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视觉文化

合集下载

对现代视觉文化批判的反思

对现代视觉文化批判的反思

展的 巨大进步 , 对现代 社会的文 化发展和 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极 其重要 的意义 。
【 关键词】 视觉文化 ; 影视 文化 ; 影视艺术; 思 反
[ 中图分类号] 0 J 9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编号】 0 - 4 82 0 )9 0 5- 3 1 2 70 (06 0- 0 10 0
了一 种 巨大 的心 理 惯 性 ,以至 于 人们 即使 在 有 充分生 存保 障 的
虚 拟环 境 中也难 以 忍受有 限时间 内所 作 的“ 感觉 剥夺 ” 的实验 : 其 次 , 人类 的 一 般 生 存要 求 对 不 同 感觉 器 官 的 依 赖程 从 度 看 , 觉 在 整 个 感 觉 器 官 中居 于 主 导 和 基 础 地 位 。这 不 仅 视 因 为 “ ” 感 受 和 方 式 是 人 衡 量 现 有 生 存 环 境 , 找新 的 生 看 的 寻 存 环 境 的 主 要 标 准 和 最 有 效 、 便 捷 的 途 径 , 且 从 认 知 活 最 而 动 的 角 度 看 , 觉 也 有许 多 超 越 听 觉 的 优 越 性 。实 验 表 明 , 视 人
行 为态 度 上 的 积极 接 受 表 现 出 对 视 觉 文 化 的 空 前 狂 热 :如 何 评 价 视 觉 文 化 , 当 下 文 化 研 究 中一 个值 得 探 讨 的问 题 : 是


到 了威 胁 : 实 验 所 提 供 的 仅仅 是 一 种 虚 拟 的生 存 环 境 , 然 虽 暂 时 割 断 了 人 与 外 界 的 一 切 联 系 , 被 试 者 也 清 楚 这并 不 会 但 对 他 们 的生 存 构 成 真 正 的威 胁 ; 而他 们 还 是 无 法 忍 受 或 排 然 除 恐 惧 感 原 因 何 在 ? 因为 人 与 感 性 世 界 须 臾 不 可 分 离 的 关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2篇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2篇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3)《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在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能,也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学到了关于视觉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媒介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形式。

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视觉文化可以传递更直观、更有表现力的信息。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和掌握视觉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学到了关于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技巧。

媒介素养是指我们在使用媒介时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媒介的了解、使用媒介的能力以及对媒介的评估和批判能力。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来自各种媒介的信息洪流,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来理解和评估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学会了使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搜索和评估。

最后,我学到了如何运用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来实现自身的创造力和个人价值。

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并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掌握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我们可以发掘和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无论是从事创意行业,还是作为普通个体,都能通过运用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总之,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是一次很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关于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巧,也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在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影像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的视觉媒介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 的世界图像 , 不如 画,你会说这并 不是现实 ,这只不过是 幅艺术 : ofrneO i a Ltr y 提 出了视 觉文化 C n ec iV s l i a ) e l u e c
说, 根本上世界变为图像 , 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 品, 而在摄影面前你却不 能这样说。 意识到相 : 你 课程 的教学 目标: “ 具备视觉文化 的人能识别和 理解他 在周 围环境中见到 的自然的和人工设计 现代之本质 。 可见 , ” 海德格尔已经看到 了由“ 片上的形象就是现实 ,无 法否认现实就是这个 : 语
告、 插图书等扑面而来 。 当然这种趋势在小学语 日常生活 , 导致 日常生活审美化 , 最终我们在一 : 现文字的含义 。 怎样实现上述美好的 目标 , 则不
主体的消失 ” 。 文课本乃至教师 的教学过程 中也能够明显地感 种距离感消失的前提导致了“ 受到 , 教材 中图像压倒 了文字 , 教学中的多媒体
有必要了。 关 键 词 :视 觉 文 化 图像 文化转 向
化 中,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 : 得不立 即考虑的问题 。 距离感 不复存在。 : 他 语 言 形象 已经取代 了现实本身 , 在这里 ,我只是想打破小学语文教师心中 进一步引述詹姆逊的话 :我认为性形象这个 东 : “ 的视觉 文化或 影像在教 学 中有 无 限作用 的神
: 是本文所Leabharlann 完成 的任务了。 参考文献 : 1Roe B.rn e k a d o n . b s . gr Fa s c y n J h LDe e
另一方面,图像或影像 的逼真性消除 了其 :
幻灯片也无不使教师在努力考虑 怎样尽量地把 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导致 图像就是生活 , 生活就

消费社会语境下广告视觉文化的反思

消费社会语境下广告视觉文化的反思

有待 分 析 。 为 了进 行 这 一 分 析 , 克 思 首 先 区别 了 商 品 的使 马
际 上 在 宣 布 自 己成 为 拜 物 教 的 忠 实 教徒 。 事 实上 , 们 也 成 她
用价 值 与 交换 价 值 。他 认 为 , 商 品 的 使 用 价 值 来 说 , 有 什 了商家 的一个 个活体广告。广告视 觉文化对她们 成功布道 , 就 没 也操纵她们心甘情愿地将拜物教 “ 发扬光大” 。 么神 秘 可 言 , 品 的神 秘 , 从 商 品 的形 式 来 看 , 源 自于 其 商 是 是
商 品拜物教理 论最早 由马克 思提 出, 资本论》 , 在《 中 马克 思特别强调商 品生产 只是表象 , 其背 后另有深 层结构
束南 李 2 0 第7 总 7期 挫 0 年 期( 第 1 ) 1
推进 创 新理 论
探 索 创新 实 践
ONG N C U NA H ANB 学 平 — 广 营 O 术台 — 告销


显著 的消费现象不能再被看作是 生产过程 顺理成章 的结果 , 消费 已从稀缺资源扩张成 为一种社会剩余物 , 消费呈现 平 民化、 大众化特点 , 大众狂欢 的消 费社会来临。 “ 语境 ” 是语 言学研究 的术语 , 本 是指言 语行为所 涉及到 的客观条 件和背景 , 包括特定 的时间 、 间、 景和人 空 情 物, 后来被社会学和 文化研 究所借 用 , 以表 达新 的社会现 象和文化命题 所产生 的客 观条件和背景 , 用 以及 所有涉及 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呈现。在消费社会这一大语境下 , 为丰盛 的消费现 象的最直接表征 的广告 , 作 势必担 当起 “ 消费 培训 ”“ 、社会驯化 ” 的任务和责任 。广告视 觉文化的发展 , 不仅 真正引发和巩 固了消费社 会的工 业化体系 , 而且将极 大地 影响人们 共有 的模 式化行为和思想。在消费社会背景 下 , 广告借助传统 的纸质媒体、 电子媒体 以及涌现 出来 的

2024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

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

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核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

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

正如伊雷特•罗戈夫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

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

视觉文化必定是一个历史学科,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即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的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

正如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的:"现代性,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

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

古代政体(1650。

1820)形象的形式逻辑最初让位于现代社会(1800。

1975)照片的辩证逻辑。

传统形象服从它自身的规则,该规则与外部世界无关。

例如,透视法是依赖观看主体用一只眼睛、从某一点仔细观察形象。

尽管没有人真的这样做,但这一形象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因而是可信的。

当透视法宣称的所谓"对现实最准确的再现"失去了基础时,电影和摄影就创造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以至于我们乐于承认从形象看到的是"真实"。

视觉文化背景下现代广告艺术的审美与反思

视觉文化背景下现代广告艺术的审美与反思

速。文字 与影像 同属于视觉形式并都作用于视觉 , 但是文字 重理性与逻辑 , 图像偏感性与直观。在文字描述为主的广告 中, 如早期 的报 纸杂志广告 , 由于语 言文字 的抽象化 , 者 读 无法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和领 悟其内涵 ,须绕过感觉而 诉诸理智 . 需要一个对概念的认知 、 吸收和转化 的逻辑认 同
这样一则保健 品广告说 :所 有的父亲都记住 了儿子 的生 日, “
而 又 有 几 个 人 能 记 住 父 亲 的生 日呢 ?于 是 某 某 补 品就 成 了 ” 向父 亲表 达 孝 心 的最 佳 选 择 。“ ‘ ’ 指 导 人 们 为 父 亲 买 以 孝 来
补 品, 这既可笑又内含着非常腐朽的思想。因为孝心并不是
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欣喜和文化成为消费 品 ,精英 文化和 严肃 文化被 大众文化 和娱乐 文化 所取 代。大众文化是一种 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 消费社会 的特殊 产物 ,是大众消费社 会中通过 大众媒体所承载 、 传递的文化产 品, 其明显 的特征 就是 为大众消费而制造 出来的 , 是一个 社会 内公众舆论 、 价
的生 活 。
1现 代广告 的视 觉优先 性
传播 பைடு நூலகம்涵来 自于其内容 、 以及流程三个方面。而视 形态 觉传播 又有其 自身的特点 ,通 过表 1 我们可 以了解到广告 传播具有的视觉优先性 。 I广告直观形象。广告 , ) 从表 现形 式的构成因素来看 ,
所 指 和 能指 具 有 高 语言文 字 , 所指和能
所指和能指
度 符合 性 , 所 见 是 分离 和 人 为规 即“ 指
即所得” 定的。
直接性 :直观 形象 , 间接性 :内在 规则 , 间接 与直接 扑面而来 , 性色彩 语义解读 , 感 理性 色彩

视觉设计反思总结范文

视觉设计反思总结范文

一、前言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师,我深知视觉设计在传递信息、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视觉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视觉设计工作的反思总结。

二、设计理念与审美1. 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关注产品的易用性、美观性和功能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设计理念上有时过于追求个性,忽略了用户群体的普遍需求。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使设计更具针对性。

2. 审美: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师,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在以往的设计中,我注重色彩的搭配、版式的布局和图形的运用,力求达到美观、和谐的效果。

但有时在追求美观的过程中,我忽略了设计元素的实用性和传达性。

今后,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关注设计细节,使作品更具价值。

三、技能与工具1. 技能:在视觉设计过程中,我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技能方面仍有待提高。

例如,在动画设计、交互设计等方面,我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今后,我将不断学习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设计领域。

2. 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设计工具层出不穷。

在以往的设计中,我主要依靠传统设计软件,对于新兴的设计工具了解较少。

今后,我将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并掌握更多设计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1. 团队协作:在设计过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然而,在以往的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在团队协作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与开发、文案等部门的沟通不够顺畅,导致设计方案多次修改。

今后,我将加强与同事的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 沟通:作为设计师,与客户的沟通至关重要。

在以往的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存在不足。

例如,未能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导致设计方案与客户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分化与重构: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反思

分化与重构: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反思
我们 正 在进入 一 个视觉 文 化时代 。 德 国思 想 家本雅 明在 写 于 1 9 3 6年 的一篇 文章 《 讲
故事的人》 中慨 叹道 : “ 虽然 这一称谓 我们可 能还熟
悉, 但 活生生 的 、 其声 可 闻其容 可 睹的讲 故事 的人无 论
如何 是 踪影难 觅 了。他 早 已成 为某 种离 我们 遥远— —
2 0 1 3年 1月
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a n . 2 0 1 3
Vo 1 . 3 0 No .1
第3 O卷第 1 期
多业 内人 士认 为 , 阅读 率还将 进 一步走 低 , 媒体 多元 化
对 阅读 的影 响还远 未 达到 峰值 。
代, 讲故事的人被小说 、 诗歌 、 戏剧等文学作品取代 , 而
首次 低 于 5 0 % 。 我 国 国 民 中 有 读 书 习 惯 者 仅
占5 % 。
有人 曾选取 了 1 0 0部 中外 知名 的及 优秀 的文 学作 品作 了一 次 “ 现 代 受 众 了解 文 学 作 品 的 途 径 调 查 ” 。 这 一 百部作 品 均 先 后 被 改 编 成 电 影 、 电视 、 广 播 和戏 剧, 调 查对 象是 4 0岁 以 下 的大 学 生 、 中学 生 及 文 化 程 度高 中以上 的成年人 。调查 结 果 表 明 , 有6 0 . 5 % 的人 是先 从 电视 、 电影或 其他 媒介 传 播 中 ( 非 文 字 传播 ) 了 解 这 些作 品 的 , 其 中, 有 1 8 . 5 % 的人 在 影 视 等 媒 体 上 看 了 以后 、 再 去看原 著 , 而 其余 的人 看 了影 视 、 戏 剧 后 就不 再看 原著 了 J 。与 此 同 时 , 近 年来 我 国 国 民 网上 阅读 率正在 迅 速增 长 , 上 网 阅读 率从 1 9 9 9年 的 3 . 7 %

视觉传达反思报告

视觉传达反思报告

视觉传达反思报告1. 引言视觉传达是一种通过图像、颜色、布局和排版等设计元素来传递信息和观点的艺术形式。

在设计和创意行业中,视觉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通过视觉传达来表达品牌的价值观、产品的特点以及所要传递的信息。

然而,一个成功的视觉传达需要仔细的规划、深入的理解目标受众以及灵活的创意思维。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最近完成的一个视觉传达项目进行反思,并分享我的思考和发现。

2. 项目概述这个项目是为一家咖啡店设计一个宣传海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咖啡店的特色是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温馨舒适的环境。

我的目标是通过海报设计来表达这些特点并吸引潜在的顾客。

3. 设计过程3.1 研究分析在开始设计之前,我首先进行了与咖啡店的老板的面对面会议。

我希望了解他们的品牌形象、目标受众以及希望传达的信息。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得知他们希望通过海报来强调咖啡的品质和店内的温馨氛围,吸引那些追求品质咖啡和舒适环境的人。

3.2 构思草图我开始进行了一些构思草图,尝试不同的排版和配色方案。

我希望通过布局和视觉元素的选择来传达咖啡店的特色和气氛。

我还尝试了不同的字体和图像的组合,以找到最合适的视觉效果。

3.3 设计制作基于草图的基础上,我开始使用设计工具创建海报的初稿。

我使用了Adobe Photoshop来处理背景图像,并通过Adobe Illustrator来设计和排版文字和标识。

我选择了一张具有温暖色调的背景图像,以强调咖啡店的温馨氛围。

在文字和标识的选择上,我采用了一种简洁而优雅的字体,并使用了与咖啡相关的图标和元素。

3.4 优化改进完成初稿后,我将设计稿件发送给咖啡店老板进行评审。

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反馈意见,例如调整字体的大小和颜色,改进标识的排列方式等。

我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了修改,并重新提交了最终版的海报设计。

4. 反思和发现通过完成这个项目,我对视觉传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到了许多有关设计和创意思维的知识。

视觉文化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教育价值反思

视觉文化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教育价值反思
研究 已经 由一个 对从 事艺 术 史 、 电影 与媒 体 研究 、 受 英 国哲 学家 培根 唯 物主义 感 觉 论 深刻 影 响 的捷 社会 学及 其他 视 觉 研 究 者 有 用 的 术 语 , 成 了 一 克 教育 改 革家 夸 梅 纽 斯 认 为 , 切 事 物 受 自然 秩 变 一 个时 髦 的 、 许 还 有 争 议 的 研 究 交 叉 学 科 的新 方 序所制约 , 也 倡导教 学工 作适应 自然秩 序的原理 。
江 苏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l f in s do& T lvso nv ri 2 1 . O. 1 o ma a g uRa i oJ ee iinU i st e y 0 0 3V I 2
1 5
视 觉文化在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中的教 育价值 反思
刘 惟 民 江 苏广播 电视 大 学 , 苏 南京 2 0 3 江 10 6
类历史 、 文化 和 现 实 的 把 握 , 而 体 现 人 类 知 识 首先依靠感觉 , 进 利用感觉搜集事实辨别它们 , 感觉 体 系 的细 化 分 类 和 理 性 探 索 , 于 哲 学 文 化 层 联 系是 初步 的 、 本 的智 力 活 动 。 在 语 言 产 生 约 属 基 ”
收稿 日期 :00~ 3— 0 21 0 2 基金项 目: 中央广播 电视大学 (0 8— 0 9年度) 20 2 0 科研课题 “ 于视觉文化思考 的网络课程 资源建 设研究” G 10 基 ( AQ 4 7) 作者简介 : 刘惟 民(9 5一), , 16 男 江苏南 京人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高级工程师 。
1 6
刘惟民 : 视觉文化在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教育价值反思
束 力之 前 , 子在 认知 之 前 首先 知 道 的 是 “ 认 ” 孩 辨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

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

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

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

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

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

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实用视觉文化读后感(案例13篇)

实用视觉文化读后感(案例13篇)

实用视觉文化读后感(案例13篇)视觉文化读后感篇一1、但是今天,计算机视觉还达不到那个程度。

2、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有清晰的视觉,设计和目标。

3、那么,你们能理解为什么他可能由于所有的视觉输入都是来自芝加哥的信息而陷入误以为自己在芝加哥的陷阱中。

5、这个部分处理来自视觉的信号和以及我们眼睛的运动信号。

6、这些代理人也有类似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所以他们只能朝自己能看见或记得的出口逃跑。

7、这些图标不仅使你的电脑变慢,还会造成视觉杂乱。

8、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说是因为我们有双重的视觉系统。

9、在我们重复这些动作的过程中,网络向我们的视觉、感觉和听觉的大脑皮层稳定的传输信息流。

11、在这个接口之下,潜伏着两个视觉系统并行工作。

12、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是听觉处理者的老师,用他或她的语言对你有视觉思想的孩子说话。

13、今天我仍不敢说自己明白了艺术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的确知道自己早年那些想法与艺术的'本质毫无关系,而仅仅和纯粹的视觉刺激有关。

14、图像艺术家通常负责提供视觉形像,而编辑的作用是将这些形像赋予思想,找出它应代表或显示的资讯,并确定其准确性。

15、使用视觉设计上的一些最优方法可以帮助团队保证在他们的用户需要登录功能的时候找到它。

16、当在创造产品设计时,设计师们在利用视觉模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可能非常精通模式识别的这种形式。

17、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一个视觉和互动设计相重叠的空间。

19、当我坐下来第一次看到我的完整作品时,我想它是我创造的视觉,以一个统一的实体形式表现出来。

20、你拍摄的图片都是由形状组成的,你无法拍摄一棵真正的树,你只能通过拍摄树的形状和颜色来传达一棵树的视觉信息。

21、像业务仪表板一样,业务空间的视觉外观是由主题确定的。

22、然而,当你画出草图,你的视觉系统就能够把信息整体地一口“吞掉”,在某种程度上,这样更适合于在你的大脑的图书馆中进行检索。

23、人们有点惧怕她,就像一个人惧怕那些视觉清晰并可看清一切的人,就像一个人惧怕生活,好像生活带有灵感、带有艰涩难懂的诗意似的。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视觉文化是指人类使用视觉媒介(如图像、电影、广告和网页设计)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文化。

理解视觉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视觉艺术历史:了解视觉艺术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视觉文化的影响。

2、分析视觉媒介的创作方法:通过学习摄影、绘画、电影制作和设计等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媒介是如何创作的。

3、了解视觉文化的社会背景:视觉文化受到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文化的意义。

4、反思自己的视觉偏好:通过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某些视觉媒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视觉偏好是如何形成的。

5、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视觉文化也可能存在偏见和歧视,因此我们应该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影响。

6、了解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指使用图像、色彩、线条、形状、视角和其他元素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了解视觉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媒介的含义。

7、学习视觉文化理论:视觉文化理论是指研究视觉文化的学科,它包括对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学习视觉文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

8、实践视觉创作:通过实际进行视觉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的技术和过程。

例如,可以尝试拍摄照片、绘画画作、设计网页或制作短片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视觉文化,并能更好地参与和创造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反思

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反思

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反思在当代教育环境中,视觉文化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科技和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视觉元素已成为传达知识、促进理解的关键工具。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图像的叠加,它包含了意义、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在教育中发挥着多重作用。

因此,深入探讨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反思,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视觉文化的内涵涉及图像、符号、视频以及各种媒体形式。

它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画面,还涵盖动态视听内容,这些元素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被广泛整合到教材、课堂活动和学习环境中,推动着学习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渠道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从而开辟了新型学习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视觉文化常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通过运用视频、图片、图表等多媒体资源,教师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复杂的信息更易于理解。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通过动态图像演示物理现象或生物体内的过程,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形象思维和空间能力方面。

同时,使用视觉文化进行教学,还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为其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讨论视觉文化在语言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

当文学作品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关联时,借助相关视觉材料,如电影片段、插画或艺术作品,可以丰富文本的解读维度。

在语文课上,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视觉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清故事情节,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主题与情感。

这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还激发了自我表达和创造力发展。

在跨学科课程中,视觉文化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项目导向学习中,学生利用视觉媒体制作海报、呈现演示文稿,这种协作过程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分析思维。

通过这种互动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也在团队合作中提升了沟通与协调能力,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高中作文教学“语境变迁”及“视觉文化”反思分析

高中作文教学“语境变迁”及“视觉文化”反思分析
让学生表现 以文字的形式 。 它 屈 伸 着挨 近 ,尽心 尽 力地 厮 缠 着 ,婀 娜 多 姿 ,善
解 人意 。它 喷吐着 死气 ,芬芳宜 人 ,如 泣如 诉。亲爱 的孩 子 ,亲 爱 的孩 子 。蛇 紧 紧厮 缠 着 ,温 柔 而 体贴 ,无限 可 亲 。昨 夜 一 上床 ,又 把 你 的童 年 温 习一 遍 …… 陈村 小 说 《 死 》当中的这一 段就是 对所指 对象 内涵的 图像化形 式化 表现 ,更利 于培养 学生 阐述 以及 解读其 自身所 处社会 结构 和社会语境 以及描写对象 的能 力。 三 、视觉意识 现 代 生活 在 屏 幕 上发 生 ,对 于 高 中 生来 讲 ,体验 和 认识生 活 ,极 可能就 是在屏 幕 中对生活 流片段进 行截 取 , 配 以文 字处理 ,生活 经验来 源并 非是 问题所在 ,处理 的方 式才是 应重视 的关键 。对于 同一 事件 ,不 同学 生有不 一样 的描述 ,这是 因为他 们的 认识 以及获得 的体会 有一定 的差 异 。英国的一位美学家曾经说过 ,我们的知识对我们的知 觉起到 了一定 的支配 作用 ,从而 使构成 物象得 以歪 曲。这 说法并 不是对 知识 否定 ,而是警 示我 们应懂得 抉择 以及 扬弃。高中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知识来源 ,除了学校课堂之 外 ,其 还要接 触网络 和 电视 等一 些媒介 。在新 的时代 下 , 学 生接 触的知 识极可 能存有 较大 差异 ,甚 至还互 相冲 突 , 在 这种 情形下 ,也更 增加 了学生 写作的难度 。实 际上很 多 教 师都会 发现 这样 的一个 问题 ,学生并非 无东 西可写 ,只 是不知道 怎样 下笔。 美学家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审美的重要对象之所以是 图 像 ,是 由于 即便某种 程式 和框架 以及知 识束缚 了我 们认 知 世界 的视知 觉经验 ,但是 任何一 个人都 可 以直 接地 通过 自己去看 这个世 界 。他 说无 论是早 期学 习或是天 赋异 禀 , 无 疑我们 具备 的能力是 非凡 的 ,可对 外部 世界 涌入的 信息 和 线 索进 行 解 释 ,也 就 是 说视 觉 意 识要 保 持 一定 的 直 觉 性 ,要提 倡学生 在其 中获得 情感和 体会 以及 感悟 。这给 我 们 了一些提 示 ,在 美学层 面进行 高 中作文 的训练 ,主要应 将重点放在强化非凡能力上面 ,让学生以更为纯真的视野 看这个 世界 ,获得 真实 的体会 ,并把 这种真 实的 体会融入 到写作当中,在实践中提升 自身的写作能力。前者强调学

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反思

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反思

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反思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图像和视频。

这种视觉文化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视觉文化对教学的冲击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视觉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前,学生们主要通过课本、黑板和教师的口头讲解获取知识,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工具,直观地感受到知识。

其次,视觉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们对于文字的阅读能力下降,更倾向于通过图像和视频来获取信息。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挑战。

二、教学反思与应对之策1. 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和形式。

应该尽量利用图像和视频等视觉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示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学生的媒体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培养自主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相关的活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并引导他们识别和分析虚假信息。

3. 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视觉文化带给教育领域的冲击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淘汰。

相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视觉教学手段应该相互融合。

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口头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视觉文化下的教学创新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教学应该积极创新,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视觉文化的创作中,例如让学生制作演讲视频、摄影作品等,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着,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着,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在21世纪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人类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时代。

这场变革的主导者就是“视觉文化”,一个基于图像、视频和交互体验的新型文化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视觉文化的崛起视觉文化的崛起源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设备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图像和视频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信息来获取和交流知识,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主导文化形式。

三、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像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信息的表达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

其次,交互性增强,观众可以与影像进行互动,实现双向交流。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具有更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四、视觉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使人们更加依赖视觉信息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其次,视觉文化在商业、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视觉文化还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视觉信息相互理解和沟通。

五、视觉文化的转向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向。

这个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转变。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图像和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信息来获取知识。

其次,从单向传播向交互式传播的转变。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与影像进行互动,实现双向交流。

最后,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转变。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视觉信息。

六、未来展望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壮大。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视觉信息的表达方式将更加丰富和多样。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将使视觉文化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f 今最富有活力 的学术思潮之一。在西方, 其诞
生最 初 源 自艺 术史 研 究 中 的 图像 学和 文 化分 析 转 向 ,
东 风 等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文 艺 学 和 文 化 学 者 最 早 对 国 内 “ 日常生 活 审美 化 ”时代 的 “ 图像 转 向 ” 、 “ 图时 读
筑 、新 媒体 、影 视 、影 像 等所 有 富 有视 觉意 味 的 文 化 文化 研 究 的 导论 、概 论性 质 的 著作 开 始 译介 到 国 内。 载 体 ,其研 究 指 向和 方 法 自然 也 溢 出传 统 艺术 史 学 的 此外 ,国 内 大学 纷 纷成 立 视 觉 文化 研 究 中心 ,视觉 文
并 没 有 同步 的研 究 背 景和 社 会 文化 土 壤 ,因此也 没 有 授 ,关 于 “ 觉 文化 ”主题 的会 议 也相 继 举行 ,视觉 视 产 生起 源 、研 究 背 景 、关 注 内容和 研 究 者学 科 背景 的 如 前所 述 ,西 方视 觉 文 化 研 究 来源 于 艺 术史 研 究 《名人 传 》开 始 ,到德 国 艺 术史 学 科 的建 立 ,再 到 艺 而 在半 个 世 纪 的发 展 中 ,视 觉 文化 研 究在 最 初 的边 界 文 化研 究 在 中国得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 关注 和 发展 。 由于
得 到关 注和 提 倡 ,并无 更 多 的学 理 发展 。 直至 2 世 纪 研 究始 终 是 以 绘 画、 雕 塑和 建 筑 等高 雅 艺术 为 研 究 中 O 9 年 代 ,由 于市 场 经济 的发展 ,消 费社 会 和 大众 文化 心 的 ,期 间 从 瓦萨 里 到 温 克 尔 曼 、 布 克 哈 特 、 李 格 0
N . .0 l o 12 1 (o一
国 内外视觉文化研 究之 比较与反 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笔谈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

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

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景象的经济学,速度对看的影响,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反思视觉文化周 宪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10093 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

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装修,甚至在医院里,透视、CT、核磁共振图像,我们的眼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

一方面是越来越挑剔的视觉索求,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视觉负担。

美国艺术史家休斯说得好:我们与祖辈不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

“自然已经被文化所取代,这里是指城市及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拥塞呢?为什么一个人造的世界里充满了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呢?英国批评家伯格说得很是明白:“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最为传神,他早就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降临。

晚近所谓的“语言转向”,正在被一种新的“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所替代。

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

在西方,这个转向的轨迹清晰地与“后现代转向”纠结;而在中国,我们也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转向,它似乎和日趋完善的“小康社会”关系密切。

显然,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历史地看,较早提出视觉文化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

他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

他认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视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衰落了,许多意义的传达可以通过印刷符号来进行,而无需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

于是,“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

”但是,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机器,重新使人关注视觉性,那就是电影。

它使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可见的人类”又重返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

“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

因为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巴拉兹的“视觉文化”范畴又是和“概念文化”(亦即语言为核心的印刷文化)相对的。

巴拉兹之后,本雅明通过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丰富了视觉文化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

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电影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如卓别麟和大众),这迥然异趣于传统的艺术与大众的落后关系(如毕加索与大众)。

新的视觉文化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静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

视觉转向了触觉效果,复制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使艺术的革命潜能成为现实。

本雅明以后,麦克卢汉在电子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

他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这种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对受众的效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

他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受众分别以阅读、听广播和看电视来接受同一信息,结果他发现,看电视的受众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方面超过了其他方式。

可见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的重要功能。

到了80年代,一大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观念蜂拥而至。

法国学者魏瑞里奥的看法尤为独特。

他从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变革角度,论证了每次技术革命的结果都是速度的提高。

而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它的优势地位显然使得文字传播屈居次席。

奥运会、海湾战争等电视实况转播,使得图像的快速传递成为可能。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形象悖论时期”。

另一位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则发现,视觉文化的最新进展,借助与电子媒介和计算机模拟,已经跃入一个“虚拟影像”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形象与现实的关系断裂了,从好莱坞到迪斯尼,从互联网到卫星电视,虚拟的仿像占据了日常生活。

复制取代了模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

透过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视觉文化不但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在崛起。

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将哲学、社会学、美学、符号学、传播学、媒介研究、艺术史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空间。

那么,到底什么是视觉文化呢?这个概念究竟意指什么?如果我们不再拘泥于身边大量发生的视觉文化现象,而是诉诸严谨的理论思考,就必须正面回答何为视觉文化。

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大约可以把握到如下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强调在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中来理解视觉文化,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相对于阅读文化的概念。

它不同于阅读文化,但又和这一文化相关。

比如,米歇尔指出:在艺术史、电影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中,视觉文化已经呈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视觉文化的出现是对传统的读写概念本身的一种挑战。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不是对话语文化研究的一个补充。

具体说来,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包含了三个核心概念:符号,身体和世界。

符号这个范畴包含诸如形象与视觉性,图像学,视觉文明,再现与复制等;身体概念包括种族,性格,暴力形象,神圣的、世俗的和禁忌的图像,性与性别,身体语言,色情等;而世界的概念又涵盖了视觉体制,形象与权力,视觉媒介与全球化,民族性,空间,博物馆,主体公园等亚范畴。

对视觉文化的这种界定,强调了这一领域及其研究和话语(语言)文化的不同,但又特别关注与话语文化的联系。

所以米歇尔说,视觉经验并不能用语言学理论的符号范式来研究,因为视觉经验有别于阅读经验。

但是,符号理论的确又为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某种参照系和理论资源。

由此出发,米歇尔一方面把视觉文化界定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话语文化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将视觉文化研究视为多学科研究,它将把艺术史、电影研究、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整合起来。

与第一种理论在逻辑的层面考虑问题有所不同,第二种理论偏重于历史的建构,它把视觉文化视为一种当代现象,与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等当代特殊的发展趋势关联起来。

米尔佐夫提出,所谓视觉文化,其实就是后现代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

现代主义遭遇了视觉性的失败(它强调的是文本性),所以后现代的视觉化应运而生。

在他看来,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彻底视觉化了,是一个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或是德波所概括的“景观社会”。

换言之,在这种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视觉化所制约。

“视觉文化并不依赖于图像本身,而是有赖于一种将存在图像化或视觉化现代趋势。

这种视觉化使得现时代迥异于古代和中世纪。

”他采用德波的理论,把视觉文化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特征结合起来,进而指出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个体已经被景观弄得迷惑,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中的被动消费者。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景观(形象)就是“资本”。

在此基础上,他将视觉文化研究规定为一种策略,而不是一个学科。

这种策略与文化研究的诸多激进问题(诸如性别,种族,阶级等)密切相关。

如果说第一种看法立足于视觉文化概念的内在的构成的话,那么,这一界定则突出了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它强调的是视觉政治分析。

第三种看法则着重于视觉文化的符号学和社会体制层面,亦即着力于符号表意实践。

英国学者伯纳德认为,威廉斯的“意指系统”概念就是视觉文化的核心。

这个系统可以被设想为一系列的体制、对象、实践、价值和信仰,社会结构正是通过这些系统来生产、再生产或争夺的。

“一个社会结构可以被设想为某种社会秩序,在其中人们处于各种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状态;而视觉文化可以视为不平等所以可能进而延续或争夺的种种方式。

”因此,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涉及到种种体制、对象和实践的结构系统,藉此视觉经验和社会秩序完好地确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于视觉文化的界定,偏重于对制度、意义生产和理解及其意识形态的社会学分析。

如果说第一种界定侧重于视觉文化与阅读文化的关系,第二种界定突出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和当代趋向的话,那么,第三种界定将焦点对准了社会学的制度分析。

至此,我们大约可以归纳出视觉文化研究的三种路径:美学的,历史的和社会学的。

这三种对视觉文化的界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其间的互相关联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例如英国社会学家拉什,就把历史、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建构了一个视觉文化的符号学和历史形态学框架。

我以为,视觉文化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称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二是用来标识一个研究领域,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即是说,这个概念既指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指一种特定的研究类型和思考。

这里,为了避免中文的含混和歧义,我将视觉文化特指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而将对这一现象或实践的研究或思考界定为视觉文化研究。

通过以上三种稍有区别的界定,我们大致可以界划出视觉文化的疆界。

从共时角度说,视觉文化是一个与话语文化相对应的文化范畴。

这种文化形态突出的视觉化,向文化实践和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视觉文化超出了传统的视觉艺术研究的疆界,它作为广泛的文化现象,从艺术领域伸向广阔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

从这个角度说,视觉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视野,而是要在不断重新建构中调整美学的视野,使传统的美学视野同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达成“视界的融合”。

或者说,传统的美学的思考和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融合所形成的新的广阔视野,是美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范式转换”的必然选择。

从历时角度来说,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一种当代现象,它是继话语文化主导形态之后的又一新的文化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普泛的视觉化和视觉性,这就必然造成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视觉文化乃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文化的主导形式就是高度的视觉性。

这种理论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直接将视觉文化概念应用于中国当前的文化研究,便会带来一些混乱。

因为从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的前提出发,潜在地把中国当代文化设定为后现代,这种思路显然不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