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学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科技的影响

⏹传播科技的威力可轻易地将个人意识变成群体意识

⏹信息由于传播技术及存储技术而成为资讯,形成资讯市场

⏹传播模式回归到追求双向互动式的人性本能立即反应状态

◆我们的主要武器是“所有市民都是记者”,我们要组成“新闻游击队”的新闻联盟,展开第二次

NGO(News Guerrilla Organization)运动。

◆我们的主要战术有三:一、打破当记者的门槛;二、打破新闻稿的写作格式;三、打破媒体之间

的障碍。

◆网络新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对传统媒体实务的冲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及素质要求

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

⏹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改造,包括传播学总体框架的调整、传播分类的变化、基本概念的

重新界定、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原有理论的修正。

网络传播

◆(一)媒介特征

⏹数字化

◆即把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转化为“0”“1”数字所组合的信号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

◆离散的数字0,1的不同排列组合

⏹多媒体

◆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

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在看“电视”时你随时可以“翻开”“电视”里的“报纸”,在读“报纸”时

你又随时可以“摁亮”“报纸”中的“电视”

◆可视化,图形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开放性

◆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

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

接是没有障碍的(理论上)。

◆无远弗界

(二)传播特征

⏹双向互动

反馈的即时性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小众化

分众化传播个人化传播

⏹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利性

(三)媒介功能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媒体的四大功能

环境监测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功能

⏹融合并拓展了人际传播的功能

⏹穿越时空的交流与分享

⏹“面对面”的交流

⏹跨越传统人际范围的交往

⏹“网缘关系”、“人脉”,“虚胜于实”

⏹心理需求的极度释放

⏹“虐猫女”,各类门……暴力倾向;窥视欲……

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网站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传播维基传播

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存在必要

⏹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存在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生存法则

⏹作新闻传播的主导者

⏹作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作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作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作产业的重要支柱

⏹作专业又不单纯的新闻人

受众如何参与新闻生产?

启动性生产资源性生产扩散性生产互动性生产提升性生产

中国网民多集中在城镇,以10-39岁的学生群体为大多数、男性略占优势、中学学历、低收入的群体中

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信息寻求心理参与心理好奇心理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寻求被认同的心理渴望交流的心理代入/补偿的心理逃避的心理

网民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个性化(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行为方式)

自由性【空间上的全球化(穿越性)、时间上的高速性(比特没有重量、体积,能以光速传播。

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输实现了量子力学意义上的时间相对性。人们之间的交流在网络

上没有时滞,能以极高的速度进行。)】

虚拟性【(网络空间里的实体呈现为bit,它用0 - 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这就是cyberspace)

(虚情假意/更真实?)(免责?)】

网民群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极化:“人肉搜索”—死亡博客

⏹党同伐异:“网络水军”

⏹群体性无聊:热衷追捧看似无意义无目的的事物

受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传播时机,传播主体影响

网络传播效果的两面性(双刃性:开放与无序并存弥补性:效果互补系统)

可见,在此次事件中,网络一方面给政府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危

机公关提供了一个平台。

⏹人际层面——“美化”传播

最佳化表现自我、理想化认识对方

人际层面——“喧嚣的落寞”

❑一边,热热闹闹地拓展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边,制造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们

⏹社会层面——流言蜚语泛滥(流言=重要程度*模糊度/批判能力)

❑网络有效、便捷地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真空

❑网络上信源五花八门,言论多种多样,增加了信息的模糊度;

❑“把关人”的缺失,批判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减弱。

社会层面——对“媒介构造”的解构

打破传媒神话(典型案例:“网民打虎”)

社会层面——充分讨论,形成群体舆论,支持群体决策

人人可参与、交互性、真实表达

网络文化是什么

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传播的文化分析

⏹(一)宏观

❑跨文化传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相互认识、了解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误会、冲突被集中凸显出来

⏹网络同质化的思考

❑文化上无法完全隔绝

❑文化的问题反映的根本是人的问题

❑出于经济与方便的考虑

⏹(二)微观

网络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相对于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

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黑客文化、山寨文化、网络文学)

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及发展

1987年,位于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通过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发行。

198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大众媒体纷纷上网。

1989年,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此,美国报纸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上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是媒体,但是媒体并不是网络的全部。网络在军事、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科研、娱乐

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开端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进入互联网,成为我国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