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并验证,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分工协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活动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探究活动既要符合科学原理和方法,又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实验现象或者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开放性与引导性并重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同时也要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方法,避免盲目探索。

4、层次性和渐进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设计具有不同难度层次的探究活动。

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内容1、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生的疑惑。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可以提出“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而有的物体却会沉下去?”2、作出假设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和假设。

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因此,如何设计和实施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开展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一、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和启发性。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探究。

其次,要设计合适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探究任务,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

首先,教师应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指导,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主题和内容。

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

其次,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新,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和探究过程。

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

研究背景和意义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
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重
要内容。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究科学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
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该模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改革的影响。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三年级进行教学实验,采用问卷调查、观
察记录、学生成绩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旨在探究科学探究
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研究该方法对小学生研究效果
的影响。

研究实施步骤
1. 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等。

2. 进行教学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成绩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3. 进行教学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成绩比较、学生调查问卷等分析。

4.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预期效果
通过本研究实验,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2. 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研究效果的提升作用。

3. 该方法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某某.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教育, 2018(05): 76-78.
2. 张某某.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在小学科学中应用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02): 101-105.。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精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精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精品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思绪像被这光线激活,一股脑儿地涌了出来。

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课题研究方案,就让我以意识流的笔法,一气呵成吧。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每一片叶子、每一颗石头都像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通过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活动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就像是一道指引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1.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2.体验式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系统的认知。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步骤1.主题选择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水的三态变化”、“食物链与生态系统”等,让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

2.设计方案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观察、讨论等。

比如,在“水的三态变化”主题中,可以设计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等实验。

3.实施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3)实验: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要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4)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讨论与交流: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

4.活动评价(1)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

(3)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

四、预期成果1.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2.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3.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

4.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引言: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

一、科学探究活动的定义和目标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原则1. 学生主体性原则:科学探究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问题导向原则:科学探究活动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多样性原则: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包括多种实践活动、多种观察方法和多种实验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科学探究体验。

4. 系统性原则: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具有系统性,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到总结和归纳,形成科学思维的闭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步骤1. 预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实验视频、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3. 实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实践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实践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实践一、引言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介绍小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旨在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进行科学实践,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方案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关系到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方法等方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明确实验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例如想要了解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以“观察植物生长的时间和条件”的目的进行实验。

2. 步骤合理实验方案的步骤应当清晰和合理,步骤的次序应当能够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例如观察植物生长实验中,步骤可以设计为“播种-给予适当的水分和阳光-观察和记录生长情况”。

3. 材料准备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应当是容易获取和操作的,同时应当符合实验目的。

例如观察植物生长实验中,我们可以准备种子、花盆、土壤、水和阳光等材料。

4. 方法选择科学实验方法应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包括观察法、测量法、对比实验法等,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例如观察植物生长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获取数据。

三、实践经验分享在实施科学探究实验方案时,小学生可以参照以下经验分享,以提高实验效果和体验。

1. 注意安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小学生们应当注意安全,尤其是在使用化学试剂或进行火焰实验时要有成人的指导和监护。

同时,也要注意实验场所的整洁和安全。

2. 持续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生们要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并逐步总结和记录实验结果,以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效果。

3. 多样性实践科学探究涉及各个领域,小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科学主题进行实验探究,如生物、化学、物理等,以培养多样的科学思维和兴趣。

4. 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小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和效果。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探究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环节,对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期,通过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科学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科学工具和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2、问题驱动活动的起点应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开放性在探究活动中,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可行性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安全等因素,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1、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植物的生长”“水的净化”“电路的连接”等,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从而更愿意去探究。

2、明确探究目标目标要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例如,在“植物的生长”探究活动中,目标可以设定为“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是小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可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沟通能力。

本文将从探究主题、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一、探究主题1. 生命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繁衍等过程。

2. 物质科学:探索物质的本质、性质和组成,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

3. 地球科学:探索地球的奥秘,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质、气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4. 数学科学:探索数学的奥秘,了解数学的概念、性质和运用。

5. 社会科学:探索社会科学的问题,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象。

6. 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象。

7. 艺术科学:探索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了解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小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质疑、探索,形成自己的科学结论。

1. 确定探究主题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并确保探究主题具有科学性和可探究性。

2. 制定探究计划教师指导小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2)选择研究方法;(3)确定样本;(4)制定实验计划;(5)准备实验器材;(6)进行实验探究;(7)分析实验数据;(8)得出结论。

3. 进行探究实验小学生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 得出结论小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对探究主题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后,小学生需要对结论进行验证,以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5. 探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及时指导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保探究过程的有效推进。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一、选题背景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其中主题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主题探究通过真实情境的引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小学科学主题探究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步骤1.情境引入:通过真实情境、故事情节、图片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施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究问题,并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4.教师引导: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解决问题。

5.结果分享: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和分享,交流归纳经验和教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7.总结与评价: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主动性、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分析思维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作品评价: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如实验报告、调查问卷、成果展示等,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反思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分析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工具和材料:根据主题探究的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试管、昆虫标本等。

2.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书和多媒体资源,提供学生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参考。

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案实验名称:探索物体的密度实验介绍: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以探索物体的密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它们的密度。

实验材料:1.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球等)2. 钢秤3. 针管4. 清水5. 计算器6. 笔和笔记本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收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并将它们放在实验桌上。

2. 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钢秤将每个物体的质量测量出来,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测量物体的体积:将针管放入一杯含有足够水的容器中,使针管完全浸没。

将杯子放在我们确定好的平稳表面上,同时确保针管保持垂直状态。

用手指堵住针管的顶端,再小心地将针管取出,以保持水不会从针管中溢出。

4. 测量水的体积:使用标有刻度的针管,读取针管上水的刻度值,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将杯中的水倒掉,清洁针管并放在旁边备用。

5. 测量物体的体积:将每个物体逐一放入针管中,浸入水中。

注意,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当物体放入针管后,水位会上升。

用标尺测量水位上升的数值,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6. 计算物体的密度:根据测量的质量和体积数据,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每个物体的密度:密度 = 质量 / 体积。

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计算。

7. 比较物体的密度:将每个物体的密度进行比较,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

尝试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比其他物体更密集。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体的密度是不同的。

一些物体可能比较轻,但占据较大的体积,导致较低的密度;而一些物体可能比较重,但占据较小的体积,导致较高的密度。

2. 一些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密度,这可能意味着它们由相似的材料制成,或者它们的质量和体积比例相似。

3. 密度可以作为区分物体种类的一个指标。

通过测量密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的性质和成分。

实验应用: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计划引言: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探究与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发展,我们设计了以下小学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题: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探究与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启发他们关注和改善环境,保护自己的健康。

二、活动安排1. 活动一: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活动内容: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空气污染活动内容:学生自主组织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护方法。

实验内容可包括测定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比较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3. 活动三:研究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活动内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可以设计实验观察水中污染物对小水生生物的影响,比较不同水源的水质等。

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提高学生对饮用水安全的认识。

4. 活动四:关注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活动内容:学生调查和研究噪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设计减少噪音污染的方案。

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场景下的噪音水平,观察噪音对小白鼠行为的影响等。

教学目标:了解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培养学生保护自己健康的能力。

三、教材使用1. 选择教材:《小学科学》七年级上册该教材选取了与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内容,同时配备了大量实验案例和实验步骤,可供学生参考和实践。

2. 教材运用: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选择相关章节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一、概念的界定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1、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现行科学课程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对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都适用,而且涉及课外的设计比较少,所以,我们集中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资源,完善、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进而完善科学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的具体体现;4、问题与现状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程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于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三年;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我校班级人数较多,科学教师深感开展探究活动困难重重,一来实验材料多且不好准备,二来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能力不强;有的教师虽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但教学中存在活动环节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面面俱到,甚至在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探究活动效率低下,达不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机械地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限的实验器材,刻板地安排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教师停留在对学生程式性方法的指导上,或一问一答式地双向交流信息,而忽视探究的过程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之,教师总是不知不觉地限止学生的思维,总要把一些“脱轨”的学生扳到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的轨道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仍然较严重;学生探究科学和自主学习科学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创新;鉴于种种现状,我们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三、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条件及模式,改变教师以往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处理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为: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原来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到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上来;2、通过课例研究,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得出普遍规律;3、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四、研究内容所谓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提供各种条件,针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或每一个具体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研究、认识等各种探究活动,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现课标要求的创新设计;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探究活动内容,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现在可供选择使用的科学教材有七、八种版本;有许多探究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但有所异同;我们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适时选择能实现课标要求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研究;2学生从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科学课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自由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催化剂”、“发酵粉”,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潜在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尽其所言,互相启发,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对生活、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体验;要保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好奇的天性;要积极鼓励他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记录和积累各种问题,学会思考和提问;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经验不丰富,思考欠周全和深入,难免有些问题太大,不便于研究;有些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等,我们要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提出并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五、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着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从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2、案例研究法;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选择课例,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寻找环节教学规律,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理论假设,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多种操作样式;3、行动研究法;教师和专家共同合作,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研应用价值;采用课堂观摩、专家指导、案例分析等手段积极探索“探究”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再加专题研究,科技活动,竞赛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策略上争取专家指导,由全体科学教师共同参与,发挥群体合力,协力攻关,并讲究实效;六、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2、实施阶段a、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并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b、开展“问题的提出”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c、开展“制定计划”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d、开展“观察、实验与制作的方法研究”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e、根据研讨,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并反思;f、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g、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h、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七、研究的成果形式1、研究报告;2、教师论文集;3、录像课;4、科学探究案例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5、学生科学小论文集观察日记,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奇思妙想等和科技作品展;二0一三年九月。

科学实验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科学实验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科学实验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探索和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此,设计和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科学地设计和有效地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实验设计1. 确定实验目标: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

实验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确保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2. 选择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使学生失去兴趣。

3. 编写实验步骤:将实验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步骤,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清晰明了地传达给学生。

步骤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或难以理解的语句。

4. 准备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步骤,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器材。

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实施过程1. 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在实施实验之前,教师应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参与实验: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但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3.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进行观察和记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并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4. 分析和讨论: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他们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

5. 总结和评价: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学生可以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和讨论。

三、实验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实验记录和分析能力等方面。

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案例研究

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案例研究

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案例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科学实践,学生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设计和实施角度,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实施目标设定科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应该明确且具体,以便学生能够明确知道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侧重。

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我们设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过程;2.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3.培养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4.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巧。

目标的设定应体现课程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统一,既关注对知识的探索,也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设计与实施1.引入环节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故事情节、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做关联。

2.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参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可以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1)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在种子的发芽过程中,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节、观察芽茎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2)实验设计:学生可以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例如,观察不同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并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3)植物养护:鼓励学生每天浇水、给植物施肥、观察生长变化,并及时记录和反思。

3.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巩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报告、展示海报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深化思考。

三、案例研究效果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非常重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活动的有效性。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问卷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让他们对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方案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部分,科学探究实践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意义重大。

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小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实践。

一、实践目标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践内容1. 实践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确定具体的实践主题,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水循环等。

2. 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如观察天气变化、制作植物标本、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等。

3. 实践步骤:根据实践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能力,确定具体的实践步骤,并分配任务给学生。

4. 实践材料和设备:根据实践步骤准备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试管、实验器具等。

三、实践流程1. 导入引导:通过简单的引导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实践主题。

2. 学习背景知识: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实践主题的相关知识,如讲解天气变化的原理、植物生长的过程等。

3. 实践活动展示:教师示范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5. 结果展示和总结:学生向全班展示实践结果,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实践活动的重点和关键。

6. 深化拓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四、实践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观察记录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3. 班级评价:通过班级讨论和展示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促进交流和学习。

五、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为了保证实践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实施之前需要进行试验和调整。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一、引言小学科学探究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小学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小学科学探究课程的目标与特点(一)目标小学科学探究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二)特点1、强调探究性课程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寻找答案。

2、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3、融合多学科知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关注学生兴趣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小学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让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开放性与自主性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四)渐进性与系统性课程内容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小学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内容(一)选择合适的探究主题主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水的奥秘”“太阳能的利用”等。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正确描述植物的生长阶段”“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太阳能装置”等。

(三)设计教学活动1、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展示现象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生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方案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观念和科学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多个科学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涉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3. 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科学探究课程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索。

-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课程评价科学探究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实验报告、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等。

二、课程实施1. 课程安排科学探究课程应安排在正式科学课程之外,作为一种补充和拓展。

每周安排1-2节课程,每节课程的时间一般为40分钟。

2. 学具与实验设备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学具和实验设备,如显微镜、试剂、实验器材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行准备简单的实验工具。

3. 实践活动科学探究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4. 师生互动在科学探究课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问、发现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活动。

5. 小结与总结在每节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与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规律。

同时,可以布置一定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效果评价为了评价科学探究课程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且易于理解。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在开始设计科学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这个主题应既符合教材内容,又具有足够吸引力与挑战性。

例如,在物质与变化这个单元中,可以选择“酸碱中和反应”作为一个主题。

三、确定目标与预期结果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目标以及预期结果。

目标要求简洁明了,并指导着整个实施过程。

例如,“通过观察酸碱溶液混合后颜色变化及气体释放情况来证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

四、准备所需材料在展开具体操作前,必须准备好所需材料。

这些材料应简单易得,安全无害,并且与实验主题密切相关。

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准备好的材料可能包括:柠檬汁、小苏打粉末、红/蓝色酸性指示剂、塑料瓶等。

五、制定操作步骤科学实验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清晰明了的操作步骤。

这将帮助学生理解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步骤:1. 准备两个塑料瓶,并分别加入柠檬汁和水;2. 在每个瓶子里加入数滴红/蓝色酸性指示剂;3. 分别向一个瓶子里加入少量小苏打粉末;4. 观察颜色变化以及是否有气体释放。

六、培养观察力与记录结果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现象的变化,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质与现象关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同时,在观察过程中记录结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记录颜色的变化、气体释放情况等。

七、分析结果与提出问题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分析实验中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

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自由度来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一、概念的界定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

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

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 1 -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 2 -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

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

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现行科学课程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对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都适用,而且涉及课外的设计比较少,所以,我们集中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资源,完善、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进而完善科学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4、问题与现状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程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于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三年。

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但我校班级人数较多,科学教师深感开展探究活动困难重重,一来实验材料多且不好准备,二来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不够。

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 -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能力不强;有的教师虽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但教学中存在活动环节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面面俱到,甚至在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探究活动效率低下,达不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机械地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限的实验器材,刻板地安排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教师停留在对学生程式性方法的指导上,或一问一答式地双向交流信息,而忽视探究的过程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教师总是不知不觉地限止学生的思维,总要把一些“脱轨”的学生扳到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的轨道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仍然较严重。

学生探究科学和自主学习科学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创新。

鉴于种种现状,我们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三、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条件及模式,改变教师以往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处理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为: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 4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原来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到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上来。

2、通过课例研究,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得出普遍规律。

3、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四、研究内容所谓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提供各种条件,针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或每一个具体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研究、认识等各种探究活动,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探究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现课标要求的创新设计。

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探究活动内容,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学生探究.- 5 -活动的主要内容。

现在可供选择使用的科学教材有七、八种版本。

有许多探究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但有所异同。

我们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发现,生成新的问题。

这时,我们就可适时选择能实现课标要求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研究。

(2)学生从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学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自由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催化剂”、“发酵粉”,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潜在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尽其所言,互相启发,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对生活、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体验;要保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好奇的天性;要积极鼓励他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记录和积累各种问题,学会思考和提问。

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经验不丰富,思考欠周全和深入,难免有些问题太大,不便于研究;有些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等,我们要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提出并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从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6 -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选择课例,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寻找环节教学规律,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理论假设,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多种操作样式。

3、行动研究法。

教师和专家共同合作,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研应用价值。

采用课堂观摩、专家指导、案例分析等手段积极探索“探究”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再加专题研究,科技活动,竞赛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策略上争取专家指导,由全体科学教师共同参与,发挥群体合力,协力攻关,并讲究实效。

六、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2、实施阶段a、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并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

b、开展“问题的提出”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c、开展“制定计划”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d、开展“观察、实验与制作的方法研究”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 7 -e、根据研讨,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并反思。

f、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g、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h、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1、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录像课。

4、科学探究案例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5、学生科学小论文集(观察日记,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奇思妙想等)和科技作品展。

二0一三年九月.-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