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 生产 发展能力 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热点辨析)
申论热点: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申论热点: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将教育作为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提出“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
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显示,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为标准,如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将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则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至12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的状况。
教育程度的变量同样反映在平均收入的结果上:随着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从6年提高到6至9年、9至12年,再到长于12年,平均收入指数从100分别上升到130、208、356。
可以看出,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关键,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提出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扶贫本质上是与推进教育公平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权威论述]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
——习近平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习近平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习近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价值意义]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也能为真正脱贫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教育扶贫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扶贫本身,不该仅仅局限于教育内部,而应站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扶贫追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教育扶贫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指导,更好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向深入发展,尤其是推动教育公平乃至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打好脱贫攻坚战
XinXiangPingLun半月谈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过程,而是一种质的飞跃。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曾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比喻为“弱鸟”。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弱鸟的“变”,弱鸟的“飞”,外力的“扶”和“促”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是用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飞’的行动。
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实践证明,只有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才能“弱鸟”“飞”起来、“飞”得稳、“飞”得高、“飞”得好,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以“扶志”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志即志向、志气,就是理想信念。
人无志不立,国无志不兴。
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个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有没有志,有没有理想、信念、目标和追求,决定着他有多大的决心、热情、干劲和毅力。
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大部分是有理想、有志气、有热情、有拼劲的。
但也有一些人“安贫乐道”,认为“穷有穷快活,富有富烦恼”;有的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穷草窝”怎么也飞不出“金凤凰”;有的两眼向上,“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等。
这些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上一道严重的坎和精神障碍。
“扶志”的“志”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应在把握这些内涵基础上,从多方面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志”的问题:一是引导他们确定奋斗的目标。
教育贫困群众认识到,穷不是穷人的宿命,而是一定条件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的一种状况。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扶智与扶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
扶智与扶志的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实现自我发展。
以下将从扶智与扶志的概念、作用、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扶智与扶志是针对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和意愿的提升而提出的。
扶智强调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商和技术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收入。
扶志则强调的是培养贫困人口的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实现自身价值。
扶智与扶志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扶智与扶志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加收入。
扶志可以改变贫困人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实施扶智与扶志时,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一方面,要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智与扶志计划。
在农村地区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在城市地区可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要针对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对于有创新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创业扶持,对于有技术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技术培训。
扶智与扶志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于一些贫困人口来说,他们的智力和意志水平较低,扶智与扶志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些贫困人口由于长期贫困,缺乏自信心和创业精神,对于扶志工作态度消极,对帮扶措施不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力和技术能力。
可以通过免费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
要加大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和创业精神。
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励志故事宣传等方式,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扶贫话题作文《扶贫=扶志+扶智》
扶贫话题作文《扶贫=扶志+扶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
精准扶贫需;要各级党和政府凝心聚力,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墨子·修身》中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
”在这场脱贫之战中,“志”与“智”有着怎样的关系?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围绕上述问题,完成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与全班同学分享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扶贫=扶志+扶智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扶贫=扶志+扶智。
”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
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
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扶智与扶志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就“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扶智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智力水平。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基础服务,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智力上的提升,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在精准扶贫中,扶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扶智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建设教育设施,提供教育资源,提供贫困地区学生的助学金等。
在一些贫困山区,政府投资建设学校,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鼓励家庭送孩子上学。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问题,政府还设立了助学金制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扶智工作,提供资金和志愿者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除了扶智,扶志也是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扶志是指通过传播正能量,激发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在贫困地区,人们普遍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困境。
在帮助他们解决物质问题的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内在的力量和潜能。
扶志可以通过宣传榜样和正面能量来实现。
在贫困地区开展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努力奋斗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培训班和活动,提升贫困群众的技能和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扶智与扶志是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智力水平,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通过传播正能量,激发他们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可以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扶智与扶志只是推动精准扶贫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取代脱贫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除了扶智与扶志,还需要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申论范文大全: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申论范文大全: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1500字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要实现全面脱贫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我们需要将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和自立的信念,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
扶智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贫困地区的人们通常面临着受教育机会匮乏的问题,他们缺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这直接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地区的脱贫进程。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重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居民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只有将贫困地区的居民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脱贫目标。
扶志是指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生动力来促进脱贫。
在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物质环境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局限和扭曲。
他们往往缺乏自尊、自信和自立的意识,过度依赖外界的援助和帮助。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贫困地区居民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励志活动和宣传先进典型的方式来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生动力。
在各种场合和平台上,我们可以宣传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先进典型。
这样的典型不仅可以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智志双扶”助推脱贫攻坚成效稳定的探究
“智志双扶”助推脱贫攻坚成效稳定的探究作者:付宇方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8期付宇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现今,部分贫困地区出现“扶起又会倒下”的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贫困户缺少脱贫致富的锐气、吃苦耐劳的底气,“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尽管,目前“输血式”的扶贫能够使一些地区变得“富有”,但这种富有却有着短暂性、转瞬性等特点,难以实现“穷根”的拔除。
为了彻底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效,一方面需要当政府的领导,在多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稳步解决贫困户迫切的生活困境,逐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亦要实现针对性“志智双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一、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认识不足,缺乏脱贫精神食粮部分帮扶干部未能深刻认识到“志智双扶”意义,未能准确把握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
贫困群众是最为核心的对象与主体,在整个脱贫攻坚“战役”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若是仅仅给予他们一些表面的物质东西,忽略“志智双扶”精神食粮的提供,不重视消除群众的思想贫困,则虽然可以达到一时效果,但因欠缺精神粮食、思想沟通、技能培训,难以从根本上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助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2、动力不强,缺乏脱贫内生动力目前,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心理仍旧严重,缺乏自主脱贫意识,认为脱贫攻坚仅仅是国家的事,与个人无关,处于一种被动、畏惧脱贫的状态。
整天无所事事,悠闲自在,坐在门口等着政府来送小康,而一些贫困群众并未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却依然坐等“上门服务”,依托补贴与帮扶维持生活,不愿下地劳作,不愿开展产业,“坐吃山空”,就想着反正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有国家兜底,没有生活来源了还有政府做靠山,完全没有主动脱贫的意识和内生动力,逐渐在贫困地区形成了一种“破窗效应”,直接影响到脱贫成效的稳定。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仍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需要得到帮助。
为了更加精准地开展扶贫工作,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扶智与扶志成为了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
扶智,是指通过教育、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摆脱贫困。
扶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良好的教育,贫困人口很难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注重发展义务教育,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资助政策,鼓励更多的贫困家庭送孩子上学。
政府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学得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通过扶智,贫困人口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智并非唯一的途径。
对于一些贫困人口来说,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所致,更重要的是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通过“扶志”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创业的意识,摆脱贫困的心理枷锁。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积极推动“扶志”计划,通过举办脱贫攻坚主题宣讲会、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政府还大力推动创业政策,扶持贫困家庭开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帮助他们实现自立自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智与扶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扶智,贫困人口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通过扶志,贫困人口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振奋斗志,从而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
扶智与扶志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扶智与扶志的投入。
“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强化贫困群众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自力更生、谋富思强。
标签: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内生动力一、当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一)坐等思想严重个别贫困户把党的扶贫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靠政策脱贫,躺在政策上,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
(二)配合意识不强有的贫困户对待帮扶干部走访态度冷淡,言语激烈,简单认为扶贫就该送慰问品、慰问金,要救济成为普遍现象。
部分贫困户尽管符合脱贫标准,依然怕脱贫、不愿脱贫,甚至用脱贫签字来要挟帮扶干部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三)脱贫能力欠缺部分贫困户年龄大,文化低,有的连自己名字不会写,个别贫困户精神有问题,语言表述不清,还有的贫困户身体有残疾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患重病或者长期慢性病,实际帮扶及有效脱贫有难度。
(四)环境卫生较差一些贫困户个人卫生邋遢,室内物品摆放脏乱,气味混杂。
二、产生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思想有穷根随着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部分贫困户久而久之便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倚穷卖穷,精神有短板,得推着脱贫。
(二)文化欠账多大部分贫困户都是文盲半文盲水平,年龄偏大,缺少技术,能力低下,学习领会慢,只顾眼前,不想长远。
导致内生动力不足。
(三)硬件设施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简单,缺少勤劳致富的产业。
(四)干群沟通少上热下冷,脱贫态度不积极,政策宣讲走形式。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如下几点建议(一)扶志宣传全方位积极开展精神扶贫主题教育活动,制定方案,评选先进。
通过县广播电视及新闻网信等载体宣传“脱贫攻坚群英谱”“典型引领”的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讲好帮扶政策;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书法、楹联、皮影、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传树立“脱贫光荣、自立自强”思想观念;探索创作精神扶貧主题微电影、小视频,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斗志。
扶贫要扶“制、志、智、治”
扶贫要扶“制、志、智、治”作者:商建设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第3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重要节点,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总的来看,扶贫攻坚还应从四个方面不断延展举措、破冰起航。
扶贫先扶“制”。
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制度建设的基准点在于因地制宜,绝非“拿来主义”。
要通过分析总结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原因,探求脱贫路径,在做到“手把手能脱贫,放了手能致富”的基础上制定各项扶贫政策,让脱贫“有法可依”,让致富“有章可循”。
就是要重点建立“一事一议”制度,特别是对于扶贫范围无法涵盖的贫困人口,或突发因素致贫的特殊个案,经有关机构认定后,应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脱贫。
扶贫再扶“志”。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致贫致困的因素林林总总。
许多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未“摘帽”,导致很多贫困户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把国家的钱“撒胡椒面”,利益均沾,放弃了通过劳动改变命运的主观意愿。
因此也就出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教育贫困户懂得感恩”之类的新闻报道。
如今看来,这种人穷志短造成的贫困已成为制约脱贫的重要内因。
因此,促脱贫攻坚,重点要扶“志”,要切实发挥政策扶持和社会帮扶力量,给那些不服输、不认命的人机会,对那些习惯坐等靠的人宣传引导和奖励惩罚,激发贫困户产生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破除“等、靠、要”思想。
扶贫更扶“智”。
当前思想观念不开放、资源使用和分配不均衡是导致脱贫攻坚的难点问题。
对于很多贫困者来说,有脱贫意愿但是苦于没有“领路人”,使得这种脱贫的梦想难以实现。
当前,很多地区以村和社区为单位,由“项目支书”和“项目党员”带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成合作社从事编织、刺绣等工作,让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提升人生价值。
招警考试申论范文:“扶贫”与“扶智”并重
招警考试申论范文:“扶贫”与“扶智”并重招警考试申论文章可能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招警考试网专家建议考生其实可以从模仿开始,从背诵好的文章,模仿优秀文章入手,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言会在自己的体内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时间久了,就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深度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展示】“扶贫”与“扶智”并重“物质”与“精神”齐飞从现在放眼2020年,中华民族肩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光荣使命,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任务。
近五年,我们注定要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光辉一页。
然而近期在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却频频发生,重“输血”轻“造血”、重“扶贫”轻“扶智”、重“物质”轻“精神”。
这种本末倒置的状态不仅无法实现真正扶贫、精准扶贫,更会拖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因此,在扶贫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扶贫”与“扶智”的关系,做到“本”“末”兼顾。
在“精准扶贫”中,当务之急是要“扶贫”,以实现“物质脱贫”。
其实早在2001年,中国已经总体步入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817美元。
可是之后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时的小康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概括而言就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协调。
”一句话“不全面”道出了“全面小康”道路上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加上本身的“低水平”,让物质脱贫成为了当务之急。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对贫困群体的物质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在“精准扶贫”中,治本之策是要“扶智”,以实现“精神脱贫”。
不可否认,大量的扶贫物资确实帮助贫困群体解了燃眉之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扶贫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扶贫过程中,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关注发扬受助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这就是所谓的“扶智与扶志”,强调了精准扶贫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扶智与扶志”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扶智”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扶智”是扶贫的一种新思路,是强化受助人自身知识、技术和能力培养,让其获得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
扶智所提倡的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精益求精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学习等实现扶贫成长。
精准扶贫放大调研、巩固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提高基本生活水平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扶智”上的延伸,它绝不意味着即使完全解决了贫困户的生活需求,就可以结束扶持。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贫困户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等,以期逐步彻底地脱贫。
通过增强受助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加其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最终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扶志”就是鼓舞受助人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信念,帮助其拥有自我奋斗的信念和精神状态,增强自己的脱贫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扶志”,才能真正实现目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和脱贫。
对于目标贫困户来说,没有奋斗的信念和动力,即使摆脱贫困,也很容易受到再度陷入贫困的风险。
因此,扶志的工作难度要比扶智更大,但是没有沉淀在扶志上的贫困户无法真正脱贫,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避免“输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既是资源的消耗,也是助长贪腐的泥淖,难以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和经济和社区内部都是贫困户有关。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扶智”和“扶志”相结合,让感受到扶持的贫困户体会到脱贫的另一面。
这种扶持方式充分体现了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和自我发展。
四、有力促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在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推动下,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也将变得有序和更健康。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试题及答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1. (单选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A. 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乡风和睦、治理有效、生活富裕B.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C. 经济进步、产业发展、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D.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高校、生态良好参考答案: B2.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B.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的意见》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参考答案: A3.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再次聚焦三农,这是连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A. 12B. 13C. 14D. 15参考答案: D4. (多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A. 所有权B. 资格权C. 使用权D. 经营权参考答案: ABC5.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是重点,()是关键,()是保障,()是基础,()是根本,()是前提。
A. 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B.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C.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D. 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摆脱贫困参考答案: B6.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A. 科教兴国战略B. 人才强国战国C. 乡村振兴战略D. 创新发展战略参考答案: C7.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者:裴娇丽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6期摘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取得实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长远谋划,在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增加收入的同时,要与“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致富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保护脱贫的成果。
关键词:扶贫;贫困;扶志;扶智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我州贫困面貌确实得到了巨大改变,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如何继续巩固成果,我认为必须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不反弹。
一、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在“志”与“智”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脱贫致富的志向和抱负还没有树立起来长期以来,在我州部分地区,一些群众由于自然条件所困而“不能富”,一些群众因为缺乏技术而“不会富”,一些群众因为缺少扶持而“无力富”,还有一些群众持观望等待的态度而要“随后富”,种种原因导致富裕的日子渐行渐远,“等、靠、要”的思想慢慢滋生。
(二)“造血”式扶贫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我们有些干部已经意识到了“输血”式扶贫的局限性,由以前的“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想办法搞一些项目,比如,帮助困难群众搞养殖,搞种植;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到本地区的企业打工;培养当地稍微有些文化的、年轻的村民学些技术,比如开挖掘机、拉面等。
这些“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扶贫要好很多,但是,有些困难群众他们的心灵很脆弱,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搞养殖的,养殖成本高,卖价低,或者出现病疾等情况后,再没有信心致富了。
扶贫的成果很难保障。
(三)教育扶贫的力度还有些薄弱当前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心向“钱”看似乎成了时尚,认为读书认几个字、会算个小帐就可以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一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的现实让群众觉得孩子上了学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不如早点到社会上锻炼。
另一方面我州善于经商的传统,导致部分家长忽视了教育,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育扶贫本不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方式,它见效慢,导致一些单位或个人对于教育扶贫的忽视。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逐渐摆脱了贫困状态,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扶智与扶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提升自身素质和意识,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扶智与扶志”如何助推精准扶贫。
一、教育扶智,打破贫困的循环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贫困地区,由于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等原因,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有些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使得他们将来很难融入社会,只能在贫困的环境下继续生活,苦不堪言。
正是出于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担忧,扶贫工作中一直对教育领域进行重点支持,通过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改善教学条件等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扶贫还包括对成年人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组织各种职业培训班、技能培训班等,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态。
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掌握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育扶志,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内生动力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的贫困状态,心态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现状,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和绝望。
实际上,只要他们有一颗勇敢向上的心,就一定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身的发展。
培育扶志、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内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尊和自信,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成功人士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还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的贫困地区人士给予表彰,让他们树立典型,激励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精神。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明白,只要他们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走出贫困。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一种“扶智与扶志”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同,被认为是助推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扶智”指的是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扶志”则是指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在动力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这两者相辅相成,既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扶智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扶贫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居民真正走出贫困。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能力,也是扶智的重要方式。
这样一来,贫困地区的居民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扶志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扶志是让贫困地区的居民建立起自信心和自立意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
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奋发向上。
可以给予创业贷款、免息贷款等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实现自食其力。
也要鼓励贫困地区的居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通过“扶智与扶志”,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更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和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扶智与扶志”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
申论范文大全: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申论: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申论: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____曾说:“要坚持脱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正需要我们广阔贫困户具备脱贫的志气和智慧。
但是,目前局部贫困地区的局部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缺乏技能,如此一来,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甚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脱贫工作难以推行。
所以说,要智与志相结合,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成功。
扶贫要扶志。
志就是脱贫的志气、脱贫的勇气、脱贫的信心,更是脱贫的内生动力。
假如贫困群众失去了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不仅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会半途而废;也会导致贫困人口像得了“软骨病一样”无论外界如何努力,都扶不起来。
消费扶贫通过线上线下等多元渠道购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的方式,让贫困户看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带来劳动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尊严,调动了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可见,扶贫应该先扶志,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拥有摆脱贫困的勇气,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土壤。
扶贫要扶智。
智就是脱贫方法、脱贫技能、脱贫的知识。
假如扶贫不扶智,就会导致局部贫困户陷入知识匮乏,技能缺乏,身无长物的一个困境,导致这些贫困户无法用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逐渐丧失了脱贫的积极性。
比方,很多贫困地区,年纪轻轻,身体安康的年轻人就是因为没有技能和知识无法脱贫,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所以说,扶贫必需要扶智,加大对于贫困地区教育资的倾斜,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在的提升贫困落后地区群众的致富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使脱贫更稳定更持续。
扶贫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单一的扶志不扶智,贫困户仅仅有脱贫的志气却会陷入缺少脱贫技能的困境;单一的扶智不扶志,贫困户仅仅有技能却难以获得脱贫的动力,导致扶贫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
所以说,扶贫工作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和技能人员的支持与帮扶,改善贫困户脱贫技能欠缺的窘境;另一方面更要加大宣传教育,可以让贫困户积极主动的自我脱贫。
扶贫扶智_精品文档
扶贫扶智摘要:贫困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扶贫和扶智相辅相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扶贫与扶智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有效地结合这两个方面,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好的未来。
引言:贫困一直是全球的一个严重问题。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7.5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意味着他们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1.9美元。
贫困除了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困扰外,还对他们的智力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因此,扶贫和扶智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正文:1. 扶贫与扶智之间的联系扶贫和扶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教育机会和知识技能。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常常无法获得高薪工作,从而使他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同时,贫困也对教育的获得产生了不利影响。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供孩子接受教育的费用。
因此,扶贫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破坏贫困和无知的恶性循环。
2. 扶贫和扶智的重要性扶贫和扶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和知识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并为他们开辟更多的发展机会。
教育不仅能使人获取知识,还能培养人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这些素质是个人发展和社区繁荣的基础。
另外,扶贫和扶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消除贫困和推动优质教育。
扶贫和扶智的紧密结合可以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3. 如何有效地结合扶贫和扶智为了实现有效的扶贫和扶智,需要采取综合的战略和政策。
以下是几种有效结合扶贫和扶智的方法:- 提供教育机会和资源:贫困地区缺乏教育资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合作,提供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包括学校设施、教育材料和资金支持等。
此外,为了满足贫困家庭的需求,应该提供免费或者负担得起的教育机会。
- 培训和技能开发:除了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外,还需要注重培训和技能开发。
2019年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摘要:扶贫人员应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逐步摆脱贫困的现实中增强自信心,从了解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增强自信心,从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中增强自信心,以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为榜样,找到今后继续改善生活的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继续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过于简单,只关注提高贫困者当下的经济收益,忽视了其精神文化需要和教育培训需要,有的干部甚至对贫困人口存在歧视心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纠正认识误区,改善扶贫工作,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
把贫困户的要求看作对政府的信任,思考改进工作的着力点。
有些贫困户的贫困是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造成的。
长期的贫困使他们更加渴望过上好生活,但是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他们往往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扶贫政策和扶贫人员身上,提出很多要求。
应理解这些贫困户的想法,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要求看作是过分过度。
相反,应将其看作是对政府、政策的信任以及对早日脱贫的渴望,引导其将这种发展愿望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从实现较容易的目标起步,循序渐进向实现更高目标努力。
帮助贫困户建立信心,使他们摆脱对扶贫政策的过度依赖。
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少量收入已经达到脱贫要求的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的现象,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户认为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他们再次贫困,所以需要依靠扶贫政策获得安全感。
换句话说,他们对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永久脱贫致富不自信、没把握。
遇到这类贫困户时,扶贫人员应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逐步摆脱贫困的现实中增强自信心,从了解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增强自信心,从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中增强自信心,以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为榜样,找到今后继续改善生活的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
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热点辨析)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继续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过于简单,只关注提高贫困者当下的经济收益,忽视了其精神文化需要和教育培训需要,有的干部甚至对贫困人口存在歧视心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纠正认识误区,改善扶贫工作,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
把贫困户的要求看作对政府的信任,思考改进工作的着力点。
有些贫困户的贫困是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造成的。
长期的贫困使他们更加渴望过上好生活,但是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他们往往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扶贫政策和扶贫人员身上,提出很多要求。
应理解这些贫困户的想法,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要求看作是过分过度。
相反,应将其看作是对政府、政策的信任以及对早日脱贫的渴望,引导其将这种发展愿望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从实现较容易的目标起
步,循序渐进向实现更高目标努力。
帮助贫困户建立信心,使他们摆脱对扶贫政策的过度依赖。
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少量收入已经达到脱贫要求的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的现象,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户认为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他们再次贫困,所以需要依靠扶贫政策获得安全感。
换句话说,他们对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永久脱贫致富不自信、没把握。
遇到这类贫困户时,扶贫人员应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逐步摆脱贫困的现实中增强自信心,从了解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增强自信心,从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中增强自信心,以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为榜样,找到今后继续改善生活的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从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的贫困人口生活实际出发,在政策兜底解决其生计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其生存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扶贫兜底政策会造成少数贫困户“自愿贫困”。
其实,人们大都不会甘愿贫困。
但是对于那些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的贫困人口来说,一方面他们劳动能力低下,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有时得到就业机会也难以胜任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常常表现为无所事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就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认识到生存能力极度低下的一些贫困人口需要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兜底,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生存能力。
坚持“造血”式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
衡量一个贫困户是否脱贫,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收入。
于是,一些扶贫人员将此作为扶贫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输血”,提高其收入,以达到脱贫标准。
其实,这种简单把贫困户收入高低作为脱贫唯一衡量标准的认识,混淆了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的区别,与我们强调的“造血”式扶贫初衷相违背。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贫困人口眼下生存问题的解决上,还要着眼长远,抓住教育这个关键,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发展能力。
这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