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祭拜祖先、扫墓祭奠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墓地扫墓、献花、祭祖,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风俗习惯。

一、祭祀祖先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和祭祀的仪式。

人们会清理墓地的杂草,整理石碑,然后在墓前献上鲜花、食品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祖先追思会,亲友们齐聚一堂,共同祭拜祖先,进行家族的团聚。

这一传统不仅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二、纪念英烈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是纪念英烈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向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纪念仪式上,人们会为烈士们献上花篮和鲜花,默哀表达哀思,祭奠烈士的英名。

这一活动也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激励着新一代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是人们追求自然、放松心情的绝佳选择。

因为清明时节已经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赏花赏景的好时候。

许多人会选择去郊外的公园、山区、湖畔等地方,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在踏青郊游的行程中,人们可以攀登山峰,游览名胜古迹,品尝美食,享受户外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

四、草帽舞草帽舞是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是清明节期间常见的一种活动。

舞者们头戴草帽,身穿民族服装,手持手绢或者花纹布质的小旗,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乡土味道,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草帽舞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激发生活活力,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

五、插柳迎春清明节也是一个气温回升、柳条抽绿的季节,因此有着插柳迎春的风俗习惯。

人们会通过剪取嫩绿的柳条,插在家庭门前或者窗户旁,以表示对春季的喜悦和美好的期盼。

插柳迎春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寓意着希望和新生。

六、食用清明节的美食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些特定的食品习俗。

中国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_清明节

中国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_清明节

中国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在中国清明节来临之际,有着许多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特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特色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三: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四: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五: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

清明节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到6日之间,这段时间,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

下面分享一下清明节的节日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祭祖扫墓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

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二、踏青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三、荡秋千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

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

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四、蹴鞠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

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

五、放风筝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

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六、拔河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七、折柳赠别汉族人在清明节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人们往往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因为“柳”与“留”谐音,以此来表示挽留亲友的意思。

古人送行时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此去他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安定下来。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天踏青的时节,以下是清明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

同时,也是家族团聚的机会,共同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

2. 踏青: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踏青游玩。

踏青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能舒缓工作压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3. 植树:清明节前后是植树的好时节,人们会在公园、街道、学校等地种植树苗,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做出贡献。

植树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也能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4. 放风筝: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放风筝,这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户外活动。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不仅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也寓意着放飞烦恼和祈愿幸福。

5. 插柳:清明节是柳树生长的时节,人们会在门前或屋后插上嫩绿的柳枝,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

插柳也是表达对生命敬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6. 荡秋千:在清明节期间,有些地方会有荡秋千的活动。

秋千高高荡起,人们欢笑着在空中飘荡,这也是春天游玩的一种方式。

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带来欢乐和放松的感觉。

7. 斗鸡:在一些地方,清明节期间会有斗鸡的风俗活动。

人们会将自己饲养的鸡带到指定的场地进行比赛,通过鸡的斗志和力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虽然这种活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但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这一传统。

8. 蚕花会:在一些南方地区,清明节期间会有蚕花会的风俗活动。

人们会祭祀蚕神,祈求蚕丝丰收。

蚕花会期间会有各种表演和民间活动,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9. 吃青团:清明节期间,有些地方会吃青团这种传统食品。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青艾汁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

吃青团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也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幸福。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通过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等活动,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命的尊重。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和吃寒食等。

我们就挑几个主要的习俗说说吧。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核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祖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添新土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插柳。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有关民间插柳有3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纪念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插柳的风俗。

踏青。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一、祭祖扫墓清明节祭祀祖先、扫墓是最主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带上鲜花、酒食等祭祀用品,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墓地,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人们会点燃纸钱、燃香敬祭祖先,还会摆放鲜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要扫墓,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二、植树立碑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是植树的好时机。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植树立碑,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是一种节日的环保意识。

通过植树立碑,人们也能传承先人的美好祝福,让后代子孙能够看到这些留存代代传承的碑文、树木,增加对家族、地域的情感认同。

三、踏青游玩清明节是春季踏青的好时节。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到郊外、山水之间,去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些景点也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踏青游玩不仅能让人们放松身心,还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四、吃清明粿在民间,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粿的习俗。

清明粿是一种寓意丰收和福气的面食,制作工艺精巧,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有的地方还会制作“柳串”、“青团”等食品,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福家人平安幸福。

五、清明祭车一些地区还有清明祭车的传统习俗。

祭车源自于古代行政区域的稷下祭车仪式,后来被列入民间宗教活动之中。

清明节祭车一般在早晨进行,人们会集结在居住地的广场或是村庄中心,由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带领祭车队伍,沿途边走边祭。

祭车队伍一般由鼓乐队伍带领,队伍中还会有一些扮演官员、士兵或是舞者等,很是热闹。

六、打马球比赛清明节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打马球比赛的传统活动。

马球被称为“体育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马球比赛是非常热闹的,一些马术能手都会参与其中,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在比赛中,人们会骑着骏马,手持球杆,翻飞着在比赛场上争夺胜利,场面非常壮观。

七、清明祭灶在部分地区,清明节有祭灶的习俗。

这一习俗原本是古代百姓为表示对灶神的尊敬,保佑家宅平安之心而发展起来的。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称为“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之⼀,节⽇的主题主要是扫墓和祭祖。

不同的地区清明节流⾏的习俗也不同,从古⾄今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欢迎阅读!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篇⼀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杜牧这⾸脍炙⼈⼝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的⽇⼦。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赐⽕、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个⼤节⽓。

寒⾷节是在清明节的前⼀天,每家都要断⽕,吃冷⾷。

冬⾄后105天谓之寒⾷,从前的这⼀天禁⽕,冷⾷,故⼜称“冷节”、“禁烟节”。

⼈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后再烧⽕,以⽰对亲⼈的怀念,由于⼈们常把寒⾷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与清明合⼆为⼀。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较盛⾏,扫墓俗称“上坟”。

这⼀天要去祖坟上填⼟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烧纸,举⾏祭礼。

有的⼈家要利⽤这⼀机会修整坟墓,⼤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所以说,⽆论家⾥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们祭祀完毕,都要进⾏野餐,将上供的⾷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表⽰节俭之意。

许多⼈家都要吃⼤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直延续⾄今。

有的⼈家还要捏⾯花,称作“蒸⼩燕”,吃⽩⾯⼩鸡和鸡蛋。

寓意⼩燕⼦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定要吃鸡蛋和⼩鸡,⼼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要带鸡蛋给⽼师以表敬仰。

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图案的纸贴在家⾥,家中不招蝎⼦、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

清明节北方的习俗

清明节北方的习俗

清明节北方的习俗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一:祭祖扫墓在北方,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前去祭拜祖先,烧纸、烧香,给祖先上供。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表达中国人孝敬祖先的一种方式。

在北方地区,人们会早早的打扫和整理祖坟,为祖先“扫墓”。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二:游园赏花清明节时节,春风荡漾,万物复苏,正是郊游赏花的好时节。

在北方,人们会到郊外的公园或风景区游玩,赏花观景,享受春天的美好。

清明节赏花游园也是北方地区传统的习俗之一,人们习惯性的选择这个日子外出郊游赏花,祭奠春天的美好。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三:踏青踏春农历清明,正是春天万物生发的季节。

在北方,人们会选择这个时候到郊外踏青踏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踏青踏春已经成为了北方清明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清明时节,春风拂面,花香满园,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在大自然中享受春天的气息。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四:挂柳枝在北方,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是挂柳枝。

挂柳枝是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挂上柳枝,因为柳枝是北方春天里最早发芽的树种,挂柳枝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好收成。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五:吃青团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也包括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清明时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做法是将粳米、黄豆、绿豆、绿花生等磨成粉,加上碱水,搓成面团,再放入糯米、豆沙等馅料,压成形状。

吃青团是北方人在清明节的传统,也成为了北方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六:打马球在北方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打马球。

打马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是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的一项传统活动。

清明节时节,人们会在田间开展打马球比赛,展现农民的智慧和勇气。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七:蒸青团北方地区的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蒸青团。

蒸青团是北方地区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蒸青团,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这美食,并欢庆节日。

蒸青团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个习俗。

北方的清明节习俗八:绣美人在北方的清明节,人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民俗习惯与风俗特色

清明节的民俗习惯与风俗特色

清明节的民俗习惯与风俗特色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还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以下是清明节的民俗习惯与风俗特色。

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扫墓祭祖。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家族墓地,清理墓碑和墓地周围的杂草,并向祖先敬献花束、黄纸、食品等供品。

同时,人们还会焚烧纸钱和纸财寄托哀思。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2. 神道游行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举行神道游行的传统仪式。

游行队伍由当地庙宇的道士、佛教徒和信众组成,穿着传统的礼服和服饰,手持佛经、道经和牌位等。

游行队伍逐个拜访每一座路边的神龛和祠堂,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为当地带来好运和福气。

3. 踏青郊游清明节还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结伴前往郊外的公园、山野、湖畔等地,欣赏春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郊游中,人们会采摘嫩绿的新叶,取名为“春草”,将其带回家中插在头发上,寓意新生和希望。

踏青也是人们纳凉、放松心情的方式。

4. 吃清明粿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吃一种特殊的食物——清明粿。

清明粿是一种糯米和红枣制作的甜品,形状小巧玲珑,甜味扑鼻,寓意团圆和美好。

在清明节这天,家庭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其中清明粿是必不可少的一道。

5. 插柳扶蒿据传统习俗,清明节还是柳树抽芽、菜蒿生长的时节。

人们会去采摘柳树枝条和菜蒿,将其插在家中或墓前,寓意生机和春天的到来。

特别是插柳,象征着长寿和幸福。

这一习俗也成为了群众欢度清明节的一种方式。

6. 动物祈福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参加特殊的活动,如放风筝、放鞭炮、放蜈蚣、放水灯等,以表达愿望和祈福。

这些活动被认为可以驱逐厄运、预防疾病、祈求平安和好运。

这些民俗习俗体现了对健康、幸福和繁荣的追求。

清明节的民俗习惯与风俗特色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通过扫墓祭祖、神道游行、踏青郊游、吃清明粿、插柳扶蒿和动物祈福等习俗,人们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祈求祖先的庇佑和祝福,同时也赋予了自身勇气、希望和幸福的向往。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清明节有什么趣味活动清明节清明的主要活动有祭祖、郊游、吃清明团等。

古代有蹴鞠、斗鸡、禁烟等传统活动。

祭祖: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所以祭祖是清明的主要传统习俗。

清明节祭祖的主要仪式是上坟扫墓。

扫墓这一天,要把祖宗坟的周围清理干净,然后摆放祭品。

因为现在提倡文明扫墓,一般用鲜花代替祭品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踏青: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时候也是人们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在郊区祭祖后,也会和亲朋好友一起春游。

男女老少一起散步,欣赏春光,放松心情。

吃清明节:清明节前后,是人们吃清明节的时候。

吃清明团主要源于古代清明节吃不冒烟火的冷食的传统。

现在吃清明团成了不抽烟不上火的人的节日食品。

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被迫流亡。

在流放期间,没有食物可吃。

大臣介之推从他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锅肉汤给晋的儿子喝。

重耳吃了之后,他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但他在被养大时忘了奖赏介之推。

介之推退休了。

重耳带人请重耳出山,放火烧山时不小心烧了介之推。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被严重焚毁。

清明节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传统清明节天气暖和,正是游玩的好时候,所以人们走出家门,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清明节有踢足球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踢足球的传统。

随着人们对运动的热爱,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清明节有扫墓的传统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

这一天,游子和家里的亲戚来到祖先的坟前祭奠,缅怀祖先和家族的历史。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清明节的恐怖习俗之一:睡墓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到墓地睡觉。

他们会在先人的坟前生火,焚香祭祖,并在墓地上搭起帐篷,然后在墓地上过夜,以示孝敬和怀念之情。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行为简直就像是在与鬼魂为伍,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还有一些人传言说,在清明节的夜晚,鬼魂会出来游荡,觊觎睡在墓地的人的生命。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选择在墓地上过夜,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之二:打鬼鞭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在清明节会举行打鬼鞭的活动。

打鬼鞭是用一种特制的鞭子,上面缠满了红绳和铜钱,这种鞭子被认为可以驱赶鬼魂和恶灵。

人们会在夜晚围着村子转一圈,用鞭子打地面,声音噼啪作响,吓走了隐匿在村庄之中的鬼魂。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高喊着一些古老的咒语,祈求鬼魂远离,这种咒语更是给人增添了一层神秘和恐怖的感觉。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之三:踢阳宅在一些地区,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期间踢阳宅的活动。

所谓的踢阳宅,就是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鬼屋或者积怨深重的地方去踢三脚。

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摆脱厄运和厄苦,逢凶化吉。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祭拜的方式简直就像是在与邪灵为伍,让人感到胆颤心惊。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之四:食鸽子在一些地区,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吃鸽子。

他们认为,清明节吃鸽子可以增加家庭的祥和和百福之气,驱赶厄运。

然而,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和不安。

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食鸽子会引来不祥之物,让人陷入危险之中。

清明节的恐怖习俗之五:背尸坟在一些地区,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背尸坟。

所谓的背尸坟,就是在这一天,人们会到一些古墓和荒地上挖掘尸骨,并将其背回家中,再进行祭祀和祭拜。

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鬼魂的庇佑和保佑。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做法简直就像是在招惹邪灵,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总结来说,清明节虽然是一个祭祖的节日,但在一些地区却有着一些恐怖的习俗,让人感到不禁担心和恐惧。

清明节不同地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不同地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不同地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不同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地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一、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清明节常常被称为“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花,尤其喜欢去郊外公园或风景区。

许多人会提前准备好自己喜欢的食品和水果,一家人一同前往郊外野餐,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是给亲友扫墓。

人们会带上清明花,整理墓地,并在墓前烧纸、烧香,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思念之情。

二、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清明节则又称为“上坟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集中前往祖先们的坟地祭拜。

此习俗起源于追溯尊祖之风。

南方人会提前准备祭品,如糕点、水果、酒水等,然后整齐地摆放在祖先的墓前。

在祭拜过程中,还会烧纸、烧香,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此外,还有一项受欢迎的活动是放风筝。

由于清明节时天气晴朗,适合放风筝,所以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放风筝,增添节日的氛围。

三、西南地区在西南地区,清明节被称为“踩青节”。

如果说北方是“踏青”,南方是“上坟”,那么西南则是“踩青”,区别虽小却别具特色。

踩青是一种集郊游、扫墓、祭拜祖先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风俗活动。

人们会选取一些旅游景点或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结伴出游,并在途中顺道扫墓祭祖。

这一天也是亲友团聚的好时机,人们会相约一同踩青,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机。

四、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又不同于其他地方。

这里的人们会在清明前后,选择出游登山。

西北地区地势较高,多山且空气清新,所以登山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

不少人会选择一些名山景点或者附近的小山丘,攀爬山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并且在山顶上放风筝,留下美好的回忆。

除此之外,在清明节期间,西北地区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那就是“晒太阳”。

人们会利用阳光明媚的天气,坐在露天场地,目测太阳直射角度,享受阳光的温暖和照射。

综上所述,清明节在不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无论是“踏青”、“上坟”、“踩青”还是“登山晒太阳”,每一种风俗都彰显了地方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清明节有哪三个民族的习俗

清明节有哪三个民族的习俗

清明节有哪三个民族的习俗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清明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日子。

在清明节当天,汉族人民会整装出行,到祖先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期间还会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比如踏青赏花、吃清明团子、插柳等。

踏青赏花是一种追逐春天,领略自然美景的方式,很多地方都会举办踏青赏花活动,游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团子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传统食品,寓意团团圆圆,寓意着家人团聚。

而插柳则是一种风俗习惯,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到柳树下插入柳条,以求得长寿和健康。

这些习俗活动都是汉族在清明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深受人民喜爱。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彝族人民在清明节期间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和民俗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在清明节当天,彝族人民会到祖先陵园祭拜祖先,献上酒、鸡、猪等祭品,祈祷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此外,彝族还有一种名为“拴马节”的传统习俗,这是一种祈福活动,人们会牵着马绕着祖坟绕三圈,以求得风调雨顺和风调雨顺。

另外,彝族还有一种传统习俗叫做“酒席”,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进美酒美食,畅饮畅聊,度过一个愉快的清明节。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清明节在壮族民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清明节期间,壮族人民会到祖先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鸡、酒等祭品,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另外,壮族还有一种名为“甩山母”的传统活动,这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甩山母”仪式,祈祷大地生机勃勃,风调雨顺。

此外,壮族还有一种叫做“拔河”的传统游戏,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组织拔河比赛,以求得风调雨顺和丰收。

这些习俗活动都是壮族在清明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深受人民喜爱。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祭扫祖先、追思先人的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节日。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清明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2、折柳赠别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3、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4、拔河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5、蹴鞠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

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

清明节的风俗特点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特点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特点有哪些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传统的祭祀节日。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去祭扫祖先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祭拜之情。

除了这个主要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与风俗特点相关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介绍清明节的风俗特点。

一、祭扫墓地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特点之一就是祭扫墓地。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将祭祀用品和鲜花等携带到祖先的墓地前。

他们会整理坟墓,清除杂草,然后点燃香烛,上供纸钱,并且磕三下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这个祭祀的过程被认为是与祖先进行沟通的方式,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天气适宜,这也是人们出游踏青的最佳时机。

在清明节这一天,很多人会选择到郊外公园、山区或者近郊景区去踏青赏花。

尤其是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踏青赏花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风俗活动。

三、助浴节在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地区,有一项独特的清明节风俗活动——助浴节。

助浴节起源于古代的桓江县,后来传播开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河流或者水塘中举行助浴活动,以此迎接夏季的到来。

在助浴活动中,人们互相泼水、湿身,相互嬉戏、欢笑,寓意着洗净身上的烦恼、污垢,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四、蔬菜人在江南地区的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制作蔬菜人。

蔬菜人是由不同的蔬菜、果实等鲜活食材制作而成的小人形状。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将自家菜园中种植的蔬菜等食材制作成小人,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平安。

现如今,制作蔬菜人已经成为了江南地区一项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五、插柳条在江苏苏南地区,人们在清明节还有一项特殊的风俗习惯——插柳条。

在清明节,人们会到江边或者湖边等水域地区,采摘一些嫩绿的柳条,并将其插入家中或者门前,寓意带来春天的盛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踢毽子在北京等地,清明节还有一项古老且受欢迎的风俗活动——踢毽子。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互相之间组织比赛,用脚尽力将毽子踢起,并用脚踢着毽子抛高,以此展示技巧和身体的灵活性。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禁忌1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一、祭祖扫墓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二、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三、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四、放风筝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

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五、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六、挂纸“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

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清明节的农历时间和习俗

清明节的农历时间和习俗

清明节的农历时间和习俗清明节和中华民族的习俗息息相关,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民众除了要祭扫先人的坟墓外,还有踏青、植树、哀悼、旅游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同时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有着精确的生活方式和节气相结合的标志(可以说这个节日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特殊的节日)。

这一天气温适宜、春暖花开,正是踏青的好日子。

在中国,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的日子,也是一个思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清明祭祖扫墓是人们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缅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奠先人,扫墓告慰,缅怀先人,感恩情至。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清明节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这一天也会在亲友和家人之间相聚,一起感受亲情、友情和家族的温暖。

清明节与踏青活动也是密不可分的,踏青又称赏春游玩、春游踏青、游春等,是古代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古往今来,无论是诗人、文人还是官员百姓多以此时赏春游玩,乃至陶渊明更是把踏青活动推上了高度,下面有一篇古文宣扬了踏青游玩的快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是霏是霏花明木,市桑市桑乱蜂飞,春私翩翩春私来,路人行人了几回?这是一首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了人们在清明时节赏春踏青的愉悦心情,以及大自然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色。

而在现代社会,踏青已经成为了人们清明节的必备活动之一。

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

在江南地区,有忌超过头、忌嫁娶、禁打长短、勿泄阴符等许多传统的民俗习惯。

而在北方地区,除了祭祖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踢毽子、放风筝、骑马踏青、摊大棚、晾小河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南京等地,清明节还有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拜祭鲍文卿。

拜祭鲍文卿是南京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传统习俗。

相传“文卿公”生于南宋年间,是当地治水名官,富有仁德,广交善良。

群众对他十分推崇,每年清明节都要祭奠他,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南京城的清明节,不但要在山上祭奠,“文卿公”还要以船,由长幡牵连到下游,仪式十分隆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
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风俗习惯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祀
清明扫墓,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

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
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桐乡、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等等。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