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物联网

合集下载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网戓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开展重大 技术研究;汇集各方力量和现有成果进行集成创新,推进 成果转化和产品孵化;开展应用示范,推劢产业发展。
3.感知中国示范: 为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提供顶层
设计和决策咨询服务,成为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过 程中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和产业创新的强大支撑。
第一步,采集信息
基亍安全、快捷、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通讯技术,通过领先的定位终端和无线数 据传输手段,实时的将用户所关心的位置 信息上报至位置于平台。
第二步,处理信息
依靠核心的分布计算和存储技术,及 时、高效的处理海量的位置信息,保证用 户最便利、最低成本的获得服务。
第三步,查询信息
通过网页、秱劢终端、即时通讯等多 种方式将位置信息展示给用户,幵结合产 品的访问控制策略,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个 人隐私。
2009年6月,就“智慧地球”做出批示。 2009年7月,视察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强调抓住物联网发展 机遇。 2009年8月,视察无锡“中科院传感网工程中心”,指示建 设“感知中国”中心。 2009年11月,发表《让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及早 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的研究,使信息网络产 业成为推劢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劢 机’
物联网位置云平台简介
“国家物联网位置云”作为在位置服务领 域的领先顷目,是通过软件技术、定位设备 和亏联网提供位置信息存储与搜索、轨迹查 询等位置服务,是面向个人、家庨和企事业 单位的“物联网云计算定位服务平台”。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移劢物联网研究院
物联网位置云
IBM蓝云计算平台
Intel开放数据联盟
传感器与芯片:声学、振劢、压力、温度、湿度、生物、化学、 CCD、红外、微波、静电、RFID、信息处理与传输芯片

邵新宇-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邵新宇-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库存管 理 供应商 管理 物料自 动输送
公共平台 云平台 共性技术 平台 物流服务 平台
制造 过程 监控
货品 追踪
制造 过程 管理
货品 清点
内部 物流
辅具 管理
云计算 中间件
物 流
车队 调度
车队 跟踪
物联网技术标准与公共平台
22 22
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
RFID标签设计与制造技术 -长寿命、抗金属标签开发、测试与生产 传感器技术 -微功耗、软件无线电、传感器与RFID结合 工业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电载波冲突、自动调校/组态、可定义的 协议报文格式转换 云计算技术 -适应新型物联网三层结构的新型云存储、云安 全、云灾备 制造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数据处理规则模型、智能业务规则引擎、接口 Schema定义
4 4
制造产业发展逻辑
第一产业:对自然物质资源的直接利用 资源是竞争的焦点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的再加工利用 技术与装备成为竞争的焦点 第三产业:对人类智慧的利用 以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知识含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 的产品和服务,将人类专家的智慧嵌入在装备、产 品和服务中
5 5
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 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 应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智 能化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融合; 以提升产品制造的智能化水平,适应复杂环境下 制造业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 及系统; 具有信息驱动、自治能力、人机协同、自组织与 柔性、自学习能力、自维护能力等特征。
制造需求:多品种多批量、高质量低成本、柔性制造快速响 制造需求:多品种多批量、高质量低成本、柔性制造快速响 应、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 应、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 2 2

2014年物联网车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物联网车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物联网车联网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9月目录一、行业概况 (4)1、车联网 (7)2、汽车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智能化 (9)3、安全生产 (10)二、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10)三、行业相关的法规、政策 (12)四、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3)1、技术壁垒 (14)2、客户关系壁垒 (14)3、人力资源壁垒 (14)五、行业竞争格局 (15)1、车联网行业竞争格局 (15)(1)第一阵营:汽车制造厂商主导推出自主的Telematics 前装模式 (15)(2)第二阵营:第三方厂商主导的车联网服务 (16)(3)第三阵营:即专业信息服务企业推出的专项车载控制系统 (17)2、物联网其他应用领域竞争格局 (17)六、行业市场容量分析 (18)1、车联网 (18)(1)车辆信息采集与终端设备 (18)(2)车联网服务费 (21)(3)移动互联网应用 (22)2、物联网其他应用领域的市场空间 (22)七、行业风险特征 (23)1、市场风险 (23)2、行业风险 (24)(1)创新决策不当的风险 (24)(2)资源整合的风险 (24)(3)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风险 (25)一、行业概况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具体地说,物联网把新一代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车辆、家居、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的应用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卖机,这一概念由MIT 的Kevin 教授首次提出,直到2009 年IBM 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如下表所示:。

973项目摘要

973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科学家:刘海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1. 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

2. 预期目标(1)建立物联网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立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设计涵盖安全协议、授权认证和密钥管理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建立面向演进的异构网络互连、服务、管理和软件体系架构,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架构体系;(2)建立物联网的分布式自治模型;提出物联网动态场景的高效觉察机制、自适应的终端标识分配和资源动态配臵机制、支持容侵容错的高效自愈合和自保护机制、自治子网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及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自治理论和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及相关机制;提出混杂信息融合的方法,以及关系链的挖掘、建立、维护和使用方法;形成面向服务的主动决策与控制交互模型,提出针对多粒度异构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方法,实现高效的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4)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水平的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提供一套逻辑系统刻画方法,构建建模语言,扩展与完善分析与验证技术,同时创建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验证提供可信保障;(5)针对物联网的感知互动、虚实交融、异构复杂等特性,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通过在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自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6)提出面向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理论验证方法和评估体系;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建立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

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我们积极开展物联网研究及应用,物联网在电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更高、运行更稳定。
智能电网的建设必然产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覆盖全国城的庞大的智能电网。
从去年开始国家安排了2批228个项目试点工程,已经竣工117个项目。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测系统开发,并在陕西、山西等9个电力公司上线运行,这个系统对线路、对设备对开发都进行统一检测、统一监控。
对于输电线路状态的检测。所以说我们这两年,国家电网也在积极推动一些项目,实现对项目的检测。
在变电站上的应用,或者自动化以外,我们围绕各项技术,对变电站的辅助管理与监控应用物联网手段。比如通过RFID实现跟踪和监控。通过智能视频来实现巡线的可视化,还有通过物联网RFID技术实现对我们的状态的检测。
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智能电表,智能电表我们在2015年以前,国家电网范围之内,将对三种电表进行更换。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投资,总投资超过1千亿。
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我们也做的很多工作,围绕了输电、配、用等几个环节来攻克相应的技术,建立了一个系统平台,除了国家项目以外,也联合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进行试点工程,效果不错。叫点线面,点变电站,线是线路,面是所辖范围。扬州供电公司范围更大。同时我们也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里面围绕着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职能感知等基础理论展开研究,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等方面进行研究。
这是作业图,我们的智能是能够大量的介入风电、太阳能等轻捷能源,能够与用户双向互动,实现智能生活,能够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是新型现代化电网。有人称为2.0版本的电网。
坚强智能战略框架,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写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三个阶段,2009到2010年规划试点阶段,2011到20115年是全面建设阶段,2016到2020年是引领提升阶段。4个体系,我们要建设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5个内涵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轻捷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

973计划2011年项目清单

973计划2011年项目清单

2011CB301800 表面等离子体超分辨成像光刻基础研究 2011CB301900 半导体固态照明用超高效率氮化物 LED 芯片基础研 究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 研究所 南京大学 教育部
2011CB302000 II 族氧化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 2011CB302100 微纳光机电系统的仿生设计与制造方法 2011CB302200 网络海量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2011CB504500 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 2011CB504600 近视发病机理及干预的基础研究 2011CB504700 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 中国科学院 究所
— 4 —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首席 科学家 刘奋勇 金奇 王庆国 朱兵 段金廒 王琦 林均品 徐坚 杨玉良 熊翔 闻海虎 李伯耿
2011CB403500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
— 3 —
项目编号 2011CB403600
项目名称 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 应
项目首席 科学家 孙松 余争平 邬堂春 刘德培 贾伟平 王晓民 尚永丰 曾益新 段树民 李华伟 瞿佳 高福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
— 5 —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首席 科学家 余木火 顾忠伟 谢建新 杨锐 谭建荣 王煜 房丰洲 丁汉 郑小平 张军 张良培 舒歌群 袁士义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东华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 所 浙江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武汉大学 天津大学
2011CB100100 主要粮食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效应和利用的基础研究 2011CB100200 水稻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和设计育种 研究

物联网概述ppt课件

物联网概述ppt课件

• Future vehicle systems
– Controlled electronically – Connected – Smart adaptive vehicle – Autonomous driving –…
• New automotive DNA is cyber-physical!
十五年周期定律
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
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 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什么是CPS?
Partially by Azer Bestavros, Boston University, 2008
从Internet到IOT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1.1 历史进程:主线复杂,来源不单一
RFID(无线射频识别)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Auto-ID中心,提出EPC系统及物联 网概念
什么是CPS?
A CPS integrate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with monitoring and/or control of entiti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dependably, safely, securely, efficiently and in real-time. - S. Shankar Sastry, UC Berkeley, Dean CPS are integrations of computation with physical processes. - Edward Lee, UC Berkeley CPS are physical and engineered systems whose operations are monitored, coordinated, controlled and integrated by a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core. - Insup Lee, U. Pennsylvania; John A. Stankovic, U.

重庆邮电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团队简介

重庆邮电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团队简介

未来网络研究中心
一、团队简介
自1996年来,本团队一直致力于互联网领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以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计划项目、重庆市重点基金项目等为依托,在互联网行为模型、网络测量、交换路由、资源调度等领域和方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研究团队现有教授3人:唐红、张毅、赵国锋,此外还有徐川博士和刘媛妮博士。

二、研究方向
1.新型互联网体系和机理研究:探索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和机理,建立相应的互联网体系模型、理论和方法,解决现有TCP/IP互联网发展的问题,实现互联网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应用系统和技术研发:物联网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研究和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及相关的技术,涉及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开发;
3.移动互联网行为分析与应用开发: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模式日益普及。

研究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模型、行为特征,开发基于手机终端的应用;
4.网络应用系统研发:网络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的开发。

三、主要工作
以互联网为基础,研究新型网络模型、算法,开发相关的系统和设备。

四、招生要求
1.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2. C 程序设计经验;
3.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通信网络知识。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

天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愿景:培养一流的学生、打造一流的学科、构建一流的基地、聚集一流的人才、从事一流的科研、实施一流的管理、形成一流的影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在原电子工程系基础上,于1996年组建而成,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33年的北洋大学电气工程系,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教学和科研单位之一。

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五个本科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物联网工程两个学科基础实验平台: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学院有一支作风严谨、结构合理、攻关刻苦的研究队伍,多年以来,学院聚焦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完成了“973”和“863”高技术研究、攻关项目,以及数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已形成多个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学科方向,包括通信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ASIC设计、固体电子学与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学院现与电子与电气工程学科排名苏格兰第一、全英国第二的格拉斯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以“2+2”双学士课程、“3+1”、“3.5+0.5”海外经历课程、“2+3”本硕直读课程、“3+2”本硕联读课程等多种模式进行联合培养。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努力构建自信(Confidence)、进取(Competency)、勇气(Courage)、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Creativity)、包容(Compassion)的“6C”文化,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Intel嵌入式大赛、Microsoft嵌入式大赛等各类比赛屡获佳绩。

无线信道

无线信道

论文题目:物联网中无线信道模型的分析专业:学生:签名:指导老师:签名:摘要物联网为了实现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连接到任何人和物品的目标,就必须确保信息在任何环境下的可靠传输。

然而信息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

相对而言,无线传输的成本廉价、适应性好、扩展性好、设备维护更容易实现。

但无线信道是动态变化的,它的随机性和时变性很强,而天气、地型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致使信号发生衰落或者失真,因此要保证物联网无线信道中信息的可靠传输,我们必须对无线信道的特性进行研究。

一般而言,根据不同的无线环境,接收信号服从瑞利分布和莱斯分布。

本文对物联网中的无线信道特性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基于物联网市区环境中的Rayleigh分布和远郊条件下的Rician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服从Rayleigh分布的Clarke模型、改进型Clarke模型以及服从Rician分布的改进型Rician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仿真图验证了不同模型算法的性能。

【关键词】物联网瑞利信道莱斯信道【论文类型】论文型Title: Analysis on Channel Model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Major:Name: Signature:Supervisor: Signature:ABSTRACTTo achieve the target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connect to any people and goods at any time and any place, we must ensure 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in any environent. However,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mainly through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cable transmission.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cost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is cheap,good adaptability, scalability, and it is easier to imple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Compared with the cable channel, wireless channel is dynamic, which has strong variability and randomness. However, the weather, and many other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resulting in the signal fading or distortion. Therefore, we must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reless channel to ensure the realiabl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wireless channel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ireless environment, the received signal will obey Rayleigh distribution and Rician distribution.In this thesis,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exist in the wireless channel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e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ayleigh distribution under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Rician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uburban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in theory. The Clarke model and the improved Clarke model which obey the distribution of Rayleigh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improved Rician model of Rician distribution also did.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of different model algorithm.【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ayleigh Channel Rician Channel【Type of Thesis】: Thesis type目录1绪论 (1)1.1 物联网的概况及现状 (1)1.1.1 物联网的概念 (1)1.1.2 物联网研究现状 (1)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1.3 论文结构安排 (3)2无线信道传播模型 (5)2.1 无线信道基本特性 (5)2.1.1 无线信道概论 (5)2.1.2 无线电波传播机制 (5)2.1.3 无线信道的类型 (6)2.1.4 无线信道的研究方法 (7)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8)2.3 大尺度衰落模型 (9)2.3.1 路径损耗 (9)2.3.2 阴影衰落 (10)2.4 小尺度衰落模型 (11)2.4.1 影响小尺度衰落的因素 (11)2.4.2 无线信道参数 (11)2.4.3 多径效应及其引起的衰落 (16)2.4.4 多普勒效应及其引起的衰落 (19)2.4.5 多径信道建模 (21)2.5 噪声和干扰 (22)2.5.1 无线信道中的噪声 (22)2.5.2 无线信道中的干扰 (22)2.6小结 (23)3物联网市区环境中的衰落信道模型 (24)3.1 Reyleigh衰落分布 (24)3.2 Clarke模型 (26)3.2.1 信道模型 (26)3.2.2 仿真结果分析 (28)3.3 改进型Clarke (30)3.3.1 信道模型 (30)3.3.2 仿真结果分析 (31)3.4 其他模型 (32)3.4.1 Jakes模型 (32)3.4.2 改进型Jakes模型 (33)3.5 小结 (33)4物联网远郊环境中衰落信道模型 (34)4.1 Rician信道模型 (34)4.1.1 信道模型 (34)4.1.2 仿真结果分析 (35)4.2 改进型Rician模型 (37)4.2.1 信道模型 (37)4.2.2 仿真结果分析 (37)4.3 小结 (38)5结论 (39)致谢 (40)参考文献 (41)1绪论1.1 物联网的概况及现状1.1.1 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后来不同国家和行业的专业人士都从不同角度重新进行了诠释,目前研究业界及产业界仍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

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2级教学标准目录第一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0第二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第三部分课程标准 (22)物联网概论课程标准 (22)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26)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31)SQL S ERVER数据库技术课程标准 (37)L INUX操作系统课程标准 (4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46)制造业信息化与物联网应用课程标准 (52)计算机网络与局域网构建课程标准 (55)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61)W 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67)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73)RFID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80)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86)工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93)物联网终端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102)ERP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107)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 (119)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标准 (124)二级C强化实训课程标准 (129)物联网传感层综合实训课程标准RFID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133)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138)物联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142)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147)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151)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157)软件测试课程标准 (163)第一部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指导思想为了落实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针,通过跟踪常州及周边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为研究分析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确定职业岗位,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主要内容(1)常州及周边地区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2)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3)兄弟院校本专业开设情况。

物联网技术架构

物联网技术架构
根 据 我 们 研 究 的 结 论 [2],物 联 网 主 要 解 决 物 品 到 物 品 (T2T) 、人 到 物 品 (H2T)、人 到 人 (H2H) 之 间 的 互 连 。 T2T、H2T、H2T 这 3 个 层 面 的 互 连 是 物 联 网 不 可 缺 少 的 ,单 纯 物 品 与 物 品 之 间 的 互 连 并 不 构 成 一 个 物 联 网 ,单 纯在局部范围之内连接某些物品也 不 构 成 物 联 网 ,物 联 网 一 定 是 由 物 品 可以自然连接的因特网。这里有两 个概念是在讨论物联网中不可忽略 的 :其 一 ,物 联 网 一 定 属 于 未 来 因 特 网 ,物 联 网 一 定 是 未 来 网 络 社 会 的 基 础 设 施 ,即 物 联 网 一 定 可 以 自 然 扩 展 到 全 球 的 系 统 ;其 二 ,物 联 网 中 物 品 的 连 接 一 定 是“ 自 然 连 接 ”,也 就 是 保 留了物品在物理世界中时间和空间 特性的连接。如果我们把某些物品
信息物品技术主要指物品的标
识 、传 感 和 控 制 技 术 ,也 就 是 指 现 有 的数字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属于 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融合的接口技 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网络化物理 系 统 (CPS)[4] 就 是 属 于 信 息 物 品 技 术 。 如 果 把 人 也 看 作 是 一 个 物 品 ,则 信 息 物品技术也包括了佩戴式计算装置 技术。
2 物联网技术架构
按 照 物 联 网 三 维 概 念 模 型 ,物 联 网 由 信 息 物 品 、自 主 网 络 和 智 能 应 用 3 个部分构成。这 3 个部分有其各自 技术架构。这三类技术构成了物联 网 技 术 架 构 ,如 图 2 所 示 。 即 物 联 网 技 术 架 构 由 信 息 物 品 技 术 、自 主 网 络 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构成。

新技术新趋势实战专家-邓小龙老师简介

新技术新趋势实战专家-邓小龙老师简介

新技术、新趋势专家—邓小龙资质介绍: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会专家委员教育背景:北邮工学博士工作背景:北邮教育部可信分布式计算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青年专家,担任北邮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安全中心副主任。

目前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内容方面的研究和课程讲授,参与和主持多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陆续发表了高水平论文SCI期刊2篇,EI期刊5篇,EI会议11篇。

主讲课程:《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最新研究应用进展与发展趋势介绍》《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近年来参与的相关项目有:1)中国网通集团级统一认证体系架构系统建设规范咨询项目2)中国网通集团级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二期建设规范咨询项目3)中国联通集团级统一信息架构融合方案规范咨询项目4)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CRM系统运营改造项目5)南京联创安徽移动电信运营支撑培训项目6)南京联创天津移动电信运营支撑培训项目7)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新一代经营分析系统咨询项目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074128) 基于电信数据分析的群体客户关系管理关键技术研究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905025) 基于进化多目标优化的无监督机器学习研究10)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H03B05)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五:基于海量信息分析的科技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11)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004AA103A01)嵌入式网管开发及产业化12)农业部95科技攻关项目-农副土特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与相关技术研究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在线应急感知、预警与危机情报导航的社会计算方法15)国家973项目:社交网络分析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研究1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舆情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示范)-舆情分析预警综合体系架构1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备选项目-高效、海量在线社交网络监督与互动系统技术上熟悉:1)大型分布式计算环境Hadoop上社会网络分析(SNA)算法的开发与实施,如多源最短路径算法MSP(Multi Source Path)、全图节点和边的中介性算法(Betweenness)、流失预测算法SPA(Spreading Activation)在Hadoop上的并行化和项目实施。

北京邮电大学智慧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宣传手册2015年

北京邮电大学智慧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宣传手册2015年
刘元安教授所领导的智慧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诚邀莘莘学子加入,共创美好未来!
智慧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Institute of Smart Wireless mobi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带头人简介
刘元安:男,博士,教授,IEE Fellow,国 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 五”“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北京邮 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重点 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任,“安全生产智 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通 信标准化协会TC-9组副主席,中国通信学会无 线与移动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任教育 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
多年来,中心取得了丰硕的创造性成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 级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MTT、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MC、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通信 学报、微波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逾百篇被SCI收录、近400篇 被EI收录,吴永乐老师发表在IEEE TRANS. ON MTT的学术论文“A Dual Band Unequal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Without Reactive Components”,获得200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 宽带无线接入》等专著四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7 项。2006年项目“交流电气化对广播电视转播、差转台(站)辐射感染研究及防护间距标准研究”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二等奖,2009年项目“多波段和宽带终端天线及产业化”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 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项目“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 术奖二等奖,同年项目“单体双频微波理论与器件”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 年吴永乐博士的学位论文“基于传输线理论的广义史密斯圆图、扩展型阻抗匹配器及多性能功率分配 器研究”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3年项目“面向多体制多频共存移动通信系统的终端共形 天线技术、标准和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物联网技术中心简介

物联网技术中心简介

物联网技术中心简介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物联网技术中心是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依托单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博士点/硕士点的主要支撑单元,是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

本中心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4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

马华东教授为中心学术带头人,罗红教授任中心主任,李文生副教授任中心副主任兼书记。

中心每年招收30名左右上述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

本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本中心科研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技术,针对未来网络互联和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关键问题,从理论、技术和典型应用等层面开展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媒体系统和网络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物联网系统,含物联网体系结构理论模型、异构网络互联、网络动态行为分析、网络服务与管理、通信软件与协议技术、典型应用系统等;2)多媒体系统与网络,含模式识别和图像分析、3D建模与虚拟现实、视频网格、新一代多媒体网络服务系统等;3)无线传感器网络,含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嵌入式通信系统、网络协同信息处理等。

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教育部等纵向项目20多项,微软、华为、IBM、新奥特等企业合作项目20多项,每年科研项目经费在500万元以上。

在物联网技术、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流媒体调度与传输、视频内容分析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和会议如IEEE Trans. Multimedia, IEEE Trans. PDS, IEEE Trans. Wireless Com., IEEE Trans.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 Computer, IEEE Network, IEEE DSO, MTAP, ACM CCR, Int. J. Sensor Networks, JCST, 电子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等,和ACM Multimedia, IEEE INFOCOM、ICDCS、GLOBLECOM、ICC、WCNC、WOMOM、MASS、ICME、ICIP、ICPR等系列著名国际会议发表100多篇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获得授权10项,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科研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效益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启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1-01-18 出处:科技处点击:4789次
以我校马华东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启动会于2011年1月16日在北邮科技大厦召开。

本次启动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马华东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重大项目处张延东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宋海刚、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赵倩、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刘克处长、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项目主任肖人毅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出席启动会的专家有:科技部委派的973项目责任专家何新贵院士、毕光国教授、钱华林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孙家广院士、陈俊亮院士、梅宏教授、李建中教授、刘云浩教授。

各课题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香港科大等9家项目参加单位的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我校杨放春副校长、科技处刘杰处长、高燕丽副处长均出席了会议。

首先,张延东处长回顾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的发展历程、选题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就“十二五”期间973项目改革思路作了简单介绍,感谢北京邮电大学为国家973计划项目所做的工作。

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孙家广院士介绍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思路以及与科技部973计划的关系,并对本 973项目提出殷切期望。

教育部科技司赵倩首先对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申请的973项目成功立项表示祝贺,并希望大家能一起合作顺利完成本项目。

杨放春副校长首先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北京邮电大学的支持和厚爱,表示北邮将秉承一贯的严谨作风,坚决把973项目做好。

马华东教授代表973项目组做了项目启动报告,介绍了项目背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项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并对团队组成和任务分工作了说明。

然后,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本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案、研究目标等。

与会专家们就项目如何突出研究重点、如何克服难点、如何形成成果亮点等进行了点评,给项目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和要求。

在项目的工作研讨会上,项目专家组成员刘云浩教授、李建中教授分别就WSN到物联网的困扰、CPS系统方面做了主题报告,马华东教授做了973项目管理办法的报告。

大家就主题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项目管理报告中提出的项目目标、团队分工与合作、各课题的任务促进、课题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段工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表示坚决支持、配合首席科学家的工作,齐心协力,争取圆满完成本项目的研究目标。

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项目启动会在无锡召开(刘海涛)
发布时间:2010-12-23 点击次数:
2010年12月19日,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无锡召开。

项目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巢尘、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咨询组专家西安电子科大教授马建峰、中科院电子所副研究员崔大、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究员钱华林,江苏省科技厅相关领导,以及各课题成员出席了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各课题负责人向项目专家、咨询组专家作了课题工作汇报。

本项目为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项目针对我国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

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包括6个课题,其中国网信通公司参与课题“物联网验证与应示范研究”由刘建明总经理担任课题负责人,刘总在启动会上做了工作汇报,介绍了项目三大科学问题与本课题的关系,并向项目组和咨询组专家介绍了智能电网相关情况。

项目组和咨询组专家对项目和各课题进行了点评,专家期望本项目可以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澳门大学物联网设计方法研究获“973”立项
2010年12月31日 12:43 科技日报
由澳大校长赵伟任首席科学家引领的国家973科研计划"物联网基础理论及设
计方法研究"专案获得科技部确认立项。

澳大牵头的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项目突破物联网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技术,对推动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将作出重大的贡献。

2010年,澳门大学的科研项目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其中《物联网基础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确认立项,澳门大学在物联网的研究和改革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澳门大学演绎物联网新纪元
毋庸置疑,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催生出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也是使经济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

在席卷世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下,以美国人的“智慧地球”为开端,物联网几乎是一夜走红,股市上的热度足以让业内人士惊愕,让专家学者们都始料不及。

物联网可望成为后十五年的新型计算模式。

2010年被人誉为“中国物联网元年”,在这片百舸争流万箭待发的领域,每一天都有突破和进取,每一天都在诞生传奇和奇迹。

2009年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的领先概念,全面加快开发物联网的进程。

在刚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物联网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是新的技术革命,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可控、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0年3月,在澳门大学校长、讲座教授赵伟的带领下,以澳门大学教授为主力的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等30多位专家学者团,向科技部国家“973”项目:提交了题为《物联网基础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的项目申请。

经过多番严格筛选,项目申请已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确认立项,拨款资助。

同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令物联网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上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澳门大学的物联网时代
以澳门大学牵头的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项目,其研究目标是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重大需求,针对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瓶颈制约,研究物联网系统信息的保真性和执行忠实性两大科学问题,构建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体系,发展物联网新型体系结构,突破物联网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技术,提供物联网支撑技术平台。

团队提出的这一套解决方案得到了参与评审的专家及领域学者的认同和赞识。

如果2010年是中国物联网元年,那么2011年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展以及重大专项的设立都将对未来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王忠宏讲: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其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

当下,已被定义为中国战略性产业的物联网,是一个时尚、热门的产业,不仅各路资本竞相追捧物联网产业投资,二级市场上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物联网概念股行情几度卷土重来。

对澳门大学而言,能参与此项当前物联网领域的最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澳门大学的科技研究水平,而且更能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作出重大的贡献。

澳门大学在此项目上,还有着许多不可取代的优势。

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是物联网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此外,以澳门大学教授为主力的973团队汇集了众多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吸纳了海内外不同领域的顶尖科研人才。

研究领域覆盖了传感网络、实时系统、通信系统、软件系统、电力系统,代表了当前物联网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2010年已接近尾声,中国物联网的热度并没有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冷却。

物联网仍然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973计划项目预算发布物联网3项基础研究经费3135万
作者:RFID世界网收编来源: 2010-11-25 11:51:00
摘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启动的172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9年立项的107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

关键词:973计划[0篇]项目预算[0篇]物联网研究[13篇]研究经费[0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启动的172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9年立项的107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安排情况中,关于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的共有三项,承担单位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项经费总额为3135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