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行为经济区别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变量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 得到。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 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3.有时候一些微观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因此,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法时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
市场价值
GDP


Pij Q
ij


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自给性的生产和服务,不计入; 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活动,不 计入。 问:对于同样的家务活,由父母完成与由保姆完成 之间有何差异,对GDP有何影响? 问:假设一个女人与其男管家结婚了。结婚后,她 的丈夫仍然像以前一样照顾她,她也仍然像以前 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这次 结婚对GDP有何影响? GDP变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数量变动, 另一方面来自价格变动。名义GDP和实际GDP。
投资对GDP的贡献= 期末的资本存量 - 期初的资本存量 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G】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 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易的产生。

Export-Import
GDP=C+I+G+(X-M)
net
exports 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和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最终产品指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和劳务。 问:某人购买一块布匹,请问这块布匹是不是最终产品?如 何判别?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两个主要的分支,它们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又有着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联系和互动等方面,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变化的学科,即研究国家、地区、全球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和变化。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主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它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和变化。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市场分析、供求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分析,来揭示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宏观经济模型、经济计量模型、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变化进行分析,来揭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5. 个人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
收入
例子:书美国2012年从GDP到个人储蓄 表12-3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只有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即厂商),不存在企业间接税,撇开折旧。国内生 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
2.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a.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b.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c.公司税前 利润 d.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e.资本折旧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2.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3.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 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 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 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重要指标: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国民收入又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 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的规律性问题。

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旨在从不同的层面理解和解释经济系统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以及经济体系中的宏观变量和宏观现象。

而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个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体系的整体水平,研究总产量、总消费、总投资等宏观变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因此需要借助宏观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来描述和测量经济活动。

相比之下,微观经济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企业家)的行为和决策,以研究个体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影响。

其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宏观经济学倾向于使用国家统计数据和总量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和统计推断,来揭示经济系统的整体特征和规律。

而微观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对个体经济主体的调查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来揭示个体决策的动机和行为选择。

此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也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宏观经济学的总体运行和宏观变量的发展,最终影响到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而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因此,理解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此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也是互补的。

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总量经济模型需要依赖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建模和验证。

而微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通过考察大量个体行为的规律和模式,为宏观经济学的建模提供实证依据。

宏观经济学全集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全集PPT课件

02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与方法
01
02
03
GDP核算体系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核心的核算体系,包括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核算方法。
GNP核算体系
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注重 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
通过一系列账户体系全面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 账户、消费账户等。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
指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 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动、国际贸易等。
财政政策与国际贸易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关税、出口退税等措施来影响国际贸易,进而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提高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贸易伙伴采取报复措施,影响国 际贸易环境。
•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总供给量也会增 加。
•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总需求量会减少 。
• 模型分析:当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交时,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价 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如财 政政策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总供给曲线或总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导 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发生变化。通过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分析,可以预 测和解释这些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工具选择考虑因素
经济形势、政策目标、工具特点 等。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ppt课件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工具选择和运用上 应相互补充,形成合力,避免政策冲突和 抵消效应。
时机选择协调性
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建立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波动时应 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确保政策 效果最大化并减少副作用。
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 信息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和联 合行动框架,提高政策协调性和有效性。
GDP核算方法
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
收入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
GDP定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 终成果。
生产法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各部门 的中间消耗。
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 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05 货币政策与财政 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及效果评估
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方式调节市场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影响信贷规模 。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及效果评估
• 利率政策: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引导市场利率 变动。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及效果评估
利率渠道
通过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核算与衡量 •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 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 变化规律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过去20年,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将行为经济学的结论加入他们的模型中,这样做有助于弥补利用标准方法模拟经济而造成的缺陷,例如模拟经济动荡的新凯恩斯模型缺少惯性。

我们努力利用行为经济学来改善一些新凯恩斯模型的基础内容,特别是消费、总供给的基础——期望的形成和工资与就业的决定因素、多重均衡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可能性。

我们也广泛讨论了将行为经济学的特征引入宏观经济模型所造成的利害。

1.介绍过去20年,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将行为经济学的特征引入宏观经济的模型中。

原因有两点。

首先,宏观经济学者意识到,基于最优行为假定的模型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解释关键的实际现状。

因而,研究者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假定来使他们的模型预测更加贴近于实际数据。

刚开始这样的尝试被批评为很另类,而这些批评的压力因为第二个原因的出现而减少了。

第二个原因是认知心理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证实了现实中人们的决定与那些“经济人”存在许多偏差。

很多经济难题能够被行为特征解释,这一事实的实证支持已经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当然并没得到全部认可。

而且,行为特征已经被引入到宏观经济学的许多方面。

这些发展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呢?当一个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假设呢?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选择性的探究,探究宏观经济模型方面来自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启示。

我们强调,来自行为经济学的启示已经在理解宏观经济现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因为相比于许多经济学家曾经使用的非常苛刻的理论框架,行为经济学的启示能让我们解释现实世界行为的更多方面。

已经应用于宏观经济模型的一些行为假设看起来很有应用前景,如公平考量。

另一方面,我们猜想,行为经济模型也被需用于解释宏观经济难题,比如经济波动的惯性表现。

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哪些行为假设是最好的。

仍有一些其他的结果是由认知心理造成的,但认知心理的宏观经济启示还没有被挖掘。

将行为假设融入宏观经济模型并非没有问题。

即使从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中得到了大量有关确定行为特征的微观经济证据,我们仍然很难知晓哪些特征是最贴近于宏观经济模型的。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 200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长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失业与通货膨胀
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 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 矛盾。
125 120 115 3 .0 110 2 .5 105 10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2 .0 4 .0 3 .5
其他三大类项目——国外要素净支付
从GNP过度到GDP必须减去国外要素净支付
GDP=GNP-NFP
表 NI、PI和DPI
折旧
间接税
PI=NI-企 业利润社会保险 金+转移 支付+净 利息收入 +红利
GNP
NNP NI
个人所 得税及 非税收 性支付 DPI
例题:计算GDP 、NDP、NI、PI与DPI
(二)价格水平
1、定义:指现行交易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 2、常用价格指数: (1)零售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 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 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和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投资 16% 政府购买 18%
净出口 -3 %
消费 69%
(2)生产法测算GDP(增值法)
定义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 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 标。
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综合反映的是一个
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分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分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分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和企业的行为,研究市场的运作和机制,探究价格、供求关系等微观经济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区别和分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分离。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1.1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它指的是市场上个体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中,市场机制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例如,在宏观层面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的。

货币市场主要涉及到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控制货币量和利率水平,以维持整个经济体系的平衡运行。

资本市场则是企业通过融资和投资来增加资本,创造更多的就业和财富。

1.2 生产力和收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生产力和收入问题。

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而收入则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出的报酬。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力和收入通常与企业和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息息相关。

在宏观经济学中,生产力和收入则涉及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包括国民收入、财富分配等。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需要保持生产力的高效率,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3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包括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分配,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盈利能力。

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资源配置则关系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分配和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整个经济体系顺利发展的保证。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2.1 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探讨市场运作的机制、价格的形成等微观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2.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 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有三个基本假 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分别是市场出清假设、理性人假设 和完全信息假设。
5.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说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那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政策问题 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效应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 区别和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两者相互补充
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这一目 标既包括资源的最优配置,又包括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 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 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 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 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共同揭示经济学的基本 原理。
4.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研究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个组织和个人,即工资、 利息、地租和利润是如何决定的。分配理论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 的问题。
5.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 福利的实现。
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实际上, 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机制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当市场 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利用微观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管 理市场价格、调节消费与生产、实现收入分配平等。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总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总结

⾼鸿业《西⽅经济学》第⼗⼆章国民收⼊核算知识点总结第⼗⼆章国民收⼊核算⼀、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的诞⽣可以迫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般理论。

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产总值GDP:是指⽤以前某⼀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平同基期物价⽔平的⽐率,⽤来飾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3)失业率:衝最失去⼯作的劳动⼒的⽐例。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祢为劳动⼒,失业者占劳动⼒的百分⽐就是失业率。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者的联系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为的分析⾃然也离不开个体⾏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般价格⽔平和产出⽔平。

(2)⼆者的区别第⼀,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问题。

宏观经济学——精选推荐

宏观经济学——精选推荐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的总体行为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差异:a研究对象上,微观: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宏观:总体经济行为b研究的变量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作为前提而假设的经济变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成为研究的对象;而在微观经济中分析的变量,在宏观经济学中往往被忽略不计。

c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微观:政府是外在因素宏观:政府是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a、失业(害处:资源未充分利用、收入下降、需求下降、社会治安恶化)b、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影响之一是货币贬值和汇率贬值)c、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3、总需求分析与总供给分析总需求: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体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及政府对国民经济中范围广大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封闭)总需求=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开放)总需求=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总供给:在封闭经济中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管理才能等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

总供给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还包括进口总量—)(封闭)总供给=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才能等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开放)总供给=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才能等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进口总量第二章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主要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原则”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有本国的长产要素所有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本国国民的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不包括:外国公司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土原则”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包括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附:国外净要素支付NFP定义:国外对本国生产要素的支付减去本国对国外生产要素的支付。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 . .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我对自然率假设的怀疑得到了一个经验事实的支持,它揭示了自然率的适用性不是普遍的。

毫无疑问,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率极度地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

根据自然率假设,在整个十年中价格通货紧缩应该是持续加速的。

但这并没有发生。

价格下降了一段时间,但是通货紧缩在1932年之后停止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没有明显的通货紧缩,虽然失业率非常之高。

这个证据说明,至少在有些时间段里,存在高失业和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自然率假设失效了。

在最近的论文中,william dickens,george perry和我探讨了两种行为假设。

这两个假设和自然率假设不同,它们使得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在足够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足够低的失业率下成为了可能。

第一个假设是“纯凯恩斯”的:工人抵制、厂商很少实施名义工资削减;第二个假设考虑了通货膨胀预期在工资讨价还价中的地位:我们认为在通货膨胀率很低的条件下,有相当数量的工作者并不把通货膨胀作为一个足够显著的因素而纳入讨价还价的考虑当中。

凯恩斯关于工人抵制裁减工资的假设反映了他深刻的心理学洞见。

这个假定也是和心理学理论以及证据相一致的。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损失或获益与一定的参照点比较来评价他们面临的环境的变化。

证据表明比起获得新收入,人们更加注意避免损失。

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已经表明许多与预期效用函数最大化理论不相符的现象在期望理论中都是理性的。

如果人们把现有工资作为一个参照点的话,可以看出向下的工资刚性是期望理论的一个自然的应用。

shafir,diamond和tversky(1997)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人们的意识结构不仅仅是像古典经济学假设的那样以现实单位为基本定义,而是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货币幻觉,这一发现支持了以上观点。

如果存在对名义工资下降的抵制,在低通货膨胀率下通货膨胀和失业就存在长期的此消彼长关系。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 ]乔 治 A. 美 阿克 罗夫
在6 0年代 末 期 , 们 对 经 济 学 家 工 作 的 描 述 有 一 个 转 变 。在 那 以前 , 观 经 济 理 论 通 常 被 认 人 微 为是 分 析 以利 润 最 大 化 厂 商 和 效 用 最 大化 消 费 者 为 基 础 的完 全 竞 争 一 般 均 衡 模 型 。那 个 时 期 的宏
菲 利 浦 斯 曲 线 。 如 果 失 业 率 低 于 这 一 自然 率 , 货 膨 胀 就 会 加 速 ; 之 通 货 膨 胀 会 持 续 减 速 。 通 反
— —
函数 。 这 样 的话 私 人 的储 蓄 额应 该 是 最 优 的 。但 是 人 们 却 常 常 对 他 们 的 储 蓄 感 到 失 望 。 而 且 , 如 果 没 有 社 会 保 险 计 划 的话 , 多 人 都 认 为 他 们 会 过 少 的储 蓄 。 “ 许 强迫 储 蓄 计 划 ” 常 流 行 。 非
— —
非 自愿 失 业 的存 在 : 新 古 典 模 型 中 , 要 失 业 者 接 受 只 比市 场 出 清 水 平 低 一 点 的 工 资 , 在 只 货币政策对产 出和就业的作用 : 新古典理论 中 , 币政策 对产 出和 就业完 全没 有作用 。 在 货
他 马上 就 可 以找 到 工 作 。所 以 非 自愿 失 业 不 可 能 存 在 。
— —
相 对 于 它 们 的 基 础 而 言 , 票 价 格 的过 度 波 动 : 古 典 理论 假 设 股 票 价 格 波 动 反 映 了它 们 股 新
的基础 , 即未 来 收 入 的 贴 现 值 。 自暴 自弃 的 低 下 阶层 的长 期 存 在 : 的 一 系 列 宏 观 经 济 问题 包 括 了贫 困 的 原 因 , 为我 把 我 因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资源的科学。

它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公司)的行为和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 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人、家庭、公司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例如个人如何选择消费、公司如何决定生产和定价。

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表现和发展趋势,例如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

2.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通常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总体经济的表现。

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倾向于采用模型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来研究整体经济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3. 研究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结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消费理论等问题,重点在于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关注整体经济的宏观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重点在于研究政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依存的。

宏观经济的表现受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例如,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到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决策,而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也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表现。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享理论和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享许多理论和方法。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

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需求
产品市场
供给
居民户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企业
供给
要素市场
需求
宏观经济学体系
货币 AD
支出和税收 其它因素
资本 AS
劳动
技术
产出
就业 价格
国际收支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 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 到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 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
容 不
长期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
这一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 期波动的原因、 长期增长的

源泉等问题, 以期实现经济
长期稳定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4 ) 分配理论。 研究产
( 4) 开放经济理论。现
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
实的经济都是开放型的经
各集团与个人, 即工资、
济,开放经济理论要分析
利息、 地租和利润如何决 定。 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

济规律的前提之下, 以经济 手段进行调节。进行这种调

节的就是政府。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 广泛, 其中主要有: ( 1) 均衡价格理论。也称 价格理论, 研究商品的价格 如何决定, 以及价格如何调 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 2) 消费者行为理论。 研 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 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 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 3) 生产理论。 研究生产 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 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 大化。
厂商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 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 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

题。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学是我们生活中无法绕过的重要学科,它研究了人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和企业,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行为。

它研究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等。

微观经济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市场行为的规律。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以此来解释和预测个体经济行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它关注的是经济的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循环、政策调控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使用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以此来解释和预测整体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变化。

区别与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体系。

分析角度不同:微观经济学从个体行为出发,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角度分析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使用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

联系:相互影响: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整体经济的走势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

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则反过来指导微观经济学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6/2013 5:37:55 PM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对经济学家工作的描述有一个转变。

在那以前,微观经济理论通常被认为是分析以利润最大化厂商和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一般均衡模型。

那个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这样一个一般均衡系统上附加了一个固定的货币工资。

“粘性货币工资”解释了不完全就业和商业的周期性波动。

从那时开始,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都发展出了一批Scarry式的模型,这些模型把多种实际行为全面地纳入经济理论中。

例如,“柠檬市场”分析了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在这种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通常拥有不同的信息。

我的论文考察了在这些更加实际的情况下出现的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薄弱,标志是一篇名为“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创造的新版宏观经济模型成了这个领域的标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

但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所有的决策都是和最优化行为相一致的。

为了将失业和经济波动纳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是求助于不完全信息,而后是技术变革。

新的理论至少在一方面有了进展:价格和工资决策有了清晰的微观基础。

但是其中的行为假设过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种经济现象不能得到解释。

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设的矛盾导致了对这些现象的否认。

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同义反复。

六种现象如下:(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业者接受只比市场出清水平低一点点的工资,他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

所以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论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完全没有作用。

一旦货币供给被完全预期到,价格和工资就会相应地变化。

真实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保持稳定的;实际经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高失业下通货紧缩并未加剧:由新古典模型可推导出自然失业率的菲利浦斯曲线。

如果失业率低于这一自然率,通货膨胀就会加速;反之通货膨胀会持续减速。

(4)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数量已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

这样的话私人的储蓄额应该是最优的。

但是人们却常常对他们的储蓄感到失望。

而且,如果没有社会保险计划的话,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会过少的储蓄。

“强迫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

(6)自暴自弃的低下阶层的长期存在。

我将从我的一个最早的尝试开始,这个尝试导致了对非对称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的发现。

(失业率《4% 为充分就业》一、非对称信息信息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场中。

在一些市场中,不对称信息可以由于重复交易和声誉的存在而较为容易得到解决。

在其他市场,如保险市场、借贷市场、劳动力市场中,买卖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并不容易解决,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效。

例如,老年人不容易买到保险,小公司的贷款受到限制。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少数者”会受到统计歧视,因为人们总是被归入根据可观察的特征确定的各种类型中。

借贷市场失效是失业的主要原因。

即使在声誉和重复交易克服了不对称信息的地方,这些惯例也影响了市场的结构。

要了解不对称信息的根源,知道哪个时代正在进行的一场更加广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经济理论家们很少为刻画特殊市场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

张伯仑的垄断竞争模型和琼·罗宾逊的相似的理论出现在研究生课程甚至一些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中。

但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增长理论家们开始建立有特殊技术特征的模型——如边干边学等,“特殊”模型开始增加。

把这些特殊因素纳入模型中并未损害原有的价格理论,但是它们播下了即将到来的革命的种子。

二、非自愿失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失业者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否则他们不是失业,而是非劳动人口)但是拒绝了不能提供使他们满意的工资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期待更高的工资。

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资的工作而失业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最低工资规定和工会讨价还价影响的人除外,他们是自愿失业者。

在市场出清价格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

在新古典理论中,就业下降的时期——商业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总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

同样的,就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负的供给冲击,这造成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放弃可得到的工作。

然而任何关于由自愿的工作决策引起的商业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经验上的困难——先于周期的辞职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相反他们对此给出了自成一体的解释。

20世纪70到80年代首次出现的效率工资模型使得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有了意义。

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内部力量或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强烈的动机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

这种“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所以使工作机会受到了限制。

一些劳动者因此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业者。

有许多关于同质的工人所得工资的经验研究证明了效率工资是普遍存在的。

早在效率工资进入宏观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前,劳动经济学家就记录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间收入的广泛差别。

看起来确实有“好工作”和“坏工作”之分。

好工作和坏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业有了意义:失业者愿意接受但是没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厂商们会支付在最低限以上的工资呢?就我看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在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

三个要点如下:互惠(人类学中的礼物交换理论),公平(心理学的平衡理论)以及对集体规范的遵循(社会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和心理学中的群体信息理论)。

在最早的基于礼物交换理论的“社会学”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中,厂商给劳动者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劳动者则回报以对公司的忠诚。

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公平的考虑:根据心理学的平衡理论,劳动者可能会由于认为他们的工资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积极工作。

集体规范通常决定了工人们关于礼物互惠的交换形式以及公平工资的概念。

Fehr和其同事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互惠行为和集体准则对工人效率的重要性。

我最喜欢的效率工资模型是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其中内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现行工资的市场出清工资雇用外部劳动者。

一个暗含的假设是内部人有能力破坏公司雇用外部劳动力的努力。

Donald Roy的一份细致的关于伊利诺斯机动船厂的研究也许反映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部人针对外部人的串谋是许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工资的原因。

另一个版本的基于非对称信息的效率工资模型把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看作是纪律工具。

在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资来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

然而当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时,平均工资提高了,使得失业出现。

失业作为一种纪律工具起作用,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鱿鱼的工人只有在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纪律模型比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更符合经济学的标准逻辑。

但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模型,虽然依赖于标准经济学分析之外的因素,却可能为非自愿失业提供了更好的总体解释。

行为模型刻画了凯恩斯在“通论”前几章所强调的重点:公平以及相对工资的比较。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被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没有作用。

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完全预期使得理性的工资和价格确定者会以适当的比例调整名义工资,使得产出和就业不发生变化。

这种新古典假设和关于货币政策的经验证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为假设下货币政策确实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就像凯恩斯经济学很早就断言的一样。

认知心理学把决策者描述为搜集信息,并把决策建立在简化的意识结构上的“直觉科学家”。

依赖拇指定律(rule of thumb),而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影响很小的因素是这种心理节约机制的一个应用。

在工资—价格体系中,简单法则造成了总工资(价格)水平对外部冲击反应的惰性——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轻视的“粘性价格/工资”行为。

在新古典的批评中,“新古典综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资行为是非理性的,于厂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

相对的,行为经济学家指出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拇指法则不仅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

因为以此原则行事带来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 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个有效率工资和垄断竞争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这一结果。

我们假定一些定价者遵循拇指法则,在需求冲击(由货币供给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价格不变。

我们说明遵循“拇指法则”而没有根据货币供应量变化调整价格的厂商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中相对冲击的水平而言是第一性的(显著的)。

我们把厂商采取的粘性价格确定的拇指法则称为“近似理性”,因为它们由于偏离完全最大化行为而承受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关键性结论——近似理性的价格粘性足以赋予货币政策显著的力量——的逻辑是简单的。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利润函数都是对其价格二阶可导的,所以在最佳价格的领域内是平坦的。

因此任何对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的偏离带来的利润损失都是较小的——相对于偏离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

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离行为都是相似的话,那么真实的均衡——去除价格水平之后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完全最优化行为下的情形而言将会产生第一性的变化;真实均衡的第一性的变化,反过来又引起总的需求、产出和就业的第一性的变化。

因此对完全理性行为的微小偏离——实际上是小而合理的偏离——反驳了认为被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的论点。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模型解决了Lucas的关于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家很难发现货币政策和产出之间除了暂时的关系之外还有任何联系。

新的行为经济学以相当数量的近似理性行为为依据,确定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同产出之间紧密的联系。

四、菲利浦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也许菲利浦斯曲线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把通货膨胀率同失业率、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影响总供给的各个因素如食物或油的价格联系起来。

在这个关系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定义了货币政策的“可行性范围”,并且因此对其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菲利浦斯曲线首先在英国得到估计,然后是美国和其他国家。

菲利浦斯曲线的基础是供给与需求。

菲利浦斯认为当需求水平高或失业低的时候,厂商的定价方针会将工资通货膨胀(根据生产力调整过的)传递到价格通货膨胀中。

因此,对定价者而言,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个可接受的权衡。

在20世纪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1969)和爱德华·费尔普斯(1968)提出了一个新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