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参考答案 (高教第二版 冯博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参考答案(部分)

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 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3) 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
4) Internet时代
各个阶段特点参加课本。

3. 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试述这种层次结构观的特点以及各层的作用是什么?
答:通信控制处理机构成的通信子网是网络的内层,或骨架层,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主机负责数据处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它们组成了网络的资源子网,是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资源子网上用户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上。没有通信子网,网络不能工作,而没有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传输也失去了意义,两者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资源共享的两层网络。将通信子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之变成社会公有的数据通信网,

5.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
1) 物理结构:通过通信线路、通信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成一个整体
2) 逻辑结构:在网络协议控制下进行信息传输
3) 主要目的:资源共享
6. 说明在公用网络以及私用网络中计算机网络主要有哪些功能?
答:
服务于企业的网络
? 资源共享
? 提高可靠性
? 节约经费
? 通信手段
服务于公众的网络
? 访问远程信息
? 个人间通信
? 交互式娱乐
8. 说明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答:
计算机网络由网络软件和网络硬件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网络协议、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等;网络硬件主要包括网络节点(又称网络单元)和通信链路。

9. 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参考p13页。
(1)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是将小区域如工厂、学校、公司等的计算机、终端和外围设备等互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特点: 高数据率(0.1~1000Mbps)、短距离(0.1~2.5Km)和低误码率.
(2)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大区域的计算机网络,如多个LAN互联而构成的跨市、国家和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广域网有时也称为远程网。
特点:数据传输率LAN低得多,一般是数百至数千bps,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进步可提高到数十甚至几百Mbps。
(3)城域网MAN(Metropolitan):作用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例如作用范围是一个城市,其传送速率的范围较宽,其距离范围约为5~50km。

10.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通信子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还是指资源子网中主机与

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
答: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通信子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
11、比较计算机网络的几种主要的拓扑结构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参考教案ppt第一章,有详细说明,在多媒体教室g401机器上有,联系我亦可。
12、 总线结构是否适合于广域网络,为什么?
答:不适合。总线型拓扑结构只适合采用广播式通信方式,而由于广域网规模过大,连接节点数量过大无法使用广播式通信方式。
13、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两者在物理结构上是非常类似的,但是软件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 计算机网络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各计算机独立工作,向用户呈现分散系统。
? 分布式系统以提高整体性能为主要目的, 强调多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各计算机协调自治工作,向用户呈现整体系统

第2章参考答案

1. 简述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
答: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包传输介质、传输设备(多路复用器、交换机)等及数据处理系统。

2. 什么叫码元速率?什么叫信息速率?两者有何关系?
答:
码元速率(RB):又称为信号速率,它指每秒传送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Baud),也称波特率。
信息速率(Rb):指每秒传送的信息量。单位为“bit/s”。
对M进制信号,信息速率和码元速率两者的关系是:
Rh=RBlog2M

4. 在带宽为10MHz的信道上,如果使用4个电平的数字信号,每秒钟能发送多少比特?
答:参考p27公式,在多信号电平下,乃奎斯特公式为

其中c = 2w求得码元速率,继续乘 可将之转换为信息速率。
W为带宽,M为电平个数,代入求解
码元速率为 c = 2*10 = 20 波特
信息速率为 C = 2 * 10*2 = 40 b/s。
5、一个数字信号通过信噪比为20db的3kHz信道传送,其数据速率不会超过多少?
答:参考P28 信噪比和db的关系
将20db代入,可求得信号/噪声(S/N) = 100;
代入香农公式 求得 20100 b/2

6、信道的通信方式有哪几种?在实际的网络中最常使用哪种方式?为什么?
答:信道的通信方式主要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以及全双工通信。在实际的网络中最常使用半双工方式。性价比最高。
注:目前局域网实际多选择全双工,因为现在大多数网络传输介质采用四线制或更多,保证了线路上可以分为两对(以局域网为例,一般都采用5类双绞线,发送和接受数据采用不同的线对)。全双工相当于是一个双车道。有了自己专有的行驶车道,你可以开自己的奔驰任意飞速行驶还要什么交通规则?这种情况下还使用CSMA/CD的规则那不是吃多了?窃以为:网卡在物

理连接上后会有某种机制判断自己是处于双响单车道(半双工共享以太网)还是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然后决定是否CSMA/CD!这个思路不晓得对不对?

7. 什么叫自同步法?自同步编码有什么特点?
答:自同步法是从数据信息波形的本身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自同步编码要求在编码器进行编码信号传输系统中,从编码信号码元中提取同步信号。相位编码(或称相位调制)的脉冲信号以调相方法进行传输就是一例。

8. 通过比较说明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三种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
答:参加p46 表2-1。

9. 无线介质与有线介质相比有何特点,在选择传输介质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答:无线介质与有线介质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需布线,适合于复杂的传输环境。
选择传输介质时应重点考虑满足建网要求,包括:传输容量,传输效率,安全性,可靠性,价格,网络的扩展要求等。
13. 什么是交换?比较说明常见的交换技术各自的特点。
答:交换是按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交换可节省线路投资,提高线路利用率。实现交换的方法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其中:
1)电路交换
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临时专用线路的过程。可以是真正的物理线路,也可以是一个复用信道。
特点: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称为“面向连接的”(典型例子:电话)
过程: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优缺点:
? 建立连接的时间长;
? 一旦建立连接就独占线路,线路利用率低;
? 无纠错机制;
? 建立连接后,传输延迟小。
适用:不适用于计算机通信,因为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真正传输数据的时间不到10%。

2)报文交换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交换的技术。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设备将接收到的报文先存储,待信道空闲时再转发出去,一级一级中转,直到目的地。这种数据传输技术称为存储-转发。
特点:传输之前不需要建立端到端的连接,仅在相邻结点传输报文时建立结点间的连接。??称为“无连接的”(典型例子:电报)。整个报文(Message)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发送。
优缺点:
? 没有建立和拆除连接所需的等待时间;
? 线路利用率高;
? 传输可靠性较高;
? 报文大小不一,造成存储管理复杂;
? 大报文造成存储转发的延时过长,且对存储容量要求较高;
? 出错后整个报文全部重发。
3)分组交换(包交换)
将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组(Packet)进行存储转发。
特点: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也是“无连接的”。

有强大的纠错机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路由选择功能。
优缺点:
? 对转发结点的存储要求较低,可以用内存来缓冲分组??速度快;
? 转发延时小??适用于交互式通信;
? 某个分组出错可以仅重发出错的分组??效率高;
? 各分组可通过不同路径传输,容错性好。
? 需要分割报文和重组报文,增加了端站点的负担。
分组交换有两种交换方式: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

14. 说明在计算机网络中是否有真正的电路交换存在?为什么?
答: 不存在。在计算机网络中主要使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15.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哪两个主要内容?
答: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差错的检查和差错的恢复。

16. 说明在网络中为什么使用检错码而不使用纠错码?
答:根据海明定理可知,要纠正n位错误远比监测n位错误复杂得多,需要加更多得冗余位。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网络中主要使用检错码。

17. 简要说明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检错能力。
答:
循环冗余编码一种通过多项式除法检测错误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待传输的数据位串看成系数为0或1的多项式,如位串10011可表示为f(x) = x4+x+1。发送前收发双方约定一个生成多项式G(x)(其最高阶和最低阶系数必须为1),发送方在数据位串的末尾加上校验和,使带校验和的位串多项式能被G(x)整除。接收方收到后,用G(x)除多项式,若有余数,则传输有错。
校验和计算方法如下:
(1) 若G(x)为r阶,原数据为m位,其多项式为M(x),则在原始数据后面添加r个0,实际传送数据为m+r位,相应多项式xr M(x);
(2) 按模2除法用对应于G(x)的位串去除对应于xr M(x) 的位串;
(3) 按模2加法把xr M(x) 的位串与余数相加,结果就是要传送的带校验和的数据多项式T(x)。
T(x) = xr M(x) + [xr M(x) MOD2 G(x)

CRC的检错能力分析:
若发送为:T(x);接收为:T(x) + E(x);则余数为((T(x) + E(x)) / G(x)) = 0 + 余数(E(x) / G(x))。当余数(E(x) / G(x)) = 0时,则差错不能发现;否则,可以发现。

18. 某信道误码率为10-5,每数据报文长度为10kbits,那么:
(1) 若差错都是单个错,则在该信道上传送的数据报文的平均出错率是多少?
(2) 若差错大多为突发错,平均突发长度为100bits,则在该信道上传送的数据报文的平均出错率是多少?
答: (1)10×103×10-5 =10-1
(2)10×103×10-5 ÷100=10-3
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部分)
1 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中基本的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

每个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这些同层进程间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中基本的原理是抽象分层。

2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试举出自然语言中的相对应的要素。
答: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
1)语义
协议的语义是指对构成协议的协议元素含义的解释,也即“讲什么”。
2)语法
语法是用于规定将若干个协议元素和数据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更完整的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格式,即对所表达的内容的数据结构形式的一种规定(对更低层次则表现为编码格式和信号电平),也即“怎么讲”。
3)时序
时序是指通信中各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时序规定了某个通信事件及其由它而触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的执行顺序。例如在双方通信时,首先由源站发送一份数据报文,如果目标站收到的是正确的报文,就应遵循协议规则,利用协议元素ACK来回答对方,以使源站知道其所发出的报文已被正确接收,于是就可以发下一份报文;如果目标站收到的是一份错误报文,便应按规则用NAK元素做出回答,以要求源站重发该报文。

3 OSI/RM参考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OSI/RM参考模型的研究方法如下:
1)抽象系统
抽象实系统中涉及互连的公共特性构成模型系统,然后通过对模型系统的研究就可以避免涉及具体机型和技术实现上的细节,也可以避免技术进步对互连标准的影响。
2)模块化
根据网络的组织和功能将网络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然后定义层间的接口以及每层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最后定义每层必须遵守的规则,即协议。
模块化的目的就是用功能上等价的开放模型代替实系统。


5 服务原语的作用是什么?试以有确认服务为例进行说明。
答:服务在形式上是用服务原语来描述的,这些原语供用户实体访问该服务或向用户实体报告某事件的发生。

6 说明在实际网络中数据是如何进行封装传输的。
答:tcp/ip中采用ip数据包,也就是不可靠数据报的方式分组转发

7 比较数据报与虚电路两种服务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答:数据通信网和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都是采用分组交换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它们都是把要传送的报文划分成若干一定长度的数据分组,即进行分组打“包”,然后以分组为单位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发送出去。分组交换有两种不同的传送方式:一种叫“虚电路”方式,另一种叫“数据报”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各的适用场合。
1.虚电路方式 虚电

路是在分组交换散列网络上的两个或多个端点站点间的链路。这种分组交换的方式是利用统计复用的原理,将一条数据链路复用成多个逻辑信道。就是采用时分复用的原理和数据分组插入的技术,把一条数据链路分成多条逻辑信道。在数据通信呼叫建立时,每经过一个节点便选择一条逻辑信道,最后通过逐段选择逻辑信道,在发信用户和收信用户之间建立起一条信息传送通路。由于这种通路是由若干逻辑信道构成的,并非实体的电路,所以叫做“虚电路”。虚电路为两个端点间提供临时或专用面向连接的会话。它的固有特点是,有一条通过多路径网络的预定路径。提前定义好一条路径,可以改进性能,并且消除了帧和分组对头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吞吐率。从技术上看,可以通过分组交换网络的物理路径进行改变,以避免拥挤和失效线路,但是两个端系统要保持一条连接,并根据需要改变路径描述。虚电路有永久性和交换型的虚电路两种.永久性虚电路(PVC)是一种提前定义好的,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建立时间的端点站点间的连接。交换型虚电路(SVC)是端点站点之间的一种临时性连接。
虚电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数据传输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它适用于两端之间长时间的数据交换。优点:可靠、保持顺序;缺点:如有故障,则经过故障点的数据全部丢失.
2.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datagram)是分组交换的另一种业务类型。它属于“无连接型(connectionless)”业务。用数据报方式传送数据时,是将每一个分组作为一个独立的报文进行传送。数据报方式中的每个分组是被单独处理的,每个分组称为一个数据报,每个数据报都携带地址信息。通信双方在开始通信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虚电路连接,因此被称为“无连接型”。无连接型的发信方和收信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电路连接,所以发送分组和接收分组的次序不一定相同,各个分组各走各的路。收信方接收到的分组要由接收终端来重新排序。如果分组在网内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或差错,网络本身也不作处理,完全由通信双方终端的协议来解决。因此一般说来,数据报业务对沿途各节点的交换处理要求较少,所以传输的时延小,但对于终端的要求却较高。数据报的特点是:在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报文。优点:如有故障可绕过故障点、:不能保证按顺序到达,丢失不能立即知晓。
从单独的通信网来说,采用有连接的虚电路方式,或是采用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网间互联或IP业务,则是采用数据报方式有利。因为数据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对网络节点的处理要求,不需要采取可靠性措施

或流量控制,不需要预先建立逻辑的连接路径,它在遇到网内拥塞等情况时,可以迅速改变路由,因而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在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中,用的就是数据报方式。虚电路适合于交互式通信,数据报方式更适合于单向地传送短信息。
8 路由选择的作用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路由选择或称路径控制,是指网络中的节点根据通信网络的情况(可用的数据链路、各条链路中的信息流量),按照一定的策略(传输时间最短、传输路径最短等),为数据报选择一条可用的传输路由,将其发往目的主机。
路由选择算法主要分为自适应式和非自适应式。非自适应式不能依据网络当前实际(实测或估测)的传输量和拓扑变化来为分组进行路由选择,而只能按原先设置好的路由传送分组;自适应算法能较好地适应网络中的通信量和拓扑的变化,但实现时难度大、开销多。实际上,非自适应路由的设置和更新是静态的,必须设置好才能投入运行,所以它又称为静态路由算法;而适应式路径的选择和修改是依据当前网络流量和网络拓扑而动态进行的,所以它又称为动态路由算法。


10 在运输层中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与网络地址又有何关系?
答:传输层一般使用端口(port)与上层进行通信,端口作为通信进程的唯一标识,在通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络地址用于指示网络中某台特定的主机,而端口用于指明主机上的某个特定应用进程。

11 应用层实体和应用程序是否是相同的概念?并说明应用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答:应用层实体和应用程序是不同的概念。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为应用进程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是应用进程使用OSI功能的唯一窗口。

12 说明TCP/IP参考模型与OSI/RM相比有何优点和不足。
答:
TCP/IP网络体系结构的主要优点:
1)简单、灵活、易于实现
2)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

TCP/IP主要缺点如下:
1)没有明显地区分出协议、接口和服务的概念
2)不通用,只能描述它本身
3)主机-网络层只是个接口
4)不区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5)有缺陷的协议很难被替换

13 TCP/IP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并没有具体的协议,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答:为了保证通过TCP/IP参考模型可将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

14 IP协议是无连接的,这意味着网络层的传输有什么样的特点?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答:IP协议是无连接的,这保证了网络层的传输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

15 TCP/IP参考模型在运输层同时设计

了TCP和UDP两个协议,说明两个协议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答: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将源主机的数据以字节流形式无差错地传送到目的主机。发送方的TCP将用户交来的字节流划分成独立的报文并交给网络层进行发送,而接收方的TCP将接收的报文重新装配交给接收用户。TCP还要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由于来不及处理发送方发来的数据而造成缓冲区溢出。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的运输层协议。UDP协议将可靠性问题交给应用程序解决。UDP协议主要面向请求/应答式的交易型应用,一次交易往往只有一来一回两次报文交换,假如为此而建立连接和撤销连接,开销是相当大的。这种情况下使用UDP就非常有效。另外,UDP协议也应用于那些对可靠性要求不高,但要求网络的延迟较小的场合,如话音和视频数据的传送。
11. 在提高以太网速度的过程中,人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分10Mb/s到100Mb/s,100Mb/s到1000Mb/s分别论述)?升级到万兆以太网时,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答:需要解决的共通问题是保证使用相同的以太网帧格式。
速率从10Mb/s提高到100Mb/s时解决的问题包括:传输速率的提高所造成的RFI/EMI辐射增大和网络跨距缩小,同一网络中同时兼容10Mb/s和100Mb/s设备,在半双工方式下保证CAMA/CD协议继续有效。
速率从100Mb/s提高到1000Mb/s时解决的问题包括:网络跨距缩小和短帧较多时网络效率降低。同一网络中同时兼容10Mb/s、100Mb/s和1000Mb/s设备,在半双工方式下保证CAMA/CD协议继续有效。
速率从1000Mb/s提高到10000Mb/s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网络跨距的严重缩小以及如何有效地限制成本和功耗。

12. 考虑一个使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的100Mb/s局域网,若该网络跨距为1km,则理论上其最小帧长度至少应为多少?
答:假定电磁波在铜介质中的传播速率约为0.7c,则:电磁波在网络中的一个来回的距离为2×103m,共需2×103/0.7c= 9.5238μs;当网络传输速率为100Mb/s时,9.5238μs可传输的位数为9.5238μs×100Mb/s≈952位。即理论上的最小帧长度为952位。

13. 以太网中全双工操作为什么能够增加网络跨距?在哪些介质上能采用全双工操作?
答:以太网中全双工操作时将不再使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因此不受最小帧长度的限制,这意味着在允许的信号衰减范围内网络跨距不再受限制。采用全双工操作时需要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介质。

14. 一个令牌环网的介质长度为1km,传输速率为16Mb/s,网中共有20台工作站。若要求每个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前的等待时间不能超过10ms,问此令牌环网能否满足要

求?
答:该令牌环上可容纳的比特位数Br=传播时延(5μs/km)×介质长度×数据速率+∑中继器延迟=5μs/km×1km×16Mb/s+20=100位=12.5字节。
在最坏情况下,20台工作站在某一时刻都要发送数据,且数据帧长度都是令牌环的最大帧长度4521字节(此值远大于该令牌环上可容纳的比特位数100位,所以按最大帧长度计算总延迟)。
每帧(4521字节)的发送时间为2.2605ms,如果采用早期令牌释放技术,第5个站的发送等待时间就已超过10ms,所以此令牌环网不能满足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理论计算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负载率与上述的最坏情况并不相符。例如,当每个帧的长度不超过100字节时,该令牌环网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15. 千兆以太网是如何解决冲突域收缩问题的?这与传统以太网中数据长度不足46字节时要进行填充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解决方法是将时间槽长度扩展到512字节。如果发送的帧长度小于512字节,那么物理层在发送完帧后紧接着再发送一个特殊的“载波扩展”符号序列,将整个发送长度扩展到512字节。
这与传统以太网中的数据填充有类似之处,即都用特殊数据填充帧以满足帧长的特殊要求,填充数据的处理对上层来说是透明的。但在本质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传统以太网中的数据填充体现在帧内部(即它是帧的一部分),由MAC子层处理,而千兆位以太网的载波扩展体现在帧外部,由物理层处理。

16. 在半双工千兆以太网中,短帧过多会出现什么问题?千兆以太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短帧过多将使网络效率大大降低,因为(额外的)帧扩展部分将占用大部分的网络流量。千兆位以太网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用了帧突发技术,即允许一次可以发送多个短帧。

17. 半双工千兆以太网中,若要发送一个100字节的帧,从把第一个字节发送到物理介质上开始,需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它发送完?若要发送10个100个字节的帧,又需要多长时间?
答:半双工千兆以太网中,发完一个100字节的帧共需100×8÷1000Mb/s=0.8μs。若要发送10个100个字节的帧,则需8μs。

18.课堂上已讲过,此处略
19. 一个10BASE-T的部门局域网需要进行升级,有哪些可选择的方案?试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
答:方案1:升级为100BASE-T快速局域网,网卡、集线器、双绞线都需要兼容100BASE-T标准,可能都需要进行更换,升级成本较高。
方案2:升级为10BASE-T交换式以太网,需要将集线器更换为网络交换机,但网卡和双绞线都不需要更新,简单易行。
方案3:升级为100BASE-T交换式以太网,网卡、集线器、双

绞线都需要兼容100BASE-T标准,可能都需要进行更换,升级成本较高,但网络性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20. 简述802.11使用的CSMA/CA与802.3使用的CSMA/CD之间的区别。
答:CSMA/CA协议的关键在于冲突避免,它与CSMA/CD中的冲突检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CSMA/CA不是在发送过程中去监听是否发生了冲突,而是事先就要设法避免冲突的发生。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由于无线信道的特殊性质而使得在无线网络中检测信道是否存在冲突比较困难:
? 要检测冲突,设备必须能够在发送数据的同时接收数据,以便检测是否发生冲突,这对于无线网络设备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 无线介质上的信号强度的动态范围很大,因此发送站无法用信号强度的变化来检测是否发生了冲突。
CSMA/CA协议中发送过程的“载波检测多路访问”部分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一个是物理层次,另一个是虚拟层次。
物理层次上的载波检测机制与802.3以太网使用的载波侦听基本相同。要发送数据的站点首先要侦听介质上有无信号,如果信道处于“空闲”状态,它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如果信道上有信号传播,它就推迟自己的传输而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任何站点当检测到信道由忙变闲时,都必须通过退避算法与其他站点一起竞争信道的访问权,而不是直接访问信道。
虚拟层次上的载波检测是通过接收到其他站点要占用介质的通告而主动推迟本站的发送来实现的,其效果相当于“检测”到信道忙而延迟发送。虚拟载波检测利用了802.11帧中的“传输持续时间”字段。每一站点的MAC层将检查接收到的帧中的“传输持续时间”字段,如果发现该字段的值大于当前本站点的网络分配矢量NAV的值,就用该字段的值更新本站点的NAV。站点要发送数据时,NAV从设定的值开始不断减1,当NAV的值减为0,且物理层报告信道空闲时,它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21. CSMA/CA是如何实现“冲突避免”的?
答:采用三种机制来实现:预约信道、正向确认和RTS/CTS机制。
(1)预约信道。发送站点利用“传输持续时间”字段向所有其他无线站点通告本站点将要占用信道多长时间,以便让其它站在这段时间内不要发送数据,以避免冲突。
(2)正向确认机制。802.11规定接收站点若正确收到以它为目的地的数据帧时,就应向发送数据帧的站点发送一个ACK帧作为接收成功的肯定回答,否则将不采取任何动作。发送站点在发送完数据帧的规定时间内若没有收到ACK帧,就需要多次重新发送数据帧,直到收到ACK帧为止。
(3)通过请求发送RTS/允许发送CTS选项,以解决隐蔽站的冲突问题。
22. 解释IEEE 802.11标准

中RTS/CTS机制的基本原理。
答:IEEE 802.11标准中请求发送RTS/允许发送CTS选项主要是用来解决隐蔽站问题。隐蔽站是指这样一种情况,有A、B、C三个站点,B位于A和C之间。虽然A和C都能与B通信,但A和C却因为相距较远或二者之间存在障碍物而彼此收不到对方发出的信号。当A和C都要与B通信时,因为互相感知不到对方的存在,因而都向B发送数据,结果数据在B站点发生冲突。
若使用RTS/CTS协议,就可解决此问题:首先,A向B发送RTS帧,表明A要向B发送若干数据,B收到RTS帧后,就回送一个CTS帧,表明已准备就绪,而此时C也会收到B发出的CTS帧,从而知道B要与其它某个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于是C进入“静默”状态,这样就使得A可以向B发送数据而不会产生冲突。最后,B正确接收数据后,立即发出一个ACK确认帧,然后三个站点重新开始竞争信道。
23. IEEE 802.11是如何解决“隐蔽站”问题的?
答:采用了RTS/CTS机制,其基本原理如上题之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