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宋濂散文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作者宋濂及其写作背景。
2.简要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主题。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序”、“赠序”、“勉之”等。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风格。
3.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讨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初步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
2.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2.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3.字音字形烨.然(y è)以衾.(q īn)拥覆.(f ù) 缊.袍(y ùn) 敝.衣(b ì) 负箧.(qi è) 曳屣.(x ǐ) 媵.人(y ìng) 沃灌.(gu àn) 叱咄..(ch ì du ō) 皲裂..(j ūn li è) 容臭.(xi ù)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X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文前导语)三、作者简介:(课文P179)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2、教师播放示X朗读带,要求听读。
(注意上述几个方面)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
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文学家。
是当时的“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出自《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
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
最后订正。
(1)字音: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ī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通假字: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2)停顿: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与艰∕若此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八年级下册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宋濂及《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宋濂及《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4. 诗歌欣赏(1)分析课文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2)让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友人的交往,珍惜友谊。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欣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引导学生将《送东阳马生序》与其它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2)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2. 文化拓展(1)介绍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提高文化素养。
七、课堂练习1. 词语填空(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练习。
(2)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阅读理解(1)出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情感升华1. 小组讨论(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情感升华。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2【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董其昌所写的一篇序文,它作为“文学史上千古绝妙之作”,被广泛地传颂。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标升级版语文》教材为基础,针对课堂教学,设计一份《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
2、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评价一篇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背景和作品内涵。
2、探究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4、学习如何评价一篇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送东阳马生序》,并让学生简单谈一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读文段详细解释每个字的含义,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文言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
然后再用例子来让学生模仿运用,练习应用。
3、分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一段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性格描写手法,让他们能够掌握文中使用的相关修辞手法。
例如,押韵、借代、比喻、对比等等。
4、评价(15分钟)教师让学生讨论和考虑安排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组织形式。
在讨论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掘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如何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性格描写手法来展示主题。
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考虑。
5、练习(20分钟)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按照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用法,构思一篇新的文言文。
例如:“欲速则不达”,“万事开头难”,“四面楚歌”等等。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模拟讨论创作过程。
四、作业教师布置文言文写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任务书要求,写出一篇符合文言文结构和要求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完善《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鼓励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写作修为提高本次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新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一、授课学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4、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延伸拓展法四、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句子成分,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勤奋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2)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实甫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查阅工具书。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并示例讲解。
4. 语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句子成分,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2)学生进行语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模仿创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课堂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作业布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其”、“也”、“者”等。
(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学会通过翻译和解读,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情和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羲之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4. 讲解与解读:(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要求语音准确、表达流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送东阳马生序》。
2. 参考资料:关于王羲之的背景资料、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
2.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特点。
3.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
2.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特点。
3.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开场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著名文化名城东阳的美丽风光,并介绍了明代文学家王羲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教师简述《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向学生讲述马生的故事。
另外,教师简要介绍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民族精神。
3.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教师请学生一起逐句解读文章,分析文学特点,包括文辞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领悟文学之美。
4.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的含义和情感。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托物起兴等手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手法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同时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体现出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5.讨论文中的理念,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就文章的理念展开探讨,让学生思考文章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6.自主阅读及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感悟和领悟,把学习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材分析这是宋濂晚年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劝学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价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
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为学,以期有成。
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本文行文紧凑,结构严密。
在写法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通篇采取对比的方式,以“苦”衬“勤”。
全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
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追忆读书之乐,又显欣慰之情。
全篇文词淡,情感浓,含义深,极具说服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故事导入,刻苦励志设计(二)曾经有一篇《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是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
.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
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澳大利亚父母的育人方式让我们深受启发,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条件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各种环境下都有更出色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词注音:嗜.()砚.()叩.()问叱咄..()()俟.()皲.()裂媵.()人衾.()烨.()然缊.()袍容臭.()负箧.()曳屣..()()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与他同时代的人推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宋濂、刘基、高启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潜心学问多年。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任命他为江南儒学提举,做太子的老师,并担任皇帝的顾问。
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管起草诏书;朝廷的重要文书,也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子孙参与乱党,全家被贬往四川,中途病死于四川奉节。
宋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最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送东阳马生序》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文体介绍: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本课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3.字词正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
朗读之前,同学们先自查一下,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你都准确掌握了吗?叩(kòu)问叱咄(chìduō)容臭(xiù)负箧(qiè)曳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衾(qīn)烨(yè)然缊(yùn)袍俟(sì)嗜(shì)砚(yàn)4.朗读课文: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章。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名家会怎么诵读本文呢?下面请听录音,注意正确的停顿方法。
听录音。
5.分组交流,互通文意: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进一步疏通第一段文意。
(现场老师组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6.质疑问难:提出小组不会解释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
7.重点检验: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句子来检测一下理解的基本情况。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有办法。
每:常常,时常。
假借:假,jiǎ,假,借同义。
(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用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yú,越过、超过。
抄写完毕,赶快去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曾经。
趋:快步走,奔赴。
从:向叩问: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语言和脸色。
前辈道德高、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四)当堂训练: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借②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④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⑤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⑥。
余立侍⑦左右,援⑧疑质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⑩,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⑾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致②假借③逾约④硕⑤填⑥辞色⑦侍⑧援⑨质⑩叱咄⑾俟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五)学后反思:通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总结出翻译文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时,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六)课后作业:(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①余:古义:今义:②假:古义:今义:③走:古义:今义:④游:古义:今义:2.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哪些句子写出了读书的艰难?4.请概括出两个描写先达的身价和影响的词语。
5.作者幼时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二)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为何不。
②垣墉:墙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①其子(患)之患:____________②(弗)食鸡则已耳弗:________③(去)饥寒犹远去: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病于无鸡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二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2.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3.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常见虚实词用法。
(二)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①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②找出本文中的至少六个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③找出本文中的至少三个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④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归纳几个一词多义的词。
3.①归纳本文中“以”的用法。
②归纳本文中“之”的用法。
(三)课内导学:1.朗读课文:2.分组交流,互通文意: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进一步疏通第二段文意。