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_冯开明

合集下载

可控核聚变研究

可控核聚变研究

探索未来的能源:可控核聚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已经显示出了其各种弊端,如资源有限、污染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等。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能源替代方案,可控核聚变就成为了目前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地说,它就是利用高温和高压将氢原子核融合成氦来释放能量的过程。

这种能源的释放不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气,而且燃料充足、可重复使用,因此受到了众多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但是,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一些技术难题:如何制造和维持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如何防止等离子体对燃烧室壁造成损伤?如何将释放的能量有效地回收利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

例如,欧盟在法国南部建设了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该项目将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来产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等国也都在进行相应的研究。

总体来说,可控核聚变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而且还对未来的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尽管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但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并为人类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核聚变领域装置介绍

我国核聚变领域装置介绍

我国核聚变领域装置介绍核聚变是一种将轻元素聚变成重元素的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物理现象。

在我国,核聚变领域装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科学研究和能源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核聚变领域装置主要包括实验装置和工程装置两类。

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核聚变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而工程装置则是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提供大规模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主要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中国国家核聚变能源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核聚变研究所)建设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

EAST是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采用了超导磁体和等离子体加热系统,具有较高的等离子体温度和持续时间。

通过EAST装置,科研人员可以模拟和研究实际核聚变反应的条件,为工程装置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而我国核聚变工程装置的代表是中国国家核聚变能源工程研究计划(ITER计划)参与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工程装置,由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联合参与建设。

该装置采用了托卡马克型磁约束装置,利用超强磁场将等离子体束缚在中心区域,通过加热和压缩等手段实现核聚变反应。

中国作为ITER计划的参与方,承担着关键的任务和责任。

我国核聚变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在ITER计划中积极参与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与实践,为最终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贡献。

除了EAST和ITER,我国还在积极推进其他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和研究。

例如,我国正在建设的中国环向聚变实验装置(CFETR)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商业级能力的核聚变实验装置,预计在2035年前后投入运行。

CFETR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和实验能力,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核聚变技术作为清洁能源的潜在来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装置研究和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实验和工程装置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将来核聚变技术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_冯开明

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_冯开明

第23卷第5期2006年10月现代电力M odern Electric Pow erV o l123N o15O ct12006文章编号:1007-2322(2006)05-0082-07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 M63112+4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冯开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成都)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核聚变能和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历史与现状。

最后,对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发展做了简要回顾。

关键词:可控核聚变;ITER计划;磁约束;托卡马克0引言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从化石燃料提供的能源来看,地球上的化石燃料资源有限,煤储量有可能维持200年左右,石油、天然气仅能维持几十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能源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合理。

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仅为世界人均能耗的1/2,发达国家的1/40,主要能源是煤,而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中国GDP正以年增长7%~8%的高速度发展,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5~16亿,根据国家发展远景规划,届时我国的人均GNP将为4000~6000美元,对能源将有巨大的需求。

因此,我们将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快遇到能源短缺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0走向/核能文明0。

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都是核裂变电站。

核裂变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远远比不上核聚变。

另一方面,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而且存在棘手的废物处置问题。

因此,核聚变能被称为人类未来的永久能源。

从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资源的限制、环境的压力和核聚变研究进展来看,发展聚变能是改善未来能源结构,推动在半世纪实现能源顺利换代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国际聚变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由欧盟、中、日、俄、美、韩、印七方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 ER计划,已经进入建设阶段。

ITER计划的目标

ITER计划的目标

ITER计划的目标ITER设计总聚变功率达到50万千瓦,是一个电站规模的实验反应堆。

其目标:在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基础上,探索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作用和任务:用具有电站规模的实验堆证明氘氚等离子体的受控点火和持续燃烧,验证聚变反应堆系统的工程可行性,综合测试聚变发电所需的高热流和核部件,实现稳态运行,从而为建造聚变能示范电站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必要的技术基础。

1. ITER计划的科学目标ITER运行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产生50万千瓦聚变功率、有能力维持大于400秒氘氚燃烧的托卡马克聚变堆。

在ITER装置中将产生与未来商用聚变反应堆相近的氘氚燃烧等离子体,供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其性质和控制方法,这是实现聚变能必经的关键一步。

在ITER装置上得到的所有结果都将直接为设计托卡马克型商用聚变堆提供依据。

ITER装置的建造是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新阶段,也是人类更接近实现受控聚变能的标志。

图1 ITER装置示意图ITER运行的第二阶段将探索实现具有持续、稳定、高约束的高性能燃烧等离子体。

这种高性能的“先进燃烧等离子体”是建造托卡马克型商用聚变堆所必要的。

ITER计划在后期还将探索实现高增益的燃烧等离子体。

ITER计划科学目标的实现将为商用聚变堆的建造奠定可靠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

2、ITER计划的工程技术目标ITER计划的另一重要目标是通过创造和维持氘氚燃烧等离子体,检验和实现各种聚变技术的集成,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能直接用于商用聚变堆的相关技术。

在过去十余年中,与建设ITER有关的技术研发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建造ITER 的技术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ITER现有的工程设计有相当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ITER 计划在技术上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检验各个部件在聚变环境下的性能,包括辐照损伤、高热负荷、大电动力的冲击等,以及发展实时、本地的大规模制氚技术。

上述工作是设计与建造商用聚变堆之前所必须的,而且只能在ITER上开展。

可控核聚变能源发展史

可控核聚变能源发展史

可控核聚变能源发展史
可控核聚变能源是一种旨在实现永久清洁能源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了研究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里程碑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1983年开始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此计划旨在建造一个可供研究和实验的大型核聚变反应堆,从而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可控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许多国家都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

这些国家团结合作,在研究和开发可控核聚变能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虽然可控核聚变能源的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人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实现清洁能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相信可控核聚变能源将会成为人类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 1 -。

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现状

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现状

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现状核聚变,这个被誉为“能源圣杯”的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学家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探索核聚变的道路上,国际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汇聚各国的智慧和资源,还能够加速研究进程,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实用化带来更多的希望。

当前,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呈现出广泛且深入的态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当属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

ITER 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核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之一。

它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参与,旨在建造一个可实现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实验堆,为未来的核聚变发电厂奠定基础。

在 ITER 计划中,各国分工明确,协同合作。

例如,中国承担了一些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展现了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

欧盟在项目的总体协调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一些技术领域提供了核心支持。

日本和韩国则在材料科学和超导技术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专长。

俄罗斯在能源技术和工程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为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印度和美国也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除了 ITER 计划,各国之间还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协议,开展了众多小型但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

例如,中国与法国在核聚变相关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

双方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实验等方式,共同探索核聚变的奥秘。

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共享,还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各国的科研人员在合作项目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人才的流动和培养为核聚变研究领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然而,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经费的分配和管理。

由于参与国家众多,各方对于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存在不同的期望和要求,这可能导致经费分配的争议和管理的复杂性。

其次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ITER 实验包层计划综述

ITER 实验包层计划综述

近四十年的世界性研究和探索使托卡马克途 径的热核聚变研究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在达到 商用目标之前,基于托卡马克的聚变能研究和开发 计划还有一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 此,确定了 ITER 的科学目标[2]:
(1)通过感应驱动获得聚变功率 500MW、Q 大于 10、脉冲时间 500s 的燃烧等离子体;
TBWG 的任务是在实验包层模块的方案选择、 设计与技术研发、国际合作、辅助系统的建立、实 验窗口和设备空间分配、实验计划安排等方面,协 调 各 方 立 场 。 经 过 协 商 , 重 建 的 TBWG 要 求 ITER-TBM 各参与方必须在 2005 年底前实验包层计划综述
2 实验包层模块计划
2.1 TBM 的发展历史 ITER 包层分为屏蔽包层和实验包层两种。其
中屏蔽包层主要用于装置的辐射防护,在已经完成 的 ITER-FEAT 设计中有较完善的包层设计和技术 研发。而实验包层模块(Test Blanket Moldule, TBM),主要用于对未来商用示范聚变堆(DEMO) 产氚和能量获取技术进行实验,同时用于对设计工 具、程序、数据等的验证和一定程度上对聚变堆材 料进行综合测试。实验包层由各参与方提出自己的
方提供了单独进行实验的机会。 ITER-TBWG 主席 Gaincarli 给 ITER 国际组负
责人(IT)关于 TBM 的报告中指出[5]:“ITER 将在 综合聚变环境下,为包层性能测试提供唯一可获得 的机会。ITER-TBM 计划是 ITER 各参与方进行氚 增殖技术和能源获取研发技术的核心问题。 包层 实验是 ITER 关键任务之一,是 ITER 与 DEMO 之 间的决定性纽带”。美国 TBM 计划负责人、国际聚 变界著名人士 Abdou 教授于 2003 年 3 月 11 日在 美国 ITER 实验包层战略研讨会上指出[6]:“对 TBM 几百万美元的投入可以获得极其关键的数据和技 术,是对 ITER 几十亿美元投资的最丰厚的回报”。 同时,强调“美国应积极参加 TBM 计划,确保美 国感兴趣的概念不会被排除在 ITER-TBM 计划之 外”。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将轻元素核聚变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技术。

与当前主流的核裂变技术不同,核聚变技术以氢等轻元素为燃料,不存在核废料问题,同时能够提供持续、可再生的能源,被誉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之一。

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中,核聚变技术被寄予厚望,本文将对核聚变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

当前,国际上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两种方法上。

磁约束核聚变基于磁场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ITER项目是由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建设的,旨在验证核聚变可控条件下的可行性,并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而惯性约束核聚变则通过激光或粒子束等高能量源对靶材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核聚变反应的发生。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们正不断努力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推动核聚变技术的突破。

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核聚变技术具有丰富的燃料资源。

氢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核聚变反应使用氢同位素氘和氚作为燃料,而这两种同位素在海洋中广泛存在,且可出产和储存。

其次,核聚变技术能够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放射性废料。

同时,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较高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满足综合用电需求。

此外,核聚变技术还具有连续性和可控性优势,与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性能源相比,能够提供更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

然而,核聚变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聚变技术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投资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目前,国际上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其次,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还存在着技术挑战。

例如,氢同位素的稳定获取和储存、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稳定运行以及材料的耐受性等问题都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解决。

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

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

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
冯开明
【期刊名称】《中国核电》
【年(卷),期】2009(2)3
【摘要】介绍了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核聚变能和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以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历史与现状.对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发展历程做了简要的回顾.
【总页数】8页(P212-219)
【作者】冯开明
【作者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62
【相关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立国际聚变能组织的协定》、《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特权和豁免协定》的决定 [J],
2.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协定草签 [J], 无
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理事会第二十四届会议在法国召开 [J],
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从建造阶段迈入装配阶段 [J],
5.我国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大型超导磁体系统首个部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控核聚变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进展

可控核聚变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进展

可控核聚变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进展高翔;万元熙;丁宁;彭先觉【摘要】可控核聚变能源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国际磁约束聚变界近期研究的焦点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本文介绍了ITER计划的科学目标和工程技术目标中的前沿问题,提出了我国磁约束聚变近期、中期和远期技术目标,制定了中国磁约束聚变发展路线图.在惯性约束聚变(ICF)领域,Z箍缩作为能源更具潜力.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Z/ZR装置的实验进展显著.我国在Z箍缩辐射源物理和驱动ICF技术路线,尤其是在驱动器与Z箍缩负载能量耦合物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笔者建议我国继续执行ITER国际合作计划,全面掌握聚变实验堆技术积极推进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主机关键部件研发、适时启动CFETR项目的全面建设;支持新一代大电流脉冲功率实验平台建设,尽快实现Z箍缩聚变点火,探索Z箍缩驱动惯性约束聚变裂变混合堆.【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8(020)003【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Z箍缩;聚变点火;脉冲功率【作者】高翔;万元熙;丁宁;彭先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88;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一、前言可控核聚变能源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

在磁约束聚变领域,托卡马克研究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建设和研究,同时正在自主设计、研发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

在惯性约束领域,Z箍缩作为能源更具潜力,有可能发展成具有竞争力的聚变-裂变混合能源。

本文重点介绍了磁约束聚变的前沿问题和我国在Z箍缩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磁约束聚变前沿问题(一)磁约束聚变的研究意义和现状磁约束聚变是利用特殊形态的磁场把氘、氚等轻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处于热核反应状态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有限的体积内,使等离子体受控制地发生大量的原子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

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如何

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如何

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如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寻找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核聚变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将轻原子核(例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融合在一起,形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而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获得几乎无限的能源。

目前,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国际上,有多个大型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运行和建设中。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

ITER 是由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该项目旨在建造一个可实现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实验反应堆,为未来的核聚变发电站奠定技术基础。

在国内,我国也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环流器二号M 装置(HL-2M)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

它的建成和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进入了世界前列。

此外,我国还在核聚变相关的理论研究、材料研发、工程技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核聚变技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长时间稳定地维持这样的极端条件。

其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粒子和辐射对材料的损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材料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容易发生性能退化,影响反应堆的运行寿命和安全性。

此外,核聚变的能量输出与输入比(即能量增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实现商业应用的经济性。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核聚变技术的未来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其带来的好处将是难以估量的。

可控核聚变发展史

可控核聚变发展史

可控核聚变发展史可控核聚变,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词儿,其实就是人类梦想中的“人造太阳”。

想象一下,太阳那源源不断的能量,如果能被我们控制,用来发电、供暖,那该多好啊!下面,咱们就来聊聊这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史,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一步步接近这个梦想的。

一、初识核聚变话说回到很久很久以前,1919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阿斯顿就发现了轻原子核可以在人工控制下碰撞,变成另一种原子,还发现了氦原子的质量比四个氢原子加起来还要小一点。

这可是核聚变的起点啊!接着,英国的爱丁顿又猜想太阳的能量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二、理论探索与实践突破时间一晃到了1934年,澳大利亚的奥利芬特用氢的同位素氘轰击氘,实现了第一个核聚变反应。

这可是个大新闻!然后,美国的贝特提出了“碳循环”和“氢循环”理论,解释了太阳的能量来源。

到了1942年,美国的科学家们更是用氘轰击氚,实现了更高效的D-T核聚变反应。

三、国际合作与技术飞跃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1957年,国际原子能大会召开,大家决定一起搞核聚变。

于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应运而生。

这个计划可不得了,全球多个国家都参与进来了,一起造个“大炉子”,看看能不能实现可控核聚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加入了这场盛宴。

他们建成了EAST 实验装置,实现了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现在,ITER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这个“人造太阳”真的亮起来!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梦想的史诗。

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及发展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及发展

可控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及发展前景摘要: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具有多种优势的理想能源,被寄托了许多期望。

在各国协同展开联合研究计划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有实力的国家都希翼在这一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人类探索更高效更持久更清洁能源的努力从未住手。

相比于目前已经进行了较充分利用开辟的核裂变能,不少专家认为,可控聚变能代表着更夸姣的能源未来。

关键字:能源危机、新能源、核能、可控核聚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量随之增加。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人类现在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据估计,这些化石能源再仅够人们使用一百年摆布的时间。

面临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人们在积极的寻觅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但由于其能源密度低等原于是限制了其发展,没有大规模的应用。

而核反应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

目前的核电站都应用的核裂变能,虽然这可以提供和多的电能,然而所产生的污染也是很巨大的。

相对于裂变,聚变能更加巨大,更加环保清洁。

因此,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聚变能可能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最有效最现实的方法。

核聚变作为一种具有多种优势的理想能源,被寄托了许多期望。

与裂变能相比,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清洁、高效的优点,基本满足人类对于未来终极能源的种种设想。

核聚变的原理、条件及材料一、核聚变的原理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无非实现起来对于当时的人类技术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 10 万摄氏度的温度。

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伦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成立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成立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成立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水力发电》
【年(卷),期】2008(027)A02
【摘要】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日前在科技部揭牌成立,负责国际核
聚变能源计划(ITER计划)有关专项的实施,程津培院士担任该中心主任。

ITER 计划倡议于1985年,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

ITER工程设计
于2001年完成,此后经过5年谈判,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7方代表达成一致。

根据7方签署的协定,计划将历时35年,
【总页数】1页(P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631.24
【相关文献】
1.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揭牌 [J],
2.CQC为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J], 徐航
3.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成立 [J],
4.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专访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 [J], 郑可
5.中国希望未来能引领聚变国际大科学工程——专访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 [J], 葛维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TER产氚试验包层模块中子诊断系统的初步设计

ITER产氚试验包层模块中子诊断系统的初步设计

ITER产氚试验包层模块中子诊断系统的初步设计杨进蔚;冯开明;陈志;杨青巍【期刊名称】《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年(卷),期】2006(026)003【摘要】给出了氦冷却固体增殖剂中子学和产氚包层模块(NT-TBM-HCSB)聚变中子诊断的初步设计,提出了用固定或可移动位置微型裂变室探测器和可移动封装薄箔活化分析系统测量中子倍增器之后、固体氚增殖剂中及其后的中子通量;用可移动天然金刚石探测器的紧凑型能谱仪测量中子能谱.此诊断系统可用于中子倍增器的倍增效率,氚增殖层的增殖率与热核实验聚变堆的运行参数、加热和加料方式、磁流体不稳定性、能量约束以及大破裂等离子体参数和状态之间的工程和物理相关关系的实验研究,测量倍增层、氚增殖包层及其后进入屏蔽层的中子通量和能谱,并与MCNP计算相比较,优化和改进中子倍增器、氚增殖包层以及屏蔽层设计,提高氚增殖率.【总页数】5页(P228-232)【作者】杨进蔚;冯开明;陈志;杨青巍【作者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536【相关文献】1.ITER产氚试验包层模块中子诊断系统的初步设计 [J], 杨进蔚;冯开明;陈志;杨青巍2.产氚包层中聚变中子诊断系统的概念设计和计算 [J], 杨进蔚;冯开明;陈志;杨青巍3.ITER中国氦冷固态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模块中子学设计 [J], 李增强4.ITER固体氚增殖剂实验包层初步设计 [J], 袁涛;冯开明5.产氚包层中聚变中子诊断系统的概念设计和计算 [J], 杨进蔚;冯开明;陈志;杨青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聚变与开发月球3 He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核聚变与开发月球3 He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核聚变与开发月球3 He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陈志;冯开明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04(004)008
【摘要】对开发月球3He资源作为D-3 He聚变燃料的核聚变反应堆的经济技术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太阳风的参数分析与月球表层土中的3He储量作了估计,对开采月球上3He的可行性及D-3He与D-T燃料的聚变能单位电价进行了比较.D-3He聚变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它比通常的D-T为燃料的聚变电站更为安全、于净、可靠.
【总页数】5页(P717-721)
【作者】陈志;冯开明
【作者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571.44
【相关文献】
1.月球3He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研究 [J], 邓柏权
2.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的新成果--评《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互补的可行性研究》一书 [J], 王元瑞
3.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互补研究的新探索——评《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互补的可行性研究》一书 [J], 武建奇
4.受控核聚变研究现状——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 [J], 李兴中
5.利用月球资源发展核电事业——一个崭新的核聚变发电方案 [J], 田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开明:为了人类永久的清洁能源

冯开明:为了人类永久的清洁能源

冯开明:为了人类永久的清洁能源
朱德友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1升海水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

一座100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千克。

也就说.海洋就是人类的天然油库。

”核工业
西南物理研究院冯开明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实际上,自197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他一直致力于核工业的科研与应用工作.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投身核聚变堆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

为了人类能够拥有永久的清洁能源.他每天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朱德友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82
【相关文献】
1.开明书店的"开明人"与"开明风"
2.论开明书店的国文教科书编写——开明派的文化实践
3.浅谈出版社编辑的原创能力——以开明书店和开明出版社为例
4.冯健身:甘肃拟打造中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5.“活”的英文:林语堂意念教学的言语交际
意蕴--以《开明英文读本》及《开明英文文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5期2006年10月现代电力M odern Electric Pow erV o l123N o15O ct12006文章编号:1007-2322(2006)05-0082-07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 M63112+4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冯开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成都)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核聚变能和可控核聚变的基本原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历史与现状。

最后,对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发展做了简要回顾。

关键词:可控核聚变;ITER计划;磁约束;托卡马克0引言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从化石燃料提供的能源来看,地球上的化石燃料资源有限,煤储量有可能维持200年左右,石油、天然气仅能维持几十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能源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合理。

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仅为世界人均能耗的1/2,发达国家的1/40,主要能源是煤,而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中国GDP正以年增长7%~8%的高速度发展,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5~16亿,根据国家发展远景规划,届时我国的人均GNP将为4000~6000美元,对能源将有巨大的需求。

因此,我们将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快遇到能源短缺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0走向/核能文明0。

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都是核裂变电站。

核裂变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远远比不上核聚变。

另一方面,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而且存在棘手的废物处置问题。

因此,核聚变能被称为人类未来的永久能源。

从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资源的限制、环境的压力和核聚变研究进展来看,发展聚变能是改善未来能源结构,推动在半世纪实现能源顺利换代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国际聚变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由欧盟、中、日、俄、美、韩、印七方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 ER计划,已经进入建设阶段。

为此,有关部门已经将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核聚变研究的发展。

1核聚变能是理想的能源太阳的能量来自轻核聚变反应。

太阳每秒将6157亿吨氢聚变成氦,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巨大的太阳能,成为支持太阳系统内一切活动的能量源泉。

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一升海水中含30m g氘,通过聚变反应可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多升汽油的能量,而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的。

这就是说,1升海水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

一座100万kW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kg。

据估计,天然存在于海水中的氘有45亿吨,把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转化为能源,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足以满足人类未来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求。

但是在地球上实现持续的轻核聚变反应,要求相当苛刻的条件。

它要求产生热核聚变的等离子体维持足够高的温度、密度的约束时间,达到劳逊条件(温度@密度@能量约束时间,或称聚变三乘积)。

例如,实现氘-氚聚变反应的条件是:等离子体温度达2亿度,同时粒子数密度达1020m-3,能量约束时间超过1s。

在这样极高的温度下,所有物质都变成完全电离的气体-等离子体。

利用强磁场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将等离子体约束在一种特殊称为真空室的磁容器中,并将聚变燃料加热至数亿度高温,以实现可控聚变反应并获得聚变能。

由于实现可控聚变的条件十分可观。

因此,聚变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特大科学工程。

核聚变能又是一种洁净安全的能源。

聚变燃料是按一定速度和数量加入,任何时候在反应室内的聚变燃料数量都不大,在进行核聚变反应时,即使失控也不会产生严重事故。

此外,它不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不会像核裂变那样产生大量裂变产物,特别是半衰期长的锕系元素。

核聚变的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氦,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只是可能泄漏的微量氚和半衰期很短的活化材料。

因此,聚变能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的清洁而又资源无限的新能源。

2 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展实现受控核聚变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途径。

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始于1950年代,经历了从最初的少数几个核大国进行秘密研究阶段,到1950年代末的技术解密,再到196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合作参与的研究阶段。

在磁约束受控核聚变途径的探索方面,也经历了从快箍缩、磁镜、仿星器等途径。

从1980年代开始,主要集中于以托卡马克装置为主的研究途径上。

虽然从发展聚变堆的角度来看,托卡马克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公认的是只有它才具备建造实验性聚变反应堆的基本条件。

图1为托卡马克装置的主要部件示意图[1]。

图1 托卡马克装置的主要部件示意图1980年代以来,国际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大型和超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美国的T FT R 、欧共体的JET 、日本的JT -60U 、前苏联的T -15等)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

多项聚变工程关键技术迅速发展、高温等离子体的参数逐渐提高,主要物理参数已接近达到为实现受控核聚变所要求的数值。

在典型的装置上,聚变燃料已可被加热到2~4亿度的高温,表征聚变反应率最重要参数(聚变三乘积)已达到115@1021keV /m 3s,人类已经看到了实现聚变能源的曙光。

进入1990年代,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1年末,人类首次用可控的方法在欧洲共同体联合环JET 装置上进行了首次氘-氚放电实验,获得聚变能达到314MJ,聚变功率达到117M W 。

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T FT R 装置上的氘-氚放电也获得成功,其输出的功率更高,达到了1017M W,获得聚变能615M J 。

1997年JET 装置创下了输出聚变功率1611MW 、聚变能2117M J 的世界纪录。

1998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JT -60U 托卡马克装置上进行的D -D 反应的实验,其等效的氘-氚聚变反应的能量增益因子Q(能量增益因子定义为,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与输入装置能量之比)已达到1125。

这些突破性进展宣告了以托卡马克为代表的磁约束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在实验上已经得到了证实。

在进行磁约束研究的同时,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激光的出现,惯性约束核聚变途经也在探索之中。

随着近年来大功率激光技术、粒子束技术的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于核聚变的/点火0问题,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可控核聚变的/点火0难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目前,世界上最大激光输出功率达100万亿W,足以/点燃0核聚变。

除激光外,利用超高额微波加热法,也可达到/点火0温度。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美国、俄罗斯、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受控核聚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成资源极其丰富、经济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的核聚变电站,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永久能源。

国际上将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2],即:①原理性研究阶段;②规模实验阶段;③点火装置试验阶段(氘氚燃烧实验);④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⑤示范聚变电站阶段;⑥商用聚变电站阶段。

国际聚变界正处在点火装置即氘-氚燃烧实验阶段,并逐步向聚变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过渡。

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持的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热核聚变国际会议于1996年更名为聚变能国际会议,这标志着核聚变研究已经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入实质性聚变能源战略研究和反应堆原理性研究与发展阶段。

国际聚变界在托卡马克装置稳步前进的同时,正在努力探索大幅度提高聚变电站经济竞争力的途径。

开展密实型堆芯等离子体约束的研究,如低径比托卡马克,反场箍缩等位形。

建造了一批兆安级等离子体电流的低径比托卡马克装置,开展大幅度83第5期冯开明:可控核聚变与IT ER 计划提高等离子体芯部和包层等核岛的功率密度的研究。

如美国自1998年开始,执行两个为期3年,多个研究机构合作的项目:先进功率提取研究和面向等离子体的先进液体表面研究,目的是提出并进行各种创新性概念的评估,选出可行的方案,为随后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做好准备。

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311ITER计划概述由于在托卡马克聚变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了稳步的实质性进展,1985年,美苏首脑在日内瓦峰会上提出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 nal Thermo-nuclear Ex perim ent Reacto r,ITER)。

此后在欧美日俄四方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合作努力下,于1998年完成了IT ER的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 A ctivity,EDA),当时的预算为100亿美元[1]。

其间,IT ER大量研究和发展工作、一系列原型部件模块的成功制造和实验,论证了实验性聚变堆的工程技术可行性。

在ITER的长期设计过程中,托卡马克实验不断取得进展,原设计依据的较低的约束模式逐步被当前大中型实验装置弃用,更好的高约束运行模式在近几年的实验中逐渐被了解和掌握,IT ER计划被要求改进设计。

改进设计的目标是100亿元的建造费用显得过高,需要研究降低造价。

同时,又能达到所需的物理要求,解决建堆有关的关键问题。

自1998年夏天以来,IT ER 计划开展了为期三年的ITER降低费用设计研究,称为ITER-RC。

美国由于其国内聚变政策调整,于1998年宣布退出ITER计划。

此后,欧、日、俄三方仍然全力推进IT ER的改进设计,到2001年完成了基于新运行模式的工程设计及大部分部件与技术的研发工作。

新的设计称为ITER-FEA T (Fusion Ener gy Advanced To kam ak),新设计在维持IT ER原有的主要物理与工程目标的条件下,经费被降到约46亿美元,预计的建设期为10年,运行实验期为20年。

将IT ER建在何处,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政治和技术问题。

参与IT ER计划的六方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六方于2005年6月达成了将IT ER建造在法国卡达拉奇的协议并同意了IT ER新设计和部件预研。

这六方中,除欧、日、俄三方外,中国、美国和韩国分别在2003年的1月、2月和7月加入ITER计划的谈判。

随后,印度也于2005年底加入IT ER计划。

IT ER计划的七方于2006年6月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合作建造ITER的政府间协议,根据ITER计划的最新进展,预计将在2016年前建成并投入实验。

ITER 装置的概貌和基本设计参数见图2和表1所示。

图2IT ER装置示意图[3]表1ITER装置的基本参数[4]总聚变功率500M W(700M W) Q(聚变功率/加热功率)>1014M eV中子平均壁负载0157M W/m2(018M W/m2)重复持续燃烧时间>500s等离子体大半径612m等离子体小半径210m等离子体电流15M A(17M A)小截面拉长比117等离子体中心磁场强度513T等离子体体积837m3等离子体表面积678m2加热及驱动电流总功率73M W由国际上主要核国家的聚变界历时十多年,耗资近15亿美元启动的ITER项目,将集成当今国际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第一次在地球上实现能与未来实用聚变堆规模相比拟的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解决通向聚变电站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