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 简介死因监测工作是指通过对死亡案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统计,以监测人口死因及其变化趋势,寻找疾病的死因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2. 目标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1.实现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2.实时监测死因的分布、时空特征,掌握死因的变化趋势;3.深入分析死因数据,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4.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利用价值。
3. 职责与组织死因监测工作的职责分工如下:3.1 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并进行组织实施;•组织协调各级死因监测机构的工作,保障死因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安排死因监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审核和发布死因监测工作的报告和统计数据。
3.2 死因监测机构死因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和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包括死亡案例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开展死因统计和报告工作,将监测数据及时上报至主管部门;•更新和维护死因监测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性;•开展死因监测的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和技术能力。
3.3 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职责包括:•负责死亡案例的收集和录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死因进行科学分类和编码,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分析价值;•进行死因分析和报告撰写,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遵守保密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4. 工作流程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流程如下:1.死亡案例收集:各级死因监测机构负责收集本辖区内的死亡案例,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要。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准确、及时地掌握死因信息,并加强对死亡事故的预防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制度目的与范围1. 目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死因监测工作的职责和要求,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死因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死因监测机构及从业人员,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公安机关、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三、制度内容1.死因监测机构的设置与职责:(1)各级政府应当依法设立死因监测机构,明确机构的管理层级和职责分工,保证其独立、公正、专业的运行。
(2)死因监测机构应负责制定死因监测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死因信息收集、分析系统。
(3)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报送和数据归档,并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为政策制定和预警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死因监测方式与流程:(1)死亡事件报告:所有死亡事件均应立即报告给死因监测机构,包括个人受伤致死、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等各类情况。
(2)死因调查:死因监测机构应根据报告,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尸体解剖、病史调查等工作,以确定死因。
(3)信息分析与研究:对已经确定的死因数据进行分类,进行统计和系统分析,发现和掌握特定群体或地区的死因规律和趋势。
(4)报告与预警:定期向上级部门递交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死因分析与研究结果,及时发出预警,提出防控建议。
3.保障措施与责任落实:(1)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禁对死因数据进行篡改或泄露。
(2)建立健全数据保护制度,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进行保护,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死因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保障,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4)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死因监测报告和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及时落实,以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全文)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全文)范本1: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死因监测报告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确保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对死因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效果,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死因监测报告编制和管理工作,涉及的人员包括死因监测员、报告编制人员、报告审核人员等。
2.主要职责和工作流程2.1 主要职责2.1.1 死因监测员:负责采集死因信息和相关资料,核对数据准确性,及时上报给报告编制人员。
2.1.2 报告编制人员:依据采集到的死因数据和资料,编制符合规范和标准的死因监测报告。
2.1.3 报告审核人员:对编制完成的死因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1.4 报告发布人员:负责将审核通过的死因监测报告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及时进行更新和通知。
2.2 工作流程2.2.1 死因监测员采集死因信息和相关资料,并及时上报给报告编制人员。
2.2.2 报告编制人员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和资料,编制死因监测报告。
2.2.3 报告审核人员对编制完成的死因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4 审核通过的死因监测报告由报告发布人员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及时进行更新和通知。
3. 死因监测报告编制要求3.1 报告格式和内容3.1.1 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摘要、主体部分等。
3.1.2 主体部分应包括报告的背景、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3.2 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2.1 报告编制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3.2.2 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范本2: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报告的管理制度,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死因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引言死因监测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探讨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并提出一套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
二、重要性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及时准确地获取死亡信息、推进死因研究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直接影响到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目标1.提高死因监测的科学性:建立科学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死因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
2.加强死因分析能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死因。
3.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方便各个部门共享死因监测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4.加强监测工作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死因监测工作。
四、原则1.科学原则:依据科学方法进行死因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公平原则:对所有死者进行监测,不歧视任何群体。
3.保密原则: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死亡信息的安全性。
4.规范原则: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
五、具体措施1.建立监测机构:设立专门的死因监测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死因监测工作。
2.培训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3.建立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死因监测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4.制定操作规范: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实施。
5.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6.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对此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六、总结死因监测工作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进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能,促进死因研究和防控工作的开展。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尊敬的各位员工:为了确保公司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公司特制定了《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本制度是为了规范死因监测工作流程、保障员工权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改进工作环境而设立的。
一、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死因监测工作程序,加强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造成不良事件的潜在风险。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员工,包括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和派遣员工等。
二、责任与义务1. 公司责任(1) 公司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制度和相关流程,确保及时发现、记录和报告相关信息。
(3) 公司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工作安全的认识与意识。
2. 员工责任(1) 员工有责任遵守公司的相关安全制度和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 员工应按照要求参与公司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三、工作流程1. 事件发生当员工发现工作场所发生不良事件,如工伤、疾病发作等情况时,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汇报,并尽可能保护现场和证据,以便后续调查和处理。
2. 事故报告公司将设立专门的事故报告表格,员工需要按照规定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等。
报告表格需要真实准确,员工有义务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3. 调查与分析公司将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调查过程应公正、透明,确保追责和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
4. 整改与落实调查小组将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并协助相关部门或责任人进行整改工作。
整改工作应及时落实,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四、保密与隐私1. 保密原则公司将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和相关信息,未经员工同意不得随意公开其健康状况和个人信息。
2. 数据管理公司将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规范和提高死因监测工作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法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对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分析、报送和使用等相关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死因监测报告是指对发生在本单位辖区内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为改进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的报告。
第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和保护隐私的原则。
第五条本制度的任务目标是明确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分析、报送和使用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二章责任第六条本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机构,明确专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第七条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监测部门”)应当具备相关的人员、设备和经费,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八条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统计工作;(二)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和汇总死因监测报告的数据和信息;(三)定期报送死因监测报告及分析结果,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四)组织开展与死因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五)负责处理死因监测报告中的敏感信息,确保个人隐私的保护。
第九条死因监测报告的责任主体是监测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监测部门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第十条监测部门应当建立死因监测专家库,聘请相关专家参与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章流程第十一条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流程应当包括以下环节:(一)及时取得死亡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等相关材料;(二)归档和整理报告,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三)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报告内容;(四)分析报告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十二条死因监测报告的分析流程应当包括以下环节:(一)对收集到的报告材料进行核实和分析;(二)提取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五条死因监测报告的格式、内容和报送要求等相关事项,由监测部门进行制定和调整,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引言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是为了有效监测与分析人口死亡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服务改进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制度旨在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1. 实时、准确、全面地获取死因信息。
2. 科学、规范地分析与归类死因数据。
3. 发现与报告重大死因与疾病爆发及变异情况。
4. 提供科学依据以支持公共卫生决策与措施制定。
5. 完善死因信息共享与应用机制。
三、工作职责1. 死因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a. 建立与维护死因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b. 收集与整理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公安部门等提供的死因信息。
c. 对死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分类编码。
2. 死因数据分析与评估a.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
b. 识别和跟踪社会卫生问题与疾病流行趋势。
c. 提供疫情预警与应急响应建议。
3. 死因监测报告与发布a. 定期编制死因监测报告,详细分析死因数据变化趋势。
b. 撰写科普文章,向公众普及与解读死因监测结果。
c. 提供与其他部门与机构合作,发布相关信息,共同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4. 培训与资源支持a. 组织死因数据录入、管理及分析培训。
b. 提供死因监测工作所需数据库、软件等资源支持。
c. 协助开展相关研究项目与调研。
5. 管理与督导a. 建立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与权限。
b. 组织、指导、监督各级单位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c. 定期评估与总结死因监测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四、工作流程1. 数据收集与整理流程a. 提供数据标准与要求,要求各相关单位如实提供死因信息。
b. 死因相关单位汇总、整理、录入死因数据。
c. 部门内对数据进行核对、审定、确认。
2. 数据分析与评估流程a.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录入的死因数据。
b. 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数据再分析与挖掘。
c. 结果评估与归纳,形成死因监测报告。
3. 报告与发布流程a. 编写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数据概况、分析结果和建议。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一、管理制度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1. 工作职责(1)死因监测工作由专门部门负责,设立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2)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居民死亡的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
(3)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2. 工作流程(1)收集资料:由医疗机构、派出所、社区等相关部门提供居民死亡的基本信息。
(2)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医疗机构专职技术人员根据居民死亡情况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3)确定根本死亡原因: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4)资料上报:将填写完毕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相关资料按时上报至死因监测部门。
(5)数据汇总和分析:死因监测部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3. 工作质量保障(1)定期对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
(2)建立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原始资料和卡片的安全、完整。
(3)建立例会及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评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建立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时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录入和上报工作。
二、工作计划1. 工作目标通过死因监测工作,了解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预防疾病、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 工作重点(1)加强死因监测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2)完善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3)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深入开展死因监测数据分析,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3. 工作时间安排(1)第一季度:完成专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2)第二季度:开展死因监测工作,收集和整理死亡资料。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制度名称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二、制度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和人员,特别是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
三、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公司内部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死亡事故的发生,加强死因检测和分析工作,制定本制度。
四、制度内容1. 确定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分工。
2. 建立死因监测工作台账,实现死因统计、分析和报告。
3. 加强对意外死亡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员工责任感,提高员工防范意外事故的能力。
5.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死亡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手续。
6. 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安全责任问题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五、制度执行程序1.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
2. 意外死亡事故发生后,负责相关工作的部门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全力以赴救治伤者,同时立即启动死因监测工作。
3. 调查和分析意外死亡事故的工作应当由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部门牵头,并邀请公司内部相关专业人员和外部专家参与。
4. 根据死亡事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并报经公司领导同意后实施。
5.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档案材料管理制度,严格保密调查过程和分析结论。
六、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并进行相应处罚。
2. 对于因违反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导致的事故,最主要责任将落在直接责任人员身上。
七、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本制度应符合《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行政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当与公司内部的安全生产制度、管理制度等相互配合和衔接。
八、其他事项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必要,经公司领导同意后进行修改。
在执行过程中如遇问题,应当及时汇报并进行沟通协商。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和规模不断上升,死亡事件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
死因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基础工作之一,旨在确定死因、分析死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疾病死亡率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职责和程序,规范死因监测工作流程,提高死因监测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和全民健康计划的实施。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各级疾控中心、公安机关、卫生计生委、殡葬行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
四、工作程序(一)死亡现场处置1、公安机关接到死亡报案后,派遣警力前往现场进行勘查和调查,并报告公安机关所在地的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当在1小时内到达死亡现场,了解死因情况,并进行现场调查和采样。
3、现场调查完成后,疾控中心应当及时与卫生计生委、殡葬业进行联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死者进行解剖检验。
(二)死因分析和报告1、疾控中心对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死因并制定预防措施。
2、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现场调查情况,疾控中心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死因情况。
3、疾控中心应当每季度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死因监测报告,并制定措施预防本地区主要死因。
(三)数据管理1、疾控中心应当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记录每一例死亡事件的相关信息。
2、疾控中心应当定期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3、疾控中心应当加强数据保密工作,严禁泄露和滥用死因监测数据。
五、工作标准1、现场勘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在1小时内到达死亡现场进行调查和采样。
2、实验室检测:疾控中心应当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检测方案,检测结果应当准确可靠。
3、报告上报:疾控中心应当按照规定时限进行死因监测报告的编写和上报。
4、数据管理:疾控中心应当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保密和防篡改处理。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概述死因监测是指对人群死亡原因进行综合监测和研究的工作,旨在及时获取死亡原因数据,为健康政策制定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规范和统一死因监测工作,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十分必要。
二、制度目标1.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保障死因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制度内容1.死因监测组织机构(1)设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审核相关工作计划和政策。
(2)设立死因监测工作专职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和管理。
(3)设立死因监测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
2.工作职责(1)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和政策,并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2)死因监测工作专职机构负责具体的死因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死因监测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工作流程(1)数据采集阶段:定期收集各级医疗机构和公安机关提供的死亡证明、病历等相关资料,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库。
(2)数据整理阶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
(3)数据分析阶段:运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取有关死因的特点和规律。
(4)报告撰写阶段: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相关报告和研究成果,为健康政策制定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政策实施阶段:将研究结果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和健康组织,推动相关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四、制度宣传和培训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包括:1.制度宣传,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宣传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2.培训机构设立,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包括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内容。
3.培训人员选拔,选择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评估和改进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包括:1.对工作流程和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乡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通用6篇)
乡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通用6篇)第一篇: 乡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监控人员必须遵章守纪,持证上岗。
爱护设备,遵守上机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面对面交接-班制度,按时上下班,搞好安全监控中心站的卫生工作,及时填写报表,不得随意脱岗,听从调度指挥,做好本班一切工作。
如发现不按规定执行的给予以下处罚:1、监控员按时交接-班,迟到一次罚款20元;交接-班未执行者罚款50元,未交接清楚者罚款30元。
2、发现脱岗一次,罚款50元。
3、安全监控中心站卫生情况差,没有及时打扫的,发现一次罚款30元。
4、报表填写不及时、不清晰、不规范的发现一次罚款50元。
二、当班监控员发现系统无数据、数据不更新、不上传;瓦斯警报点定义不当、瓦斯曲线不正常;CO浓度超限、温度超高;主扇或局扇停止运行;风流短路或受阻、差压异常;馈断电报警等情况,必须立即通知调度主任、值班矿领导进行隐患排查,随时汇报处理情况和接受调度指令。
如果没有及时汇报的发现一次罚款100-200元。
三、监控人员必须遵守监控室内的相关管理制度,值班人员或其它人员不得玩游戏、浏览网络内容,发现以上情况一次给予罚款50元。
四、监控人员无故脱岗或值班期间未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致使重大隐患和险情未能及时发现报告,造成不良后果的罚款200元,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撤职,造成事故的要根据有关规定追查责任。
五、在监控室内不允许与监控无关的人员出入或随意去玩监控机,发现后对当事人和监控值班人员给予100元的罚款。
六、我公司安全中心监控站属于公司机密站点,监控人员不得将U盘、移动硬盘等可存储设备带入监控室连接电脑,发现一次罚款50-100元。
七、严格按照领导安排的工作落实执行,不听从指挥者罚款100元/次。
八、未按领导布置工作完成或工作不彻底,出现返工者,罚款50元。
第二篇: 乡镇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强化井下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充分发挥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保障公司人员及生产安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死因监测工作,促进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适用于死因监测工作中的相关管理,包括死因监测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
第三条死因监测工作是指对各类死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研究死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第四条死因监测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死因预防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死因监测工作。
第五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要求,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六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
第七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档案和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和报送各类死因监测信息。
第八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死因监测机构第九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机构,明确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配备等。
第十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在死亡人数较多的地区设置,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确保对各类死因的监测和预防。
第十一条死因监测机构要配备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学、卫生、统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死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保证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十三条死因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工作档案和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和报送各类死因监测信息。
第十四条死因监测机构要进行定期的死因监测工作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条死因监测机构要积极参与相关会议和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第三章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第十六条死因监测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卫生、统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作技术和方法。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死亡信息报告质量,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医院死因监测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3.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死亡患者的死因监测工作,包括病例报告、调查、分析等。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死因监测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三、死因监测工作流程1. 病例报告(1)临床科室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由主治医师填写《死亡报告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字。
(2)医务科接到《死亡报告卡》后,及时将信息录入医院死因监测信息系统。
2. 死因调查(1)死因监测办公室在接到《死亡报告卡》后,及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病例进行核实。
(2)死因监测办公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死因调查,包括查阅病历、询问家属、走访社区等。
(3)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调查情况,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 死因分析(1)死因监测办公室对调查得到的死因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死因分析报告。
(2)死因分析报告应包括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变化趋势等内容。
4. 信息反馈与上报(1)死因监测办公室将死因分析报告报送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
(2)死因监测办公室按照要求将死因信息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自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质量。
2.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领导另行决定。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引言死因监测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死因进行准确的检测与分析,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确保其准确与高效,制定和执行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明确的工作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二、制度建立1. 目的和意义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死因监测的程序与要求,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并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该制度的建立旨在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以保障公众安全和卫生。
2. 职责与权限(1)监测机构的职责:a. 负责指导和组织死因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b. 负责死因信息的整合、分析、统计和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监测结果;c.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死因监测、判定和鉴别工作,确保工作准确和科学;d. 制定并完善死因监测工作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确保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相关部门的职责:a. 配合监测机构的组织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b. 及时采纳死因监测结果,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与管理措施;c. 向监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和协助完成监测工作。
3. 流程与步骤(1)死因报告与登记:a. 对于每个死亡案例,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报告,明确死因监测的对象;b. 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登记制度,记录死因监测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死亡时间、地点等。
(2)尸体采样与检测:a. 监测机构应当根据死因监测的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进行采样工作;b. 尸体采样后,应当立即送往监测机构进行检测分析。
(3)死因判定:a. 监测机构应当结合尸体检测结果、病史资料以及现场勘察等,进行死因判定工作;b. 死因判定结果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4)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报告:a. 监测机构应当对死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形成相关报告;b. 报告内容应当准确、清晰、完整,包括死因类型、人群特征等信息。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目的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死亡相关信息,了解死亡原因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政策、评估健康干预措施效果以及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准确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涉及到的死亡信息收集、报告、审核、分析和利用等各个环节。
三、职责分工1、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在本机构内规范开展死亡信息登记报告工作,指定专人负责。
对医务人员进行死因监测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
2、临床医生如实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确保死亡原因填写准确、完整。
按照规定时间和流程将填写好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交给相关科室。
3、公共卫生科负责收集、审核本机构内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进行网络直报,并定期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数据核对。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定期收集、整理、分析死因监测数据,撰写监测报告。
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
四、死亡信息收集1、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对发生在本机构内的死亡个案,由临床医生在患者死亡后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2、在家中死亡的个案,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调查,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3、涉及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死亡相关信息。
五、死亡信息报告1、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患者死亡后 7 天内完成《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和网络直报。
2、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在 7 天内将填写好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报送至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代报。
六、死亡信息审核1、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机构内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与依据为规范人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死因信息,提高死因监测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死因监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死因监测工作的实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死因监测办公室: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报等工作。
3. 医疗机构:负责死因监测数据的收集、报告、核实等工作。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死因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上报等工作。
三、监测范围与内容1. 监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卫生服务机构。
2. 监测内容:死因监测包括以下内容:(1)死亡证明的填写与上报:医疗机构在患者死亡后,应及时填写死亡证明,并由负责医生签字、盖章。
(2)死因调查:医疗机构对死亡患者进行死因调查,填写死因调查表,包括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因诊断等信息。
(3)死因编码:医疗机构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亡原因进行编码。
(4)死因报告:医疗机构将死亡证明、死因调查表、死因编码等信息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监测流程1. 医疗机构在患者死亡后,及时填写死亡证明,并由负责医生签字、盖章。
2. 医疗机构在填写死亡证明后,将死亡证明、死因调查表、死因编码等信息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上报。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将死因监测数据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数据质量保证1.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死亡证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死因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3. 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死因监测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监督与考核1.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2. 对在死因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死因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旨在准确了解死亡原因,及时掌握疾病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保证死因监测工作的运行效率和数据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工作人员职责、数据收集与分析、信息共享与保护等方面探讨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职责1. 专业人员责任:(1) 定期进行死因监测工作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2) 准确记录死因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详细病史;(3) 协助医学鉴定、尸检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配合。
2. 管理人员责任:(1) 制定和完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2) 监督和检查死因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3) 组织开展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死因报告制度:(1) 建立死因报告制度,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报告;(2) 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死因报告进行审核和核实。
2. 数据采集与整理:(1) 建立统一的死因监测数据采集标准和流程;(2) 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3)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
3. 数据分析与应用:(1)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死因分布规律;(2) 研究死亡原因与疾病流行的关联性,提供科学依据;(3) 及时报告疾病异常流行情况,提供决策支持。
三、信息共享与保护1. 信息共享:(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数据交流与共享;(2)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重要监测数据。
2. 信息保护:(1) 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2) 严禁泄露和篡改数据,追究责任;(3) 定期备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1. 监督机制:(1) 督促各医疗机构落实死因报告制度并完善报告流程;(2) 定期组织对死因监测工作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评估机制:(1) 建立定期评估死因监测工作的机制;(2) 对工作效果、数据质量和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估;(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第二条死因监测工作是指对公民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统计的工作。
第三条死因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准确地获取死因信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合作的原则。
第二章责任机构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六条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七条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本市、县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三章工作内容第八条死因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建立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二)组织进行死因调查和病例分析,明确死因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特征。
(三)开展死因研究,探索死因的发生机制和防控策略。
(四)开展死因统计,形成死因库和分析报告,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第九条死因监测工作应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防控工作。
第十条死因监测工作应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死因监测工作的流程如下:(一)接收死亡报告: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及时接收并登记死亡报告。
(二)调查与分析:根据死亡报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死因调查和病例分析。
(三)研究与探索:针对常见死因,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深入研究,探索病因学和病理学特征。
(四)统计与报告:每年进行死因统计,形成死因库和分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报送。
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十二条国家和地方应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培养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应设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专业人员。
第十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对于不符合监测要求的死亡报告,应及时进行追踪调查和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制度监督第十六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定期对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居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死亡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登记报告制度。
二、居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
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服务区域内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查医生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
对非经治疗的死亡原因不明者,或经诊查仍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病史、症状、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栏目中。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生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报医务科,同时填写我院死亡信息卡报防保科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处。
七、对住院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者的病案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急诊留观死亡者所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须粘贴在死亡留观病史中,随其病案一并保存,保存期限按病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对来院已死亡者及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由急诊科登记造册,交病案室保存,期限2年。
八、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九、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十、医教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领用、发放制度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务科负责管理,医务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务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使用登记制度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务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死因培训工作制度一、医院医教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二、医院防保科、信息科每半年要开展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三、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市或区级培训班。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2、拒保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二、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三、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院前急救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例会制度一、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因管理、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二、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不定期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三、医院安排人员参加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档案管理制度一、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二、医院要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三、医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四、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
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
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
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
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
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 (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
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3)诊断单位;(4)诊断依据;(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
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