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名收在《桃园》、《枣》等集中的 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桥》,以朴讷 简约的诗化语言和散文化的笔法,描 写了故乡黄梅优美的田园风光,显示 出了荡漾在乡村朴野之间的平和的人 性之美,具有冲淡、典雅、宁静的情 趣和意境。 艺术表现上,废名小说淡化故事情节, 不追求结构的完整;精心构建诗境和 画境;善于提炼语言,并在白话中揉 进了一些文言成分,从而使文字显得 古奥简练,富有韵味和涩味。 “唐诗绝句”的风格。

声 音
Biblioteka Baidu
“作品在恋爱中使‘革命’显得浪 漫,在革命中使‘恋爱’找到出路, 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的浪漫谛克的 情调,它们或者以革命战胜恋爱, 或者因恋爱拖累革命,或者革命和 恋爱比翼齐飞,意识突变的人物无 不有‘翻筋斗式’的英雄之嫌。”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在浓厚的浪漫虚无主义情调里套上 一套革命的乐观主义肤浅公式。”
1、文学观念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自称其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 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 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 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2、创作风貌 (1)两种小说类型:湘西小说和都市小说 A 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 善的悲剧性思索。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 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 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 《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 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 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丁玲的创作特色
与文学史意义:
其一,她的创作记录了一个青年知识女性的心灵历
程和追随时代的踪迹,并典型地反映出二三十年代 之交中国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以 及稍后革命文学自身的发展。 其二,丁玲小说创作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叛逆意识。 她的叙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灵世 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 其三,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关注,表现出 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风格的作家。
吴组缃 :《箓竹山房》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凄婉
的故事,在富有诗意的描绘中批判了封建伦理对人 性的戕害。《一千八百担》(副标题是“七月十五 日宋氏大宗祠速写”),采用了截取横断面的写法, 反映出农村宗法制度的崩溃。 沙汀:《丁跛公》、《兽道》、《在祠堂里》、《 代理县长》等多用白描,其讽刺和剖析常常蕴涵和 寄托在对人物遭遇和性格的不露声色的叙写之中。

“京派小说体式较为醇正,他们把 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 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 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 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声 音

“他们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 力者的生活描写,而诚实的重要还 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 的流丽之上。”
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沈从文:《论穆时英》
七 丁玲: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原名蒋冰之。 主要作品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一个人的诞生》、《水》、《夜会》和《意外集 》,中篇《一九三0年春上海》以及长篇小说 《韦护》、《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丁玲与胡也频的
阔社会历史内容的书写,也表现在社会历 史内容的运动中人物命运、道德、情感变 迁的心理世界的刻画上。 其二,长篇小说的成熟。 其三,小说流派与群落的涌现。
其四,“人”的观念的多元碰撞。
左翼普罗小说、社会剖析派:马克思主义
学说的影响下,突显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 感觉派:在西方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 意识流、表现主义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 响下,更多地关注着人的感官、直觉、潜 意识、性等非理性的方面; “京派”:坚守“五四”人文主义精神, 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 所持的乃是“五四”时期的自然人性观、 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

声 音
“(《莎菲女士的日记》)书中的主 人公是一个可怕的虚无主义的个人主 义者。她说谎,欺骗,玩弄男性,以 别人的痛苦为快乐,以自己的生命当 玩具。这个人物虽然以旧礼教的叛逆 者的姿态出现,实际上只是一个没落 阶级的颓废倾向的化身。……她入党 很久以后,特别是在革命根据地生活 了几年以后,却写出了像《我在霞村 的时候》和《在医院中》这样的作品, 就说明她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后来不 但没有改好,反而发展到与工人阶级、 和劳动群众尖锐对立的地步。”
穆时英以《南北极》
初入文坛时,还未沾 染多少都会气,他笔 下的上流社会和底层 社会,就像文集封面 那犀利的指针,一头 是丰腴肉感的大腿, 另一头是紧握的拳。

声 音
“所涉笔的人事虽然广,对‘人生’ 所具有的知识却极窄。对于所谓都 市男女的爱憎,了解也并不怎么深。 对于恋爱,在各种形势下恋爱,无 理解力,无描写力。作者所长,是 能使用那么一套轻飘飘浮而不实的 文字任意涂抹。”
第二编
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
第二章 第一节 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
关 键 词
普罗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群 社会剖析派 东北作家群 京派 新感觉派 丁玲 沈从文

一、19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繁荣。
其一,题材空间的拓展。 这既表现在时代变化中的城乡各阶层的广
六、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 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 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又被称为“都会主义 小说” 。 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了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 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 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它促 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 现方法。
二、普罗小说
1、构成: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
灵菲、楼建南、钱杏邨,以及郭沫若、郑伯奇、华 汉(阳翰笙)等。 代表作家蒋光慈主要创作有《少年飘泊者》、 《短裤党》 、《咆哮了的土地》等。 2、主张:强调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主张作家走向 实际的革命运动,把文学作为革命呐喊的工具。 3、创作模式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 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 然历程。 B、侧重反映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 人生道路的,形成了 “革命+恋爱”的写作模式。
四、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
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沦陷。一批不愿做 亡国奴的东北青年作者纷纷流亡关内的上海、北 平等地,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 略者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 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了纸上, 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 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 山作家。收入《都市风景线》中的 8篇小说是较早运用感觉主义写出 的作品。这些小说采用与现代都市 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 电影蒙太奇)、意识流手法,着重 暴露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 情生活,写出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 病态和糜烂。
穆时英用感觉主义、印 象主义的手法状写上海 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 纸醉金迷的生活。小说 集《公墓》和《自金的 女体塑像》集中反映出 穆时英小说的新感觉派 特征。他醉心于描写都 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 情与死亡的主题。
五、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前后新
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 (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 家群。 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 报· 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等。 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 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他代表性作 家有废名、萧乾、芦焚等。
京派小说的特点 艺术观方面,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 道”的浅陋,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强 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 取材上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 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 审美趣味方面,京派小说家崇尚“和谐”,鼓 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创作实践中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样和文 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着 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 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合影。1924年, 丁玲在北平结识 了胡也频,此时 她正为弟弟的夭 折而痛苦,胡得 知后,用纸盒装 满玫瑰,写下字 条:“你一个新 的弟弟所献。”
《莎菲女士的日记》
以对现代女性的人生困境和心理矛盾的深刻开掘,
成为早期同类作品的代表作。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 所塑造的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系列中最 成功、突出的。她是“ ‘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 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是“心灵上负 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 (茅盾语)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丁玲的早期小说不但在意识内容上 属于现代,而且在艺术思想、审美要 求上也地道的属于现代。”
严家炎:《开拓者的艰难跋涉——论丁 玲小说的历史贡献》
声 音
八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心构筑者”
沈从文(1902—1988), 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 焕,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 小学毕业后入伍,辗转于 湘川黔边境和沅水流域。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 影响,他只身离开湘西来 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 学习写作。
1929年,丁玲的创作发生变化,早期小说中的
个性主义主题开始为集体主义的革命主题所替代, 她的“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她首先创作了以“五卅”运动前的社会现实为背 景、以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韦护》。 1931年秋,丁玲又发表短篇小说《水》,凸现 了觉醒、抗争的农民群像,被赞为显示了“作者 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茅盾说《 水》的发表,“不论在丁玲个人,或者文坛全体, 这都表明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 清算了” 延安时期,丁玲又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在 医院中》等引发争议的小说创作,后来又创作了 代表解放区文艺方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 河上》。
柔石
殷夫
艾芜
三、社会剖析派
以唯物辩证法的社会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
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精神,从政治、经济、伦理的角度、宏 观的视角反映社会变迁。在创作方法上建立 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在茅盾的影响和示范下,吴组缃、沙汀等青 年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
施蛰存在杭州行素女中(玉玲 珑阁)任教时留影
施蛰存(1905—2003, 生于杭州)是新感觉派中 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施蛰存自称“我正式的 第一个短篇集”的《上元 灯》收小说10篇,多以成 年人怀旧的感情来回顾少 年生活,抒发人生慨叹, 感情纯洁,有诗的意味。 《将军底头》、《梅雨之 夕》和《善女人行品》三 本集子中的作品,是自觉 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来创作的小说。
萧红的《生死场》在一幅
萧红、萧军摄于1934年
摄于上海 。
“九· 一八”事件前后东北农 村生活的图景中,描写了王 婆、金枝、二里半、赵三等 东北农民在“生死场”上的 挣扎。作品当时被视为抗日 文学而受到了左翼文坛的高 度肯定。鲁迅称誉它“力透 纸背”地表现出了“北方人 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 挣扎”,而周扬则将它与萧 军的《八月的乡村》等视为 “国防文学”的提出之作为 现实的基础和根据”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三、左联青年作家群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以深沉的忧愤描写罪恶的典
妻习俗,塑造了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劳动妇女春 宝娘的形象。 艾芜的短篇集《南行记》以他的漂泊见闻为素材, 叙述边疆异国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具有各种各 样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 叶紫的代表作《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 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 展示了农民的觉醒与斗争,始终突出农村的阶级对 立和阶级压迫,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产生了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