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的宝物介绍
故宫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中最为珍贵的展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宝贝。
以下是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宝物介绍:
1. 长信宫金鳌双首杯: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金器。
杯子造
型为两只鳌龙相对,中间以花卉图案点缀,十分精美。
杯底刻有“长信宫”和“嘉靖十年”字样,寓意长寿和安康。
2. 清代乾隆御制玉瓶: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玉器,由当时的皇
帝乾隆亲自下令制作。
玉瓶整体呈鼓形,带有青色和白色的纹路,精致的雕刻和细腻的纹理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3. 清代乾隆御制琉璃瓶:这是一件以玻璃制成的宝物,亦是由
乾隆皇帝下令制作。
瓶身呈现出深蓝色和浅蓝色的交错和谐,瓶口则镶有铜制的花卉图案,十分华美。
4. 元代青花鱼纹瓷盘:这是一件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
瓷盘上绘有鲤鱼和荷花,栩栩如生,呈现出优美的造型和色彩。
5. 清代乾隆御制绣球: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刺绣作品,由乾隆
皇帝下令制作。
绣球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动植物、花卉、山水和人物,技艺之高令人惊叹,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宝贝,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辉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保护。
- 1 -。
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
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其中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
一、政治宝库明朝的故宫博物院内收藏了众多政治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朝的玉玺。
玉玺是明朝皇帝的象征之一,也是皇权的象征。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玉玺有多种,包括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玉玺和明世宗朱厚照时期的玉玺等。
这些玉玺记录了明朝帝王的权力与威仪,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实物证明。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大量明朝的古代文书和官方记录,这些文书和记录为我们了解明朝政治、制度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故宫博物院中的明朝册封文书便反映了明朝帝王的封爵制度、外交政策等重要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
二、经济宝库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也反映出了明朝的经济实力和风貌。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朝的财政文物,如珍贵的宝石、名贵的器物和古代钱币等。
这些文物记录了明朝时期的经济交流、财政政策和商品流通等方面的情况。
在故宫博物院的财政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独特的官方货币和商业交易工具。
例如,明朝时期广泛流通的“宝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文物,它不仅反映了明朝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制度,还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
此外,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明朝商道的繁荣景象。
明代的商业繁荣带动了许多手工业的兴盛,各种名贵的器物和艺术品如瓷器、玉器、铜器等成为了明代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物见证了明朝经济的繁荣,也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工艺技巧和审美水平。
三、文化宝库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也展示了明朝的文化宝库。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明朝的书画文物。
明代书画艺术水平极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名家书画作品如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的作品无疑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本文是关于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感谢您的阅读!印章,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
领钱,请盖章!签约,请用印!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押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猪公身上,也免不得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甭说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处处可见,且与三千岁的老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质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象,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玺印之乾坤大矣哉!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与制作的历代铜印1650余枚、玉石宝章近250件;有国人捐赠与寄存的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的两方中国最早的商代铜玺。
时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方寸之印,蕴含无限。
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边款斑斑,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唤取共鸣。
游走在既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印章大观——各种印材与印钮印章是什么?有印身、印面,可复印(重复压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往上跻登篆刻艺术巅峰、往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
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铜、瓷、琉璃须经镕铸或窑烧外,其余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从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后加工。
印钮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绶,便于钤抑,后来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于顶端装饰各式钮形,十分生动。
晚期石章或雕平钮,或刻薄意,浅饰印身,饶富诗意。
1.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抑压复制纹样和记号,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玉石、牙角、竹木等。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
故宫博物院文化珍品解读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文化珍品。
这些珍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对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文化珍品进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看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珍品——明代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的一部巨型图书,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科学知识、艺术作品等等。
这部巨著共有二万四千二百卷,几乎收录了当时中国的所有知识。
这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永乐大典》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之后消亡的知识和艺术作品。
其次,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些历代玉器。
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材料,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的玉器收藏丰富多样,包括器皿、饰品、玉璋、玉瑗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乾隆皇帝的玉器收藏。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玉器收藏家,他非常注重玉石的材质和工艺。
据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收藏了约五万余件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创作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再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
唐寅被誉为“文人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笔墨简练而著称。
唐寅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文献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故宫博物院的古籍收藏涵盖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文集,收录了中国古代的数千部文献。
溥仪献宝:乾隆田黄石三连环玉玺
溥仪献宝:乾隆⽥黄⽯三连环⽟玺溥仪献宝:乾隆⽥黄⽯三连环⽟玺在故宫博物院不计其数的珍宝⽂物中,有⼀件乾隆时期的⽥黄⽯印章,是由三颗印组成的,雕刻⼯艺精湛,但并不华丽,与周遭那些极尽繁复的宝贝⽐起来豪不起眼,但这背后却有⼀番故事。
看过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传《我的前半⽣》的朋友应该对这枚印章印象颇深,这枚三联章是由溥仪悄悄带出宫,并在他劳动改造期间上缴的。
在其⾃传中的第⼋章,还浓墨厚彩的专门辟出⼀节叫做“乾隆的⽥黄⽯印”来描写其上缴的经过。
书上写道:“我不断地绞着脑汁,寻思着讨好所⽅的办法......这⼀天,我⼜想起了在苏联⽤过的故技——献珠宝。
可是,我的珠宝都是偷藏着的,怎么好拿出来?⽽且⿊⽪箱⾥剩下的都是最精选的,实在舍不得。
如果只拿⼀部分,在这铁笼⼦⾥,也没有办法背着⼈去挑选。
想来想去,想起了我⼿头的⼀套乾隆的太上皇⽟玺,这是⽤⼀块⽥黄⽯精雕的由三条链⼦连在⼀起的三颗印,是我很⼼爱的东西。
⼊狱时所⽅检查⾏李也看见过它,看来,现在只有拿出来这样东西来了。
”随后溥仪还写了报告,提出献宝,报告是这样写的:所长先⽣:我请求所长转代呈我们⼈民政府,我希望将我家存的宝贵的古物⽥黄⽯精致雕刻的图章三件(连锁结成⼀个)和另⼀件⽥黄⽯图章,献给祖国,做博物馆的陈列品,供给各界⼈民的观览。
如蒙政府采纳,我⾮常觉得光荣和感谢......报告送上去了,⽥黄⽯的乾隆印也献上去了,所⽅也收下了。
可是关于反响,依然看不出来。
我想,这可真是⽯头扔到⼤海⾥去了......。
我想:⽯沉⼤海,总⽐惊涛骇浪要好。
从上⾯的⾃传内容可以看出,溥仪在改造初期还是⼼怀⿁胎,并没有完全接受改造,⽽是依然想⽤贿赂的⽼办法来博得同情。
政府虽然没有受到贿赂的影响,但是却也成全了溥仪的“好意”,把印章放到了故宫进⾏展览,这才使我们今天能在珍宝馆看到这样⼀件“朴素”的宝贝,也见证了溥仪由⼀个帝王渐渐改造为⼀个中华⼈民共和国良好公民的历程。
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读研究生时,从一位老师那里得到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方玺。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枚玉玺是仿品。
因为,玉玺外表朴素寒酸,没有雕龙刻凤,不象皇帝的东西。
我们都是理科生,对文物了解并不多,就把此事搁下了。
后来,我把玉玺给我认识的一位古玉收藏人士鉴定,他认为,从玉玺表面特征判断,该玉玺至少存世300年以上。
再后来,我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许多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们对这枚玉玺的看法和意见却各不相同,有人说真,有人说假。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枚顺治玉玺。
我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论文,让更多的人了解顺治皇帝,了解顺治玉玺,也更希望大家对我的研究不吝赐教。
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研究作者:李理联系邮箱:liligucas@摘要本文对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太和主人”玉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这枚玉玺的来源是:大约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期间,一位老师(为避免其他争议,不公开其姓名)给我的。
据这位老师说,他于20世纪50年代,在东德(民主德国)留学期间,从东德的同学手里获得这枚玉玺,之后带回中国。
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鉴定过这枚玉玺,并给出不同的鉴定意见。
由于专家们对这枚玉玺的鉴定意见不同,所以在本篇研究论文中,我对该玉玺暂且称为“疑玺”。
疑玺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大致规格:4.1×4.2×8.1公分;印文:太和主人;侧款:顺治己亥二月御刻。
下图是疑玺图片:本文对疑玺的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疑玺印文的研究。
被所有人质疑的一个关键错别字-------疑玺的印文“太和主人”中的“主”字篆刻得很象“生”字。
广东韶关市南华寺有一块顺治时代的文物“敬佛碑”,这块碑目前是韶关市政府保护文物。
碑上篆刻了一枚顺治“太和主人”钤印图案,这枚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我的疑玺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是一模一样的,也是很象“生”字!!!就是说,顺治玉玺中的“主”字的字体非常特殊,和普通文人印章中的“生”字的字体是一样的。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汉印书体由秦“摹印篆”约定俗成,成为专⽤化的书体,书风较⼀般使⽤的篆书更为平正端⽅。
秦、汉定制“摹印”为专⽤书体之⼀,以适应印章的特殊形式。
这⼀书体沿⽤⾄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是西晋以后书写渐趋草率,其程度与时代推延⼤致可成正⽐。
银龟纽“琅邪相印章”银龟纽“琅邪相印章”,印⾯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形,龟纽。
印⽂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
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前伸,“相”字“⽬”旁上加⼀短竖划,为东汉时印⽂特点。
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
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系琅邪国之物。
铜⿐纽“蠡吾国相”印铜⿐纽“蠡吾国相”印,印⾯2.4×2.4cm,通⾼2.3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横⾏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
“相”为汉朝诸王国⾏政长官名。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铜⿐纽“池阳家丞”印铜⿐纽“池阳家丞”印,印⾯2.5×2.5cm,通⾼2.5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正挺拔,充满印⾯。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铜⿐纽“东郡守丞”印铜⿐纽“东郡守丞”印,印⾯2.4×2.4cm,通⾼2.1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
印⽂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笔势特点。
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铜⿐纽“吴房长印”铜⿐纽“吴房长印”,印⾯2.3×2.3cm,通⾼2.4cm。
印铜铸,⽅形,⿐纽。
印⽂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
印⽂中“长”系指县主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三百⽯”。
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
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
外椟绘凤文。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
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
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
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
故宫大吉宝玺收藏价值
故宫大吉宝玺收藏价值故宫大吉宝玺是故宫建立600年来首次出品发行的生肖对玺,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发仪式。
故宫领导和玉玺鉴定专家、创作作者等重量级嘉宾纷纷到场助阵并题词。
在收藏行业中,资深的藏友们都清楚,故宫一直以藏为主,很少发行和田玉收藏品,只有在周年大庆的时候才会少量的发行一些纪念收藏品,所以故宫作为国家单位并且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单位,其出品的收藏品必然属于精品收藏。
因为故宫发行的收藏品采用的是和田玉材质,在近10年来,故宫和田玉收藏品引领故宫收藏品题材,许多的故宫收藏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且都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比如:故宫出品的《中国飞天宝瓶》在2016年中国秋季拍卖会中以高价拍出的,得到香港国际收藏品市场的认可,仅仅2个月便大幅升值。
相信同为故宫出品的《故宫大吉宝玺》必将会快速的得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认可,价值也会迅速倍增。
再如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1980年生肖猴票,其单枚身价远超黄金市场价格。
而故宫建立600年来首次发行的首轮首套生肖鸡年玉玺收藏品《故宫大吉宝玺》以珍稀天然的和田玉整玉整雕而成,具有首次和珍稀的双重价值。
再看近年来高价值的玉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是难得一见的,而《故宫乾隆三宝》大全套首次在2016年登入香港秋季拍卖会时,就以178万元的高价成交。
所以《故宫大吉宝玺》大全套包含有白玉版、青白玉版、碧玉版及青玉版,若是全套入手必将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全国限量发行的环境下,每收藏一对该套《故宫大吉宝玺》,在玉玺收藏品市场上就会减少一对,并且好的号段都在不断的背藏友们珍藏,出现同号的几率极小,所以早些时候收藏全套并同样号段不仅寓意好,价值也会更高,升值空间也不言而喻,将比不一样号段的升值幅度要大的多。
不仅玉玺收藏品市场对该套《故宫大吉宝玺》行情走势看好。
同时故宫杂项玉器鉴定专家张淑芬也对《故宫大吉宝玺》的艺术价值做出很高评定,她评价到“《故宫大吉宝玺》是故宫出品的丁酉年生肖对玺,‘玺出宫门’保障了它具有正统宫廷皇家玉器血统,价值远超故宫再造,未来升值不可估量!它既融入了匠心精神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当代玉雕文化的创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极具故宫文化特色”。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及介绍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
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
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
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
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
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
”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
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
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
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
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
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
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
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
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
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
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
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介绍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博物馆以其众多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
其中,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藏品通常都是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中,这些“镇馆之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瑰宝。
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中,每一件“镇馆之宝”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将带你一起走进中国几座知名博物馆,一起领略一下它们的“镇馆之宝”。
1. 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拥有着丰富的宫廷文物和明清古代艺术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莫过于《清明上河图》了。
这幅卷轴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其宏大的场面、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开封城市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生活情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有着“中国第一铜器”之称的“司母戊鼎”。
这座青铜圆腹方口方耳三足鼎,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老青铜文明的痕迹,展现了中国古代冶炼和铸造技艺的精湛,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杰作。
3. 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当属秦始皇兵马俑了。
这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军事遗迹,由无数个规模宏大的兵马俑组成,再现了秦代的军事阵容和生活场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社会和文化的珍贵实物。
4. 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则是被誉为中国陶瓷之最的南宋定窑“天青釉凤首壶”了。
这件瓷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活化石”和“活化器”,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一颗珍贵的璀璨明珠。
这几处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一不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国玉玺在哪里
传国玉玺在哪里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传国玉玺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传国玉玺据传最早由于殷商,后又由周朝继承并发展,最终形成了周禅制度,君主封赐他的臣子以玉玺为主,此举可以使臣子世世代代传承周朝政权,进而确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制。
继秦朝之后,传国玉玺象征了继承仪式,也代表了中央王权的象征。
传国玉玺虽然有很多,但每一只都是由皇帝尊贵的颁发的,而且每一只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含义,是皇室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演变,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之一。
现如今,由于历史的演变,传国玉玺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只有部分传国玉玺留存在中国国内。
根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国内的传国玉玺主要分布在故宫博物院、天、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中,还有一部分在私人收藏中。
传国玉玺在世界珍宝中也有其特殊的地位,许多国家的皇室家族都收藏有传国玉玺,甚至还有一些外国的皇室家族也偶尔会收藏传国玉玺。
目前,传国玉玺被众多博物馆收藏,许多国家典藏着传国玉玺,作为历史价值不可估量的精美艺术品。
传国玉玺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体现。
传国玉玺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千古珍贵的文献,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值得人们珍视,维护它的艺术价值,使它成为一件永恒的瑰宝。
天涯孤旅·王冰E书 文物典藏
一、书法篆刻类㈠、《中国历代书法家系列》E书[Ⅰ](49本/按上传时间排列)01、王羲之02、张旭03、怀素04、欧阳询05、颜真卿06、柳公权07、赵孟頫08、褚遂良09、米芾10、王献之11、王铎12、苏轼13、文徵明14、祝允明15、董其昌16、张瑞图17、邓石如18、石涛19、吴昌硕20、何绍基21、金农22、郑燮23、林散之24、伊秉绶25、刘墉26、弘一法师27、赵佶28、翁同龢29、齐白石30、释担当31、李邕32、启功33、赵之谦34、黄庭坚35、蔡襄36、鲜于枢37、王宠38、徐浩39、倪瓒40、吴琚41、张即之42、王文治43、溥儒44、文彭45、宋曹46、张芝47、皇象48、钟繇49、郑孝胥㈡、《中国历代书法家系列》E书[Ⅱ]01、黄道周02、白蕉03、舒同04、查士标05、邢侗06、包世臣07、徐渭08、傅山09、虞世南10、张裕钊11、钱沣12、唐寅13、吴大澂14、吴让之15、沈曾植16、郑簠17、陈鸿寿㈢、《书法珍藏》E书01、《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精品欣赏》02、《扇面书法120幅》03、《近三百年书法名家楹联精选集》04、《碑帖集联欣赏05、《明清书法名家作品选》06、《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书法》07、《明清书法名家作品选》㈣、《中国书法理论典藏集》系列E书01、《书论精粹》02、[清]包世臣:《艺舟双楫》0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04、[元]盛熙明:《法书考》0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06、[明]张绅:《法书通释》07、[明]赵宧光:《寒山帚谈》08、[明]杨慎:《墨池琐录》09、[元]郑枃《衍极》10、[明]潘之淙:《书法离钩》㈤、《敦煌书法典藏集》0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2、《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经》03、《妙法蓮華經》04、《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㈥、其它书法类E书01、《毛泽东手迹》电子书02、《清代帝王书画欣赏》㈦、中国篆刻艺术典藏集》01、《历代篆刻艺术欣赏》02、《齐白石篆刻艺术欣赏》03、《黄牧甫篆刻艺术欣赏》04、《吴让之篆刻艺术欣赏》05、《陈鸿寿篆刻艺术欣赏》二、钱币收藏类E书㈠、《金银币欣赏典藏集》系列E书[共27册]《1979金银币欣赏集》——《2005金银币欣赏集》㈡、其它钱币收藏类E书01、《流通纪念币欣赏》02、《流通纪念币装帧卡欣赏》03、《德国马克纪念银币大全》三、《文物典藏》系列E书01、《故宫博物馆藏(秦汉,魏晋南北朝)瓷器欣赏》02、《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隋唐五代)陶瓷品欣赏》03、《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宋)陶瓷品欣赏(1)》04、《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宋)陶瓷品欣赏(2)》05、《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06、《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明)陶瓷品欣赏(1)》07、《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明)陶瓷品欣赏(2)》08、《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清)陶瓷品欣赏(1)》09、《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清)陶瓷品欣赏(2)》10、《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清)陶瓷品欣赏(3)》11、《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清)陶瓷品欣赏(4)》12、《浙江省博物馆精品[瓷器]欣赏》13、《故宫博物馆藏翡翠器品欣赏》14、《故宫博物馆藏清宫如意欣赏》15、《故宫博物馆藏玉欣赏(1)》16、《故宫博物馆藏玉欣赏(2)》17、《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欣赏》18、《古钱币欣赏》19、《故宫博物馆珐琅器品欣赏》20、《精制珍品和田玉器品欣赏》21、《寿山石印钮艺术欣赏(1)》22、《寿山石印钮艺术欣赏(2)》23、《珍品精制玉器欣赏》24、《台湾故宫博院藏陶瓷品精品欣赏》25、《山东省博物馆藏陶瓷器品欣赏》26、《故宫馆藏文房四宝赏析》27、《中国古代书案用品欣赏》28、《清宫后妃首饰鉴赏》29、《北京故宫馆藏:乐器科技仪器杂件》30、《明清家具鉴赏》31、《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32、《武汉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33、《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34、《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35、《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中国珍品瓷器》36、《西藏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37、《故宫珍宝馆珍宝精品欣赏》38、《故宫馆藏钟表欣赏》39、《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宫廷文物)鼻烟壶》40、《北京故宫馆藏雕塑赏析》41、《北京故宫馆藏漆器赏析》42、《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四、美术类㈠、《名画典藏》系列E书01、《宋代名家山水画欣赏》02、《清代名家山水画精选》03、《吴昌硕花卉作品选1》04、《吴昌硕花卉作品选2》05、《八大山人花鸟作品选》06、《八大山人山水作品选》07、《石涛山水花鸟画选》08、《张大千作品选》09、《明代名家山水画欣赏1》10、《明代名家山水画欣赏2》11、《五代宋元花鸟画精品欣赏》12、《黄宾虹山水画欣赏》13、《元代名家山水名画欣赏》14、《近代名家花鸟画欣赏》15、《李苦禅花鸟画欣赏》16、《明代名家花鸟画欣赏》17、《五代至北宋人物国画名作欣赏》18、《中国现代名家人物名画欣赏》㈡、美术欣赏01、《书中宝石——藏书票艺术》02、《藏书票欣赏》03、《剪纸艺术欣赏》04、《中国壁画艺术欣赏》05、《谢楚余写实人物油画》06、《范曾人物画欣赏》07、《杨之光国画艺术欣赏》08、《方楚雄动物画精品集》09、《姚伯齐泼彩山水画欣赏》10、《杨淑涛工笔仕女画欣赏》11、《颜伯龙花鸟作品选》12、《中国名家版画汇粹:中华百景图》13、《国画典藏集——中国画经典图库》14、《中国历届水彩画展精选》15、《雍和宮唐卡欣赏》16、女画家邹莉《百妃图》精彩作品选17、曾孝濂《中国云南百花图》[翻页E书]㈢、其它01、《世界空军机徽欣赏》五、摄影㈠、图片欣赏01、《影楼佳作欣赏》02、《国家地理动物图片集1》03、《国家地理动物图片集2》04、《精美的首饰》05、《中国野鸟图片珍藏集》06、《野生动物图集·哺乳动物》07、《中国珍稀动物》08、《金鱼欣赏》09、《世界上最性感的100辆车》10、《天然奇石欣赏》11、《花中君子——精品兰花》12、《色彩斑斓的珊瑚礁鱼》13、《Rarindra Prakarsa摄影作品欣赏》14、《惊艳的罂粟花》15、《各国国花欣赏》16、《大理奇石欣赏》17、《奇石欣赏》18、《奇石欣赏》(典藏集)19、《欧洲古文化艺术宝藏》20、《世界经典战斗机》21、《欧洲古文化艺术宝藏》㈡、人体摄影艺术01、《背后春色——女性背影主题的人体摄影集》六、集邮类㈠、“邮票欣赏”系列[8本]01、《邮票欣赏——花卉篇》02、《邮票欣赏——风景篇》03、《邮票欣赏——艺术篇》04、《邮票欣赏——体育篇》05、《邮票欣赏——名著篇》06、《邮票欣赏——建筑篇》07、《邮票欣赏——人物篇》08、《邮票欣赏——动物篇》㈡、其它集邮类01、《澳门邮票欣赏——1999》02、《香港邮票欣赏——1999》03、《台湾邮票欣赏——1999》七、工艺美术㈠、《中国工艺美术典藏集》系列01、《林如奎青田石雕艺术欣赏》02、《倪东方青田石雕艺术欣赏》03、《昌化鸡血石艺术精品欣赏》04、《艺宝斋石雕艺术欣赏》05、《林氏兄弟石壶雕刻艺术欣赏》06、《深圳汉王琉璃工艺精品欣赏》07、《中国当代大铜章》08、《中国枯木艺术欣赏》09、《精美的内画》10、《风筝精粹欣赏11、《中华艺术瑰宝--端砚》12、《牙雕艺术欣赏》㈡、盆景艺术01、《盆景艺术欣赏(一)》02、《盆景艺术欣赏(二)》03、《盆景艺术欣赏(三)》八、文学01、《培根论说文集》。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
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
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
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
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
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
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
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
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
”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
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
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
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
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
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贝勒,府邸位于城东北,即现在的雍和宫。
皇四子胤禛自幼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过着书斋的生活,在皇家的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文化和军事教育。
胤禛受封贝勒后,跟随康熙帝巡阅四方,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和硕雍亲王,确立政治地位,图耕织,修赐园,为继承人的位置不懈努力。
所以,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前,印章所反映的是胤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与僧人道士谈经论玄,似乎不问荣辱功名。
第一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 “雍亲王宝”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斋堂玺:有“朗吟阁” “御赐朗吟阁宝” “圆明园”“煮字亭” “五福堂” “竹梅烟合”“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有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收藏印有“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等。
传国玉玺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么?
传国玉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国玉玺。
这件玉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象征,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那么,传国玉玺真的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吗?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传国玉玺的历史与意义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传说,周武王在战胜商朝后,将玉玺赐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以示对其的信任和尊重。
此后,玉玺在历代王朝中一直被视为传承天命、维护天下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玉玺曾经被多个朝代使用过,包括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玉玺的形状是长方形,上面刻有“传国玉玺”四个字。
玉玺的正面刻有九个龙纹,象征着九州天下;背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十个字,意为天命所归,永享富贵。
传国玉玺的象征意义非常重大,它代表着天命所归、天下太平的理念,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传国玉玺的价值传国玉玺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文物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玉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的稀有性和珍贵性。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文物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
玉玺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玉材质地坚硬,刻画细腻,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玉玺在历史上曾经被多个朝代使用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传国玉玺在故宫博物院的地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故宫博物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传国玉玺也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文物之一。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
玉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同时也是文物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在故宫博物院中,传国玉玺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物之一。
《文物》杂志2011年第10期--顺治皇帝御用玺印_郭福祥
表一所列 的顺治御笔 书画 , 有些现仍 保存 在故宫博物院 。如 :编号 5 的《石渠宝笈》初编著 录的“画 竹轴” , 即《墨 竹图》轴 , 在“ 顺治乙 未仲 冬御笔戏写”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一);编 号 6 的《石渠 宝笈》三编 著录 的“ 画山 水轴” , 即《墨 笔山 水》轴 , 在“ 顺 治乙 未孟 冬御 笔戏 写”款 上 钤“ 广运 之宝”(图 二)。还有 未被 两书 著录 , 但 与编号 8 的《秘殿珠林》初编著录的“画罗汉轴” 钤有 相同玺 印的《画 山水》轴 , 在“ 顺 治乙未 仲 冬朔日写”款上钤“顺 治乙未御笔” , 在“赐 大学 士金之俊”款上钤“顺 治御笔” , 在 上部正中“ 御 笔”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三)。此 外 , 今立 于北 京市 正红 香村 法海 寺内 的顺 治御 赐“敬 佛碑 ” (图 四)上 , 在“ 敬佛” 二 字上 方钤“ 太 和主 人” , 在“ 为 万安 山 法 海 慧枢 和 尚 书”款 前 钤“ 体 元 斋” 。通过这 些作品 , 可 以了解“广 运之宝” 、“ 顺 治乙未御 笔” 、“ 顺治御 笔” 、“ 太和 主人” 、“ 体元
(原大)
图二一 “ 允中” 玺
图二二 “ 允中” 玺印面
历代玉玺简介
玉玺简介玉玺(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
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乾隆年间的玉玺“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
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
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春秋战国时,所有印章均称为“玺”,并有官玺和私玺之别。
官玺又称官印,是诸侯王颁发给下属各级官吏的凭证,即《说文解字》所说的“执政所持信也”。
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秦始皇即秦王位后,与太后长期私通的文信侯吕不韦怕奸情被已长大成人的秦始皇发觉,派舍人嫪毐诈称宦者混入宫中,得幸于太后,还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长信侯。
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审查。
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伪造秦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作乱。
结果被秦始皇发现其阴谋,他命令相国和昌平君、昌文君发兵包围叛兵,斩首数百,生擒嫪毐。
秦始皇车裂嫪毐及其同党,灭其宗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吸取嫪毐伪造玉玺谋反的教训,决定制作一套国玺,并由自己亲自执掌佩带,亲自铃盖,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他规定天子之印独称“玺”,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称“印”。
又规定以玉作为“玺”的专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为材。
这样,玉玺便成为皇帝的专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 Xl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
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
外椟绘凤文。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
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
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
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 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
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
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 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
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
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 ,纽高7.3cm,印面22.5 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 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 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
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
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
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 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cm >3.4cm,通高7cm。
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
印面篆书“五经萃室”。
“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
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
五经萃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 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过的痕迹。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1.4 X.4cm, 通高1.5cm。
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
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 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国,而七国图谋不退。
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破七国。
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亦属托名之作。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忽.1cm, 通高2.2cm。
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
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 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
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 意态恬静。
印材白玉无瑕, 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
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 元嘉元年(424 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 年)秋八月被诛。
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 名萧锋,字宣颖, 齐建元元年(479 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 封萧锋为江夏王。
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 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 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
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 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 年)立为江夏王。
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 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 委以朝政, 极受尊重。
卒后赠江夏王, 陪葬金陵。
“太原王玺”玉印, 明, 印面2.25 2.25cm,通高1.95cm。
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 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 白文, 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所谓“太原王”本为汉文帝时的封王,名刘参,汉文帝刘恒之子。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 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
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
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
刘参立17 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 年)卒,谥为孝王。
韩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3忽.3cm, 通高2.65cm。
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 辟邪钮, 印文字体为篆书, 白文, 右上起顺读“韩王之玺”四字。
印钮琢辟邪神兽,独角巨目, 扭首睥睨, 两前足踞地,身背后向下倾斜,借势于印材。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或汉初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韩王”本为楚汉之际或汉初的封王, 其时有三人得此封号。
最初, 项梁借名立诸王, 燕、齐、赵、魏皆已立王, 唯韩落后, 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 欲以抚定韩故地, 后项羽杀之。
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 项羽所立诸王均徒具其名, 随着征战忽东忽西, 实际皆未立足稳定。
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 将东出击楚,于是项羽又以吴令郑昌为韩王拒汉。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 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
三年(公元前204 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 被楚打败, 孙信一度降楚, 后得逃走复归汉, 汉仍以他为韩王, 从高祖定天下。
汉王六年(公元前201 年)十二月,徙韩王信于太原。
此时, 匈奴冒顿兵力强大, 骑兵三四十万,夺取黄河以南地。
七年(公元前200 年)秋,匈奴进军围困马邑,而此时汉廷也发兵来救, 怀疑韩王信谴使求和于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责信, “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亲自率军进击, 破信军于铜鞮, 信逃入匈奴部族。
汉军轻进被围, 成“平城之围”,后双方议和罢兵。
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信与汉军再战身亡。
“河南王玺”玉印,明,印面2.2 x 2.2cm,通高1.9cm。
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 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
印身如覆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
《史记•项羽本纪》载:“瑕丘申阳者, 张耳嬖臣也。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西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王申阳降,其地置为河南郡。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2.1 X.lcm,通高1.4cm。
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
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
陈胜*** 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
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
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
魏豹逃到楚军中,得援军数千人,复攻魏地。
此时项羽已破秦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 年),项羽封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
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败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军守荥阳,后再次受到楚军围攻。
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1 X.lcm,通高1.6cm。
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
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
《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汉二年(公元前205 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
三年(公元前204 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