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号。
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刑”。
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
、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06隋朝大运河始建于西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08绍兴和议?不幸失败。
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
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南衙北司中的北司是指的当时北伐禁军中司马承帧统领的禁军部队,当时由高力士派遣的宦官监视着并以羽林军大将军身份驻足此地。
大致上,南衙北司的战争是由武慧妃寝宫大太子瑛被持一事作为导火线引起的22 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
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
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
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
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通称。
直至明代初期还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23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24元佑更化: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年幼即位,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太古聖君: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先祖帝王,如黄帝、炎帝、尧、舜等。
他们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2. 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被尊奉为先民的始祖和尊贵的神灵。
3. 三皇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三位古代帝王和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合称。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时期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 豪杰: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推崇。
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豪杰。
5. 贤良: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德行、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贤良一词常与“君子”搭配使用,意指有品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6. 君主: 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并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君主是指帝王、皇帝或诸侯等最高统治者,他们统治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
7. 封建制度: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封赏关系,君主授予诸侯封号和土地,而诸侯则效忠于君主,提供贡品和服从统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直至清朝才废除。
8. 丞相: 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官职,位列宰相之下,负责辅助国君执掌政务。
丞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往往由具有政治才干和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管辖国家的各项事务。
9. 子女王: 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是各国君主的女儿,并担任国家的继承人。
子女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位颇高,她们代表国家参与外交事务,也在国内管理国家事务。
10. 赋税: 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财政制度,规定人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0、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中興的時代。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其祖父太康屍位逸樂,被東方有窮氏所取代,史稱“太康失國”。少康憑藉方30裏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鬥爭,最終消滅了寒促,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11、盤庚遷殷
商朝自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上王位紛爭,前後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代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根繼位以後政局混亂,姐姐麽安頓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品名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東河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後,”行湯之政“,證據才穩定下來,這回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從此知道商亡再未遷都。
25、相地衰征
齊國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能維持,為擺脫這種困境,齊桓公任用管仲於西元前 686年開始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惡分等差徵收實物稅(租)井田制雖未完全遭到破壞,但廢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這一改革是剝削方式的大變化,導致了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出現。這個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31、胡服騎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強大起來。滅掉了中山國,解除了林胡、樓煩對趙國北部的侵擾。趙國因此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爭雄的國家
32、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 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雖然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但由於趙國的陣前換將,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的錯誤指揮,最後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孫臏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孫臏用減灶的方法迷惑了龐涓。龐涓一見大喜,認為,兵士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結果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董仲舒 :西汉儒学代表,今文经学大师。
广州(今河北景县)人。
曾任博士,江都王相、中大夫。
专治《春秋公羊传》。
武帝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武帝采纳,从此开始确立儒家为官方正统思想。
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皇帝的行为可以与天感通,天通过“祥端” 与“灾异”表达对皇帝作为的赞许或警告。
主张维护封建大一统,限制豪强兼并。
提出“三统”“三正”的历史观,认为封建纲常永恒不变,历史发展仅仅是服色、历法等形式上的改变,并宣扬“凡物皆有和偶”等观点,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作论证。
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2、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
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列传》),兴起"清议"之风.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 建宁二年(169)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事件.3、郡县制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6、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
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
(↑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经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
减轻租税。
兴修水利。
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
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
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代十国)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
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
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金)17、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亲帅铁骑十多万渡淮南下,攻占许多城市,直逼长江后败去,宋军停止追击,双方已淮河为界。
宋召回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逮捕岳飞及其子岳云下狱。
宋金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就是所谓“绍兴和议”。
十二月杀岳飞。
20、行省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长官为丞相,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元)21、卫所制度:洪武初年在军队编制上实行卫所制度。
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一般来说,每卫5600人,置指挥使统领。
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
每百户所有兵112人,指挥官称百户。
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土官所属地方也间设卫、所。
22、一条鞭法:明中后期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①田赋折银征收;②徭役折银上纳;③赋、役银合并征收;④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及“丁、粮毕输于官”。
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我国赋役制度的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3、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个固山额真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旗的政治首领。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了,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24、改土归流:明朝在比较进步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改土归流”政策,裁撤了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
通过这样的措施,明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27、军机处: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恭撰上谕。
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8、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
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可参预机务,但“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
宣德初年,内阁开始有“票拟”权,英宗年幼,内阁票拟制度化。
清朝内阁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如明朝,但由于后来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出现,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
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明)2、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背景:唐后期均田制瓦解,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安史之乱后财政亏空,赋税制度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获得足够的税收,实行两税法,内容: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②“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少分九等征收。
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
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
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
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
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
①两税法主要依据土地多来征税,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②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征税贫富不均的不合理现象;③两税法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
(↑唐)3、北宋初年怎样加强集权的①在地方消减郡一级长官的权力,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设通判互相牵制;②在中央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③: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鼎足而立。
逐渐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
④按“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⑤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等地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4、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原因:①宋末冗兵、冗官、冗费严重,积贫积弱的局面加深;②官吏腐败和封建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③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不断侵扰;④庆历新政的失败内容:①财政: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②军政:实行置将法和保甲法,还推行保马法和在开封府设军器监等③教育和科举方面:广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只以进士取士失败原因:①灭有抓住主要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负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触动了大贵族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③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动摇,不愿深入改革,没有彻底的决心④变法派内不得分裂,失去有力领导5、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原因:①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尖锐②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③科学技术的进步④科举改革的推动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朱熹:“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
提出“三纲五常”的纲常理论,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认为修养道德要做“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修养道德需要存心养性(↑宋)6、元对边疆的治理情况(西藏、云南、台湾)西藏:①设立宣政院,地位于中书省同,其长官院使掌西藏实权②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西藏③在西藏派驻镇戍军云南:设立行省进行管理,派人传授先进技术台湾:元朝通过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8、元清两朝对西藏统治的加强元:①设立宣政院,地位于中书省同,其长官院使掌西藏实权②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西藏③在西藏派驻镇戍军清:多次平定准噶尔叛军;设置驻藏大臣二人分驻前后藏,监督西藏地方管理事务;设立“金瓶挚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