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演示文稿 (2)

合集下载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ppt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ppt

大众传媒更新的策略
多元化策略
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大众传媒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 提供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内容。
实时更新策略
大众传媒应实时更新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社会动态和趋势,并吸 引读者的关注。
互动策略
大众传媒应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如通过评论、投票等方式收集受 众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案例二
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报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下降。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具有信息量大、传 播速度快、用户粘性高等优点。相比之下,传统报纸的发 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微信公众号对传统报纸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迫使报纸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案例三:抖音短视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与变革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时间线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如铁路、电报、照相术等,这些新事物开 始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 战争等,这些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更加广阔。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导舆论走向
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
看法和态度。
社会生活变迁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需求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也变得更多 样化,要求媒体提供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内容。
传媒方式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使大众传媒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 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传媒方式的兴起。
传媒内容变化
社会生活变迁也导致大众传媒报道的内容和重点发生变化,例 如对健康、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关注度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或阅读 公报会等组织,旨在面向公众义务组织读报,发挥报刊宣传 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播文 明知识的载体;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 《共产党》《红色中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
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 领域。
一、报刊业的繁荣
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一】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通过这些报 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 步思想;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 报道中来…必须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邓小平
报刊业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 想;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 播文明知识的载体;
“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
伏尔泰 最早的报纸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16张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16张PPT)-优质课件
2.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1)衣 从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样式也很单调到衣着丰富多彩
19842年0世,纪中六国七大十陆年的代第蓝一灰支色时的装海模洋特队出访欧洲
(2)食 从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 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为生 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食 物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丰面) 米票(可以买大米) 富 多 样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9、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2021/7/312021/7/31Saturday, July 31, 2021 •10、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7:13:23 PM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2021/7/312021/7/312021/7/31Jul-2131-Jul-21 •1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2021/7/312021/7/312021/7/31Saturday, July 31,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2021/7/312021/7/312021/7/31 •15、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2021年7月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021/7/312021/7/31July 31, 2021 •17、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43页)(共42张PPT)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43页)(共42张PPT)

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3)影响:
①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 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②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 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解 A析
。 注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 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的发展 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 各具特色。
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
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D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解 从 析
最 后 两
1.(20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子邮件。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 信息 的 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 和 生活方式 。
三、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
的有《 中国丛报 》和《 万国公报 》等。 2.维新派发表文章,宣传 维新 思想;革命派创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问近代以来的丧葬礼俗又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发 生这种变化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葬礼趋于简化,新式旧式并存。 建国后: 土葬改为火葬。
社会习俗还有哪些变化呢 ?
女子教育
外来节日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 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 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繁 等级
简 平等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20年代的婚礼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 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
鲁菜 川菜
中国四大 菜系
1、地理环境 2、饭菜可口 3、使用筷子 4、集体用餐
淮扬菜 粤菜
西餐
1、使用刀叉 2、分餐吃饭 3、注重营养
■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的发展
时间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 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 拓展思考 • 中西饮食的比较: •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原料,特 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 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 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 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把 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2)建国后:
土葬向火葬改革。
(三)其它社会风俗
3.
剪 辫
辛亥革命后国民 政府实行剪发令
晚晴留短发的留学生
见面礼: 跪拜、作揖— —鞠躬
鞠躬、 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天足运动 破令放足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旧习
• 婚姻包办
• 旧式丧礼
• 男子留辫
• 女子裹足
• 迷信活动
• 改变 • 婚姻自由 • 新式丧礼 • 剪辫易服 • 迫令放足 • 破除迷信
探讨: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政治环境的改变 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 思想文化观念转变
2.外因: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1、代表性服饰: 男装: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改良旗袍

原创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创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观察图表,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比 较1950年与1995—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 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 等,选取任一趋势,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即可。
第(6)题
19 19 of 22
小积累
小积累
20 20 of 22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③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②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可促进外贸 ④彻底改变列强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第(8)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故①正 确;“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说明②正确;“预定客货 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说明③正 确;④错在“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正确。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第(3)题
解析: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 及婚姻自主、门当户对,故排除A、C两项;D项中“政府主导”不 符合史实,排除。
11 11 of 22
小积累
小积累
12 12 of 22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筑修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896至1911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近代铁路 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②正确;从图示可知近代中国铁路 修筑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③正确;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16 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16 人民版


8、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9、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1、用理想去成就人生,不要蹉跎了岁月。

12、永不言败是追究者的最佳品格。

13、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我要成功的强烈愿望上。

14、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反馈训练区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妇女从受礼教的影响不令轻见男子之面到逐渐走出深闺在路上和茶轩酒肆中与他人交流这一变化说明了abc三个选项正确社会风气的改变有一个过程因此d项错误
专题四 中国近现 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0、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31、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32、在生命里寻觅快乐的方法,就是了解你被赋予生命是为了奉献。

33、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高贵起来。

34、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就会获福无边。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名师指津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 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旧社会 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近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重点精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4张PPT)

6.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7.“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 行车到私家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B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人们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
C 的根本原因是( )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5.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D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立 交 桥

便 捷 的 高 速 公 路

民 航 飞 机

行驶中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后,多种交通设施
陆空
海地
综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 合 已居世界__第__二__位___,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
了运营效率。
交 公路:较快发展,建立密集公路网,设立公
稿源:《南方都市报》
信 现在的“通信易”
受访人:在座的同学们 年纪:14岁 住址:唐县
说说你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
通信: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_全__球_第 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互 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197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的改革
开放促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下图中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C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当堂小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改善交通条件,以下属于我国交通
领域发展的表现的是( D)
①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前列
②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③中国是世界民航大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当堂小练
4.古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这句话变为现实是通过( B )
A.航天技术
A.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 B.这是当时人们购粮,买柴油所需的票证 C.这两张票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 D.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典例分析
【解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局面,保持物 价的稳定,国家通过发行不同票证来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改革开放后, 生产日益发展,物资丰富起来,物资配置不再按计划而是按市场需求,这样 票证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故C项表 述错误,符合题意。
再见
当堂小练
2.李飞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 一顿能吃四碗饭,你却连两 碗都吃不了。” 李飞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 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 明改革开放以来(C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6张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6张PPT)

改革开放前---食
有机食品:
改革开放后,丰 富多彩的美食
食:
改革开放前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 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 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 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 “吃饱”,而且还要“吃 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 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 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粮票”
北京的粗粮票(买玉米面) 米票(可以买大米)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主要包括: 谷物类: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 高梁、大麦、燕麦、荞麦等。 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青豆、 芸豆、蚕豆、豌豆等。 块茎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 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 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人们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 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丰富多 彩时尚 个性
改革开放前:
衣: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 们生活需要,人们买衣服要凭布 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 也很单调。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课堂PPT)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课堂PPT)

2020/8/4

2020/8/4
18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 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 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食: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 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 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 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
一般会选择粘土作为墙体材料,另外还会填充部 分加筋材料,例如杉木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 桔梗等,皆为当地易得的材料,这些加精材料可 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
2020/8/4
21
2020/8/4
砖瓦房
22
如今的农村过上了小康生活,房子跟着豪华起来
2020/8/4
23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 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 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食
三.住
四.行
2020/8/4
11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 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饭,白面大米虽说 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
窝窝头
2020/8/4
12

2020/8/4
那时说,“共产主义 是天堂,人民公社是 天梯”。在“公共食 堂”里,吃饭不用钱。
2020/8/4
15
+
2020/8/4
饿了吗~
16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 文化。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 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 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①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路。 ②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台。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通 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③电话: 1875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1900年),清政府在_____开办第一个市 内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的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发展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 式带来的影响
5、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上海《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识P72图)
【例1】下表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 统计,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例2】2009年12月23日的《扬子晚报》对南京张 明宝醉驾肇事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一审 判处无期徒刑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 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艺术鉴赏 B.信息传播 C.舆论监督 D.通达民情
【例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 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 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例2】下例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 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①废止缠足: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但当时广大农村缠足陋习还存在)。 ②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大城市婚丧仪式开始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
②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 的报纸,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外纪闻》《____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____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__》
6、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①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1905年《_____》电影首映成功(识P62、73图) 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标志。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_____》(1931年),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③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_____》(1935年)。 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_____年北京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7、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方便人们获取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①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在通达民情、传 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_____等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 ②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丰富了人 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_____,增加了_____,对社 会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 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____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着人们的_____,也改变着人 们的_____,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1999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18.4 2931682 2000年 329.3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526483
3014518
585007
9021717
预习 第15课时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测试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罗斯福新政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的 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新变化 的重要变化 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测试内容
大众传播媒体的 发展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 习俗的变化 俗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时间 鸦片战争 以后 辛亥革命 后 20世纪二 三十年代 原因 受西方文化的 影响 孙中山结合中 西样式设计 变化情况 “洋布”“洋装”渐渐进 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 五花八门。 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 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 化教养的象征;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 行于大城市中
【例3】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 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3、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①火车: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到_____的铁 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形成是在辛亥革命前夕。 ②汽车: 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_____等大城市,成为 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③蒸汽轮船: 鸦片战争后,外国垄断了中国的航运业。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 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④飞机: _____年,旅美华侨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 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内容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 俗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 式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