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分析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分析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分析摘要: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连接四川和重庆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路线,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实地取样分析,对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体稳定性以及地下水等方面。

分析得出隧道所经过的地质条件为:地质构造活动非常频繁,岩体中存在很多裂缝与节理面,岩体的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支护措施。

关键词: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构造;岩体稳定性;隧道支护Abstract:The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of Nanda-Liang Expressway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route connecting the two cities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pass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sampling analysis, we hav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 passes includes rock types, structural structures, rock mass stability and groundwater.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 passes are analyzed to be: geological tectonic activities are very frequent, there are many cracks and joints in the rock mass, and the rock mass stability is risky,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pport measures are needed.Keywords: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of Nanda-Liang Expressway; Geological Structural; Rock Stability; Tunnel Support1、引言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岷江流域通过四川省至重庆市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隧道全长16千米,地处于峡谷内,地质构造复杂,特别是在隧道主体穿越山脉期间,在岩石类型、岩体结构、地下水等方面都存在挑战,这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一、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市东北部,北以广安为界,东与邻水县毗邻。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组团式布局,由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小山坝景区三个独立的景区组成。

地貌条件上公园位于华蓥山背斜中段南东翼,地势由西向东渐高。

园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脉中段。

园内地貌类型有平坝、台地、低丘、深丘、低山等。

高登山为华蓥山最高峰,海拔为1 704.1米,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高峰,最低处海拔为260米。

园区内地貌特征为岩溶地貌发育,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势起伏较大、山势陡峭。

气候条件上公园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山地气温的总趋势是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1.6℃,年平均降水量1 282.2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月~10月。

东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均有降雪。

由于公园气候适宜,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春、秋景色秀丽,夏季避暑休闲,冬季银装素裹,气候资源优越。

(一)类型齐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5个大类。

地质剖面系统完整,地质构造典型,古生物化石保存完整,地貌景观形态多样,水体景观成因复杂。

其中以地貌景观为其典型,包括石林、石芽、溶洞、钙华、漏斗、落水洞、暗河等,几乎囊括了地貌景观的各种类型。

(二)景观独特公园景观以石林景区景观为典型代表,其景观不同于很多喀斯特地貌的纯粹石林景观。

华蓥山石林除了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象形山石,成群结队的漏斗、天窗之外,其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与森林镶嵌融为一体,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形成典型的“林中林”景观,林中生石,石上生林。

生命力旺盛的藤蔓植物沿着石柱的缝隙攀爬而上,在石柱的顶端成簇发育,枝叶呈花形散开,如同天然盆景一般,故又有人称其为“生态石林”。

(三)科研科普价值高岩溶石林与生物群落的和谐共生为我国南方岩溶良性生态非石漠化景观之典型代表;天池湖的构造成因和岩溶成因有别于四川境内乃至国内其他天池和湖泊的成因,极具科研价值;华蓥山属于较为罕见的未被破坏的背斜山,在地貌研究中,由于褶皱形成山体后往往迅速被侵蚀,因而很难看到未被破坏的完整的背斜山。

华蓥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华蓥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华蓥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目的:基于对华蓥山隧道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分析,对其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系统分析了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阐明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评价灾害的危险程度,并提出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研究结论:依据地下水动力学法,隧道最大涌水量达499964m3/d,稳定涌水量达188558m3/d;评价出Ⅰ级极低危险区6段、长度1007m;Ⅱ级低危险区4段、长度650m;Ⅲ级中危险区6段、长度2224m;Ⅳ级高危险段7段、长度3739m;Ⅴ级极高危险段2段、长度531m。

标签:隧道水文地质1引言华蓥山隧道为双线特长公路隧道,人字型纵坡,全长8151m,最大埋深约621m。

隧址区穿越川东隔档式褶皱区的西翼的华蓥山背斜,背斜两翼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的非可溶岩地层,核部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可溶岩地层分布。

本文在系统分析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查明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评价灾害的危险程度,为隧道安全施工及涌突水灾害防治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隧址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隧址区属长江水系的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166.1mm。

属川东隔档式褶皱隔档式褶皱组合特征。

其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和中生界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以及三叠系须家河组等。

隧址区地处于川东“隔档式构造”区西侧,川东“隔档式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

3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川东隔档式褶皱中华蓥山背斜、铜锣山背斜、明月山背斜延伸最长,背斜南北两端倾覆,可溶岩地层尖灭;东西两侧为陡倾近乎直立的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阻隔,背斜核部形成了封闭而狭长的可溶岩条带。

背斜核部附近及翼部区域普遍发育狭长的岩溶槽谷,散向西南侧的帚状褶皱也形成类似槽谷。

槽谷多发育与三叠系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地层内或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沿岩溶槽谷发育呈串状分布的岩溶洼地,在槽谷两侧地势较高的地方,尤其是靠近核部岩层较为破碎,多发育成串的落水洞、溶洞、峰丛洼地等岩溶地貌。

华蓥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华蓥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川盆地共同的气候 特征 : 季分 明 , 暖 、 早 、 热 、 雨 、 I 四 冬 春 夏 秋 多 云 雾 。 多年 平 均 气 温 1. ℃ , 月 平 均 气 温 5 ~69 , 76 一 ℃ .℃
该 区除缺失 泥盆 系 、 上石炭 系 、 下石 炭 系 、 白垩系 、 三 第
系外 , 从寒 武 系 至第 四 系均 有 出露 。各 地 层 、 性 、 度 见 下 岩 厚
【 关键词 】 特 长隧道 ; 地层岩性 ; 不 良 地质 ;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T 42 U 1 【 文献标识码 】 A
率较多 , 3 % 。除静风外 , 向特点 是一年盛 行偏北 风 , 达 0 风 6

1 地形 地貌及 气象 水文
1 1 地 形 地 貌 .
8月除盛行偏北风外 , 因受西 南季风和太平 洋副热带 高压
山 三 岭 , 以石 灰 岩 槽 状 谷 地 , 山 问 小 盆 地 , 间 或 山坡 陡 峻 , 林 木丛 生 。槽 地 平 坦 开 阔 , 辟 为 耕 田 。 均
1 2 气 象 水 文 .
2 11 华 蓥 山背斜 ..
位 于华 蓥 山 隆 褶 带 西 部 边 缘 。背 斜 轴 部 走 向 北 1。~ O 2 。 , 部 地层 为上 二 叠 统 长 兴 组 及 三 叠 统 飞 仙 关 组 、 陵 5东 轴 嘉

影 响 , 南 风 较 多 , 其 是 干 旱 偏 重 年 , 南 风 更 多 。 冬 季 的 偏 尤 偏 大 风 一 般 都 是伴 岁寒 而来 , 它 季 节 多 是 由强 烈 的热 对 流 引 其
起。大风历 年年平均 4 3次 , 多年 1 . 最 3次 , 以8月最多 , 其次
是 5月 和 7月 。历 史 上 瞬 间 最 大 风 速 为 3 / 。 5m s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An a l ys i s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k a r s t i n Hu a yi n g Mo u n t ai n Tu n n el
B AI Y a n b o。 YU P e n g c h e n g, Ch e n Xi a o bi n g。 Y a n Ch u a n
K e y wo r d s : Ka r s t Ka r s t t y p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建设 优 化 设 计 等 相关技 术 问题 提 供 可靠 的科 学依 据 。
关 键词 : 岩溶 岩溶发育形态 主控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U 4 5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1 1 ( c ) 一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a l F i e l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r r i n g ,C h e n g d u 6 1 0 0 7 2 )
AB S T R ACT : T h e Hu a y i n g s h a n t u n n e l b o d y t h r o u g h t h e Le i k o u p o F o r ma t i o n o f k a r s t , ka r s t ,s u r f a c e s i n k h o l e ,f u nn e l ,k a r r e n, k a r s t c a v e ,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

!! 围岩塌方破坏是山区公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 灾害现象之一 " 华蓥山隧道穿越断层 ! 且围岩破碎 ! 富含地下水 ! 具备发生塌方的内部条件 ! 施工过程中 稍有不慎就会发生 塌 方 ! 研究该隧道穿越破碎带及 预防塌方等事故的技术极其重要 "
前后的变形监测结果见图 !"
监测时间 '(
!!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华蓥 山 隧 道 按 分 离 式 双 向 四 车 道 & "L F Z高 速公路标准 设 计 ! 是南大梁# 南 充4大 竹4梁 平$ 高 速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 " 该隧道穿越华蓥山山脉背 隧道平均 长 度 为 -! 斜! ( 7' ( F" 从 洞 口 至 洞 身 段 穿越地层分别为 '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 G 珍 珠冲 !+, % 页 岩 夹 砂 岩*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 组G ! d 泥 岩% 白云灰岩等 ! 局部夹盐溶角砾岩和石膏层 " 洞 灰岩 % 身主要穿过华蓥山 背 斜 和 大 峡 谷 断 裂 ! 隧道内存在 断层破碎带 % 软弱围岩 % 岩溶及岩溶水等不良地质和 特殊地质 " 右洞 ] ! " *c& , (4& % "段隧道埋深大于, " " ! 设计围岩主要为泥灰岩 % 泥岩 % 角砾 岩 ! 局 部含 石 F 方解石 ! 围岩的节理裂隙发育 ! 地下水发育 ! 且围 膏% 岩的完整性 及 自 稳 性 差 " 左 洞 与 右 洞 的 间 隔 为 , " 左洞的开挖滞后于右洞 地 质状 " F! " F 左右 ! !# 况也滞后右洞 # "!% " F"
* " 期 !!!!!!!% ! 总第 ! ! ' ( ) +2, . / 0 / . ! 1 2, 4 ! 5 ) . ! / 6 +!!!!!!!!!! , " # & * 3 3

四川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岩溶突水的研究与整治

四川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岩溶突水的研究与整治
温 为 l。 1C~ 1 ℃ 。 2
有 1 5次 ,最 大 一 次突 水 量 达 1 0 / ,涌砂 总 4 4 0 m h 量 为 2 0 岩 溶 突 水 不 仅给 施 工 造 成 了极 大 困 70 0m 。 难 ,延 误 了工 期 ,而 且 经 济 损 失 巨大 。 因此 ,岩 溶 突 水 的调 查 与 研 究 ,是 施 工 中 的 紧迫 课 题 ,经 过 大
突 水 的补给 源 ,为 水害 的整 治提 供 了依据 。
关 键词
隧 道 , 岩 溶 突 水 , 渗 流 场 , 地 质 背 景 , 水 文 地 质 单 元
分 类号
U 4 36 l 5 .
文 献标 识码

文 章编 号 l0 .9 52 0 )9 1 4 .6 0 06 1(0 20 .3 40
中, 曾数 十 次发 生 岩 溶 突 水 涌 砂 , 中大 y 5 0m 其 - 0
月 中 , 降水 量 达 9 8 mm, 占全 年 降 水 量 的 8 %, 7 3 岩 溶 突 水 多 数 发 生 在这 个 期 间 ,初 次 突 水 一 般 滞 后 强 降 水 4 6h ~ 。 ()岩 溶 突水 的水 温低 而 稳 定 ,一 般情 况 下 ,水 4
点 , 并伴 有 大 量 泥 砂 与砾 石 ,但 含 砂 量 逐 次减 少 ,
1 前

突 水 由浑 浊 逐 渐 变 为清 澈 , 水 压 由大 到 小 ,最 大 水 压达 1 6 VP ,突 水 峰 值 时 间 一般 为 O2 , . 5] a 6 I .~3h 衰 减 时 间 一 般 为 2  ̄ 4 。 0 8h ()岩 溶 突 水 受 降水 量 控 制 明显 ,华 蓥 山地 区 3 年 均 降水 量 1 1 5mm,而 19 2 9 8年 施 工 期 的 降水 量

不良地质状况下华蓥山隧道施工技术

不良地质状况下华蓥山隧道施工技术
铁 2 0 1 4年 第 2期



63
Ra i l wa y En g i n e e r i ng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4 ) 0 2 — 0 0 6 3 — 0 4
不 良地 质 状 况 下 华 蓥 山隧道 施 工 技 术
何 春 保 , 曹朝 晖 , 张 兆彬
华蓥 山隧道 岩溶 发育 不均 源自近 洞 E l 段岩 溶化 程度 高, 洞身 岩溶 发育 程度 低 , 一般 只有 孔 隙裂 隙型 岩溶 。
2 ) 瓦 斯
开 凿有 采煤 巷 道 , 形 成 了 大 面积 的煤 层 采 空 区 。隧道
位 于煤 层 采空 区和 巷道 之下 。
4 ) 石油、 天 然气 及硫 化氢 隧道 区处 于油 气 田构造 之 间 的强 烈褶 皱龙 王洞 背
1 0个 。
4 . 0 1 m 。 / m i n ; 小断面揭煤时 , 穿煤点爆破后最大瓦斯涌 出 量为 4 . 5 8 m / a r i n , 炮后正常 瓦斯涌 出量为 1 . 6 9 m / m i n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1 1 2 0
作者简 介: 何春保 ( 1 9 7 4 一 ) , 男, 湖南 岳 阳人 , 副教授 , 博士 。




2 施 工技 术
2 . 1 溶 洞 处 理
槽 。溶槽 两侧 打双 排锚 杆 , 纵、 环 向 间距 均 为 1 0 0 C , I I 1 , 按 梅花形 布 置 。钢 筋 网格 尺 寸 为 2 0( 3 1 1 " 1 X 2 0 O I D _ , 喷 1 5 c m厚 C 2 0混 凝 土 进 行 封 闭 。对 溶 洞 , 格 栅 钢 架架

南-大-梁(川渝界)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环境条件及煤系特征研究

南-大-梁(川渝界)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环境条件及煤系特征研究
2 0 1 4 年1 1 月第 3 4 卷增刊
四川地质学报
V o 1 . 3 4 S u p p 1 . N o v . ,2 0 1 4
南一 大一 梁 ( 川渝界 )高速公路华蓥 山隧道地质环 境条件及煤 系特征研 究
陈 东
( 四川煤 田地质 一三七 总公 司,四川 达州 6 3 5 0 0 0)
收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2 4 作者 简介 :陈东 ( 1 9 8 1年一) ,男 ,四川 达州 人 ,工程 师 ,主要 从事 水工 环方 面工 作
1 5 5
南一 大一 梁 ( 川渝 界 )高速 公路 华蓥 山隧道地 质环 境条 件及 煤 系特征 研究
G K 1 1 4 + 2 3 0 m。该断层位于华蓥山背斜南东翼山麓一 丘陵过渡部位 ,为一走向逆断层 ,破碎带宽约 2 0 m, 断层产状 l 1 1 。L7 1 。, 两盘岩性均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岩层 , 断层从与 G 线隧道交点 向北延伸约6 0 0 m, 向南 约 8 0 0 m 消失 。该 断层 规模小 ,对 隧道影 响不 大 。 区 内出露 岩性众 多 ,节 理裂 隙发 育 ,经统计 分 析 ,本 区主要 发育 节理 3 组 ,现 分述 如下 : J l 组 :产 状 2 9 2 。 L4 7 。 一5 2 。 ,发 育 间距 0 . 1 ~0 . 2 m 不等 ,可见延 伸 长度 8 ~l O m;张开 ,局 部见 泥质充填 ,面较粗糙 ,为隧址 区内的主控节理。 J 2 组 :产状 1 9 6 。一 2 1 2 。 5 4 — 6 1 。 ,发育间距 0 . 2 ~ 0 . 3 m不等 ,可见延伸长度 3 ~ 5 m;张开 微 张 ,局部见 泥 质充填 ,面较粗 糙 。 J 3 组: 产状 3 2 9 。 6 4 。 ,发育间距 0 . 5 0 ~ 0 . 7 0 m不等 ,闭合 一 微张 ,面较平直 ,无充填。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华蓥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重庆市交界处,是中国重庆到成都的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该隧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但由于华蓥山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导致了该隧道的塌方事件频繁发生。

本文将对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进行分析,介绍其塌方原因、预防技术,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

一、华蓥山隧道塌方原因1. 地质条件不利华蓥山隧道所处地质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结构松散,地下水丰富,易发生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给隧道的施工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隧道施工存在问题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问题、施工技术不足等原因,使得隧道结构不稳定,地质环境受到破坏,隧道存在脆弱带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塌方事故。

3. 维护不及时华蓥山区域气候复杂,雨量较大,经常会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给隧道的维护和排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维护不及时,就会给隧道使用带来危害,使得塌方事故发生的风险更大。

二、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1. 土工材料的改进为了增加隧道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加固土体的办法,如使用钢丝网、钻孔灌浆和注浆钢筋混凝土等土工材料,以强化地质环境,提高隧道的自然稳定性。

2. 设计上的改进针对华蓥山隧道地质条件不利,可以加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加强风险分析,尽可能地预测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隐患。

3. 定期维护为了预防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需要定期对隧道进行维护和检查。

特别是在雨季时要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清理隧道内的淤泥、沙土等杂物,做好排水工作,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的加固和处理。

三、提高隧道的安全性的建议1.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针对华蓥山隧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恶劣气候条件,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隧道设施的维护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和维修,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2. 加强人员培训在隧道使用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熟悉隧道设施和使用规程,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华蓥山位于四川巴中市,是一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蓥山隧道东口是进入华蓥山的主要通道之一,该区域的岩溶地貌和溶洞具有较大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本文将对华蓥山隧道东口的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进行探讨。

岩溶地貌是在含有大量石灰岩的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华蓥山隧道东口所处的区域正是石灰岩发育较为丰富的地方,因此有较多的岩溶地貌特征。

在进行岩溶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研究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

石灰岩的岩层结构、断层分布等将会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规律。

其次,需要对该地区的溶洞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

溶洞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内部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也需要被充分了解。

通过对溶洞的调查,可以揭示出地下水流动的路径和溶蚀作用的过程,为溶洞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需要进行水文地质分析。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循环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岩溶地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地下水文地质,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水质状况以及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为溶洞的处理提供指导意见。

针对华蓥山隧道东口区域的溶洞处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溶洞进行调查和勘察,了解溶洞的内部结构、岩溶现象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勘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防范,确保人员的安全。

其次,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方案的制定。

对于已经存在的溶洞,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固化和加固,防止其继续扩大和发展。

对于刚刚形成或者正在发育的溶洞,可以考虑采取封堵或者避免建筑物建设在该区域,以降低溶洞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最后,需要加强对溶洞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溶洞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岩溶地貌和溶洞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总之,华蓥山隧道东口的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是保护该地区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的重要工作。

华蓥山运营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探讨

华蓥山运营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探讨
Z K3 7 +1 8 7左侧 ( 行 车方 向) 沉 砂池 内。
( 2 ) 对沉砂池进行 扩容 , 使 之 能 够 容 纳更 多 的
岩溶涌出物, 降低清理频率 。
( 3 ) 新增 一座泄水洞 , 将 沉 砂 池 的 岩溶 涌 出物
排 出洞外 。
・ 3 1 ・
公路 隧道
2 0 1 3 年第 3 期( 总第 8 3期 )
得 原来 处于 阻滞 状态 的岩 溶 管 道被 打 通 , 岩 溶 管 道
内的地 下水 混合 着 泥沙 和 角 砾 , 具 有 强烈 的 冲蚀 作
用, 加速 了岩 溶 的发 展 进 程 , 从 原 来 以化 学 溶 蚀 作
的加强 , 岩 溶 演 化 加 快 。当 主体 通 道 的宽 度 达 到 5
势, 最终 超 出 了 隧道 的原 设 计 沉 砂 池 的 承 载 量 , 岩
溶 水及 充填 物 涌 出沉 砂 池 , 淹 没 路 面 。针 对 这 种 机 理, 提 出 了 3种 处治 方案 。
泄 水洞 , 通 向沉 砂 池 的方 式 , 将 沉 砂 池 中 的 岩 溶 涌
出物排 出洞 外 , 可极 大 地 提 高对 岩 溶 涌 出物 的排 泄
地下 水 流 对 介 质 的 改 造 由化 学 溶 蚀 变 为 机 械
侵蚀 比化学溶蚀更 为迅 速和强烈 。岩溶管道被 冲
蚀扩 宽后 , 加剧 了岩溶 水 及 岩 溶充 填 物 向隧 道 空 间
内涌 出 , 且 可 能使得 更 远 地 方 的 岩溶 充 填 物 也 向 隧
道空 间流 动 ( 见图4 、 图5 ) 。
的发 展 进程 可分 为 3 个 阶段_ 3 J 。 ( 1 ) 启 动阶段 地 下水 对介 质 以化学 溶 蚀 作 用 为 主 , 水 流 通 道 比较狭 小 , 地下水几乎 没有机械搬运 能力 , 岩 溶 发 展 比较 缓 慢 。随着 水 流 越 来 越 集 中 的正 反 馈 机 制

华蓥山中段某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条件变化分析

华蓥山中段某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条件变化分析
Butscher等 论 [2] 述了 隧 道 建 设 等 人 为 因 素 影 响 下,地下水动态及地 下 水 资 源 量 的 变 化 情 况;张 光 辉 等 研 [3-4] 究了华北 平 原 地 下 水 开 采 量 对 降 水 变 化 的 响应,以及地下水超 采 区 的 开 采 量 组 成、地 下 水 演 变 的时代特征;Wang等 采 [5] 用 同 位 素 与 水 化 学 模 拟 等 方 法 ,研 究 了 平 顶 山 煤 矿 开 采 对 地 下 水 水 化 学 演 化 的 影响;徐文汉 对 [6] 华蓥山褶皱带按岩溶水水动力交 替 特征进行了分带研究;白彦波等 对 [7] 华蓥山隧道区 岩 溶水地下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主 要 为 人 工 活 动 对 各 地 区 地 下 水 水 资 源 量 的 影 响 ,而 人 工活动对 岩 溶 区 地 下 水 循 环 演 化 条 件 的 研 究 较 少。
区 域 主 要 发 育 渠 江 和 御 临 河 两 条 区 域 性 河 流 ,横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苏 贵 芬 (1984- ),女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水 文 地 质 与 环 境 地 质 研 究 。E-mail:392778983@。 通信作者:许 模(1963-),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研究。E-mail:xm@。 收 稿 日 期 :2019-03-14
图1 华蓥山中段岩溶水系统划分总图 Fig.1 GeneralmapofkarstwatersystemdivisioninthecentralHuayingmountain
较好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华 蓥 山 ;岩 溶 水 系 统 ;循 环 演 化 ;变 化 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P641.134

华莹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问题

华莹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问题


至 至武 岳池 胜
罗 渡钮
道右线 Z3 + 一 K7 4 长 4 m, K2 0 Z 3 +8, 7 0 3 6 8 4 设计 高程在466 一 1. m之间。隧道建筑限 7.9 5 4 0 6 界为
高 50 净 宽 1. . m, 05 m。两洞 间距 4 . ma 00
2 工程地质条件
1 概况
段 ,呈东北向展布的条带状岩溶山地和岩溶槽谷为
华鉴山隧道地处 四川省川 中和川东结合部 ,其 位置如图 1 ,属山岭重丘区。隧址 区位于华莹山 山 脉中段 ,地势中间高、两侧低 , 地面高程一般为 ,0 1
主的岩溶地貌。该隧道为双洞分离式隧道, 隧道左
线 Z 3 + 9. Z 3 + ,长 4 59m,隧 K 2 30 一 K 7 9 6 5 39 7 . 0 5
并且层 间粘 结力 弱、易风化 及遇水易软化 等特征 ,
给, 水流量变幅大。隧道开挖揭露的涌 ( 地下 出)
水 点 ( )其 流量均 有雨后 增大 或久睛 即减小 的 段 趋 势。 ( )水质 特征 。隧道 穿切之 各含水 层 ,皆在 4
因之抵 抗变 形能力弱, 由其构成隧道围岩者, 洞体
碳盐岩 岩 组 酸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组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组 碎屑岩岩组
> % 0 9 / % 0 1 < T, , 几、P P) ,T Tz 1 ^ , (一 , : ,
(0% 一0%)/(0% -0%) 6 9 1 4 (0% 一0%)/(0 -0%) 4 6 4% 6 <0%/ 9 % 1 >0
题, 洞口 如近 段的T 层 (K7 3 Y3 , ‘ Z3 + 和 K7 3 3
+3至洞口) 其埋深浅,为强风化破碎岩体、 30 , 部分已 呈饱水碎块石土状, 开挖临空后极易坍塌;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文章 编 号 :0 6—2 0 ( 0 7 0 0 5 0 10 16 2 0 ) 8— 0 8— 3
华 蓥 山隧道 东 口岩 溶 分 析 及 溶洞 处 理
尚寒 春 “
( 中铁 二 院工程 集 团有 限责任 公 司 , 成都 60 3 ) 10 1
摘要 : 究目的 : 研 通过对华蓥 山隧道东 口岩溶发育地质 条件 的分析 及掘进段 10 0余 i o n所遇 3处溶 洞 的情 况 及 处理 措施 , 对在岩溶发育地段如何 提早 预防以减小损失提 出建议 。
S HANG r —c Ha t hun
( hn a w yE y a nier gG o pC .Ld, h n d , i un6 3 , hn ) C iaR i a runE g e n ru o t C e g u Sc a 0 C ia l n i h 1 1 0
h r fr T e e oe,t e te t n y e p e e td frt e p e e t n o h p a a c fdia tri he c u s fka s u n l h r a me twa sa r s n e h r v n i ft e a pe n e o s se n t o re o r t n e r o o r t
研究方法 : 针对华 蓥山隧道东 口的地形地质情况 , 在东 口段可能出现岩溶 的地层 , 分析 并结合施工实 际中
遇到溶洞的处理分析 , 出岩溶 隧道施工防止灾害性事故发生 的处理 办法。 得
研 究 结 论 : 岩 溶 隧道 采 取 的超 前地 质 预 报 工 序 为 : 距 离 探 测 — — 中 距 离 探 测— — 近 距 离 探 测 。采 用 对 远

华蓥山隧道岩溶涌水连通试验研究

华蓥山隧道岩溶涌水连通试验研究

华蓥山隧道岩溶涌水连通试验研究蒲顺哲1,2 龚志刚1,2* 孔庆源2,3 黄煜1,2(1.四川安信科创科技有限公司;2.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3.四川省安信文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 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发展蓬勃,但工程施工一定程度扰乱了当地原本的地质环境并引发灾害。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果突发隧道岩溶涌水,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基于野外调查核实了地表沟水因渗漏而导致流量的衰减状态,并通过岩溶水连通试验佐证沟水漏失与隧道涌水量增大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因岩溶水天然流场发生较大变化对隧道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地质 隧道 岩溶涌水 连通试验中图分类号: U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23-0141-05Research on the Connectivity Experiment of Karst Water Gushingin the Huaying Mountain TunnelPU Shunzhe 1,2 GONG Zhigang 1,2* KONG Qingyuan 2,3 HUANG Yu 1,2(1.Sichuan Anxin Scienc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2..Sichuan Academy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3.Sichuan Anx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00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Chin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developing vigorously, bu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disturbed the local origin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caused disasters.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if there is a sudden karst water gushing in the tunnel, it will cause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ven casualtie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verifies the state of the flow attenuation of surface ditch water due to leakage, proves the internal link between ditch water leakageand the increase of water inflow in the tunnel through the connectivity test of karst water,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arg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flow field of karst water on tunnel safe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Hydrogeology; Tunnel; Karst water gushing; Connectivity testDOI: 10.16661/ki.1672-3791.2306-5042-2129作者简介: 蒲顺哲(1984—),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安全、地测与防治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煤矿安全综合等。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

华蓥山隧道东口岩溶分析及溶洞处理作者:尚寒春, SHANG Han-chun作者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刊名:铁道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年,卷(期):2007,24(8)被引用次数:4次1.丁浩;蒋树屏;程崇国岩溶地区隧道修筑关键技术探讨 20042.何发亮;李苍松;陈成宗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20063.蒙彦;雷明堂岩溶区隧道涌水研究现状及建议 20041.彭志新.罗昭辉长凼子岩溶隧道溶洞处理技术[会议论文]-20052.王才业古道岭隧道溶洞处理[会议论文]-20003.马涛.Ma Tao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1号大型溶洞处理技术研究[期刊论文]-铁道标准设计2010(8)4.张浩平.张兴来.龙勇.ZHANG Hao-ping.ZHANG Xing-lai.LONG Yong公路隧道溶洞及其处治技术探讨[期刊论文]-交通标准化2008(9)5.张东明.张瑜.王耿.王元汉山区隧道建设中溶洞的处理与利用[会议论文]-20106.杨卓.Yang Zhuo拉干隧道溶洞处理技术浅析[期刊论文]-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7.刘彬.Liu Bin宜万铁路鲁竹坝2号隧道"+960"溶洞治理技术[期刊论文]-铁道标准设计2010(8)8.圆梁山隧道2号溶洞处理技术[期刊论文]-现代隧道技术2004(z2)9.张耀军.孟兆伟.商南南特大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技术[期刊论文]-采矿技术2004,4(1)10.陈双庆.Chen Shuangqing宜万铁路下村坝隧道大型溶洞处理[期刊论文]-铁道标准设计2009(7)1.谭代明.漆泰岳.莫阳春侧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与研究[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z2)2.马涛隧道工程饱水充填型溶洞处理技术研究[期刊论文]-铁道工程学报 2010(6)3.靳晓光.管洪良顶部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期刊论文]-西部交通科技 2011(2)4.管洪良.郝杰.靳晓光隧道顶部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10(32)本文链接:/Periodical_tdgcxb200708015.aspx。

岩溶突水案例

岩溶突水案例

岩溶突水案例:龙滩矿井“10、4”突水事故如图9-1,龙滩矿井回风系统尚未施工段斜长181m,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膝状构造部位,长兴组(P2c)地层。

在长兴组灰岩中,标高+643m下山施工碛头见地下河,该区域还埋藏有地下岩溶湖等大小岩溶积水体26处(事故后物探成果显示)以上。

事故前,回风上山施工碛头标高+553m,碛头正面岩墙厚度0.6~1.0m以远为地下岩溶湖。

因岩溶湖静水压力大,另有放炮震动的叠加,岩墙瞬间进入极限平衡状态而被剪切摧毁,岩溶湖水、淤泥及块石等突入巷道,死亡28人,摧毁整个井巷系统全部设施设备。

之后,又在原突水位置发生三次突水。

以上四次突水共疏干岩溶水静储量约98.65万m3,淤泥6.54万m3,搬运大块石150m3/105块,造成灾难性岩溶突水事故。

华蓥山隧道岩溶突水事故 洞湾地下河出口+540m 广洞湾地下河出口+655m隧道右洞+505m隧道左洞图9-2 华蓥山隧道进口段岩溶突水立面投影图480m 天池湖如图9-2,正在施工的华蓥山隧道(双洞)西段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灰岩夹钙质泥岩层段,岩溶十分发育。

隧道路面标高505米,隧道上方洞湾地下河出口标高540米,广洞湾地下河出口标高655米。

隧道所揭露的多处被黄泥、砂砾等充填并半固结的岩溶洞穴与两地下河相连接。

经过25~30天的浸润和压力传导,历经潮湿、淋水、股状出水过程,洞穴充填物处于崩解的极限状态。

4月30日,该地区降大雨,降水量达132mm ,在水头压力驱动之下,上部两地下河河水摧毁溶洞充填物溃入隧道,最大突水量达7.95m 3/s 。

之后,在111天之内,在同样位置,先后发生九次岩溶突水。

7.95m 3/s =28620 m 3/h 远大于1800m 3/h ,属于特大型出水。

广邻路华蓥山特长隧道岩溶地质问题与对策

广邻路华蓥山特长隧道岩溶地质问题与对策

阶段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础上采用低线 A 线和高线 K 线方案进行研究。华蓥山特长隧道穿越岩溶
地 区 ,为 本 项 目 的 控 制 性 工 程 。 以 华 蓥 山 特 长 隧 道 为 研 究 对 象 ,在 充 分 收 集 既 有 G42 沪 蓉 高 速 华 蓥
山 隧 道 相 关 资 料 的 基 础 上 ,通 过 分 析 岩 溶 区 岩 溶 发 育 规 律 、水 文 地 质 特 点 和 岩 溶 地 区 公 路 选 线 的 相
广邻路华蓥山特长隧道岩溶地质问题与对策
唐科行,万 川,谭 钢,陈子龙
(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1)
摘 要 :公 路 、铁 路 等 线 路 穿 越 岩 溶 地 区 时 ,合 适 的 选 线 方 法 可 降 低 工 程 造 价 、减 少 工 程 病 害 及 环 境
影 响 ,从 而 科 学 解 决 穿 越 与 避 让 问 题 。 拟 建 广 安 至 邻 水 公 路 为 双 向 四 车 道 一 级 公 路 标 准 ,初 步 设 计
0引言
岩溶地区修建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岩溶 涌水、突泥,巨型溶洞、溶腔,水环境破坏等[1],因此, 在岩溶地区进行以岩溶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选线 设 计 非 常 重 要 。 岩 溶 地 区 进 行 选 线 前 ,应 尽 可 能 收 集线路附近工点的岩溶资料,并采用物探、钻探等方 法进一步查明线路控制性工点的岩溶分布情况、发 育特征等。近些年来物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在查 明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及预测预报岩溶地质问题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2-5],为线路选线设计提供了依据。
图 2 拟建隧道地质纵剖面 Fig. 2 Geological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proposed tunne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摘要: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

本论文拟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论证,并对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为华蓥山隧道建设优化设计等相关技术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岩溶岩溶发育形态主控因素ABSTRACT:The Huayingshan tunnel body through the Leikoupo Formation of karst, karst, surface sinkhole, funnel, karren, karst cave, underground river in the sec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Huayingshan tunnel 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 and the tunnel area karst development intensity prediction, and provide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lated technology of Huaying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Key words:Karst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ain controlling factors1 引言岩溶是可溶岩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岩溶发育强度及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水均具有典型的不均一性。

岩溶的发育严格受可溶岩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可溶岩与非可溶接触界面特性及地下水循环分带性等诸多因素的控制。

华蓥山隧道横向穿越华蓥山背斜,主要穿越地层有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以及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

其中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为灰岩地层,为可溶岩,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

由于其地下水补给条件好,地下水丰富、运动活跃,属强透水、强富水岩溶溶隙溶洞含水层,构成拟建隧道重要涌水层段,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对分析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华蓥山隧道的开挖提供指导性依据,对于预防隧道涌突水及防止人员伤亡事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隧道洞身段穿越的可溶岩地层根据现场调查,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的可溶岩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和下统嘉陵江组(T1j)。

2.1 中统雷口坡组(T2l)分布于背斜中部隧道洞身段,为灰色簿至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盐溶角砾岩及膏盐组成。

根据其岩性组合可分为三层段,即T2l3 、T2l2、T2l1。

总厚度281.96~577.35m。

雷口坡组三段(T2l3):厚0~275.72m。

上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至微晶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夹薄层钙质泥岩。

下部为灰色厚层状含泥灰岩、灰岩,夹薄层白云质泥灰岩,与下伏地层过渡接触。

雷口坡组二段(T2l2):厚153.09~282.64m。

上、下部为黄灰色、灰绿色薄层钙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含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过渡接触。

雷口坡组一段(T2l1):厚36.92~124.53m。

顶部为盐溶角砾岩,其下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部为盐溶角砾岩,底部为深灰色泥岩,层中偶见灰绿色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

2.2 下统嘉陵江组(T1j)地表未出露,深埋于洞身地段。

区域上划分为四段,其中T1j1、T1j3段主要为石灰岩;T1j2、T1j4段主要为白云岩、盐溶角砾岩。

厚度521.51~688m。

嘉陵江组四段(T1j4):厚22.31~228.93m。

顶、底部为盐溶角砾岩,盐溶角砾岩中见石膏矿层,中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嘉陵江组三段(T1j3):厚142.95~228.85m。

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泥灰岩组成。

其余嘉陵江组未进洞身。

3 隧址区地质构造隧址区地处川东褶皱带中之华蓥山背斜中段,主体构造为华蓥山背斜,区内断层稀少,仅在背斜西翼见一断层(F1),并形成次级摺曲。

构造特征述如下:华蓥山背斜:为一箱状褶皱,轴部开阔平缓,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倾角60~80°,南东翼缓,倾角20~40°,轴向N10~25°E,轴部向比倾伏,倾伏角2~7°。

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雷口坡组,两翼由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组成。

F1断层:位于背斜西翼近轴部,走向N20°E~N30°E,倾向SE,倾角约60~80°,与背斜轴部近于平行。

断层发生在雷口坡组二段地层中,上盘及下盘地层均为为雷口坡组钙质泥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断层附近地层较破碎,挤压揉皱现象严重,产状变化很大,破碎带宽度2~10m,在下盘形成一宽度300~450m的褶皱带,带内岩石挤压强烈,次级背向斜发育。

4 隧址区内可溶岩地层的基本特征该区段为一背斜构造,东翼倾角缓,西翼倾角陡,轴部开阔平缓,构成箱状褶曲。

在背斜西翼发育一走向逆冲断层和挤压褶皱带。

线路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与背斜轴向呈大角度直交。

区内可溶岩分布广泛,在隧道总长度中占70%以上,出露的可溶岩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隧道洞身隐伏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

可溶岩地层及其岩溶发育基本特征见表1。

5 隧址区岩溶形态及其分布区内岩溶地貌主要为侵蚀溶蚀陡坡、谷地及溶蚀峰丛、台地,发育的岩溶形态主要有溶孔、溶隙、溶沟、溶槽、干溶斗、落水洞、溶洞、暗河等。

溶孔、溶隙、溶沟、溶槽等小型岩溶形态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钙质泥岩层中有发育,多形成在斜坡上,分布面积大,其发育方向与岩层和节理的走向、倾向近似平行,且多与地面垂直,深度参差不齐,小者几厘米,大的几十米,一般1~3m,常连片形成起伏不平的地面坑包、沟槽,属于常见的灰岩地表形态,大气降水多沿这些细小孔道进入地下。

大量分布在区内雷口坡组地层中。

干溶斗、落水洞:干溶斗俗称溶蚀漏斗,为区内主要溶蚀形态,分布于山坡、沟谷及岩性差异带。

发育方向多受岩性及岩层中区域性优势节理控制,形状多呈园形或椭园形,直径、深度一般几米~几十米,陡直地向地下延伸,多见于三叠系雷口坡组三段灰岩地层中。

漏斗底部多具碎石土、角砾土、沙土、粘土充填,在暴雨时大量的片流、沟水流入其中,起着大水量的消水作用。

落水洞多出现在溪沟尽头,並有长流水注入其中,为地表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

溶洞:区内溶洞数量较少,主要以水平溶洞为主,分布于陡坡上,多呈干溶洞状态。

地下暗河:主要受区内可溶岩层组与非溶岩层组岩性组合面及夷平面的控制,暗河一般分布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附近,如卢家河坝有3个暗河出口,以岩溶泉的形式从地下涌冒,调查时流量为70.124~189.024L/s。

6 岩溶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1)岩溶发育强度受岩性的控制雷口坡组岩性上部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下部为钙质泥岩、白云质泥灰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底部为白云岩、钙质泥岩、盐溶角砾岩。

其厚度较大,分布面宽,易受大气降水淋虑溶蚀,地表岩溶雷口坡组上部地层以溶洞、漏斗、落水洞为主,属强岩溶发育岩组。

下部地层小型岩溶发育,以溶孔、溶隙、溶沟、溶槽为主,岩溶不发育,属弱岩溶层。

(2)构造控制岩溶发育方向及规模工作区为北东东向构造,可溶岩分布受构造迹线控制发育,区域性优势节理、断层带、构造轴线(分水岭线)等处地下水相对活跃,溶蚀作用强烈,特别发育呈串珠状或长椭园状分布的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岩溶,其长轴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且常沿背斜轴部及断层带附近发育。

(3)与非可溶岩接触的控制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因地下水流向受到非可溶岩的阻水作用,而改为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带附近流动,从而使得这一带的地下水流相对集中,使该带的可溶性增强,岩溶也较发育。

区内此类接触带主要为雷口坡组三段与二段接触带。

受此岩性组合的控制影响,区内的暗河均出露于此类界面上。

(4)垂向上受地下水垂向分带控制具溶蚀性的地下水及水的流动是岩溶发育的必要条件,地下水的垂向分带性相应控制了岩溶的发育。

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带、季节变动带、水平迳流带、深部滞流带对岩溶形态的分布、规模都起着控制性作用。

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带(气包带)及季节变动带,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岩溶十分发育,多形成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岩溶形态。

在水平迳流带,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烈,岩溶发育以水平干溶洞、暗河大泉为其主要岩溶表现形式。

当然,这还要受到该区不同时期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升降与相对稳定的影响,不同高程分布的溶洞代表着地壳运动中的一个间歇性相对稳定时期。

深部滞流带地下水交替作用微弱,岩溶作用不强,岩溶形态以溶隙、溶孔为主,仅偶见小溶洞。

7 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区内为深切割中山地貌区,横向深切沟谷发育,地下水受岩层岩性控制,多顺层沿走向向低处流动,山的两侧渠江和东柳河为最低排泄侵蚀基准面。

本次分析认为,本区在标高430~500m以上,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岩溶发育,岩溶形态以漏斗、落水洞、溶孔、溶隙、溶沟、溶槽为主要形式。

380~450m为地下水季节变动带,地下水受季节影响,水位升降剧烈时以垂直运动为主,水位变化不大时以水平运动为主。

330~400m 为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属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饱水带、地下水向当地最低排泄区流动,以水平迳流为主,其上部水力坡度大,径流条件好,水中CO2含量高,发育溶洞、暗河等水平通道,地下水受通道限制局部具承压现象,岩溶发育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地下水以水平迳流为主。

330~400m以下为地下水深部滞流带,地下水水流滞缓,在水头压力下向远区域缓慢流动,岩溶形态以细小溶孔、溶隙为主。

据设计资料,该线路路肩高程在366~397m之间,隧道通过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和深部滞流带,属岩溶强度中等~弱,岩溶以溶孔、溶隙、溶洞为主,存在遇古岩溶洞穴或暗河的可能。

8 岩溶对隧道建设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建议(1)岩溶对隧道建设的主要危害线路隧道穿越可溶岩路段按目前设计标高,隧道洞身段多处于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和深部滞流带,总体上岩溶发育中等~弱,岩溶类型主要为溶孔、溶隙及溶洞,存在遇溶洞或暗河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