。

肌力闭合道的终点为肌接触位,也称肌位。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韧带位、后退边缘位、铰链位、终末铰链位、正中关系位)下颌骨位于正中,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韧带位(ligamentous position)由于髁突从ICP后退的程度受到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韧带被拉紧的位置即RCP,故RCP又称韧带位。

培训学习资料-牙合及颌位-2022年学习资料

培训学习资料-牙合及颌位-2022年学习资料

牙尖交错牙合解剖标志-·一牙对二牙、牙尖交错接触(下颌中切牙与上-颌最后一个磨牙除外-·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上唇系带和人中一致-尖牙关系正常:上颌尖牙对应下颌尖牙的远中-斜面及唇侧近中缘;下颌尖牙对应上颌尖牙的-图 77恒升治(正应〕-近中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磨牙的咬合接触关系(中性牙合)-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与下颌第一 牙颊面-沟对应;下颌磨牙的近颊尖对应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侧楔状隙-·前后牙的覆牙合、覆盖 系正常-图078恒牙验(侧面】-在牙行Permunant ce
颅、颌、矜三维空间关系-颌骨-发育过度畸形-发育不足畸形-前后向-上颌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 下颌发育不足-下颌颏部发育过度-下颌颏部发育不足-双颌前突-垂直向-横向-对称:发育过度或发育不足-不对称 偏颌畸形
乳牙期牙尖交错牙合的特征-完全的乳牙牙合约在两岁半时建成,到六岁属乳牙牙合期,特征:-·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 街,无近远中间斜度,亦无颊舌向斜度。-·在4-6岁之间,颌骨长大,在切牙区和尖牙区出现间隙,为恒牙萌出创造 条件。-·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直,无近远中斜度,亦无颊舌向斜度。-·无矢状牙合曲线,亦无横牙合曲线。-乳切 的长轴接近垂直,无明显唇舌向倾斜,使乳牙合的覆合较深,超牙合较小。-到乳牙牙合后期,随着下颌支的发育,这种 时性深覆牙合逐渐减少。-·上下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处于同一平面(平齐末端)。到乳牙后期,下颌第二乳-磨牙逐渐 至上颌第二乳磨牙前方。
牙尖交错牙合:咬合接触特征-图095乳牙雅〔正面-正补拾〔十世驴-学氏·关带雅〔中性新!-图093安氏错胎 类及其与面形的关系1-西096乳牙治(制面)-正涨ammal aeclusion-专氏一贺#指Ang-乳牙 Deoiduous ocluice--中性拾eaLraxl-Angle I正常合-Mesial Buccal Cusp-Angle 错合-Angle IⅡ错合-下颌后缩或-上颌前突-AngleⅢ错合-上颌后缩或-下颌前突

牙合学知识点总结

牙合学知识点总结

牙合学知识点总结牙合学(occlusion)是牙齿在咀嚼和闭合时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是口腔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学科,对于了解口腔颌面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牙合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牙医进行正确的口腔诊断和治疗,避免不当的干预导致不良后果。

一、牙合学的基本概念1、牙合牙合是指牙齿在开口和闭合时的相互接触和咬合。

良好的牙合能够保持牙齿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同时也是口腔颌面部健康的基础。

2、牙合关系牙合关系是指牙齿之间在闭合时的相互关系,根据牙齿在闭合时的位置和接触情况,可以分为中性牙合、辅助牙合和无联系牙合。

3、牙合面牙合面是指牙齿在闭合时相互接触的表面,它对于牙合关系和咀嚼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牙合学的基本知识1、牙合的生理功能牙合在口腔颌面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咀嚼、发音和保持面部结构的稳定性。

2、牙合的异常问题牙合的异常问题包括错颌、反颌、开颌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牙齿的不正常接触和功能,进而影响口腔颌面部的健康。

3、牙合的调整方法牙合的调整方法包括牙齿矫正、牙合面修复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牙合关系,恢复正常的牙合功能。

三、牙合学的临床应用1、牙合学在口腔诊断中的应用牙合学知识可以帮助牙医进行口腔诊断,判断牙合关系是否正常,对于牙齿矫正和牙合面修复等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牙合学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牙合学知识可以指导牙医进行口腔治疗,包括正畸治疗、修复治疗等,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和功能性。

3、牙合学在口腔预防中的应用牙合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口腔保健措施,预防牙合问题的发生。

四、牙合学的研究进展1、牙合学基础研究目前,牙合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牙合关系的形成机制、咀嚼功能的生理机制等方面,提高了对于牙合学的理论认识和基础知识。

2、牙合学临床研究牙合学领域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牙合问题的治疗和预防,包括新型的牙合治疗方法、牙合面修复材料等方面。

牙合 学

牙合 学

第一章牙合第一节牙合的功能解剖1、牙尖交错牙合的接触特点(1)上学颌牙列中线齐下颌尖牙牙尖位于上合侧切牙及尖牙的舌侧外展隙,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相对。

支持尖与引导尖的解剖特点:从牙冠的颊舍向测量,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55%-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牙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牙尖交错牙合时支持尖的功能性外斜面不与对颌牙接触。

引导尖的外斜面是没有作用的(功能上的作用)——保护颊舌功能尖的外斜面是指整个功能尖引导内斜面——上颌前牙舌面前牙的接触特征下颌切牙切缘及唇侧与上颌切牙的舌面和舌脊接触。

后牙的接触特征下颌后牙颊牙合交界线和上颌后牙舌牙合交界线是一条连续的假想线:上下后牙的中央窝相连,则连成一条连续的中央窝线。

上颌的舌牙合交界线(舌尖)与下颌的中央窝线接触,下颌的颊牙合交界线(颊尖)与上颌的中央窝连线。

尖--窝接触形式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

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闭合终止点;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平衡点。

尖--边缘嵴接触(两个以上接触点)牙尖顶--窝或边缘嵴接触(一个接触点)尖--卵圆窝接触:躲在牙体充填物或修复体上。

下颌前伸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上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或上后牙远中斜面与下后牙近中斜面接触。

下颌侧方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工作侧接触,尖牙保护牙合的舌窝及切嵴与下颌尖牙的唇面和切嵴接触。

非工作侧接触,是在上颌牙舌尖的内斜面与下颌牙颊尖的内斜面之间接触。

下颌后退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正常牙合:没有错牙合的咬合关系。

病理牙合:前伸牙合干扰,侧向牙合干扰,co-cr牙合干扰。

牙合干扰:前伸,侧方,后退,早接触,牙合形态异常适应牙合:功能正常的咬合。

不适应牙合:狭义:个别牙错位,牙列异常。

广义:颅面关系不调,畸形。

颌位: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

牙合学第三章

牙合学第三章
精品课件
支持尖与引导尖
3. 功能性的外斜面 (fuctional outer aspect ,FOA)
支持尖外斜面在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 牙接触,另约1毫米左右不与对牙合 接触, 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 触,这一部分称之为功能性的外斜面。
有保护颊舌软组织的作用 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3)上下颌前牙的接触特征
ICO的接触关系
上下切牙的功能性接触部位是: 下颌切牙切缘的唇侧 以及上颌切牙的舌面
精品课件
4)后牙的颊舌向关系
ICO的接触关系
下颌后牙颊牙合交界线 上颌后牙舌牙合交界线
一条连续的假想线 上下后牙的中央窝相连, 则连成一条连续的中央窝线
精品课件
ICO的接触关系
上颌的舌牙合 交界线 (舌尖)与下颌的中央 窝线接触
A点: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 颌颊尖颊斜面的接触点
B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 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
C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 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 A、B、C接触点是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B点接触非常重要。
精品课件
(三)闭合的中止点和平衡点
闭合中止点: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 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精品课件
(一)牙合 面接触关系 1. 牙合 面接触的类型 2. 牙尖交错牙合的接触关系 3. 下颌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
精品课件
1. 牙合 面接触的类型 将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 称为正中止接触(centric stops) 1)尖窝三点接触 (牙尖与三条三角嵴接触)
尖窝关系能使下颌保持最稳定位(有中止点和平衡点, 有ABC点);尖与窝的三角嵴接触为曲线接触,牙尖 顶和沟的磨耗机会少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 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舌颊尖位于 下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牙合)与颌位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牙合)与颌位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牙合)与颌位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牙合)与颌位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奠定了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属于桥梁学科的范畴。

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口腔执业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牙合)与颌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牙列(denture):牙弓 Dental arch上下牙齿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其牙冠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

上颌叫做上颌牙列(弓),下颌称为下颌牙列(弓)。

牙列的生理意义1.分散牙合力,有利于咀嚼效率的发挥2.避免食物嵌塞,保护牙周组织的健康3、保护唇、颊、舌部组织在咀嚼运动健康4.衬托唇、颊部组织,维持颌面部丰满度5、辅助吞咽和发音的功能牙列的分型(一)按照构成的类型分型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由恒牙组成完整的上下恒牙列各含16颗牙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窄长2.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完整的上下乳牙列各含10颗牙形态近似半圆形牙列较恒牙列短小牙列的宽度与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3.混合牙列牙列乳牙与恒牙组成乳恒牙的数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各有不同(二)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方圆型尖圆型卵圆型(三)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型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牙数异常:牙数过多(多生牙)或过少牙排列异常: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等二、牙列的大小(一)牙列长度与宽度(二)Terra牙列指数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即w/l*100%三、正常牙排列的倾斜规律正常牙排列的倾斜意义使咀嚼运动中牙合力沿牙体长轴传导牙列中牙之间接触广泛紧密,防止食物嵌塞,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健康。

增大上下牙接触面积,提高咀嚼效率保护唇、颊、舌组织健康,便于舌运动衬托唇、颊,保持面下三分之一的形态(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前后具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近远中倾斜上颌中切牙根部向远中倾斜5–10°上颌尖牙根部向远中倾斜15°侧切牙大于两者上下颌第二、三磨牙牙根略向远中(二)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情况从牙弓(断面)的近中或远中方向观察,前后有不同的倾斜情况,这种倾斜称为唇(颊)舌侧倾斜上下切牙的切端均向唇侧,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度一致,约60°上下颌尖牙及上颌前磨牙均较正上颌磨牙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磨牙向舌侧倾斜(三)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plane of occlusion)定义: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该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解剖学牙合平面定义: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牙的上下位置以牙合平面为基准,上颌中切牙切缘略低于牙合平面;侧切牙与牙合平面平齐;尖牙、前磨牙颊尖、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在一个平面,略低于牙合平面;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起,上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颊尖位置逐渐升高,形成凸向下的补偿曲线四、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纵、横牙合曲线牙合曲线(curve of occlusion)纵牙合曲线(矢状方向)横牙合曲线(冠状方向)概念:用以表示牙弓牙合面形态的曲线叫牙合曲线(一)纵牙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spee曲线)连接下颌中、侧切牙切嵴,下颌尖牙牙尖,下颌前磨牙颊尖,下颌第一、二磨牙近、远中颊尖所组成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补偿曲线)连接上颌中、侧切牙切缘,上颌尖牙牙尖,上颌前磨牙颊尖,上颌第一、二磨牙近、远中颊尖及第三磨牙远中颊尖所组成的一条凸向下的曲线*(二)横合曲线(wilson曲线)定义: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四、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1、牙列与面部标志2、参考线与参考平面眶耳平面(Frankfort Plane)从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连成的平面人坐正、头直立时,该平面与地面平行鼻翼耳屏线从鼻翼中点→耳屏中点的连线,与合平面平行3、上、下颌中切牙之间及其与参考平面的关系上颌中切牙体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约80°上、下颌中切牙长轴舌向交角约140 °上颌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合平面交角约60 ~65°4、面部协调关系面部三等分发迹→眉间点=眉间点→鼻底=鼻底→颏下点眼外眦→口角=鼻底→颏下唇齿关系下颌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齐平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牙型、牙弓型与面形的关系牙列与颌骨的关系1.Balkwill角: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联线与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平均26°左右2.Bonwill三角1887年Bonwill报告:从两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三点连线够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度约为4吋(10.16cm)3.球面学说(Monson spherical theory)Monson提出:以眉间点(glabella)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合面与此球面一部分相吻合,又认为补偿曲线也是它的一部分IcO正常标志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颌唇系带2除上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两牙对应接触3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牙尖顶对应下颌尖牙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上颌尖牙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咀嚼系统:又叫口颌系统,是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咀嚼肌、TMJ、颌骨、牙、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它们是由中枢神经控制的一个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体。

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与对颌中央窝接触,有支持颌间距离的作用,通常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上颌后牙颊尖与下颌后牙舌尖有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P位的作用,同时具有切割食物的作用,故称为引导尖,又名剪割尖。

功能性的外斜面:支持尖外斜面在尖窝交错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约1mm 不与对颌接触,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个部分称为FOA。

下切牙与上切牙舌面前伸时的接触部分称FOA。

有保护颊舌软组织作用,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引导斜面:上颌切牙和尖牙舌面是下颌运动的主要引导部分,称为引导斜面。

长正中:CRP-CO的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

正中止:无论在支持尖还是引导尖上,那些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为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

肌接触位: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将随升颌肌群作用方向而向前上运动,下颌在升颌肌群收缩作用下的闭口运动轨迹称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即肌收缩引导下闭口至咬合刚一接触时的颌位。

生理he:舒适、健康,口颌系统有效行使功能没有病理症状的he型。

尖牙保护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上下后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相互保护he:牙尖交错位时,后牙有接触前牙应轻接触或不接触,被描述为相互不保护he,即接触的后牙保护了未接触的前牙。

正中关系: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he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称为he干扰。

包括前伸、侧方和后退he干扰。

、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牙发生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而不是牙尖交错广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称为早接触。

咬合病:由于he紊乱导致的咀嚼系统病变,可涉及牙齿硬组织,牙髓,牙周支持组织,咀嚼肌、TMJ及颅面颈部肌肉紊乱疼痛。

开口绞锁:即开口哭后有障碍,不能闭口,也称之为特异性脱位。

可由过大开口引起,如打哈欠或长时间的口腔治疗,常常伴关节盘的脱位,可用手法复位。

闭口绞锁:即闭口后有障碍,不能再张大,多由不可复盘脱位引起,可通过手法或其他治疗手段使髁突越过脱位的关节盘,出现响声后,才能继续张大。

迅即侧移:在下颌侧向运动刚开始时,非工作侧髁突直接向内侧移,侧移迅速接近完成。

界面润滑:是指滑液从一个区域被驱运到另一区域时,可对关节腔起润滑作用。

液膜润滑:关节面具有吸收微量滑液的能力。

在关节的功能运动中,关节面会受到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关节滑液在关节面上进出。

因此,在一定的压力下,少量的滑液会释放出来,在关节中起润滑作用。

盘突复合体:由于关节盘韧带的作用,下腔小而窄,盘突之间仅能做转动运动,称为盘突复合体。

盘颞关节:即关节上腔,位于盘突复合体与下颌窝之间,滑动关节。

盘下颌关节:关节下腔,位于髁状突及关节盘之间,仅做转动。

快反应纤维:被刺激时产生快的收缩,收缩速度快,张力大,但容易疲劳。

慢反应纤维:被刺激时产生较慢的收缩,收缩时间长,不易疲劳。

等长收缩:如后负荷过大或肌两端固定使肌收缩时完全不能缩短,而仅仅是张力的增加。

等张收缩:如果发生肌张力张力增加在前,肌长度缩短在后,并且当肌缩短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闭颌反射:升颌肌群受到突然牵拉而发生的反射性叩齿运动。

伤害性反射:在咀嚼系统中被称为称为升颌反射,是咀嚼系统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下颌都会反射性张口,这属于自身保护性反射。

逆转牵张反射:当下颌闭合到肌肉长度不再改变时,闭合肌收缩被抑制,为下一次咀嚼周期做准备。

卸载反射:闭口肌阻力消失时,收缩会急剧减弱,而开口肌活动增强。

Fisher角: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矢状面观非工作侧髁道在前伸髁道的下方,两者的夹角。

当非工作侧髁道倾斜度大于前伸髁道倾斜度,前者居于后者下方时,fisher角为正,反之为负。

Bennett运动: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动的现象称为侧移,又称bennett 运动。

何谓支持尖和引导尖及其解剖特点:解剖特点:①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②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而锐。

为什么说尖-窝三点接触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①A点为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舌面的接触点②B点为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③C点为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

B点接触尤其重要,当A、B点接触,C点无接触,或B、C点接触,A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夹角使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而当A、C点接触,B点无接触时,则接触区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趋于相同,咬合关系不稳定,下牙可产生使咬合力作用方向移动的趋势。

下颌运动中咬合的接触特点:①下颌前伸运动:前伸咬合运动主要由切牙引导,咬合接触的部位位于下颌前牙切缘唇侧和切嵴及上颌前牙舌窝和切嵴范围内,下颌前伸咬合运动,上颌前牙需提供引导斜面,使后牙在下颌前伸运动中不接触,即使接触也应是轻接触或不能干扰下颌的前伸运动②下颌后退运动:下颌后退咬合接触,是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后退到后退接触位,正常情况下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平滑,距离不超过1mm,下颌后退运动是在上颌后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后牙的远中斜面之间的接触③下颌侧方运动:下颌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咬合接触可能是尖牙接触(尖牙保护牙合)或是一组牙接触(组牙功能牙合),工作侧咬合需要提供的引导斜面使非工作侧的牙在下颌侧方运动中不接触,即使接触也应是轻接触或不能干扰下颌的侧方运动。

下颌三个基本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种颌位之间关系1)RCP与ICP之间存在下列几种关系a.一致性:RCP与ICP为同一位置,即下颌骨不能后退,在人群中约占10%-15% b.协调性:ICP在RCP前0.5-1mm。

当下颌骨在后退位咬合时,下颌受牙尖斜面引导,使下颌直向前滑动0.5mm-1mm,才达稳定中止位,即ICP。

在人群中约占85%-90%。

c.不协调性:RCP 与ICP不在同一位置,当下颌在后退位咬合时,由于HE干扰存在,而使下颌由RCP偏到ICP,属非生理性he关系。

2)ICP与PP关系:从PP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ICP,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

牙合的检查方法:1、临床检查:1.问诊2、视诊:牙合型,缺牙列修复情况,磨耗情况3、听诊:检查叩齿音4、扪诊:感觉牙的动度5、咬合纸检查:最常见,最普通,通过牙面着色情况判定咬合接触的部位范围6、咬合蜡片及硅橡胶咬合材料检查:方法类似于咬合纸检查7、咬合线检查:检查局部是否有咬合接触8、研究摸检查:对后牙接触的观察更加全面、准确、客观。

2、仪器检测:1、合架检查:用以检查在模拟的非正中咬合运动中咬合接触情况2、T-scanning system3、光咬合分析4、计算机咬合印记图像分析5、咬合音图仪6、辅助手段:A、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B、肌电图仪。

颞下颌韧带解剖生理意义:作用:只允许髁突向前滑动,而限制其过度向后和向下运动。

意义:1)当下颌肌肉放松时,下颌再少许后退知道韧带被拉紧为止2)当下颌作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突作转动并后移。

由于颞下颌韧带限制其过度向后运动,髁状突才作代偿性的外侧滑动。

翼外肌的解剖特点及功能意义:翼外肌起点:上头起于蝶骨大翼颞下面、止于颞下嵴,下头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大部分止于髁突颈部,小部分止于TMJ关节盘、关节囊。

功能意义:开口时翼外肌下头收缩,上头反而松弛,闭口时上头活跃,与提颌肌共同作用,下头松弛。

翼外肌下头双侧同时收缩,髁状突连着关节盘运动,使下颌前伸,单侧收缩,髁状突向内侧运动,使下颌向对侧移位。

关节内压力维持与颞下颌关节稳定的关系:当关节内压力增高,髁状突位于关节盘较薄的中间带,当压力下降而关节间隙增大时,关节盘中较厚的部分(前带或后带)就会转动以填补这一间隙。

稳定的牙合面接触需要哪些条件:①颊舌向:A点: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之间的接触点;B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接触点;C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颌舌尖颊斜面接触点。

ABC接触点为颊舌向接触的稳定点,B点非常重要。

②近远中向:中止点—上颌牙尖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尖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上的接触点;平衡点—上颌牙尖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尖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上的接触点。

中止点与平衡点构成he面稳定的前后向接触关系③垂直向:(支持尖和引导尖的概念)无论在支持尖或引导尖上,对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接触点为三点接触,有利于分散he力,减少he力对牙的创伤。

正中关系的研究进展:1)后退位 2)前上位 3)生理休息位:是指端坐或直立,且不吞咽、不说话、不咀嚼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下颌在此位时,升颌肌完全松弛或最小电活动状态。

区域性的而非正中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

下颌三种基本颌位:1)后退接触位(正中he位):正常情况下,RCP是一个张力性边缘位置,位于ICP后下方,水平向距离约为0.5-1.5mm,垂直距离约1-1.5mm,距离的大小和方向与后牙的牙尖高度有关,RCP时前牙没有接触。

2)牙尖交错位:当下颌处于牙尖交错he 这种咬合关系状态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 3) 下颌姿势位:是指端坐或直立,且不吞咽、不说话、不咀嚼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下颌运动轨迹::1切点运动轨迹:切点指两下中切角间的一点。

测量项目:冠状面:最大开闭口运动、最大左右侧运动。

矢状面:最大开闭口运动,最大前伸运动。

2髁突运动轨迹:①cp 前伸髁道:下颌前伸时,髁突在矢状面秒几班上记录下髁突向前下滑动的轨迹。

cn 非工作侧髁道。

②下颌从正中关系位(c ’)做前伸运动,髁突的轨迹为后前方的一条直线(c ’p ’)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突的轨迹为向外方的一条短线(c ’n ’)而非工作侧的轨迹为向内略弯曲的一条弧线(c ’w ’)③冠状面观轨迹由水平面和矢状面记录数据组合最适功能he 的标准:1)ICP 双侧后牙同时广泛接触,前牙轻接触或不接触2)稳定的icp ,快速闭合时mcp 与icp 协调。

即轻咬重咬时颌位一致 3) RCP 可重复,rcp 与icp 一致或协调 4)he 力通过牙体长轴 5)当口腔闭合时,髁突位于关节窝的最前上位(肌肉骨骼稳定位),对着关节结节诶的后斜面,关节盘位于正确的位置6) 下颌侧方运动时,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最好是以尖牙引导 7)下颌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8)在警备进食位,后牙接触应较前牙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