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6-70(附答案与译文)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1-7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1-7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1-75(附答案与译文)71医驼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驼背,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②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亘史④续曰:人有患腹疾者求医,医曰:“我能治。

”饮以剂,俄而心痛,怪之。

医曰:“心虽痛,腹疾瘳矣。

今请治心。

”又剂,而首疾作。

医曰:“疾在首,而心疾瘳矣。

”俄而命绝,举,尤之。

医曰:“吾能除疾尔,遑顾尔命哉?”此与驼医何异?(《薛涛小说》)【注释】①媒:介绍,这里有吹嘘的意思。

②躧(x):同“屣”,鞋子,在这里是践踏,踩的意思。

③鸣:申诉,控告。

④亘史:即潘之恒,字景升,别号冰华生、亘史等。

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年间曾任中书舍人。

这一段故事即其所补。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长) B乃索.板二片(寻找)C一人信.焉(相信) D以一置.地下(放置)E人有患腹疾者求.医(寻找) F而首疾作.(发作)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可朝治而.夕如矢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①以.一置地下②咨臣以.当世之事C①其子欲鸣诸.官②今诸.生学学于太学D①心虽.痛,腹疾瘳矣②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三、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饮以剂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惩山北之塞C守丞死,乃入据陈 D此诚不可与争锋四、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脚.躧焉A义不杀少.而杀众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C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鸣.之不能通其意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译文:②吾能除疾尔,遑顾尔命哉?译文:六、你读过这篇短文后有什么感想?请简要回答。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56棘刺母猴燕王好微巧。

卫人曰:“请以棘刺①之端为母猴②。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⑤,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⑥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⑦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

”因逃。

(《韩非子·外储说》)【注释】①棘刺:酸枣树上刺。

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②母猴:即沐猴,也称猕猴。

③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

乘,当时土地面积的计算单位。

《管子》:“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奉,通“俸”,俸禄。

④晏阴:由阴转晴的的时候。

晏,晴朗无云。

⑤台下之冶者:台下的铁匠。

台下,地名。

⑥为削者:制造刻刀的人。

⑦治:通“制”,制作,此指雕刻。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燕王好.微巧(喜好) B燕王说.之(喜欢)C必半岁.不入宫(年) D不饮酒食.肉(食物)E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各,各种) F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才)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养之以.五乘之奉②何以.治之B①因.逃②燕王因.养卫人C①臣请之.舍取之②王试观客之.削D①客为.棘刺之母猴也②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②译文:四、燕王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五、“台下之冶者”已经断定燕王被骗,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他断定燕王被骗的根据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附答案与译文)

①贵,欲以献之①王感其欲献于.己①经宿而鸟死①今始见之②咸以为真凤凰②过于买鸟之金十倍②召■而厚赐之②汝贩之乎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1-85(附答案与译文)路人献雉楚人担山雉①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昔闻有凤凰,今始见之。

汝贩②之乎?”曰:“然。

”则十金③,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④而鸟死。

路人不遑⑤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

遂闻楚王。

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尹文子.大道上》)【注释】①山雉:山鸡,俗称野鸡。

雄性尾巴较长,羽毛很美丽。

②贩:卖。

③则十金:即“则予十金”。

④经宿:经过一夜。

⑤遑a:闲暇,闲空。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咸以为真凤凰()王感其欲献于己()过于买鸟之金十倍()二、下列各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三、与“贵,欲以献之”句式不同的是()见渔人,乃大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屠惧,投以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闻有凤凰,今始见之。

汝贩之乎?译文:②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译文:五、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不。

给予,卖给。

想要。

都。

被……感动。

超过。

二、不同的是,①介词,给;②介词,比。

介词,把。

连词,表承接,不译。

代词,指山雉。

三、不同的是,动词宾语省略,“投以骨”是“投(之)以骨”的省略。

主语省略,“见渔人”是“(桃花源中人)见渔人”的省略。

介词宾语省略,“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

介词宾语省略,“为具言”是“为(之)具言”的省略。

四、①过去(只是)听说有凤凰,今天才看见它。

你(愿意)卖它吗?②过路人顾不得珍惜(花费的)银子,只是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

五、示例:对别人的话不要盲目轻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61善意的谎言文征明精于书画,尤长于鉴别。

凡吴中①收藏书画之家,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虽赝品②,先生必曰:“此真迹也。

”人问其故。

先生曰:“凡买书画者,必有余之家。

此人贫而卖物,或待此以举火③。

若因我一言而不成,必举家受困矣。

我欲取一时之名,而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四有斋丛说》)【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

②赝品:假货。

③举火:点火做饭,这里是指度日糊口。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文征明精.于书画(精通) B尤长.于鉴别(擅长)C虽.赝品,先生必曰(虽然) D人问其故.(缘故)二、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文征明精于.书画②尤长于.鉴别B①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②或待此以.举火C①必有余之.家②我欲取一时之.名D①必举.家受困矣②或待此以举.火1、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有()。

2、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有()。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贫而卖物译文:②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译文:四、说谎是不对的,可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说谎。

特殊情况下说谎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着一己私立,一种是为他人着想。

想一想:文征明为什么要把赝品说成是真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五、你能举出说谎引起不良后果的例子吗?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C即使。

二、1、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有A和C。

A介词,对。

C助词,的。

2、意义和用法不同有B和D。

B①介词,把;②连词,同“而”,不译。

D①副词,全;②动词,举起,升起,此处指“点燃”。

三、①这(一定是)人家到了穷困的地步才卖这些东西。

②使(卖书画的人)全家受困,我怎么忍心呢!四、示例:文征明把赝品说成是真迹,其目的是帮助卖书画的人度过生活难关,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五、示例:《狼来了》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参考译文】文征明精通书法和绘画,尤其擅长鉴别。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1-65(附答案与译文)61善意的谎言文征明精于书画,尤长于鉴别。

凡吴中①收藏书画之家,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虽赝品②,先生必曰:“此真迹也。

”人问其故。

先生曰:“凡买书画者,必有余之家。

此人贫而卖物,或待此以举火③。

若因我一言而不成,必举家受困矣。

我欲取一时之名,而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四有斋丛说》)【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

②赝品:假货。

③举火:点火做饭,这里是指度日糊口。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文征明精.于书画(精通) B尤长.于鉴别(擅长)C虽.赝品,先生必曰(虽然) D人问其故.(缘故)二、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文征明精于.书画②尤长于.鉴别B①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②或待此以.举火C①必有余之.家②我欲取一时之.名D①必举.家受困矣②或待此以举.火1、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有()。

2、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有()。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贫而卖物译文:②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译文:四、说谎是不对的,可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说谎。

特殊情况下说谎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着一己私立,一种是为他人着想。

想一想:文征明为什么要把赝品说成是真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五、你能举出说谎引起不良后果的例子吗?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C即使。

二、1、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有A和C。

A介词,对。

C助词,的。

2、意义和用法不同有B和D。

B①介词,把;②连词,同“而”,不译。

D①副词,全;②动词,举起,升起,此处指“点燃”。

三、①这(一定是)人家到了穷困的地步才卖这些东西。

②使(卖书画的人)全家受困,我怎么忍心呢!四、示例:文征明把赝品说成是真迹,其目的是帮助卖书画的人度过生活难关,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五、示例:《狼来了》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参考译文】文征明精通书法和绘画,尤其擅长鉴别。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6-8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6-8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76-80(附答案与译文)76狙搏捷矢吴王浮①于江,登乎狙②之山。

众狙见之,恂然③弃而走,逃于深蓁④。

有一狙焉,委蛇⑤攫搔⑥,见巧⑦乎王。

王射之,敏给⑧搏捷矢。

王命相者⑩趋射之,狙执死⑾。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⑿曰:“之⒀狙也伐⒁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⒂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庄子·徐无鬼》)【注释】①浮:指乘船漂浮在水中。

②狙(jū):猕猴。

③恂然:恐惧的样子。

恂(x ún):恐惧,害怕。

④蓁(zhēn)丛生的荆棘。

⑤委蛇(wēi yí):从容自得的样子。

⑥攫搔:抓挠。

攫,用手迅速抓取。

搔,挠。

⑦见(xiàn)巧:显示自己的灵巧。

⑧敏给:敏捷。

⑨搏捷矢:用手抓取迅速飞来的箭。

搏,用手抓取。

捷,迅速。

矢,箭。

⑩相者:指辅助吴王打猎的侍臣。

相,辅助,帮助。

⑾执死:即“被执而死”。

执,捉拿。

⑿颜不疑:吴王的朋友。

⒀之:此。

⒁伐:夸耀。

⒂殛(jí):诛杀。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恂然弃而走.() B王命相者趋.射之()C恃.其便() D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吴王浮于.江②逃于.深蓁B①见巧乎.王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①恂然弃而.走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D①无以.汝色骄人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一狙焉.A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不复出焉.C肉食者某之,又何间焉. D且焉.置土石四、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②译文:五、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跑,逃跑。

B赶快。

C依仗。

D回头看。

二、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乎”都是介词,在。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86任目①而恶镜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②?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如目。

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潜研堂文集》)【注释】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

②乌在其为明也:即“其为明乌在也”,意思是“它的明察在哪里呢?”【阅读训练】一、给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A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音()义()B客有任目而恶.镜者音()义()C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音()义()D左右匿.笑音()义()E客终不悟.音()义()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有()例句: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A而不知己面之.黑子 B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E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F宋何罪之.有G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镜何负于目哉!译文:②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译文: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四、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咎:juù, 责备。

B wù,厌恶。

C xiǎn ,少。

D nì,暗暗地。

E wù,觉悟,明白。

二、与例句相同的有A和C,这两句与例句中的“之”字都是助词,的。

B助词,无实义。

D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E助词,表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

F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G代词,他。

三、①镜子哪里不如眼睛呢?②这(镜子)害得我好苦。

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③泰然自若地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美的。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一)【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

先君少师①特爱重之,故遣吾听读。

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

家贫甚,不自经理。

有一妻、二儿。

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

少间,必曳履慢声,抑扬吟讽②不绝。

蹑其后听之,则延笃③之书也。

群儿或窃效靳侮④之,亦不怒。

喜作诗,有数百篇。

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

”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

”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

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

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

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3分)(1)特爱重.之重:(2)必曳.履慢声曳:(3)蹑.其后听之蹑: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8分)(1)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2)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二)【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平山堂记》节选郑兴裔①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

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

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

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

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

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胃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

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

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1.★鲁人徙越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2.略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

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1.(1)背(2)为什么(3)你2.略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0. ★管庄子刺虎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

(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66-70(附答案与译文)66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①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②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战国策·秦策二》)【注释】①管庄子:与下文的“管与”都是人名。

②戾:凶猛,暴烈。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管与止.之曰() B子待.伤虎而刺之()C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D小者必.死,大者必伤()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待伤虎而.刺之。

A今两虎争人而.斗。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C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译文:②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四、请你选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管与的话。

答:五、这篇短文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阻止。

B等待。

C举动。

D一定。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该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

A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C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可是”。

D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三、①老虎是凶暴的野兽,人是它们的美食。

②(你)没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获取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

四、示例:①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②坐山观虎斗。

③两败俱伤。

④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答对任意一个都行。

五、示例:做任何事情只有把握好有利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搏斗起来的老虎,管庄子要去刺杀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野兽,人是它们的美食。

现在两虎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搏斗,小的那只一定会斗死,大的那只一定会受伤。

您等到那只大虎受伤后再刺杀它,那么,这是一举而获得两只老虎(的事啊)。

(你)没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获取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

”67奴子傅显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

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③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奴子魏藻行三也。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

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④,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⑤。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⑥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愦⑦僻谬⑧,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行动迟缓。

②偃蹇(yǎnjiǎn):疲乏,有气无力的样子。

③雅步:迈着幽雅的四方步慢走。

④针黹(zhǐ):针线活。

⑤可虑:值得担心。

⑥僮:年幼的仆人。

⑦昏愦(huì):糊涂。

⑧僻谬:怪僻荒谬。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颇.知文义()B亦稍知.医药()C逢人辄.问()D比.相见()E适.在苦水井前()F倦而假寐..()G相距三五尺耳.()H 故走.觅兄()I贻.害无穷()J食而不化.()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倦而.假寐②人不知而.不愠B①食而.不化②足肤皲裂而.不知C①复雅步以.往②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D①明理以.致用也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译文:②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译文:四、傅显读书食而不化,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结果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五、这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答:六、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很。

B懂得,了解。

C就。

D及,等到。

E刚才。

F打盹。

G罢了。

H跑。

I留。

J消化。

二、相同的是B,连词,表转折,却。

A①连词,表承接,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却。

C①连词,同“而”,不译;②连词,用来。

D①连词,用来;②连词,因为。

三、①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②但读书是用来明白道理的,明白道理是用来应用的。

四、妇已俯井哭子矣。

五、先叙后议,篇末点题。

六、示例: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如果掌握了知识而不知灵活运用,就会贻害无穷。

【参考译文】奴仆傅显,喜欢读书,很懂得文中的道理,也稍微了解(些)医药(知识)。

(他的)性情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精神)疲乏的老学士。

一天,(他)迈着幽雅的四方步走在市场上,遇到人就问:“看见魏三兄没有?”(奴仆魏藻排行老三。

)有的人指给(他魏三)所在的地方,(他)又迈着幽雅的四方步前往。

等到相见,喘息了半天。

(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好像)疲倦了在打盹。

小孩在井旁玩耍,距井(只不过)三五尺罢了,似乎值得担心。

(因)男女有别,不便招呼三嫂,(把她)叫醒,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年幼的奴仆读书,可以说(是件)好事。

但读书是用来明白道理的,明白道理是用来应用的。

(掌握了书中的知识却)不会灵活运用,(甚至)到了糊涂、怪僻、荒谬(的地步),贻害无穷,还重视这种读书人干什么啊!68刘迂鬼刘羽冲者,沧州人。

性孤僻,好讲古制①,实迂阔②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大败。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使试于一村。

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⑤不自得⑥。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续子不语》卷五,有删节)【注释】①古制:以古制今,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②迂阔:不切合实际。

③角:竞争,较量,此指决战。

④洫(xǜ):沟渠,田间的水道。

⑤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⑥不自得:不适意。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A自谓可将.十万() B会.有土寇()C绘图列说.于州官() D恒.独步庭阶()E实.迂阔不可.行() F偶.得古兵书()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州官使试于.一村A绘图列说于.州官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E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F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G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H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译文:②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译文:四、刘迂鬼病死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答:五、读过此文后,你有何体会?请简要谈谈。

答:【参考答案】一、A将:统领。

B会:恰巧,适逢。

C说(shuì):游说,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D恒:常常。

E实:其实。

F偶:偶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C,C与例句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在。

A介词,向。

B介词,到。

D介词,从。

E介词,向。

F介词,给。

G介词,对。

H介词,介词,从。

三、①还有一次,(他)得到一本古代水利方面的书,又伏案研读一年,自己认为能够使千里之地变成肥沃的土壤。

②常常在庭院台阶前漫步,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代的人难道欺骗我吗?”四、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刘迂鬼两次把古书上讲的知识用于实践,结果都失败了,因而抑郁成病而死。

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本上的内容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用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或谬误。

【参考译文】刘迂鬼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其实不切实际,不能够施行。

(他)偶尔得到一本古代的兵书,伏案研读一年,自己认为能够统领十万大军。

适逢(当地)有土匪,(他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决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还有一次,(他)得到一本古代水利方面的书,又伏案研读一年,自己认为能够使千里之地变成肥沃的土壤。

(于是就把自己的设想)绘成图册,四处游说州官。

州官就让他在一个村庄中实验一下。

(谁知)沟渠才挖成,大水就来了,顺着沟渠灌入村庄,村民几乎都变成了鱼(一样在水中)。

从此以后,他就心中烦闷不乐,常常在庭院台阶前漫步,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代的人难道欺骗我吗?”像这样每天成百上千遍,只说这六个字。

不久就生病死了。

69渡者之言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①,命小奚②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

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③下矣。

予爽然④,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春涵堂集》)【注释】①蛟川城:今浙江镇海。

②小奚:小书童。

奚,奴仆。

③牡:门闩。

④爽然:豁然开朗。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晚烟萦.树() B望城二里许.()C渡者熟视..小奚() D予愠.为戏()E及.半,小奚仆() F理书就束.()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C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译文: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译文:四、请指出文中一处描写景物的句子,并指出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①描写景物的句子是:②其作用是: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答:六、摆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作简要的评价,答:【参考答案】一、A缠绕。

B表示约数,可译为“大约”、“左右”。

C仔细审视。

D怒。

E到。

F捆扎。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用。

A介词,因为。

C 连词,来。

D连词,以致。

三、①慢慢地走,(城门)还能开着;(如果)快走(的话),(城门就)关上了。

②天下(有许多事情)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日暮途穷而没有归路,正与这道理一样啊!四、①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

②说明天色已晚,距离关闭城门的时间不远了,并且暗示了赶路者焦急的心理。

五、欲速则不达。

六、示例:摆渡者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又善于总结人生经验的智者。

【参考译文】庚寅年冬的一天,我想(乘船)从小港到蛟川城去,(就)命小书童用木简捆好书籍跟随着。

此时日薄西山,傍晚的云雾在树梢萦绕。

远望蛟川城,(还有)二里左右得路程,于是问摆渡的人:“(到达蛟川城时),城南门还能开吗?”摆渡的人仔细地打量(一下)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能开着;(如果)快走(的话),(城门就)关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