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 经络的含义 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合集下载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新)08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新)08
主讲教师:张卫华教授
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系
经 络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脉 经络 络脉 经 :直,直行;主要.为直行的主干。 络: 分支;横;斜;网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经脉的分支,系经络的细小部分,呈 网状。
交接规律
7.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
一源三歧: 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后各行其道,故名。
3.奇经八脉的分布
①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上,上抵颜部,各阴经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 功能:调节诸阴经经气。 ②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及头顶面部,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诸阳经经气。 ③冲脉:起胞中,与肾经并行,上至目下,十二经均来交会。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 功能:溢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脾大络
内关
列缺
通里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公孙
蠡沟
大钟
大包
……
……
……
……
……
……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为经络系统直行的主干,深而在里,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将脉按大小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孙络和浮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学科的理论核心,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如《灵枢·经别》中所说的“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62~68难主要对五输穴的含义、阴 阳属性与脏腑、脉气的关系和临床治疗 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5、69~76难主要论述各类疾病所宜的 补泻法,如子午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等, 注意针刺和季节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属性 确定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阴与 阳的先后,以调和营卫气血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3、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 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 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 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 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记载有关经脉循行、是动 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奏 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 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 学说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经络总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 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Biblioteka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

络,指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

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3、正经: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

4、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阳蹻脉,阴维脉、阴蹻脉的总称。

5、十四经:指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部分。

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胸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9、六合: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筋肉关节的体,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11、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

12、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对人身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

“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的十二经脉而,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1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分布在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聚集循行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4、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的“根”部就是各经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

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经络之气,简称经气。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经气是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经络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

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第二章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第二章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生理意义:加强结构与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病理意义:病变相互传变 治疗意义:表里两经的腧穴可交叉使用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
肩胛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侧 面
腋下 肋侧腹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四肢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前) 四肢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中) 足三阴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后)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前) 四肢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中) 足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后) 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经在前,是太阴经在中线 内踝上8寸以上,是太阴经在前,是厥阴经在中线
经 络 系 统 的 络脉 组 成
部分
连属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骨、关节的部分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所属划分的十二部分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
内容 手足
阴阳 脏腑
命名含义 手经偱行于上肢
足经偱行于下肢 阴经偱行于四肢内侧面
阳经偱行于四肢外侧面
头面部
躯干部
四肢部
躯干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 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Liv4:与 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 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 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 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 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 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 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 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 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 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1经络的基本概念

1经络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1
经络
2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3

经络的基本概念
贯穿

上下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运行 气血
经络
联络 脏腑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沟通
内外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4
经 络
经脉 江河 主干 络脉 溪流 分支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11


怒则气上
肝火旺盛
上病治下
整体观念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12
总结
经 络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灵枢·经别》:“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 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络学说的应用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养生的各个方面。
7
经络在人体发挥了什么功能?
经 络
运行全身气血
感应传导信息
经络之气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之气与脏腑之气相通, 是信息的载体,是沟通联络 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第一节 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
8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
肝系统 肝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经 络
五 脏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5


经犹大地之江河,
络犹原野概念
6
经脉:经,路径。“脉之直者为经”,


经络系统的主干,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学总论

经络学总论
2.分布——左右对称、纵贯全身 六脏: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腑: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3.表里属络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还通过经别(在里)和络脉(在外)的表里沟通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组织的联络——“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5.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阴经与阳经(相表里):手足末端; 阳经与阳经(同名):头面部; 阴经与阴经(相互衔接):胸中。
1.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 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2.“一源三歧”: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3.作用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其二: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渗的调 节作用。
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如湖泊。
(三)十二经别
是指十二经脉别行而离入出合、深入体腔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 经”。
1.循行 (1)从四肢部(肘膝关节)的正经别出(离); (2)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 (3)从头面部(出); (4)阳经经别合入本经,阴经经别合入表里之阳经; (5)从此,十二经别汇合成六对,称为“六合”。 2.作用 (1)进一步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与 头的重要性; (2)补充了十二经分布不足,使十二经的分布与联系部位更趋周密; (3)扩大了经脉的联系与经穴的主治范围,成为阴经经穴治疗头面部 疾病和头部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生理基础; (4)集中精气于头面,为临床头针、耳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十五络脉
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之络与脾之大络的总称。它们 分别以其发出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2.循行分布: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二脉外,其他 较 少有属于自己的分布路线,纵横交错于十二 正经之间;在腧穴上除督、任二脉外,其他 六条脉的穴位都寄附于十二经脉,没有专属 于本经的穴位。
2.1 督脉 经脉循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阴部,(2)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3)上达项后 风府,进入脑内,(4)上行巅顶, (5)沿前额下行鼻柱。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 腰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 病。
2.体表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除足阳明胃经(途经胸腹部)外, 一般规律为阴经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腹 面,阳经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手 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左 右两侧经脉除少数情况(如手阳明大肠经 在头面部走向对侧)外,一般不走向对侧。
阴 经 (属脏) 太阴肺经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 络 系 统




十 二 正 经
十 二 经 别
十 二 经 筋
十 二 皮 部
奇 经 八 脉
十 五 络 脉




十 二 经 脉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2.2 任脉 经脉循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 (2)向上行于阴部(3)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 元等穴,(4)到达咽喉部,(5)再上行环绕口 唇(6)经过面部,(7)进入目眶下。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 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 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经络腧穴学第一、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学第一、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请勿模仿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4.表里关系
里-阴-脏(属脏络腑) 表-阳-腑(属腑络脏)
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为用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3.体表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
前 上 肢 下 肢 内 外 内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后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8寸以上,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膀胱经
厥阴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2、命名
手足:十二经脉中循行于
上肢—手经
下肢—足经
内侧—阴经(太阴、厥阴、少阴) 外侧—阳经(阳明、少阳、太阳)

经络说学概述

经络说学概述

经络说学概述
济人学堂今天
一、经络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一)经络概念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贯穿表里的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中的“经”,指经脉,就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呈纵行分布,位置较深固定;“络”,指络脉,就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呈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主要部分是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布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

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循行于于上肢为手经,循行于下肢为足经;行于肢体内侧为阴经,行于肢体外侧为阳经。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表8-1-2 十二经脉名称及分布表
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流注次序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二)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中医-经络总论

中医-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 经络的概念 • 经络的组成 • 经络的作用 • 腧穴
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
经:“路径”之意。 纵行、主干、深部、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 横行、分支、浅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主体
经脉
络脉

经 脉
(四)简便取穴法
• 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便易行的取穴法。 • 如列缺、风市、百会等穴均有简便取穴法。
谢谢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脉
络脉
①含义 经:路径
络:网络
②地位
主干
细小分支
③走行方 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 式
固定
⑤深浅分 布
多行于深部
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多行于浅部

十二经脉 —— 运行气血

奇经八脉 —— 调节气血

十五络脉 —— 统率诸络
① 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 节掌侧两端纹头 之间为1寸。
• 用于四肢取穴 的直寸、背部的 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 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 用于四肢及腹部取 穴。
* 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
线决定主治范围。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 扩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 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 手三阴之筋到胸膈 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 能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背腰部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三侧线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腹部 胸部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排列: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下肢内踝8寸以下: 厥阴——前 太阴——中 少阴——后 上肢及内踝8寸以上: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十二经脉的分布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中线旁开
腹中线旁
2寸
0.5寸
4寸
2寸
6寸
4寸
背中线旁开1.5寸 背中线旁开3寸
身之侧面
十四经脉分布图
十二经脉衔接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
食指 经 鼻旁 足大趾

心中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 手太阳小肠 手少阴心 足小趾 经 目内眦 经手小指 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 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一夫法) 简便取穴法
复习题
何谓腧穴?简述其治疗作用 腧穴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何谓特定穴?各有什么特点?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几类?常用的骨度 分寸有哪些?
经 无名指 经 外眦
足大趾 经
交接规律
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
定义 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阳跷脉共八条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 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 灌的调节作用
特定穴 (一)
五输穴 概念 :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
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五类腧穴, 简称“五输穴”
络穴 (十五络) 背俞穴 (十二个) 募穴 (十二个) 郄穴 (十六郄穴 )
特定穴(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
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下合穴 (六腑下合穴 ) 八脉交会穴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特点 作用 约束骨骼,活动关节 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维持人体正常体位姿势
十二皮部
定义 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
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特点 作用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运用: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复习题
经络总论
经络的含义 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 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 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 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系统的概貌
(内)
经络 (外)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何谓经络?经脉与络脉有何区别? 简述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循行走 向、交接规律、流注规律。 .解释下列名词: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五络脉、六合、标本、根结、气街、 四海、一源三歧 何谓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何不同? 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腧穴总论
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特殊部位。 腧、输、俞三字音同而义异
四肢部的分部规律



上肢 下肢
手阳明经(外)手少阳经(外) 手太阳经(外)
手太阴经(內)手厥阴经(內) 手少阴经(內)
足阳明(外) 足少阳(外) 足太阳(外)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内 足少阴肾经
(內)(内踝8 踝8寸以上) (內)
寸以上)
(內)
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经脉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阳经
特点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 阴,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六阳经为“阳脉之海” 任脉总任六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一周,约束纵系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阳维脉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之经气 阴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阖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
奇穴
阿是穴
归属于十四经 不归属于十四经 不归属于十四经
有固定的位置 有固定的位置
无固定的位置
有具体的名称 361个
有具体的名称 数目不定
无具体的名称 数目不定
主治本经或表里 主治单一 经病症,系统
主治局部病症
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分布 作用
十二经别
定义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
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
具有离、入、出、合的循行特点 作用
补充十二正经循行;加强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加 强了;对头面的联系 ;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治 疗范围 。
十二经筋
定义 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
和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和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没有表里的配合关系 分布不规则、广泛 其余六经则没有自己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辅助部分
有表里的配合关系 分布规则、广泛 有自己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十五络脉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 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阴经
阳经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体表分布规律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和头面、躯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